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1
我是中途接手初三数学教学工作的,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反馈与矫正。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2
在新课改之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内容都发生了一部分变动,教师要能够与时俱进,相应国家教育的号召,在教学之中改变故有的模式,具备创新思维,对教学不断反思,在反思之中取得进步,为国家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在经历过新课改之后,笔者在和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之后,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有助于提高在数学教学之中处于朦胧时期的教学工作者。
一、在教学之中做好角色转换,改变故有的教学行为
在以往的教学之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教学之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因此十分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的这个过程。如果说学生的学习犹如爱海中航行的帆船,而教师应该做的是在海中为学生指引的灯塔,而不是一直在旁边对帆船进行补给的大船。所以在新课改之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要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直以来,中国都有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工作的组织者,首先是应对学生有充足的了解。因材施教,从而让教学的效率达到最大。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教师应该能够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相互尊重。这种尊重尤其体现在课堂之上,在课堂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那么学生很容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教师的这个科目自然也就是毫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高起来。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发言很有帮助。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学生一般都会极为关注,在课堂之中也会非常认真的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能够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从而做好学生工作的引导者。
二、教学之中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资料,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也是教材,所以教师首先要能够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在对教材的完全掌握之下,灵活运用,让一本枯燥无趣的死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教材之中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进行自主研究。教材的活学活用可以是多个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的东西也有很多。比如说多媒体,在多媒体引进教学之后,学生对于课堂也充满了好奇和期盼,多媒体能够将“死”的教材变成动态的,将知识从多个方面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在课堂之中,愿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学习能力,比如说在讲授圆周率这个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裁剪出大小不同的圆形,然后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出各个圆形的大小和周长,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之中发现规律,然后在学生探究之后,为学生进行总的概括,引出教材之中的理论知识点,为学生指点迷津。教材之中的知识都是基础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活学活用的。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灵活运用教材,将死板的知识灵活的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够再灵活的将知识运用到做题之中。
三、教学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关键。学生对于自己有兴趣的科目的学习会勇往直前,就算是遇到困难,不是很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是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将这种困难视为一种挑战,以征服这种挑战为乐趣。然而对于数学这个科目没有兴趣的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则会更加丧失信心,有的甚至会对自己的智力存在怀疑,对这个科目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十分的厌恶数学。很多教师在教学之中都容易忽视这点,而且对于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同学不予以鼓励,反倒是有些责怪和批评,这样只会让学生的抵触心理增强,甚至最后想要放弃这个科目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教师一定要做好的工作。
教师在教学之中可以尝试对那些对数学的学习十分厌倦和恐惧的学生进行不断的鼓励,让学生重拾信心,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好的成绩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断鼓励之中催出来的'。数学之中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日常生活,所以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做一些关于生活的调查将数学运用到实际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以来学生觉得数学十分的有用,自然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四、注重自身知识掌握,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在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还要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像孩子一样保持一颗好奇心,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不断探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学习,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在教学领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那么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学生自然是会以教师为奋斗目标,向榜样学习。而且中国的教育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所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之中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做好学习的引导者。
教学需要不断的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之中才有进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要时常反思自己,从教学上面和自身素质方面多思考,多探索,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响应国家教育的政策,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上面做出贡献。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3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反思问题最简洁的表达。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既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方法方式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教学观念
课改,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传道”作用,在思想上把学生消极地看做知识容器,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猜测、尝试、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尝试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为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恰当的引导方法与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和初中数学教材相比,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的广度、深度较之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差异,往往容易使刚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无所适从。由于学生并没有为这种反差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依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因而容易与高中数学教学脱节,进而导致学习情绪骤降,出现成绩分化。
