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市2021年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材料[本站推荐]
在市2021年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材料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经济工作重要部署,贯彻省委李强书记在x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系统部署经济工作,动员全市进一步浓厚发展氛围,明确发展目标和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两聚一高”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继去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制造业大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x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4月10日-11日,省委李强书记来x考察调研,突出强调了四点要求:第一,x发展处在“窗口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把干部的心聚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把发展信心树起来、精气神提起来,大力提升发展的“热度”;第二,x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在苏南五个城市当中比较小,一定要在发挥优势上做文章,集中力量打造城市特色、产业特色和改革特色,以特色发展增强竞争力;第三,要把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作为自己的城市来发展,抓住新机遇,找准切入点,加快提高x中心城市首位度;第四,把人才留下来,x才有希望。要着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要重视特色产业集聚,发挥好驻镇高校作用,在高端人才引进上要舍得投入、拓宽视野,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对于x发展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做了充分准备,着眼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推进产业强市的指导意见、重大制造业项目奖励办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九大行动等“1+6”政策文件,汇编印发了先进制造业政策100条;对会议形式、出席对象等也作了精心安排,马上6家单位还将作大会发言,叶飞市长作会议小结。总的考虑,就是要把这次会议开出激发干劲、凝聚共识、理清思路、促进发展的好效果。下面,我先讲五点意见。
一、发展站位决定发展热度,要大力提振争先苏南精气神
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立足什么样的坐标系谋划推进发展,对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有着决定性影响。发展状态最直观的就是发展热度。李强书记特别强调x要提升发展热度,针对性非常强。x是苏南板块的重要一员,这是客观上所确定的。我们不能把自己排在苏南之外,更不能自降标准。
1.把握大势要树立苏南眼界。“苏南眼界”的鲜明特点是全球化、前瞻性、敏锐性。抓经济工作,首要的是眼界要宽广,形势要认清,头脑要清醒。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专家形容是“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国际上“四低、两化、三重构”。全球经济持续表现出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和低利率的特征;许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暗流涌动;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带动产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模式加快重构。国内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纵深演进。产能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困难,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大转型大势所趋;区域和行业走势分化特征更加明显,谁基础好、调整快、布局早,谁才能占得先机,大洗牌愈演愈烈;产业细分趋势更加明显,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和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潮流,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深度融合,国内生产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明显提速,双向开放不断深化。这些形势变化,有很多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经济发展“黄金期”相比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企业而言,过去是“快与慢”的分化,现在则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对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发展,在剧烈分化的过程中,就会陷入低迷被整合。面对新一轮竞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在新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在苏南发展的新态势中展现x作为,在发展分化中走出x的“上扬线”,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2.创新理念要站在苏南前沿。大的方面讲,就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两聚一高”为引领;具体讲,就是要对标苏南,有针对性地在四个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一是发展至上,产业为主。苏锡常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松劲,坚守“产业强则城市强”的客观规律不动摇,这是苏南发展的基本经验。解决x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最终要靠产业。没有产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会缺乏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自身的优势研究透、发挥好,把发展的特色放到最大,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以特色发展增创优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应当成为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取向。三是聚力创新,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勇于为全省、全国发展探路;敞开胸怀,善于集聚先进要素为我所用,是苏南精神的核心。对比苏锡常,x发展活力不强,城市开放度不高,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下大气力转变。四是生态优先,聚焦富民。现在苏南各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惠民的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多,x有亮点,但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格局。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是学习借鉴苏南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在理念思维层面来一次“革命”,与苏南发展保持理念创新的同频共振。
3.推进发展要坚持苏南标准。这个标准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一流、实效、率先。这里,我强调一个具体问题:以后不再提x是“小城市”,x一点都不小,x很有前途。新形势下推进x发展,必须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目标,确立争一流、创一流的发展定位,强化以实干创实绩、注重质量效益的工作导向,保持创新创造、奋发进取的昂扬姿态。对照这三条标准,我们的落差还比较明显。以发展质量为例,2016年单位面积GDP只有苏州、无锡的一半,工业应税销售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9.4%,而苏州是107.7%、无锡是109.2%。当务之急,要从工作目标的对标找差入手,把苏南标准具体落实到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完成上。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从经济运行情况看,稳中有进、稳中有忧,12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未达序时进度的有1个,增幅排在全省后三位的有3个,特别是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回落15.5、10.2个百分点,新批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占比仅为29.1%,工业企业亏损面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完成得也不尽理想。这与苏南城市应有的发展状态是不相符的,也是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苏南城市肩负着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的历史使命,x要当好“引领者”,必须坚持苏南标准,激发争先苏南的精气神。
