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心得总结
大国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它必将经历时间、政治、文明乃至整个历史的考验,或崛起于经济的变革、或崛起于律法的审试、或崛起于战火的洗礼、或崛起于科学的考教、抑或思潮的涌动、大道的铸就;但无疑从世界天堑被打破的那一天起,所有国家便不得不停止那些自我演绎的的故事,开始主动或被迫地相互的审视、交流、碰撞。那些拥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出现了,他们推动着世界向着“既定”的剧情走去,演绎着伟大的史诗,把握机会,凝聚更为强大的力量衍变为世界性强国。
大国,是一个不单单以领土为衡量标准的词汇,更是对其国家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的一种肯定。任何单一的、单调的因素都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国、强国。单纯物质层面的丰富是苍白的,其不仅要有规模、能力,更应该形成一种吸引力、内部凝聚力。也就是说一个大国外部的崛起,源于内部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其内部力量的外延。而这种内部力量往往取决于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不妨来看,莎士比亚、牛顿、亚当斯密的名字共同镌刻在了英国崛起的道路上;法国的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雨果、居里夫妇等一系列代表引领法国文化的伟人。文化可以打破人们思想的束缚,从而碰撞出全新的火花,推动社会的行进。
除此以外,制度的创新,也足以奠定大国的地位。近五百年来,只有三个国家先后建立起世界霸主地位——荷兰、英国、美国。他们先后建立、确定、完善、创新、改良着世界市场经济的模式。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保障经济而实行的政治制度——内阁制、议会制,长久的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崛起、走向强盛和现代化都不能刻意模仿其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必须从万千条途径之中发现并坚持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懈践行。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向强盛国家的开端。正如俄罗斯、德国、日本,他们选择凭借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些国家凭借刚刚重建后国家和政府的强大影响力,塑造社会形态,与英美等凭借社会推动国家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完全不同。
成为一个大国,或许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永远的难题,是一个有着无穷多解法的永恒之谜。但只有那些在不同时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历史总是率先选择第一时间适合其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回顾当下,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而今活跃的强国依然是当年的那些大国,他们率先完成了现代化早已领先于时代,向着未来的更深处去探求人类的命运。
当然,自从大航海的航道把地球割为两半的时候有些事就已经注定。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般残酷的鲜明,大国崛起所依靠的恰是对殖民地的扩张、划分、掠夺。那里的人民享受着与殖民国完全不同待遇,他们所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更是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独立与平等,被迫的接受着外来者残酷的强制性改变——颠覆性的动荡。这些影响有些直到今天还牢牢根植于那片土地。
或许比起大国的崛起,其维系过程中所爆发的矛盾和问题远比解决的办法要多得多。他们面临着保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第一大国”总是想建立起最符合其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与新崛起的大国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大国间的战争似乎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唯一手段,用于打破重建世界秩序。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历史也告诉我们,从大国的崛起到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一部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慢慢看的历史长剧。今天当全球市场把大国的命运相互连接起来,他们的合作和依存关系相互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眼光的国家开始崛起。依靠战争和霸权联盟式的行为将不再适用于时代。
当人类命运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当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景。大国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将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今天的大国终将以何等姿态屹立于历史长河呢?我想这需要一个拥有伟大文化传统和智慧的文明大国的崛起。
第二篇:讲抗疫故事铸强国使命写作素材
讲抗疫故事铸强国使命写作素材
防疫期间感人小故事
重症病人数字从49降到7!这些天,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西病区,来自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的主任医师纪洪生和同事们稍稍松了口气:他们已累计治愈XXX名患者。
“只要病房还有一个病人,就一点都不能松懈。”为了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每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纪洪生每天在隔离病区一待就是几小时;从隔离区出来,纪洪生还要赶去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
46岁的患者周女士入院时意识已模糊,双肺严重损伤,还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去年刚刚做过甲状腺癌手术,病情十分复杂棘手。纪洪生和同事们通过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等技术手段,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周女士转危为安,如今即将出院……
“医生,我能被治好吗?”“我都没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考虑多长时间能把您治好。”纪洪生和患者间的对话,一直在病房流传。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还有雾气遮挡,给患者传递信心受到限制。即使看不到表情,但我们要用言语传递信心,告诉他们一定能战胜病毒!”提供治疗之余,纪洪生总会时不时和患者聊天,偶尔开开玩笑,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做法被战友们戏称为“话疗”。
