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情况工作简介
根据《xxx护工(护理)培训就业工作五年规划》和全市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片区“三个一”精准扶贫计划和我县贫困人口护工(护理)培训五年规划,我局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了市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xxx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南与临汾市xx、xx县毗邻,北与xx相交,东与xx接壤,西隔xx县相望,国土面积18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万亩。下辖4镇5乡134个行政村,总人口11.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人。贫困人口3.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6.7%,是全省最为贫困的县份之一。由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我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富余农村劳动力向来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278人。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实际要求,按照市委雷书记多次提出的“打造吕梁山护工品牌,彰显吕梁工作特色和优势”的总体要求,广泛动员发动,精心制作培训,全力转移就业,截止目前,已组织培训9期,共950人。其中太原、北京、青岛以岗定训各一次共350人,实现新增省内外稳定就业380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和措施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特别县委、县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明确把吕梁山护理护工培训确立为精准脱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的首要行动任务以后,我县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各镇政府充实加强了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配备专职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局面。二是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将培训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工作职责落实到人。三是确保就业培训资金到位,县财政在运作非常困难地情况下,每年为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工作和办公经费,以保证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建立定期听取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汇报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外出务工农民土地权利。
(二)典型引路,开展广泛宣传。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我们注重运用典型表率作用,采取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启发农民劳务创收致富,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民外出务工相关知识,宣传典型事迹和农民劳务经济收入,启发教育农民,动员农民转移就业,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培训,提高技能素质。
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组织开展适合产业转移需求和实用型技能培训班,分期分批对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进行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2016年1月11日至19日举办的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2016年1月23日举办的为期15天的西式面点师培训班等培训项目。
(四)强化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一是建立我县“xx护工”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畅通“吕梁山护工”与全国各大就业服务平台及用工单位的联系。二是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用工登记、招聘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并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就业活动。三是积极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促进劳动力供需对接,促进我县劳动力的劳务输出。
三、主要工作亮点
(一)结合产业特点抓特色培训。
为顺应目前劳务市场对高技能家政服务人员的迫切需求,立足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2016年1月11日至19日,我们与县扶贫办、妇联合作,由xxxx家政公司承办,在xx县迎宾馆举办了石楼县首期新型职业农民(月嫂)技能技术培训班,特聘请专业母婴护理讲师陈道影老师面授,为期9天。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177人,实际培训人员达到230余人。
(二)整合资源,夯实技能培训基础。为了加强技能培训基础,改善技能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我们搭起了一个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绒山羊养殖管理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一体的技能培训实训平台,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档次。
(三)大力组织“送培训下乡”活动。为充分激发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我县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与广州江南技工学校和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技校良好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组织培训,以各镇初级中学为培训据点,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大大方便了农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认真抓好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劳动预备培训,每年针对在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培训,将就业观念、就业前适应、职业道德、劳动保护等知识纳入培训课程,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创新网络招聘求职服务平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不断适应劳动者的就职需求。2010年,我县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山区信息网建立了网络招聘就职服务平台,进一步为企业和劳动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招聘求职服务。自去年6月网络招聘开通以来,我们累计为560多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共1600多条,提供岗位5210个,为劳动者提供求职服务6500人次,帮助2300多名劳动实现就业,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初中文化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小学文化水平,就业竞争力不强,转移就业质量不高。在参加技能培训过程中,要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难度较大。
(二)部分农村青年在选择转移就业的时候,存在着挑肥拣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转移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二)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
(三)加强培训促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新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教育。
(五)加强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篇: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强化政府引导职能 健全组织服务机构 加
快发展劳务经济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新源县现有人口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21.3万,有农村劳动力8.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5.8万。2010年新源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7万人次,其中稳定转移就业2.23万人,实现劳务创收2.36亿元。