二、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要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不是看高楼,主要看经济、文化、人才和制度,经济领域主要看产业竞争力,这也是决定城市高度的核心要素。现在,全国都在研究深圳,重要原因是深圳每3-5年就会诞生1家国际性的标杆企业。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高度共识,坚定地走产业强市之路,重塑x实体经济辉煌。我重点讲制造业。
1.产业定位注重特色高端。全市上下对这个问题关注度非常高,近年来一直在讨论、在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脉络。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相配套、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相适应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突破1.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梯次培育9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优势产业集群,其中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产业选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传承发展眼镜、香醋等历史经典产业。
2.产业布局强化“三集”发展。产业布局事关发展大局。这也是一道难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个大战略下,在长三角城市群、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等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在《中国制造2025》和全省“一中心一基地”的产业新政下,x的产业布局必然要作大的调整。原先苏南从乡镇企业起步,划小管理单位,村村点火,资源、环境和安全都承载不起,发展方式亟待根本性转变,不能再走老路。总体上必须坚持企业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的大原则,深度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区域战略,结合刚刚获批的《x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四沿两带”的产业新布局。“四沿”就是沿长江发展带、沿沪宁发展带、沿扬马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两带”就是两条新产业发展带,即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G312创新发展带。同时科学布局产业“三集”园区,加快向主题园区、功能园区、特色园区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真正成为承载高端产业、体现产城融合的特色载体。
3.产业培育坚持精准务实。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是产业培育的总路径。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存量升级。在“推陈出新”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为传统制造注入新技术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创造更多“第一”和“唯一”,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一批具有地方标志的产业标杆。针对规模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初创企业的不同需求,精准有效地加强金融服务,解决好这个瓶颈问题。要在“扶优汰劣”上下功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得越早越主动,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市场出清,让优秀的企业得到更好发展。把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动真碰硬推进化工等行业整治,加快产业低碳转型。第二,增量优化。去年末我市“规上”企业比上年净减少43家,是全省唯一净减少的设区市,这反映了项目投入、新增长点不足的问题。要落实重点产业项目专项奖,全力抓好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引领创新发展的项目、落实重大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和项目投产达效督查,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当前尤其要用好上市公司这个大平台,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重点产业和项目汇聚投入。要强化制造业精准招商,很好地研究比较优势,转变招商方式,强化以企引企,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要立足已有基础,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成一批创新型增长点。市党代会提出把低碳产业做成x经济新标志,这要作为未来产业创新的一个重点。第三,造就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把产业培育好,关键是把企业家队伍培养好。企业家是发展成果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对企业家怎样重视都不过分,要牢固树立企业家本位理念,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建立与企业家定期交流的平台和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加强政企对接。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把企业做好,要敏锐把握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新空间,聚焦思想精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发展实体。第四,集成产业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扶持产业发展。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加强政策宣传,推动政策落地,优化整合和集成使用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产业集聚发展共享机制,显著提高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水平。
三、改革创新决定发展活力,要大力加强人才与制度供给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南地区要着眼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市第七次党代会也确立了一个目标:到2020年,x要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