“患者心情轻松了,才会配合治疗。”纪洪生特别重视给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病区先后来过三对夫妇,由于住院时间不同,被安排在不同的病房。纪洪生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把三对夫妇尽量调在同一个病房,“同一个病房,夫妇能够相互照顾,相互支持。”
纪洪生被战友们点赞“记忆力强”。他把患者的所有情况牢牢刻在脑海里,患者一旦询问,总能第一时间回答,令人吃惊。“如果我答不上来的话,患者很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纪洪生说。
2月1日,山东省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纪洪生如愿以偿加入医疗队。此前,他已主动向单位请战。
为何要主动请战来武汉?“我父亲是武汉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对武汉心存牵挂;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攻读硕士的女儿也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全家学医,医生的天职和使命不能忘。”纪洪生说,“当然,我是一名党员,国家需要,就要冲到一线。”纪洪生说。
防疫期间感人小故事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护士群体不可或缺,他们不仅要帮助医生争分夺秒地实施抢救,还要完成监测、查房、照顾患者等很多繁重的日常工作。我们就来认识奋战在重症病房的90后护士孙青。
这位住在ICU的患者由于感染性休克,心率、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危急时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医护人员迅速进行深静脉置管,护士孙青帮助患者快速补液、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生命体征逐步恢复正常。
逐渐恢复意识的老人慢慢伸出颤抖的右手,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传递的是对医生护士们的敬意。
这是火神山医院ICU病房经常出现的场景,除了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孙青他们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各项指标,辗转在各个病床之间。
这名患者首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由于面颊部压痛、口鼻咽干燥,患者感到很不舒服,情绪有些起伏,孙青赶紧进行处理。
一边协助患者摘下面罩短暂调整,一边不断为患者按摩放松,在孙青的悉心照顾下,患者逐渐恢复平静。孙青所在的护士团队大多都是90后,过去的40多天里,搬运、翻身、护理、配药,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是他们的常态,他们也在这场战“疫”中不断成长。
防疫期间感人小故事
“对我和我丈夫来说,武汉已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陶丽圆说。
26岁的陶丽圆,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重症病房护士,和她同岁的丈夫麻利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武汉舰”副航空长。两人高中时期相识,并在去年8月喜结连理。20**年7月,丈夫麻利进入伍来到“武汉舰”服役,这对聚少离多的小夫妻与“武汉”的缘分就此结下……
“我们一直都很想去武汉旅游,但是始终没有时间。”陶丽圆从未想到,第一次踏上这座城市,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危急时刻。2月13日凌晨,陶丽圆接到医院出征武汉的通知,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请战书。
2月14日,陶丽圆随浙江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手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房。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XXX个日夜,陶丽圆和同事们悉心照料患者,和大家建立了难舍的感情。
病房中一位94岁的病患李奶奶,有一天对陶丽圆说:“孩子,你们把我送出去吧。我年纪大了,不想浪费国家资源,不想治了……”陶丽圆鼻子一酸,差点就哭了,赶快安慰李奶奶:“奶奶,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努力挽救。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来到了武汉,我们都在拼命,您千万不能自己放弃啊……”
李奶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陶丽圆就送给她一台老年机,还教会她如何用手机和孙子聊天。慢慢地,李奶奶的病情明显好转了。“老人每次看见我们,眼里那种疼爱都快要溢出来了,把我们都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了。”提起李奶奶,陶丽圆语气里充满幸福。
在武汉1300公里外的广东湛江某军港,麻利进和战友们正在以另一种方式,为“武汉保卫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在“武汉舰”上自发组织捐款行动。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人每晚都会视频连线,互相加油打气。
3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区患者清零关闭,陶丽圆也随医疗队转战武汉肺科医院ICU,接手11张床位,承担起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这两天看到有些医疗队胜利返回了,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只要战疫需要,我就会继续拼!”陶丽圆说。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3月本应是这对“90后”新人在湛江拍摄婚纱照的时间。“为了在战疫一线更好地工作,我把自己的头发剪短了。”陶丽圆笑着说,“要等头发重新长起来,恐怕要到9、10月份了。”
3月20日凌晨,陶丽圆在武汉肺科医院的第一个夜班前,和丈夫打了电话。“做好防护,平安回来!”麻利进嘱咐她。
“我们的共同心愿,就是疫情可以尽快结束。”陶丽圆说,“我希望可以在明年春天,和爱人一起来武汉,好好地欣赏这里的春色美景。在这里奋斗过的每一天,我都会永远铭记。”
防疫期间感人小故事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重症医生马承恩。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患者老徐不仅双肺感染严重,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复,一周多的时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马承恩带领队友进行了三次大抢救,老徐终于转危为安。
为了赶在患者病情恶化前提前介入,马承恩经常连续六七个小时在病区,查看、监测病人情况,上呼吸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马承恩始终奋战在救治一线。别人轮休的时候,他还要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会诊。
在马承恩和队友们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治愈患者XXX人。
防疫期间感人小故事