此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种现象,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与转变。就方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老师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能力。
三、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对自己进行评价与定位。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诸如此类。
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
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
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宣布“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与调控、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习题、试卷评讲
习题、试卷评讲不能仅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阶段,而应当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找“通法”与典型思路,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
数学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已过了一段阶段了,作为初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目前,对于初三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目前在学生的学习中还出现以下学习的情况: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自问自答,急于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就不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组织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计划,干脆采取回避、压制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
对问题的坡度设置的不够,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下阶段准备采取的措施:
1、对过多的题,进行适当的筛选。
2、还给学生一片思维空间,让学生受到适当的“挫折”教育,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学生有不同想法单独与教师交谈,好的想法给予鼓励并加以推广;不对的想法,给予单独的指正。这样,学生即可以大胆放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又可以把一些教学中漏洞补上。
4、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课堂节奏,尽量让中下游的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到不仅是老师完成任务,还要学生完成任务。
相信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5
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一学期以来,我热爱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并不断提高,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5)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完成了必修第一册上下的教学任务。本学期的教学主要内容有: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内容上难度总体适中,学生掌握情况良好,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函数知识上。为了使的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
本学期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考虑到,认真写好教案。首先,我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查阅教学资料,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向老教师讨教或在备课组内讨论。其次,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本人紧扣高考特点,学生特点,把握全局,认真筹划每一章节,精心设计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层层深入,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并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教学工作。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生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往往会有些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从下面几方面下功夫。
1、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习较初中的要难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对此,我给他们讲清楚,大家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对较差的学生,给予多的关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骄傲的学生批评教育,让他们不要放松学习。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开始,有些学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会总结消化知识;对学习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为了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我要求统一作业格式,表扬优秀作业,指导他们预习和复习,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并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写章节小结,做错题档案,总结做题规律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全班表扬并推广,不做或做得差的同学要批评。通过努力,大多数同学能很快接受,慢慢的建立起好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能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内听课,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操作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深知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同时更新理念,坚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好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高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注意数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可逆思想,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
六、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利用晚自习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我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在此我要感谢一年来一直帮助我、关心我的老教师们,是他们的热心和耐心使我能够迅速成长。
走进20____年,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优秀教师数学教学反思6
一次在基层学校听课,一位青年骨干教师执教了“圆的认识”一课。在揭示了半径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半径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在各自所画的圆中画半径,限时30秒。随着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们埋头画了起来。可能是教师看错了时间,也可能是他想再整理一下教学思路,操作活动的时间被延长了许多……
随后,反馈开始了。
“老师,我画了21条。”
“老师,我画了30条。”
“半径可以画无数条。”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在教师刚想将教学导入下一个环节时,他看到了几只还坚持举着的小手。
“老师,我认为半径是不能画无数条的。我已经快画满了,再画下去就画不下了!”
显然,这位青年骨干教师也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一时愣在了那里。所有的学生也都愣在了那里,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老师,我这个圆大,还可以画很多条!”
“老师,只要把铅笔削得尖一点,就能画无数条了!”
“我反对,铅笔削得再尖,只要不停地画下去,最后肯定会画满的!”