1.大规模集聚“双创”人才。创新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人才。优秀的人才和团队,有可能培育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这虽然比引入一个企业周期要长,但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在人才问题上舍得投入、树立战略眼光。x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而是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培养,既有质的要求,也要有量的目标。有一组数字:2016年驻镇高校毕业人数21245人,留镇就业毕业生2790人,仅占13.1%。这组数字让人惊讶,也发人深思。说明一个道理: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仅靠一两个政策是不顶用的;聚焦创新,像过去一样在一两个点上抓创新也是不行的,必须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为什么很多创新人才都要去深圳,很多搞互联网创业的要去x,归根到底是因为那里有最适合他的创新生态。这个创新生态,就是有利于创新主体竞相涌现、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的综合环境。x这么好的条件,完全能够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关键是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扎扎实实解决人才宜居宜业具体问题,不简单说“不”,有效激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像注重招商引资一样注重招才引智。继续实施好“金山英才”计划、驻镇高校毕业生留镇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打造新型“双创”平台载体,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企业推动创新的主体作用、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龙头作用、驻镇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深化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学习借鉴这次x发展大会的成功经验,以乡情为纽带,建立起与高层次人才常态化沟通联系的机制,齐心协力构建创新“强磁场”。以“双创”人才为带动,积极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2.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改革的本质是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供给。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一些政策都属于“小刺激”“微刺激”,唯有改革才是真正发挥长效作用的“深刺激”“强刺激”。可以说,改革是x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招,改革必须再发力。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确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抓施工、推进落地见效。要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在落实具体改革任务时,要坚决打破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束缚,坚决杜绝选择性执行或“原则同意、具体反对”现象。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创新,必须把握好“窗口期”和关键点,注重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去产能,坚持去库存与促进人口城镇化相结合,全面落实降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政策举措,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要扎实抓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e办事”平台等“放管服”改革要着力增强基层、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国企改革要加快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彻底解决其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相互交织、主业不突出、投资活动不规范、大量资产闲置等问题;开发区与高新区体制改革要突出精简高效的改革方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还有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等重点任务,都要真刀真枪地抓、先行先试地干。政府掌握的市场资源一定不能垄断,全部要向市场主体开放。要着力盘活土地、岸线港口资源等存量资产,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以后坚决不能再随意新增一寸闲置土地和一栋闲置房屋,已经空置的要一块一块、一个一个地清理。
3.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针对问题,在补短板上精准发力。首要的是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大力支持各辖市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特殊开放功能区创新发展,强化国家级综保区辐射功能,推进国际低碳大会向一流专业展会迈进,培育具有标志性和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产业会展平台。要像争抢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一样,抓住当前创新资源逐步向世界新兴经济体转移的新动向,想方设法引进一大批创新平台。大院大所是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各地争夺十分激烈,我们要加大力度,主动对接,力争突破。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处于较好时机,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跟进,争取更多得益。稳住外贸基本面,推动优进优出,提高出口效益。顺应国家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开放领域的趋势,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支持引导优势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开展并购重组,增强在全球市场布局、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四、发展环境决定要素流动,要大力塑造环境优势
发展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所在。要紧抓难得的机遇,通过改造重塑,使x的发展环境得到大优化、大改变。
1.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要素承载功能。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客观地说,无论数量还是结构,我市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九大提升行动为抓手,以综合交通规划建设为先导,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重点加快推进宁镇扬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宁镇扬整个区域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融合共享,对x的发展是极大的利好,重点突出宁镇轨道交通、宁句城际铁路和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形成联接宁镇主城区到主城区、主枢纽到主枢纽、主景区到主景区的城际快速交通网。加快构建市域内“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年内启动镇丹、镇句快速通道建设,完成丁卯桥路快速化改造,实现市与三个辖市“半小时通达”。加快信息现代化步伐,顺应“大智云物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决心打破行业分割、封闭架构,推进数据共建共享,围绕未来发展需要和方向来布局,打造“城市大脑”,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对照建设“精美x”的目标,对照“263”专项行动和环境整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个补好基础设施欠账,尤其要综合性做好治水工作,防洪水、排涝水、清河水、治污水、供好水、保旱水。
2.以优服务、重法治、降成本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这个方面,每个部门都要对标先进地区,换位思考,切实解决问题,不能选择性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各级干部要倾力当好“店小二”。“店小二”不能口头上喊喊,要成为行动自觉,决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思想。如果思想上有优越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对每家企业都要一视同仁,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渠道,政企常态互动,深入开展暖企大走访,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精准服务,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扰,对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行为的监管要宽容。诚信是对政府的基本要求,凡是政府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而且做的要比说的更好,尤其要狠抓政策落实。要正确处理好严格依法办事与担当作为、提高服务效能的关系。提高服务效能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依法办事。优化涉企服务,首先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有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要先定规则后办事,尽量减少“一事一议”。现在有些人拿依法办事作“挡箭牌”,该办的事情不办,为不作为找借口,必须狠刹这一不良风气,形成“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高度自觉。要全面落实降成本的政策措施。不管是已有的政策,还是新出台的措施,都要加大解读宣传力度,让企业弄清楚有哪些政策、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怎么才能享受,切实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尤其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今年再为企业减负100亿元左右。