“作为江苏医疗队中继续坚守疫情一线的人员,我们要为疫情兜底。人民呼唤,就会坚持到底。”挂职黄石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的姚欣说,他刚刚结束XXX个小时的工作。这几天,该院归拢收治黄石市内其他医院转来的XXX名新冠肺炎相关患者,包括两名危重症患者。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姚欣,已在黄石这家传染病医院战斗了40余天。据了解,该院被称为当地的“小汤山”,疫情期间收治了黄石市大部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之前收治的XXX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绝大多数已康复出院。
患者基数多、病情重,当地医护构成多元、救治理念不同,医院硬件设施与防护装备较为欠缺……这是姚欣和队员们最初面临的难题。身为医疗和行政双重“领队”的姚欣,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XXX名江苏医疗队队员高效介入疫情救治,把各方医护力量拧成一股绳?
姚欣回忆:刚来没两天,医院就紧急转进一名30多岁的危重症患者。这名患者不吸氧血氧饱和度只有82,呼吸严重衰竭,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经过对患者之前病情的研究,姚欣和团队突破常规,对原有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很庆幸救回了这名患者,但结束后我反思很久……”姚欣告诉记者,实地救治经历使他意识到,必须确立适合黄石市中医医院的统一规范的救治流程、合作模式。
说干就干。参照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资料,结合所支援医院的实际情况,姚欣用一周时间加班加点,亲自拟定了一批方案:《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流程》《新冠肺炎舱内值班制度》《疫情期间突发停止中心供氧应急预案》《疫情期间突发火灾应急预案》《疫情期间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发断电应急预案》……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诊治的有生力量,我们将江苏医疗队与黄石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混编。”姚欣介绍:每个病区都有江苏医疗队的相关专业精干力量,方便两地医护及时沟通,制订最优方案。此外,姚欣还积极与当地院方沟通协调,做好防护设施、仪器设备等一线临床支持,加强对队员及当地医护人员在关键救治技术方面的培训。
“防护安全有了底,医疗运行也流畅,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就更高了。”有队员说。
“各项新制度实施后,医疗救治有条不紊地运行到现在。”姚欣说,很欣慰这些制度和方案在此次救治工作中起到了明显作用,成为两地双方共同的医疗财富。
第三篇: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三篇
篇一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它的发展变化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病毒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磨难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人,有不畏生死、依然奔赴抗“疫”一线的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们,有不畏严寒、始终坚守在各主要卡口的警察、交警们,也有着基层可爱、可敬的党员们,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着大多数人的安全而付出努力,他们是这一“疫”中最美的样子。
他们是此“疫”中的“指挥官”,不分昼夜践行初心。在接到疫情通知的第一时间,他们放弃了春节假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对疫情相关情况进行通报,立即着手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安排志愿者到村口站岗执勤。无论何时,大喇叭里都会传来他们“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细心叮嘱,村口执勤队伍里总会看见他们在带头忙碌,村民的家门口也有他们发放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的身影,甚至在元宵节执勤人员还能收到他们送来得热乎乎的汤圆、饺子。他们说:“我们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来,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党员中的一个,我们是基层干部。”
他们是此“疫”中的“逆行者”,不分年龄值岗执勤。随着防疫抗疫形势逐渐变化,外地人员返京人员也逐渐增多,这就增加了人员排查的难度。还没等村委会头疼人手不足的问题,辛集村16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党员主动报名参与村口站岗执勤,24小时不间断倒班进行。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颗星,他们总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毫无怨言。80多岁的老党员王志昌虽然腿脚已不太灵便,但是却坚持走上防疫一线。他说:“不论年纪大小,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身为党员就要随时整装待发,继续为人民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寒风中守护执勤的他们虽然佝偻着身躯,但却是那么高大。
他们是此“疫”中的“外卖员”,不分时间有求必应。此次疫情隔断了许多人回家的路,也让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居家观察最无奈的是缺乏生活必需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让很多人感到焦灼不安。但是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有专门的“外卖员”,他们就是村里的在职党员。村里专门为外地返京进行居家观察的村民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上报体温以便观察,另外只要有蔬菜、粮食、药品等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村委会便会安排专人送货上门,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他们说:“能在这个时候为大家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此次疫情。”
篇二
