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历史
上财考研资料
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
绪论:社会生态与中国新闻改革第一章26年新闻改革的回顾第二章WTO与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第三章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第四章重数党报权威第五章资源整合第六章类型化第七章编营分离第八章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的变革第九章受众、公民、消费者第十章媒介管理的规范化第十一章改革正在深入
大纲要求:
一、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与改革趋势二、党报权威的重树
三、中国媒介的集团化、类型化及编营分离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的变革
绪论:社会生态与中国新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改革最大的特点是体制专柜与结构转型同步,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公式伴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社会转型。社会变革的力量对新闻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媒介信息热的直接动力;
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开启了媒介大众化浪潮,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
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多元为媒介市场的细分基础。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为媒介性质重新认定开拓了道路,从而也为媒介体制创新奠定基础。
第一章26年新闻改革的回顾
第一节26年新闻改革的成就和特点
一、26年新闻改革的成就
新闻改革的成就得益于信息概念的两度引入:
20世纪80年代初信息概念引进,媒介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折,改变单一的宣传功能管,媒介以传播信息为主功能得到认定;
1992年前后信息概念在读引入,信息产业的性质界定使媒介确立了自己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媒介经济蓬勃而起。
新闻媒介的变化:
1、结构:从单一到多元。
2、市场:受众崛起,竞争展开。
3、经营:重要性凸显,范围拓展,模式更新。
4、管理:法制初立。机制改良,理念更新。
二、26年新闻改革的特点
1.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态环境变化是推动媒介变革的深层动因,外国学术观念引进带来的观念革新是外部的推动力;
2.改革围绕政府宣传需要、媒介盈利需要、社会信息需要三者的协调而进行;媒介改革基本限定在原有新闻体制之下;
3.各个媒体根据自身需要制定近期法制目标,单就媒介整体而言,改革长期以来缺乏总体目标的确定性。
第二节26年新闻改革的问题
一、结构失衡:
1、媒体数量过渡膨胀,媒介结构小、乱、散,规模效益低下。
2、媒介核心失落,党报出现边缘化倾向。
二、运作失序:
1、过度竞争导致媒介市场竞争无序、不正当竞争行为抬头。
2、媒体煽情主义浪潮泛滥,媒介产品庸俗化倾向出现。
3、媒介从业人员专业理念蜕化。
三、管理失范:
1、规范不全,机制不平衡。
2、机构职能界限不清。
3、市场监管缺位。
4、媒介角色不清,权限不明。
第二章WTO与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新一轮改革的背景
启动新一轮改革的原因:
一、解决20余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包括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
二、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社会转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传媒业生态环境发生深刻改变,社会信息需求和媒介信息供应之间的矛盾凸现;
三、国家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新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渠道大为丰富,国外传媒巨舰又步步进逼,媒介竞争范围扩大,程度加深,中国传媒现有实力还不足以应对全球性的媒介竞争。
第二节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一、两步走的改革目标
1.第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做到布局合理,中心突出,规模适中,运营高效,管理规范;——结构布局,外部改革
2.第二步,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公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同时为市场体制下不同利益群体搭建共同的表达平台。——媒介报道内容,内部核心业务。
二、新闻报道深层次改革
(新闻报道在三公原则指导下,在速度广度深度三个层面展开)
1、速度提升。
2、题材拓宽。
3、理念更新。
适应受众对日趋复杂的社会事务的解释要求,从不同定位和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和理解力出发,从以往的印证报道走向深入解读。
4、模式转换。
受众的信息需求出现了分化:信息模式、故事模式以及越来越重要的突出解释分析意义模式。
三、新一轮改革的特点(P45)
1、媒介概念引入媒介受众观。
2、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是媒介内容改革的核心课题。
