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郭海华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郭海华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读完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这本书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位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读后,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书中写道: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教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教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教师最关心的是自己任教课程的成绩,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主要由班主任负责,这就错了,因为无论我们是担任什么课程,但最终的目 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看到这里,细想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总以学生的分数来衡量自己教学的成败,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 提高。看后同感颇深,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心里话,也能说出教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由于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再想想为期末的抽考而失眠,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教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最后把我最喜欢的一些句子摘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1、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2、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丑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
3、教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 的希望和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性情,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生活定格为永恒。
4、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睿智的心的跳荡、纯美情怀的流淌、起伏跌宕的故事的延展、诗意盎然的表达,才是书香的真正原因。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那一脉书香呢?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第二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用“智慧”和“真情”成就有思想的教师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能润泽
我们的生命,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了的事情,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让我感受到他用娓娓道来的话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走进了我们的心灵与思想。
肖川教授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对一线教
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他本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足迹踏遍全中国,每年听课达100多节。他理解教师,熟悉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他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供教师之所需。肖川教授的文章既有随笔的自由挥洒,又有学术著作的深沉与厚重。他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
本书是肖川教授的一部教育随笔,他从“教育的方向”、“教
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感受到一种无法拒绝的儒雅的睿智、随意的情怀和真实的趣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突破了传统教育学语言的框架,把教育学的思考深深地植根于丰富、开阔的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之中,拓展了教育学的问 1
题视野,增强了教育学对现实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深深的、久久的思考。在他的言语中,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敬意和精神的富足。
第一部分是“教育的方向”,阐明了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第二部分是“教育的真义”,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真义是“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正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第三部分是“教育的智慧”,主要写了什么是开放的课堂?“建构知识”的意含是什么?“学贵有思”的精髓有哪些?自主学习的要义是什么?等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深思过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的解放”,作者用独特的视角观察教育,教师的解放,名师不可仿,写作与教学等能够引起每一位教师的共鸣。第五部分是“文明的星空”,谈了学者的品格,我们为何如此平庸,如何培养民族精神,遏制“能者多捞”等。第六部分是“语言的世界”,主要阐述了写作的意义,学问与人生,为教师而写作等。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每个人读后都不会忘记,都会在微笑中思索一番。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会阅读,不去写作,那他(她)就像一头只会吃草而不会产奶的牛。第七部分是“心灵的阳光”,对成功进行诠释,阐述幸福的意蕴,感悟人生等。肖川教授说歌唱是
心灵最好的阳光,讲到了历来似乎成功的人中快乐的多为喜欢音乐的,爱因斯坦如此,傳雷如此难怪很多人都会说:艺术家就是显得年轻。第八部分是“自由的言说”,作者从一介平民的角度阐述所期盼的未来、大学的真相与真义,片面之辞、说三道四,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正义的,敢于直言的人,有正气的人。第九部分是《书的芳香》,主要写的是读书之乐,课程的改革需要理论导航,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我们长期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我们确实只关注教育教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方向的把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知识,不
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认准教育的方向,不但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我们应该明白: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我们还要不断的修炼自己:
大量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究,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要从繁琐、无聊、单调、平庸的生活中释放自己,让自己的兴趣广泛起来、眼光敏锐起来,内心鲜活起来,精神生活丰富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或者更精微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够更加智慧的捕捉、加工生活或教育 中的信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在充满人性光辉、人文关怀中变得温暖而幸福。
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因
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课程内容)去培养和怎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培养。倘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精深的思考,我们的努力将是盲目和低效的,有时甚至可能是负效的。因为,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血肉丰满的、鲜活的、蕴涵着时代精神的理想的人的形象时,我们的教育才能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爱心与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成全完整的人的意义深远的工作。
在我看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他(她)没有英俊的外
表或姣美的容颜,但是他(她)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地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她)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或许他(她)没有机会去干大事,他(她)却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潜心的投入去做小事;或许他(她)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超人的才智,或许他(她)并不耀眼,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她)悦纳自我、友爱他人,易于领导与合作,而难以奴役和盘剥。
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
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指“上过学”的人,不是指获得了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和文凭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民主的性格的人――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人;一个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
呢?它会写在你的脸上: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宁静而舒展的表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会使你成为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人,它会赋予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并不是说受过教育的人就看不见丑恶,而是因为它同时会赋予你一颗悲天悯人而又温暖宽容的心。