2020年的春节,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危险与爱的距离都离我们如此之近。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疫情,你的春节打算怎么过?与家人团聚畅谈或是约上三五好友把酒言欢?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过年该有的状态。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放慢了脚步。随着一声“封城”号令,我们都被宅在家里。这些天,每天都在关注新闻里疫情的数字,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治愈出院人数大幅度增长……每一个好消息都让自己激动半天。我也和家人一起,期盼着拐点早日到来,期盼着疫情赶紧过去,期盼着城市能重新热闹起来。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是封闭在家这些天,我最深切的感触。为了万家团圆,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对多数人来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一种幸福。而对有些人,放弃阖家团聚,坚守岗位,更是一种崇高使命。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千千万万“最美逆行人”的缩影。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看着电视屏幕中那些略显青涩的脸庞和护目镜背后坚毅的眼神,听着一句句铮铮的誓言,蓦然之间,不禁泪目。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他们很多还是90后的孩子。只是因为穿上了这身白大褂,便选择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医者初心,也为这个寒冬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最近这段时间,自己也的确经历了太多感动。昨晚上看到一则非常暖心的新闻。画面很简单,武汉一栋居民楼内,社区干部上门为一位老人送消毒水和药,老人谢过后,又探出头说了句“晚上早点休息啊!这些天你们的灯都关得很晚,我阳台都看得到!”社区干部一边答应着,一边摆摆手转身离开,在楼梯口忍不住留下了眼泪。但她没有停下,紧接着又去了下一家,镜头里只留下她带着红袖章大步下楼的背影。
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很多地区实行小区封闭管理,我们小区也封闭了。而这一政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为我们守护家园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救援服、隔离衣,只有一只普普通通的外科口罩。他们没有执法证、资格证,只有一只一遍遍提醒居民不要外出的大喇叭。他们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誓师会和请战书,但却在亲人的担心和牵挂中,默默地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对这些守护我们也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安心待在家里,对他们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份感恩。
看到前线一位位勇士们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我无数次泪目。隔离在家期间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珍爱生命和健康。
在疫情面前,我不是医生、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记者,我深感自己能做的很少,只有积极响应号召,听从指挥,“宅”在家中与疫情战斗,为了不让无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个冬日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动,也感受了太多的温暖。愿疫情过后,春满大地,山河无恙。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篇三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县区持续处于“低风险”级别,疫情最重的武汉在封控管理76天后于4月8日零时“解封”。然而,于外,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于内,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成为新一阶段的社会关注点,使得人们在抓紧复工复产的同时又不能不时刻警惕风险。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细化每天例行疫情情况通报内容,增加信息量、透明度,无疑具有很现实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对此,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站在公众角度,虽然熟悉的生活状态渐渐回归了,但因为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总还有挥之不去的担心。比如路上的关卡都撤了、堂食也在一定条件下开放了,但毕竟疫情风险还在,且像无症状感染者所警示的那样,病毒传播方式越来越有隐蔽性。因此难免会有疑问:常态下的防控是否到位,都做了哪些工作?一旦相关信息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谣言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对确诊病例的信息说明,不仅可以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而且也传达了现阶段的防控工作实际状态,有助于纾解公众焦虑。
二、为各方提供行动指引。对公众来说,通报确诊病例发现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告知其当前病毒传播的主要路径。一方面,提醒公众,尽管生活状态逐渐恢复了,但当下的风险防范意识还不能放松;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发现途径,公众也可以有针对性加强相关方面的自我防范。对各级防控部门来说,这实际上也是间接接受公众监督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口岸检测还是社区排查,相关防控工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信息通报内容就越有说服力,从而稳定公众情绪。
从初期对确诊病例行踪轨迹的通报,到目前加强对确诊病例发现途径的说明,实际上都验证了一个道理:越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时候,越是要加大有效信息的公开力度,越有助于破除谣言、消除公众的莫名恐慌。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提升应对重大风险的治理能力,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经验做法,今后应该坚持下去。
第四篇:最新2020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最新2020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精选5篇
【篇一】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它的发展变化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病毒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磨难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人,有不畏生死、依然奔赴抗“疫”一线的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们,有不畏严寒、始终坚守在各主要卡口的警察、交警们,也有着基层可爱、可敬的党员们,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着大多数人的安全而付出努力,他们是这一“疫”中最美的样子。
他们是此“疫”中的“指挥官”,不分昼夜践行初心。在接到疫情通知的第一时间,他们放弃了春节假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对疫情相关情况进行通报,立即着手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安排志愿者到村口站岗执勤。无论何时,大喇叭里都会传来他们“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细心叮嘱,村口执勤队伍里总会看见他们在带头忙碌,村民的家门口也有他们发放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的身影,甚至在元宵节执勤人员还能收到他们送来得热乎乎的汤圆、饺子。他们说:“我们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地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来,因为我们是千千万万党员中的一个,我们是基层干部。”
