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永州市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永州市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就业情况,3月份,市统计局对部分县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情况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抽样调查,并设制了两个问卷调查,走访了部分乡村和企业,获得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走向和结构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一、基本情况
1、劳动力情况。2009年,全市总人口586.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9.03万人,占总人口的81.65%。农业人口中劳动年龄内人数281.58万人,其中:实有劳动力271.13万人(其中:男性156.75万人,占实有劳动力人数的57.81%;女性126.36万人,占实有劳动力人数的42.19%),占农业人口的56.6%。
2、外出转移就业情况。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推算,2009年,全市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达到115.98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6.73万人,占14.42 %;省外就业99.25万人,占85.58%。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构成 :(1)性别构成。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3.03%,女性占36.97%。
(2)年龄构成。以中青年为主力军,21-40岁年龄段最为集中,占总数的76.73%;16-20岁占12.61%;41岁以上的占10.66%。客观分析,年龄段与转移意愿和稳定性有着很大关系,41岁以上转移就业人员少的原因是部分人员年龄大,找工作相对较难。特别是51岁以上的外出人员中有很大部分是随小孩外出从事家务活。(3)素质构成。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偏低。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70.55%;其次是高中文化,占19.61%;小学文化及以下为5.0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分别为3.5%和1.29%。(4)技能构成。总体技能水平较低,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28.9%,未受专业技术培训的占71.1%。
3、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待遇情况。由于经济复苏,广东沿海地区企业恢复生产,订单增加,用工需求量增加,原本停厂企业现在恢复生产,原来在外就业的老员工,由于技术熟练,又被企业主招回。据了解,今年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上年有所提高。农民工工资从1000元到3000元的居多,低于1000元工资的很少了。
4、政府搭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一是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特别是春节期间,紧紧抓住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家的时机,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LED显示屏、公告栏等渠道
及时发布企业的用工信息。二是召开专场招聘会。永州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与上海蓝海国际教育合作集团在冷水滩、东安、祁阳举办“服务世博会,永州-上海转移就业帮扶行动” 大型巡回专场招聘会。”宁远县以“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破解企业用工难题”为主题举办“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人力资源大型招聘会。其他各县区也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三是培训带动就业。(1)鼓励企业自主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技能培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的用工需求,科学制定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能手带新手”的办法,引导企业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的熟练工。如新田县引导富弘鞋业、祥昱鞋厂等企业开展自主培训,每年都能培养400多名“熟手”。(2)积极开展“订单”培训。按照“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出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办法。就业培训部门深入企业了解用工需求,结合各部门、各乡镇推荐的务工人员情况,组织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集中进行培训,同时组织农村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参加紧缺工种培训。经培训后,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3)丰富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专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开设并举办挖掘机、叉车、铲车操作与驾驶,电衣车操作与维修,拉机缝盘,电子电工,纺织等十多个工种专业的培训班。
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城乡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再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愿望及动力依然较强,农村劳动力城乡间流动就业将长期存在。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化,转移就业压力加大。从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永州市农村劳动力约为271.13万人,全市耕地面积 440多万亩,按人均种植4亩耕地测算,维持市内基本农业生产劳动力需110万人左右,目前已转移的115.98万人中,剔除这部分劳动力,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45万人左右,这部分人有时打点零工,有时从事农业生产。调查显示,永州市富余劳动力存在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的问题。由于已转移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使市内从事第一产业的基本上是40岁至70岁的群体,劳动力老龄化非常明显,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障碍。
2、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劳动力转移有一定的盲目性。永州市各县区都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但因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工资和场地落实不到位,职能作用没有得
到充分发挥,尤其是乡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服务网络不完善,中介组织不够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农民外出盲目性很大。通过政府部门、培训基地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60%以上。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同使其在就业领域上受限制。永州市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7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务工择业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多集中在建筑、鞋类制造、服装加工等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条件差,劳动报酬低。而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专业技能弱化与市场用工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构成了劳务用工双向择业的“瓶颈”;再就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相比还存在一些劣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4、创业环境还不够宽松,农民工返乡创业仍较艰难。永州市去年虽已在配套服务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返乡创业的农民资金有限,而目前各类担保机制又不健全,返乡企业农民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严重制约了创业者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针对永州市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就业”的方针,按照“科学就业,素质就业,和谐就业,全面就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探索“创业促就业、就业促保障、保障促和谐”的就业和创业发展路子,着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配套服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目标落实。各级政府始终把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广泛开展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宣传,从思想上、意识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把转移输出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区)、乡(镇),再由各乡(镇)分解到各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拓展就业空间,推进本地转移。本地就业具有务工及农业生产兼顾、企业择业标准较低、务工及消费成本低、劳务净收入相对较高、家人及亲属团聚方便等优势。随着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本地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工业园建设加快,用工量将逐渐增加,县域经济承载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强,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推进劳动力本地转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
