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雨城区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围绕“工业挑大梁”产业定位,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行业,创新驱动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雨城区五大支柱产业体系,突出“抓项目、抓园区、抓企业”,推动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使雨城区工业经济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工业规划完成情况
十三五工业规划实施以来,通过雅安市雨城区工业战线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雨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4.8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6%。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3户,是2016年1.16倍。优势产业得到发展提升,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蓬勃发展,五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70.51亿元。工业项目支撑有力,雨城区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5.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30.38亿元,增强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传统产业改造提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淘汰燃煤锅炉31台。已分类妥善处置2家“僵尸企业”。
二、“十三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雅安市雨城区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十三五”期间,雅安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产业。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值达到10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14.19%;食品饮料业营业收入达到9.57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13.58%;先进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36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6.18%;
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6.58亿元,占五大支柱产业66.05%。“十三五”时期,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着力打造园区承接平台,全力推动工业园区发展,雅安市雨城区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草坝工业园区、雨城区园中园、藏茶产业园等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雨城区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由2016年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增长5%,入园企业达到49户。2020年,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园区从业人员1600人,是2016年的1.45倍。
3.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积极为企业争取中央、省、市工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改创新,鼓励关联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优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20年,雨城区工业总产值上亿元、20亿元企业分别达17户、1户,分别比2016年增加3户、1户。
4.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共计实施企业技改项目59个。现有3家省级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级企业技术中心。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成长型企业1家。军民融合企业3家。
第二篇:第四章 工业经济发展
东马蓬志——工业
第四章 工业经济
第一节
济源锅炉厂
济源锅炉厂是东马蓬村办集体企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济源
乃至河南的明星企业,锅炉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年产值数千万元,从业人员超百人。曾经为村里的教育发展、村政建设、农业现代化、村民就业兴业和生活改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从1969年建厂到2005年完成改制,济源市锅炉厂历经沉浮,最终于2007年破产。
历任厂长有崔宽跃、王长发、毕和中、崔国星;资深副厂长有崔聿威、崔和平、崔国强、王振合、李立彪、崔铁山;技术骨干有胡太安、翟会星;高级技工有李全福、王海清、王二留、王振东、王长海;工程师有潘新民、琚小波、李小红(女,二组)。
1969年以前,东马蓬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除发展农业外,集体经济也允许搞副业,东马蓬村工业经济的起步,是由村里的一个“能人”促成的。
1969年,东马蓬人琚立德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县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由于工作关系,他认识了到饭店食宿的坡头乡连地村同姓族人东马蓬志——工业
琚建民,并成了好朋友。当他得知琚建民曾经是个锅炉生产的行家里手时,就想,为啥不能利用人家的技术,在村里搞个锅炉加工企业呢?
琚立德立马邀请琚建民到村里见党支部书记李照义和大队长琚恒端。支书和大队长敏锐地捕捉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商机,而且当时的政策也允许农村搞集体副业,所以,村干部经过研究决定由村里投资兴建企业,聘请琚建民为技术员。支部书记李照义爱人杨仙英亲自给琚建民等人做饭,直到企业正式开工。
没有人员、设备、资金怎么办?村里从各生产队抽调了12个社员,加上琚建民请来的钳工张跃然、焊工卢发家等从事锅炉制造的技术人员4名(其中3名曾是西安劳改锅炉厂服刑人员),凑齐了职工队伍。村里又很快筹集几百元,买了一台电焊机,琚建民从洛阳借来了部分切割工具,一个锅炉加工企业就兴办起来了。首任厂长琚立祥,副厂长王长发,财务管理毕和中。
当时没有建厂房,就是一个流动加工厂,十几个人,哪里有活到哪里,风里来雨里去。工人们依靠最原始的炭火和铁锤,纯手工为当时的济源针织厂“敲出”了蒸发量为0.2的锅炉,为县手工业管理局“敲”出了一台烧热水的茶炉,为县电业筹备处“敲”出了一台茶炉并铆焊了一台汽车大梁,为济钢焊接了一台200吨的立式油罐,为洛阳洛宁八一机械厂焊制了一台茶炉,为县树脂厂制作了一台4T快装锅炉。
当年,除去成本,流动加工厂收入8万余元。大队用加工厂上缴的3万元用于农田水利改造,使农田全部变成水浇地,划拨9千元改东马蓬志——工业
善村小办学条件,村务开资和村干部工资也不再从各小队摊派。加工厂的业务开展起来后,一度引起有关部门的质疑。当时受“极左”思想影响,城关税务所负责人通知时任负责人的琚立祥、王长发和毕和中等,到所里询问情况,指出该加工厂不仅属于未经批准的企业,而且村里私自使用劳改人员,存在阶级路线不清的问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使用劳改人员确实是政治问题,村干部顶不住压力,1970年9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加工厂解散。琚建民到洛阳大路,组建了洛阳锅炉厂。