他们是此“疫”中的“逆行者”,不分年龄值岗执勤。随着防疫抗疫形势逐渐变化,外地人员返京人员也逐渐增多,这就增加了人员排查的难度。还没等村委会头疼人手不足的问题,辛集村16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党员主动报名参与村口站岗执勤,24小时不间断倒班进行。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颗星,他们总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毫无怨言。80多岁的老党员王志昌虽然腿脚已不太灵便,但是却坚持走上防疫一线。他说:“不论年纪大小,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身为党员就要随时整装待发,继续为人民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寒风中守护执勤的他们虽然佝偻着身躯,但却是那么高大。
他们是此“疫”中的“外卖员”,不分时间有求必应。此次疫情隔断了许多人回家的路,也让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中。居家观察最无奈的是缺乏生活必需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让很多人感到焦灼不安。但是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我们有专门的“外卖员”,他们就是村里的在职党员。村里专门为外地返京进行居家观察的村民建立了微信群,每天在群里上报体温以便观察,另外只要有蔬菜、粮食、药品等方面的需要也可以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村委会便会安排专人送货上门,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他们说:“能在这个时候为大家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过此次疫情。”
【篇二】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2020年的春节,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危险与爱的距离都离我们如此之近。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疫情,你的春节打算怎么过?与家人团聚畅谈或是约上三五好友把酒言欢?也许有人会说,这才是过年该有的状态。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放慢了脚步。随着一声“封城”号令,我们都被宅在家里。这些天,每天都在关注新闻里疫情的数字,新增确诊病例大幅下降、治愈出院人数大幅度增长……每一个好消息都让自己激动半天。我也和家人一起,期盼着拐点早日到来,期盼着疫情赶紧过去,期盼着城市能重新热闹起来。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是封闭在家这些天,我最深切的感触。为了万家团圆,总要有人负重前行。对多数人来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一种幸福。而对有些人,放弃阖家团聚,坚守岗位,更是一种崇高使命。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千千万万“最美逆行人”的缩影。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看着电视屏幕中那些略显青涩的脸庞和护目镜背后坚毅的眼神,听着一句句铮铮的誓言,蓦然之间,不禁泪目。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他们很多还是90后的孩子。只是因为穿上了这身白大褂,便选择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医者初心,也为这个寒冬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最近这段时间,自己也的确经历了太多感动。昨晚上看到一则非常暖心的新闻。画面很简单,武汉一栋居民楼内,社区干部上门为一位老人送消毒水和药,老人谢过后,又探出头说了句“晚上早点休息啊!这些天你们的灯都关得很晚,我阳台都看得到!”社区干部一边答应着,一边摆摆手转身离开,在楼梯口忍不住留下了眼泪。但她没有停下,紧接着又去了下一家,镜头里只留下她带着红袖章大步下楼的背影。
随着疫情防控升级,很多地区实行小区封闭管理,我们小区也封闭了。而这一政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为我们守护家园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救援服、隔离衣,只有一只普普通通的外科口罩。他们没有执法证、资格证,只有一只一遍遍提醒居民不要外出的大喇叭。他们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誓师会和请战书,但却在亲人的担心和牵挂中,默默地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对这些守护我们也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安心待在家里,对他们多一些理解支持,多一份感恩。
看到前线一位位勇士们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我无数次泪目。隔离在家期间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珍爱生命和健康。
在疫情面前,我不是医生、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记者,我深感自己能做的很少,只有积极响应号召,听从指挥,“宅”在家中与疫情战斗,为了不让无数人的努力功亏一篑,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个冬日里我们收获了很多感动,也感受了太多的温暖。愿疫情过后,春满大地,山河无恙。让我们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篇三】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县区持续处于“低风险”级别,疫情最重的武汉在封控管理76天后于4月8日零时“解封”。然而,于外,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于内,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成为新一阶段的社会关注点,使得人们在抓紧复工复产的同时又不能不时刻警惕风险。在此情况下,进一步细化每天例行疫情情况通报内容,增加信息量、透明度,无疑具有很现实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对此,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站在公众角度,虽然熟悉的生活状态渐渐回归了,但因为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总还有挥之不去的担心。比如路上的关卡都撤了、堂食也在一定条件下开放了,但毕竟疫情风险还在,且像无症状感染者所警示的那样,病毒传播方式越来越有隐蔽性。因此难免会有疑问:常态下的防控是否到位,都做了哪些工作?一旦相关信息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谣言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对确诊病例的信息说明,不仅可以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而且也传达了现阶段的防控工作实际状态,有助于纾解公众焦虑。
