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疆党建工作总结
边疆党建工作总结
边疆红旗飘 党建促和谐 ?
近年来,xx 县结合“边、少、穷、山、战”的县情实际,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抓手,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强基固边、凝聚力量为目标,创新载体、强化措施,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构和谐、以党建固边疆,不断夯实党在边疆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地位,为 xxx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靠实责任、主动担当,发挥基层党组织维护边境安宁“桥头堡”作用。坚持“抓书记、书记抓”,将维护边境安宁作为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述职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带头研究部署,带头保障推动,带头督促指导,从严从实抓好维护边境安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依托边境地区茶叶、甘蔗、咖啡、香蕉、石斛、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查、建、联、挂、派”的方式推进企业合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边境一线的村民小组全部设立了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将边境地区基层组织打造成稳固边防的铜墙铁壁。
——配强班子、培优党员,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维护边境安宁“排头兵”作用。一是“多管齐下”配强边境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边境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等边境基层组织带头人,重点从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复退军人中把服务意识强、服务本领强、文化层次高的年轻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边境村 ?
“两委”班子中。二是“多方联动”发挥第一书记作用。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开展,从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中选派党性强、作风正、素质高、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担任边境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确保边境基层组织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维护边境安宁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多元管理”发挥党员作用。采取“领导挂钩联抓、联系单位帮抓、乡镇党委主抓、选派干部实抓”的办法抓实边境地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大力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具体工作,发挥党员在维护边境安宁中的作用。
——筑牢阵地、夯实基础,发挥基层活动场所服务边境安宁“新高地”作用。一是“整合资源”推进边境地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把边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州级财政投入、州县党费补助、项目整合、挂钩部门帮扶、社会捐助、村组自筹、企业融资、县财政兜底等形式,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实现了全县 xxx 个边境村委会和 xxx 个边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依托村级活动场所举办国防知识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行国防文艺演出、播放爱国主义电影片、广播国防山歌、展出国防教育图片,有力地促进了边境地区安全维稳工作。二是“与时俱进”推进边境基层组织信息化建设。搭建全县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各级站点 115 个,县、乡镇、村(社区)网络覆盖率达 ?
100%。重点抓好综合服务平台的管理和使用,2017 年以来发布党务、政务公开信息 400 余条、录入“三会一课”信息 399 条、党费缴纳 1.17 万次、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 6982 件。综合服务平台已成为“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重要载体。三是“坚守初心”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设。采取军地共建共管共用、军地融合体验式教学和准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加快教育基地“软硬件”同步建设进度。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现场教学,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利益观偏差、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
?
——创新思路、改进方式,发挥党建载体推动边境经济发展“火车头”作用。一是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村党组织采取资金、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等形式,参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中,通过“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目前,全县 xxx 个建制村(社)中 xx 个有集体经济收益,逐步解决村无钱办事的难题。二是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有机结合,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党员率先实现收入倍增,加大引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已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xxx 万元,带动群众发展中药材、咖啡、香蕉等种植 xxx余亩。三是推动 “警地共建”活动。围绕 xxx2 个州级“警地共建”试点,在其余边境乡镇同步开展 ?
