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思想政治教育 马
09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不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二)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
其次,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就是说马克思在排除了理性标准之后,接着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论断,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再次,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繁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六条中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句话有三层含义: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指人的自然性,而是指人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为人从来就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和承担着,离开了生产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人便不能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也不能生存,当然也不成其为人。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其中社会生产关系是主导因素,这是由于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所以,要真正把握人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人们之间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四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不同,所以,人的本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质比较单纯,不具有阶级性和自私性,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为阶级性。所谓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四)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历来众说纷纭。唯心主义者认为思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由于不懂实践,因而也不懂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这句话说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反过来又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总之,离开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因为离开实践去观察社会生活,因而都陷入了唯心史观。
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如何?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对实践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以及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1)
实践的特点。
在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接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心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不应单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即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因为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使“自在的”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同样地,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认识的发生,也不是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即主体直观的结果,而是首先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即实践的结果。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
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首要和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的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一样”。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找到社会领域中物质关系的表现形式,阐明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对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与精神生活过程即人们的社会存在于他们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作出了科学说明。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称其为“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因此,“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依据物质生产的观点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解,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还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了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为科学地描述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9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1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2 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3 多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3 情境教学法„„„„„„„„„„„„„„„„„„„„„„„3 幽默艺术教学法„„„„„„„„„„„„„„„„„„„„„4 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4 结束语„„„„„„„„„„„„„„„„„„„„„„„„„5 参考文献„„„„„„„„„„„„„„„„„„„„„„„„5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新时期中学思想品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在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无序的局面。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我们通过调查和访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中学思想品质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思想品质;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领域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存在某些道德失范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和制裁的现象,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2008年9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在河北省部分中学通过发放问卷、师生座谈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既看到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可喜的情况,也发现因为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中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局限,部分中学生道德品质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能管中窥豹,为推进我省中学思想品质建设而努力。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基本形成并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但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冲击下有下滑的趋势。一方面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家、民族、政党、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等有了明确认知,培养了较深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作为国家意识的体现,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也是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如当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奏响时,有72.6%的人感到骄傲自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要为此努力学习的占40.5%。另一方面,在西方强势文化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巨大冲击,理想信仰迷失。少数同学表现出对国家感情淡漠、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未来产生迷茫,甚至漠不关心。如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有16.7%的同学从来不唱国歌,认为升旗活动和平时一样或没感觉的占27.4%;有3.2%的学生从来不关注时事;而问到入团的动机时,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个选项竟无一人选择。