二、为各方提供行动指引。对公众来说,通报确诊病例发现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告知其当前病毒传播的主要路径。一方面,提醒公众,尽管生活状态逐渐恢复了,但当下的风险防范意识还不能放松;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发现途径,公众也可以有针对性加强相关方面的自我防范。对各级防控部门来说,这实际上也是间接接受公众监督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口岸检测还是社区排查,相关防控工作做得越扎实越细致,信息通报内容就越有说服力,从而稳定公众情绪。
从初期对确诊病例行踪轨迹的通报,到目前加强对确诊病例发现途径的说明,实际上都验证了一个道理:越是在风险不确定的时候,越是要加大有效信息的公开力度,越有助于破除谣言、消除公众的莫名恐慌。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提升应对重大风险的治理能力,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经验做法,今后应该坚持下去。
【篇四】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境内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这警示我们,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放松,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决不能让疫情向好形势发生逆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充分认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防控疫情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落实到复工复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就要把内防反弹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湖北省和武汉市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精心治疗、悉心护理重症患者,抓实社区防控,压实企事业单位防控责任,对重点人群实行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对其他人群实行愿检尽检。其他地区要动态调整离汉人员管理和健康监测规定,同湖北省和武汉市互通互认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方面信息。要加强对湖北省和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政策支持,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继续加强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优化防控策略,认真落实防控责任和各项具体措施。各地要精准抓好内防反弹工作,对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发现其中暴露出的防控问题,加固薄弱环节、补上短板漏洞。
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就要加强和完善外防输入举措,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筑起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坚固防线,不能出现任何漏洞。要继续加强对境外我国公民的关心关爱,驻外使领馆要做好领事保护和防护指导,发挥好侨团、留学生会等作用。要坚决守住守好口岸城市防线,优化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布局,加强检疫检测能力建设。要加强集中隔离人员安全服务保障,做好健康监测和人文关怀。要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同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交流合作,继续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多种方式为国际防疫合作贡献力量。
纵观国内外疫情形势,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繁重又较为持久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只有把疫情防控这根弦绷紧,把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抓实抓细,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不断巩固发展疫情持续向好形势,才能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篇五】学习“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思政课个人感悟
危难之中,总有一种力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给人们带来信心、带来希望。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团员青年听从党的号令、响应团的号召,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展示了“战疫”中激情澎湃的青春力量。
担当的力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越是危难时,越需要青年勇挑重担。我们看到,“战疫”的号令吹响后,许多青年“学着前辈的样子”,写下“我年轻,让我上”的请战书,义无反顾投身于抗疫一线。“作为一名‘90后’,有责任有义务参加战斗。”“疫情来召,我们上!责无旁贷,义无反顾。我们是热血青年,我们是战疫先锋!”内心涌动着家国情怀,肩头扛着责任担当,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为他人守护生命安全,这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样子。正如一位“90后”表示,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
奉献的力量。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无论在哪个年代,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大考,练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奉献精神。在这场“战疫”中,无论是奔赴武汉一线,还是留守家乡防控,无论是下沉包村帮扶,还是深入社区服务,广大青年奋战的身影无处不在。一双双被汗水浸得发白起皱的双手,一张张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都见证了青春燃烧的热血。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奉献。
奋斗的力量。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才更有价值。无奋斗,不青春!诚如马克思所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生存发展全部包含在两个字中——奋斗。”在这场“战疫”中,广大青年再次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心系疫情,返岗复工青年兼顾“战疫”;恪守使命,“90后”白衣战士坚守一线;情书越千里,夫妻互相鼓励;微视频义诊,青年志愿者缓解居民焦虑……描绘了一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的画卷。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广大青年表现出的担当、奉献、奋斗等精神,汇聚成激情澎湃的青春力量,为打赢“战疫”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五篇:观看“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一起;来看看观看“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5篇大全,欢迎查阅!
