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2: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征故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征故事读后感》。

第一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一)读完这厚厚的一本《长征故事》,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写过的那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发生在80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更是一部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日益强大奋勇拼搏、无私奉献。

《长征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红军战士之间的战友之情,讲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同时,也讲述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甚至是一些无名小人物的感人故事,比如女红军战士张尚文为了不暴露自己十多位的战友,毅然牺牲自已的孩子。还有一位叫做谢益先的普通红军,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当他与战友们看到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后,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直到后来那母子三人来还这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那一小袋粮食可是救命的宝贝,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决然的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和她的孩子,而自己宁愿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我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同时,长征精神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长征故事读后感

(二)当我看完了《红军长征故事》后,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历在目,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

红军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辛万苦。他们面临的是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河流,饥饿等等。还要与横行霸道的国名党军进行殊死拼搏。恶劣的环境,艰难的处境,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屈服,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奏出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乐章,用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爬雪山时,吃的是草,树根,穿的是破旧的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凭借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我们和红军战士相比,是多么幸福啊!想想自己有一道题做不出时,并没有继续钻研,而是选择了放弃;感到羞愧脸红得很。“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你强它就弱。”从红军战士身上,我们学到了困难并不可怕,人生路途中,要勇敢乐观面对一切。

如今,幸福快乐的我们,衣食住行样样不缺,很少品尝到寒冷饥饿的滋味,我们无法体会那个年代的辛酸,但是我们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光环下,不能只享受于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安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遇到困难时也不要轻易说放弃当你沉溺在网络游戏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也不需要长征了,这其实是错误的!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一定要自强、自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红军的顽强拼搏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长征精神激励鼓舞自己,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伟大复兴奋斗不息!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人铭记一生。

长征故事读后感

(三)忆长征精神

——读《长征的故事》有感

白营镇北陈王学校四年级张誉冉

每当我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时,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段段红色的记忆,不由得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读完《长征的故事》时,我浑身的血液都僵硬了。漫漫征程,红军跨越十多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红军的热血?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都是一幕幕最动人的血色记忆,无论冰封的皑皑雪山,还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无不留下了红军的身躯与鲜血,而令我久久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长征在那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首先,革命红军有坚定的信念。长征路上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面对饥饿严寒,他们不喊苦不叫饿,是他们的精神战胜了肉体;面对牺牲,他们义无反顾,是他们的精神支持了他们。正是他们有了伟大的信仰,坚定了必胜的信心才是他们奋不顾身,与敌人对抗;正是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他们为国捐躯无怨无悔。

其次,革命红军有伟大的团队精神。每一次的胜利,是一个个战士齐心合力,互帮互助,共同战斗的结果。面对枪林弹雨,没有丝毫的恐惧;面对雪山草地,没有丝毫的畏缩,因为他们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团队。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就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的未来新长征还靠我们,我们虽然再不用爬雪山和过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学习革命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

长征故事读后感

(四)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汤阴县白营镇杨村学校四年级左轩宇

作为小学生的我,对党的认识来自于一年级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那时,我就知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要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后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一本《党在我心中》的书,当时我就被书中的人物故事所吸引。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石传祥……这些共产党人都是宁可自己一人受苦、受累,甚至牺牲,来换取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犹如一盏明灯,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那一刻起,她就肩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振兴的伟大使命。但是她在成长的道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万里长征,峥嵘岁月中一路荆棘,何其艰难;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星星之火燃遍全国,一路风霜雪雨、困难丛生、阻力重重。但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成长,无数优秀中国共产党员以对党的无限忠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和国家美好未来而献身。

同学们,老师们,梁启超先生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上这么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那么中国人的世纪靠谁?靠的就是我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栋梁。

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长征故事读后感

(五)党永远照我心

城关镇武家庄学校五一班吴倩

每当星期一在校园里升国旗的时候,看着五星红旗高高的飘荡在天空中,我就想起了解放军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献血保卫了祖国。