3、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各级政府要确保就业服务体系的人员、经费、工资和场地落实到位。就业服务部门要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一要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延长培训时间。要让文化素质本身低下的农民学会一项技术,培训的时间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因此,建议根据参加培训人员文化程度,专业不同确定培训的时间和补助标准。二要扩大培训面。在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对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应当扩大到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所有农民(包括非贫困户劳动力)。三要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营造创业环境,促进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金融信贷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项目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投资见效快而资金又相对短缺的返乡创业者。针对农民工创业,要比照外商享受的政策,对农民工创业兴办的企业实行同样优惠的政策,在基础设施、政策扶持、配套服务、产业引导、人才供给、土地优惠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创业系统的支持。一是加大财政扶持。要将财政政策与其他相关措施综合考虑,配套实施,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融资等措施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是给予税收优惠。对于农民工的新创企业可以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免税政策或者优惠税率;对于在解决就业、贡献突出的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或者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三是扩大财政补贴。要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助基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融资补贴。对新创企业进行用地、厂房租赁、用电和用水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给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低于市场的价格。四是减免行政收费。减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工商登记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雷爱华]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
第二篇: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必然经济、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规模性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演绎时代喜剧的同时也蕴含着双刃剑的另一面刀锋。如何实现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更是影响和谐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延庆县、海淀新区等农村积聚的地区为重心,随机性地调查走访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50名曾经转移就业现在在家的青年和50名一直在家的农村青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转移情况,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一、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北京是中国的国都,城市化进程速度和水平都相对较高,随着超级大城市城区的扩大和各个新区的开发,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离开故土,走向转移就业之路;同时,在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下,更多的农村青年未雨绸缪地走出家乡农村,前往异地谋求生计之路和发展之途。
在北京市境内的农村青年纷纷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定的自我特色:
(一)转移就业目的地多在其家乡附近,离开北京市的占少数,离家越远女性越少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43名在没有离开县区就业,81人在所属县区外但没离开北京市,两者相加224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男女比例是124:100。另外还有51人在附近的河北、内蒙古等地,男女比例是34:17,。另外,还有15人在较远的地方,仅占总数的5%,男女比例为4:1。
(二)转移的途径以熟人介绍为主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其中亲戚介绍和引导的有87人,同学等社会关系引荐的75人,二者相加162人,接近总数的55%。另外,通过单位直招的35人,人才市场的64人,还有39人是通过政府辅助途径出去的。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20岁以下的有27人,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21到25岁之间的有118人,26到30岁之间的有87人,二者相加占225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30到35岁之间的有38人。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职业种类多样,职业层次偏低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75人从事服务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71人是一般职员的,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64人为技术人员,占总数五分之一强;26人成为管理人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有54人无法给自己职业划定归属。
(四)转移就业青年的月薪多在1000-3000之间,月净余薪金多在300-1500之间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34人月薪不到1000元,102人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87人月薪在2001-3000元之间,另外有57人月薪超过300元。月净余薪金方面,56人剩不下300元,67人剩余301-800元间,75人剩余801-1500元间,71人剩余1500-200元间,31人剩余2000元以上。
二、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问题和原因
透过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偏低,与非农业生产的要求出现错位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42人上过小学或者根本就是文盲,158人初中毕业于肄业;二者相加210人,占总数的70%;高中毕业或肄业的68人,中、大专毕业的只有32人,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在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中,有183人没有经历过任何培训,占总数的五分之三。这种低学历、缺乏职业培训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适应非农业的生产要求,大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所挣薪金普遍偏低,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普遍层次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观念陈旧,主要是家庭观念、京城虚骄心理障碍较重,甚至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识
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21人对饭店端盘子、家政等行业等服务业存有偏见,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12人有天子脚下公民的虚骄心理,不屑于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28人因为结婚后家庭因素不想出外就业,13人因无法再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不想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致使许多农村青年纷纷折翼回乡,影响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的发展高度。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和分散性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所数量少,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盲目流动,基本上以熟人介绍为主。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5人因为没有合适的信息和途径而未能转移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7人 因为以前的介绍人或相关人脉丧失而被迫回乡。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信息不通畅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同时,这种随机性和盲目性,还给不良企业用工不规范带来了机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有意克扣工资,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在笔者调查的300名转移就业农村青年中,有134人或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权益得不到保障,或经常拖欠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盼望着回家。
三、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多措齐发,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开拓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
