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局2021年“宪法宣传周”实施方案
司法局2021年“宪法宣传周”实施方案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七五”普法收官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全面实施,将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前后继续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
一、时间安排
11月30日(周一)——12月6日(周日)
二、活动主题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三、重点宣传内容
1.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疫情防控等相关法律法规;
5.“七五”普法工作成就。
四、具体安排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今年“宪法宣传周”原则上不集中组织大型线下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安排七场宪法学习宣传主题活动。
2020年“宪法宣传周”举办七场主题活动:宪法、民法典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络。各主题活动由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统一协调安排,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各单位各部门要综合考虑工作实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围绕宣传主题,细化宣传内容,组织实施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法治宣传活动。具体时间安排、开展活动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宪法、民法典进企业
基本要求:结合企业法治文化建设,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突出宣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集中展示民营经济法治建设成果,宪法法律对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和规范,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法规,法治企业建设等。
牵头单位:区工商联、区总工会
2.宪法、民法典进农村
基本要求:针对农村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宪法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有关规定,法治乡村建设等。
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局、镇、乡
3.宪法、民法典进机关
基本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民法典知识,组织宪法宣誓活动,依宪依法依规履职,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牵头单位:区直机关工委
4.宪法、民法典进校园
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参与度高、具有仪式感的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法律意识。举办中小学校宪法、民法典“法治一堂课”活动。
牵头单位:区教育局
5.宪法、民法典进社区
基本要求:针对社区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宪法进万家”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家庭开展普法宣传。突出宣传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居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充分利用社区大讲堂等阵地为社区居民讲解民法典。
牵头单位:区民政局、各街道
6.宪法、民法典进军营
基本要求: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突出宣传宪法法律关于军人履行职责、军属权益保障、退役军人保障等内容。
牵头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7.宪法、民法典进媒体(网络)
基本要求:组织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开展报道宪法、民法典宣传活动的情况,利用好媒体平台,扩大媒体宣传力度。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各单位各部门要参照本方案策划制定本单位本部门“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因地制宜策划组织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度高的重点宣传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置宪法、民法典宣传元素,让宪法、民法典看得见、找得到、学得懂。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正确方向,突出宣传主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宪法、民法典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要突出主题,准确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要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使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
(二)落实普法责任,形成宣传合力。宪法、民法典宣传是国家机关共同的普法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各项主题活动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根据工作需要明确相关参加单位,加强协调沟通,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司法和执法机关要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通过以案普法弘扬宪法和法治精神。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要组织广大律师、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基层开展法律服务,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宣传实效。要加大新媒体新技术运用,通过动漫、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增强宪法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以案普法,做到宣传内容为群众所需、宣传方式为群众所喜、宣传成效为群众所赞。要把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与经常性的宪法、民法典宣传有机结合,推动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要结合“七五”普法成效宣传,增强活动互动性和参与度,使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开展线下活动。
第二篇:司法局2020年XX县“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
XX县司法局2020年“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学习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习宣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2020年XX市“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部署要求,推动全县集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现制定2020年我县“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全县范围内集中一段时间,广泛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更好地发挥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县、建设法治XX中的重大作用。
二、活动主题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三、时间安排
11月30日(周一)--12月6日(周日)
四、重点宣传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县取得的重大进展、重大成就,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
(三)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深入学习宣传《国家安全法》,深入学习宣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四)大力开展《民法典》的学习宣传教育;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七五”普法成果。
在以上重点内容基础上,各乡(镇)各单位结合实际,确定具体的宣传重点内容。
五、工作安排
根据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2020年XX市“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部署要求,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实际,宣传周期间原则上不集中组织大型线下活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
根据中央关于推动宪法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的有关精神,2020年我县“宪法宣传周”设立七个主题日,分别是:宪法进企业主题日、宪法进乡村主题日、宪法进机关主题日、宪法进校园主题日、宪法进社区主题日、宪法进军营主题日、宪法进网络主题日。各主题日由牵头单位结合行业和实际,细化宣传主题,策划特色鲜明的宣传活动并组织实施;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宣传活动安排方案请报送县司法局备案。
1.宪法进企业主题日(11月30日)