“警地共建”工作,全面推广爱民固边示范村和警地共建经验,构建特色品牌,突出工作亮点,形成具有 xxx 县特色的“警地共建”工作长效机制。四是实施“国门党建”。将国门党建和国门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口岸国门为阵地,以联检楼为窗口,协同驻口岸各部门大力实施“文明口岸”创建活动,将国门花园建设、国门书屋建设、通关环境建设,广场文化建设,中越诚信一条街建设为载体,不断营造口岸特色文化氛围,让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得到了更多的文化服务。五是实施基层党建和扶贫攻坚“双推进”。认真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选派工作,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大学生村官等队伍中选派 260 人组建 47 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建立定点挂钩帮扶机制,组织省、州、县、乡四级 136 个单位 5809 名干部职工参加挂钩帮扶工作,挂联建档立卡贫困乡 5 个,挂包建档立卡贫困村 45 个,结对帮
扶建档立卡贫困户 12764 户 45408 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六是实施边境地区“红旗飘飘”工程。与农村党员亮身份结合起来,在全县 8 个边境乡镇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党员户升挂国旗,配党员标识,让国旗在边境一线的村村寨寨飘起来;同时,在边境村组建党员巡逻队、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动员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行动守好边疆,使边境线上的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是一个堡垒、每一个村庄都是一个连队、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边民都是一个哨兵。
第二篇:绿春县边疆党建长廊“五边”建设
百里边关筑堡垒
富民强边促和谐
——绿春县“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绿春县委组织部
(2013年8月13日)
尊敬的维佳部长,各位领导:
绿春县是云南省25个沿边县、红河州3个边境县之一,与越南莱州省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有哈尼、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汉等6种民族,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自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以来,绿春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紧扣“打造边境党建绿色三角洲,构筑哈尼家园党建桥头堡”的主题,以“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目标,深入开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边民一个哨兵”主题教育,抓关键,攻重点,破难题,着力在滇南边陲构建一道和谐安宁的“党建边防线”,努力实现边境党组织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边防固起来,呈现出组织强化、队伍优化、阵地美化、党群联动、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政策立边,鼓足科学发展劲头。一是强化激励扶持。建立党建责任机制,实施“一把手”工程,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施党建基地扶持机制,从2010年开始,每年安排15万元资金,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经济基地。二是建立考核机制。严格落实“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述职述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的硬要求,将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全县绩效考核,并将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党员
设任务,改善了基层组织办公环境和条件,实现社区、行政村和边境一线有10人以上党员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四是强化宣传造氛围。在金平党建网、金平电视台和边陲金平报开辟专栏,采取以编发《党建手机报》、创办《党建画报》、编发《组工信息》和《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出版《党建文库》等“七位一体”的宣传模式,多层次、多角度加大对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
三、科技兴边,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一是制定培训规划。全县共有农村党员6812名,占党员总数的76%,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353名,占78.6%。金平县委以“提升文化层次、提升创新技能、提升服务本领”为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筑牢边疆民族地区堡垒工程的意见》和《金平县2010年党员培训计划》,切实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分类组织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培训方式,与国家外交学院、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干部295名,选派28名新当选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到红河州委党校参加培训。县委下拨21.3万元党员培训经费,各级党组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原则,积极开办“固定、实践、流动、空中”四类课堂,共举办培训486次,培训党员8500余名,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三是创新远教模式。新建远程教育延伸站点11个,其中2个站点实现了“入户”,扩大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积极探索“远教+个性化学习”、“远教+示范基地”、“远教+专家授课” 等新模式,增强了学用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产业富边,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一是挖掘特色产业。
建立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等制度。组建了87个以党员、村民代表等群体为主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从事前、事中、事后强化对村级财务、党务和村务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议事决议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村里大事大家议,集体大事大家管。二是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日”制度,确定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为党务公开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拔制度,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三是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以“民警任村官”的方式,从公安边防大队派出6名边防派出所所长、教导员到乡镇任副书记,派出40名派出所民警到行政村任党组织副书记。积极开展“共上一堂党课、共过一个党日、共守一段边境线、共建一个小康村”活动,深入边境村寨和中小学校,开展创建“无毒村寨”、“无毒学校”、“无毒家庭”等活动,做到党政军警民同心共守边防,确保边境安全、边防巩固。
第三篇:第119期麻栗坡调研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第119期
中共麻栗坡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8月12日
麻栗坡县“五个进一步”
扎实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今年以来,中共麻栗坡县委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采取“五个进一步”措施,扎实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五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总体目标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力争在两年内使全县各村党总支的党员活动室达到“八有”标准,90%的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建设标准,90%的乡镇站所达到“人民满意的站所”要求,80%的农村党员成为“五带头”党员。
—1—
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按照“组织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路,全面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以及党组织“村居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工作,加大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新党员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在村组干部中发展新党员和消除“党员空白村”工作,确保到2010年村委会干部和村民小组长90%以上是党员,全部消除“党员空白村”。