3、在市场经济“三公”原则指导下,媒介改革将在维护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前提下,围绕协调政府、媒介和公众的利益展开。
—→媒介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还要兼顾党的宣传需要和社会公众信息需要。
第三节信息传播主导权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利益
一、信息传播主导权与国家利益的实现
1、信息传播主导权与国家主权维护。
2、信息传播主导权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保存。
3、信息传播主导权与国家权力的扩张。
二、信息传播主导权的内涵(57)
1、信息源优势。
包括信息技术的领先和信息市场的占有率。
2、主导权不等于所有权。
媒介所有权的垄断并不等于信息传播主导权的完全垄断。
3、影响力是主导权的核心。
影响力分为注意力(吸引受众、引发受众)和说服力(受众意见指向和行动指向的控制力)。
三、公信力:中国传媒的竞争力之源
公信力,即传媒和传媒内容在受众心中的信任感和权威感,是传媒争取受众的最大法宝,是传媒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1、真实和全面。
真实不等于全面,报道要通过选择和组合,而不是事无巨细;
2、报道与评判。
对可供核查的新闻给予客观陈述,尽可能避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主观判断,尽可能使用朴素的中性的语言。
3、来源与权威。
准确具体的披露新闻来源,能够增强新闻的准确性,并且提供了特定背景,增强新闻的权威性
4、平衡与公正。
只有平衡的才是公正的,特别是对于有争议和有分歧的,尽量做到全面完整,尽量反应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
第三章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
第一节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一、媒介格局现状: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
特点:结构单一,一算传为主要功能;布局上行政分割。
二、媒介格局转换的原则: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分化型媒介新建制。
媒介格局中区域性、地带性差异便显得越来越明显,要求我们要正式区域差,制定分化型的去与媒介法阵政策,逐步缩小地区产,促进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应考虑以下几点:1.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根据不同经济情况,各地区可以考虑对媒介发展采取适当的地区倾斜政策。如为提高中西部媒体发展,可以允许发达省份有限度的跨省经营等。
2.城市化程度。
应该考虑各地的城市化差异,特别是对城市化依赖程度高的传媒业,如报业(白领报的兴衰)3.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决定消费市场、广告市场以及媒介管理经营的水平和活力,应该不同对待。
三、媒介格局的设想: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1、二级电视:中央和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
2、三级报纸:中央、省、地(市)
3、四级广播:中央、省、地(市)、县
意义:(P88)a)
政治上:强化媒介集中统一的管理;
b)
经济上:重点布局,突出规模效应;c)
目标上:走上规模经济和成长经济相结合的第二节关于中国报业竞争结构的探讨
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形成合理的竞争结构,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市场竞争化道路,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早与晚
即大众综合性报纸的早报与晚报:
晚报走下坡的原因:
(1)媒介多元格局分割市场份额。
(2)现代大都市生活方式的改变。(读早报有了时间和交通条件改善)
(3)读者模糊。(受众群体大,定位不清,广告商流失)
(4)特色不特,内容老化。(晚报的优势被各家继承光大,自己一无所长)
晚报的出路:
(1)晚报早出——导致报纸同质化
(2)关键出路:
a)
调整心态。(静心调整,找准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
b)
调整定位。(确定核心读者——中老年人,他们忠诚度高,有顽强的阅读习惯)
c)
转换理念,更新内容。(深度挖掘,改善版面,调整易读性和视觉冲击力)
2、大与小:
在我国主要指综合性的日报(党报)和市民化的晚报、都市报。
现状:大报衰小报兴,小报养大报,主流报纸边缘化,报业中心空壳化。
(1)大报小报化。
大报和都市报晚报竞争,飞入寻常百姓家,降低报格,甚至走上媚俗化的道路。
(2)小报大报化。
都市报晚报发展快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其分担部分宣传功能。
(3)小报养大报。
党报通过兴办晚报都市报,使其占领市场,壮大党报经济实力,主要精力放在小报。
同质化竞争,主流报缺位——报业分层不清楚。
解决措施:分层竞争,适当细分市场,形成明确的分野,在重铸报业核心的基础上重新达到多元结构的适度平衡:
党报坚持住主流大报的方向,以提升社会影响力为主要目标;
晚报都市报以大众化、通俗化角逐市场份额,剥离机关报宣传功能。
3、综合与专业
即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日报和周报
专业性报纸主要有财经类、国际时政类、IT类
专业报的特点:
(1)格调严肃高雅。(有大报之风,集中在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
(2)报道突出深度。
(3)专业视角鲜明。(带来丰厚广告收入)
(4)目标受众锁定“强力人群”。
专业报的矛盾和问题:
(1)过于技术化、专业化。
缺少普适性,没有考虑到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解析过于专业。