1974年,经大队干部研究,由时任民兵连长的崔宽跃负责,重新召集先前的工人,在村西空地二次建厂。这次,没有聘用外地的技术人员,工人们依靠先前学到的技能,继续承接加工、安装和维修业务。
1976年,在湨河南100米处,盖起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的4间厂房。
1978年崔宽跃任大队长。9月,他辞去厂长职务,由王长法任厂长。期间,厂里生产的锅炉开始销往四川、河北、浙江等地。
锅炉厂的兴办,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也得到显著改善。村里用企业创下的经济效益,先后购置了联合收割机、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和播种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全村农业机械化。同时,困扰村里多年的学校教师工资、村集体电费、生产机耕费及村务开支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大队给各生产队每年拨款1万元,副业反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收益,还提高了村民整体收益,短短东马蓬志——工业
几年时间,村中一个劳动日由0.5元提高到1.3元,成为当时的济源富裕村。
1979年,在县磷肥厂工作的毕和中受崔宽跃邀请,进入锅炉厂工作。1980年,毕和中接任厂长,王长发任副厂长。
1980年,国家对全国锅炉行业进行大整顿,作为特殊行业,锅炉厂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合格厂房、不具备生产检验条件,被国家强制勒令叫停。
1980年10月开始到1981年10月,锅炉厂积极整改,新投资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大型厂房,但仍未达到国家验收要求。根据现实条件和业务需要,村里决定先申请锅炉安装资格证。新乡地区劳动局锅炉科按锅炉安装必备条件要求,审查批准并颁发了锅炉安装资格证。
为尽快达到生产锅炉的必要条件,安装队先后从
531、焦作群英机械厂、焦作煤校聘请了6位技术人员,添置了交流、直流焊机以及系列切割设备,配置了X光机、超声波探伤仪、物理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同时,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王长海、翟秋战通过培训,取得了无损探伤员资格证书,选派李立彪、崔铁山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锅炉生产技术。
为了尽快通过省里验收,厂长毕和中和办公室主任崔国兴一趟一趟往省里跑。当时没有打印机,所有的申报技术资料全部需要一张张手工书写,厚厚的资料装满了一个重重的一大提包。
一次,毕和中和崔国兴两个人带着提包,坐长途汽车到省里去,东马蓬志——工业
途径沁阳时,一不留神提包不翼而飞,两个人焦急得到处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回。回来后,只好让4个技术人员花费了10多天时间,重新补齐了全部资料。经过艰辛努力,在取得锅炉安装资格证后的1985年,终于又取得了国家颁发的E级锅炉生产许可证,对锅炉厂经营业务的扩展和东马蓬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决定性作用。
1983年,新乡地区锅炉焊工技能比赛在531兵工厂举行。王二流、李全福夺得比赛桂冠。
1986年1月1日,崔宽跃主持三套班子会议决定:扩建热水锅炉厂三期工程,成立7人领导班子,组长茹国喜,成员崔宽跃、毕和中、崔玉威、王长法、崔和平、崔国强。
1988年,村办锅炉厂规模扩大,新修厂房2座,面积4000平方米。
1992年10月,毕和中调任轵城镇机械厂支部书记。王传明、崔国兴成为新一任厂领导,锅炉厂新厂区开始扩建。不久,王长发、王振合分别担任锅炉厂厂长和安装队队长。
1994年,济源锅炉厂搬迁新址,同时成立济源神马实业集团公司,下设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器公司和农业开发公司等4个实体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99.58万元,总固定资产523万元。
1995年,锅炉制造公司、锅炉安装公司、科达电子公司、饮料厂等4家企业共创工业产值2200万元,联合体工业产值150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30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2200元。东马蓬志——工业
1995年,济源锅炉厂申报取得压力制造容器许可证。1996年,企业再次取得C级制造许可证。
1996年开始,受国家对特种行业的治理整顿政策影响,企业发展一度不太景气,员工们一年多发不下工资。经民主推举,王长发担任厂长,李立彪、崔铁山任副厂长。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依旧毫无起色。
1998年,村委会换届,崔国兴再度回到厂里,担任厂长。2001年下半年,锅炉厂进行全面改制。
2002年6月1日,锅炉厂承包给沁阳锅炉厂经营,沁阳锅炉厂派遣李绍峰主持工作。2004年,由于诸多原因,沁阳锅炉厂承包合同终止,村里收回经营权。
2005年.锅炉厂再次启动改制程序,崔国兴单独承包经营。2007年,经济源市人民法院主持拍卖,济源锅炉厂正式宣告破产。
2002年6月1日,锅炉安装队由崔信书承包,2004年转给王健林承包,2006年转给崔利东承包,两年后崔利东因病离世,锅炉安装队资质停止年审。
锅炉厂的发展史是东马蓬的一部创业史、奋斗史,锅炉厂是东马蓬人才培养的一所大学校、孵化器,给东马蓬村民留下了深刻记忆。从昔日锅炉厂中走出了多名个体企业家,东马蓬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锅炉村”和“济源焊工摇篮”,拥有全市人数最多、技术最精湛的焊工队伍。由此衍生出诸如中原冶金机械、东南机械、中鑫设备、飞磊冶金、神龙机械等一大批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东马蓬志——工业
第二节 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前身是红星钣金加工厂,成立
于1986年,系琚恒福、琚立祥合资创办。2000年更名为济源市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股东五人,分别是琚立祥、琚立中、琚国中、琚太中、张玉山。2011年公司由天坛中路南漭河桥畔,迁至虎岭工业园区。该公司是“河南省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济源市优秀会员企业”,注册资金2450万元,年产值最高达到亿元,产品出口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拥有车、镗、铣、磨、刨、钻等各种机械设备,电焊、气割、铆焊、安装技术力量雄厚,是机电设备安装总承包三级资质企业,冶炼、矿山、化工设备的专业生产厂家。公司有职工3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45人,技术工人100余人。公司下设办公室、生产科、技术科、供应科、设备科、质检科、一车间、二车东马蓬志——工业
间、三车间、机加工车间。主要产品有:
(一)铅冶炼设备:钢性滑道鼓风烧结机、铅鼓风炉、烟化炉、电热前床、单辊破碎机、圆筒制粒机、长盘运输机、鳞板机、铸渣机等铅冶炼设备。
(二)铅电解设备:铅阳极板铸型机组、始极片制造机组、电铅铸锭机组、铅合金铸锭机组以及与其配套的附属设备等铅电解设备。
(三)贵金属冶炼设备:贵铅炉、分银炉等贵金属冶炼设备。
(四)锌冶炼设备:抛料机、多膛炉、焙砂冷却圆筒、流态化冷却器、锌铸锭机等锌冶炼设备。
(五)铜冶炼设备:阳极炉,底吹炉。
(六)客户需要的其他非标设备。
中原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琚立祥致富不忘乡邻,不仅全部承担了族人文化交流活动经费,还多次慰问学校教师。2006年,在村委变更170亩土地(钢材市场、停车场、绿城一期等用地)急需资金时,琚立祥毫不犹豫慷慨解囊,解了村委燃眉之急,为后来集体经济玉川绿城工程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大队砖瓦厂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马蓬社员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修房盖屋的逐年增加,由过去的土墙房开始转向纯砖房。而且,水利建设、工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砖。为此,1977年春,大队干部经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东马蓬砖厂。
