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学习心得体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学习心得体会
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1)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文中提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诚然,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一心为民的“人民银行”,通过存入“方法”“知识”“善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存入方法,置换工作经验,做心系群众的好干部。对于初入基层的“职场小白”来说,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导致在处理群众问题时方法不当、效率不高。说话做事态度太过直白,不懂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导致工作进展不顺、推动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听百家言,闻百家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与群众接触的过程中多听、多走、多看、多思,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凡事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置顶,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积累处理干群关系的方法和经验,厚实人生阅历。
存入知识,置换政治涵养,做信念坚定的好干部。存知识便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长期学习的意识,坚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切不可认为理论是并无大用的“花架子”。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可以涵养党员的政治定力、筑牢党员干部的信念根基,帮助党员及时清除思想顽疾,校准思想偏差,避免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做一名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共产党员。
存入善心,置换理解包容,做善解人意的好干部。所谓存善心就是要和群众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观察群众的生活百态,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的生活状况,对待群众问题不能摆出一副不置可否、模棱两可的态度。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同理心,要懂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仅要对群众进行物质方面关心,还要及时给予群众一定的人文关怀。要在情为民所系中为民办事,在权为民所用中为民排忧,在利为民所谋中为民解难,用包容与理解、实干与担当置换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归属感、认同感,为有效推进基层各项工作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人民银行”当为人民,党员干部要有效利用理论学习和实践服务的机会,及时存储工作经验、坚定理想信念和厚实群众基础,在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干中淬炼担当品质,做心系群众、信念坚定、善解人意的人民好公仆。
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2)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文中,我看到我们国家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有生力量,是一个政党保持生机的最大保障。没有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工作就不能有效开展;没有人民的理解,国家所颁布的政策、法令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施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想要确保这条线路的通畅,就应该要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通过党的活动学习,我触动很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另外,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还应努力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教师要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用自己的信念、理想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上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需要摆在第一位。
另外,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党员应当以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职工作和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教师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对学生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本身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贯彻党的教育精神,我深深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文明执教。
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关系学生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生,要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予改过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要作为一名普通的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毕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般去 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党员,通过党的教育活动学习,我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了努力学习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第二篇: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研讨材料《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专题研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认真学习这部著作及之前出版的第一卷、第二卷,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这篇重要讲话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新近出版的第三卷,收录了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牢牢把握“人民至上”这条红线,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民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誓“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时刻都要注意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让劳苦大众当家做主,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努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争取让人民生活尽快好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领导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昭示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生活问题,大江南北到处都留下他访贫问苦、问计于民的足迹和身影,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
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仅把“蛋糕”做大,而且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满怀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体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二、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党就一定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夺取政权、长期执政的坚强后盾。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每一次重大关头,我们党都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困难,跨过一道又一道沟,迈过一道又一道坎。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事实证明,只要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就一定无往而不胜。井冈山时期,我们党领导工农武装割据,依靠人民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我们党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依靠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决战决胜,依靠人民“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依靠人民成功经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探索经济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等重大考验,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诸多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反对“四风”,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请教,汲取人民智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就必将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而汇聚起我们党长期执政和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性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百年风雨同舟,我们党与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9.7元增加到超过3万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建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奇迹。一串串数字书写着民生改善的沧桑巨变,一项项成就给发展为了人民写下生动而温暖的注脚。面向未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孟良崮战役的担架队到淮海战役的运粮车,从太行绝壁上的红旗渠到小岗村的“大包干”,从植树造林的“绿色奇迹”到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人民群众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力。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到底还是要紧紧依靠人民。为此,要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效,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其中的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强调坚持由人民全面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加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战略上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能深刻领会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坚守初心、持续滋养初心、笃实践行初心,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辉煌业绩。
第三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必须深刻领会全会“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要求,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两个率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江苏的具体实践,努力实现“两个率先”,是全省人民对党的信任与重托,是党执政的重要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首先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在确保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构建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形成社会建设新局面、建设生态文明新体系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这次省委全会提出,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高于全国,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高高举过头顶,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面对“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我们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省开展的“三解三促”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要着力推动“三解三促”常态化、长效化,以此带动机关干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重实干、不作秀,降虚火、不浮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赖。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研讨发言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研讨发言
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统筹推进重点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是我们当前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以紧跟紧随推动真学真信,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理论自觉增强内化转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创新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学习所得切切实实转化为提升工作水平、推动治理能力的强大动力。下面,结合学习感悟,与大家交流几点学习心得。
一、提高思想自觉,进一步筑牢政治根基、提升改革底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二卷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权威著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有机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学、一体学,与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起来贯通学、深入学,做到融会贯通、学深悟透,把握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真正转化为精神力量,变为行动指南。