3.以惠民生、防风险为重点,夯实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民生既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涵,也是发展成效的最终体现。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扎实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充实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解决好老百姓看病、上学、养老“三个焦点问题”,提供好生态环境、公共安全这“两大公共产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当前,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仍在集聚,要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面排查平台债务、社会融资和信贷、社保赤字三个风险点,采取有力措施主动应对,通过不断创新,解决已有问题、防范新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真抓实干决定发展实绩,要大力提升工作有效性
一切事业和工作都是干出来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干部立身之本和成事之要,也是苏南经验之所在。省党代会闭幕以来,李强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党代会期间,群众关心我们说了什么;党代会之后,群众更关注我们做了什么;几年之后,会评价我们做成了什么,强调的核心意思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有效发展上。
1.牢固树立实效导向。强化这个导向,关键在于科学考核政绩。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这个指挥棒指向哪里,干部的注意力、工作的着力点就会聚焦到哪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一要精准,突出关键性工作,强化质量效益指标;二要规范,考核什么、一票否决什么,都要有合理界限;三要科学,注重分类指导,给基层留有自主空间,不搞一刀切;四要多维,既看前任基础,也看现任业绩;既看发展成果,也看发展成本;既看任内干成了什么,又看走后留下了什么;既采取“官评”,又增加群众话语权,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最应该干、群众最希望干的事情上来,引导各级干部用心做正确的事、善于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引导各级干部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落细落小,善做善成。我们要深刻认识区域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项工作做得好一些、一个项目落得实一点,就能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无论是上项目、抓产业,还是抓城建、惠民生,都不能光看数字,要看结果、看贡献度,不要为“虚幻”的成绩津津乐道。各地各部门都要立足大局担当作为,每个条线都是先进,但一个城市没有发展,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牺牲条线上的一些荣誉,换来x更大的发展,大家功劳都很大。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24个大类中x没有一项入围,全省受到表扬激励比较多的是x、x,这说明我们争先进、争荣誉还需要争在实处。这次大会出台的文件中,有3个文件关系到考核,突出加强了产业项目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考核激励,强化了质量效益指标,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化实效导向。
2.始终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问题导向,不能止步于发现问题,不能陷在问题堆里面,被问题所困扰,束手无策,而是要善于梳理分析问题,善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靶向发力,有效解决问题,集中力量干大事。从这个层面说,问题导向本身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牢牢把握全局、全面展开工作布局的同时,学会“弹钢琴”、牵“牛鼻子”,把工作抓到点子上,自始至终盯牢盯实第一要务中的“要事”和重点,大力引导推动各级干部抓好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的事、对面上发展撬动力强的事、培育未来竞争力的事,创新思路,破解难题。
3.切实提高专业水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运行特点和工作要求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市场环境变化,国际国内市场互通,在充分竞争中产能普遍过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体现;法治环境变化,法律体系不断健全,严格执法的要求更加明确,违法成本越来越高;社会环境变化,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多元,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要求越来越严,公众对政务公开要求更高,这些变化对各级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是一个重大考验。各级干部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在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乃至心态上都有一个大的转变。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摆脱路径依赖,掌握新的本领,做到发展趋势把得清,经济数据弄得懂,结构性矛盾看得深,思路举措谋得准,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适应引领新常态的行家里手。
x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窗口期”,“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机遇不会等我们,在抢抓机遇上慢一步,未来发展就会滞后两三步。我们要大力提升发展站位,大力提升发展热度,大力提升发展层次,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在更高起点上奋力谱写“两聚一高”x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惠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在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对提高发展站位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镇江是苏南五市之一,但一直以来,无论我们的干部还是普通市民身上,还缺少一种“苏南人”应有的自豪和自信。惠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大力提振争先苏南精气神,并指出“以后不再提镇江是‘小城市’,镇江一点都不小,镇江很有前途”,令人倍增信心,也倍感责任。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们绝不能因为地域小,格局就变小。不能局限于跟自己比、满足于跟苏中苏北比,必须放眼苏南,在和强手对阵中变强,在和高手过招中提高。特别是当前,宁镇扬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要素流动是市场法则,封闭不行,坐等也不行,排斥更不行。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区域一体化大格局,率先作为、组团发展、把握主动。我们绝不能因为基础弱,信心就变弱。应当看到,虽然目前镇江的发展在苏南相对滞后,但我们有着很好的自然禀赋,很好的区位条件,很好的资源优势,而且面临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等诸多战略机遇叠加,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优势、切实把握机遇,就完全可以实现赶超。我们要坚定信心,相信镇江能行!