(2)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已然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一方面,他们求知欲强,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如为了本班在会操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学们约定周六到学校训练,选择提前到校,做好充分准备和准时达到,参加训练的有95.2%。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受课业压力和社会上功利主义、集体观念淡薄,注重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23.3%的学生为了将来更有利于考大学、找工作才入团。如有73.3%的同学选择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准备,而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做贡献而读书的仅为16.7%。年级越高,这种思想倾向性越明显。
(3)(3)道德观念已基本形成,能运用道德准则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但知行并不统一,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方面,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自己实际生活中奉行,其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影响最大。如学生认为他们思想道德原则的主要来源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日常教育的占46.7%,是思想政治课的占30%;有44.4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认为是某科教师的占37.8%。调查数据也显示出21世纪中学生身上具备的一些良好的素质: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等。另一方面,少数中学生存在追求时髦,贪图享乐,相互攀比,缺乏诚信的现象有所抬头。如选择玩和吃好、穿好为自己最大的愿望的占9.4%。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有64.45%的学生选择购买零食,饮料。初中生有59.4%的人表示考试从不作弊,发现
31.2%,而高中生表示从不作弊的则下降为16.7%,偶尔作弊的为73.3%,发现他人作弊会制止的是零!在对教师访谈和实地校园环境考察后发现,与调查中学生高调的环境意识不符,实质是老师在和不在不一样,学生值日和不值日时表现不一样,知行脱节,缺乏自觉性。教师们还谈到:现在的中学生攀比的心理很普遍,尤其在业余生活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4)(4)注重人际交往并积极发展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首先两代人之间呈现出相互理解,有良好沟通的局面。如当问到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一般怎样做时,80.55%的学生选择父母意见正确就按父母意见去做;自己的意见正确就应向父母解释,取得父母理解。父母也成为孩子最大的道德教育者和物质精神支持者,如83.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父母或者家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35.4%的人会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解决。但也可以看出子女对父母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较强。其次同龄人间交往比较突出,对中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有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为人处世依据的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同学或朋友;有39.05%的学生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忙。最后,高中生相对理解和宽容,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的占36.7%,初中生则为25%;高中生认为不影响学习的话,可以谈的占53.3%,而65.6%的初中生则认为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谈。
(5)(5)对法律知识求知欲较强,有正义感,但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自控能力弱。一方面在座谈时师生都提到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表现出正确的是非观念。另一方面,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弱,法制观念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一些的占53.1%,不知道的占40.6%。座谈的教师们反映学生经常有自习课说话、逗着玩、课间有吸烟、节假日有上网等违纪行为。对老师的批评,一般是表面上能接受,但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少数学生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紧密盯防之下反复违纪的行为才会得到遏制。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而提出的对策
2.1 树立大思想品质的观点,社会、家庭、学校联手共建育人环境家庭、社会是思想品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与学校教,达到优势互补。首先,抓好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很多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会大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给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过早的“成熟”。相比之下,现行学校思想品质就显得空洞无力。其次,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开办“家长学校”成为众望所归。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在调查访谈中得到明确反映。家庭教育不当如百般溺爱、放任、粗暴已经成为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源泉,给青少年埋藏下道德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祸根。有的教师就谈道:“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孩子花点钱怕什么。”因此,只有让家长先受教育,才能使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得到及时纠正。
2.2 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校时间会越来越长,而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因此我们依然要发挥学校思想品质优势,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首先要坚守学校思想品质的主阵地,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使思想品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班主任日常的品德教育和各位教师的授课是学生获得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所以,我们在: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二要注重内容层次性,与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紧密结合。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要进行基本的社会公民教育;既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也要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思想品质就在我身边;三要注重思想品质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优势。思想品质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对中学生更是如此。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到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不允许把儿童、少年放在一种思想无菌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的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其次要注重思想品质形式不断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在挫折中警醒,在体悟中成熟。在调查中我们认识到学生对现行的思想政治课认为没有兴趣的占12.5%,兴趣一般的占53.1%。这表明革新思想品质形式势在必行。一要树立学生是思想品质主体地位。我们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注重的是“灌输式”、“严防死守”,忽视学生内心和情感需求,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师生间的对立。因此我们只有树立起“育人为本,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思想品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培养中学生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遵纪守法、爱劳动等优秀道德品质。二要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丰富的思想品质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拓展思想品质教育的领域和形式。如积极发挥共青团作用,定期组织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陵园;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地进行打扫环境卫生,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志愿服务;举办各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特长训练等活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教育变革语境中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错位与德育革新[J].伦理学研究,2006(2): 73-77.[2]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熊孝梅.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J].学术论坛
第三篇:12·9运动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
化工与制药类2014-5班一二九运动主题政治思想教育座谈会 一、一二九运动来源
一二·九运动,又称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发起的一场学生要求政府抗日的游行示威活动。它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学生团员与党员直接参与党政活动的重要体现。
