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2
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水城军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通知》(市通字〔2005〕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社区双拥工作,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根据市委领导意见,现对社区双拥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做好社区双拥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立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这些重要论述,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双拥工作进社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双拥工作是新形势下推动城市双拥工作向基层延伸和拓展的重点;是推动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强军民鱼水情谊的有效途径。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的认识。一是社区开展双拥活动是支持改革、维护稳定的需要。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岗位竞争激烈、人员流动快等特点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优抚对象离开了工作单位,成为社区内的纯居民。原来由单位承担的优待抚恤工作,理所当然地由社区承接下来。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的稳定。二是社区开展双拥活动是双拥工作社会化的需要。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单位,也应履行开展双拥活动的责任和义务。城市优抚对象生活在社区之中,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最了解,最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经过几年来的摸索,社区服务设施逐步加强,城市居民居住在社区中,在社区开展双拥活动,为优抚对象提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容易在全社会引起共鸣,有利于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进程。三是社区开展双拥活动是建设文明社区的需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优良传统,邻里互助、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不重视双拥工作的社区,不可能是文明社区。双拥活动开展得好,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国防意识,有利于调动广大优抚对象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社区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社区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着眼于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建设一个军地相互支持、军民双向奉献、共建关系密切、工作环境优美、生活秩序井然、拥军服务优质的文明社区,促进军地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
社区双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一)双拥共建,协调发展。在制定社区建设规划中,要军地兼顾,统一部署;在落实规划中,要协调好军地关系,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地方生产力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高,做到军民共驻共建,共同发展。
(二)双向奉献,服务社区。驻军部队要主动做好“家门口”的群众工作,多办立足社区的“爱民工程”;地方要积极为驻军分忧解难,多办面向部队的“拥军工程”,努力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社区新风尚。
(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立足军情、民情、社情,确定社区双拥活动内容;坚持从军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军地双方都能办到的事情入手,确定社区双拥工作重点;坚持从方便军民参与,有利军地建设的实际出发,丰富双拥活动组织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实际效果。
(四)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探索社区新型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拥军的新路子,总结新经验,促进新发展。
三、社区双拥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深入进行社区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教育,努力形成军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双拥舆论环境。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军民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国防和双拥教育,引导军民立足社区、心系国防,把爱社区、建社区同爱祖国、保家园结合起来。
(二)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优良社区工作环境。地方要利用社区资源优势,搞好科技文化拥军,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协助安置好部队家属子女就业入学,全面落实优抚政策。部队要关爱社区弱势群体,协助地方照顾好优抚对象、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热心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服务。
(三)扎实开展社区军民共建活动,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要加强社区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军地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要共同搞好青少年教育,共育“四有”新人;要互教同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军民联谊、联欢等文化娱乐活动;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搞好军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传播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文化,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四)热情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建设,努力形成优美的社区生活环境。军民要搞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城市亮丽工程。在治理脏、乱、差中,部队要发挥突击作用。地方要支持部队营区建设,把建设文明营区同建设文明社区融为一体。
(五)搞好社区军民联防,努力形成团结稳定的社区发展环境。军地要互通社情,经常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军警民联防,健全社区治安防范预案。军地要着眼大局,互谅互让,妥善处理军民矛盾纠纷。
四、完善社区双拥工作的机制
(一)建立社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由办事处领导、社区居委会领导、社区军地单位领导和社区军民代表组成,负责本社区双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