大队安排胡福平、王水山负责砖厂具体工作,工资待遇以每天一个2值参加生产队内年终分红,又找山东匠人脱砖坯,以每块0.45-0.55分计价得工钱。每窑出成品砖近万块,全年可出成品砖50东马蓬志——工业
余万块,大部分用于全村各生产队机井房、部分水渠及过路翻水洞、锅炉厂仓库及办公用房等建设,剩余部分供本村群众修房盖屋使用,每块售价2-3分钱。东马蓬砖厂在当时为村里的农业发展和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后,由于群众建房户逐年增加,砖供不应求,大队又抽李宗轩、崔小留到砖厂工作,并进一步增加脱坯人员,以提高产量。直至1984年6月,由于一场暴雨致使南蟒河河水猛涨,砖窑塌方,砖坯损坏严重而被迫停产。
第四节 东马蓬面粉厂
东马蓬面粉厂是1984年崔建生、崔建国弟兄俩联合创办的个体企业,几经风雨,在1997年市政征地和亚洲金融危机中谢幕。而亲兄弟友好合作勤劳致富的事迹,成为村民美谈。
1982年,济源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第二年家家粮食丰收,小麦多的没地方放,都拉着车把小麦送到附近较远的面粉厂储存,由于存麦的人太多,一般都要排队等候一天多才能挨上。
1984年6月,锄完玉米后,弟兄俩坐在地头的水渠石邦上闲聊,哥哥建生突然对弟弟建国说:“邓小平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国家也给贷款优惠政策,群众换面又这么难,要不咱也建个面粉厂?”
做梦都想改变贫穷命运的弟弟建国是一百个同意,说干就干,他独自到安徽五河县面粉机械制造厂考察。回来后,一方面找村干部谈租地的事,另一方面去银行贷款6万元,又向亲戚借款2万元,租一东马蓬志——工业
辆带拖挂的汽车就去安徽五河县把面粉机拉了回来。
面粉厂厂址就选在村西南一队的耕地上,共两亩大。两个多月,建成350平米15间房屋,20天安装调试结束,1985年夏天正式营业。三里五村的人都来存麦,拉着麦子的平车等着验麦过磅,最长时绵延一里多长。厂里也是通夜接待,收麦高峰期一个星期都不能休息,一般10天左右就存满了80万斤容量的仓库。
机器新,加上兄弟俩重视面粉质量,群众满意度很高,当时焦作日报曾以《兄弟两个齐心合力办好面粉厂》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面粉厂生意非常好,为了腾仓库扩大库容,他们也卖了一部分面粉,加上利润,不到一年就还清了银行贷款,一年后弟兄俩就都成了万元户。
1993年,因为市里修天坛南路,面粉厂向西后退200多米,全部新建搬迁。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大多数面粉厂因无力高价回购小麦应对客户的恐慌性兑付而纷纷倒闭。兄弟俩果断取出银行存款,保证了对存麦客户的兑付。同年,面粉厂用地被市政公司征走后顶给了交通局,东马蓬面粉厂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84年建厂到1997年退出,兄弟两个每人获得利润20余万元。哥哥建生于1998年买了村里第一辆家用面包车,弟弟建国先是成立一个恒业炉料有限公司,两年后又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跑出租,在了解到婚用租车需求量大的信息后,于2008年成立了济源第一家专业婚庆车队——老崔婚庆车队。现在老崔婚庆车队有400余辆车加入,服务区域涵盖周边县市。东马蓬志——工业
第五节 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
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济源市德华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村民翟春安、李全福、李国喜、王振东和王二留等五人于1993年合资创立,注册资金100万元,翟春安任法人代表。公司位于天坛南路579号,占地5000多平方米(合8亩)。
2005年7月,厂名变更为济源市中鑫设备有限公司,股东为王二留、翟春安、王振东(李软枝)等3人,王二留任法人代表。公司具有三级制造安装资质,拥有大型行车2部,卷板机2台,焊机20余台,车床5台,仿型自动切割机、手工切割机12套,固定资产800万,年产值约1500余万元。现有职工13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5名、技术人员20名、持证焊工32人。公司与平顶山选煤设计院、首钢设计院、鞍山焦化设计院、洛阳矿山机械厂有常年业务往来,拥有丰富的炼钢与化工设备设计制造经验。
2017年10月,法人王二留去世,翟春安主持工作。东马蓬志——工业
第六节 济源飞磊冶金有限公司
飞磊冶金有限公司位于天坛南路沁园办事处北邻,前身是太行钣金加工厂、太行钣金机械厂和太行冶金设备有限公司。
1988年,村民李海根、王长海、王海青、范小林等联合成立太行钣金加工厂,承担进厂入户的钣金加工业务,王长海任负责人。1994年崔国强加入,1995年在村西天坛南路东邻建厂,易名为济源市太行钣金机械厂,崔国强任法人。2005年,迁厂到现址,易名为太行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李海根任法人。2010年开始,用现名飞磊冶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国强,公司法人崔磊。
飞磊冶金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非标设备的制作安装。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销售为手段、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完善经营产品,拓宽经营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省内外数十家冶炼企业提供了性能优越、质量优良的各种技术解决方案。
第七节 济源市神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马蓬志——工业
济源市神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天坛路,是村民王振合与侄子王应雷于2002年合资创建的生产工业非标设备和设备维修、机械加工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曾经服务于洛拖、中石油洛阳公司、中石油济源公司、济源钢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最高年产值达100余万元。
公司技术装备精良、施工力量雄厚、施工工艺成熟,秉承“诚信服务、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赢得广大客户信赖,由弱至强,成长为行业的一个实力派小巨人,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公司法人王振合。
第八节 济源市东盛安防工程有限公司
济源市东盛安防工程有限公司是村民李刚山独资成立的个体企
业。公司的前身是济源市科达电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6年4月更名为现名,是河南省公安厅定点安防企业,融技防工程设计、安装、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东马蓬志——工业
业,具有保安服务许可、建筑业装饰装修资格。公司注册资金201万元,其中员工近百人,中高级技术人员10人,检测设备20余台(套)。企业法人李刚山。
第九节 济源市东南机械有限公司
济源市东南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各种钢铸件的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公司为矿山机械、煤炭机械、冶金机械、桥梁施工、船舶机械、石油机械等多种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毛坯,工艺质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现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公司位于济洛专用线与省道温邵线交汇处的东留养地界,地理位