- 1 -
二、对产业强市战略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惠书记指出,产业高度决定城市高度,强调要重塑镇江实体经济辉煌。会上,还下发了产业强市“1+6”政策文件。这实际上就是向全市上下发出一个强烈信号:产业兴、城市兴,产业强、城市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抓产业上来,坚定不移地走好产业强市之路。
下决心招引一批优质项目。突出优势产业,明确主攻方向,按照“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融合化”的要求,着力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加快打造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比如说航空航天产业,全市有11家企业为C919提供生产配套,但我们的产品主要是航空复合材料、内饰件和储备工具,属于高端产品的低端部分,要想提升在行业中的分量,必须往中高端发展。前两天,航发集团的粉末高温合金涡轮盘项目正式开工,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材料要求高,制造难度大,这样的项目将大大提升我市航空航天产业总体竞争力。我们还与航发集团洽谈了发动机机匣项目,也准备落户镇江。如果“一盘一匣”全部落地,就奠定了镇江在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上的高端地位。年初,各辖市区和市级部门排定了重点招商活动125场,上报总投资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和1000万美
- 2 -
元以上外资项目130个,但截至目前,只有不到30个项目签约。要按照“月月有招商”的要求,进一步浓厚招商氛围,力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镇江。对看准的、认准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要舍得给资源、给政策,舍得也是一种智慧。
下决心打造一批高端载体。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抓载体、建园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争先进位;20个产业“三集”示范园区、8家市级创建类特色小镇要完善功能,提升产业承载力;丹阳、句容要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扬中要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各辖市区都要按照“一区一定位、一园一特色”的要求,打造主题园区。
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63”专项行动为契机,全年确保去除钢铁行业产能70万吨、压降水泥行业过剩产能70万吨,以落后产能、“僵尸企业”的“退”,为主导产业、优质企业的“进”腾出空间。一退一进,就是转型,就是升级。
三、对优化发展环境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惠书记指出,发展环境是城市竞争力所在。现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环境的竞争。我们镇江的发展环境总体较好,但也有一些企业家反映,说我们一些干部“表态很爽气、落实很拖拉”,存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
- 3 -
境的理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发展环境。对政府来讲,就是要当好“店小二”。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对市场来讲,就是要提升“开放度”。加快推动国有平台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放市场,为各类要素的集聚创造公平、开放的环境。比如说,市区一些地块长期闲置,多年都交不了,要抓紧盘活出清;对港口岸线资源的整合利用也要深入研究,把有限的存量资源用好、用足。
四、对激发内生动力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发展活力不强,是当前镇江面临的突出短板。惠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创新决定发展活力”。我们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全面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发展的“热度”。八个辖市区是发展的主战场,惠书记来了以后,要求每个季度都要综合排名。希望八个板块相互之间飙着干、比着干,对标找差、比学赶超,真正成为八匹你追我赶的赛马、八头嗷嗷叫的小老虎、八个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以强大的县域经济支撑全市经济;同时,也要处理好“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抓推进、谋发展。企业是发展的主力军,应该说,我市不缺大企业、好企业,拥有61个“单打冠军”,99家企业列入省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今天发言的大全集团、鱼跃医疗、仅一包装,都是各自领域的标杆。要大力引导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做大做
- 4 -
强,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打造更多的百年老店,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才是发展的主动力,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往往能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但目前我市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各地、各部门和各类企业,都要把人才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在镇高校,瞄准南京高教资源,为大学生在镇创业就业提供便利。要用好用足“金山英才”计划等政策,以国际化视野,努力引进更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
五、对转变工作作风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化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惠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干部立身之本和成事之要”,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实效导向,突出问题导向,提高专业水准”。对镇江的干部来说,必须坚持干字当头。不仅要有观点、有思路、有办法,还要有作为、有担当、有成效;不仅要做有识之士,还要做务实之才。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拿出拼劲韧劲,少讲问题多谈办法,少讲“不能办”,多讲“怎么办”,以担当的行动、发展的实绩来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必须坚持专字当头。坐在家里都是困难,走出去都是办法。我们要紧盯产业新动态、发展最前沿,向东学、向南学,解放思想、开阔眼界;
- 5 -
特别是从事招商、服务项目的同志,一定要有专业水准,不能做通才,但起码要做专才;不求样样精通,但起码管的那块要清楚。比如说招商,现在企业家都很谨慎,投资重大项目往往要求政府也投资,利益捆绑在一起,我们要加强对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的研究,这样才能和客商对上话。必须坚持严字当头。毛主席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对今天会议明确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工作,各地要健全完善“干-查-督”的工作闭环,强化经常性督查,紧抓不放、一抓到底。要把问责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及时纠正解决工作推进不力、责任缺失、监管缺位等问题,以问责倒逼任务落实。
- 6 -
第三篇: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政隆同志代表区委、区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几位非公有制企业代表结合自己的创业历程作了精彩发言,表彰了一批非公有制经济明星企业、创业标兵和优秀个体工商户。在此,谨向获奖的企业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再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奔小康,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区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就业岗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并在“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系列理论认识问题,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可靠有力的政策保障。我们乘着这个强劲的“东风”,“放胆、放手、放心、放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充分就业,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的必由之路。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移民安稳致富问题非常突出。上个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万州时,要求我们在继续做好移民安置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库区经济,解决移民长远生计问题上,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靠发展,核心在就业。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从最初的“拾遗补阙”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不仅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增加税收、方便人民生活的生力军,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万州经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迫切需要。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基础是经济,关键是要有产业支撑。目前,万州的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很小,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与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增创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后劲的问题十分迫切。大家对现有的财政状况是清楚的,要靠一个吃饭财政拿多少钱来投资兴办企业,发展产业,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振兴万州经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活力在非公有制经济,潜力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万州经济的大发展;没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成长,万州的经济就没有活力和后劲。
二、突出重点,优化环境
作为一级党委、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抓什么?怎么抓?十六届三中全会给予了明确回答,关键是要“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政策不落实、环境不宽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环境
首先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放宽市场准入,广开融资渠道,切实落实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公平待遇。对非公有制经济不能歧视,不能另眼相看,更不能排斥打压,而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各部门要尽快调整那些体现所有制差别或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政策和规章,把公平的原则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总之,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二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快交通、电力、通讯以及工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营造更优的硬环境。近年来,我们集中力量抓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提升城市形象,目的就是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为创业者打造施展抱负的舞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致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坚决打击形形色色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保护合法经营。
