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选调生关于岗前培训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非常感谢省委组织部的信任,非常荣幸同你们——一群朝气蓬勃、年轻有志的选调生交流谈心。我看到你们,就想起了年轻时的我,充满活力,无所畏惧,也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诗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样的意境,让人振奋;这样的氛围,让人感染。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读历史,可以增加历史厚重感,从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品国学,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悟前人修身、干事、为官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就《读历史,品国学,感悟做人做事做官》为主题,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与大家分享一些感受和感悟。你们都是百里挑一的选调生、而且不少是博士生。你们都是现在的优秀人物,可能还会成为将来的杰出人物。所以,我的观点和感悟,只能是与大家一起共勉!
对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从政为政的人,要用自己终生的实践来回答的问题。有道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对于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做官的准则,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圣贤先哲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见解,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很有哲理,很有意义。比如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等等。我以为,做人、做事、做官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互为关联,互为作用的。把做人、做事、做官之间的关系想明白了,悟透彻了,实践好了,才能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
做人是根本。
常言道:“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有止境,做人无止境”。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失败。
做事是目的。
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周恩来总理讲:“关注小事,成就大事。”都把做事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做官是载体。
做官意味着义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奉献和付出。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要想做好官、做好事,先要做好人。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好官;只有做好了人,做事才会有正确的动机,才会有正确的方法,才会做出让老百姓欢迎的事。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
决不能颠倒做事与做官的关系,做官只能是载体,做事才是目的。假如颠倒了这一关系,就有可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做人需要修身,做事需要信念,做官需要境界。做人是一世的,做事是永恒的,做官是一时的。做人要知不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官要知足。
下面,我分别就做人、做事、做官这三个问题,谈点个人体会。
一、关于做人的问题
人字结构只有一撇一捺,真正写好不容易。一划朝天,两笔着地,意为顶天立地。如何做人,古人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敬天地,忠社稷,孝父母,和夫妇,友兄弟,信朋友,睦乡邻,施穷人,救危困”。《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很透彻、很深刻、很全面的还是毛泽东主席,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人的道理浩如烟海,做人的方法千姿百态,但我想,作为党员干部,包括我们在座各位选调生,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最基本的要做到以下六条:
(一)做个追求理想的人。
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理想就会胡思乱想,没有信念就会心生杂念。一个人,要靠精神支柱来支撑,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如果一个人缺乏精神支柱,缺乏精神追求,那么他不可能会演绎一个精彩的人生,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讲到这里,站在革命圣地井冈山,我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坚定理想信念,作了一首诗与同志们分享:信念/故国积弱百年多,山河破碎泪成河/求索真理多志士,马列主义起沉疴/数有艰难扰航向,驶过惊涛履平波/前途纵有千般险,人民定会谱凯歌。那么,我们如何去追求理想?我以为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勾画人生蓝图。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蓝图,是“大同社会”,力求“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孙中山的蓝图,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推翻帝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毛泽东主席的蓝图,是解放全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方志敏同志的蓝图是“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邓小平同志的蓝图,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实施“三步走”战略,达到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蓝图,是“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多么大的理想,才能勾画出多么大的蓝图,才能干多么大的事。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选调生,一定要善于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
二是要立志建功立业。
毛泽东主席16岁离家求学,写出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周恩来总理19岁东渡日本,作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朱镕基总理当选总理第一天就在记者招待会上慷慨陈词,“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出访,回答提问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短短八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领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立志建功立业的伟人担当。作为选调生,必须要有这种为国家、为江西、为你将要踏上的那片土地建大功、立大业的志向和追求。
三是要有高尚价值取向。
孟子提出要“舍生取义”;屈原心系楚国,壮志未酬,抱石怀沙,投身汨罗;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面对封赏,坚辞不就;岳飞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勇战沙场,精忠报国;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抗金爱国,矢志不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血洒刑场;方志敏烈士“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了可爱的中国置生死于度外;焦裕禄身患肝癌,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等等。他们是一种什么价值取向?是一种矢志不渝追求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的高尚价值取向。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
(二)做个品行端正的人。
品行端正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品格决定人生,它远比天资更重要。有了良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人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子歪,身正你就能睡得好觉。我以为,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忠诚。
