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教材,在对它学习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就像是良师,慈眉善目,心无阻隔,总能以涓涓细流通达到我的心灵深处,启以心智,给以警醒,传以震撼。。。它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的意思很多在学校指学生,在家指孩子,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有些人认为《弟子规》大人不用学,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弟子,所以孩子、大人都必须去学、去做。并且大人必须给孩子做一个典范。
《弟子规》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它告诉我们: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我在《妈妈给你追梦的翅膀》一书中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主宰人的一生,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精神境界、行为习惯,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正如书中所说: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
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有不好的习惯不要紧,只要慢慢克服改正,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大大提高。
《弟子规》还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一世,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先立德,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做人要有良心、要敬老尊贤、谨慎、讲信用、乐观、宽容、实在、正直、公道、有智慧,这不正是《弟子规》中所讲述的吗?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我们要注重细小。并不是给父母足够的钱财,而自己却总也不去探望才叫孝,我们要时常带孩子去探望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电话问候,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我们现在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你所做的一切,身边人最先看到,你对身边人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对你的态度,你现在对父母、长辈孝,将来孩子也会效仿你,因为身边人是你最好的名片。《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感恩。“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却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要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爱是无法隐瞒、无法挽留、也是不该挥霍的、不该回忆的。做好当下,把我们的爱传递下去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人父母的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使孩子的社会人格和心理人格都健康,令其 明辨是非,善恶,尊老爱幼。自己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开拓孩子们的道德智慧,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校本培训作业
学校:园洲中学 序号:105 姓名: 徐炳娇
我学《弟子规》的收获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一个小小的报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让自己有改过的机会。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比如我上学期间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参加工作以后,好像一下子就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为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几年,一直都不怎么开心,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想到的是为什么别人比自己过的好,感觉心里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努力奋斗过觉得活着很累。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对工作的热情献给我热爱的工作事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012、8、30
第三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弟子规》。心里一面惊叹圣贤思想的高超绝伦,不可望其项背之外,一面叹息自己怎么没能早日读到这些经书。书中的内容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相信古代这种儒家文化,及至佛家,道家,只要被现代人吸取一点点了,都不会出现今天这么多精神危机,道德沦丧的问题了。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这些固然不错,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里面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逐物而迷心,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却与日俱增。然而,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重点是孝行的教育。“百善孝为先”,一个“教”字就是孝之文化。她涵浸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尊敬长辈,孝亲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孝是敬,孝是顺。只有敬和顺方可和谐。是我们每个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在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弘扬传统孝德,引导人们知孝,懂孝,行孝,共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们的孝德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遗忘。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亦知跪乳之恩。面对孝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孝文化的断层危机,我们呼吁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让我们传承孝德传统,争扬孝德之风,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事,事亲行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即便如此,实难报达父母大恩之万一。“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享受父母无私的爱,却常常因工作忙碌、生活奔波而忽略了对老人的关怀和回报。有多少人在醒悟要对父母尽孝时,却只能空留永远的遗憾和愧疚。尽孝须趁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一份感恩的心。孝亲不一定非要有伟大作为和豪情壮志,需要的是长久坚持和无悔付出。从给老人洗脚做起吧,从清晨问好临睡晚安做起吧!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棵大树,那父母就是树根,儿女就是树干,孙子女就是枝叶果实。孝亲就是用甘露之水浇灌树根,只有树根不缺水,根系发达,枝干果实才能旺盛。可是今天的一些人给自己的孩子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把生我养我的年迈父母置于脑后,有的指桑骂槐,有的甚至于直接打骂父母。好的据为自己,赖的推给父母。这纯粹是本末倒置的把甘露水浇向枝叶而不浇树根,试问这样的培植大树的方法对吗?试问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人才吗?试问这样的家庭吉祥吗?孰不知,自己行孝,就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关爱;自己孝行就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教育。孝行行孝是最真实、最究竟、最大的投资;孝行行孝是最好的、最究竟、最真实的富有和最好的传承。孝敬父母,让我们从根上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
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爱我们身边的所有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以及残疾人。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以下是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和相关材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次接触《第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本文由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为您精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我们站不错的话,请把它加到您的收藏夹里面以便下次访问。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将继续为您提供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及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西河小学
王润霞
这个学期,我们去二中听取了老师给我们讲解的讲座,获益匪浅。通过诵读和学习,方知道《弟子规》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见解、圣人的见解,是做人的标准。“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我记得我的父亲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在我们做子女的心中就扎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姐弟之间也非常友爱,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后读过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书籍,觉得里面的东西很好,但现在看来当时了解得只不过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们学校推行《弟子规》的学习以来,我才有幸听到老师讲《弟子规》,明白《弟子规》是十分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听过老师讲《弟子规》,我才明白自己的过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机会开始学习中国圣贤的学问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了。“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