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心得:学习郑德荣的“过”与“不过”
近日,各大媒体都刊登了《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党中央授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集中体现了这些党员干部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新时代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郑德荣生前曾为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党红色理论家。工作67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出版数十部学术著作和教材,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治学严谨、学高德馨,他严以律己、品行高洁。其精神品质体现在“过”与“不过”上。
素质“过硬”,信念永远“不过时”。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永远不过时,终生需坚守。这一点从郑德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郑德荣终生从事党史研究,越研究“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真理。”;越研究越“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越研究越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郑德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并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历史,不允许他人有任何曲解和玷污。这一切,集中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坚信者、一名革命理想信念的永远坚守者。“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更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我们要学习郑德荣一生不变的革命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引导群众,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治学“过真”,瑕疵永远“混不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严实是郑德荣严谨治学的鲜明特点和性格。因为认真严谨,郑德荣“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以至于有时学生在书店、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到老师家去找,十有八九可以找到,并且查找的资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籍中,甚至指出在书中的哪个部分;因为认真严谨,同样从事当时研究的孙子郑凯旋请其修改文章时,结果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数次修改后,仍不满意,就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讲述相关党史内容。郑凯旋说,“学术上的任何瑕疵在爷爷那里都是混不过去的。” 郑德荣也常对学生说:“离开严谨求实,不能称其为科学。”我们要学习郑德荣这种过于“求真”、“较真”的治学态度,工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仅要求过得去,还的要求过得好、过得硬,让认真求实成我们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谋事干事、创新创业的“习惯”和品质,让一切瑕疵都不能“蒙混过关”。
家庭“过严”,歪门永远“通不过”。家庭关系家教家风,家风关乎党风政风。对于领导干部家庭建设,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郑德荣对家庭建设同样严格以求。郑德荣担任东北师大副校长期间,他的大女儿在外县医院工作,想调到东北师大校医院,郑德荣没有同意。他的儿媳妇想从企业考入学校财务处做会计,也被他一口拒绝。他说:“我要是安排了这件事,今后怎么要求别人,我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儿坎。”过不了心中的“坎”体现了郑德荣的公道正直、治家严格的清风正气,折射出郑德荣的奉公守纪、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党员干部当学习郑德荣这种“歪门邪道”通不过的大德大义,“六亲不认”的处事原则,秉公用权、公正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二篇: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心得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心得
近日,党中央决定,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通过学习这七位同志的先进事迹,内心深处感到震撼。
郑德荣等七位同志毕生信仰坚定,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不仅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和贡献者,更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们坚持“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严谨、扎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我们要学习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坚韧的精神, 作为一名科学家,钟扬老师坚持亲自采集植物种子,全程自行把控,在科研上精益求精。他更是一名教育家,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建立了科研队伍。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心系天下,把国家和人类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追求,为人类事业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而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精神,又极大地感染着身边的人。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他是一事无成,碌碌无为,钟扬同志三十年从教,十六年在西藏高原地区,为我们的未来采集了四千万颗种子,“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种子精神还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是要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好的践行者,也是“两学一做”学习的标杆和榜样。他们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所培育的每一粒“种子”,在他们的用心浇灌下,早已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一定会携带着他们的精神和梦想,奋力前行、开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
三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钟扬一生在西藏行走四十万公里,一年行走三万多公里,在采集种子和教学的过程中条件险恶, 四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追梦,四十万公里坎坷路程的跋涉,十七种高原反应的抗争,忠贞不二地实践着艰苦卓绝、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
不忘初心、对事业无限忠诚的情怀体现了甘当人梯、淡泊名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体现了老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水平境界的不懈追求。假如每名基层干部、每名党员都能对工作满腔热忱和不懈追求更高水平,我们的基层工作还有什么险阻可以挡住、实现“十九大”确定的宏伟目标遇到什么艰难不能战胜。
郑德荣等七位同志是新时代的先进,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我们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崇高精神,同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善作善成、勇创一流的作风,改革创新,奋斗姿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学习郑荣德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郑荣德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来自中国共产党各个战线,各个领域的他们,用感人肺腑先进事迹、激荡人心的崇高品格,为我们砥砺奋进、振兴中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七位优秀共产党员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郑德荣教授,虽然年老多病,但仍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超额完成自己培养博士生和发表专著的目标,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优秀共产党员。