忠诚是对一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否合格的一个检验标准,是惠及他人的一种大德。大家都知道,儒家有十三部经典著作,被称为“十三经”《诗经》《尚书》《易经》《孝经》等。东汉文学家马融因为“十三经”有《孝经》而无《忠经》,就专门写了一部《忠经》,里面讲:“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忠诚,是对他人、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是爱的外延。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南宋文天祥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年在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手下大将韩成穿起朱元璋服装替其身死,体现为一个“忠”字,朱元璋称帝后在我们余干为36个忠臣建起忠臣庙,现在已是国家4A级景区,欢迎大家来感受忠义文化。古人尚能如此,何况我们?作为一个人,就要忠于家庭、孝敬长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上,要无愧于国家;下,要对得起群众。不要让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选调生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首要是要有忠诚之心,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正直。
什么是正直?先贤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正直就是对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坚守,就是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上不欺天、中不欺人、内不欺心。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生在世,只有把“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作为党的干部,更要讲良心、讲党性。
三是严谨。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深刻地指出了严谨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性。严谨是一种对人、对事、对己严肃认真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人生就可能流于放纵,事业就可能流于荒废。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对人生、对事业、对自己采取严谨态度的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严谨就是工作作风上的务实高效、追求卓越,就是生活作风上的洁身自爱、维系自我。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很年轻,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要把“严谨”二字时刻悬于脑际,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慎言、慎行、慎独、慎微、慎终,决不能自我放纵。否则,权力就有可能成为堕落沦丧的根源。
(三)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正因为如此,诚信一直被古代先贤视为安身立命之本、道德修养之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一直将诚信作为修身的重要部分,孔子讲“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而墨家也非常推崇诚信,比如墨子提出了“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的观点。另外,道家也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如老子认为:“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为看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正是古代先贤对诚信的推崇,几千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中华民族也素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是特别讲信义的人,他曾是项羽的得力干将。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当时流传一句谚语:“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项羽战败,刘邦当上了皇帝,悬赏千金通缉季布。但季布重信义,深得人心。人们宁愿冒着被诛灭三族的危险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为赏赐的一千两黄金而出卖他。后来,有人为了保护他,就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对朋友的信义,全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他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帮忙解救季布。夏侯婴也非常欣赏季布的信义,就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刘邦还任命季布做了河东太守。
古代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里也蕴含了中国古人崇尚“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追求。比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目不识丁,是一个老寡妇。她和王熙凤的祖父联过宗,有点沾亲带故,于是在一年的冬天,带着外孙板儿踏进了贾家的大门,以寻求帮助。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得到王熙凤打赏的二十两银子。第二年夏秋季节,刘姥姥带着粮食和瓜菜二进荣国府,感谢贾家的关照,再次受到贾老太太的厚待。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时,贾府已被查封,王熙凤已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都来乘机报复。精明过人的凤姐相信质朴、善良、热心的刘姥姥是唯一可以急难相依的人。因此,凤姐在临死的时候,重托刘姥姥照应独生女儿巧姐。
王熙凤一生阴险刻薄,树敌太多。她一死,巧姐的舅舅王仁,为了几个钱,打算把巧姐卖到妓院。正在危急的时候,刘姥姥毅然救出巧姐,避匿乡间,信守了她对王熙凤的承诺。刘姥姥看不懂人生道德的大道理,却知恩图报,一诺千金。
在古代,不仅平民百姓将诚信视为自己做人的原则,而那些达官贵族、贤明君主也信守自己的约定,将诚信作为国家的运行之规。比如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诚实守信不仅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它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治国的办法。孔子对他说:“一是老百姓丰衣足食,二是国家拥有强大的军队;三是取得臣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条,应该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再去掉一条呢?”孔子答:“去掉衣食,宁可无食,也不要无信”。如果得不到臣民的信任,国家迟早要灭亡。孔子的这番言论是得到了充分验证的。分享两则小典故:一个是“立木为信”,一个是“烽火戏诸侯”。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它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商鞅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开。秦国由此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sì),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女一笑的把戏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开心得笑了。五年后,周幽王被围,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弄诸侯。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信走天下。对现代人来说,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取信于人的法宝,是结交好运的幸运石,是孕育成功的基石,是成就事业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方可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赖、支持和帮助,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如果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如果不讲诚信,作为普通人,你借不到钱、办不成事,坐不了高铁;作为领导干部,你对本单位的干部群众就没有号召力。所以,领导干部,包括今年在座各位选调生,你们肯定是要走上领导岗位的,决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要口是心非,心术不正,故弄玄虚,用心计、耍手腕。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不诚信的干部,树立不了形象,形成不了品牌,要自觉做到以诚修身,以诚待人,以诚做事。