进一步实施好农村党员“双带”工程。认真研究制定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和计划,按照“培训共抓、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思路,整合农业、科技、林业、扶贫、财政等涉农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确保到2010年实现全县乡村网络全覆盖;积极开展创建“脱贫致富党支部”和“脱贫致富带头人”活动,帮助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切实加大“三培养”(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继续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争取上级支持、筹集资金,力争到2010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活动场所的目标;大力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兴边富民工程”资金,抓好边境村民小组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党员活动正常开展;高度重视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明确专人管理,健全工作制度,积极开展—2—
活动,充分发挥“一室多用”的功能。
进一步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继续以挂钩扶贫工作和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主要方式,健全完善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在资金、项目、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支持。大力开展“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解决一笔启动资金、教会一门实用技术、联系一个就业岗位、落实一个脱贫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帮扶和“一联三帮”活动(即:领导联,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机关帮,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机制;企业帮,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反哺机制;村互帮,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互助机制),形成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据县委组织部信息)
—3—
第四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课题研究
呼伦贝尔市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边境线长1723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270万,少数民族人口4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9%。全国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内蒙古自治区19个民族乡中的14个均在呼伦贝尔,是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地广人稀边境线长,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大杂居小聚居”,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思潮交流交汇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1.注重实际,在思路和理念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健康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时代性,不断以新理念促进思想解放,以新思路谋划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建设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决定》及《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在新农牧林区建设中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工作的风向标作用,对农业、牧业、林业各发展区单独设置赋分权重,在目标内容设置上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六个一幸福指数”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并不断完善民意调查机制,采取“百姓评价政府”、“民评官”、网上测评等灵活有效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新农牧林区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市委把扎实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契机,对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应该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旗市区委书记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人员的党建工作责任,为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市委和基层党组织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着力解决由于点多线长面广,语言环境复杂等原因,造成的党建工作行政成本高、工作运转周期长等方面问题,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是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进程。在加大投入,顺利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在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服务农村牧区的新思路,开展了“远程教育学用年”活动,并在全区率先开展了MPG格式(高清)教材资源库建设工作,开发制作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乡土特色课件,极大满足了广大农村牧区党员群众个性化学习需求。二是加快蒙古语言文字教材资源建设。区市旗三级财政共投入60万设备资金,创办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东部区蒙语译制基地”,有效填补了民族地区无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空白,实现了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使蒙古族语言文字在新时期党的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建立起适合边境地区、居住分散地区视频播放及接收平台和新途径。三是搭建民族语言信息传播平台。市委市政府投入275万元,实施蒙语广播节目全覆盖工程,增设了18部调频广播发射机,为1.2万户牧民家庭发了收听器材机,使蒙语广播覆盖率在各级党组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牧区因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而造成的广播节目覆盖难问题。新巴尔虎左旗率先创办了党建网站,开通了全区第一个党建类蒙文网站,为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群众获取民族语言信息提供了方便,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广大牧区的深入传播创造了条件。
2.注重实用,在机制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纵深发展
市委把创新和完善适合广大农村牧区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构建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着力在“实用”、“管用”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旗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工作的意见》,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落实“自上而下”的层级党建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建工作年终考核、半年检查制度,严格党建工作评比表彰、专项述职、例会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基层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专门成立了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共同研究解决当前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落实流动党员联系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完成了党员信息库建设,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为广大基层党员畅通了向党组织寻求帮助、反映意见的渠道。三是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依托各种扶贫、涉农涉牧项目,在推进“项目+专业合作社+农户”、“支部+协会”等活动中开展实地培训,解决了农牧民党员技术缺乏、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积极开展“党费扶贫”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万元,共帮扶贫困党员9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党员212户。四是探索党务公开扩大党内民主的新机制。坚持党务公开与基层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相结合,把党内重大决策、人事任免、党员发展等重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建立起嘎查村务公开机制,相继出台和完善了嘎查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议、村级纪检员等项制度,使村级组织民主管理走上制度化轨道。