基本要求:结合企业法治文化建设,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突出宣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宪法法律对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保障和规范,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法规,法治企业建设等。
牵头单位:县国资办、县工商联、县司法局
2.宪法进机关主题日(12月1日)
基本要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宪法宣传周”期间,组织集体学习宪法,特别是深入学习第五次宪法修正案,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宪法知识,做到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本宪法。组织宪法宣誓活动,学习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推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宪依法依规履职。
牵头单位:县直机关工委、县司法局
3.宪法进社区主题日(12月2日)
基本要求:针对社区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宪法进万家”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家庭开展普法宣传。突出宣传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居民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有关规定。结合“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深入社区开展交通安全普法宣传及法治文化活动。
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
4.宪法进校园主题日(12月3日)
基本要求:在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参与度高、具有仪式感的宪法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宪法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国家意识、规则意识。举办全县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鼓励学校通过主题板报、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法治辩论赛、模拟法庭、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宪法体验。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县司法局
5.宪法进乡村主题日(12月4日)
基本要求:针对乡村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宪法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有关规定,法治乡村建设等普法宣传活动。
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司法局
6.宪法进军营主题日(12月5日)
基本要求:结合部队工作实际,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到部队开展普法宣传,突出宣传宪法及相关法律关于军人履行职责、军属权益保障。
牵头单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
7.宪法进网络主题日(12月6日)
基本要求:组织网络媒体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宣传活动,促进宪法精神的网络传播。在网络视听机构和中心城区LED视频播出宪法宣传公益广告。
牵头单位:县委网信办、县文化和旅游局、县司法局
各牵头单位要参照本方案策划制定本单位“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统筹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良好的宣传整体效果;各乡(镇)各单位要因地制宜,策划组织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度高的重点宣传,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在公众场所设置宪法宣传元素,让宪法看得见、找得到。
六、宣传报道
(一)请各乡(镇)各单位组织收听收看11月30日当天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关于宪法宣传的有关报道。
县级媒体在国家宪法日期间,组织精干力量,做好宪法宣传新闻宣传报道。县融媒体中心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刊发宪法宣传公益广告(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海报由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设计制作)。各主流媒体要加大宪法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二)请县融媒体中心在“宪法宣传周”期间,就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推出我县“宪法宣传周”活动新闻报道。
(三)请县委网信办、县文旅局在“宪法宣传周”期间,运用电视、广播、网络、视频等载体播出各乡(镇)各单位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活动情况报道。
七、工作要求
(一)把握正确方向。
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宪法宣传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要正确阐释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讲好中国宪法故事,使宪法精神深入人民,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宪法宣传是国家机关共同的普法责任,各乡(镇)各单位都要部署开展宪法宣传活动。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根据工作需要明确相关参加单位,加强协调沟通,整合力量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各参加单位要主动作为,结合业务职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司法和执法机关要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通过以案普法弘扬法治精神。司法行政机关要组织广大律师、公证员、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基层开展法律服务,广泛宣传宪法。(三)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
各乡(镇)各单位要充分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全方位、多声部开展宪法宣传。各类媒体要精心策划,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宪法宣传专栏专题,制作刊播宪法宣传公益广告;要充分报道宣传周活动情况和社会效果,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四)增强宣传实效。
各项宣传活动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力戒形式主义。要加强以案普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做到宣传内容为群众所需、宣传方式为群众所喜、宣传成效为群众所赞。要注意把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与经常性的宪法宣传有机结合,把宪法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动宪法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第三篇:宪法宣传周总结
宪法宣传周总结
今年是新居民“五五”普法宣传教育验收之年,也是“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确立十周年。为进一步提升嘉善县新居民的法律素质,增强新居民法制观念,营造广大新居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嘉善县新居民事务部门于12月3日、4日通过街面咨询、展板展示、发送短信等形式分批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据统计,本次活动中共发放新居民各类法制宣传资料11900余份,发送宣传短信4.5万人次,现场提供新居民劳资纠纷等咨询服务150余人次。
一、立足部门实际,突出宣传主题。紧紧围绕今年全国法制宣传日“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立足我县新居民法制宣传实际,着重开展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劳动合同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与新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并积极提供有关的法律服务。期间共发放《嘉善县新居民法制宣传手册》、《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嘉善县新居民交通安全宣传手册》等多种法制宣传资料270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新居民的法治文化生活。
二、搭建宣传平台,突出便民利民。一是开展上街法制宣传服务活动。各镇、街道新居民事务所在新居民聚居区域、城乡结合部设立了多个法制宣传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展板、现场解答等方式开展新居民法制宣传活动。二是开展协管员上门送