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司在职职工12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人、专业铸造技工60余人。公司占地30000多平方米(合50余亩),现有生产车间占地8000余平方米,5-50吨生产用行车数台,5-30吨电炉2台。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工艺先进,检验手段齐全。可承接30吨以内的普碳钢、高合金东马蓬志——工业
钢、低合金钢、耐热钢等材质的各种形状铸钢件毛坯,冶金用的渣包出口到印尼等国,其中低合金钢铸件远销东欧塞尔维亚等国,受到用户的肯定与好评。公司法人琚东武。
第十节 济源天宇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济源天宇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创办于2008年,主要经营工业设备安装制作、民用建筑安装制作、岩棉保温等。注册资金200万元,安装维修,工人20余名。公司法人崔信书。公司技术装备精良、施工力量雄厚、施工工艺成熟。2015年,为配合城中村改造而拆除。
第三篇:探析工业经济发展
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区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面对这种状况,今年3月刚刚进行区划管理体制调整的**区又是如何应对的?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区委书记**。
**说,**将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区”的理念,不断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力度,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抓工业、办工业,举全
区之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于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说,关键是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加大工业投入。着力加快高科技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北海工业园、东环路工业园“四个园区”的建设,为加大工业投入搭建良好平台。对所有续建、新建和拟建的工业项目,按周按月列出时间进度表,千方百计加快项目投入和建设速度。要着力搞好各镇街新组建的信用协会和担保公司的运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外,在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突出抓好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企业产品创新,在已培育华铃动力新型油气转换发动机、三建集团新型环保建材等创新产品的基础上,引导其他企业研究确立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品。同时,按照“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把打造“龙头”产品和知名品牌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依靠品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三是着力搞好经济转型。对机械铸造、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嫁接改造,努力将其做精、做大、做强。对有关企业大力开展高新化改造,尽快培植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提升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档次、上水平。对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对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和企业,有条件的要加快技术改造,迅速实现转型和提升,否则坚决予以淘汰。同时,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抓好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搞好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确保实现经济增长与能耗下降“双赢”。
四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一系列鼓励扶持工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从土地、税收、融资及人才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服务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扫清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努力为企业家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最后强调,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区将继续把工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全力突破,努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5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71.36亿元,增长1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196.69亿元,增长16.3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2.82亿元,增长20.66%;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13.87亿元,增长11.53%;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重工业9.13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9.39亿元,比去年增加21.4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27.93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2.34%。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68.86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5.91%。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1.49%,非公有制工业工业增加值61.68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4.55%;高技术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5.35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6.4亿元,同比增长18.08%;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26.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18.2%。工业重点行业中的烟草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仪器仪表、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增势强劲。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4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0.33%)、彩色电视机(19.09%)、啤酒(18.51%)、数控机床(18台,增长38.46%)、化肥(61.69%)、移动电话机(82.84%)、中成药(28.44%)、轮胎外胎(4.41%)、水泥(4.04%)、黄磷(17.60%)、磷矿石(4.35%)、轴承(840.57%)、铝材(19.73%)、铁合金(12.86%)、汽车配件(5.77%)、铝(2.31%)、成品钢材(10.96%)等。