3.注重实效,在形式和载体创新中推动基层党建科学发展
创新完善党组织设置形式。一是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进一步优化嘎查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实施“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的村级组织管理新模式。推出了大学生村官、纪检村官、经济村官以及民营企业家到任嘎查村委会主任、嘎查达、担任经济顾问,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的“双向”任职办法。并以军民共建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民警兼任村官,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可行路子。二是以“党工共建”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难的问题,有效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开展“非公先锋”、“和谐企业”等系列创建活动。三是大力推广“支部加协会”工作。结合产业特点和区域经济模式,制定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在符合条件的农牧民专业协会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使“支部加协会”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积极开展“双培富民”活动,使一大批牧民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使一大批符合入党条件的牧民致富带头人加入了党组织,提高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模式。按照中央办公厅《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内容及要求,加大对农村牧区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为扎实推进新农牧林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程”。针对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特点,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蒙汉双语授课的嘎查村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并举办了“三少”民族及俄罗斯族嘎查村负责人培训班。各级党组织不断丰富完善教育方式,通过办流动党校、巡回宣讲、“双讲互动”等教学模式,送学到偏远的农村牧区党员聚居点,机动灵活地对党员干部实施培训,解决了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因文字障碍而无法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方针政策的难题,扩大了教育培训覆盖面。二是大力实施“典型带动工程”。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挖掘现代农牧业增收潜力,市委启动了“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工程。精心挑选40名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嘎查达、“两新”组织负责人、村官大学生加入“先导团”队伍,力争通过行动学习,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队伍,播撒创业种子,带动广大牧民产业技能、科技素质的不断提高。在组织开展好学习吴大观、王彦生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组工干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打造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典型力度,先树立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强化基层党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了覆盖各个层面的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队伍。创新性地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员的自主成长和个性化成长。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编发“短信喜报”、下发通报等形式对在中央媒体上稿的信息员进行通报表扬,极大调动了基层信息员的积极性。此外,市委还创办了《呼伦贝尔基层党建》,为积极传递党的声音,全面准确及时报道基层党建信息,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党建理论研究搭建了新平台。
创新实践活动载体。一是采取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政策扶村、科技“特派员”入村、企业帮扶进村等六项措施,开展了以“百村示范”、“百村攻坚”为主题的“双百工程”活动。对不同类型的嘎查村采用不同方式创建和转化,进一步理清了农牧民致富、嘎查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促进嘎查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85%以上的相对后进嘎查村达到了转化和基本转化的目标,100个典型“示范”村示范带动效应开始显现。二是市委市政府把明确和完善发展思路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核心内容,与自治区联合成功举办了“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高峰论坛,并精选近百篇优秀论文编辑出版了《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高峰论坛文集》,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切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学习教材。三是采取“以会促建”的形式,先后在13个旗市区召开了“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有力提高了社区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推进方式、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与充分保障和有力支持,强力推进社区办公服务平台建设。各地抓住迎会时机,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重点加强,使社区工作的承载能力和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日益提高。此外,还结合农村牧区党的建设实际,大力开展了“双链双推双提”、“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通过服务方式的创新,有效满足了广大农牧民多样化服务需求。
二、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正常开展组织活动;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意识淡薄;一些基层干部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弱,在群众中威信不高,从根本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撤乡并镇过程中,一些乡镇(苏木)过渡为办事处,行政职能弱化、人员编制紧张,导致一些工作因无权、无人而无法开展,加之呼伦贝尔地域广、交通不便,百姓办事难度大,地区发展受到限制,处于一种“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中。
二是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缺少科技、理论等方面的培训,缺少有关学习材料。加之工作成本高、运转周期长、方式方法陈旧等因素影响,造成群众文化底子薄,信息接触面窄,在知识结构与信息量上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基层专业人才“东南飞”,农村大学生“不北归”,经济发展的智力保障无法实现。
三是嘎查村级组织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多。“两委”班子人员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村级财务负担过重,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不足。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受到影响,个别嘎查村在换届选举中,出现了不正当手段竞争村干部的现象;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不愿意入党,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无法根本解决。农村农业合作社组织多数尚属自发运营,法律程序不规范,管理不科学,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是民族党建工作欠缺创新意识。基层党组织欠缺创新意识和做法。不能以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农牧民进行宣传教育。党员干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为农牧民服务、办事的本领较差。
