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5篇可选)

时间:2019-11-06 17:3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

第一篇: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

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

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年仅30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本来可以选择留在繁华的大城市,然而她却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家乡、回到农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为一名光荣的“第一书记”,用美好青春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文秀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她的生命一同消逝,而是化成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名社区的共产党员,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

一、甘于吃苦,戒骄戒躁。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虽然面对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琐与窘境,但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摒弃急躁、浮躁的态度,克服散漫、慵懒的习惯,主动沉下心、扑下身,深入居民小区楼院,征求社情民意,推动社区治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把服务居民群众当作事业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和实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有损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行为和言论,要敢于站出来予以制止,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挑担子,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奉献在前、吃苦在前,不与组织讲条件,不给组织添麻烦,努力攻坚克难,奉献在社区,奉献在基层。

三、扎根基层,不懈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社区干部要把居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服务工作的一把尺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居民。黄文秀同志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赤诚之心带领群众精准脱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也是一名社区党员干部,也是党的事业传承者、追梦人,一定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用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精神和饱满激昂的热情去打造“幸福xx”、“幸福城区”。

第二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黄大年精神的丰富内涵。黄大年同志用58载的短暂人生,书写了什么是奉献,回答了什么叫担当,以高超的学术、高尚的品德,筑就一段感人至深的生命历程,留下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学习黄大年同志,就应学习他“不专则不能”“不疯魔不成活”“唯痴迷者成大业”的高贵品质、高尚情操、可贵精神,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抒写无悔人生。

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黄大年同志始终心系祖国,秉持科技报国理想。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他心中不变的信条。对祖国的大爱,是黄大年心中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黄大年同志用生命践行了“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誓言,为我们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学习黄大年同志,就应像他一样,始终不忘初心,奋发进取,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执着追求,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坚守正道,在实干苦干、奋力拼搏中彰显爱国之情、诠释报国之志,书写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传扬“立德树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黄大年回国不久,就主动担任“李四光实验班”本科班的班主任。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每一名学生设计成长路径,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学习黄大年同志,就应像他一样,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拿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拿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着,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超越自我、勇攀高峰,不负时代、不负年华,与祖国同行,为祖国的事业而奋斗。

涵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海外工作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回国后便带领团队义无反顾投身科技创新的竞技赛场。从白手起家、填补空白,到赶超先进、跨越极限,黄大年始终凭着一股子创新精神攻坚克难,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了非凡业绩。他抓科研,他只看绩效不留面子;用资金,他只认项目不认关系。学习黄大年同志,就应像他一样,树立做事干净的价值观,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敢于担当、勇于担责,沉心静气、甘于奉献,敢闯敢冒、敢拼敢赢,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用实际行动实现自身价值、创造非凡业绩。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时代需要黄大年这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未来”的榜样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都应以“黄大年”为榜样,大力弘扬“冷板凳”精神,始终保持一股“疯魔劲”,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华美篇章。

第三篇:程文秀先进事迹

程文秀: 从小怀揣绿色梦

■播绿使者

核心提示:“我是大山的儿子,我的生命属于绿色,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把家乡建设成一片绿洲。”从1985年大学毕业后,跨进林业部门的那一天起,他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28年过去了,他从小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如今,他当年亲手栽下的落叶松苗,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在他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塞北林场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初步建成了一个百万亩生态公益性的大林场,坝头沿线长18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沿坝绿色屏障已经初步形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塞北林场副场长、党支部书记程文秀。8月15日,记者走进了程文秀的家乡,探求他的林业梦。

金秋八月,秋高气爽。

汽车出张北野狐岭,在横跨坝头东西、连接张北和崇礼一线的“草原天路”上行驶。透过车窗,一片片绿油油的人工造林,一层层丰收在望、五颜六色农作物的梯田,仿佛一幅精美的手工刺秀,把坝上草原装点得五彩斑斓,车在画中走,人在画中游。

“快看,桦皮岭到了,这里是我们务林人的骄傲。”随着塞北林场工作人员李刚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 环桦皮岭10万亩工程区内,落叶松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这里成了旅游者的天堂,务林人的宝库。