“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1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不惧严寒、坚强不屈的顽强精神一直以来为世人所熟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面对疫情仍然十分严峻的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有“寒梅精神”,不畏困境、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坚决奋战在抗“疫”一线,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做一朵“先锋梅”,迎风傲雪挺“疫”线,用奋斗书写“初心”华章。“我将尽我所能,和病毒做对抗,定能战必胜!”95后护士郭佳萌剪去长发,“断发出征”抗“疫”一线。她曾是温室的“雏菊”,却在寒冬时节“逆向生长”,穿上了“白装”,就成了“寒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坚”。面对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我先上”的觉悟和“我要上”的决心,勇当先锋、争作表率,坚决果断投身到战“疫”第一线,做一朵“先锋梅”,傲雪迎霜、不畏严寒,任凭“雪虐风饕”也毫不退缩。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冲锋在防“疫”最前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做好联防联控,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做一朵“战斗梅”,攻坚克难战“疫”线,用无畏描绘“担当”画卷。湖南衡山县东湖镇医生宋英杰,年仅28岁,连续多日奋战在防“疫”一线,因劳累过度,离我们而去。他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却在重要关头挺身而出,披上了“盔甲”,就成了“战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防控处于胶着对垒的状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魄力、无惧“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勇气,在关键时刻逆流而上、向险而行,深入防“疫”一线“主战场”,做一朵“战斗梅”,以无畏之姿、勇挑重担,以无惧之态、战斗在第一线;坚决做到守土担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集中精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做一朵“守护梅”,尽心尽力守“疫”线,用坚守奏响“为民”乐章。哪里有疫情、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主动深入一线战“疫”,加强科学防“疫”宣传,消除群众疑虑,坚定群众信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固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严防死守,使群众放心;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让群众安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做一朵“守护梅”,尽心尽力坚守在防“疫”一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战“疫”,守护在群众身边,让群众的心静下来、暖起来。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从梅花开始。在此抗“疫”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坚守岗位、奋勇向前,与人民群众一起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定能共渡难关、共迎温暖明天。
“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3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全国的疫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增长数逐渐减少。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作风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绝不可让形式主义拖了后腿。
多一些统一指挥,少一些重复发文。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注重形式不重实效,很容易出现“精力空耗”现象。现在各地均成立了抗疫指挥机构,对本地区的抗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导致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被无谓的工作消耗了精力。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我们应该提高抗疫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能力,建立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将各种数据进行共享,避免因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协调,欠缺统一部署,导致各发指令、各下任务、重复发文。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多一些“跟我上”,少一些“给我上”。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扛着红旗高呼“跟我上”,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身先士卒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多一些“跟我上”,冲锋在前,奋斗在排查一线、宣传前沿、医护主战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铮铮誓言;不要只到现场拍拍手、挥挥手,有形式,没主意,压力层层加码转嫁给基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压,身临一线不后退,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到“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不要四处奔波“亮相”“作秀造势”,让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难以招架。