自从我懂事以来,先有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接着有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每一次百姓有难,党中央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指示,并及时给予灾区下拨了巨额的赈灾款,同事地方政府也组织社会的力量进行募捐赈灾款,给灾区人民送去生活必需品,这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救援行动中,这些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们在亲人和群众之间,小家与大家之间,毅然选择后者,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的生命,诠释党的誓言。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余震中搜救,在瓦砾中寻找,用爱心扫描生命的信号,抚慰生离死别的悲情。他们穿行在倾盆大雨中,全无吃饭、喝水的念头,浑身泥土,声音沙哑,冒着生命危险打通了一个个“灾区孤岛”.事后,在灾区中失去亲人的小孩子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与我们同龄的孩子也被安排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继续上学,经过这些事,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印象。

我们把党比作母亲,她用乳汁哺育着我们长大,把幸福留给别人,把辛苦留给自己,那么多心系人民的党的好儿女:任长霞,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惜殉职,他们不计得失,甘愿平凡。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浓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他们无上的心德谱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赞歌。

党在我心中!您是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党在我心中!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们,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的未来增添一缕色彩!

第二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

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永恒情谊:刘伯承与彝族头领歃血为盟

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几个省,不仅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而且还要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他们对红军的支持。

作者苗晓平介绍,红军在长征中有90%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在红军到达这些地方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并和当地反动的封建地主勾结,强迫当地群众烧粮、烧房,胁迫群众上山躲藏,不准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翻译),企图置红军于绝境。

在这些困难面前,红军每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粒粮食;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门。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5年5月,在红一、三、五军团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四川会理,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接受了任务。

由于彝族地区群众长期受反动统治者和地方军阀的民族压迫,造成彝汉民族间严重对立,但另一方面,那里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发动彝族同胞与红军共同对敌。而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想到这里,刘伯承觉得,做好这项工作比打一场硬仗还困难。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地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领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眼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地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为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得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到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

第三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本文来自xiexiebang.com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附: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

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永恒情谊:刘伯承与彝族头领歃血为盟

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几个省,不仅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而且还要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他们对红军的支持。

作者苗晓平介绍,红军在长征中有90%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在红军到达这些地方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并和当地反动的封建地主勾结,强迫当地群众烧粮、烧房,胁迫群众上山躲藏,不准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翻译),企图置红军于绝境。

在这些困难面前,红军每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粒粮食;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门。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5年5月,在红一、三、五军团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四川会理,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接受了任务。

由于彝族地区群众长期受反动统治者和地方军阀的民族压迫,造成彝汉民族间严重对立,但另一方面,那里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发动彝族同胞与红军共同对敌。而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想到这里,刘伯承觉得,做好这项工作比打一场硬仗还困难。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地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领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眼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地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为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得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到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伯承爽快地同意了。

小叶丹喊了一声,几个彝族人跑上来,手里提着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大公鸡,端着两碗清清的水。小叶丹左手抓鸡,右手握着大镰刀,口里念道:“5月22日,刘司令、小叶丹结义为兄弟。”说完举刀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刘伯承也举碗发誓,说罢,两人举碗一饮而尽,静静的山谷顿时一片欢腾。

东方魅力:外籍将军亲历长征两万五

长征之所以独具东方魅力,是因为长征与外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一书中记述了李德作为红军总部的外籍“太上皇”,从莫斯科“神秘旅行”到上海,继而入主红军总部“独立房子”的全过程;记述了薄复礼等西方传教士,在“冷眼”旁观的过程中,不仅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而且屈而无怨,被长征壮举所折服,抱病著书,率先向西方介绍红军真实情况。同时,令人感动的还有来自越南的洪水,作为红军铁流中的外籍勇士,全程亲历了长征。

洪水,1908年出生在越南,20岁考入当时的名牌学校河内师范学校。后来,受河内人民抗法斗争的影响投身共产主义运动,1924年来到中国,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洪水开始了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武装革命斗争生涯。