总书记曾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郑德荣同志就是一个坚定信仰者,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他,从不因现实复杂和生活琐碎而放弃梦想。在他身上体现了信仰的光芒,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信仰可以化为实际行动。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我,应当以郑德荣等同志为榜样,做有信仰的党员。在平凡岗位上,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善始善终,奋发作为,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第四篇:学习郑德荣等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
郑德荣 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郑德荣把一生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全国率先主持建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发表的多篇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生命最后几年,即便一直受结肠癌病痛折磨也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理论的机会。“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他唯一的遗嘱。他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给博士生上的第一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明确政治标准,要求学生首先在政治上、道德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前沿、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打好坚实专业基础,培养的49名博士,多人成为业界的领军人才。他始终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对于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他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年届九旬仍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前夕,他多次拔掉氧气管,在病榻上向学生口述反复修改论文并入选理论研讨会,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事业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钟 扬 把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雪域高原
钟扬同志坚定执着、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盘点西藏高原植物资源,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攻关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海岸生态打造了新的屏障。他十六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帮助西藏大学成功申请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心怀大爱、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宝贵种子,精心呵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受学生崇敬和爱戴。他立志“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热心科普教育,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遍布西部省份,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骨干。他淡泊名利、勤勉务实,从不追求职级待遇,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后,探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同行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用逐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 执纪坚如铁 担当铸忠诚
2015年3月,李泉新率领巡视组在对南昌市西湖区开展巡视时,收到群众反映原区委书记周某的信访件。刚开始,各种阻力就接踵而至,家属收到匿名恐吓短信。压力面前,他义正辞严:“一查到底,出了问题我负责!”在他的感召和组织下,巡视组深入了解印证周某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并及时移交省纪委。他结合深化政治巡视的需要,积极探索巡视工作规律,依纪依规创新“挖老矿法”“捅天花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每轮巡视工作结束,他都要组织召开务虚会,总结规律,集思广益。每轮巡视他都反复告诫组员,“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千万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2015年,在对县(市、区)巡视“回头看”期间,所巡视地方的一名区委书记被人举报。通过调查了解,这名区委书记在干部群众中口碑较好,个人没有涉嫌贪腐问题。对此,李泉新既肯定他的成绩,又一针见血指出其他问题,还结合自身实际,教方法、传经验。几年来,他为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问题,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6年3月,李泉新住院第二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说,拔掉针头,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连夜赶到被巡视单位。接连3天,他一边打点滴,一边布置工作、调阅材料、找人谈话,天天忙到凌晨。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一边输着液,一边叮嘱同事:“问题线索要了解印证清楚……你们要张弛有度,注意休息……病好后,我还要和你们一起战斗!”
许 帅 生为难者解困扰 死为他人送光明
许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在应急救助、发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他放弃了稳定的机关工作,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说:“在地震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我愿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数九寒天,他带队24小时上街巡逻,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站接受救助,3年救助1.5万人次。他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救助站设立了活动室、康复室等,常把自己设想成受助人员,感受温不温暖、方不方便、安不安全,不断改进站内设施。他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提出“医助结合”的工作设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站内设立医疗安置区,毅然将40多名站外托养的智障患者接回照料,为他们营造温馨、舒适的“家”。他积极与公安部门对接,通过DNA血样比对为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让许多家庭得以团圆、流浪者不再流浪。他乐观豁达、恪尽职守,即使身患癌症,依然顽强地与“病魔”赛跑,生命最后时刻还想着开个班子会,研究救助站二期工程建设。他说:“死亡并不可怕,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全部奉献给了群众,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