分析以上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受民族地区政治环境影响,多种思潮交流交汇交锋。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信教群众较多,宗教势力影响较大。加之基层党员干部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民族语言教育培训信息资源的影响,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受到限制,水平较低。同时,多数地区地处边境、口岸,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同一民族相邻而居的边境居民的思想观念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各种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基层党组织承担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协调利益、团结群众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片面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党建工作,没能积极、主动的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导致党组织生活不规范。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学习、淡化学习,不愿学、不善学、不真学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加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农牧民内部开始出现社会分层,由于农村牧区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党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民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加大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利益主体多元化引发了一系列内部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是农村牧区财力匮乏,人才紧缺。各嘎查村普遍存在较重的外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薄弱,开展组织活动缺乏经费问题较突出。部分乡、村干部和党员的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滞后,工作积极性、创新能力不强,自身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缺少发展集体经济思路,难以为群众办实事,导致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削弱。
三、以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全力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要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的安全稳定屏障,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既是呼伦贝尔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也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特点和亮点。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全面落实农村牧区改革发展“三改一建设”的目标要求,把开发党建资源,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新形势下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任务,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党组织功能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进一步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形成新农牧林区建设的工作合力,为实现“美丽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市”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以强化嘎查村书记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着力创造维护基层稳定的新经验。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新农牧林区建设的“领头雁”、是维护基层稳定的“第一人”。选准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方百姓、维护地方稳定。一是要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任村干部,积极探索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等途径,不断挖掘村党支部书记的“源头活水”。二是提高队伍素质。要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尤其要加大对新任职的嘎查村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三是要畅通嘎查村书记队伍的“入口”和“出口”。按照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监督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推进公推直选党组织负责人工作,进一步加大从优秀嘎查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中考录公务员工作力度,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2.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为突破口,着力在“争先创优”中实现新突破。当前,呼伦贝尔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繁重,关键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农民群众团结奋斗。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适应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推广在嘎查村、专业合作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探索发挥经济合作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途径,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使党在农村牧区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要改进党组织领导方式,嘎查村“两委”通过领办、创办、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党员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并与“三级联创”、“双百工程”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全面推开。三是推进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完善村 “两委”协调机制,对村重大事务实行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和“四评议两公开”制度,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党内基层民主与农牧民主人翁地位融为一体。
3.以党建资源开发为切入点,着力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建工作新亮点。以举办“呼伦贝尔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党建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培育和打造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党建典型。一是按照建设“大远教”的思路,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抓好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好“内蒙古东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蒙语译制基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节目源的选择范围,制作独具民族特色的蒙语音像教材,实现在全区公开发行的目标,使呼伦贝尔成为全区、全国蒙语教学资源的主要片源提供地。二是深入推进“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到团”工程,挖掘农牧民培训的核心教材,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农牧林区“植入创业基因、点燃致富火种”。三是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宣传。