一是要深学深悟,学出绝对忠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闪耀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为我们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山西之所以发生重大变化、实现重大转折、迈上实现“四为四高两同步”新征程,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所蕴含的创新理论上来,要坚持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全面系统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进。二是要对标对表,学出坚定信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视野宏阔、思想深邃,为我们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主动从政治责任、政治要求和政治标准上对标对表,从中坚定政治方向、汲取政治营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勇于扛起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坚决贯彻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编办归口组织部管理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对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从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好各项重点改革任务。三是要笃信笃行,学出使命担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充分展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决战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抓好学习贯彻,就要深入掌握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方法论,找准和机构编制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真正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上,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造福群众的务实举措,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履行好配置党的执政资源的职责使命。二、突出学深悟透,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思想认识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党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出许多有效方法,这些对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仍然具有深刻启迪。
一是要主动真学。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参加大课辅导、专题学习之余,我们还要积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特别是面对千头万绪的繁重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突出的工学矛盾,真正克服“忙得很”“看不懂”的思想认知障碍,用“挤”来对付忙,用“钻”来解决读不懂的问题。任何时候,“工作太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新时代,“挤”“钻”仍然是真学方法。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沉下心来,持之以恒。二是要全面系统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首先,我们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要全面学,要与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不能零敲碎打、断章取义。其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与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因此,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追本溯源、准确理解、完整把握。三是要准确把握精髓要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抓好学习就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认认真真逐篇研读、深入领会,把厚书读薄,把精髓抓准、抓牢,真正学出坚定信仰、学出本领才干、学出责任担当、学出为民情怀、学出清正廉洁,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坚持知行合一,进一步提升能力水平、推动工作落实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对学习产生直接推动力。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思考、应用。要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融入到机构编制各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切实解决好当前制约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各种体制机制手难点问题,做到见人、见事、见政策、见效果,推动学习贯彻转化为做好机构编制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行动。
一是要转化为持续完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三专题《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功夫,更好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为机构编制系统工作人员,我们肩负着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光荣使命,就要注重在学习中强本领,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服务转型不动摇,聚焦创新不散光,深化改革不惧难,进一步以机构改革新成效为助力转型发展贡献机构编制力量。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加强党政机构职能统筹,推动理顺归口领导、归口管理的工作机制,持续健全机构职能体系,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确保“物理整合”与“化学融合”有机统一;要加强对各部门“三定”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部门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要转化为突出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具体行动。
洋溢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92篇著述字里行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深沉热爱,体现着领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无不体现着大国领袖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我们要搞好学习践行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机构编制工作导向,围绕人民群众所盼所急所忧,找准背后的体制机制症结,通过体制调整、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提出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推动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解决好改善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要转化为宣传贯彻落实《条例》,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的具体行动。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处处透射着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几次审议《条例》时,都强调编制就是法制,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法定化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成果。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就要继续推行“送《条例》上门、宣传《条例》到家”的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学习宣传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党校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推动《条例》学习落地落实,不断提高运用《条例》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还要在全面把握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工作导向、基本规律、科学方法,在贯彻执行《条例》上把住关口,当好“守门员”,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不打折扣、有禁必止,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学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体悟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研究破解矛盾问题,对标抓好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习中查找问题,在领悟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整改提升,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实施方案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实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这一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XX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通过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推进XXXX(本单位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内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是学习的主教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作为一个整体,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二、学习方式
1.全面自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全部内容,要根据本单位整体学习计划编制个人学习计划,各单位党委负责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计划的审查,各基层党支部负责本支部全体党员学习计划的审查,确保内容对得上、进度跟得上。作为保证自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要以支部为单位,为每一名党员建立学习档案、定期评选学习体会和学习笔记,确保在集中学习前,相关篇目全部自学到位,在研讨交流前,自学效果切实掌握到位。
2.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在全面深入自学的基础上,对第三卷19个专题中的8个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一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拟于2020年9月开展学习;二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拟于2020年10月开展学习;三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拟于2020年11月开展学习;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拟于2020年12月开展学习;五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拟于2021年3月开展学习;六是《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拟于2021年4月开展学习;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拟于2021年5月开展学习;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拟于2021年6月开展学习。如有临时性重要学习任务,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调整上述专题,统筹结合开展学习。
3.专题研讨会。组织党委班子成员和基层党组织书记代表、优秀党员代表,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重点分以下三个专题开展研讨。
专题一(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重点学习研讨中国共产党在远大理想追求、科学理论引领、选贤任能机制、严明纪律规矩、自我革命精神、强大领导能力等方面的优秀特质,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创造的“中国奇迹”,结合本单位发展历程,对如何在当前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发展环境愈发复杂的情况下持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思路和措施建议。
专题二(2021年3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重点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人民本性、实践本性和创新本性,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命运、中国人民命运、中华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性,重点聚焦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本单位发展的指导意义,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本单位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
专题三(2021年5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点学习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开辟民族复兴正确道路、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生机活力、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方面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独特魅力和巨大优越性。要充分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中国道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认真分析本单位战略发展目标、制度机制流程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对本单位进一步优化调整、提质增效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
每一个专题研讨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各单位党委要形成研讨报告,参加研讨的同志要完善个人发言提纲,研讨报告与发言提纲发XXXX(部门),作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实践、指导工作的研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