1932年底,洪水与李伯钊和红军俱乐部主任赵品三等人,创办了红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洪水任社长。工农剧社一成立,洪水便以满腔的热情和创造性劳动从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他经常与钱壮飞、李伯钊、张爱萍等一起编剧演剧,受到根据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队伍里,原工农剧社社长洪水跑前跑后,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进行着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洪水以党的政治工作者和红色宣传员的高度责任感,带领战士四处宣传,一会儿在街头演说,一会儿在广场表演。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可听到他们写下的革命标语,城内城外可听到他们教唱的红军新歌。听了他们的宣传,看了他们的表演,红军指战员一扫往日的疑虑和不满情绪,个个称快,同声赞好,军心大振,士气高昂。当地群众耳闻目睹,认定“红军根本不是赤匪”,大批受苦工农和进步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第四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去年八岁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张家界旅游,在翻越天子山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辛苦和劳累。走了三个多小时,还没走出天子山。我开始耍无赖,一定要妈妈让我坐轿子。妈妈让我看那些皮肤幽黑、汗流夹背、步履艰难的轿夫叔叔,还给我讲了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胜利地走出了天子山。

“长征”是什么?“长征”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为了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进一步的了解,妈妈给我买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再一次被振憾,许多的感动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1934年10月,由于我们共产党由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领导,敌强我弱,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支主力队伍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党中央领导核心得以胜利转移到延安,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长征的故事》一书中许多鲜活、典型的人物和事例,我都历历在目。“周恩来带病走长征”、“爱兵如爱子”、“挥泪斩坐骑”、“一双布鞋”、“吃毒草救人”、“两块牛蹄骨”、“一袋干粮”、“芳妞脱险”等等一个个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周恩来带病走长征”中刚过大渡河,周总理就病了,高烧达到昏迷状态,当时红军什么药都没有,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去找药,被总理制止了。爬雪山时,总理坚持不搞特殊化,不坐担架坚持自己走路,不给部队添麻烦,不吃群众送的丁点东西,这样的总理让我肃然起敬。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才有魅力,什么样的人让人尊重。周总理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动别人,用正确的行动带领大家,这样的才更有魅力,这样的人才更让人去爱戴。我是我们班上的文艺宣传委员,曾经因为工作辛苦,同学的不支持而哭泣过、气馁过。比起红军长征的困难,这真的不算什么。遇到困难时,我要更加振作,积极面对,以身作责,以德服人,我想我的班干部工作会更加出色。

“挥泪斩坐骑”中红军过草地,粮食已经吃光了,野菜也没有了,牛皮腰带也吃完了。许多战士饿得倒了,彭德怀命令将他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一起杀掉给战士们吃。牲口倒下了,大黑骡子也倒下了,老饲养员扑了上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失声痛哭,彭德怀的眼睛也湿润了。看到这里,我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红军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要吃没得吃,要穿没得穿,要是我在当时也一定舍不得杀自己心爱的坐骑。

记得上一次,妈妈给我一周的早餐费,我在二天内全部花光了,不是买零食吃,就是买小玩艺,钱花完了一点都不心痛。妈妈批评我,我嘴上认了错,心里并不虚心。现在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真是太优越了,我真是太不懂得珍惜了。没有红军的艰苦奋斗,哪有今天的生活舒适?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奉献,哪有今天的幸福安定?

《长征的故事》会一直激励着我,鞭策着我,要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将来回报社会,无愧于革命先烈的恩情。

长沙市开福区新风小学李诗睿

第五篇: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 共有三篇范文

范文一: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附: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

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永恒情谊:刘伯承与彝族头领歃血为盟

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几个省,不仅斩关夺隘、抢险飞渡,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而且还要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他们对红军的支持。

作者苗晓平介绍,红军在长征中有90%的路程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在红军到达这些地方之前,国民党反动派就对红军进行造谣污蔑,并和当地反动的封建地主勾结,强迫当地群众烧粮、烧房,胁迫群众上山躲藏,不准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翻译),企图置红军于绝境。

在这些困难面前,红军每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粒粮食;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门。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渐渐认识了红军,他们不仅热情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5年5月,在红一、三、五军团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来到四川会理,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接受了任务。

由于彝族地区群众长期受反动统治者和地方军阀的民族压迫,造成彝汉民族间严重对立,但另一方面,那里的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如果处理得当,就可以发动彝族同胞与红军共同对敌。而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想到这里,刘伯承觉得,做好这项工作比打一场硬仗还困难。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地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领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眼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地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的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为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得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到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伯承爽快地同意了。

