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在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在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篇一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这三个“主”,奋力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把好“牌”。
坚守“主战场”,以生态优先理念打好绿色发展“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最佳途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主战场”,这个“战场”一旦失守,发展就会成为畸形,发展之路将变得泥泞崎岖,这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向前迈进。要严守生态红线,守住绿色底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以生态优先理念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牌”。
畅通“主动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好合作共赢“牌”。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情况下,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放缓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战略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在新发展格局中,如同一条“主动脉”,一旦淤塞将影响和迟滞战略全局。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致力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机融合,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好合作共赢“牌”。
培育“主力军”,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打好经济增速“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长江流域富庶资源的滋养下,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长江经济带,正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描绘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主力军”作用正逐步凸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员干部要抓住契机,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
要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科技产业升级步伐,打造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过硬品牌,以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打好经济增速“牌”。
篇二
学习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心得感悟
近日,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时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以商养学”等事迹。张謇、卢作孚、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等一大批爱国企业家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做好支持企业发展工作、改革创新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十四五”规划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知行合一、破立并举、疏堵结合、进出有序”上强化引领、接续发力,激励引导扬帆企业“强国号”,办好一流企业,聚力争创一流业绩。
“爱国心”和“强国行”相结合,让发展质量更好。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也是广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初心使命和实践行动。习近平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家要围绕企业发展大方向,把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融入兴办企业、兴办教育等创新活动中,时刻将关乎国计民生、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入脑入心入行。要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增长中广泛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主体创新意识,推动企业管理和创新创造,让“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承担风险”成为改革发展薪火相传中的“指示牌”“引航灯”。要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泛激励企业家创新活动,积极探索“兴办企业、兴办教育,而后以商养学”的具体行动参考,以“教育强国”思想引领,科学系统回答好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破瓶颈”与“立制度”相适应,让综合效益更高。“破立”并举抓制度建设、抓深化改革,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在党建领航共建共治共享的正确轨道上达到最高“阈值”,为企业改革创新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要打破企业限定发展格局,“刚柔并济”统筹协调资源,克服思维盲从和空白,突破阻碍创新创业的制度瓶颈,变“瓶颈”为“抓手”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大力发挥创投机构、创服企业“精细化”发展优势,厚积释放“双创”效益实力。另一方面,要以“两山论”“双循环”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推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助力创新求变,多主体、多元化共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红利,让干群关系、营商环境、政治生态向着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前进,实现高品质“腾笼换鸟”,持续增强“好发展、真发展”信心底气。
“搭桥梁”和“通经络”相协调,让核心竞争力更强。纾困惠企、稳岗就业、技改补贴……一系列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利好政策,为支持企业适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带来了更加广泛、更加普惠、更为精准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成果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大桥梁”,让供给方式、资源要素、链接枢纽在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更加同频、更加活跃。要广泛指导、严格督导“创新信息互通、创新结果互认”实现路径,畅通拓宽产业融合、文旅结合、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动的发展路径,让优化配置资源向企业高水平集聚,促进优势集群在各领域、各方面的集中攻关和深度融合。同时,要发挥创新竞争力在“平稳期”向“攻坚期”、“无人区”向“深水区”的“强引擎”“粘合剂”作用,以丰富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管理等创新活动为主线,营造浓厚改革创新氛围,促进“高质量”和“一体化”相结合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贯通,让市场影响力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敢闯敢试、敢说敢为、敢拼敢干”的企业家风范更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扩大开放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要打开大门搞改革、搞建设,利用好融合好发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现代化水平,加强科技安全能级和开放合作,让创新主体和技术在市场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以广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为“走出去”积蓄把握规则、防范风险能力,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为参与国际市场开拓提供更大主动力、柔韧性、延展性。要坚持立足中国、为我所用,放眼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和动向,厚植贸易融合发展“沃土”,把更多的外资企业、尖端项目“引进来”,让其“留下来”能够高水平发挥作用,共建共享开放性世界经济发展红利。
篇三
学习江苏考察重要讲话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心得体会
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生态环境投入”提升到“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的高度来着重强调。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表明:面向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对此,各地各部门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和呼声。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变化。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都需充分体现“高质量”和“可持续”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就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有更多、更高的需求,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更好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还需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路径。下一阶段,要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切实发力,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同时,安排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与可持续,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提供坚实支撑。仅供参考
第二篇: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心得体会: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理念信仰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心得体会: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理念信仰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3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做人民的勤务员,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在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启执政之际,习主席再次强调“做人民的勤务员,接受人民监督”,起到的是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强调。
做“人民勤务员”的理念一直是习主席对自身以及全国党员干部的定位和要求。从XX年11月考察湖南西部十八洞村时的自我介绍,到XX年7月考察中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与职工座谈,再到2018年2月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与村民拉家常,习主席始终强调“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做“人民的勤务员”这一定位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民生情怀,是“服务人民”、“公仆意识”、“赤诚之心”的执政理念。
基层党员干部要践行“为服务人民”为中心做要合格勤务员。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跑遍兰考1600个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茫茫雪域跋涉8万多公里苦思发展之策„„实践证明,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是共产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所以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基层党员干部要践行“公仆意识”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需要树立公仆意识,牢记自己是一名服务者而不是发令者,切忌以“精英”自诩、以“上智”自居。“草帽书记”杨善洲为什么会受到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经常脚穿草鞋、头戴竹叶帽,沾着一身的泥土,在乡间小道四处奔波为民办实事。可见,只有尊重群众、融入群众,党员干部才能和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上;党员干部只有知民心、懂民情,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的“官架子”十足,喜欢在群众面前耍“官威”、打官腔,群众对这样的人都会敬而远之,甚至在背后戳脊梁骨。
基层党员干部要以为“赤诚之心”当好勤务员。“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党员干部才有当好人民勤务员的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就应常怀一颗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为谁谋利、替谁掌权,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基层党员干部时常要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只有在理想信念上打牢根基,才能坚持把权力视作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才能把职位当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待遇。基层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总书记赤诚的为民情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最高标准,将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作为第一追求,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基层党员干部要把脚印留在农户家、把口碑立在群众心坎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常怀于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重在以民为念,贵在持之以恒,把“服务人民”、“公仆意识”、“赤诚之心”的装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