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杰。本书是一位新锐校长给教师的建议,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畅想。他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并努力为教师增添职业欢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篇1第一次听郑杰校长上课时,郑杰校长就以《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为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当时很遗憾我们小组没有获得此书,不过所幸我在宁夏图书馆借到了。读完后,感触良多、同感良多。
一、教师不是圣人
提到教师,人们都会觉得教师要“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要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慢慢地社会把老师“圣人化”了。而把老师圣人化以后,我们一方面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带给老师我们很多痛苦。说中写道:“把教师打扮成圣人是有害的,两大害处,一是制‘假’,让教师自以为真是圣人了真可以像圣人一般随意指点起别人,这样的戴着面具的‘假圣人’使真实的‘我’被深深地隐藏,‘我’一旦被隐藏,就会活着太累,许多教师工作不愉快与每天上班背着沉沉的表演圣人要用的‘行头’有关。二是至‘伪’,‘伪’总与‘虚’作搭配,表现出人的两面性,是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两面性,也是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表演的两面性。这是一种伪善,显得造作,也让自己难受,当你想得到而不能讨诸行动,或当你要拒绝却不可以说“不”的时候,你在承受人格被撕裂的痛楚。”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这种把老师圣人化给我们带来了承重的精神负担,学校有位年长老师讲到自己曾经在生孩子的时候,因为疼痛而大喊,然后旁边医生说她:“你还是老师呢?这么大喊大叫的!”我想说,难道圣人生孩子就不疼吗?这种强加给老师的负担逐渐让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教?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了党和人民?我不否认也有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圣人,但是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平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在考取教师之初,有自己的教育梦,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就业,为了生存。可是工作后社会给我们强加了很多负担,我生病了不能请假,因为我走了班里没人上课,耽误学生学习你就不是好老师,家长故意找事,你不能骂回去,因为你是老师,不能说脏话,你得宽容宽容再宽容。时间久了,我们就迷失自己,我们的人格分裂了,我们感到痛苦,我们总是活在面具下面,我们被“圣人”所折磨!
二、“学会赞美真的好难”
“赞美”这个词多么美好,歌颂美,赞扬美,可是这么一个人人喜欢的词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却那么难呢?普通老师赞美领导,领导觉得你有阿谀奉承之意,周围同事觉得你有拍马屁之嫌;同事之间互相赞美,也会有同事觉得你净说好听的,不真诚;老师赞美家长,其他家长觉得这个家长是不是讨好了老师;班主任听到有家长赞美自己,都会不由自主地辨别家长是不是真心。为什么赞美变得这么难?郑杰校长说:“我们沉浮于不信任的惯性之中,使信任变得难行,赞词堵在咽喉。”是啊,因为领导和下属之间互相不信任,同事之间互相不信任,老师和家长之间互相不信任,导致我们不相信别人会真诚地赞美自己。“人们总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来揣测他人,以心中的‘小’来揣测他人可能的‘小’。”不过,因为其实我们大家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希望有一天,不信任的阴霾被赞美声渐渐驱散,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
网上有句话说“工作本身是不累的,平衡情绪最累”,对此,我深表赞同,我们工作苦一些累一些都可以接受,但是社会强加的“圣人化”标签,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让我们精神压力很大。所幸,我们可以读书,郑杰校长谦虚地说《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一本无害的书,但是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无害的书,更是一本开阔视野、找到共鸣、汲取营养的书。
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篇2有一本书,真正关心教师的健康幸福,真诚走进教师的心灵世界,真心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真意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就是《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动,更令我深思。
这本书是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所写的教育随笔,是对教师有益的书。它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四个部分做了细致分析,每个部分都对我有深远的影响,产生了心灵的萌动。
一、做主人
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你或许会问,自己工作,自己生活,自己挣钱、自己选择,难道不是自己的主人吗?事实上我们仅仅是自己所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许多东西的奴仆,常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为别人活着,常忘记自己活着的目的,会活的很累。书中给了我们锦囊: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二是自己选择,要时常自己问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无怨无悔,学校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四是自己评价自己。
对于上面的第三个锦囊“按自己的方式教学”,我深有感触。近几年的课改,涌现了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呈现了多姿的教学模式。于是,各种教学模式接踵而来,随之,铺天盖地地实验起来。第一个教学模式还没有适应,新教学模式接替了它,正在尝试中,又被更新的教学模式取代。就在这样实验中,会“走路”的教师们竟然不会“走路”了,连基本的“站立”都忘记了,都在实验中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后来,遇到上级领导听课的时候,老师们就会问学校领导:“要按照哪种模式上课呢?”俨然执教的老师都是多面手,什么样模式的课都能应付自如,其实不然,是老师的无奈。看来,还是要做自己的主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从自我认识到自我选择到自我设计到自我评价,昂着头自信地走下去。
二、有静气
有一种传染病,叫躁气病,它传染的速度极快,当然也会传染给学校,传染给教师。怎样避免不被传染,我们教师需要的静气,如何静下心来?其实很简单: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改每本作业;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并超越自己……要做到静气,的确很难,但只要坚持下来,就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记得,刚开始加入校讯通网站,很难静下心来,在这里写博客,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付一下。后来真真正正沉下来,开始读书写博,不断反思教学中的点滴,工作也有了另外一番景致:认识了诸多博友,了解了专业方向,多次荣获书香班级……就这样,静下心来,受益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其中最最受益的是自己。
三、不放弃
我们老师常念叨的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不是好学生不爱学习,就是多数学生不服管,也就会让老师花费80%的精力与20%的“差生”周旋,甚至和家长斗智斗勇,导致有些老师会由愤怒变成绝望。其实,班级里的孩子个个活泼可爱,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就很有希望。
我所教的3.3班,学生来自于各个学校,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多。在教育中,特别难。课堂中,往往会因不确定因素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比如:讲解两位数乘法时,虽然之前已经让孩子背诵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知识,但部分孩子仍会因口诀背不过而导致课堂教学速度过慢;再如,课堂中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不是学生未写,就是学生用各种理由推脱,告知家长之后的几天,乃至之后的几个月,有些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屡次告诉学生要讲卫生,可发现学生不常洗澡、不勤剪指甲、随便乱扔果皮纸屑……让人头疼学生的头疼事例还有很多,有时候也会生气,也偶有放弃的念头,但过后,还会积极面对他们,不放弃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用关爱照亮他们的未来。