二、政治思想活动目的
团支部“12·9”运动政治思想座谈会旨在让同学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工大学子的青春风采,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历史遗志、担当青春使命、增强民族自信、立志成才报国、助推学校发展。
三、座谈会内容
1.主持人宣布座谈会开始,由辅导员杨龙老师发言,对班级同学近期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团支部工作进行总结与纠正。对同学们进行12·9运动思想政治教育,并下达以后几个月内的任务,再次强调团支部的责任与义务 ;
2.团支书发言,对团支部近期进行总结与反思,对12·9运动的理解并针对大学生对于12·9运动所需要做出的贡献;
3.班级同学进行阐述12·9运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到讨论题:12·9运动的时代意义以及其与党的十八大的联系 ;
4.同学积极参加系里举报的12·9长跑运动,并从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由参与同学对参加长跑运动的感受与体会 ;
5.同学进行12·9知识竞赛,由此丰富各自的知识量,并且对杰出人员进行奖励,并讲述各自在活动中的收获与对此次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的理解与看法 ; 6.由主持人对此次关于12·9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进行总结,并对 同学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纠正。
四、座谈会成果
在此次座谈会中我们班级同学都认识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12·9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并不是。12·9只是我们了解党的其中一个点,但这个点不能丢失,12·9是纪念我们同龄人的一个活动,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那种敢于为祖国献身,虽然时代不同,可能我们强盛的党和国家不需要我们去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一二·九”运动,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继承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次座谈会上,我们积极学习革命先烈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优秀品格,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培养我们学生始终保持思想上高尚纯洁、政治上清醒坚定,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前途命运、将个人事业发展与人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刻苦学习,掌握新知,增强本领,做“中国梦”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五、座谈会总结
历史前进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仍然必须坚持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虽然这种结合的性质、内容、途径和方法都不同于一二九时代了,但是一二九的这个革命传统和经验仍然需要发扬光大。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地提出:“我们也诚恳地希望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工人、农民相结合,不断从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发扬“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就是要努力把热爱祖国的情感、信念转化为爱国的行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和本职工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反对崇洋媚外的思想和行为,牢固祖国在我心中的信念。时代不同,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不同,奋斗目标也不同。要树立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大业、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硬本领,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将其体现在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所做出的不愧为时代青年的正确选择中。这样当代大学生才能做使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合格的传递者。这也正是后人对“一二九”运动最好的纪念。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 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简单说,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或者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目的性、育人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
三、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导向性功能
1、目标导向
2、价值导向
3、行为导向
(二)思想政治学科具有规范性功能
1、对政治方向的规范
2、对思想观念的规范
3、对道德行为的规范
(三)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个性化功能
1、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2、对个性化发展具有合理建构作用
3、对个性化发展具有个体享用作用
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一)完成基本理论教育的任务
(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三)完成各种能力教育的任务
(四)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五、初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其主要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人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六、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七、教学目标的涵义
教学目标,是教者预先设想和拟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这个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自己身心素质发生的变化。
八、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概念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修养品德和陶冶情意的过程。
九、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涵义:理论联系实际方针是指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密切联系实际讲好理论,又指导学生把已学好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针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十、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1、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与学校教育“以学为主”的教学规律相符合2、以课堂教学为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全部教学的中心环节
十一、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一般的课程,按教学任务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称为综合科或混合课。一节课内以单一的教学任务为主的课,称为单一课。
几种课型:绪论课(导言课)、授新课、讨论研究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综合课。
其中前六种是单一课型,后一种是综合课型。
十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十三、教学模式概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经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
十四、启发式教学模式
(一)含义: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此来探求新知识、培
养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方法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凡是启发是教学方法,在性质上都
要体现启发性质:在思维方向上要体现“内因论”,认识主体是学生;在操作方法上,要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没有指定的、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环节,它的基本
教学思想都渗透在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中。
(三)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1、确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2、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动力的能动性的作用
3、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和途径
(四)启发式运用要求
1、形式与实质有机结合2、通过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3、教学的方法、措施要灵活得当
4、启在要害处,抓在点子上。
十五、案例教学法
(一)含义: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
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1、案例课程设计阶段
(1)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行为教学目标
过程教学中的目标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情意目标
技能目标
2、选择案例阶段
(1)案例是一个故事,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2)案例内容要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相
