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奇迹的震撼——读第56号教室有感(朱鸣竹)
奇迹的震撼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崇贤一小 朱鸣竹
读这本书之前,已早有耳闻,据说很神奇很特别。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不禁令我想起哈利波特里的九有四分之三站。第56号教室的确是一个奇异的地方,是一个教学的世外桃源,充满魔法与神秘色彩。
在看书的时候,总是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平时是如何做的?做对了还是错了。感触繁多,因为自己也从事着这份职业,因此有所见略同,更多的是恍然大悟。
一、信任
雷夫的56号教室是信任的基地,我也明白信任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才能让孩子信任自己却是个难题。但现在我很确信,获得信任的最佳方式便是做孩子们的榜样,要求他们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雷夫的这一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是一样的:“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想做好的。可惜在现实教学中我似乎还做得不够,有几次我说话不算话,被学生指出了,当时就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向他们表示歉意,并且保证下次一定履行。其实要做到对学生说到做到也非易事,有时候是迫不得已,但对于学生来说,我每反悔一次他们对我的信任就会少一点,最后便是不再信任,那是很可悲的。二、六阶段
这是最令我震惊的一部分,在这一章节里我发现之前自己真是彻底的大错特错。这“六阶段”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我觉得说得实在是贴切有理。
雷夫认为学生道德发展分六阶段,第一阶段为“我不想惹麻烦”。我像雷夫所描述的那些老师一样,经常用惩罚的方式来管教学生,比如作业没按时完成的罚抄词语,作文没写好的罚写作文等等。有时候我会想,我拿这些去罚他们,他们会不会因此更加厌恶抄写词语,写作文,从而厌恶语文呢?有时候罚了也没有什么大的效果。看来罚并不是一个好方法,雷夫说得很对: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事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第二阶段为“我想要奖赏”。老师和家长往往会以各种奖励的方式去鼓励孩 1 子认真读书学习,但是过分依赖于奖励就不对了,应该让孩子明白做得好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我发现自己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成长的,有些时候我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因此我十分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奖赏的坏处。
第三阶段为“我想取悦某人”。我想如果说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我想要奖赏的阶段,那么中段三四年级便慢慢演变为为了取悦老师和父母二学习了。他们喜欢听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担心在老师面前说错话,做错事,这种心理在好生中尤为严重。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班的一位十分优秀的学生,他就是不肯上课举手发言,又一次我问他原因,他说怕说错了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就不好了,有的人就说读好书妈妈会开心。当然这相比于之前那几个阶段已经好很多,但绝非正确的,学习从来不是为了谁或为取悦谁而学的,我想我自己也是到了大学才真正体会到这层含义,之前自己似乎也有点为了取悦家人和老师而念。
第四第五阶段分别是“我要遵守规则”和“我能体贴别人”,我觉得这两个阶段至关重要。对于规则,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到底要如何看待规则呢?我时常在想定个班规吧,但有时候又想,如果班规仅仅是一个摆设,或者只在我班主任在的时候学生能做好,如果我不在他们照样乱糟糟的话也是没有意义的。我想如何能使一种规则深入学生内心才是最重要的。这也便是许多老师都追求的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境界。回想下自己班中的孩子,有两次早自习让我十分开心,因为我没去教室之前就在远处看到班里学生在念课文了,当我走近教室的时候,大家仍然很认真地在念课文,当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悦。虽然仅此两次,却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对于体贴别人,是预防打架的最好方式,如果能把宽容和为别人着想的思想融入孩子心中,那打架的事情便会较少发生,班级学生也会十分融洽。就像雷夫说得那样,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第六阶段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想理解的通俗点便是做了好事不留名之类的吧。目前在自己班还没发现有谁达到了这个阶段,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做了好事并不一定要大肆宣传,做好事本事便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三、电影教育
其实我自己比较喜欢看电影,也深刻感受到电影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我曾想过通过选择一些电影作为教学方式,这也是孩子很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雷夫 2 的电影教育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同之前读书读报课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看《绿野仙踪》,其实每个孩子从电影中学到的东西都不一样,而且很多都是书本中所学不到的。因此我也想尝试着以后多一些电影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资源。
在56号教室里发生了许多奇迹,他为我解决了一些困惑,让我反省思考,我要把这些奇迹带进自己的教室。
第二篇: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有感
陈弟芬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教师的朋友。从中我们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最近开始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从中受益匪浅。虽然我还没有看完整本书,但是粗粗的阅读也让我从中了解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
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也包括我在内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原则,而且我还经常告诫我的亲戚老师们。在每开始一届新学生的第一节课,我都要“立规矩”,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我有点儿“恶”,慢慢地,他们就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恐惧,这给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定的阴影。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榜样,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 学生的老师。