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4.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8%,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4.56%,比去年同期降低2.06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9.0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66%,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1.01%下降到8.59%,下降了2.42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九大行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等特点;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3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80%,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工业增加值15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3.7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83%,比去年同期提高1.73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16%。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益佰、益康、新天、汉方、同济堂、圣济堂、宏宇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我市72家制药企业今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产值达48亿元。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5.22亿元,同比增长25.33%。其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28.53亿元,同比增长27.3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46.69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继续推进我市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了开工建设、建成投产、达产增效30个重点项目。组织实施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4项,组织申报7个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获得授牌企业的54.5%。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有24个产品(项目)获得贵州省十一届(2003-2004)优秀新产品暨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奖励,占全省获奖产品(项目)总数的41.4%。2005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
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
(三)企业体改力度加大,国资重组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筑党发〔2003〕35号文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配合市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的协调工作。办理“退二进三”企业的土地出让金返还共10户企业,返还金额960万元。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开发项目55个,向国家开发行贵州分行推荐企业(项目)33户(个),共申请贷款金额1.77亿元,获得贷款企业23户,获贷款金额1.32亿元。认真组织申报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工作,全市有24户企业获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总资金590万元。
(四)非公企业发展快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8亿元,为年计划目标204亿元的101.96%,同比增长17.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完成106.01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1.87%,同比增长20.21%;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0.93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13.33%;实现税收5.1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9.91%。按国家对新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8户,中小企业68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8%;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另一些中小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联合、“退二进三”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全市产值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71户,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4户,占19.89%,形成了京瓷振华、老干妈风味食品、益佰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造就了西洋肥业这一非公有制大型企业。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30户重点非公企业纳税达5.2亿元,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纳税额达1亿元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达(现价)37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5.61%,同比增长15.1%;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现价)108.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16%,同比增长15.6%。
