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
张晓伟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月14日下午,我校在教导处举办了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会上四位优秀班主任举了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些班主任工作理念,通过聆听他们管理班级的方式,使我深受启发。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的几点主要体会:
一、意识到了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的重要
以前就知道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但却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个说法,而从没去考虑过如何去把这一角色在自己身上转换或者定位,更不知道该转换定位到哪个方向上。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班主任应该做到:
(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
(三)要养成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发展,善于拓展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要宽容,不要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不要怕学生犯错,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才会成长。
二、意识到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次学习中,我能感觉那些案例的真实性,因为在我的工作中就有着很多和案例中相同的状况,比如问题学生、班规的制定、选班委会、与家长沟通联系等等,由于自己没能科学地处理,没有收到自己当时预想的效果。而这次学习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再遇到类似事情时也会用案例学习中学到的相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使自己意识到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要想当好班主任,就必须努力学习,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班主任不仅要具有很好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面要广,还要有多发面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作为班主任既要在思想、学习、行为上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和真情的关心,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严与慈结合起来。
三、意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法要讲究艺术性。
班主任在使用批评时,要多一点含蓄,比直截了当效果会更好。在批评中要把握批评的基本原则:教师批评学生不是为了出气,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最怕的不是批评,而是不公正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让学生改错;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制服,而是让学生成长。批评中也要选择适合的批评方法,还要选择批评的时机和场合,努力让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性更讲究。
四、意识到高度重视与家长沟通的作用。
要把学生教育好,家长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一个重要力量,我们要把家长争取过来,使家长与老师站在同一战线上,形成合力来教育学生,由于教师家长工作都很繁忙,联系的机会很少,老师一请家长,无非是训话、批评,家长听着很不舒服。在家长心目中,老师似乎专门是训人的。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作为老师应当设身处地为家长想一想家长是成年人,无论谁都不愿意被别人训话,因此教师不能见到家长就把家长当学生一样训话,应当撇开教师的身份,真心与家长聊一聊孩子的优缺点,讨论怎样帮孩子改掉坏毛病,要努力把家长争取过来共同教育孩子,难得的家长会也应当开得有意义,别开生面,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老师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让学生参与到家长会中,让家长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帮助父母子女有效的沟通。
2016年4月
第二篇: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庐江县梁山学校夏云胜
参加这次合肥学院主办的初中班主任远程培训后,我感受很深。在浏览了其他班主任学员的参训心得以后,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在此,我还有一些心里话想说。下面就我自身的工作实践和本次的参训学习谈谈我的体会。
一、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
班主任工作是最繁忙、琐碎而又很复杂的工作。九八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
第三篇: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青州市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学习中,每一位授课专家、学者们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令我折服。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感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加强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视,进一步认识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者;是班级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者。也许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得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可见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他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的可持续教育和发展。
一、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学校把一个班交给自己,家长把孩子托付给自己,同学们的前途和命运就寄托在自己的肩上。这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就要求和呼唤班主任胸怀理想、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地投入工作;就呼唤班主任持之以恒地包含热情、充满梦想和激情地投入工作;就呼唤班主任不断铸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面旗帜,一盏航灯。
作为一个班主任,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坎坷。但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应该决心更坚定,意志更坚强,信心更充足,责任更强烈。如此,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才能无愧于一个班主任的道德良心;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塑造的更加有个性。
