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宁县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20171031
会宁县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
韩芳蕾 学号:20061403110811
[摘要]:会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地域大县,教育大县,财政困乏大县,素有“陇中苦脊甲天下”之称。正因为如此,会宁才是全国扶贫重点县之一,会宁的教育才呈现如此辉煌的境地。但是,在我们农村,教育现状并不是那么的乐观,特别是在实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以来,出现了很多问题。
[关键词]:会宁乡村教育现状 教育问题 改革措施 发展前景
我是土生土长的会宁人,对会宁的教育还有点了解,于是我决定调查我们会宁县的乡村小学教育情况。会宁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地域大县,教育大县,财政困乏大县。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是会宁的基本气候特征,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圣地和丝绸古道名城;是国家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的“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是西北教育名县。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全县管辖24个乡、4个镇、290个村(居)民委员会、2066个村(居)民小组。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境内有汉、回、蒙古、满、藏、东乡等六个民族。财政连年赤字。干旱少雨是这里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素有“陇中苦脊甲天下”之称。
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会宁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因为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
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因为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会宁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说明:本文写于2008年4月22日(毕业论文),因百度空间升级迁至百度网,重新整理成文档。
第二篇: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第三篇:关于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
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关于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任迪
崔 召 小 学
2013.6.26
第四篇:会宁教育基地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廉政教育基地——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坐落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城西的会师园内,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而建设,由会师陈列馆和会师广场两部分组成,与周围的会师楼、会师塔、会师联欢会址、革命文物陈列馆、将帅碑林等景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2006年10月建成开放,建筑总面积3310平方米,是全国同类纪念馆中规模最大、也是唯一全面反映各路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会师陈列馆主展厅由三个单元组成,分别是《各路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甘》、《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热土》。各单元按红一、二、四方面军不同长征路线,以丰富的图片、基本完整的实物、仿真的故事场景为主体,辅以多种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完整反映了红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再现了会宁会师的壮阔场景。
2008年,甘肃省纪委、白银市纪委、会宁县纪委深入发掘红军会师历史及会宁发展历史中蕴含的廉政教育资源,在会师陈列馆二楼展厅布置了红军长征胜利廉政教育展,布展面积1000平方米,总投资241万元。展览分“前言”,“创建红色政权、开展群众运动”,“会师峥嵘岁月、清廉革命风范”,“弘扬会师精神、加强廉政建设”和“结束语”五个部分,着重突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心系群众这一主题,旨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将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自重的准则、自省的镜子、自警的标尺、自励的目标,自觉增强宗旨意识,加强廉政建设,积极投身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廉政教育展于2009年2月开展后,已有3万余人次接受廉政教育。,任何一个看过的人无不感慨长征的艰辛,无不为红军战士的英勇而感到激情澎湃,无不为今天得来的和平生活感到来之不易而倍加珍惜。
纪念馆是一个厚重的所在,里面有很多你知或者不甚知的或英勇或悲怆的故事存在,这些故事或许存在于一只水壶中,一个针线包里,一份文件资料里,这些细微的历史尘埃已经落定,但深藏其中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镌刻在其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去传承,民族大义,理想信念,都值得我们去铭记。纪念,是为了追忆,是为了不忘却,纪念馆的存在,为我们留住了最后的故事也是最好的故事。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不能忘却的纪念
市安监局组织党员干部赴会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为了进一步提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效果,重温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光辉历史,缅怀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洗礼。3月27日,白银市安监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赴会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全局党员干部在巍巍会师塔下,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肃立,向红军英烈三鞠躬,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随后,全局干部走进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厅,在“天垂帅星,地仰群英”组雕前鞠躬致意,而后,大家来到红军长征胜利廉政教育展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宁教育展,通过听讲解,看展板,观实物,接受反腐倡廉教育。
在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大家看着一件件革命岁月留下的珍贵文物,听着一段段红军将士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重温领袖人物的谆谆教诲,共同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深深地为红军将士的伟大壮举而感动。大家纷纷表示,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精神和心灵上得到了洗礼,今后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和革命传统,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守党的宗旨,进一步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参观结束后,大家在雄伟的会师塔前汇集列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鞠躬致敬,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聆听了工作人员纪念长征主题讲解。讲解员娓娓动人的解说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那段金戈铁马、苦难辉煌的岁月,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长征的艰辛和困难,使大家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净化。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长征胜利纪念馆。一件件珍贵历史文物震撼动人,一段段英雄事迹荡气回肠,使大家的思想和心灵都受到了洗礼。