看到大家争执不下,教师只有搬出救兵:“大家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一再解释:“因为时间没控制好,才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当我们追问“圆的半径能画无数条吗”,这位教师也觉得“圆画得再大,笔削得再尖,只要不停地画下去,总会画满的”。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虽是个案,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却依然强烈。我们经常把教学喻为艺术,所以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情有独钟。我们研究教学导入的艺术,研究指导探究的艺术,研究练习设计的艺术……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却唯独忘了研究数学本身,研究那些貌似简单却内涵深刻的小学数学知识。
作为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和“圆的半径能画无数条”并不是同一个命题。如果操作不当,学生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当冲突产生时,就对教师的数学功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要误人子弟。作为一名承担实施新课程重任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经常问自己:“我懂数学吗?”还要不断反思:“怎样使自己成为一名懂数学的数学教师?”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反思我评价学生的视角
前几日,年级组内进行教研活动,去听了我组刘老师的一节课。那天她执教的是《大瀑布的葬礼》,她的环节设臵挺好,可她课如其人——慢条斯理,甚至在激情澎湃处,她也是如平常一样的淡然,倒是她的学生,个个也好,演讲也好,全都身心投入,大方自然,惟恐落后。
听完课,我们都在慨叹:“你看你们班的学生,多给你撑台呀!”“你们的学生比你有激情一些!”“这么好的福气!我们班的学生怎么就懒于发言,即使就是上台来也是忸忸捏捏的。”
最后一句话是我说的,也满含遗憾和妒羡,她不多辩,只是温厚地笑笑:“是的,我们班的学生就是活跃,不过,平常我一般很少打击他们。哪怕他站起来读书读得结结巴巴,我也很少批评他们。”
打击?批评?这两个词语如引线,拉开了我平常教学的帷幕:我自认为是个严厉的老师,我喜欢雷厉风行。这个班是我一直带上来的,一、二年级时,觉得他们还小,即使犯了错,也觉着他们的可爱,因此绝少批评他们。记得那时上课,总能见他们小手如林地高高举起,口中还高喊:“老师,我!我!”进入三四年级后,我常挂在嘴边的老话是:“长大了,我要严格的要求你们!”于是,就有了检查读书时,听到读得结结巴巴的便嚷嚷:“你上四年级了,怎么还读成这样!”当学生交来的作文只有短短几行时,我大笔一挥:“写这么短!重做!”当屡教未改的学生又犯错时,给予他的,往往是一双瞪大的怒目:“怎么搞的?老师提醒你 少回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学生举手的少了,很多甚至知道答案也不举手,尽管我一再强调:“说错了,不要紧的!”可学生依然没了昔日的热情。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许是我挑剔的眼光,让他们没了自信;我呵斥的嘴巴,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在一个一味追求完美,一味挑刺的老师面前,孩子们那颗敏感的心变得诚惶诚恐。以至那天合唱比赛结束时,我们班长讨好的过来问:“老师,我们没演砸吧?”那份紧张与担心,本是他们这个年
龄所不该有的!
而我,有什么资格去妒忌人家班上学生的活跃与大方呢?刘老师性格温和,我很少看见她把学生带进办公室河东狮吼,而我,“大吵”三六九,“小吵”天
天有。这,就说明我严格要求学生吗?
不,不是!我是在挑刺儿!学生们毕竟都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好动,不容易管住自己,容易出错儿,我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我为什么老盯住他们的缺点,甚至拿放大镜放大他们的缺点呢?我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他们应该兴高采烈的、其乐融融的,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应该成为他们的美好回忆而不是梦魇的过去。
关注他们,就要学会赏识他们。“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一个被人欣赏的孩子,当他因为别人的欣赏而感动时,他就会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努力使别人更欣赏他。生活因为欣赏而美好,生命因为欣赏而感动,孩子因为欣赏而更优秀!
当然,并不是说推进新课程就一味的赏识学生而不要批评了,然而即使批评,我也可以婉转、幽默一些,如同鲁迅先生在批评许广平的论文大量摘抄罗素的话而少有自己的见解那样:“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而不像以前,发现学生有抄袭的嫌疑便一再的拷问:“是你写的吗?”如果我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寓批评于幽默,我想效果会胜于耳提面命、疾言厉色。
我反思,我改进!
学反思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课堂教 ……
“请同学们把眼睛闭起来,静静的,静静的体验两分钟,眼前是什么样的?”“哎,别睁眼,就闭着眼睛告诉我!”
“老师,真黑呀!” “我什么都看不见!”
我得意于自己的氛围营造,接近目标。“好,别睁眼,继续体验,如果眼睛看不见会怎样?注意要求,打开书包,找到自己的品德与生活课本,在封皮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随后卟卟咚咚的声音响起来,有虚眯着眼的,狡黠的取巧,偷着乐的;有干脆睁着眼的,可能出于本能反应,忘了这是个特殊的任务;也有摸摸索索小心在做的,不一会儿,嚷嚷声就开始了,“老师,我写好了,你看!”……
“你们觉得自己的字和平时写的比比怎么样?”