二、班主任要协调好和学科教师集体的关系
班主任是本班教师集体的核心,协调各科教师,班主任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如何和学科教师达成默契,形成教育合力,使班级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我采取了下列措施:
1、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科教师走进教室上课心情愉悦。
2、经常和学科教师“碰头”,及时通报班级整个状况,研究和协调解决班级具体问题。
3、班主任出面反馈学生对学科教师的意见和要求。
三、班主任要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开拓者,家庭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起的积极教育作用有时比班主任的工作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和家长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四、班主任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现在,由于学生受多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之其个性差异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不思学习,不思进取,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何遏制和扭转这种分化现象,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学困生的转化上。
总之,在班主任这块沃土里,只有一如既往地播撒好希望的种子,倾心浇灌好每一株幼苗,才能收获希望的硕果。
第四篇: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南京一行,一天半的学习,六场讲座,每位老师各具特色,精彩呈现,从中学到了颇多的东西,引发深思,总结如下:
第一场讲座,是杨坚老师《教育应激扬生命》的讲座,杨老师说,校风就是校长的作风,班风就是班主任的作风,顿时让我感觉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杨老师还通过动物学校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不应该控制生命发展的方向,而是应该激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充满着各种可能与奇迹,会长出我们所不知道的无限可能。教育不是对白纸的改造,而是去发现种子里孕育的精彩。紧接着,杨老师讲了教学的几个误区:一是人不可能样样皆是,更不可能一无是处,“坏孩子”有独特的优点,比如耐挫能力、正义感、重感情和社交能力强等。“好孩子”的致命弱点是自尊心过强、难于面对失败、追求完美和比较薄情寡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看到并重视的。二是名师是把自己种到孩子心上的人,教育的阳光应该洒向后三排。之所以有些孩子喜欢“哗众取宠”,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要被别人尊重的需要,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被关注。最后,杨坚老师讲了“如何激扬生命”的话题。一是为孩子提供多维的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业,还重视孩子的品德、才艺及其他方面的优秀,对其进行专项奖励。奖励学业方面时,把学业进步显著的放之前列,给予高评价,重视班级新转生,给他们第一次完美的展示。在品德的奖励方面,分为“感动人物奖”和“阳光少年奖”,“小成靠志,大成靠德”,足见对孩子德育的重要意义。阳光少年,指“寻找校园最阳光的笑脸”,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动情点,使孩子们对学校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二是在学校当中设置多元的课程供孩子们选择。三是让孩子自己选择教师。杨老师说,一个孩子喜欢学习,一定是从喜欢老师开始的。看了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王主任曾经告诉我的“亲其师、信其道”,不要再埋怨孩子不喜欢学习,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孩子喜欢上“我们”,所以从今往后,首先做一名被学生喜欢的老师!最后,杨老师说,教育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追求幸福,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教育是一项幸福的事业,必须以幸福为目标、为导向!
第二场报告,是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从刚刚上台,我就感觉李镇西老师是个极其有个性的老师,他为了宁静办学,毅然选择禁止对校园的参观。学校的校训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老师说教育是一种依恋,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重要作用的思想。教育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理解,教育是一种尊重,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是一种浪漫。李老师说每次带毕业班,他都会让毕业班的孩子给自己写信提建议,这样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更客观地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这也是进步最快的一种方式。对于后进生的问题,李老师说,一定要点燃孩子上进心的种子;让其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善于利用集体帮助,要善于把班主任自己的褒贬化为集体舆论;维护后进生的尊严,每周评选“进步最大的同学”。整个讲座过程中,贯穿了李老师很多个与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充分展现了教育要有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当有孩子愿意和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走向了成功!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打交道,难免生气,不妨想一想李老师带给我们的小故事,让自己的心成为湖泊一样宽广,使愤怒的盐分稀释一下,使苦涩的液体变成咸味的回忆吧!
第三场讲座,万玮告诉我们,要留给孩子永恒的东西,那便是情感、精神和气质。万老师向我们陈述了教学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做人、教自己。做事情时必须要“极致专注”,因为态度决定高度,专注成就专业,极致锻造品质,做事情贵在坚持,贵在不断反思自己。
第四场报告是王文英老师的讲座,可谓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铁娘子,真是大开眼界。蜻蜓点水点到了孩子的心上,在初中的教育道路上,可谓用心、用情、用智慧。她每天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是为了告诉孩子们,我其实是一位最普普通通的老师,你们一定要超越老师!她采取了独特的“精神折魔法”,对孩子们进行遥控和征服,使自己的学生痛并快乐地接受这种折磨,使家长投入到教育的大阵营当中。她运用了独特的智慧去工作。她对孩子,软硬皆施。配合恰如其分,孩子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而她,运用独特的语言艺术,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使孩子们不得不掉入自己预设的情景中努力学习。珍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哪怕进步只有一分。也许你只要求孩子进步一分,他会打赌进步十分,使孩子自愿地投入学习中,不断进步!