近年来,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有效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实施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民心工程。通过开展“以进城务工,帮你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采取外出考察,搭建就业平台;开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热线”;建立劳动力转移“回访”制度;开展劳动力转移“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和采取“订单式”转移就业新模式等多项举措,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基本形成“城乡统筹一体、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服务规范、政策措施到位、内外信息沟通、技能培训配套、数量质量并重”的新格局。
去年,全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万人次,其中转移稳定就业2.32万人,劳务创收2.36亿元。在转移7万人次中,其中向第一产业转移就业1.2万人次,这部分主要是依托林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等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2.56万人次,主要依托乡村道路、城镇建设和县域企业的发展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24人次。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旅游业、服务业、商业、饮食娱乐业等产业。
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组织各用工单位召开劳动力转移工作招聘会,不断拓展劳动力转移新渠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稳步推进。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具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巩固和完善“两个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努力实现“两个提升”。
“一个主题”就是服务,努力做到劳务人员转移到哪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两个建设”就是全面加强各乡镇劳动力转移服务窗口建设和劳务派遣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两个作用”即充分发挥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两个提升”即全力提升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务经济占农牧民增收份额。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措施是:
(一)强化责任,抓落实。2010年,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县委、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来推进,并列入各乡镇经济工作考核范畴。县、乡、村均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并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乡镇劳动力转移办公设施和人员队伍,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劳务派遣公司,目前全县已发展了4家劳务派遣公司,一家劳动力转移协会,设立了92名专职村级劳动力转移工作信息员队伍和发展了260名劳务经纪人,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完善。
同时,我县还重点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组织建设,做到职能、人员、编制和经费“四落实”,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了劳动力转移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一名正科级领导负责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营造氛围,抓宣传。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劳动保障好政策、劳动力转移好典型。例如:新源镇把劳动保障好政策、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典型材料制成光碟进行宣传,阿热勒托别镇举办“劳务巴扎日”宣传活动等,效果显著。二是现身说法。在年初之际,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间,组织劳务输出典型召开座谈会,让劳务输出先进个人上台谈体会、讲收获,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天地宽、外出务工光荣”的新观念。一年来,我县召开劳务输出座谈会、动员会12场(次),在全县营造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外出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三张订单”,抓转移。“三张订单”是我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所采取的“政府买单、培训机构接单、用工单位订单”的就业新模式。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签订培训订单,只要把一名农民工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就给培训机构相应的财政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根据用工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农民工签订培训订单,农牧民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学技术;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订单,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合格后,直接转移就业,避免了就业盲目,提高了农民工就业率。今年上半年,我县通过“三张订单”定向转移劳动力15000余人。
(四)强化培训,抓质量。我县积极开展以“抓技能培训为重点、岗位培训为要点”的“双抓”培训,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有效。一是注重岗前引导培训。培训内容选择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符合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政策法规、安全生产、就业岗位选择、劳动权益保护等进城务工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摸清企业用工情况和岗位需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做到先定岗后培训,提高了培训后的就业率。三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实行以县培训中心为主,各乡镇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四是结合劳务输出品牌建设,抓特色培训。把培训与劳务输出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结合新源县情,重点打造两大劳务输出品牌:一是打造“那拉提旅游服务业”劳务输出品牌。围绕旅游产业优势,结合民族传统特色,开展餐饮、服务及民族特色工艺品制作方面的培训,深挖民族文化,目前,已形成了一支长期、稳定、专业的旅游业服务队伍。每年在旅游服务产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达6000余人,人均劳务创收每年达6000元以上。二是打造“喀拉布拉乡芦苇加工业”劳务输出品牌。依托喀拉布拉乡近10万亩的芦苇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芦苇产业作为农牧民劳务输出增收的重要渠道,制定了芦苇资源开发和保护等多项政策,努力打造芦苇加工业劳务输出品牌。通过技能培训,发展、壮大芦苇加工业队伍,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目前,全县从事芦苇产业的人数每年达到7000余人,人均劳务创收每年达8000元以上。
(五)搭建平台,促就业。为拓宽劳动力转移新渠道,去年,我县组织了两批工作人员赴区内和内地开拓劳动力转移基地。同时我县紧紧抓住江苏省援建新疆的大好机遇,和对口支援我县的江苏省扬州市劳动局建立了劳务合作意向协议,近日,已确定派工作人员前往扬州市等地联系劳务输出事宜。同时也正在和博乐市、兵团农五师81团、90团等用工单位积极联系季节性劳务输出市场,特别一提的是,新源县11个乡镇同农五师81团11个连队建立了长期劳务输出“结对子”合作关系,为我县每年秋季大规模组织拾花工顺利转移增收搭建了平台。