小叶丹喊了一声,几个彝族人跑上来,手里提着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大公鸡,端着两碗清清的水。小叶丹左手抓鸡,右手握着大镰刀,口里念道:“5月22日,刘司令、小叶丹结义为兄弟。”说完举刀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刘伯承也举碗发誓,说罢,两人举碗一饮而尽,静静的山谷顿时一片欢腾。

东方魅力:外籍将军亲历长征两万五

长征之所以独具东方魅力,是因为长征与外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东方魅力——长征与外国人》一书中记述了李德作为红军总部的外籍“太上皇”,从莫斯科“神秘旅行”到上海,继而入主红军总部“独立房子”的全过程;记述了薄复礼等西方传教士,在“冷眼”旁观的过程中,不仅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而且屈而无怨,被长征壮举所折服,抱病著书,率先向西方介绍红军真实情况。同时,令人感动的还有来自越南的洪水,作为红军铁流中的外籍勇士,全程亲历了长征。

洪水,1908年出生在越南,20岁考入当时的名牌学校河内师范学校。后来,受河内人民抗法斗争的影响投身共产主义运动,1924年来到中国,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洪水开始了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的武装革命斗争生涯。

1932年底,洪水与李伯钊和红军俱乐部主任赵品三等人,创办了红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洪水任社长。工农剧社一成立,洪水便以满腔的热情和创造性劳动从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他经常与钱壮飞、李伯钊、张爱萍等一起编剧演剧,受到根据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队伍里,原工农剧社社长洪水跑前跑后,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地进行着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洪水以党的政治工作者和红色宣传员的高度责任感,带领战士四处宣传,一会儿在街头演说,一会儿在广场表演。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可听到他们写下的革命标语,城内城外可听到他们教唱的红军新歌。听了他们的宣传,看了他们的表演,红军指战员一扫往日的疑虑和不满情绪,个个称快,同声赞好,军心大振,士气高昂。当地群众耳闻目睹,认定“红军根本不是赤匪”,大批受苦工农和进步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长征故事读后感 范文二: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认真读了“长征的故事”。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艰苦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

