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精神心得体会2020例文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精神心得体会 5 5 篇范文
学习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1 1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 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要害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手 中握有 权力,心 中当有 责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要害,在 学法守法用法上当先行,为人民群众作好表率。
树立法治观念,尊崇法治,带头学法。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 规范 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走向法治化。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纪国法的执行者,要树立法治观念,深刻熟悉我国法律制度是党和人民意志的根本体现,做到自觉尊崇法治,坚持法律至上,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头专心学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管理论,既要 学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要涉猎其他方面的,做到“专”与“博”相统一,切实增强法律意识。“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同时还要带头普法,以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素养,人民尊法,则可“使万民知所避就”,以
法自戒;人民懂法,则可有 效地监督官员,真正让为官者用权为民。
树立法治思维,敬畏法律,带头守法。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 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法治思维,切实增强执政本领。要带头守法,立守法标杆,为民众模范。领导干部应该自觉接受法律“约束”,权力行使于阳光下,做到“言不 中法者,不 听也;行不 中法者,不 高也; 事不 中法者,不 为也”。要敬畏法律,心存戒惧,行有 所止。法治与人治截然不 同,领导干部首先作为公民存在,同时又是人民的“勤务员”,要明白权由法定,法无授权不 可为,无论职务高低 权力大小,都不 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 徇私枉法,以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权威性。
树立法治信仰,掌握法律,带头用法。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发出了 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动员令,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新时代 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信仰,掌握好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坚持用法治思维去思量和解决问题,在 “用法”积极主动,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深化改革 化解社会矛盾 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方方面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用“法”来保障人民的权益,要力戒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同时,要把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和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
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把能不 能遵守法律 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学习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2 2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 移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 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提供有 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从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斑斓画卷。
重拳出击,依法严惩违法犯罪,让法治建设有 力度。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人民生命安全 生活幸福的有 力保障。加强法治建设可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能力,提高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可持续 安全感更有 保障。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全局观念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担当精神,以“实”字当先,以“干”字当头,重拳出击 下大力气整治违反犯罪行为,坚定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全方位守护人民安全。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实现法治国家 法治
政府 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要害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广大执法人员要适应新形势 担当新使命 展现新作为,有 效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积极作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至上,推动实现社会公平,让法治建设有
深度。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并且属于人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实现好 发展好 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从严管理执法人员队伍,坚定杜绝以言代法 以权压法 逐利违法 徇私枉法的特权思想,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申诉有 门”“解决有 道”;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延伸法律触角,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法治建设走深走实,走到群众身边 走进群众心里。要培养人民群众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激励群众合理合法维权,以理性 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努力营造学法 知法 懂法 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法律切切实实成为每个公民的信仰,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德法结合,推动实现法治文明,让法治建设有
温度。文明与法治是社会调控的两种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一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必定会匹配相应的法律,一个法律完善的国家也必定会催生出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和
国家。文明靠大家守护,法律要大家遵守。进入新时期 踏上新征程,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要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道德自律。各地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 机统一,增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形成人民群众文明用法 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的良好局面;要深化司法制度深层次改革,及时改进和废除不 合理的法规,让法治建设彰显人文温度,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贡献力量。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我们要始终秉承法治建设为了 人民 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 保护人民的基本要求,不 断健全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保全社会缘法而行,法盛人和,为社会繁荣发展 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幸福生活注入强盛持久的动力,奋力谱写新时期“ 中国之治”新篇章。