姜仕坤 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姜仕坤同志是贵州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深知贫困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他的人生夙愿。在晴隆县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投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赢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他经常白天进村入户,在农村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足迹遍布所有乡镇、村居,晚上赶回城里开会到深夜,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的道路。他说:“脱贫攻坚,开局就是决战,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在他主导下,晴隆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点亮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做活“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文章,实现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面对破旧的县城环境,他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在县城扩容改建中让群众得实惠。在他任职的2010至2015年,晴隆全县生产总值从20.89亿元增加到55.1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7.63亿元,贫困人口从16.5万人下降到7.91万人。他工作多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帆布公文包,用了四五年不舍得换,运动鞋穿到褪色泛白不舍得扔。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社会交往简单,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从不干涉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晴隆脱贫攻坚事业。
张 进 国企“铁汉” 改革“闯将”
2004年张进担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以来,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干”,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国有企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1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前卫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2倍,利润总额增长20多倍,走出了一条具有前卫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他秉承“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前卫军工精神,是出了名的“铁汉”。2005年,在接到某重点型号军品紧急订货任务,要求3年完成500套产品后,他向军方立下军令状,最终提前半年完成任务。2009年,为完成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达的演练任务,他连续64天吃住在车间,坚守一线,靠前指挥,践行了一个船舶军工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0多年来,张进通过借力借势、多元合作,将原来产品单一的前卫厂打造成集军品、燃气计量、水务计量、风电控制系统、海洋石油装备、高压电能计量、IT配套的七大产业群,进一步壮大了公司发展实力。张进对待工作、对待职工温暖如火,但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上任后,他主动向党委递交个人廉政承诺,提出要带头接受大家监督。上下班他带头自己驾乘私车,并要求生产采购等部门“凡是以我亲戚、同学等名义来接洽业务的人员一律不接待。”他在公司推行“阳光分配”,让领导干部的收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不参与本单位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他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永远留在国企职工群众心中。
张 超 筑梦海天的强军先锋
张超很小就树立了翱翔蓝天的人生理想,矢志强军报国。入伍12年,他苦练精飞本领,先后飞过8型战机,每次改装都当“领头雁”。在某新型战机改装中,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啃完2000多页的教材和资料,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多项纪录。在舰载机飞行训练期间,考核成绩全部优等,比计划时间缩短2年完成上舰前的几乎全部训练内容。在实战化对抗中,撰写2万余字的训练心得,总结编写歼—15飞机某课目训练教学法,为舰载机形成作战能力贡献了宝贵经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凭着迎难而上的闯劲,顺利完成双机纵队斤斗、海上超低空飞行等高难课目。2011年6月,在气象条件不符合最低起降标准的危急情况下,主动请缨,开辟生命通道,示范引领6架战机穿云破雾,在大雨中安全降落。成功处置飞机空中液压油泄漏、左发动机骤停等突发险情,在应对一次次危险中展示了顽强意志和作风。在海上维权中,先后20多次执行战斗起飞任务,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张超孝老爱亲、体贴妻女,在战友眼里,他浑身透着真诚,连续一个月热心帮助住院战友补课,多次登门解答战友请教的技术问题,自己省吃俭用却经常捐钱救助战友,用人格魅力昭示着生命大美。
第五篇: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郑德荣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胡 静
201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要以郑德荣等7名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们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立足自身岗位职责,服务好基层和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党的各项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党员,真正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落实到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展现出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钟扬,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4年5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选派的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2017年9月25日,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钟扬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比热爱、对人民无比赤诚,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秉持“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在青藏高原跋涉数十万公里,收集上千种植物的数千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牢记“组织的需要第一”,16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倾心培育少数民族科研教学骨干,帮助西藏大学将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坚持“干事比名分重要”,勤勉务实、严格自律,生活简单朴素,从不对职务待遇、收入条件提任何要求,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钟扬老师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做着普通人的事,将一件普通的种子收集工作,做到极致,做到造福于人类未来,做到牺牲了自己生命。“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种行为正是新时代下一名追梦者的楷模和榜样。
一是要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钟扬老师和他的团队收集了近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高海拔地区的濒危物种。这些种子相当一部分收入了国家种质库。钟扬老师曾经这样说:“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作为一名干部,我们要时刻为他人所想,始终摆正好自己的位臵,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做好为民服务的标杆。
二是要学习他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钟扬一生行走四十万公里,一年行走三万多公里,在采集种子和教学的过程中条件险恶, 四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追梦,四十万公里坎坷路程的跋涉,十七种高原反应的抗争,忠贞不二地实践着艰苦卓绝、坚不可摧的中国精神。
钟扬老师作为杰出的植物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始终做到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甘于奉献,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展示出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他用有限的生命和时间,实践着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追梦、拼搏、奉献,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