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惩戒规则》反思
曹松菊
通过学习《中小学惩戒规则》感触颇深。作为一名教师兼班主任难免已会对调皮的学生一点小惩罚。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消极或负强化也比直接的惩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不能总以为只是学生有错,而自己就绝对正确。很多错误的发生都不只是单方面的。
另外,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孩子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的,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打架,有的学生会偷东西……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应该校纪处分的就校纪处分。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学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班规和校纪的有关规定来处罚学生,那么让学生受到惩罚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这就是“法治”。学生最初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得到校园中“法”的及时纠正,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法”的观念将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法制教育。我们的学校、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行使教育惩戒权。面对违纪学生,教师要时刻牢记职业道德要求以及教育惩戒相关规定,做到教育在前、惩戒在后。如确需惩戒,教师也应该保持理性,把握好尺度,不能用体罚代替惩戒。
另一方面,社会必须正视教育的特殊性。教书育人,维护教学秩序,惩戒违纪学生,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实施教育惩戒,教师要依法依规,要把握好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不排除出现偏离本意的情况。这时,我们应该从教师本意及具体情况出发,理性看待问题,而不是一味对教师大加指责。
有教师愿管、敢管,到底是孩子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当反思当下教师、教育的尴尬,并寻找产生尴尬的根源,才能除瘴去弊、正气清风,促进教师乐教、真教,促进教育良性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