学习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3 3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积极作用]。文章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 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 推动发展 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 应对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用权理政 修身律己,都要依法依规进行,惟独 心 中有 纪法 知敬畏,才干手 中有 办法 有 分寸,办事有 章法 知轻重。
心里有 纪法,不 出事。党员干部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近距离服务群众,必须坚固树立法治观念,带头学法知法 懂法用法,把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装在 心里,时刻心存敬畏,知道哪些事能做 哪些事不 能做。要在 学法 中不 断增强法治定力,用法律约束个人言行,坚守法律红线,确保行得正 站得直 不 出事。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公序良俗的教化 约束作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 公平诚信的社会主义新民风,筑牢守法用法的社会基础。
手 中有 办法,干成事。要在 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倾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 解难题。要坚固树立“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答不 答应 满不 满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深入基层一线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平衡利益 协调关系,帮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和各种争端。尤其是对一些群众“信访不 信法”的突出问题,要耐心引导,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坚定捍卫法律的权威性,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
办事有 章法,办好事。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不 能在 涉及纪法的工作 中掺杂个人感情,打法律的擦边球,尤其是在 人事任免 职务晋升 工程项目等敏感问题上,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决不 能心存侥幸 徇私舞弊。特殊是公检法 工商 税务等各种涉法部门在 执法过程 中,必须规范执法 文明执法,不 能凭着个人好恶任性执法 粗暴执法,更不 能借
职务之便优亲厚友 知法犯法。要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不 断加强 学习,锻造业务过硬 执法从严的执法工作队伍。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 于执行。“天下大事,不 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固树立组织意识 法治意识 制度意识 纪律意识,形成遵纪守法 懂规守矩的良好氛围,坚持做到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遵守法规制度没有 特权 执行法规制度没有 例外。
学习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4 4
[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 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 真管用 有 效率的制度体系,需要坚持好 实施好,也需要不 断完善和发展。
今年 12 月 4 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将这一天确定为“宪法日”,是因为我国现行宪法于 1982 年 12 月 4 日正式实施。设立“宪法日”,目的是更好地保证宪法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治国理政的总规矩,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 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以“宪法日”为契机,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强化全民法制意识,塑造共同法律信仰,让“制度自信”之花在 人民心 中不 断绽放。
保证“制度自信”之帆的“躯体”健康,要坚守以宪法为核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 学习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在 长期实践探究 中形成,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 机统一整体,宪法在 这个整体 中居于统帅地位,并具有 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日”只是一个载体,在 这一天会举行“宪法宣誓”活动,会组织 学习交流,会走到大街小巷与老百姓讲解宪法内容,我们设立“宪法日”,不 单单是为了 宣传宪法,而是要通过这样一个“纪念日”,让宪法精神乃至法治精神能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的心 中,在 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学法 守法 尊法 用法的良好氛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好还能用得好。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好这个“整体”,就是以制度“躯体”之健康为人民谋幸福!
确保“制度自信”之帆的“生命”旺盛,要及时总结实践 中成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将其上升为制度 转化为法律。法律和制度是抽象的 概括的,具有 一定的“滞后性”。社会在 不 断地发展变化着,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又来源于现实,以社会为基础,在 制定过程 中对社会实际的预测必定是有 限的。先制定的法律和制度不 一定能反映出新呈现的矛盾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提升好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保证制度的“生命”旺盛。我国“国家宪法日”设立于 2014 年,并于此后逐渐建立起宪法宣誓制度,事实上,自我国现行宪法正式实施以来,设立“宪法日”的呼声就由来已久,这是一个探究 建立 完善的过程。我们在 长期地实践和探究 中摸着石头过河 与时俱进,建立了 这些好的制度 制定了 相应的法律,凝结起全社会的法治信仰,不 仅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更好地推进了 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了 “制度自信”的基石。
保持“制度自信”之帆的“灵魂”不 老,要积极汲取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 益成果,加强理论钻研,注重制度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保持“制度自信”之帆的“灵魂”不 老,就要在 传承 中超越 在 汲取 中提升 在 借鉴 中完善 在 改革 中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 开放包容性,我们要进步,离不 开对优秀和先进文明的 学习借鉴,要坚持合理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 交流互鉴 中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在 放眼世界 中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走出自己的路。同时,要加强理论钻研,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让“制度自信”永葆生气。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并将其载入宪法,这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宪法实施形式的一种全新尝试。用看得见的“仪式感”培养宣誓者对法律的敬畏,让宣誓者形成内心的认同和良心的约束,“宪法日”也应坚持宪法宣誓制度,通过开展宪法宣
誓活动,提升公众对宪法的尊重 热爱和信仰!
乘着“宪法宣传”之风,弘扬宪法精神和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制意识,扬起“制度自信”之帆!