(2)微观多,宏观少;深度增强,综合欠缺。
(3)市场定位过于集中。(同质化高)
解决措施:
等待竞争中的自然二度分化,即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在媒介内部推行双轨制:
①让一部分媒体采用市场运作机制,在保证内容健康的情况下更多注重经济效益;②由政府或社会公共利益团体主办报刊,减轻其经济压力,从而更注重社会效益。
4、厚与薄
即厚报与薄报(版面多少)
目前的趋势是薄→厚,原因:提高成本,扩大信息量,抬升竞争门槛;
抢占细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评价:薄与厚无优劣之分,关键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够获利。
注意问题:
(1)不能盲目模仿美国经验。
美国的厚报适应期高度集中的“一城一报”的基础上。
(2)不能盲目“克隆”广东报业的“厚报”经验。
广州的厚报适应广州人喝早茶时候阅读的习惯,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
(3)兼顾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需要从用户需求和广告贡献两个方面考虑,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好考虑收益。
第三节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媒介格局转换的“瓶颈”
一、“三跨”是传媒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世界传媒业发展的总方向:
1、产业集中度高,传媒集团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已经进入垄断程度较高的规模经济阶段)
2、产业结构多元。
3、多媒体平台推进多产业整合。
(即跨媒体,其优势有:开拓盈利渠道,分散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成本以及实现资源的利用价值)
4、经营全球化。
二、制约媒介的因素
“三跨”的壁垒
1、区域壁垒。
即行政区域的分割,全面突破必须等待配套的法规和政策。
2、行业壁垒。
广播报纸电视属于自己的行业系统,在行政归属上“归口管理”,给跨媒体带来困难。现在的跨媒体没有设计兼并、重组、股权设置等实质性的产权交易和联合。
3、资本壁垒。
对传媒的投资融资体制有着严格规定,严格限制野外资金流入,多层次媒介的资本市场难以形成,也对兼并重组等带来困难。
4、产权壁垒。
事业性质和归口管理带来产权的不明晰,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并重,到底谁有权说不清楚,只要有一个不同意事情就办不成功。
严重制约传媒业发展后劲的桎梏:
1、市场分割,发育不平衡。
(1)“滥、散”与集中的矛盾;
即所有权的分散和整体规模效益的低下与片面失衡的集中。
(2)竞争过度与竞争缺席的矛盾。
不同局部竞争程度的巨大差异,如北京广州竞争厉害,但是上海竞争缺席。
2、盈利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单一。
即主要依靠自我积累,严重依赖广告,从而降低了我国媒体抗风险的能力
三、媒介“三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理论突破,认定性质。
重新解读“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应当对统一媒体的内容生产和经营环节区别对待,对事业和企业实行较为切实的、明确的分割,实行分类管理,编营分离的机制。
2、政策突破,明晰产权。(133)
必须明确产权,对传媒经营性资产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同时成立独立的、非行政部门性质的媒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和享有出资人的责权利。
目的:把分散的出资者只能进行重新整合和界定,使其明朗化;切断行政部门和媒介之间的连带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传媒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前提:对媒介经营性资产进行准确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通过明确的法规形式界定资产管理者、行政管理部门和传媒企业三者之间的人事安排。
3、机制突破:分类管理,编营分离。
(1)宏观上:对媒体采取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抓大放小:
①对党报、广播电视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实行重点保护和倾斜的政策;
②对于娱乐报、专业报等适度放开三跨政策,甚至鼓励优胜劣汰、优化重组。
(2)微观上:实行编营分离。
第四章重树党报权威——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1论述:结合当下媒介生态环境,论述如何重树党报的权威)
第一节党报面临双重压力
双重压力:政治宣传和市场压力
市场压力
1,传媒多元化格局所带来的媒介市场的严重分割。
(1)第一轮冲击波是1983年左右至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热。
(2)第二轮冲击波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后期的大众化浪潮。
(3)第二轮冲击波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网络媒体。
2,公费订阅市场的萎缩和自费订阅市场的扩张。
(1)国有企业减少了订报纸费用的支出;
(2)民营私营企业日渐增多,有高度自主选择性;
(3)自费订阅市场扩张;
(4)农村税费改革影响农村党报公费订阅。
后果:广告大战,追求经济利益,党报低俗软化。
第二节党报需要“减压”
减压,主要是减轻市场压力,因为党报的宣传作用必不可少。
减压方法:
1、外部条件:
各级党委应以组织形式和必要的纪律要求保证党报发行,减轻党报市场压力。
即仅仅依靠党委搞发行,党费订阅以保证稳定的订阅,在此基础上组建报团,2、内部条件:
党报主管部门可以以组织、行政手段适当调整、优化党报结构,实现党报资源和合理配置,增强党报经济上的规模效应。