根据北京农村青年普遍不愿离家太远的现实,探讨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在这方面,北京业已出台一些措施,如建立并实施“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延庆县发挥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的作用,先后与西城、朝阳两区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和“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形成独特的就业模式。这些措施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直接促进北京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二)紧紧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大农村科教投入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力求按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进行有的放矢地专门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相对于非农业生产需求的切合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人文主义或职业引导教育,可以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大山,离开小家,走进城市去闯世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相信,素质得以提升、观念也实现转变开化的北京农村青年们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个体和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面保驾护航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北京都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充分政府职能,全面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事宜。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二要强化跟踪管理。从招工培训、上岗签证、矛盾纠纷到续签合同等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可效法内蒙古巴
林左旗实行“四不输出”,严把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关”的例子,为农村青年把好就业观;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考虑出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保护青年民工的合法权益;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安全保护体系,取消对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取消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对农民分等级的就业制度,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劳动资源现状
镇辖区内现有21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9797人,现有劳动力资源19461人,城镇人口771人,农村人口28426人,外出务工人数6356人,务农人数占56%,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3125人。
二、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的成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耕地上所能容纳的劳动力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高科技农业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2.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较低,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镇外出务工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率为30.8%。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又在两方面加剧了劳动力过剩,首先劳动者把本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增加了劳动供给。其次,未受过较
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岗位需求。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变化特点
1、外出务工就业岗位稳定性增加。
2、亲友、熟人介绍仍然是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
3、外出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有一定技术特长的明显增加。
4、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外出就业依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供求信息不畅,缺乏组织与合理引导。
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影响其在城镇的收入和稳定就业。在外出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技术工或“大工”的仅占少数,绝大部分做粗活、打杂工。
三是农村依然存在大批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如:工作环境差、缺少劳动保护,拖欠工资,没有医疗保险,少数有养老保险的也不能落实到位等。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组织引导。一是加快推进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的组建。凡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维权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协会。
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广校熟悉三农、贴近农民、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做好农村产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3、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及时准确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转移。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外出就业的劳务人员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制度、合同关系和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第四篇:对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
对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
调 查
调查时间:
2011年7月至8月。调查对象: 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情况。调查地点:
1、牟定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牟定县共和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
3、牟定县共和镇茅阳社区居委会。调查方式:
1、查阅相关资料及信息;
2、向长期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干部了解情况;
3、实地走访调查部分农民工。调查人:
姓名:何成丽 学号:1***5 班级:中央电大牟定工作站2011级(春)专业:法学(本科)× 20 = 400 牟定县是一个工业欠发达、农业难成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贫困县。近年来,针对全县“农村就业压力大、构建和谐社会难”的实际问题,牟定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的思路,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就业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县的劳务输出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新形势,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促进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我于近期对牟定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人长期在基层乡镇工作,经常与农村、农民打交道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牟定县劳务输出的现状及成效
牟定县地处滇中腹地,幅员面积1464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91%,耕地面积20余万亩(人均耕地1亩),全县经济收入以粮、烟种植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辖3乡4镇,3
中,县委把“新增劳务输出4000人”列为全县为群众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切实解决了一些困扰劳务输出工作的难题。同时,县财政加大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经费的投入,2008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5万元资金作为劳务输出工作经费。
5、机构健全。2008年,县委、政府成立了“牟定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人事劳动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并明确将办公室设在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由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劳务输出的日常工作。为协调开展工作,县政府还建立了“牟定县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劳务输出问题。