书中讲到:老师必须维持教室里的秩序,但千万别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这一点我也有同感,因为只要孩子们看见老师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所以在多年的“严格”教育中,多数学生还是比较信服我的。
书中也提及:孩子们在接触所有好的坏的事物的同时,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吸取教训。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情商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忽略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培养,忽略了让孩子体会快乐体会放松体会温暖,那么一切都是得不偿失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确实需要更用心,运用各种方式点燃孩子的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灿烂夺目的明星。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充满诗意,会有很多惊喜等着我们。
说实在的,这本书阅读的时候,可能由于翻译,或者本身知识面的问题,有些章节在反复读了以后还是不明就里,但不管怎么说,字里行间仍能看到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执着与激情,还有他不随大流,敢于坚持的人格魅力。
总之,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读《第56号教室奇迹》有感
帮助沙滩上的海星重返大海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有感
拿起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份遗憾。如果让我在二十年前读到这本书,那么,在走上教师职业的第一天,我就会从关注孩子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开始,塑造着孩子们“莎士比亚写诗一样的人生态度”(李希贵)。也许,我就不会在认可“教育无小事”的同时,却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忽略了许多发生在身边的风景,而让“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不断上演。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庆幸。雷夫·埃斯奎斯老师把所有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动人的教育故事。在平凡简单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复杂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单调重复中,让我们领略到山重水复、多姿多彩的教育艺术。它让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能时时找到一个对照、学习的榜样,让我的教育理想变得更为清晰。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雷夫老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他要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学会专注,远离电视,学会如何做决定,为自己制定高标准,无私和利他,以及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强调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如果想教育好孩子,那么首先就要成为我们期盼孩子成为的那种人。
时间的重要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永恒命题。珍惜时间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来说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训诫。孩子需要理解:守时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了守时,我们就要计划好之前的每一件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训练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他们明白,每一件事都不能拖沓,不然就会影响到下一件事。对于教师而言,要成为学生有效时间管理的典范。最杰出的教师懂的和学生相处的分分秒秒都很宝贵,而且能善加利用。这让我想起曾经听过的一场讲座——一堂好课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准时下课。现在对于我自己的课堂,我也开始要求自己准时下课,正因为我要准时下课,我才更感觉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如此珍贵,都要更有效利用才好。
专注是成人们最希望孩子具有的品质。在教室里,教师希望孩子能专注得听讲;在家里,家长希望孩子能专心得完成作业。可是雷夫老师告诉我们,比专注于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这样孩子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美好。许多成功人士都有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对自己的事业保有高度的专注。正是因为这份专注,他们或者是创作了不朽的作品,或者是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而他们的专注换来了更多人的专注。当我们也沉醉于一首名曲,一副名画时,我们的专注正是他们昔日的专注所换来的。要让孩子懂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的专注有一天会换来他人的专注。
这本书的结尾也引用了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扔海星。也许很多人觉得他只是扔了少量的海星回到大海里,比起更多的躺在沙滩的海星,这个数目小的惊人。是的,对于躺在海滩上更庞大的数量而言,扔回一个海星的举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那只获救的海星来说,它的生命重新起航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即使不能兼济天下,至少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送回一只海星,两只海星,三只海星„„去努力帮助那些沙滩上的海星回到大海,自由自在得追寻他们原本就该拥有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每一个教师应该致力于做的事。
合上这本书,我深深感叹这位老师为孩子们付出的一切。作为一名教师,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全部,也许那风光了一时,可是最美的风景在于孩子们的未来,藏匿于他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正如书皮上那句话——点燃孩子们的热情,那么,一切将水到渠成!