适应,案例选择教学目的性必须明确(3)案例要有典型性(4)案例是真实的、近几年发生的故事
3、案例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第一,教师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的准备工作
(2)案例分析阶段。第一,组织教学。第二,进行案例分析。
(3)做出案例分析结果。
4、布置作业阶段
5、教学的评价与反馈阶段:一是评价学生,二是教学评价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1、增强了教学情境的凝聚力
2、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互相沟通和合作,提升了群体的智能开发力
4、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
十六、情感教学模式
(一)含义: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
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变化的教学活动。
(二)情感教学的建构
1、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情感目标
(1)情感目标水平层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接受、反应、态度
(2)确立思想政治学科的情感目标的内容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
3、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实施情感教育
4、选择情感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情感需要
5、创造学生自主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6、通过评价活动,体验情感教学
(三)情感教学的特征
1、以智育情
2、以意育情
3、以情育情
4、以境育情
(四)思想政治学科运用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1、情感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2、情感教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加强情感教学,是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现状的需要
十七、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讲述讲述就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用形象、生动、通俗的词语描述所讲对象。
2、讲解讲解就是教师对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等,进行说明、解释、分析、论证等。
3、讲读
4、讲演
5、讲评
(二)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问答形式而传递知识的教学方法,所以也称“问答法”。优点:(1)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根据教师提问的问题进行积极思维;(2)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师传授知识的效果及时得到反馈;(3)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分析、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谈论法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并进行争论、商讨以弄清问题或提高认识的方法。优点:(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识;(2)由于学生在讨论中经过独立思考,所以对问题的认识就比较深刻;(3)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自我思想评价的自觉性。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
(六)社会调查法
十八、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要介绍教材的版本,其次,说明本节教材内容在本课节中的地位及作用,再次,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了解教材的结构、知识点、教育意图等。
(二)学情分析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熟悉掌握情况,学生对学习该内容的态度、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心理情况、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等。
(三)教学目标特点:指向性、客观性、整体性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观点、事实等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应得到的表现和提高。
(3)情意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和提高。
(4)品德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确定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经常出现、是目前和今后非常有用的知识,它是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如关键性的概念、观点和原理等。(2)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理论认识问题,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即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或理论问题。教学难点的确定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依据。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是(1)教材内容中学生最难接受、最难理解的知识或思想理论观点,特别是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2)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思想上较难接受的理论认识问题也可以作为教学难点。(3)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以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选择
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如下问题:(1)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任务来
选择教学方法。(2)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特点来确定,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来确定;另
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确定。(3)设计教学方法,要端正教学思想,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
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教
学目的。
(六)设计板书
(1)板书要完整、概括地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板书的内容要有条理、有系统。
(3)板书的设计要合理。板书分为正板书和副板书,一般正板书的字写在黑板左侧,主要按教材结构
顺序写出概念原理、知识等。副板书为辅助板书,可写在黑板右侧,随写随擦。
(4)板书要写得规范、工整。
(七)教学资源
(八)教学设计理念(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人才观、现代教学观)
(九)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等。
(十)教学效果训练
教学效果训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为了克服遗忘、强化理解、巩固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
(十一)教学资料拓展
教学资料拓展,实在课程结束后补充一些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补充拓展的资料中有更大收获。
(十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检查反思教学问题的过程。
十九、说课
(一)含义:所谓说课,就是在备课时或在评课前,由授课教师谈谈课时教学的设计情况。
(二)内容:
1、说教材介绍教材的版本、地位和作用
2、说学情介绍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思想和心理情况
3、说教学理念(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树立现代教学观○把学生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突出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要教会学生学习
4、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说教学流程
(1)、教学指导要精当适度
(2)、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学节奏要和谐○教学内容之间的起承转合的过度节奏。
○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
○语言节奏的和谐
○师生情感要和谐
(4)、教学实践的分配政策
6、说教学方法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的依据是:(1)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来选择方法(3)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师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7、说学法指导
8、说教学效果训练
9、说资料拓展
二十、导入的艺术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2、新颖性
3、趣味性
4、简洁性
(二)导入的主要方法
1、温固导入
2、设疑导入
3、激情导入
4、事例导入
5、直接导入
6、直观导入
7、引文
导入
二十一、讲课的艺术
(一)语言简洁,个性突出,增强有效性
(二)设疑激趣,引发思维,具有启发性
(三)科学准确,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四)感情充沛,情理交融,富有教育性
(五)时间巧配,难度巧定,具有协调性
(六)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二十二、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语言简洁
2、选准时机,把握分寸
3、面向全体,灵活多变
4、启发诱导,气氛和谐
(二)提问的主要方法
1、温故知新式
2、事例引发式
3、递进式
4、比较式
5、聚合式
6、辐射式
7、反话式
二十三、举例的艺术
(一)举例要有科学性
(二)举例要用思想性
(三)举例要有启发性
(四)举例要有典型性
(五)举例要有趣味性
(六)举例要有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