第五场报告是高金英老师的《以德治班,实现班主任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具有高素质,以德育德,高老师主要强调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必须做一名有魅力的老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你,才会喜欢你的课堂。从高老师那,我学会了一些小魔术,如变钱、一元钱下落和笔穿手帕的游戏,还有一些小笑话。高老师还教给了我们提高成绩移步法,让两个成绩相当的孩子比听课、比作业、甚至比玩耍,如果一个孩子想玩,先让他看看另一个孩子是否也在玩,这样互相敦促着步步进步。总之要想办法去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
第六场讲座是郑杰的《德与育的原理》,郑老师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客观地向我们进行了描述。郑老师先对我们的专业进行了讲解,然后对德、育分别进行了论述。老师教给孩子们的“德”,指的是品德,是一种人内在的品质,是关注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我们不能因为行为的外显方式来断定孩子的品德。比如遇到一个随手捡地上垃圾的孩子和遇到一个在打架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地判定前者就是好品德,后者就是品德不好。这两种行为都存在五种可能:害怕—好处—好人(被人认可)—责任—造福,五个阶段由低到高,两种行为不一定处于哪个阶段,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能一味批评打架,要剖析其内心,对孩子的行为循循善诱,应对孩子捡垃圾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心灵。而品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关怀和训练两个方面进行。关怀是充分利用人生来具有的移情能力和内群体两个方面的善因子来发挥作用。在育的方面,郑老师说,孩子在做错事情时,一般都是直觉判断,而非有预谋的价值判断,比如一个孩子把别人的东西弄坏了,这并非已经预谋了好些天的事情。尽管家长、老师总是告诉他不要乱碰别人的东西,但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这些话语还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听了郑老师的话,我突然明朗了很多,有时我们并不应该劈头盖脸地责备孩子,这也非他们的本意,这与孩子的人格、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要想得太过复杂。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时机,是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引导孩子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强化孩子心中的是非意识,提高孩子的判断力。对孩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教育,比如间接方式的讲故事、看电影等等。我们要用积极的情感和情趣去引导孩子正确的归因,给孩子正确的暗示,孩子的进步不能归因为聪明和优秀,而是他的努力,要赞美孩子的努力付出。郑老师更是通过科学验证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关注什么,就是强化什么,所以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优点!若是关注孩子的缺点,那么就会不断强化孩子的缺点!郑老师还和我们强调了几种不专业的教育方式,如啰嗦、冷漠(易使孩子成为社会反对分子)、威胁恐吓和讽刺挖苦、监视等等。紧接着,郑老师又讲述了一下专业的手段分为五个层次:暗示—提示—明示—强化—惩戒。
有一位老师曾经说,问题学生多了并不可怕,那是增加我们经验的良好时机。而我们掌握的诸多经验,会更好地知道我们今后教育孩子的行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之行,如饱食大师们精制的精神大餐,感谢领导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
第五篇: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颇多,进一步认识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者;是班级任课教师的协调者;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者。也许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得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可见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他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的可持续教育和发展。
一、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学校把一个班交给自己,家长把孩子托付给自己,同学们的前途和命运就寄托在自己的肩上。这么重要和有意义的一项伟大工程,就要求和呼唤班主任胸怀理想、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地投入工作;就呼唤班主任持之以恒地包含热情、充满梦想和激情地投入工作;就呼唤班主任不断铸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面旗帜,一盏航灯。
作为一个班主任,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经历无数的挫折和坎坷。但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应该决心更坚定,意志更坚强,信心更充足,责任更强烈。如此,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才能无愧于一个班主任的道德良心;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塑造的更加有个性。
二、班主任要协调好和学科教师集体的关系
班主任是本班教师集体的核心,协调各科教师,班主任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如何和学科教师达成默契,形成教育合力,使班级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我采取了下列措施:
1、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科教师走进教室上课心情愉悦。
2、经常和学科教师“碰头”,及时通报班级整个状况,研究和协调解决班级具体问题。
3、班主任出面反馈学生对学科教师的意见和要求。
三、班主任要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精神世界的开拓者,家庭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起的积极教育作用有时比班主任的工作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和家长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班主任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现在,由于学生受多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之其个性差异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不思学习,不思进取,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如何遏制和扭转这种分化现象,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学困生的转化上。
总之,在班主任这块沃土里,只有一如既往地播撒好希望的种子,倾心浇灌好每一株幼苗,才能收获希望的硕果。
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心得 教师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体教学活动系统看,教师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景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可以说,它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
因学而教——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动广泛地运用于上课之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立凝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激凝致问,师生共同解答,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 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长用的手段之一。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那么是自己不会使用这些丰富的评价语言吗?我想,是坚持给学生鼓励、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平时课堂中语言的单调。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珍惜,但更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很重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那难得表现的机会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活跃,氛围更轻松。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有时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位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 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总之,今后我将会把学到的经验运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在今后的就教学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校长讲座《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活动》心得体会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教研组内每一位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教科研意识以及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这个基层组织的战斗力。那么,作为这一基层组织的领头人,如何带领全组成员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当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第一:统一思想,树立科研意识。
