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1 22:0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一: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突出标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这是贯穿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一条基本规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依法治国都是最基本的治国方略。现如今,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推行法治反腐、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一个个实招,一系列举措,让法治成为我们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标准和底线,无不彰显着法治的力量,树立着法治的权威。“依法治国”也成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事关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可以说,法治能力势必成为衡量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组织者,又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只有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有可能得到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存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国的法律意识与其所肩负的职能要求差距很大,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下的长官意识、长官意志依然存在,这在现行体制下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一些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依法治国、治省、治市的要求,领导干部明确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任重道远。

建设法治中国,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彻底摒弃过去的“人治思维”,切实做到严格依法行政。一是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把权力严格控制在法律的轨道上,将决策过程严格约束在法治框架内;二是要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三是要按照“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改革方向,把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等核心公权力纳入法律制度框架,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四是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法贵于行”,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执行,只有坚守法律底线、严格法律尺度,才能在公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

心得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我们迈进充满希望的21世纪最初几年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庄严命题,并将其写入宪法。这不仅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也是治国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与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就必须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设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诚实信用等属性,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治。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否则就会成为无政府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实施市场经济法律,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否则,经济活动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倾向就会滋生蔓延,如投机倒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直至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猖獗。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要求按国际经贸和民商事领域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办事。而这些惯例和通行规则已成为各成员国制定经济贸易法律、法规的基础。因此中国的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法律还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这样才能平等地参与竞争,不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判罚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说,没有依法治国,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就不可能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的增长。

二、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和人民当家作主紧密相联,休戚相关。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就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因此只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选进国家机关作公仆;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换那些不称职的公务人员;才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真正保证国家对重大问题的决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在中国落实,都必须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缔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不能想象,社会主义不是文明的,是野蛮的;不是进步的,是落后的;不是发达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社会能够全面进步,就需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荡涤利己主义的浊水;培植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无序状态;繁荣催人奋进的文学艺术,扫除精神垃圾;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打击和取缔腐朽没落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加强法治。

四、依法治国,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别是今天,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在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猖獗,他们在政治上对我们搞颠覆、渗透,经济上搞制裁封锁,意识形态上搞西化、分化;在国内,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会稳定,政局稳定,国家稳定尤其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为它最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变动而变动,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最具有权威性,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改革开放以前,党和国家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个人意志很容易左右党和国家的决策。一旦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个人认识发生错误,就很容易演变成最高决策错误,整个国家也将走向误区。那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听领导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文化大革命就是在这种治国方式下发生的社会**和民族灾难。历史教训表明,没有法治,就难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没有法治,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容易出现社会**。所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另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挥领导者的个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只有好的制度、稳定的、连续的制度,才能使好人,使英明的领导人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排斥和低估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治国方面的作用,尤其要看到其中的佼佼者、杰出者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所带来的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把个人作用神圣化、绝对化、迷信化,夸大拔高到不适当的地步。要知道,在治国方面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作用毕竟是短暂的,即使是佼佼者和杰出者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其中潜伏的问题和危机。人在政兴,人去政息则是其一;没有制约,个人权力膨胀失控,可能导致民族和国家的动荡和灾害是其二。因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应依靠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只靠国家领导人的贤明。另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央适度集中权力也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只有把集中到中央的权力和地方应有的权力制度化、法律化了,利用法律本身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使中央集中的权力很好地得以实现,地方所拥有的权力也能够很好地发挥。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落实搞好。