三是要积极营造健全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依法行政。保护企业的合法行为、合法权益,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对欺行霸市、欺生排外、敲诈勒索等案件,要从严、从快、从重处置,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对万州的发展环境造成任何冲击和不利影响,努力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秩序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是要积极营造正确的~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尊重个体私营业主的劳动与创造,用正确的~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正位”,引导人们树立“创办非公有制经济光荣”、“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光荣”、“到非公有制企业打工光荣”的思想观念。大力宣传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营造非公有制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社会氛围。
(二)抓好扶持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跑起来”。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绝不允许打“白条”,要坚决兑现。在这里我想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开发区、乡镇要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有“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创业精神,大力招商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二是搞好“六个结合”,选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切入点。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推进工业化相结合、与推进商贸繁荣相结合、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与推进对外开放相结合,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三是培育壮大一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头羊”。采取能人带动、典型推动、政策驱动的办法,对有发展前景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尽快培育出一批龙头骨干。我区6万多失业人员中,能人志士不少,要鼓励他们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等;宁愿苦创,不愿苦熬”的精神,自谋发展,大胆创业,争当个体私营企业的“领头羊”。通过抓龙头,带龙身,促群体,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充分涌流出来,使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在“一池活水”中突破性发展。
(三)做好服务
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踏踏实实,真心诚意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你得利我受益,你投资我服务”的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二是坚决制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吃、拿、卡、要行为,从严治理“三乱”,全面清理向非公有制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项目,不合理、不合法的坚决取消,超标准的坚决降下来。三是按照“多支持不干预、多服务不设卡、多指导不指责、多协调不扯皮”的要求,下大力气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四是组织社会力量,发展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关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全区上下都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树立“一盘棋”思想,同心协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奔小康、建设大城市的重要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做到长远有规划,近期有部署,有目标,部门有任务,措施有保障,结果有奖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非公有制经济问题,集中研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开发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工作部署,区委、区政府都要定期组织检查,及时通报,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
二是加强协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涉及到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改进领导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区级各部门、开发区、各乡镇(街道)都要以促进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打破局部利益、部门利益,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支持配合,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尽其责、各出其力。
三是转变作风。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者最担心的是政策不落实,最害怕的是各级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私心严重,不秉公执法。我们一定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扎扎实实地做好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在这里,我也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包括今天在座的企业代表和优秀企业家提几点希望:第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做到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万州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第二,要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倍加珍惜现在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己经取得的成绩,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正视差距,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四,要讲职业道德,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志们,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慢,是检验我们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否有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我们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全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查找不足,部署工作,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突出转型升级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实体经济发展,突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会上,我们对2017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先进企业和服务工业经济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表彰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大家以先进为榜样,见贤思齐,比学赶超,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刚才,建慧市长对去年经济工作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安排,对今年的任务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这是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提升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并在参加今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广东、山东、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多次就高质量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省辖市调研时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巩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署,制定实施了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一方案十专案”,进一步树牢新发展理念,以实体经济为重点,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强力推进“六区一中心”建设,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持续保持又好又快跨越发展态势。一是经济质量稳步向好。2017年全省经济综合考核,我市位居第三位。2018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03.81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居全省第1位。1—4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0%,增速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5%,增速居全省第5位;税收收入增长37.4%,增速居全省第1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7%,增速居全省第1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总体稳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向上的发展态势。二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开展“6633”晋位争优活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7年,全市实现9.36万人稳定脱贫,10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017年脱贫攻坚考核等次为“好”,位居全省第三名。