法服务。协管员通过逐幢、逐户发放《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证条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宣传资料,对新居民进行面对面地宣传交流,使新居民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三是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针对新居民的实际情况,积极提供居住证政策、合作医疗参保、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使广大新居民深受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着眼长效机制,突出部门联动。各镇、街道新居民事务所会同妇联、团委、禁毒、计生、劳动保障、综治司法、卫生、科协、民政、人武、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新居民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并健全了定期组织新居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同时,相关职能单位还将结合各自实际以座谈会、法制讲座、法制图片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考试等多种形式,让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进出租房、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一步提高新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法治基础。
第四篇:宪法宣传周学习资料
“宪法宣传周”学习资料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
二、我国宪法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我国宪法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组织国家政权方面的作用。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审判机关以及其他重要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二是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上述规定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宪法依据。
三是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外,宪法序言肯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
四是在实行法治方面的作用。我国宪法充分肯定了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要素,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等。只要在实施宪法的实践中,真正地使宪法的上述规定落到实处,就基本符合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要求。
三、什么是宪法的渊源?我国宪法的渊源有哪些?
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在我国,能够作为宪法渊源的是宪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对宪法典予以修改的宪法修正案。另外,依照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所作出的解释也可以视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
四、人类历史上,宪法可划分哪几大历史类型?
宪法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产物。自宪法产生至今,世界上的宪法根据其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反映的阶级本质,可划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历史类型,不同历史类型的宪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宪法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宪法成为最后一种类型的宪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较长的时期内,两种不同的历史类型的宪法还将长期共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六、什么是国体?
国体亦称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七、我国的国体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有哪些?
就我国而言,现行宪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有:
(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二)各民主党派是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党的领导的,与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三)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五)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六)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
(七)以坚持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奋斗目标;
(八)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负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责任。
十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主人翁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经济制度。
十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它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如何?
社会主义公有制又称“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的形式。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
十三、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哪几种?它们在我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如何?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不排斥其他非主体经济的合法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宪法第1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十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原则?有哪些分配方式?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于存在多种经济形式,在分配方式上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除按劳分配这神主要的分配方式外,还有: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由此而出现凭债权取得的利息;随股份经济的产生,股份分红相应出现;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括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
十五、什么是物质文明?什么是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如何?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等事业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最终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反映,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总的发展状况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但又不完全一致,精神文明可相对独立于物质文明而发展。
十六、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
(一)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普及理想、道德、文化和法制教育,培养“四有”公民;提倡“五爱”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公德;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反对各种腐朽思想。
十七、什么是政体?
政体又称政权组织形式,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代表国家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制。
十八、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二十、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
我国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有下列自己的特点:
(一)我国没有实行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自治制度,中央与地方除分别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外,它们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在法律上不具有与中央平等的地位和资格;
(二)在单一制下,为处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照顾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权;
(三)在单一制下,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允许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国家其他地区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二十二、我国宪法是如何进行行政区划的?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有的省、自治区下设自治州、市,而州、市下属的自治县、县或区又设乡、民族乡、镇的,属于四级制。
(一)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三)特别行政区: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目前有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十三、什么是国家象征?国家象征包括哪些?