第二篇: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篇二: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十八大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报告。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认真地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因为十八大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只选择一个方面,简单说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些说明了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偷税漏税、执法人员徇私枉法、官员腐败屡制不禁等等,这些问题都说明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性。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正如战国列子所说“国者,必须以奉法为重。”只有建设成为法治社会,我们才有迈着坚定有力步子向小康社会奋进。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内容。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的事业,这需要我们设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法律、法规,并且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法规建设方面相对于欧洲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良好经验和做法。同时法律的制定必须界限分明,正如我国古人所云“出政施教,赏善罚暴”,这样才能对全会社有约束力。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提高执法者的职业道德。“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执法者在法治建设中启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着物欲纵横的世界,执法者必须保持一颗公正的心、一个清醒的头脑,做到“不诱与誉,不恐于诽”,严格执法,打击犯罪,为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保驾护航。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全社会人民都具有法律意识,才能说明这个国家法治程度高,是一个有法治力量的国家,所以对人民的法治的宣教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利用学校、媒体、网络等一切高效、便捷的载体来宣传法律知识,营造出全社会学法、懂法的氛围,为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打好群众基础。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完善监督机制。汉代王允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建设法治社会,同样需要倾听群众的声音,接受群众的监督。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群众的监督机制,扩宽群众的监督渠道,同时整合信息资源,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全方面的监督,保证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全党、全国今后的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是其中的一个内容,只有认真实践下去,我国才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舒兰市铁东街道永春村村书记助理 张帅)篇三:学习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心得体会

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马海史则

通过对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的学习,我对新时期世界法律、中国法制建设等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进一步深化,并在工作中自觉用法律指导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心得体会:

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上到位,才有行动上的自觉。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认为,缺乏对世界法律知识的认识,就不具备国际战略眼光。由于国际间交流日夜频繁,对于新时代的公务员来说,必须具备国际战略眼光,必须与时俱进。世界进入21世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在新的竞争时代自强于世界各民族之林,除了要依赖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之外,就要依靠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中国党政干部的高素质和高水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先后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坚持依法执政。这就对我们的党政干部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21世纪的中国党政干部应当是懂得世界和中国的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具备法的基本知识、懂得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之道的管理人才。

二、法制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情,是与当前社会与道德对比相适应的,也是我国当前的现状和道德的体现。我们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从无到有,所表现出的问题很多。主要的问题是受得的社会人情世故的关系太多了。我国的行为约束现在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伦理道德,一个人的行为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其次是要为家庭负责,最后也要为社会负责,绝不能给国家和祖辈丢脸。都属我们的国家是东方圣地,礼仪之邦,在道德行为上绝不能给国家蒙羞。所以从古代起就受到孔夫子的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故有古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是非常重视道德,用道德来约束自己。

三、中国法律运用上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都很大程度阻碍经济的更大发展,并引发种种矛盾,危害着社会稳定。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虽然自己知道法律价值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准备不够充足,在处事中更多地想到运用行政手段去管理事务,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因而,作为公务员,学好法律重要,懂得合情合理的运用法律也非常重要,理顺工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法制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加强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要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可以说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些都充分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当中所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总体法制理论基础相对还是薄弱,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和完善。虽然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还应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最重要的是首先了解并解决这些阻碍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总的来说,中国法制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进步,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制理念日渐人心,但需进一步健全。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才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推进事业健康发展。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最有效的行为。现在,随着法律宣传教育的深入,法律不断配,依法治国观念已深入人心。公务员作为普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主力军,更应把依法行政这根弦绷得更紧一些,时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原则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工作生活中,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体现法制宣传为人民的要求。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群众心中被破坏,就很难修复。另外,我们也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法制建设学习资料

法制建设学习资料

(一)《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德的意见》明确了建设法治常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推进措施,统一部署了全市的法治建设工作,是建设法治常德的纲领性文件。

所谓法治常德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事务,把我们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法治”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先秦诸子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著中。《韩非子·心度》有:“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同时,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而人治难免使政治混入兽性的因素,即使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欲、热忱和私人情感,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见和腐败,而法律的统治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性的体现;法治与民主共和政制的结合,可以有效防治腐败;法治可以促进自由等善的品德”。现代法治思想强调“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通过立法活动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所以,法治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政治权力的约束。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是看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