计划到2018年年底,实现18.5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5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6个贫困县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形成了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涌现出科迪等一批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面粉以及面制品、速冻食品、奶制品等为主导的食品工业体系;全市纱锭总量近400万锭,约占全省的25%,其中夏邑县纱锭达230万锭,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建成了国家冷冻冷藏设备质量检验中心、国家级五金工量具检测中心,设立了制冷产业院士工作站、金刚石微纳粉体院士工作站,冷藏车、专用车辆、环保设备、超硬材料等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凸显。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大力实施,PM10、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持续增多,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在全省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商丘蓝”成为常态,全市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申甘防护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民权林场三代务林人艰苦创业的可贵事迹,被《河南日报》以“河南有个塞罕坝”为题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全省引起强烈反响。五是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在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商丘由四线城市阔步迈进三线城市方阵后,又成功跻身中国城市品牌评价地级市百强榜。央视“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我市成为河南唯一入选的城市,伴随着竞演活动的推介,商丘城市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导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工业经济,是工业经济起到了最大的支撑作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对接“三区一群”战略,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深入实施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一方案十专案”,增强比学赶超、跨越发展意识,突出发展工业经济,进一步处理好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转换发展动力,抢占发展先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规模小。从工业总量来看,工业基础弱,起步晚,总体规模不大。2017年,包含永城在内,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68亿元,只占全省的4.9%,仅为郑州的27%,是我们邻居周口市的81.5%。从产业集群规模来看,我市仅有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基本达到千亿元级,其它的产业集群仅在百亿元左右。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部分产业链条不完整,集群内部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企业少,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产品支撑不强,限制了大企业持续转入,集群式发展优势减弱。如纺织服装制鞋产业,印染短板明显,服装方面代工贴牌生产较多,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品牌,虽然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利润微薄。食品加工产业,深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少,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亟待形成“市场—企业—农户”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依赖引进,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行业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研发与企业需求脱节,研发成果转化水平低。四是智能化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的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还不明显,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刚刚起步。全市113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仅6家企业达到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标准。五是经营方式落后。部分企业仍存在家族式管理,缺乏相互联合、做大做强的促进机制。不少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虽好但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销路不畅。随着节能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深入,部分工艺落后、不合规企业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停产、转产、限产现象增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方向,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摒弃以增长论英雄、以生产总值论成败比高低的惯性思维,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体到工业经济发展来说,就是要认真落实推动商丘高质量发展“一方案十专案”,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措施等各个方面,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发展实体经济的正确导向,努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把握关键重点,全力打好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回归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特别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创新热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物理系统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持续演进,先进工业技术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打好“四张牌”,从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打响了转型发展攻坚战,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四化”。一是高端化,就是抢占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高端,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二是绿色化,就是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循环可利用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三是智能化,就是引导企业加快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的装备制造,实现过程的智能化和产品的智能化。四是融合化,就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融合,加快形成一批全过程、无分割、高效率的产业新形态,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优势。对我市来说,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积极推动工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商丘特色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狠抓观念转变。转型发展攻坚的关键在于攻观念转变之坚、攻结构优化之坚、攻体制突破之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之路。转型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过程。尤其是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方面,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发展会催生出一大批新应用、新业态和新模式,驱动新型产业的快速成长,为经济的增长注入强有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也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而是新模式的转变。发展智能制造是实现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领导干部和企业决策者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到“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积极主动适应新趋势,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技术设备改造,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实现从“商丘制造”向“商丘智造”转型升级。
二要狠抓科技创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挖掘科技创新这支“潜力股”,积极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等科技创新十大工程,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创新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要抓好科技创新产业规划,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创新创业综合体、院士工作站。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不遗余力激励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实用型科技人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体系,依托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要加大支持创新的投入,解决创新驱动的基础支撑能力问题,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优化完善政府研发投入导向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研发投入的重要引导作用,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创新活动,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升。
三要狠抓工业投资和“三大改造”。实践证明,工业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体现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路径要求,推进“三大改造”既是大势所趋,又是现实选择,更是实践要求,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质量效益、推进产业升级、带动转型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据工信部对中央预算内投资工业技术改造专项相关项目的测算,投入产出比是
1:2.1,每100亿元的技改投资可以增加就业2万人。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在制造业投资
1块钱可以在其他行业创造