即精简党报结构。
第三节党报必须姓“党”
减压的同时需要“加重”,即明确党报性质,在功能受众内同风格上重新定位,充数党报权威,再造报业核心。
党报功能定位:是工作报,不是家庭报
宣传与信息并重。
突出思想性。
强化硬新闻和解释性新闻。
党报受众定位:是干部报,不是大众报。
核心受众是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管理层和知识分子,社会影响力强,有利于争取大的广告客户。
党报风格定位:是严肃的高级报纸,不是大众化的通俗报纸。特点是硬、严、高。
另外,还需要依赖新闻政策上的减压。
第四节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
一、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
二、社会精英和主流价值观——精心呵护社会精英
三、富人和主流价值观——辩证客观的看待
主流媒体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2013年论述:结合实际谈)
主流价值观的定义:
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称之为主流价值观,是基本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彰显,辨识出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有序,并将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混乱,必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
主流媒体——综合性日报,大的电台电视台覆盖面广,因此在张扬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支柱是社会的共识。例如,在我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所极力报道和宣扬的信息对其他媒体和百姓都有很大影响。
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形成过程十分默契,具有持久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连续不断的无处不在的影响着受众。
主流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具有权威性,部分受众仍然习惯性的将其作为第二课堂。这种权威性成为价值取向的标杆。例如主流媒体一直强调反赌扫黄…
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观应该处理好主要的社会关系:
社会精英和主流价值观
社会精英一般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人们仿效的对象,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现状:炒作社会名流。例如抄袭引起的学术腐败,误诊引起的草菅人命,以及无奸不商、警匪一家等。
分析: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个别现象,但是不能因此将其扩充到整个社会面上,导致国家无希望,主流价值观模糊。
主流媒体精心呵护主流价值观,必须精心呵护社会精英。
富人和主流价值观
富人的进步意义:在追逐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财富,达到双赢。例如我国的民营企业家,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对于弘扬主流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现状:严重的仇富心理,例如刘晓庆偷税漏税引起的全国媒体谴责富人。
主流媒体应该将富人身上的进步精神作为主流价值观来弘扬。
总结:主流媒体应该肩负起弘扬主流价值观这一重任,自觉意识到塑造、维护主流价值观的意义,自觉为宣扬、捍卫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和思想。
第五章资源整合—集团化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现状:行政垄断与相对自由竞争并存
趋向: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实力,求得规模效应。
意义:
从行政宣传需要出发,有利于宣传上的集中统一管理,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从社会信息需要出发,有助于媒体分层次竞争,以实现分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分化社会的多元信息需求,避免低俗化倾向。
从媒体盈利需要出发,有助于提高媒体的规模效应,培育并发展中国未来的媒介经济。
目标:走向效率竞争之路:核心在于以集中垄断式的集团形式展开竞争,关键是使垄断与竞争并存,形成适度媒体规模。
以兼并、联合等形式确立适度媒体规模,减少数量,优化结构,形成垄断竞争占压倒主体的市场竞争模式。
运用必要和适当的行政手段,促进集团化进程,并在集团内外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注意要适当谨慎。
第二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集团化之后要做的事情——优化结构、整合资源
结构:强化主报,错位竞争
内部错位,互补竞争:即集团内部错位定位,分层竞争,减少内耗。
明确分工,突出党报。
运营:分类管理双轨并行
对于党报:经济减压、加重搞活。即以党性宣传为主,同时努力改进宣传艺术。
对于都市报、晚报:突出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以需定产。
机制:强化激励均衡利益(处理好利人和利润的问题)
财务管理:集团内部试行单位承包制,有统有分,以收定支;
人力资源管理:强化激励,合理配置,抓紧培训。
第六章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类型化——新世纪改革的必由之路
现实的困惑:分化的受众,综合的媒介
外部矛盾:数量大、规模小、效益低