参观廉政教育基地 廉洁自律警钟长鸣
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12月11日上午,临汾农发行副科级以上干部共47人前往市纪委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廉政警...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12月11日上午,临汾农发行副科级以上干部共47人前往市纪委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基地以反腐倡廉教育展览为载体,以珍贵、详实的立体感应、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历程,集中展示了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全面展现了如杨善洲、罗阳、陈超英等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为公、勤政为民的先进事迹,深刻剖析了全国各地及临汾地区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例、违反政治纪律案例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同时,还以观看了原尧都区大阳镇党委书记孙杨毅职务犯罪案件纪实录像,使参观的同志们由衷地感到心灵震撼、深受教育。
参观后,同志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廉政意识,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要不断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意识,既要认真干事,又要干净做人,永葆廉洁本色;要更加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在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中国乡村教育调查报告
针对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种种问题,本报两名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了我省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专家学者中国的乡村,始终是叫人牵挂的热土。当这一社会始终注目的焦点“乡村”与另一个焦点“教育”勾连起来时,热土中的焦点愈发炽烈。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 “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乡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
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城市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学校“大班额”比比皆是。
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值得关注和思考。
带着这一课题,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报两名记者走访了我省陕北、关中、陕南的近20个县40所乡村学校,与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个层面的近百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访和调查。
这里为读者呈现的相关调查报告和个案解剖报道中反映出的问题,其症结就在于多年来城乡义务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期待。
空壳学校的典型性“样本” 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县城的教学质量好,家住红旗小学隔壁的白永霞将儿子转到了县城上学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涧县下二十里铺乡红旗小学只剩下了4个学生。
和很多西部县城的乡村小学一样,下二十里铺乡的书所乡村小学也不得不面对“生源荒”的残酷现实。
当生源一点一点衰减的时候,经受考问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逐渐丧失的信心以及乡村老师们对未来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迟早的事,红旗小学的老师几乎都这么认为。
这所距离榆林市清涧县城约15公里的山村小学正在走向空壳。尽管学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学生的辉煌历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个老师10个学生的凄凉。落寞的学校空荡荡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记者一大早就从县城出发,本想从升国旗开始,拥有对这所学校最完整的印象。
红旗小学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边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窑洞正对着校门,门框窗棂清一色地刷成了浅蓝色;窗户上没有镶玻璃,而是用白纸糊着;久经风吹,有的白纸已七零八落,有的干脆已被撕掉。
可惜,还是“错过”了升旗时间。上午7时许,学校已经开始上课。后来,记者才得知: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城里不同,孩子们每天7时到校,半小时早读,接下来上两节课,9时放学回家吃早饭;中午12时到校,3时半放学。
一间窑洞里传来了讲课的声音。教室门开着,一个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男老师站在讲台上,正用特有的陕北普通话向孩子们讲授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紧贴着讲台的一角,放着两排两张课桌,坐着3个学生。这个至少容纳40个学生的教室里空荡荡的。
男老师叫白随宝,今年56岁,是数学老师。5年前,他从沟口的梨家湾小学调到这里,就开始面对学生流失的残酷现实。5年间,学校的人数从起初的七八十个,减少到了如今的10个。眼看着一间间教室空了出来,白随宝的心也变得空荡荡的。
三年级教室里,3张课桌正对讲台中央竖着摆放着。11岁的任旭和比他小一岁的赵小宝在教室里坐着,有些不安。
这个班的3个学生那天少了一个。没来的学生叫贺贤,是数学老师刘祝兰的儿子。老师和她的儿子竟然都没来,任旭分析:“估计赶事儿去了。”“赶事儿”是当地人对参加红白喜丧事的称呼。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任旭较为安静,坐在那里东张西望,而赵小宝时不时走出教室看看,再转回来。
上午就这样过去。6个老师只来了1个,8个学生中的5个就像没了领头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访,这个学校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落寞。再后来,记者听说了一个更受打击的事情:上午并没有升旗。
学生没了学校秩序也没了
学生人数的锐减,打乱了这所学校本应有的秩序。就连上下课打铃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个14岁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贺露,是五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最大,他成了这里的“孩子王”。
其实,贺露应该读六年级。去年秋季开学时,本应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级的五六个同学都没来报名,只剩下了贺露一个。六年级这个班最终没有开起来,贺露只好回到五年级“重读”。对此,白随宝解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成绩太差”。
上午8时10分,正在教室里自习的贺露突然从教室里冲了出去,跑到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前,敲响了挂在树上的一个生锈的铁铃铛——下课了。“我是自己愿意打铃的。”贺露笑着,露出两颗兔牙。自从一个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块黑色电子表,他主动承担起了打铃的任务。“如果不打铃,就不知道啥时候上课,啥时候玩了。”贺露说。其实,学校以前有电铃,后来坏了,就再也没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