6、措施有力。一是县委于2008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劳务输出的实施意见》,明确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劳务输出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二是由政府牵头,多角度寻求和发展劳务输出的渠道,与福建省涵江区等地建立了长期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由劳动部门统一组织,先后将2000余名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福建就业。三是多渠道开展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营造劳务输出的良好氛围。2008年春节前夕,县委、政府制作了《牟定人在涵江》专题片,× 20 = 400 全面介绍了牟定人在福建涵江企业的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对宣传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为配合培训,县政府还组织人员编写了《牟定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手册》一书,2008年以来,全县先后对4052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了引导性培训。五是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台账,于2011年对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建立了台账,基本掌握了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信息。六是深入开展就业指导、政策咨询、输送引导和跟踪服务工作。
7、成效明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牟定县的农村富余农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劳务输出已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就业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劳动效益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必然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仅靠农村内部的产业已经无法消化和解决,对于牟定这样的贫困县,更是难以满足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近年来,牟定县通过实施劳务输
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后,能源需求、资源需求、生态环境、人多地少的矛盾等一系列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因土地、宅基地、山林、水资源等发生的纠纷大大减少,促进了村民和睦相处。再者,从党中央、国务院的发展思路看,目前正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而劳务输出正是连接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推动社会和谐的传动杆。
二、牟定县劳务输出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看,牟定县的劳务输出发展健康,进展顺利,态势良好,逐步走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劳务输出毕竟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目前还处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阶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观念陈旧,认识不足。抓好劳务输出,关键是要激活农民这一主体,目前,困扰牟定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民工们怕出门上当受骗、怕出门不安全、怕工资有拖欠。部分群众仍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的陈旧观念和封闭保守思想。再加之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对劳务输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一些干部在宣传过程中或在解答群× 20 = 400 众咨询时误导群众,甚至作一些反面宣传,这使本来就缺乏外出务工勇气、持观望态度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望而止步。
2、网络不全,信息不灵。近两年来通过向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积极争取,该县已为7个乡(镇)劳动保障所配备了电脑、传真、电话等办公设备,但因经费不足等原因,各乡镇的电话和传真都未使用,电脑也没同县局联网,无法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导致用工信息传递不畅,无法将政策和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3、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牟定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技术、素质不高一直是制约劳务输出的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中,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者占90%,高中及以上文化的仅占6%,还有一部份是文盲和半文盲,许多劳动力不仅文化偏低,且无一技之长,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该县目前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为年龄偏大的农民,他们年龄大多在40多岁,这与用工单位对从业者年龄的要求、偏好不相符。
4、盲目流动,缺乏保障。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属自发外出务工,这些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一技之长,盲目进城务工,要么辗转找不到工作,要么就是从事一些技
011
广“夫妻双输出”和“半工半读”等新的输出模式。“夫妻双输出”即夫妻同到一个地方就业。夫妻同输出,可以相互帮助、照顾,同时可以节省开支,有利于家庭的稳定,能较好地实现“输得出、留得住”的目标。福建涵江区的一些企业,对夫妻双输出人员还给予特殊照顾,如给予房租补助,带小孩到厂方务工的,厂方给予联系子女就读并给予报销学费。“半工半读”即边读书边工作。据调查了解,福建涵江的部分企业与职业技工学校协作,开展“半工半读”的“就业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当地收到较好的成效。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可由劳动部门统一组织输出到涵江,边读书边打工,一年大约有4个月在学校上课,有7个月在企业实习,实习期企业发给基本工资。
5、大力宣传,形成共识。要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壮大劳务产业的突破口,通过广泛、深入、有效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外出创业,以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劳务产业的快发展。同时,要重视发挥典型带动的作用,通过认真挖掘,树立一批外出务工致富的典型,以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他们自主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用他们的事例感召周围的人员。× 20 = 400
6、狠抓培训,提高素质。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择业机会的基础。根据新的就业政策,政府将有计划地对农村劳动力给予免费的职业培训。要多渠道捕捉、分析各种用工信息,根据市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走订单培训、定单输出的路子。通过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思想素质、劳动技能有明显提高,为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奠定基础。
7、完善服务,强化保障。当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特别是个别企业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要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全程服务工作,认真做好“输前、输中、输后”三个环节的工作,做到输前有联系、有培训,输时有指导、有协调,输后有管理、有服务。要经常与务工人员保持联系,关心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对他们提出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务工地的相关部门及厂家协调,要积极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劳务纠纷、工伤事故。要加强与中介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督促用人单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务工人员的劳动、工资、保险等待遇,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输出稳固率。
415-页 共 15 页
总之,就牟定而言,实施劳务输出,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能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全力搞好劳务输出工作,使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劳动就业关系和谐稳定,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 = 400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入户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涉及到全市(含市开发区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有乡镇(场、街道办事处),全面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状况,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从业状况
截止2009年6月底,全市实有农村劳动力236.4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9.01万人、占41.87%;从事第二产业人数77.0万人、占32.57%;从事第三产业人数60.44万人、占25.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