加强宣传策划,强化舆情研判,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培育基层党建特约信息员,培植边疆民族地区党建信息源,提高党建资源的利用率,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进程,扩大呼伦贝尔基层党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以健全基层组织保障机制为出发点,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要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旗县处在基层党建工作第一线,旗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落实管党责任,提高管党水平,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除了旗县所在地和个别特殊的乡镇外,不搞招商引资、不搞工业项目、不组织财政收入”的要求,真正把乡镇苏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化解社会矛盾,转移到维护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上来。二是要建立党建功能区。根据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类型和党建工作的相似性,合理划分党建功能区,突出区域特色,采取矩阵式推进的形式,以局部带动整体,推动全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同时,打破固有的工作分工和常规做法局限,使组织工作由线变块,组织资源由封闭的自有资源拓展成为开放社会资源,采取线面结合的办法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和解决新形势下民族问题能力,推进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加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全力做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宣传,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进程。妥善解决好乡镇机构改革遗留问题,积极稳妥地做好撤并苏木乡镇后续工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夯实基础。(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课题组组长:哈斯 成员:陈永庆 彩虹 张晓华 金仓 通信地址: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 邮政编码:021008 联系电话:*** 联系人:陈永庆)
第五篇:红色边疆农场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红色边疆农场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检查评比。为了全面掌握教学动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定期对教师教案、计划、作业进行检查评比,做到每次检查有方案、有反馈有整改,确保检查评比的实效性。从检查的情况来看,整体上较好,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按要求书写教案,个别教师书写教案太简,听课次数不足,作业批改次数不足等。
2、加强有效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提倡个人备课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由组长牵头,实行“个人备课,集体研究,形成精品课”的做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规范课程实施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校长经常与教研室主任、教导主任深入课堂听课,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逐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本学期在中小学部听课67节。
4、加强了考试工作的管理。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统考,统一批卷,加强了巡视和管理力度,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加强了考后分析和落实调整措施的力度,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加大了考试对教师评价的实效性。
5、落实各项制度,落实教学常规评估,经常定时、不定时对教师授课、辅导、早晚自习、兴趣小组等进行督查并做好记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及时整改。
6、毕业班工作。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能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高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定时召开了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通过每月月考,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制定系统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争使毕业班学生成绩有所提高。
二、增强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扎实开展各科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年级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开展备课、上课、“ “有效课教学 ”、及“精品课”展示活动等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促使教师专业成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根据学校确定的活动主题,教者有针对性的确定相应的课题,实行“教者第一次试上,年级研讨——教者第二次试上,学校行政、教研组长研讨——教者第三次上,集体研讨”,逐步形成精品教案,并于下午组织评课,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学期中小学部共织了12节校级公开课。
3、扎实开展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校长自永威考察学习回来,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查找差距,研究制定学习方案,部署整改措施。由小 学部教导主任关桂茹汇报了此次赴永威学习的经验体会,介绍了在永威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老师的切实体验使全校教师明确永威教学模式的实质和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推出两节示范课,针对示范课采取分学科教研、讨论,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共同参与研究制定适合我校的“永威”模式,以便于将学习落到实处。2012年12月29日、30日,连续两天集中学习,先后听取了永威学校的经验讲座、观摩课堂教学光盘,要求所有教师,认真学习,做好学习笔记、记录好听课记录,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4、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逐步改进广大教师不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模式,学习、借鉴、引进“先交后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模式,全面落实“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学业水平。本学期我校已成功推出两节永威模式示范课、六节实验课,准备在下学期在全校推广(运用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5、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按照初期制定的岗位练兵方案,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期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受到了良好的实效。
三、强化服务、协调意识,为教育教学创造良性环境 1.服务意识。教学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在工作中我们处处以大局出发,常常带着思考深入到师生中去,经常深入年级组倾听老师心声,了解教师的想法,捕捉他们的意愿,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总结,调整学校管理策略,指导各年级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使得各项决策和工作措施符合实际和大家的要求。
2.协调意识。安排工作,本着“全校一盘棋”的全局观念,重视协调好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尽可能地避免矛盾或淡化矛盾。
四、改进措施及今后工作
1、严格各项管理制度。要求领导班子与骨干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教师,否则,学校的校规校纪将成为一句空话。
2、落实对教师的评价检查,做到公平、公正。
3、关注薄弱教师、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学生,深入落实领导联系制度,明确分工与职责,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上所述,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在全校推广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促使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2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