学习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5 5月 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求是]杂志发表了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文章。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对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下的风险挑战,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加全面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大。
坚持党的领导,挥毫奠定“新篇”基调。东西南北 中,党领导一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保证。在 推进国家管理 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 中,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放在 第一位,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核心。在 实践与探究 中发挥法治坚固根本平稳预期 谋划长远的保障作用,切实强化法治建设的党建引领,在 基层维稳 基层管理 基层信访 扫黑斗争等专项管理领域构建基层党建“阵地”,运用好 发挥好我们党牵头抓总 统筹协调 优化整合的显著优势,让法治建设成果在 全社会系统运行 规范运行平稳
运行。
发动上下参与,点墨汇聚“妙笔”生辉。欲茂其枝,必深其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 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党员干部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害少数”,必须涵养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提高依法办事 依法管理的能力,发挥好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的要害带头作用,自觉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将制度融入意识的“血脉” 中。法治 中国的雄伟篇章,不 仅需要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绘就。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多数”,要不 断强化法治教育,增强法治观念,让法律知识 法治意识 法治思维入脑入心。唯有 事事依法 处处遵法 人人守法,让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才干不 断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 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地生根,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管理效能。
深化制度建设,千锤百炼“细处”写意。人民有 所呼,管理有 所应。深化法治制度建设要高擎人民根本利益发展旗帜,紧盯当前管理短板弱项,切实将体现人民利益 反映人民愿望 维护人民权益 增进人民福祉的观念贯穿于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全过程 中,多层级 全覆盖 高效能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参与权利,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忠实推进者 自觉遵守者
坚定捍卫者,开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和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管理工作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妙笔”汲取了 五千多年 中华民族文化之“神彩”,融入了 新时代 中国特征之“意蕴”,彰显了 亲民爱民利民的情怀之“底色”,必将以“巨笔”挥毫写活全面依法治国的管理“新篇”。
第二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单位 姓名
前段时间,我通过在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平台,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观看并学习了《徐守盛书记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等视频。通过学习,我感到收获颇大,对法治湖南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下参训的学习体会。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中共十八大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湖南省委颁布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标志着湖南从打造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纲要》的实施,将为转型期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人民群众保护其最需要的公平正义和维护其自身权益具有深刻的意义。“程序合法就是最大的公平正义”温总理在一次调研时这样说到。从法律人的角度讲,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一方面来看,湖南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9年《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开始了湖南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胆尝试。这也是中国首部规范地方政府行政程序的规章,为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提供了前期经验。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里和各市州和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和完善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工作制度,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从报刊到电视打造宣传“法治湖南”的专门阵地;分阶段全面开展“法治湖南”的学习培训;加强基层的基础工作建设,在各地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创建活动。
建设法治国家,大都是从立法,行政,司法方面讲依法治国的,而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级党委如可发挥领导作用则所涉不多,然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用浓墨重彩讲了党委如何依法执政,这样就抓住了法治湖南建设的龙头。可以这样说,《纲要》在党委政府扩大决策民主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转型期湖南”的多元化矛盾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局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纳入首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并认真抓好落实。及时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局首要负责人任组长,确定法制宣传员,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彻底负责普法工作的日常事务,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促进全局的普法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我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自身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化,运用每周一例会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必学教材。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维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三是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与非煤矿山负责人、安全维护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维护 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全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和《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案件查处行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坚决纠正滥用职权和违法行政的行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行 严格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执法过错责任。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结合中央,湖南省及我们单位开展依法建设的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持学习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1、进一步增强普法学习,真实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上下功夫,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的头脑。
2、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及宣传力度,坚持一手抓规范维护,一手抓依法查处,严格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使自己牢记服务宗旨,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推向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
今天,在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参加了全市乡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法律的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立法前要下基层,听民意,让群众更加熟悉法律法规,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卫生计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卫生计生依法开展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法律是基础。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依法行政,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收支平衡我们在工作中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办事,才能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蓝图,奏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黄钟大吕。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的论述,有不少新表述、新论断和新要求,诸如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等等。这充分昭示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将进入全面推进的崭新阶段,中国法治建设将谱写依法治国的新篇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法治主题,是新形势下吹响的法治号角,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最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国家治理方式。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1999年3月,“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被庄严地写入宪法,成为权威的宪法原则。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立法上,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实现“科学立法”,突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强调人民对立法的有序参与,“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在司法上,强调“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而不是将司法改革的侧重点拘泥于工作机制改革,更加突出对深层次的司法体制的纵深改革。在普法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意味着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依然是各级领导干部,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统筹兼顾,切忌片面和表面,克服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和实践中的表面文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不能各行其是、得过且过、浅尝辄止、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改革要与法治协调推进,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法律的框架内推进改革。