“我闭着眼睛也写得好!” “还行呀,老师,” “哈哈哈,怎么这么丑?”……
调皮的孩子嘻嘻哈哈地说着、闹着,简直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该说没有眼睛用,多麻烦,多困难哪!”偏偏他们觉得这就是个游戏,真有趣,瞧我多棒,哎,老师的良苦用心算白费了。
……
课后一脸失败地与教研员交换意见,抽丝剥茧始觉心头一亮。宁要真实的缺憾,不要预设的完美,课堂是谁的课堂?孩子是陪衬教师的吗?答案显然不是,孩子就是孩子,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堂就是要让儿童过好属于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学生睁眼也好,虚眯眼也好,看似没听要求但却正是儿童的正常反应,这正是他感到了没有眼睛用不方便,教师不必感到受挫,只消追问一句,这个问题就能水到渠成。
继续反思,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活动方式呢?再问一问什么是有效的?对儿童而言,开放了他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了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就是有效的。为了让学生体验眼睛的宝贵作用,是否还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播放动画片精彩片段(5分钟),让一半的学生蒙眼只听,允许另一半的学生眼看耳听口里还可以议论、喝彩,试想,这五分钟,看不见屏幕的学生有多受“折磨”,内心的体验该有多强烈,遮眼布一摘,他该有多么轻松、幸福的感觉(为了体验的全面性,两半学生一轮完毕再交换体验),这时老师再引申总结激发思考,“同学门仅仅沉浸在黑暗中几分钟,就着急难受地感到不自在,可有一种人却要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看不见蓝天白云,鲜花绿地,看不见明媚的阳光,缤纷的世界,更不能向我们一样看电视、做游戏,他们是谁?他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怎样帮助到他们?”……这样层层的体验、探究、感悟,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思考,一定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不是吗?
课上完了,好象才悟出点什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是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的,低幼儿童适于学习体验性的知识和生活性的知识,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开活动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的学习呢?学得兴致勃勃,学得乐于探究,这样的课程才会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不可能时时成功,处处成功,难免有失败的存在。毫无疑问,既成事实的失败,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反思,再采取补救措施,即“亡羊”之后肯定要“补牢”。如何“补牢”则大有文章。
就拿我上“小数点的位臵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来说吧,凭经验,我知道这一节内容上学生走得总是不顺当,需要经过几次的“回炉处理”才能帮助他们过坎。因此,再次教学这节内容时,为改变以往状况,我参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按新课标的要求,在教法和学法上较以前作了一些改进。
1、课始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一组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有小数点错误),解决为什么学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指、画、找、议等方式,去充分感知小数点的位臵不同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3、用比赛、游戏来完成练习,增加趣味性。
4、教参上安排用一课时完成,而我用两节课来完成。
因我是有备而来,所以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让我感到在“享受更深层次的享受”,但当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那“享受”竟消去大半----班级中仍有不少学生的作业有错误,并且错误之处都是将小数大小的变化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弄反了。我真的迷糊了: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状况不一致?是我对重、难点的突破不够到位,导致教学没有产生实效,还是其它原因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不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但又必须认真地去寻找。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我发现,有的对“左”和“右”分不清;有的单独分左、右还行。可在既分“移的先后”又要找“移的方向”时记糊了。没想到四年级的学生居然对方位“左”、“右”还很含糊,看来现行新版本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安排“认识左右”的教学内容是很合理的。
寻找了错因,这次我可不像往日那样,要么把例题再翻版一次,要么就作业中的错误来讲题,而是采用了以下做法:
首先,做个游戏分清左右;
其次,在黑板上把小数点的移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用文字符号标出来,如: 0.5.4.3 后 先 左← 右
这样表示出来,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小数点的位臵向哪边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抽象逻辑思维不如具体形象思维来得容易、来得快,尤其是小学生总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我认为这样的板书格式可以让其变化过程定格下来,使学生有形可依了。有效的板书往往比直观教具更实在。