长征故事读后感 范文三: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拼搏团结,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篇光辉奇特的史诗,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伟大丰碑.本书精心挑选了几十个故事,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激励我们青少年从中获得领悟,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我看后也感慨良多.比如“光荣的任务”中的一段.二十七日清晨,我团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泸定桥.全程三百二十里,命令规定三天赶到,路,是婉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单边羊肠小路,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样的峭壁,山腰上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气袭人;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但大家并没有把这危险放在心上,只有一个想法:加速前进,快些拿下沪定桥.大概走了三十多里路的光景,河对岸的敌军便开始向我们射击了.为了避免无谓伤亡,只得绕路爬山,绕出十多里.这样花费了不少时间.走了约六十里路,前面隆起了一座大山.先头连忽然和敌人一个连遭遇,勇土们好象猛虎见了群羊,只一个锰冲,就把敌人打垮了.这山有十多里高,翻过山是一条小河,桥已被敌人毁掉了.河虽然不宽,但很深,徒涉不能过去.一营立刻组织部队砍树架桥.打了胜仗,跑路更有劲了.我们迎着零星的枪声,继续爬山.突然,侦察员飞奔回来报告:在我左前方的一个大山场里,发现约有一个营的敌人把守,堵住了我们的去路.我和团长王开湘同志领着干部跑步前进,去侦察地形.这座山中间只有一条小路,陡得象座天梯,仰头向上看,这帽子都要掉下来.山顶和隘口上,筑了碉堡.右边靠河,无路可绕.看样子,正面和右面是无论如何冲不上去的.左面也是凌空直立的悬崖,崖壁上稀落地长着一些小树和荆棘.崖顶连接着更高的山峰.经过仔细侦察后断定:爬上左面的悬崖定可抄到敌人的侧背,从敌人的屁股后面袭取这个隘口.我们立即命令三营长曾庆林和总支书记罗华生同志带一个连坚决从左边爬上去,并组织其他两个连从正面佯攻.敌人疯狂地打着机枪,封锁着路口.不到一个钟头,就从敌人后面传来了枪声.我们乘势从正面发起猛攻,前后来击,敌人很快便被打下去了.接着一个猛追,敌人三个连完全被消灭在山崖脚下,活捉营,连长各一,俘虏二百多人.敌人本想凭险坚守,阻挡我们前进,但我们发起猛追以后,前进的速度反而加快了.又如“一天二百四十里”中的片段.第二天,我们比原来命令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吃饭,五点钟就出发了.才走了几里地,军委又来了命令,限我们二十九日夺下泸定桥.“二十九号!”二十九号就是明天!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也就是说两天的路我们必须一天走完.谁也没料到任务会变得这样紧急二百四十里路就是一个大难题!路,是要人走的,少一步都不行啊!而且还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堵击.但这关系全军的重大任务,一定要坚决执行,不容许一分钟,一秒钟的迟疑.泸定桥那里,本来有敌人两个团防守,现在又有两个旅正向泸定桥增援.他们以一部兵力阻止我红一师前进,大部分沿河东岸北上,跟我们隔河齐头前进.如果我们比敌人早到泸定桥,胜利就有希望,不然,要想通过泸定桥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了.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要和敌人赛跑!我们边行军边召集营,连干部和司令部,政治处干部,共同研究怎样完成这一紧急任务.我们提出的动员口号是:“红四团有光荣的战斗历史,坚决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保持光荣传统!”“向夺取安顺场的红一团学习,和红一团比赛,坚决拿下泸定桥!”“任务是光荣的,又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要求部队在明天六时前赶到泸定桥.会后,大家便分头深入连队进行动员.我和总支书记罗华生同志,飞跑到行军队伍的最前头,站在一个小土墩上,向急行军的队伍进行政治鼓动.队伍象一阵风一样迎面卷来,又象一阵风一样从我们身边刮过去.但每一张脸,每一双眼睛,我都看得非常清楚.在走过的队伍中,“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声,此伏彼起.这声音压倒了大渡河的怒涛,震撼山岳.队伍前进的速度更快了.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族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了更多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啊!时间逼得我们不可能停下来开会,必须在急行军中来讨论怎样完成党的任务了.紧急任务的动员工作刚做完,部队已接近猛虎岗.猛虎岗是一座上三,四十里下三,四十里的险恶高山,右傍大渡河,左面是更高酌山峰,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这是从安顺场到沪定桥的咽喉,山顶的隘口上有一个营的敌人扼守.这时候,正是大雾迷蒙,五步以外什么也看不见.敌人看不清我们在哪里,只是在工事里恐慌地,盲目地向我们前进方向乱放枪.我们利用大雾掩护着,组织部队摸上山去,并命令他们:不许放一枪,接近敌人后,用刺刀,手榴弹解决敌人.不多时,只听得“轰隆,轰隆……”一连串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便杀声四起.吓破了胆的敌人,只好向后溃逃了.我先头营即向溃敌猛追,一直追击到接近摩西面村时,又同驻在该村的敌人一个营和一个团部遭遇.在我胜利矛头的冲击下,又把敌人打垮了,我们又占领了摩西面村.可恶的敌人又将村东河上的大桥破坏了,这使我们的行动增加了新的困难,耽误了两小时才架起桥.继续前进,一口气又跑了四,五十里.等我们赶到大渡河岸一个约有十多户人家的村子时,已是傍晚七点了.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一百一十里.困难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天不由人,突然大雨倾盆,电闪雷鸣,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肚子饿得实难支持.道路泥泞,更是走不快,牲口,行李都跟不上.在下猛虎岗的时候,我们已清楚地看见对岸的敌人仍然还和我们并肩前进.困难越是严重,越需要加强政治工作.我们向党支部,向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说明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困难,也说明了必须争取明天六时前赶到泸定桥.号召每人准备一个拐杖,走不动的扶着拐杖走;来不及做饭了,要大家嚼生米,喝凉水充饥.这号召,象一把火点燃起部队炽烈的战斗情绪.看样子,哪怕前面尽是刀山,他们都可以闯过去.然而,在这伸手不见掌的黑夜里,怎能走完这泥泞油滑的一百一十里路呢 这个问题象一块千斤重石压在我的心头.忽然,对岸山坳上出现了几点火光,刹那间变成了一长串的火炬.是敌人在点着火把赶路.敌人的火把给了我们启示.“我们也点火把走”,我脑子里闪出这样的想法,打算立即去同团长,参谋长,总支书记研究,但又一转念“敌我仅一河之隔, 如果敌人向我们联络,暴露了我们是红军,跟我们干起来,如何是好 ”