内部矛盾:媒体综合性和受众及市场的分化。
办法:小而全:
外部:结构调整、优化组合,重新配置和整合媒介资源,凸显规模效应;
内部:充分适应受众和市场的需要,发展专业化类型化。
必由之路:市场细分特色求胜
确定目标受众的依据:地理接近性、人文接近性、心理接近性
类型化:又称为频道化、专业化。某个频道或频率的电视台、电台针对特定地域特定类型的受众相对股东的、集中的信息偏好,只制作专门的节目。大到每个节目小到每个栏目都表现出针对性和分化型。
合乎国情适度细分,因地制宜。
应该大力开发广播的类型化、专业化。(找准市场)
实施类型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精办节目,走向主持人中心制。
尽快成立独立的、权威的受众调查机构。
制播分离,集中经营。(降低成本)
建立工业化、现代化的节目生产体制。
成立节目交易、交换的经营性中介机构,构建和活跃节目市场。
第二节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
专业化的问题:
同质化很高:频道、栏目、节目雷同
重播率很高。
频道专业程度低:大量时间以电视剧填充
后果:专业频道的收视率和收益下降。
改变电视的运作模式:
分灶吃饭:。
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主要依靠广告;
以娱乐为主的专业频道——依靠居民付费;
以知识传播的教育频道——依靠政府资金。
分级收费(原则,以能够维持频道基本生存为准,标准逐级提升)
第一级:综合频道和财政、经济频道,免费收看
第二级:准大众化的频道及节目,如戏剧、体育等
第三级:分众化的频道及节目,以电影和纪录片等为主
第四级:观众点播的频道及节目。
有线无线分离。
有线:全国的专业化频道;
无线:地区的综合、新闻频道。
制播分离。
编营分离。(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调动积极性,保证节目编辑和经营的分离)
第七章编营分离—媒介资本运营的前提
媒介市场状况——竞争失序、经营失范、融资不畅
解决办法——两权分离:专业办报、专业经营
好处:
有助于媒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成宣传任务;
有助于确立编辑独立原则,使新闻从业人员恪守新闻专业理念;
有助于整齐分开,多大传媒融资范围,打开多远融资渠道;
有助于规范媒介的经营行为
实施两权分离必须解决的问题
明晰产权,公正评估,严防资产流失,促进有效运营。
明确领导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经营管理部门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成立中立的、权威的中介和核查机构。
政府媒介监管方式转型,由行政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变。
抓紧专门性的媒介经营人才培养。
编营分离
编营分离就是实现编辑、经营分离,是事业和企业、内容和经营实现较为彻底的分割。即把传媒业的经营部分离出来,进行现代公司制度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董事会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业务,负责资产保值、增值,但是无权干涉编辑业务;社委会等内容主管部门负责编辑事务,司舆论导向、政治立场职责,但原则上不介入和干预经营业务;
好处:1)保证媒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成宣传任务;
2)确保了编辑独立原则,使内容编辑权独立与企业之外,不受企业干预;
3)大大降低了融资危险性,为传媒引入业外资本,开展资本运营以及大规模开展兼并、重
组、联合等产权交易行为开辟了道路。
第八章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市场化导致新闻的娱乐化
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内容上:软新闻增加,硬新闻减少;
形式上:硬新闻软化;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性情节性。
软些,再软些:市场的必然?
——不是媒介必然的取向
信息的选择:决策为王
——新闻以提供信息为主,娱乐化不可能成为主流。
改革方向:两个层次上的竞争。
强化以党报、综合台、传统媒体网站等以硬新闻为主的主流媒体,改革其报道模式。例如变图解政策为解释性报道,采用华尔街体等。
注重软性新闻的层次性、对象性,首先是信息,其次才是娱乐。
严肃主流媒体以硬为绝对主体,技巧上适时适度硬中求软;
通俗媒体以软取胜,但并不是唯软是从。
第二节解读时代——中国新闻媒体的新跨越
三种理念:印证、报道、解读
印证,即以典型例子来论证党的主张、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巨大的为例,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自觉的贯彻执行。如图解政策。
报道:春信息传播的理念,真和快。
解读:深加工。
解读的动因:利益——从了解到理解
决策主体分散多元化,出于自身利益:有用的决策参考消息,了解信息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全球化;
利益的分化。
解读的内容:意义
解读原因或目的。
解读事件的含义。
解读影响。
预测走向。
解读联系。
a)
接近联系:针对国家宏观政策、大局变化对微观层面的影响的解释;
b)
点面解读:利用辐射原理,把局部的时间对全局的影响展现出来;
c)
组合解读:利用信息的组合原理,把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件有机组合,产生1+1>2的结果。
解读的形式:单篇的解读和组合式的解读
解读还依靠政策的扶植,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三种视角:政府视角百姓视角专业视角
政府视角:主要适用于党报等以宣传、指导为主的主流媒体
1、宣传与信息并重。
2、突出成就,鼓舞士气。
3、强化意义和背景。(即解读)
4、强化宏观意识。
百姓视角:主要用于都市报晚报等大众化通俗媒体
1、个人化。透过百姓个人视野看待社会的变化,报道百姓关注的变化;
2、具体化、微观化。
专业视角:主要适用于财经等专业媒体
1、侧重专业层面。
2、突出专业深度和全面性。(权威)
第九章受众?公民?消费者
受众是谁?