汽车快要出桦皮岭的时候,在一个路段上,被前来这里

观光旅游的游客的车辆挡住了,我们只能下车等待。在路边的一块长满小黄花的地边,游人如织,北京游客李占国说,张家口这几年旅游发展得太快了,桦皮岭真是人间仙境。

因树得名的西一棵村

汽车出沽源县城,向西方向,沿柏油路再上水泥路,蜿蜒曲折行驶26公里后,我们来到了沽源县白土窑乡西一棵自然村。

刚下车,在村边就碰到了刚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东一棵行政村支书宋文军。“东一棵是个行政村,下辖三个自然村, 包括东一棵村、西一棵村、马神庙村,西一棵村有200来户人家。”宋文军说,通过新农村建设,这几年西一棵村的变化可大了,树比以前种得也多了,村里亮化、绿化、硬化搞得都不错,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宋文军边走边说,以前西一棵村可不是这样,村中没有几棵树,路也不好走,每年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冬天刮大风,人们生活不好,心气也不高。

在村文化大院,我们遇到了正在和大伙纳凉聊天的李貌老人,老人今年88岁了, 他向我们介绍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西一棵村人,西一棵村村名起的与树绝对有关系。早些年间,由于环境恶劣,生长的树木十分稀少罕见, 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树木的渴望和热爱, 有许多村的村名与树木有关, 因为这个村子位于一棵老榆树的西边,因此,起名西一棵,树东边的村起名叫东一棵。

1964年11月, 程文秀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里。

跟着李貌老人和宋文军,我们来到了村边的一棵老榆树遗址旁,李貌说,这棵老榆树被火烧了有六七年了,由于树木生长多年,树干的中间部分都空了,小孩子们不懂事,点牛粪玩,结果把树点着了,现在只剩下树根了,西一棵村就是因为这棵老榆树起的名,以前这棵树长得可茂盛了。

宋文军把我们带到了一块山药地里,他说:“西一棵这个自然村,大部分地都是旱地,水浇地不多,平时就种点山药、胡麻、莜麦等大田作物,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宋文军高兴地说,今年雨水涝,庄稼长得不错,估计收成也错不了。

鼓励同学一起报考林大

李貌老人说,程文秀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家中比较困难,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地人,他们家有4个孩子,他是排行老大,从小就学会了节俭,从来不乱花一分钱,上小学时,每天放了学,还要打猪草,回到家中帮父母干活,上初中、高中时,每年放假都回到家中帮父母到地里干活,是家中的一个小劳力。

和程文秀一起长大的 “发小”、村民王喜成回忆说,程文秀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绿色,经常领着他们一伙小孩子围着老榆树玩打仗游戏,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到附近山上植树,他第一个报名,植的树最多,成活率也最高。程文秀小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义务护林员一起保护树木,如果有谁到老榆树上刻刻画画,或者破坏树枝,他都和大

人们一起坚决制止。

1982年,程文秀从沽源一中高中毕业,这一年他参加了高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在志愿表上填上了河北林学院林业专业,实现自己从小绿化家乡的梦想。

现任沽源县森林公安局局长李文林回忆说:“我和程文秀高中是一个班的,同一年参加了高考,在填写志愿时,他找到我说,咱们一起报林业专业吧,咱们的家乡太缺乏林业人才了,将来毕业后,咱们一起回来建设咱们的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这一年李文林和程文秀如愿考取了河北林学院林业专业。

放弃留校机会返乡务林

1985年7月,三年的林大生活结束了。程文秀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条件比较突出,学校有意让他留校任教,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执意要回沽源老家从事林业工作,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家乡的绿色梦。

回乡前,李文林找到他,劝他说:“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留校对你来说,是个机会,能留在大城市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程文秀坚定地说:“大城市里,生活条件当然好,将来对个人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一些,可咱们那穷山沟里更需要像咱们这样的专业人才回去建设,不绿化,咱家乡永远没发展。三年前,从家走时不是有个约定吗, 毕业