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13.39万人。按性别划分:男性63.63万人、占56.12%,女性49.76万人、占43.88%。按就业年龄划分:16-25周岁35.78万人、占31.55%;26周岁以上77.61万人、占68.45%。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89.84万人、占79.24%;高中和中专20.41万人、占17.99%;大专及以上3.14万人、占2.77%。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1)建筑业44.50万人、占39.24%;
(2)电子通讯及软件业11.86万人、占10.46 %;(3)机械制造业9.14万人、占8.06%;(4)纺织业7.94万人、占7.0%;(5)服装业10.94万人、占9.65%;(6)其他行业29.01万人、占25.59%。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地域分布 东北26.88万人、占23.7%; 江浙20.88万人、占 18.41%; 西北8.67万人、占7.64%; 西南10.52万人、占9.28%; 武汉城市圈25.84万人、占22.79%; 其它城市20.60万人、占18.18%。
二、农村劳动力调查的基本方法
(一)、成立工作专班,抓好衔接协调
这次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是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农村工作决策依据,是劳动保障部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因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发出专门文件、多次下乡协调督办,保证了此项工作园满完成。一是发专文、开专题会。5月5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孝劳社[2009]22号),并于5月7日在孝南区召开了全市劳动局长、就业局长和统计人员动员会,专题部署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孝昌县以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县农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7个协调专班,使调查工作全面有序推进,提前完成了调查工作任务。7月3日,又在孝昌县召开了现场会,推广孝昌调查工作的经验和作法。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市劳动保障部门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一大批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及时督办检查指导调查工作。局长张永国同志先后到汉川、孝南、安陆等县市,直接深入乡镇村组,检查指导农村劳动力调查工作,多次参加调查工作协调会,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三是抓好业务培训。组织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普查工作专班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邀请市统计局相关专业人员,讲解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确了具体事项和细节问题,对整个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时,为了使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家喻户晓,积极寻求农户配合,我们在各类媒体上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工作的公告,在各乡镇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实行“三级”联动,确保措施到位
此次调查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工作量大、接触面广。为保证普查工作进度快、标准高、数据准,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争取政府协调,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以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和村组干部为依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登记。各县市区先后召开了乡镇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和普查人员培训及动员会。县市区政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的调查工作进度,定期下发督办通报,通报各乡镇的工作情况,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赶的氛围,确保了调查登记工作进度。在实际调查登记操作中,各乡镇抽调镇(乡)村两级人员建立了“三支队伍”:入户统计调查员、基础数据调查员、资料查询调查员。他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保证了调查工作的高效、快捷进行。
(三)严格工作标准,确保数据质量
6月底,各乡镇基本完成入户调查登记工作,随即转入录入汇总阶段,为保证调查数据录入及时、层层审查把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三个汇审小组,巡回到各地进行指导汇总工作。对统计数据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进行把关。在录入之前,要求各乡镇对采集的调查资料认真整理,对汇总数据有明显差错的,要求进行再次调查和复核。孝昌县和汉川市还专门投入专项资金开发了数据统计录入软件,大大提高了录入汇总的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率。在这次调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及下步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转移就业人数的79.24%,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7.9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77%。二是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全市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38.79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4.21%,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9.65万人,仅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8.51%,整体来看,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一技之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跟随亲朋或熟人介绍引导而实现外出的,转移的随意性较大。四是农民工外出就业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大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民工需求。
(二)对策及建议
1、以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为重点,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乡镇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公平的现代劳动力资源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六统一”的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和业务指导,加快区、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尽早贯通市、县、乡(村)就业信息网,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网络。延伸就业服务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完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外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2、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高外出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增强竟争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3、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规划实施过程中,把项目建设与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尽力做好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当前,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规、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切实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规范用工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妥善处理劳动合同纠纷,及时协调解决劳动合同不规范、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等问题。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四是加强市场整顿。坚决取缔非法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5、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从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方面积极为回归创业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建立一条龙、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帮助各类回归创业主体了解投资形势和创业环境,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必备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将回归企业纳入工作重点,提供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补贴。对劳动密集型回归企业提供不超过200万元担保贷款扶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回归企业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健全社会化、开放式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县市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支持回归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