改革不能偏离法治的轨道。新时期的改革不是制度的突破,而是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智慧不仅仅是体现为“闯关”的能力,更是考验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和法律的框架内推进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并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和保障改革的成果。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位置,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路径,其深意就在于保证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并将顶层设计落实到法律层面,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改革的法治保障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顶层设计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顶层设计只有落实到法律层面,在法治的路径上进行顶层设计,才能凝聚改革的社会共识和法治共识,依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从依法治国的视角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但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还应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不断增长的需求,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正当的权益,为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系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总编、研究员)
第五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四中全会”
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会议强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下半年经济
经济运行面临一些困难
会议认为,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符合预期目标。
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定向调控。昨日,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一些困难,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
■ 释疑
党的“四中全会”怎么开?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即“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深化“三中全会”部署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聚焦“人事”,讨论、选举党的领导;“二中全会”一般在全国两会之前召开,主题也以“人事”为主,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三中全会”则以“经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四中全会”,一般与“三中全会”相隔一年左右,会期一般4天,会议内容通常全面落实、深化“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
8个月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今年10月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多以“党建”为主题 特别是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四中全会”还常聚焦“党建”。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十四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均以党建为主题。
如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会进行部分人事调整
依据党章等规定,开除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党籍,要经党的全会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分别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许运鸿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分别撤销许运鸿、田凤山的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开除二人党籍。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超过以往,此前被查的34名省部级高官中,有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中央候补委员(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
按照规定,上述人员的处理,也将在今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追认、确认。
新京报记者 王姝
■ 纵深
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20个月前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8个月前的“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个月后召开的“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梳理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节点,“依法治国”贯穿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习近平多次提依法治国
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在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其后,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上,习近平多次提到“依法治国”。
2013年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今年1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十八届四中全会还是党史上的第一次。
7月8日,在第三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开幕会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曾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今年底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上,中央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而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许耀桐等受访专家认为,自“依法治国”理念提出以来,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十八大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构成,因此,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如何才能做到“有法必依”?“这就是四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竹立家说。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为形成四中全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相关部门数月前就已行动。今年4月,新华社调研组就来到南通,专题调研“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南通网报道称,“此次调研是根据中央领导要求,为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开展”。
“司法改革”或为切入点
受访专家认为,四中全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应以司法改革为突破口。
司法改革是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之一,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若干改革措施。
截至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三次会议,两次都涉及司法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国的切入点,更是依法治国的保障。”竹立家说,“依法治国”涉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多方面内容,“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底线,只有真正实现了司法公正,才能谈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新京报记者 王姝
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 四中全会
时间:今年10月 地点:北京
主要议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一中全会 时间:2012年11月15日
成果: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书记、副书记和常务委员会委员人选。
●二中全会 时间:2013年2月26日至28日
成果:通过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三中全会 时间: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成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历届“四中全会”回顾
●七届四中全会
时间:1954年2月6日至10日 地点:北京
成果:通过《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决议》和《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八届四中全会
时间:1958年5月3日 地点:北京
成果:全会讨论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议程、代表团的组成和大会主席团的组成等议题。
●十一届四中全会
时间:1979年9月25日至28日 地点:北京
成果: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二届四中全会
时间:1985年9月16日 地点:北京
成果: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讨论确定了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
●十三届四中全会
时间: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地点:北京
人事: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四届四中全会
时间:1994年9月25日至28日 地点:北京 成果: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
时间:1999年9月19日至22日 地点:北京
成果: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增补胡锦涛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撤销许运鸿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
●十六届四中全会
时间:2004年9月16日至19日 地点:北京
成果: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撤销田凤山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
●十七届四中全会
时间:2009年9月15日至18日 地点:北京
成果: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
新京报见习记者 刘素宏 陈瑶 郭永芳整理
(综合新华社)事实+ 四中全会多次晒官员查处结果
即将于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其中尤以公布高官被查处结果最为引人关注。而四中全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决议中多次出现过有关官员的查处结果。
例如,1994年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纪委《关于陈希同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陈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并建议依照法律程序,罢免其全国人大代表职务;1999年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则撤销了原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5年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则撤销了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的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并开除其党籍。(腾讯新闻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网站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