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二十四、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所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基本权利具有综合性和不可转让性,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
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可能性。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指公民依据内心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它包括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出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又称身体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主要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
(五)社会经济权利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的具有物质经济利益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劳动就业权和取得报酬权,休息权,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六)文化教育权利
是指文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从事文艺创作的权利与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七)监督权
是指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具体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二十五、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它决定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规定公民有以下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义务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和压迫。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具体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主要是指公民必须树立祖国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同一切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斗争;保护国家的声誉和荣誉不受损害;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文面的利益。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主要指: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六)其他义务
1.受教育义务。指适龄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
2.劳动义务。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另外,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及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二十六、什么是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员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一)普遍性原则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选举权平等原则
选举权平等的基本含义是:每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能有一个投票权,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地方的选举;每一选民所投的票的价值与效力是一样的,不允许任何选民有特权;禁止对选民的投票行为的非法的限制与歧视;在各级人民代考大会代表的名额分配上,采取一定人口数为基础的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四)无记名投票原则
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
二十七、什么是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关如何分类?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而建立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层次,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机关总称。在我国,按照国家机关的不同职能,又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国家机关的不同等级,又可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我国的地方国家机关包括: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及特别行政区机关(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立法会及司法机关)。
二十八、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有哪些?
按照我国先行宪法的规定,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有: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三)联系群众原则;
(四)民族平等原则;
(五)精简、效率原则;
(六)党的领导原则;
二十九、什么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任务及与基层政权的关系有哪些?
根据1982年宪法和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一)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村主委员会的任务是:
1.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4.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相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6.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
7.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三)村民委员会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关系为:
1.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2.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三
十、什么是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及基层政权的关系有哪些?
根据1982年宪法和1989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一)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二)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
2.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5.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6.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此外,居民委员会应对编入居民小组的被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进行监督和教育。
(三)居民委员会与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的关系是:
1.以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2.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3.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委员会协助进行工作,应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
4.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
第五篇: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
上海松江区众兴小学学校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
今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为上海市第23届宪法宣传周。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六五”普法的开局之年。为了贯彻落实区委宣传部、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区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区司法局《关于开展松江区第二十三届宪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沪松依法治区办【2011】9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养,推进学校法治建设,创建和谐文明校园,认真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特制定我校2011法制宣传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进我校普法、学法、守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活动主题:弘扬宪法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创新社会管理
三、活动时间:11月28日至12月4日
四、环境布置:
1.公告栏显示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口号,营造氛围。
2.利用广播,增设法制宣传特别栏目,加强教育。
五、活动内容:
(一)开展好“五个一”活动:
1.布置好公告栏,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的氛围。
时间: 11月28日上午
公告栏内容:弘扬宪法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创新社会管理
安排:由德育处和美术教师完成公告栏的布置
2.法制教育宣传周启动仪式
时间:11月28日上午地点:操场
对象:全体师生形式: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
安排:学生以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旗下讲话,教导处宣布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开始。
3.法制教育宣传讲座
时间:11月28日下午班会课
地点:各班教室
方式:通过广播
对象:全体学生
安排: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讲座。
4.法制教育知识竞赛
时间: 12月30日下午
地点:图书室
对象:三到六年级每班4名学生
形式:笔试竞赛
安排:由学校德育室出题,集中时间开展比赛。
5.法制教育黑板报评比
时间:11月28日至12月3日
对象:全校14个班级
安排:以“平安校园、法制相伴”为主题,围绕《宪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要内容黑板报。
(二)认真做好活动安排和小结工作
根据上级精神,及时做好活动安排和活动小结,并按照上级精神,在11月26日前,学校把开展本次法制宣传日及宪法宣传周的活动方案制定好,在12月5日之前将活动情况及小结上报基教科。
上海市松江区众兴小学
2011.11.2
5附:
第十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暨上海市第二十三届宪法宣传周宣传口号
1、弘扬宪法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创新社会管理。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3、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六五”普法宣传教育。
4、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7、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1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3、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14、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15、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