回顾我市“十五”工业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发展一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和自身资源及环境约束方面的挑战,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积聚度较低的情况,存在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等问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6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5年完成情况,200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增长1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5%,力争20%左右;工业产品销售率95%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7%,力争18%;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2%;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60万吨,节约能源、原材料价值1.5亿元,16户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取得实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确保投资重点,通过技术进步改造或高新技术产业化来提升传统产业,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二是组织重大技术改造项目30项,确保开工建设黄果树集团贵阳卷烟厂异地改造、中外合资前进CMA橡胶轮胎有限公司200万条半钢子午胎生产线等项目;加大协调工作力度,积极促成贵阳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60万吨/年硫基复合肥技改、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公司汞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项目按期建成投产。三是继续加大技术改造的贴息支持力度,以调动全社会的投资投入技术改造;四是强力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261”工程。五是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加快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工业、特色食品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现代中药业、新材料等领域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联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财政、金融大力支持的企业技改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七是加强项目规划管理,与财政、土地、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工作协作,完善项目监督,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抓紧现代农业、中药现代化、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西部专项、电子商务、工业自动化等专项的实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抓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等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项目投产达产,以核心技术带动下游生产,形成产业链。抓好贵阳舒美达制药厂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珊瑚姜产业化、贵阳市三联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应用、贵阳黔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血液制品――狂犬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以名牌产业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益佰制药、老干妈等特色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积极组织申报机床工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国产化项目,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抓紧实施“1261工程”,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步伐,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市属国有商业企业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股份制改造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产重组,使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和效益,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三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四是积极推进投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重大项目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进“代建制”,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不断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优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市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负担。切实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
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利用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分行达成的下一步贷款协议,在工作中加大对我市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和扶持,确保3亿元贷款额度,力争完成5亿元贷款额度。加快发展资源禀赋型优势产业,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兖矿50万吨合成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支持西洋肥业、益佰制药、老干妈等一批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争取完成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2006年的发展目标: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确保增长17%,力争18%;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7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整体实力不断攀升
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44.7亿元,增长15.1%,增幅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0.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15.4%;实现工业增加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利税165.9亿元左右,其中利润58亿元左右,分别增长21.2%和24.5%以上;全年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203.6,创历史最好水平。