法治常德强调以人为本,用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用法律保障公民人权,让每个公民过上幸福、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小平同志当初说的“还是制度可靠些”,深刻说明了法治对公民权利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治理常德,才能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实现根本的预防,让腐败得到根本地治理,保护大家既得或预期的合法权益,让权力在公平、公开、公正及透明的轨道上运行。

法治常德需要全市各级党委以法治精神驾驭复杂局势,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愈加紧迫和艰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依法执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法治常德是我市继续向前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客观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的党逐步从依政策治国、治市向依法治国、治市转变,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改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法治常德要建立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遇事能不能先从法律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一个标志。我们有几千年的人治思想,有事找单位、找领导,发展到现在的信“访”不信法。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不在当事人解决纠纷和矛盾冲突的首选位置,找关系、走后门是人们遇事之后的第一反应。这是建设法治常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严格遵法、守法、用法,行为示范,能够快速提高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公信力,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致力于营造“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执行法律,建设和完善法律”这样一种精神导向和信念,应该成为我们法治常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省委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湖南”的战略决策。7月26日,省委召开九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9月17日,在常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卿渐伟书记提出建设“法治常德”的工作目标,并具体部署了法治常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如何落实这一战略任务,推进法治常德建设进程,打造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创新认识“法治常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软环境。省委周强书记提出抓法治建设也是抓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进入退出机制、市场行为的规范运行、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而法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秩序与可预期性,所以优化发展环境应该从优化法治环境入手,法治环境是投资兴商最可靠的软环境。

(二)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新形象。省长徐守盛指出法治建设是湖南发展的新名片。市委提出今后五年是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打基础、迈大步的五年,要实现“一个翻番、两个同步”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这一发展主题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常德是建设法治湖南在常德的具体实践,展示的是新一届市委依法治市的新形象。

(三)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新动力。要实现常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求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全市人民,法的价值就在于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法为据,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由(公权力与私权的尊重)、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正义(群众的意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富民强市的建设发展中来。

二、创新落实“法治常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形成尊重法律权威的大环境。法治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法检)和人民群众。党委要加强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加强对法治常德建设的领导;人大要依法立规,人大的决议决定,应进行法律论证。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法治建设必须强调人大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推进服务法治化,遵守《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依法行政,特别在重大决策作出前多征求法制部门和法律专家的意见;司法机关要加强司法公开,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确保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普法宣传,让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夯实法治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形成尊重传统与借鉴现代文明科学结合的理念。“徒法不足以自行”,历史教训中,秦因法治而强大,却未长治久安,但其法治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毛泽东说,中国几千年历史皆行秦政制),汉代以后实行的儒法结合,礼法并用,为历朝历代所沿袭。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法治文明影响了中国,但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法治文明仍深深影响着现在的人们。所以应当尊重我们自己的文明,借鉴西方有益的东西,才能科学地进行法治建设。如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的效力问题,死刑的适用标准问题,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天理、人情、国法”的应用体系,都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法治建设。如传统的“宽以猛济,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儒家执法理念,当整治某一领域突出问题时,必须严打,才能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群众能够理解接受,甚至拍手称快,所以一味否定严打是不可取的。

(三)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源头上维护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治理机构,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虚拟社会管理、重点人口和特殊对象的管控帮教等方面的创新。要畅通矛盾纠纷解决渠道,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和调解工作。上访是中国特色的处理社会矛盾的机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从汉武帝开始,规定疑难案件县不能解决要上报到郡,郡不能解决的报廷尉,廷尉不能解决的报皇帝。后世逐渐形成了逐级复审制,直至明清时代的九卿会审、圆审等,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京控”现象,老百姓相信朝廷是最后的的决断者,认为事情处理不公,相信到北京上访就会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现有的信访考核机制、处理机制的不科学,特别是在有法不依(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及二审终审制得不到有效遵守)的情况下,形成了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恶性循环。除了因政策原因造成的群体利益信访外,其他信访问题只有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最好的出路,坚守法律底线,不法外施恩。调解工作来源于儒家的无讼理论,地方官有推行教化、息讼的职责,将民间纠纷的处理权限下放到最基层,由民间机构调解息讼。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司法实践就是重调解,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格局,被国外誉为“东方之花”,对稳定基层、化解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后工作重点我们将要放在充分发挥联动效果上,津市法院与司法局今年重点探索了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问题,效果很好,案件调解率大幅上升。