四、树品牌
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要在别人口中和自己心中树起一道“丰碑”。办法很多,道理却只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对教师而言,只要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就会有好的口碑,这样的人应共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热情,二是真诚,三是善良,四是宽容。具备了这四个特征,就会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
我们三数组,是一个和谐的教研组,每一位老师都具备上面的四个特点,热情工作,真诚交往,善良待人,宽容与人,形成了这样一个活跃的可爱的团结的奋进的年级组。我作为教研组长,当然要起表率了。组内的同事班务中遇到烦心事,我会积极帮助她们处理:他们教学中碰到了困难,我会迅速帮一把,尤其是在对待学生和新课教学中,我则为他们出谋划策,细研教案,促进他们成长……昨天,我组有两位教师要去支教,领导为他们送了行。薛校长回来后见到我,高兴地说:“你们组的两位老师特别钦佩你,不住地夸你,夸你的优秀,夸你帮了他们,夸你引领了他们,夸你……”呵呵,是组内的同事夸赞我。以后,要做博学之人,要做受欢迎的人,这样,就会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好的口碑,就树立了名牌。
五、来投资
教师需要给自己投资,要投在两方面:一是投在学习上,二是投在增加个人经历上。学习方面主要学习五个“新”: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投资方面主要看重三样:时间、精力、金钱。
对教师来说,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有职业经营意识的教师乐于也善于为自己的经验投资。要投资,就不怕做难事和苦事,因为这些经历是自己以后增值的本钱。今年的聘任中,我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当班主任,可又因为学校需要,爽快答应,再次承担了班主任。我知道,做班主任是给自己投的资。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不自觉地受到启发,从而改变了自己;每一条建议都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灵魂,激励着我向幸福出发!
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篇3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完美灵魂的塑造者,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与追求。从教十余年,所教学生无数,看着他们学习,成长,感受他们的欢笑,泪水,体味他们的成功,挫折,我深深地体会到肩头的责任: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它能成就学生梦想,国家的未来,人类的进步,我们要塑造学生,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所以这是本为我们指路的书,看一看读一读,你会感觉受益颇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层楼的比喻-----登上自己职业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学习《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3篇】相关文章:
1.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2.《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
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4.《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心得体会
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总结
6.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7.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8.《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9.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第二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代雨鹏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期为了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加强师德建设、适时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等著作,对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的耐心等方面来谈谈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严谨治学、勤于进取”、“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
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专家指出,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 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
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允许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如果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如果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寻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XX学校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学生,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老师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
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
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魏战文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
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
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
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第四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第五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因学生而悦耳,因忙碌而充实,因进步而欣喜,这一切都 归功于教育的指明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点淡淡哦道理皆来源于生活,这是年轻教师最快进入教师角色的必备书,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以个真正的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
首先,我们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指书籍。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 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哪里有时间读书呢?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并不影响睡眠的效果。该怎样进行呢?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
其次,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 到的。
第三,要谨记知识的最终目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里就为知识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只有用才能体现学会,只有善用才显灵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谨记:"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生动中,不断过程活期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与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书中的每条建议都阐明得生动明白,每一个案例都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每个观点都带给我们启迪和收获,让我们从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议,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断提高自己的老师,用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