再次,我没有让学生去背教材上的两段结语,而是让学生只记住“左小右大”四个字。因为在我看来,即使背熟了那两段结语,最终也不能解决多大问题。而我只让学生记住“左小右大”四个字的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准确而快速地辨别移动方向,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检查的方法,如果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弄错,数是变大了不是变小了总可以一眼看得出来。不必要的记忆免去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事实证明,这样补救以后,学生的作业几乎没有差错了。“亡羊”之后需要“补牢”已被大家肯定,从分析教材中出现的“亡羊”的原因入手去进行“补牢”才能产生实效也不容臵疑。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我认识到:
1、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追求表面上的“动”和“活”,一定得有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内容。要想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实”起来,收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效果,作为教师就必须吃透新理念,在教学中用好新理念。
2、失败已存在,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失败,努力地去实现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千万不能靠简单的“回炉处理”、机械的打题海战,不计其数地评讲习题等方式去弥补新授课中的不足,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症下药。
3、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边教边学、边教边思、边教边补的过程,科学的“补牢”,往往就能成为一名教师新的发展起点。
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执教六年级数学,由于六年级使用的是课改后的过渡教材,内容更贴近于生活,探讨性也就增强了许多,为一道题而争论不休也就成了课堂上常有的事。
过去,我常常习惯于用“标准”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通过对一道习题的争论,使我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态度。
那道题是这样的:小红一共买了10瓶汽水,如果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小红最多可喝到多少瓶汽水?
这道题的常规思维是:因为有10瓶汽水,喝完后就有10个空瓶,这时可换3瓶汽水,剩一个空瓶,3瓶汽水喝完后就是3个空瓶,又可换1瓶汽水,最后剩2个空瓶,换不了一瓶汽水,所以此题列式为:10+3+1=14(瓶)。课堂上,当有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我没有多想,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一道题时,令我感到意外的是马上就有同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学生1说:我认为最后还剩2个空瓶,可以先向商店借1瓶汽水,(又能多喝1瓶汽水),喝完后就有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再还给商店,所以是15瓶。(此时,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教室里一片骚动,我的心也随之一振,我顺势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调整思维的时间)
学生2反驳道:现在都是超市,不可能借1瓶汽水,所以还是14瓶。
学生3补充说:借不到汽水,向邻居或好朋友借一个空瓶也可以,这样就有了3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喝完后再把空瓶还给他,最后答案是15瓶。
学生4不服气地说:如果没有借到呢?我认为还是14瓶。(这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是呀,如果没有借到呢?我期待着学生更精彩的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说:没借到是14瓶,借到了就是15瓶,题目问的是最多可喝到多少瓶,所以我认为是15瓶更准确一些。(多么严密的分析呀,师生全部折服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学反思:
对于这道题,我的初衷只是宣布一下答案“14”,就连这个答案,也是因为我的一丝懈怠而产生的错误答案,我原本没想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但此时面对学生精彩的分析,我觉得“14瓶还是15瓶”这个问题本身已不那么重要,同学们善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道题的对错已远远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了,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到无比欣慰和惊喜,同时也感到一丝惭愧,我差一点儿错过了“精彩”。面对学生的挑战,我反思
1、教师应学会倾听,不应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 因为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时时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到常规思维定势中,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常规思维,出现意想不到的想法,学生的许多奇特想法的背后,往往孕育着可喜的创新因素,教师要多给学生讲理的机会,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保护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合理的创新因素。
2、重过程比重结果更重要
同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便会看到不同的解法,甚至是不同的答案,因此过于注重结果而轻过程是很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注重过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3、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见解是创新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有独特的见解,用不同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灵感。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