1.48倍的产值,投入产出比在所有行业中最高。但从我市当前工业投资整体情况看,形势非常严峻,今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下滑,投资的主战场产业集聚区投资反而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4月份,全市工业投资项目358个,虽比去年同期增加140个,但投资规模同比下降8.5%,完成投资同比下降17.3%,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7.0%,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3个百分点。10个产业集聚区除豫东物流集聚区、睢县产业集聚区(分别同比增长53.4%、19.4%)外,其余产业集聚区投资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宁陵县产业集聚区、柘城县产业集聚区投资分别下降59.9%、32.1%)。近日,省级层面相继召开了全省促进工业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三大改造”工作推进会两个工业领域的重要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支持政策。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推动“三大改造”取得更大成效。我市也相继研究制定了《全市2018年促进工业投资工作方案》《2018年推进“三大改造”攻坚实施方案》,并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在全市设立了总规模4亿元左右的“三大改造”专项资金,其中市级专项资金规模为1亿元,各县(区)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项目。这是迄今为止我市工业“三大改造”方面支持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措施。希望市工信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区)按照《方案》的要求,抓紧时间付诸实施,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四要狠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推进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坚持不懈用好狠抓项目引进和建设这个总抓手,切实把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抓发展落脚到抓项目上,精力再集中、重点再突出、措施再强化,努力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快上项目、多上项目的良好局面;更加注重发展成效,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智能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加快推进实施纺织、染整、服装加工、LCD光电产业园、金刚石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提高项目开工率和已开工项目的投资完成率。要积极筹备好2018年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依托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我市12个主导产业,开展好驻地招商和小分队招商、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等多形式招商活动,力争邀请一批重要客商参加华商节,在华商节期间组织签约、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同时,要按照“传统产业促升级、成长产业抓提升、新兴产业找突破”的原则,围绕国家和省市宏观政策、资金支持方向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突出“大”“新”“改”“高”四个方面的要求,谋划储备一批项目,切实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凝聚强大合力,持续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工业强市是一场系统战役、全局战役,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全市要上下联动、积极作为,着力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营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持续加强党对工业经济的领导,把工业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抓好工业发展这个经济建设的重心,积极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勤务员”,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区)党委政府、产业集聚区以及与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发展上,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跑项目、搞协调、抓落实、优服务。要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将责任落实到点、到面、到人,形成主体明确、责任落实、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要深入落实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周例会制度、“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服务企业工作制度等“马上办抓落实”9项工作机制,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到实处。要深入抓好“放管服”改革,落实国务院“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要求,大力推行并联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要持续推进落实全市服务企业五项工作制度,继续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活动,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切实帮助企业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增信心。
三要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是制定出台两个《意见》。今年下半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以及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时制定出台我市《关于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统筹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创造条件振兴实体经济,加大财税、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进一步通过政策引领、创新培育、人才引进、法律保障、服务支持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四要完善工作机制。要明确激励导向,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推动工业发展,科学调整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工业经济考核权重。要加大工业重点指标、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常态督查、定期通报,排序、站队。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坚持实干导向、坚持基层导向和坚持改革导向”要求,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要探索建立经济发展咨询制度,聘请专业咨询公司,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要强化干部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干部懂经济、熟工业、会管理、善服务,打造一支能打善战的经济工作队伍。
同志们,做好全市工业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苦干实干,拼搏奋斗,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商丘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讲话
在全市发展民营经济大会上的发言
倾力服务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是市经信委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将认真落实今天的大会精神,以实施中小企业希望工程和民营经济促进工程为抓手,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服务举措。从四个方面狠抓工作落实。
一、突出梯度扶持,在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上下功夫
一是培育催生更多小微企业。发挥“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等作用,和人社部门一起加强创业政策宣传、创业项目推介、创业过程扶持,把政策转化为培育新增长点的动力。
二是促进小微企业进规模。在规下企业中遴选100户成长性好的企业,围绕提高企业贡献度和企业经营者素质双重目标,着力培育扶持,推进企业做专做优。
三是培育“小巨人”企业。实施民营经济促进工程,推动省重点调度的94户中小企业和扶优扶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动态扶持50户左右成长性好、企业贡献度大、复合增长率高、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细分行业领域中的“小巨人”,成为上市公司的“备用库”。
二、突出转型升级,在促进民营经济提档升级上下功夫
一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发挥我市民营企业在铜加工、电子材料、阀门管件、精密模具、航空用品等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递进的发展思路,鼓励企 1
业开展资本运作,进行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加快形成一批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每年认定奖励30户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生产专业化、管理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方向发展。定期举办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合作项目洽谈会,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增强协作配套能力。
三是加强配套政策的引导支持。强化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突出平台建设,在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定期组织金融超市活动,开展“走进县区”、“走进园区”、“走进社区”等多种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效果。
二是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各县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用地和闲置厂房规划建设创业基地和集约化的标准化厂房,组织创业企业向园区、基地聚集。
三是加大公共技术服务。总结推广市政府与工信部五所开展的“优质工程”项目的经验做法,发挥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和专家辅导服务团的主体作用,针对各类创业主体的实际需求,开展管理技术服务和诊断咨询服务。
四是高频度开展企业家培训。大规模轮训民营骨干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每年组织100名以上希望工程企业高层管理
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提升企业国际化视野和素养。
四、突出服务提升,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一是优化政策环境。2013年起,每年制定发展民营经济工作要点,分解目标任务,会同监察和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对各级各部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监察部门一起定期通报民营企业投诉受理情况、每季度组织涉企部门与民营企业恳谈会、每年组织开展“百家民营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活动。
三是优化舆论环境。组织开展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等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以及先进典型,进一步在全市上下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敬商、护商”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