(四)形成加强经济法治建设的机制。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平等的法治环境。我原来在中院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和企业打交道多。到津市后走访了一些企业,征求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常德很多企业的问题,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股权问题突出,真正按照《公司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少,很多是家族式个人合伙式。二是资本市场不规范,国家银行贷款难,民间投融资市场混乱。特别是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问题让一些企业背上了沉重包袱。三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商标权、专利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假冒伪劣商品让正规生产厂家防不胜防。形成“常德品牌”的竞争力缺乏。所以,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治保障,地方企业形成长效和核心竞争力,还任重而道远。

(五)大力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能够深入群众的法治文化培育。没有群众基础,法治建设无从谈起。津市这几年开展了“民德民智民风”教育,或许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尝试。民不知法、也就不尊法不畏法,这几年冲击党政机关政法机关,造成执法干部伤亡的事件屡屡发生,除了公信力缺失外,很大的原因是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守法者吃亏,不法者得利,形成了示范效应。历史上,普法做得最好的是明朝的朱元璋,做了两件事(申明亭供奉圣谕六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每月考核县令召集乡绅训导情况;其次是颁布《明大诰》,凡犯事者,如家有大诰者,罪减一等,故家家珍藏),使法律深入每个民众。我们如将法治宣传提高到国策高度,与计划生育一样重视,深入每个基层组织,每个家庭,全社会学法懂法、敬法崇法、守法用法,则法治文化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三、创新完善“法治常德”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强化领导,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建议成立法治常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建设推进机制。

(二)完善机制,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市委尽快出台贯彻《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对法治常德建设统一部署安排,同时,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有关贯彻实施的意见,各区县市直到乡镇一级也要进行具体安排。法治建设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工作,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制度保障机制。

(三)培育队伍,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法治常德建设是个系统工作,需要人才支撑。重点在党政,需要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法治意识,在党政领导班子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配备学法律懂法律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轮训等形式大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完善政法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检察院)人员职业准入,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审(检)委会委员应当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增强法官检察官的职业公信力。对司法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公正司法能力。加强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法律监督部门、政协有关部门法律专业人员的配备,提高其法律素养。

(三)春天在望,沅澧大地已是阳光明媚。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全市法治常德建设动员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市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大会将对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重要保障。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以法治精神驾驭复杂局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和省委《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建设法治常德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总体部署,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深入普法、强化监督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建设,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设法治常德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法治常德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权力运行规范,法律实施机制完善,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把握这个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我们在推进法治常德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服务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立足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立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导。

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常德建设的各项工作。

要扎实推进政治法治建设。一是着力提高党委依法执政的水平。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三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四是推进公正司法。五是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要扎实推进经济法治建设。一要保障主体合法权益。二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三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要扎实推进文化法治建设。一是要依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要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三是要发挥道德力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要扎实推进社会法治建设。一是要依法创新社会管理。二是要依法保障改善民生。三是要依法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开展平安常德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建设法治常德是一项关乎长远、影响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深入持久、重在实践的方针,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健全组织机构。二要明确工作职责。三要搞好办点示范。四要加强督导考核。五要切实强化保障。

要持续深入组织实施。一要健全工作机制。二要创新工作载体。三要营造良好氛围。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效裁判执行难、错案追究不到位、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要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模范和表率。

建设法治常德是大势所趋、蓝图所指、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法治精神,努力开创法治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160多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程,特别是学习西方、苏俄先进法律制度及观念以改造中国传统法制及观念的历程。为推动中国快速达到与国际主流社会基本接轨的近现代法制模式及法治观念水准,全民族的精英们几乎付出了一百多年的集体努力。今天看来,总体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大方向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工程很不成功。