第四篇:读《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教师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一开始,我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一看的。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以非常细心地态度看,几乎没有漏掉一个字,有些章节还反复地阅读几次。因为这是我从教十多年,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感人、细腻的反映教育历程的书籍,也最真切感受到——教育生涯在许多人看来,是多么的平淡无奇,但在作者看来,却是多么的不平凡。
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如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筹集外出游玩的经费,利用课余时间去打短工筹集经费;组织孩子的生日会等这些事例。我们看到,他把个人的生命与教育事业完全融合在一起,完全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他的学生。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又是我们所无法做到的。这也是他最终能取得事业成功的原因吧。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认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我想“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应该这样说,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一名好教师要成长,必须得善于反思和总结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这是教育的大智慧。
敬佩和感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这位令人敬佩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
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他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2点钟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
好奇和惊讶,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感觉雷夫老师很有个性,尽管他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了,身上已经被照上了许多美丽的光环,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里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我一下就对这些产生好奇。我的内心就产生了很想要去阅读它的心理需求, 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叹息和洗礼,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
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洗礼。
正是由于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正是由于他的学生人人树立了“成功无捷径!”的信念,使他的学生自愿牺牲业余时间,自愿放弃自己钟爱的电视节目,收起最爱玩的游戏机,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校进行学习,甚至主动要求周六、假期到老师家学习。这群平凡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在“成功无捷径”信念的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雷夫先生说过,“当一位好老师是世上最难的工作。”的确,雷夫老师从教以来,坚持自己的原则,付出120分的热忱,面对着来自贫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都是抱着同样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以独特的魅力使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做一好老师是很难,所以要求我们自己向雷夫老师那样,认真、坚持、有原则。我们中国教育的弊端,保守、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造成我们老师对于自己的定位都是那么的困难。
“无论孩子要精通的技能是什么,都必须先学会在没有老师陪伴和指导下自行练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时作业整洁、干净,正确率高,家庭作业却龙飞凤舞、丢三落四,错误百出。我们的孩子,是在为老师学习吗?我们老师(包括我),常常为了能看到学生干净整洁的作业,就监督学生做作业。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陋习。应当训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任何状态下高效地学习。“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的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容易乐在其中,也会做得更好。”以超然的角度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用心体会他们的问题。任何教学的决策都必须谨慎小心,务必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考虑。教书是件苦差事,但成果却是甜美的,因为你丰富了孩子的一生。教师的任务为何?学生踏进你的教室,可以学到什么?可以带走什么?你自己要坚强,才有资格期待学生不被挫折或失败击倒!只有你自己勤奋不懈,才能要求学生努力用功!愿明天更美好!
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他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他让学生人人树立“成功无捷径”的信念。“成功无捷径”是56号教室的座右铭,“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是56号教室的口号。我个人觉得雷夫老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良心,他很真实,很坦荡,很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安、痛苦,敢于面对教育的困惑、不良现象,而后有所思考,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为他的学生撑起一方天地,让第56号教室的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他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我想,我们教师应像他一样用我们的教育智慧、责任感和不断地学习能力,建立我们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有独特思想,他虽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但却是一个通才,他用创新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热爱学习;他以热情的教育态度,让教室变的温暖,他用爱,获得了教育的成功与精彩;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对当代社会的困境与难题有认真的审视;他用智责任感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帮助我们建构了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读《中国教室的奇迹》有感
读《中学教室的奇迹》有感
华龙区四中冯焕芬
读完关于孙维刚老师《中国教学的奇迹》—书,令我佩服、感慨之余,也收获很多,孙维刚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能等,对普通老师而言都难以通过短暂的学习而达到那样的高度。但他充满奇迹的教学生涯可以让老师明白努力的方向。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学生心中充满着阳光,学生们也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环境。他说话声音并不洪亮,但常以饱含真情的语言感染着学生。他有时宁愿做学生的学生,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博大的胸怀与谦逊的品格。
孙维刚要求学生做题时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举手回答,人心中没底时,一定要勇敢,迫使自己上梁山,就能把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都发展起来。孙维刚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他说如果不运用这种方法,而只是死记硬背,数学教学就活不起来,师生之间就没有沟通与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与相互启迪,就不能形成探究。他常说,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孙维刚认为:老师给学生讲题,如果只把题目的解法过程一步一步讲清楚,哪怕再细致明白而讲不出这些解法步骤是怎么想出来的,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极作用。
他为学生开创了解题“三级跳”——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寻找共性)、多题归一(寻求规律)我把这些规律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收益颇多。在孙维刚的每堂课上,无论是学生们上讲台讲题,还是老师讲题,都有一个例行公事,那就是必须讲出自己是“怎么想出来的”。
孙维刚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有想法的同学会到 1
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孙维刚则审时度势,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和眼前的实际出发,不时地点拨,但不是提示更不要提示。开始时课堂进步跟不上,耽误时间,但学生的能力会随着这番过程而提高,进度也将大大加快。
孙老师告诉我们,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 师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
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平时我就是这样做的。举一个例子,我班宋怀昆,担他课的老师都知道,他是一个毫无课堂概念的学生,也是一个以搞恶作剧来引起别人关注的学生,自习课他把所有书本铺在教室地上睡觉,课堂上他总是发出怪声扰乱课堂,就连喊起立,他也是妆模作样,拉着长音喊到出不来气儿为止。就这样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我们大家都没放弃他,一如既往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关爱他,我给他说,宋怀昆你不管怎样老师都不放弃你。发现他趴桌子上睡着了,我就拿旁边的衣服给她盖上,又一次我让学生板书知识点,他也主动写了,字体龙飞凤舞,虽有故意捣乱之嫌,我抓住机会大加表扬,经过我们全体老师努力,不知从哪天起,他有了很大改变,课堂有许多收敛,名次也加速进步,由原来倒数上次考到了年级第九,数学成绩开学初考了40多分,这次竟考了106分。这就是教育的奇迹,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上自我修炼,打造课堂中的精彩。教育需要等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耐心等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