同时,新源县以“工业化致富农牧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工业大县、务工富民”现代工农业新格局。在围绕白酒、钢铁、建材、乳制品、肉制品、旅游、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了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户新源县,形成工业集群,努力打造吸纳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蓄水池”,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为把今年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细、做扎实,我县劳动力转移中心还制订了“二近一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举措。“二近”:首先,就是充分抓住疆内企业的区位优势,减少政府运行成本,采取长短结合,灵活多样有组织的转移。今年已与奎屯、石河子市、昌吉市、兵团等地均建立了劳务合作联系点,有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其次,抓住县内工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围绕白酒、钢铁、建材、乳制品、肉制品、旅游、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力开展“村企结对子”工作,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县11个乡镇都与园区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村企”互动,使劳务基地每年稳定吸纳劳务的数量占到全县输出人数的50%以上。“一远”:就是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联系点,通过有组织的向内地企业输出劳务,目前与江苏、广东等地企业建立了劳务联系点,去年已有1000余人在广州、江苏地企业就业。
(六)树立典型,抓示范。为扎实抓好今年劳务输出工作,稳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我县开展了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在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喀拉布拉乡以实施千亩特色林果业、百座蔬菜大棚建设和移民工程的全面推进、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启动为劳务转移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芦苇加工业,实现就近、就地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新源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已经形成三大产业(即:房地产业、奶业、城郊副食品店),六大基地(即:蔬菜花卉、苗木、育肥、奶业、生猪养殖、禽类养殖),为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则克台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服务企业为工作重点,及时做好“镇、企”对接,召开人才招聘会,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实现了一户转移一人的目标。阿热勒托别镇以商贸业、旅游业的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为劳务输出平台,免费为用工单位和农业富余劳动力搭建“劳务巴扎”市场桥梁,同时主动开展劳务对接,邀请企业到当地开展技能培训、招工,极力打造劳务输出大镇。那拉提镇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二、三产业,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了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去年,那拉提镇还立足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野菜种植、加工业等新型产业,并深度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富民强县壮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喀拉布拉乡、新源镇、则克台镇、阿热勒托别镇等乡镇劳务输出力度大、思路有创新、措施得力、亮点纷呈,被申报为劳务输出“示范乡镇”。喀拉布拉乡开买阿吾孜村、新源镇卡普河阿吾孜村、阿热勒托别镇玉什开普特尔村、坎苏乡库尔乌泽克村等8个村被申报为劳务输出“示范村”。通过开展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县,为整体推进全县劳务输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我县计划年底开展“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对那些吸纳劳动力就业多,待遇好的单位挂牌,确定为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并进行奖励。
(七)以人为本,抓服务。使外出的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达到“家里放心、走得出、稳得住”的效果,我们把跟踪服务作为重点,突出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一是对用工单位进行实地回访,详细掌握农牧民在用工单位的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等情况,为农牧民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开通劳动力转移服务热线电话,随时解决外出人员一切求助问题。三是定期和不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进行回访,协调解决外出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使外出人员安心、放心。
-----2011年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新举措: 一是创新宣传,改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逐步引导农牧民树立“要想富,出劳务,要发展,搞劳转”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大力开发劳务市场。一方面积极与各用工单位、企业对接,开发劳务市场;另一方面与外出务工人员对接,了解口碑好、服务好的用人单位,进行有选择地开发,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根据我县农民工所需,掌握劳务市场变动方向,及时做好调整工作。
三是着力抓好岗前培训。在原来基础上,继续紧密结合新源县产业特点,全力做好以培训钢铁、白酒、制糖等产业工人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人才培训,以培训蔬菜、水果、芦苇加工技术能手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人才培训,以培训厨师、餐厅服务员等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人才培训和以培训宾馆服务员、保安等服务行业人才为重点的服务产业人才培训等岗前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创机遇,谋发展,打造支柱产业,创劳务品牌,全力推动新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开创州直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入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涉及到全市(含市开发区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全面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状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
截止2009年6月底,全市实有农村劳动力236.4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9.01万人、占41.87%;从事第二产业人数77.0万人、占32.57%;从事第三产业人数60.44万人、占25.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13.39万人。按性别划分:男性63.63万人、占56.12%,女性49.76万人、占43.88%。按就业年龄划分:16-25周岁35.78万人、占31.55%;26周岁以上77.61万人、占68.4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89.84万人、占79.24%;高中和中专20.41万人、占17.99%;大专及以上3.14万人、占2.7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1)建筑业44.50万人、占39.24%;
(2)电子通讯及软件业11.86万人、占10.46 %;(3)机械制造业9.14万人、占8.06%;(4)纺织业7.94万人、占7.0%;(5)服装业10.94万人、占9.65%;(6)其他行业29.01万人、占25.5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地域分布 东北26.88万人、占23.7%; 江浙20.88万人、占 18.41%; 西北8.67万人、占7.64%; 西南10.52万人、占9.28%; 武汉城市圈25.84万人、占22.79%; 其它城市20.60万人、占18.18%。
二、农村劳动力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成立工作专班,抓好衔接协调