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们民族的精英们,民族的主流思潮,似乎都在一种急切、激动、狂热的漩涡中徘徊,很难有一种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的状态。只要不是茫然无措,或义和团式盲目排外,那么在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问题上,就不免全盘西化、全盘苏化地一边倒,或不免不切实际地追求“多快好省”、“彻底革命”,总期待变革一蹴而就,期待一场天崩地裂的突变使民族和文化获得活力四射、威力无比的新生。在这样的国氛或时潮下,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国俗民情,动辄就会主张“火烧”、“砸烂”、“彻底摧毁”……今天看来,这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中西交通历史剧变的关头无法避免的历史噩运!

在过去那种“救亡图存”的窘迫态势下,在只想“师夷长技”或“推倒重来”的价值取向下,被一代代精英们设计出来的作为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的法制,常常不免“急病乱投医”的失误,实际上常常是缺乏民族土壤和根基的法制。这一套精英版的人为创制的法制,在我们民族大众的心目中,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实际土壤中,实际上是没有根基的,至少是根基不牢的。西式、苏式法制这棵移植来的大树,在近现代中国,显然是缺乏民族土壤或养分的。孟德斯鸠说:“法律应该同国家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然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今天重温孟德斯鸠的名言,我们多少是有些难堪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一直主张用“历史法学”的眼光阐释中国传统法制并重新考虑新的中国法制建设方案。

近代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几乎是盲目地发展的,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像艺术和音乐一样,都是他们的文化的自然体现,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他们”。“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量推动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专断意志推动。”法律如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停息的时候,它同其他的民族意识一样,总是在运动和发展中。“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当这一民族丧失其个性时,法便趋于消逝。”因此,法并不是立法者有意创制的,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在所有每个人中同样地、生气勃勃地活动着的民族精神,是产生实定法的土壤。因此,对各个人的意识而言,实定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一种同一的法。”法律的存在与民族的存在以及民族的特征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法律已经有了一个民族的固有的特征,就如同他们的语言、风俗和建筑有它自己的特征一样。不仅如此,而且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过是自然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个性的个别民族的独特才能与意向。把它们连接为一体的是民族的共同信念和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和信念”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的“同一的法”。立法者不能修改法律,正如他们不能修改语言和文法一样。立法者的任务只是帮助人们揭示了“民族精神”,帮助发现了“民族意识”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法的最好来源不是立法,而是习惯;只有在人民中活着的法,才是唯一合理的法;习惯法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只有习惯法最容易达到法律规范的固定性和明确性。它是体现民族意识的最好的法律。

中国的法律史学者的历史使命,应该是主导中华民族“同一的法”的总结阐发工程,并与部门法学者们合作推动合乎“同一的法”的新法律体系的建设工程。在对移植法制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的反省之后,我们必须提出法治主义前提下的法制(治)本土化或中国化方案。一方面,要使未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更具有民族个性、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具有人们更加熟悉的民族形式,使其更能解决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特殊问题,更能用具有民族个性的途径方式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法治”的普世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应该发展出“中国版本”,应该实现法治普世价值与中华民族伦理特色的完美结合。中国必须毫不犹豫地走法治之路,但法治可以用中国人更为习惯或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实现,并不一定只有模仿西方的表达或实现方式才能实现。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我们法律史学人的责任,这是历史法学性质的责任。

“历史法学”式的中国法学特别是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其主要宗旨或特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整理阐述中华民族历史上“共同的法”或“同一的法”。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只要是在中国历史上较长时段存在并支配族群社会生活的规范,就要格外留心加以总结整理并试图阐述清楚。

第二,注重考察民族历史传统上的“共同的法”(“同一的法”)与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考察这些“共同的法”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它所依据的社会基础、资源、条件和背景等。