1、受众是学生。
2、受众是被领导者、被指导者。
3、受众是消费者。
4、受众是公民。
从受众到公民
维护受众知情权;(核心)
维护受众媒介接近权,即媒介使用权;
维护受众隐私权。
从公民到消费者——不可取
消极影响:市场化导致了受众从公民到消费者的变化,导致了新闻娱乐化的强化;实质上缩小了受众应享有的公民的范围;
解决方法:强调公共性;
我国在公共性上是有优势的,因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
从受众到公民(2012年论述:如何理解受众是公民,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定义:这是不少国有学者或者公共所有制的媒介所持有的观点。媒介和受众地位相对较为平等,媒介尊重受众的独立人格,捍卫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求,首先视受众为公民。媒介的编辑方针和内容特点必须符合现代公民的需要,更多体现公共事业性,较少商业色彩。
把公民概念引入媒介手中管,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应。在西方理论上体现为社会责任论,在媒介运作模式上体现为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体现为知情权。
媒介的公民观的主要体现:
维护公民维护受众知情权——核心的①为公民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变动的新闻信息,特别是涉及公众自身利益的重要事件;②坚持多元化,反应受众多元的需求;
维护受众媒介接近权,即媒介使用权;
应当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平等的言论平台,尤其在涉及公共事务方面,允许公民使用媒介发表意见,提供信息。例如西方媒介提供收费型的意见广告。
维护受众隐私权。
隐私权是公民的权利之一,因此媒介在涉及基本人权包括隐私权的时候,应对其加以保护而非侵犯。例如保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不得非法调查隐私文件、日记等。
分清楚受众不等于消费者。
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媒介为了争取受众,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但是这一结果也有其副作用:将受众从公民变为消费者。即从呼吁保障公民权向高扬“消费者之上”的口号,以消费者权益取代公民权作为媒介市场体系的基础。
消费者之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新闻娱乐化。
这是危险的:①实质上缩小了受众应该享有的公民权的范围。“消费者”只强调了公民的经济权利,而政治权利、社会权利都没有相应体现。②知情权受到伤害:在信息海洋的情况下,形成信息盲点和信息黑洞。
解决之路——公共性。
媒介占用了公共资源,具备了公共性,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能和一般企业相提并论。有责任保障公民的权利,不能变成自私自利的以盈利为主的企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体制,对我国媒介发挥公共性提供了优势。
要正确的把握受众是公民,就要处理好公民、受众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在商业化运作当中出现的商品化倾向以及低俗化运作。
第十章媒介管理的规范化
法治:新闻改革的题中之义
改革的方向:从法制到法治
改革的难点:从权力到权利
国家的权力、党的权力和媒介的权利——保证党的领导,保证媒介的权利;
媒介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媒介没有任何特权,都是基于公民权利。
媒介管理模式的转换
观念变革:“公共信息知情权”是新闻法治的核心;
我国目前的现状:
缺位:对公共信息限制过多,开放程度不够;
越位:对公民和法人团体的保护不够;
态度转变:从管制到保障;
宜粗不宜细;(宏观而非微观)
宜宽不宜严。(看是否是故意)
方法改革:抓大放小,明晰责权
抓大放小,分类管理。
a)
抓大放小:抓大的政治问题;重点管理舆论大、覆盖面广的媒体。
b)
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媒介的性质区别对待;对内容和经营管理采取不同手段。
责权明晰,结构合理。
a)
总体方向是逐步发展、健全新闻法制,实现由行政调控为主向法律调控为主、行政调控为辅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监管转变。
b)
结构上:理清责权,完善流程,多管齐下。
第十一章改革正在深入
方向:从体制内的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深入,从边缘走向核心。
动力之源:管理体制创新
我国体制现状:媒介属性和运作模式存在的内在冲突。即双重属性,三重角色(机关是管理,事业单位要求,企业化运作)
结果:都走向市场,同质化严重,降低了报格;新闻专业理念衰退;无法展开兼并、重组等多种企业运作行为。
改革方法:
编营分离。
控、管、办剥离。(割断利益关联)
政、事、企分类定性,分类管理。
a)
党报和广电:机关式管理
b)
大众化报刊和专业报刊: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c)
纯娱乐媒体:较为彻底的企业化运作方式
重点攻坚:激活党报
宏观上,精简机构;
政策上,弱化市场;
内容上,强化影响力(公信力和思想性)
核心突破:开放时政报道
制定明确的政府信息公开法案,明确应予公开和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
建立必要的司法救济和媒介抗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