支柱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市“十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工业增加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9.4%、84%,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0.2及0.5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净增产值9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净增总量的79.5%,净增量比例高于总量比例0.1个百分点。其中,铝及铝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亿元,增长23%;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4亿元,增长21.2%;电力工业及食品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4.3亿元、34.7亿元,均增长16.2%;磷煤化工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增长14.5%;烟草工业及医药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0.6亿元、66.4亿元,分别增长7.8%、6%。
重点企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117户,比2006年净增16户,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5.4%,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24户,净增6户;10亿元以上企业9户,与2006年持平;20亿元以上企业6户,净增1户; 50亿元以上企业3户,即中铝公司、贵阳卷烟厂、贵阳供电局,实现产值分别为83.9亿元、69.9亿元、64.2亿元,同比增长11%、8%和18.7%。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8%;其中,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1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5.4%;全市30户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15%。
(二)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顺利开展。编制了《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和《贵阳市磷化工清洁生产规划》规范性文件;完成了对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申报条件的39户企业的46个产品约5000万元税费减免的现场初审工作。纳入全市节能考核的28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至1.73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3.89%,比全年目标降低22%;全市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实际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达195万吨,比上年增加14.7%。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推进。2007年,以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水泥厂为试点,清洁生产及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制定清洁生产方案40余项,并实施了30项,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是我市首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贵州水泥厂制定清洁生产方案211项,实施了165项,共节约成本2200余万元。
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强制推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要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户。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认真组织申报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关补贴。
(三)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投入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0.3亿元,增长22.8%。其中,地方项目投资86.9亿元,总量的78.8%;工业技改成为投资重点,完成投资90亿元,占总量的81.7%;制造业投资居首,达73.5亿元,占总量的81.7%。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多功能工程车、贵州轮胎(集团)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大投资技改项目进展良好。
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2007年,我市有30个产品获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其中有5项另获专利优秀新产品、新技术称号;64个产品(项目)获市2007年技术进步奖。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我市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5项;完成重点产学研联合项目8个,实施了20-30吨工程机械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创新项目,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联合模式,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2007年,我市有5家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占全省的33.3%,累计达57家。其中,贵阳市属企业有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其中国家级2家,分别为轮胎、益佰技术中心;“老干妈”公司的企业技术中心,设有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是一种规模较大、级别较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完成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4%,力争16%;产品产销率达95%以上;
——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25亿元;完成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项;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达到2.11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确保比2007年降低4.1%,力争比2007年降低4.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200万吨;
——非公经济增加值确保增长17%,力争19%;
——完成12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
——推荐3户企业进入上市审批程序,整合进入上市公司。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把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力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装备主机为龙头、专业化协作配套为支撑、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为保障、集群式发展为目标”的思路,积极打造铸锻造、工模具、热表处理等基础装备制造业平台;打造工程机械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特种数控机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零部件等重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组织实施詹阳重工生产流程布局改造和装配线技改、险峰机床厂异地搬迁、贵阳工具厂数控铲齿刀磨床产业化等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