第三,以上述研究成果为镜鉴,反省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变革在每一部门法领域的利弊得失,亦即反省中国现行具体部门法制度(包括非常具体的制度)的利弊得失,总结其明显失误,进而说清其失误之根本缘由。

第四,以上述研究成果为依据或凭借,提出更为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法”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部门立法或单行规范的建议案)。就是说,在追求民主、法治的前提下,使未来中国法制更加合乎中华民族的传统或更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更能准确地针对中国特有问题以“对症下药”。

这就是“法制中国化”或“法治中国化”工程。

第四篇:学习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改革描绘蓝图: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一年来,从加强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人民有序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不断丰富,到全体公民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党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与力量始终坚定。

一、探索民主实现形式。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针对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问题,要探索建立听取、收集地方立法意见的经常性渠道,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真情、实情,掌握一手材料,思考比较,为立法决策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立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实践中,健全民主开放包容的立法工作机制,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完善法律起草、审议的协调协商机制,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一年间,民主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重大行政决策召开听证会,进一步深化司法领域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基层政权建设中不断推进农村居民自治等不断尝试与实践,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郑重承诺一年来,集中纠正冤案,广受群众认可。xx案、xx案、xx案的纠正,成为各地法院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真实写照。

一年来,依法惩治贪官污吏,深得党心民心。x案、x案公开审判,xx、xx、xx等相继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彰显了党中央加大惩治贪腐的力度与决心。

一年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回应群众新期待。公安部出台公安民警决不允许面对群众危难不勇为,决不允许酗酒滋事,决不允许进夜总会娱乐的“三项纪律”。司法部召开会议,要求依法公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为当事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司法的特点,是公正理性的审理,独立客观的裁判。面对“扎堆”出现的热点案件,利用法院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庭审信息、针对群众关切加强解疑释惑、裁判文书网上公开,通过加大公开透明的力度,确保判决的公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三、打牢民主政治制度基础。

一年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正是十八大针对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加强对公权力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对私权的合法保护,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五篇:政府法制建设心得体会

法治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和保障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充分认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触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求政府规范运作,依法办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再一次证明,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灾害引起的严重危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为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依法行l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前提。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着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及时转化为国家意志,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保障其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以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并促进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保障并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研究、去把握,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去谋划、去安排。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依法行政。要重点研究通过依法行政促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方法,切实强化法律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1-论文-网-欢迎您

突出抓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环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又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四年多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纲要》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认真研究妨碍和制约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突出问题,按照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要求,从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着力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法律责任,严格责任追究,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变。要认真研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的新机制、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确保重大决策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要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健全执法机制,严肃执法纪律,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强化行政监督,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理念和能力,着力培养社会公众学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和习惯。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动力。要适应客观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依法行政的自身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努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善于及时探索、总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重大问题,把握方向、抓住大事、谋划全局,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把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运用到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中去,创新工作手段、工作方法,努力使依法行政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求真务实、讲求实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成效的唯一标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是否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把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于政府管理的全过程。

科学理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指南。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实践、新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宪法为依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入研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探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规律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下载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制建设

    《教师法》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教......

    法制建设(汇编)

    政治建设:法制建设 2006年 由“开门立法”谈起——如何理解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 当前建设法治社会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制建设

    尹灵芝镇阳坡村法制建设 示范村材料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我镇法治建设,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经验,按照县政法委相关文件精神,发扬......

    法制建设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

    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废除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法制。新中国一成立,就明确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建立人民的法制。在......

    学习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心得体会[全文5篇]

    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马海史则 通过对当代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制建设的学习,我对新时期世界法律、中国法制建设等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进一步深化,并在工作中自......

    加强计量法制建设

    加强计量法制建设推动计量事业发展 ——纪念计量法颁布20周年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司长宣湘 完善的计量法律制度是建立和完善国家计量体系的基石,是规范计量行为......

    法制建设自查报告

    #### 2011年1-3季度“法制##”创建活动和“六五”普法工作总结 按照###县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2011年度共性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目发„2011‟19号)要求,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