“事到万难须放胆”,我们决定利用今昨两天被消灭和打垮的三个营敌人的番号伪装自己,欺骗敌人.立即命令部队将全村老乡家的篱笆全部买下,每人绑一个火把,一班点一个,不许浪费,争取每小时走十里以上;并布置司号员先熟悉缴获的敌人的联络信号,准备在必要时同敌人“联络”;故人的部队都是四川人,我们也选出四川籍的同志和刚捉来的俘虏,准备来回答敌人的问话.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把所有牲口,行李,重武器连同团长和我的乘马在内,一律留下,由管理处长何敬之,副官邓光汉带一个排掩护,随后跟进.当时,我腿上的伤口还没有全好,走路有些不大方便,同志们——特别是团长都劝我骑着马走.这正是需要干部起模范作用的时候,哪能再骑马 我以挑战的口吻向大家说:“同志们,咱们一块走吧!看看论走的快!谁先走到泸定桥!”

部队兴高采烈地高举火把向前挺进.两岸敌我的火把,交相辉映,远远望去,象两条飞舞的火龙把大渡河的河水映得通红.透过大渡河的波涛声,从对岸传来了清脆的军号声和微弱的喊声.“啥子部队啊!”敌人在向我们联络了.我们的司号员按敌人的联络信号,吹起了嘹亮的军号;四川籍的同志和俘虏也吊起嗓子大声作答.蠢猪似的敌人万想不到,大摇大摆地跟他们并排走的,就是他们所日夜梦想着要消灭的英雄红军,糊里糊涂地同我们一道走了二,三十里.后来,雨下的更大,到深夜十二点钟,对岸的那条火龙不见了,他们大概是怕苦不走了.这一情况立刻传遍全团,同志们纷纷议论着:抓紧好机会啊!快走,快走啊!一个跟着一个拼命地向前赶路.暴雨冲打着战士,山洪从峰顶宜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象浇上了一层油,滑的实在厉害.拐杖也不灵了,一不留神就来个倒栽葱,真说得上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断有人打瞪睡.有的人走着走着就站住了,后面的推他:“走呀!前面的走远了!”这才恍然惊醒,又赶快跟上去.后来,大家干脆解下了绑腿,一条一条的接起来,前后拉着走.经过整夜的急行军,在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胜利地赶到了泸定桥,并占领了西岸及西桥头.这一天,除了打仗,架桥外整整赶了二百四十里路,真是飞毛腿呀!

本书细致入微的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过程.描绘了红军英雄们以他们的智慧与勇敢和敌人生死搏斗.最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下载长征故事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征故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征故事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轻轻地合上《长征的故事》这本书,脑海里不禁思绪万千。两万五千里,在这遥远的路程中,他们穿......

    《长征故事》读后感

    《长征故事》读后感梁耿翊 遂溪县江洪镇北草小学六(1)班我通过香江集团为我校设立的香江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 《红军长征故事》一书,读完后,对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

    《长征故事》读后感(5篇)

    《长征故事》读后感 读了长征,我们要从生活做起,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能吃苦,不怕累,做一个坚强的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故事》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长征故......

    《长征故事》读后感[5篇模版]

    《长征故事》读后感1我看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中的《飞夺泸定桥》后,对红军战士们有了无比的敬佩。书中《飞夺泸定桥》里主要讲的是: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强渡......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长征,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飘过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长征的故事有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写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也道出了我们革命先烈为了实现自己革命信念意气风发、英勇潇洒的......

    长征故事读后感1

    长征故事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一书,感受颇丰,心灵再次受到了一次洗礼。 在我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一本书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它就是《长征的故事》,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透着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