(二)建立社区双拥工作办公室。要按照“社区双拥制度化、硬件设施正规化、资料管理规范化、活动开展经常化、双拥服务网络化”的要求,抓好社区办公室正规化建设,做到制度、职责上墙,图表挂放有序,资料管理规范。
(三)建立社区双拥服务队伍。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社区志愿者队伍为骨干,组建三支队伍(双拥服务队伍、民兵应急分队、治安巡逻队伍),做到共建共管共用。
(四)建立社区双拥服务网络。社区军民在“一助一”结对帮扶的基础上,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形成一个融思想教育、家政服务、社区文化、医疗保障、优抚安置、助残帮困为一体的双拥综合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军民不同服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五)制定社区双拥规章制度。要着眼于社区的稳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规章地开展社区群众活动。各级要健全完善组织领导制度、工作协调制度、国防教育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双拥考评制度,做到办事有章程,行为有规范,推进社区双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要把社区双拥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研究制定社区建设规划时,要融入社区双拥工作,统筹规划安排。各职能部门和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区双拥工作,高标准抓好社区双拥共建工作的全面落实。各级财政要把社区双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社区双拥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驻军部队要把社区双拥纳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划抓落实。在研究部署部队基层工作中,要融入社区拥政爱民的内容,把推进部队基层建设的过程,作为落实社区双拥工作的过程。要把社区拥政爱民工作列入评比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的内容进行考评,及时总结表彰。
(三)把社区双拥工作纳入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抓好本系统所驻辖区内的社区双拥工作,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军地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党政军民齐抓共管的社区双拥新格局。
(四)建立健全社区双拥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社区书记、主任双拥工作述职制度。社区书记、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每年度向双拥主管部门述
职。要把社区双拥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计划,纳入文明社区、双拥社区、安全社区等考核内容,及时总结推广社区开展双拥工作的经验,促进双拥工作的全面落实
第二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篇: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本届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响亮口号,它反映的是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生活、和谐人居环境的积极诉求。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难免引发诸如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多方面问题。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正在于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2010年上半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切实履行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职能,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双创双建”活动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今年工作的重心,活动所体现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努力建设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理念与该局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思路不谋而合。上半年,该局在市区人口稠密地段设置了20个监控纠违小组、20个文明监督岗,共纠正和教育不文明行为8000余人次,清理流动摊点15100个,查处占道经营7159起、店外店经营1670起,清除野广告11万条,纠正乱停乱放车辆7000余辆,设置了42处220个临时停车车位,整治了市中心区130个洗车场。通过专项治理与日常巡管,流动摊点、马路市场和沿街野广告乱贴乱画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投资54.1万元修建大小垃圾房67座、安装果皮箱500个,粉刷建筑工地围墙14800平方米,制作公厕、中转站标识牌40个,新建垃圾清运点(池)100个,中心城区垃圾入池率达到90%以上;明确16小时清扫保洁工作制,清扫保洁实行“一扫常保”工作制和“五净”、“五无”清扫保洁质量标准;按《公共厕所考核奖惩办法》,将中心城区31座公厕全部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严格按照填埋工艺和处置技术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共填埋生活垃圾6.48万吨,处置医疗废物222.48吨。在市政管理方面,该局在市区安装了景观灯3820串、伞花型钢架景观灯5套,悬挂中国结1700个、灯笼3600对;安装路灯灯具67套,拆换凉都大道破损灯具232套,维修路灯4000余处;维修井盖98套(块)、雨篦子104套(块)、沟盖板2块、花池道牙84米、人行道板250平方米。
水城河的综合治理是凉都市民关注的城市热点问题之一。今年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修复水城河龙井桥段损坏花板16块、拆除损坏灯杆8根,维修水城河广场段河道两侧护栏24根,清除河内卫生死角7处、清运河道两岸垃圾25余吨、打捞河内漂浮物58余吨、清除河内杂草100平方米,制止不文明行为1274余起,日常提放翻坝80余次。
城市基础设施各个工程项目也正在紧张实施中。人民路改造工程已完成道路路基层、雨污管网安装等工程,工程量完成75 %;水西路与麒麟路改造工程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沃尔玛商场与新世纪广场人行地下通道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凉都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已完成竞争性谈判工作,投融资合同正在商谈中;六枝特区、盘县红果、盘县城关、水城县双水新区、钟山区德坞五个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工程
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六枝特区、盘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已基本完成,将组织竣工申请验收;六枝特区供水扩建工程已完成部分基础工程及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六枝特区中心城区配水管网工程已完成管网建设20200米,目前正在进行高位水池和遥测遥控系统建设;盘县县城城市路网建设工程已完成部分土石方及管线安装工程。
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构建人与城市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凉都会更加靓丽、和谐,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将为之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