作为一所学校,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讲它担负着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研意识。积极探讨在素质教育前提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孩子们善学、乐学,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本位主义的角度来看,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用人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才的流动性也就越来越广泛。家长们对学校优质教育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惜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让孩子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因此,教学质量的高低极有可能导致学校的重新洗牌。那么对我们而言,“教育质量就是生命线”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们绝不能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我们学校的点滴优势而不思进取。需要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意识,使我们学校永远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而不至于被淘汰出局。第二:活动落实,确保活动实效。
教研组活动的落实,是全面提高教研组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显得极为重要。我们组的具体做法是:
1、活动时间每人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性工作,力求人到心到。
2、活动前有要求,例如每次活动的中心发言人要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力求言之有物,或能提出具体问题或能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困难,要求发言者的精心准备能让其他同志有收获,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3、每次活动都恳请大家积极发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还说:千个师傅万个法。那么,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希望集思广益、彼此取长补短。只有当大家相互不保守、不自卑、坦诚相待,这个教研组才充满活力。第三:形式多样,避免单调枯燥。
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集中学习上级精神或者理论文章,这并不是说上级精神或者理论文章不重要,而是觉得这种方式简单枯燥,很容易让人打瞌睡。我们认为教研活动应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每次活动都能让人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启迪、学有所获。我们组的具体做法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作业设计等等还有以下几点:
1、请进来:比如我们的苏静老师就主动提出让大家去听听她的课,并要求大家只提不足不讲长处,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
2、走出去:我们的老教师谢万凤同志年过五旬仍然十分谦虚,经常走出去向年轻教师请教,她说教这套新教材自己底气不足,因此,只要能学到别人的先进经验、解决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就不耻下问。
3、俯下身子:虽然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但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不能抛开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搞教研活动需要俯下身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听孩子学习的困惑、探求他们的学习经验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内容。
第四:善于总结,相互取长补短。
每一个能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教训的人,因为只有当他不断总结自己前一段工作的得失,并从中得到启迪才能重上一个高度审视自己。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教研组,都应该经常地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最后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们组要求大家尽可能的做个有心人,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小经验、小体会、甚至是小失误都记录下来,或许
这些都能成为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基石。
计算机培训心得
短短的两天微机培训就要结束了,很感谢刘桂春老师对我们的认真讲解,对本次培训工作很满意,这次微机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回去之后我要争取理论应用于实践。
一、认真学习教育观点、理论,参悟其中的内涵。
本次培训中,我们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觉得网络平台和教材非常配套,我们边听老师的讲解,边看书,基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理解的。我对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教学媒体的选用中让我们所制作的几个表格印象很深刻,虽然制作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如果以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这样认真去准备一定会设计出一节非常完整而又好的课的。
二、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每天都在学习新的内容,整个信息技术培训一共分为三个模块。学习一个部分,就有一部分的新的感受。觉得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带动下,学得还是很轻松地,没有觉得特别难,但是当我接触实际操作的时候,马上又有了一种心虚的感觉,因为实际操作是真正的理论接触实践了。培训学习的是书本知识,真正去做题了,有的东西未必在这么短短的两天天时间里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我觉得我还需要练习很多的。
学习了这么多,理论的东西掌握了,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的!
总之,两天天的信息技术培训收获很多。我会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内容,争取不断进步!争取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加油!
七年级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本人所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教学实况,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假期我在学校的号召下学习了《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从数学新课标中,我们发现数学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这样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并提高合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用学生感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四、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新课标学习体会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为此,我校数学研组也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应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而是组织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知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