(四)做个毅力坚强的人。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成就一番事业,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经历重重困境,关键就是看有没有雍正那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韧劲,有没有郑板桥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有没有陈毅元帅那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铮铮铁骨。那么毅力坚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困难不足惧。
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周文王牢狱演《周易》;孔子受难著《春秋》;屈原流放写《离骚》;左丘明失明著《国语》;孙膑被砍双足著《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成《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恨,成为霸主;蒲松龄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座右铭;毛泽东主席经历过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斗争、爬雪山、过草地,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推动改革开放,为国家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插队经历“五关”磨炼(一是跳蚤关,从咬得睡不着觉到不怕咬。二是饮食关,从糠菜粗粮难以下咽到什么都能吃。三是生活关,从什么也不会料理到事事自己动手做。四是劳动关,从上山就气喘吁吁到评为最壮的劳动力。五是思想关,从不想也不会和群众打交道,到和群众睡同一个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最后成长为大国领袖。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坚定“困难面前有我,我面前没困难”的思想。目前,我省农村有的地方条件还很艰苦,你们到村一级工作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同志们一定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把到村挂职作为非常难得的学习机遇,把战胜困难作为历练人生的途径,把应对挑战作为磨练意志的手段,做到困难面前不后退,挫折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动摇。如果我们天天讲困难,而不去研究困难、克服困难,那就跟懒汉冬天说冷一样,越说越冷。
二是人言不足畏。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曾国藩赠其弟曾国荃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意思是说,尽管左面挂满了朝廷的褒奖状,不要骄傲自满;右边放了毁谤自己的奏折也不要生气烦恼,人世间本来就像天秤一样,这头高了那头低。只要效法“屠羊说”(出自《庄子》,讲的是楚国一个卖羊肉的,在楚昭王失败后他跟随流亡外地,但在楚昭王大胜返国后,他却拒绝赏赐)的精神与做法,乐观豁达,淡然处之,荣誉也罢,诽谤也罢,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旦被风吹散,就会成为往事。干任何工作,如果意志上不坚定,听到风吹草动,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就必然一事无成。
三是完美不现实。
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恼怒。为了避免不完美,他们不惜多花许多时间、气力去做多余事情,结果适得其反。不仅在事业上难以成功,而且在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胡适有句话叫,“对事要于无疑处有疑,对人要于有疑处无疑。”心理要健康,不要多疑。因为有疑,项羽逐范增,崇祯杀袁崇焕。人之处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过思。不想是“傻子”,但是想多了就是“疯子”。追求完美只会让人走进形式主义的怪圈,有智慧的行动家不会如此。完美主义就是空想主义,必然导致形式主义,而形式主义绝对会害死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脱贫攻坚前期一些地方走过的弯路)。所以,从去年开始全国上下,我省县、乡、村都在着力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
四是美言不乱脑。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有些带着目的夸你的人不是亲近你、害怕你,就是有求于你。作为有思想、有文化、起点高的你们,人生的第一步迈得非常顺,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把美言当成口碑,否则就会步入美言陷阱,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心高气傲,好高骛远,必然会害了自己。同时,还要正确对待批评,因为表扬使人振奋,但批评更使人进步。
(五)做个宽厚善良的人。
宽厚善良是一种心境,是一种胸怀。有人讲,“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它包含三个内容:
一是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业的君主,必然有一颗宽容之心。齐桓公与管仲曾是政敌、仇人,管仲甚至为帮助齐桓公的弟弟射杀齐桓公,但齐桓公上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理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魏征原是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献策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越,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包容胸怀,才有了“贞观之治”。这里还有个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姓吴的富豪人家相邻。由于两家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两家中间的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也不清楚了。后来,吴家重修房舍,要用三尺空地,说这空地是他家的,但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两家为此争执不下。于是张家给张英写了一封家书,告知情况,希望张英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不但没有压吴家,还让自家人让出这三尺空地。张英在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遵嘱给吴家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被张英的大度谦让所感动,在重修房屋时,也让出三尺宅基地。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人称“六尺巷”。张英大度谦让处理邻里财产纠纷传为千古佳话。官渡大战后,曹操缴获了许多他的属下私通袁绍的书信,但他当众把这些书信都烧毁了,对这些人也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这也是一种宽容。五代时,有个布袋和尚,写了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是插秧,实际也是做人。古人云:“进一步寸步难行,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厚道。
厚道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以一种厚道之品为人处世,会给人一种信任感、一种踏实感,所以古人讲“厚德载物”。那么,怎么样才能算厚道呢?
厚道的人,不占人家便宜。春秋的鲍叔牙,他为人从不占便宜,特别厚道,当时他跟管仲一起做生意,管仲拿走更多的钱。人家跟他提醒,他不仅没有计较,还说管仲家里很穷,可以多拿点。
厚道的人,能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孔子参加人家的丧礼,他都能感同身受,替他们悲伤,连吃饭都会感到不舒服。明朝杨荣,他的祖父跟曾祖父以摆渡为生,也就是划船的。刚好当地大水,他的祖父跟曾祖父只是救人,所有的货物都没有拿。这就是一种厚道,体恤到别人有生命的危险,就拼了命地去救。
厚道的人,能够知恩报恩。时时不忘一生中谁对我们有恩德,念恩念旧,深情待人。
厚道的人,不指责,不给人难堪。北宋的韩琦是一代名臣,他有一次晚上看书,旁边帮他执灯的士兵不专注,分了神,把他的鬓发烧了。他头也没转,顺手就把这个火给灭掉。过了一会儿,他转头一看,那个士兵已经被换掉了。于是他问,刚刚那个执灯的人呢?底下的人就说,他把将军的鬓发都烧到了,就把他换掉了。结果韩琦说,你把他找回来,不要为难他。事情已经发生了,他会认真改正的。其他士兵听说自己的将军这样包容底下的人,无不感佩将军的度量和对士兵的爱护,整个军队士气大增。
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你具备了厚道的品质,在你的周边就会聚起一股股人气,群众会信任你,同事会支持你,领导会关注你,这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