多一些物资援助,少一些报送表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的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排头兵,各部门必须为基层干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确保口罩、消毒水等物资能准时按量配送到位,不能让前线的战士“缺枪少弹”,要让他们都有口罩戴,而不是只有口号喊。同时减少重复或不必要表格的填报,避免基层干部的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消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只有将拖后腿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中消除掉,广大基层干部才能干字当头,干出样子,干出风采,干出成效。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
“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4
一线天,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又因景观奇特而闻名。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1:350,这些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前方要战“疫”,后方要守护群众,你们和你们一样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线天”。
近日,总书记在调研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在这场战疫中,能否守住社区这道最有效的防线,关键看你们。有你们坚守,所有社区就会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
战“疫”一线不怕苦,因为你们把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能理解灾难的意味,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来,一往无前的民族,你们的“根”就扎在这样的民族之上。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除了勇往直前,没有退路,你们的“脚”就踏在这样的土地上。在战“疫”一线的你们,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脾气,“中国人”的硬气和“中国人”的志气。面对1:350,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盛下这样的“苦”,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容纳这样的“苦”,只有举国的同心才能战胜这样的“苦”,这在你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你们身上彰显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屈的意志,中国昂然的毅力,中国惊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砺,天地由我行。我们知道,你们把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战“疫”一线不怕累,因为你们把这“累”渐渐地用到了极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长在这里就会坚决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你们对命令的“回应”。防控就是责任。工作在这里,就会勇敢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块阵地,这是你们对责任的“回答”。累过极致,就不感觉累了。为了打赢防疫阻击战,无论风雨,你们连轴转、“开夜车”。每天醒来就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如哪吒有个“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化作“千手观音”,驱除这场“疫”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白天与黑夜。众人捧柴火焰高,是源于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力量的累积。正如庆幸的是,我们处在可以让数据“跑步”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运用这些技术,把社区工作者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你们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
战“疫”一线不怕烦,因为你们把这“烦”悄悄地躲到了静处。基层一线是群众的“天然”防线。记得在做村官时,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诉我,把基层工作做好,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耐”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一方面,要坚持严防死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群众的腻烦心理,要安抚群众的抵触情绪,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烦。只有“耐”烦,才能守住这“天然”防线。反求诸己,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也有“烦”,更需要安抚、安慰,只是你们在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这种“烦”悄悄地带到了角落里,看一下家里人发来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声的抽泣几声,第二天黎明,你们还是接着干!
“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瞩目仰望,你们就是那万丈青天!
“讲战疫故事铸强国使命”云端思政课有感作文5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个冬天,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奋战一线,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温暖了无数颗心,无数个感人的精神照亮一座座城,无数名党员干部坚守阵地、逆行而上,勇做战“疫”一线的王者。
身先士卒、筑起防线,做迎难而上的“先行者”。“生命重于泰山”,在当前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服从党组织安排。党员干部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无畏冲锋在“疫”线,在每个基层一线筑起防疫的屏障,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以更强自觉决胜战“疫”。
坚守岗位、阻击疫情,做精确打击的“阻击者”。“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闻“疫”而动,把严峻疫情当做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考问,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在抗“疫”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在防控中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引导到位、摸底排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党员作用到位、应急措施到位”,筑牢“疫”线战斗堡垒。
担当使命、守护平安,做守望相助的“守护者”。“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让党旗在一线全面飘红,让党徽在前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