后一定回到家乡务林,我不会食言,咱们当初一起回家绿化家乡的约定。”

李文林比程文秀大两岁,是程文秀上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老乡。同生在白土窑乡,两人从小相识。李文林说,程文秀上大学时,就非常刻苦,从来没休息过星期天或节假日,从来没有上过街,不是在宿舍里看书, 就是在图书馆里查资料。

程文秀:树起榜样的标杆

程文秀28年坚守在造林一线,将青春与智慧、汗水与心血无私奉献给荒山沟壑,让昔日的坝头“风沙口”变成了如今百万亩绿色屏障。在他的身上有着一名共产党员干部所应具有的脚踏实地、务实执着的工作作风,不畏艰苦、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精神追求。像程文秀一样,我市有许多干部职工在不同岗位不同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为事业殚精竭虑,对社会尽职尽责。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务实,代表人品,体现作风,折射党性,成就事业。一个人的职位可能很普通,一个人的事业可能很平凡,但一个人坚持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这种高尚品质传递出的感动就会拥有强大的力量。连日来,随着本报和张家口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深入报道,以及包括张家口日报社在内的我市各部门、单位对程文秀的事迹组织学习,越来越多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许多青年学生、退休干部、基层工作者纷纷来电本报,对程文秀表示赞赏。程文秀的事迹所蕴含宝贵的精神

财富,犹如一盏航灯,为人们照亮了前路;犹如一把标尺,使人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刻度。

学习榜样,以榜样为标杆,重在实践、贵在行动。我们学习程文秀,就要把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化为自身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像他那样,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忠于党的事业,任艰难险阻犹自逆风而上,任时光变迁始终不渝初衷;始终保持对自己的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事事带头、永葆先进。就要从他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食粮,对照先进找出差距,脚踏实地不漂浮,埋头苦干不张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以实干苦干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出张家口跨越式发展的新华章

第四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二

黄大年同志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重道义、勇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职业典范。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归国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校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行业性大学。在深地探测相关研究方面,黄大年同志与我校师生有着深远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校相关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治学为师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地球科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秀品格,是传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亿人心的根本力量。黄大年同志在名利双收的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自己在海外半生奋斗赢得的一切,带着满腔热情回归祖国,肩负起科研领军的重任,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校也将爱国情怀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指引。从新中国地质事业草创之时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到遍览祖国的山河大地;从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到积极对接“三深一土”等国家重大战略,爱国情怀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爱国情怀就是自觉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和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提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在积极承担、努力完成国家重大需求中谋划学校新发展。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我们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黄大年同志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丝不苟,凭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感召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地学人才。他在职业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为人先,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添加了一个生动注脚。地学是一个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领域,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锤炼品格具有更加明显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了确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地学专业教师在野外卧冰躺雪、身先士卒,学生培养在野外,成果产出在大地。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敬业精神与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地质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终敢为人先。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崇高的职业属性,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寄托着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在个人修养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争权夺利,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分毫不让。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不仅自己甘于奉献,而且断然拒绝“拉关系”“搞请托”,为当今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这种高尚情操与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地学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专业领域,必须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于奉献的寂寞。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变革的浮华和喧嚣中,始终保持地质人敦厚质朴的本色,争做一名理想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三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第五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今天我们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汇总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学习来纪念黄大年教授,下面是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2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3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10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16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

下载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看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专题报道心得体会(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 中旺镇韩庄子小学 朱桂荣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精神,为深入学习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黄星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黄星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铁三处社区党支部 韩华2018年4月24日下午,我认真学习了黄星同志的生平事迹。深深被黄星同志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戒、心中有责的高尚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挚爱之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就是一种报国的责任心。 25年前,黄大年带着科技强国......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体会近日我学习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

    黄振光同志先进事迹

    黄振光同志先进事迹 黄振光,男,26岁,现市属第二看守所一监区医疗室医生,2009年3月份开始参加我所医疗室工作,该同志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严谨细致,他通过认真落实日常各项工作切实保......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做合格党员 2017年9月9日和19日上午,学习县检察院召开《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做合格党员》专题......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 “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