这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农村工作决策依据,是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因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多次下乡协调督办,保证了此项工作园满完成。一是发专文、开专题会。5月5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孝劳社[2009]22号),并于5月7日在孝南区召开了全市劳动局长、就业局长和统计人员动员会,专题部署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孝昌县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7个协调专班,使调查工作全面有序推进,提前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7月3日,又在孝昌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孝昌调查工作的经验和作法。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一大批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及时督办检查指导调查工作。局长张永国同志先后到汉川、孝南、安陆等县市,直接深入乡镇村组,检查指导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多次参加调查工作协调会,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三是抓好业务培训。组织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普查工作专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市统计局相关专业人员,讲解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了具体事项和细节问题,对整个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时,为了使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家喻户晓,积极寻求农户配合,我们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公告,在各乡镇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实行“三级”联动,确保措施到位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量大、接触面广。为保证普查工作进度快、标准高、数据准,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争取政府协调,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以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和村组干部为依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各县市区先后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和普查人员培训及动员会。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的调查工作进度,定期下发督办通报,通报各乡镇的工作情况,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赶的氛围,确保了调查登记工作进度。在实际调查登记操作中,各乡镇抽调镇(乡)村两级人员建立了“三支队伍”:入户统计调查员、基础数据调查员、资料查询调查员。他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高效、快捷进行。
(三)严格工作标准,确保数据质量
6月底,各乡镇基本完成入户调查登记工作,随即转入录入汇总阶段,为保证调查数据录入及时、层层审查把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三个汇审小组,巡回到各地进行指导汇总工作。对统计数据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进行把关。在录入之前,要求各乡镇对采集的调查资料认真整理,对汇总数据有明显差错的,要求进行再次调查和复核。孝昌县和汉川市还专门投入专项资金开发了数据统计录入软件,大大提高了录入汇总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率。在这次调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就业人数的79.2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7.9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77%。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全市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38.7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4.21%,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9.65万人,仅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8.51%,整体来看,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一技之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跟随亲朋或熟人介绍引导而实现外出的,转移的随意性较大。四是农民工外出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大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民工需求。
(二)对策及建议
1、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为重点,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乡镇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的现代劳动力资源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六统一”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和业务指导,加快区、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尽早贯通市、县、乡(村)就业信息网,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网络。延伸就业服务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完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竟争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把项目建设与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力做好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四是加强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方面积极为回归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一条龙、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帮助各类回归创业主体了解投资形势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必备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将回归企业纳入工作重点,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补贴。对劳动密集型回归企业提供不超过20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回归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市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支持回归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甲方)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间,本协议期限为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的义务
1、甲方在就业期间,应主动到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就业登记。
2、甲方在协议期间,要按季报告就业状况及收入动态情况。
3、甲方在协议期间,要配合支持乙方的工作。
(二)甲方的权利
1、甲方在协议期间,享受国家政策规定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推介、职业指导服务。
2、甲方在协议期间,免费享受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政策咨询服务。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在协议期间,积极主动地给予甲方帮助和指导,并提供下列服务:
(1)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2)帮助联系和组织就业方面的培训。
(3)提供就业信息劳务信息。
2、及时审核甲方转移就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并实行限时服务。
3、及时整理甲方在就业期间的相关资料,并列表统计上报。
(二)乙方的权利
1、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提供转移就业的相关资料。
2、协议期间,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配合支持工作。
四、其它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五、本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共同遵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六、甲乙双方签字盖章。
甲方:乙方:
签字:负责人签字: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第五篇: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了全面做好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XXXX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地促进农牧民增收。
一、XXXX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XXXX总人口 7.14 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 4.41 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 62 %,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 2.19 万人,占农牧区人口的50%。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将与日俱增,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繁重。近年来,我旗通过龙头带、民营安、个人创、往外输、政府推的举措,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协调、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了对旗、苏木镇、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了“中长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发展规划”,开发适合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在旗就业服务局建立了旗就业服务大厅,在呼和浩特市、北京市等劳务输出人员比较多的地区,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003—2006年,全旗
累计转移农牧区劳动力9036人,其中就地转移 2267人,异地转移 6769 人,人均打工年收入5300元,仅打工一项农牧民人均增收 440 元,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2 %,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我旗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㈠、思想观念陈旧。目前,我旗相当一部分农牧民以农为本的小生产观念和故土难离的旧思想依然存在,恋土守土意识比较浓厚。
㈡、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由于受土地制度、进城就业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未真正演变为“迁徙式”就业。
㈢、技术性、智力型转移就业虽有所增加,但是以“苦力型”为主的基本格局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从文化程度看,农牧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0%,高中文化程度占1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农牧民工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从技能培训看,接受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三、XXXX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切实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步伐。
㈠、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氛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XXXX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努力营造两个氛围:一是良好的政策支撑氛围。进一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农牧区劳动力进城进企就业具有与城市居民同等身份。为促进和引导农牧民转移二是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报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转变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形成全社会关注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让转移就业成为广大农牧民无风险、无投资而增收的现实途径。
㈡、构建三大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效率,提高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旗、镇、村、社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建设,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息灵敏、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旗联网”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XXXX目前已在全旗4个苏木镇和81个嘎查村分别设立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96人,全面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2、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建设。按照“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针,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培训的方法,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以旗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就业培训与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基地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其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订单培训和企业出岗位、部门负责培训的“1+1”培训,注重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鼓励城乡劳动力勤于学习,努力掌握新技能。2003—2006年,旗就业局培训中心共转移培训农牧民2951人,培训后就业2267人。
㈢、拓展五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1、拓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就业空间。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其加快发展,从而以点带面、分类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促使全旗劳动力转移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专业社和专业村的格局。
2、拓展工业企业、城镇建设的就业空间。继续依靠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和扶持这些企业上项目、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要鼓励农牧区种养加大户、经营业主就近就地使用农牧区富
余劳动力。要依靠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转移劳动力,向农牧民打开城门,努力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牧民由长年性外出打工转变成稳定性居民。
3、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按照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动员和支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农产品流通业等活动,鼓励农牧区劳动力自主创业,使农牧民变为商人、企业家。
4、拓展劳务输出的就业空间。继续采取“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洽谈”的方式,外引内联,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加强与国家正规劳务输出机构的联系,积极向国外输出农牧区劳动力,扩大输出范围。加大市场调节就业的力度,鼓励非政府劳务输出行为,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制度,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牧民走向市场、实现自我的大胆尝试,是解决温饱后农牧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我们要坚持“两手抓”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手抓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另一手抓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条腿走向城市转移,另一条腿走本地向非农产业化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道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实现XXXX农牧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