大力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支持开阳息烽磷煤化工基地、清镇煤化工基地、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的建设,重点抓好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化工股份50万吨合成氨、中铝贵州分公司氧化铝挖潜技改;支持和鼓励安达磷化工黄磷尾气生产6万吨/年甲酸钠项目、紫江水泥120万吨磷渣水泥项目、黔能天和黄磷尾气发电项目、国华天鑫磷业综合利用磷渣制备高细高活性微粉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工业。重点支持“老干妈”清真食品生产线建设、水豆豉车间改造、出口产品车间技改等项目实施; 支持“老干爹”、“乡下妹”、“苗姑娘”等第二梯队辣椒制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促进“康乐豆业”、“中意”、“云雾”等品牌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促进铝工业、磷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贵阳华翔半导体四英寸晶园芯片生产线、贵阳高新阳光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二)坚持把强化经济运行协调、优化要素配置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实际,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分析,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事前预警与事后分析的结合,着重分析月度与季度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三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切实做好“煤、电、气、运”协调服务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进银企结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三)坚持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节能管理基础工作,按照《贵阳市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及《2008年贵阳市节能工作实施意见》,抓好对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指标考核和监控;制订节能管理制度,落实节能措施,明确节能管理责任人及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抓好市重点监控企业(含列入省重点监控的16户)的节能降耗考核工作,做好主要产品能耗考核指标和节能量目标下达工作。2008年,将在重点监控企业中选择3-5户进行能源审计,选择10户重点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三是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省经贸委要求,制订并落实好我市2008年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环节
一是搞规划,对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较快提升;二是加大投入,对涉及行业共性、关键、核心的技术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平台建设,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大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四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探索激励、考核、培训、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8年,重点抓好20-30吨液压挖掘机液压及电控系统开发、经济型数控磨床以及系列产品开发、CXS楼站式粉碎工作站的开发等技术创新项目;争取新增3—5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五)坚持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作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力推进工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整合中小企业担保、科技风险投资等投融资机构,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实现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为目标,创新政府项目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方式,探索建立产业投融资平台。2008年,初步建立政府性产业发展基金和“专业化、市场化”的基金运作管理机制。
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工作。一是早规划、早准备,对有上市可能的企业进行跟踪并帮助其进行上市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为企业上市营造良好氛围;三是明确专门机构、人员对企业上市工作及时跟进,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进一步加大上市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坚持“破产不破生产力,破企业不破产业”的理念,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包保责任制、严格问责制和风险抵押金制度,确保2008年完成我市已获国家批准的14户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
(六)坚持把实施大企业带动、强化产业协作配套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营团队、财务状况、产业发展等方面考察,对发展前景良好、行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形成1个100亿元级的特大型企业,3个50亿元级中型企业和一批10亿元级“小巨人”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形成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工程机械、特种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紧密战略联盟或企业集团,以此推进铸锻件、结构件、通用零部件、电机、电子元器件等的专业化、社会化协作配套;积极支持老干妈以及第二梯队辣椒制品企业的发展,并带动包装、标签、密封材料的配套以及原材料基地建设。
(七)坚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是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36条”、省42条和市有关文件精神,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发展环境;二是按照“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重点抓好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加紧与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进行磋商,促进3亿贷款尽快落实,不断提升融资能力与水平,为非公企业加快发展提供融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