受过教育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完人,一个“高大全”的人,但是他(她)一定善于学习,勤于自我反思,有开放的胸襟和怀抱,不断地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他(她)也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弱点,有这样那样的软肋和局限,但是他(她)能正视自
我,不文过饰非;他(她)能够从善如流,并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
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让更多的人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努力追
求的一个目标。“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将是我们所有的人的生活品质。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用良好教育成就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来。
书中的文章有些是豪情满怀让人心潮澎湃,有些细腻入微让
人回味无穷。他用理性与睿智细腻的话语娓娓道出教育的实质、教学的艺术。以及我们在教书育人中所享有的幸福和快乐。不知不觉中与他一道感悟了教育的智慧之魅力,领略了教育的真情之美,从而去创造自己教育生涯的佳境。用智慧和真情成就有思想的教师。
第三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定稿)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国庆期间,认真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深。无可臵否,此书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教育书,反映出了教师的需求与乐趣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和委屈。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时代、教育的深深思考。
从教5年的我,对于教育工作有着特别的理解和情感,虽谈不上对此职业的崇高梦想和追求,但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确实是受益颇多。书中肖川老师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 每每读到这里,不由得对肖川老师的精辟见解深深折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肖川老师这本书折射出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用轻盈灵动、细腻雅致、明快练达的文字写出了老师的真情呼唤。看完此书受益非浅。作为老师,我们都在一直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做一名有思想有智慧的老师?我想,在适应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向信息化、科技实用化发展,学生所需要的更是一种创新式思维,一种能有效正确利用相关条件的能力,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再是以前那样,他们对新科技成果尤其感兴趣。有时我也自愧,反思自己,我觉得我们教师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新思维、新技能,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有新的学习理念,能够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当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需要家长和
学生的配合。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点批评或挫折,多数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有少数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违规违纪,势必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对这类学生,我们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并及时指出错误;有的学生勤奋好学,力求上进,每次考试都能考出好的成绩,我们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还要叫其不骄不躁。对同一班上不同类型的学生,怎样才能调动他样和学习积极性,从“厌学”转变到“想学”再到“爱学”上来,都值得思考……
说实话,现在教育部门无法全面改善老师的生存环境,又无法与时俱进地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就只能对教师实行强权统治,高压管理。但这样的管理制度能“以人为本’地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吗?能叫老师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吗”?一个个的规定,就是我们老师头上的一道道紧箍咒,这样的压力有多少老师能够承受。肖川老师说,教师是一个公共影响很强的职业,教师的形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孩子梦想和幸福。诚然,教师自身要继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但现实中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太高,再加上广大媒体、社会舆论的负面报道,使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偏见,我们很难看到教师光鲜的一面。家长通常给老师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但社会舆论里一直反对体罚学生,打又不敢打,说也不能说,老师受了委屈只能偷偷地哭。在此书中,肖川老师客观分析了现在老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并旗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说话,真的令人感动。
读罢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人而作,也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我们所向往的、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所呼唤的……在此书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从肖川老师平实的话语中,我们明白了“教师是辛勤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几句话的深刻涵义。我们要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怎样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呢?首先,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思想至关重要,不能一味的讲课,不能用传统模式教育学生,那样会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欲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了原有的灵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扬长避短。提升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以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以创新的思想及积极的精神境界指导其行为,做一个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书育人,更在于学,在不断的学习的同时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第四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我认真的通读了肖川博士所着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全书共分为九编:《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真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五篇:《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读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心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能润泽人的心灵、滋养人的生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肖川教授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对一线教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殷切的希望。他本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足迹踏遍全中国,每年听课达100多节。他理解教师,熟悉课堂,关注教学实践。他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供教师之所需。肖川教授的文章既有随笔的自由挥洒,又有学术著作的深沉与厚重。他用自由的文体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
本书是肖川教授的一部教育随笔,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生活,对教师,对教育中的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让人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感受到一种无法拒绝的儒雅的睿智、随意的情怀和真实的趣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突破了传统教育学语言的框架,把教育学的思考深深地植根于丰富、开阔的现代社会生活视野之中,拓展了教育学的问题视野,增强了教育学对现实社会问题、对时代问题深深的、久久的思考。在他的言语中,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生命的敬意和精神的富足,初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时,肖川教授那妙趣横生,感人肺腑的文字,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老友聊天。而且那谦和的态度、亲
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们的思维、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这一篇,读后收获颇丰,最深的感受是他为我们解决了人生道路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名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我们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当学生上课打瞌睡不听话时,是否由于我们的课上得不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何等的气度、胸怀,以及对教育事业何等的热爱!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包括自己在内,有时极少有教师会站出来勇敢地承认自己做错了什么。当你有勇气直面自己时,你才会发现,其实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敢于释放思想。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肯定有坎坷,有曲折;肯定会碰到许多疑难困惑,碰到许多新的问题,因而更需要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谈到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在不断的读书活动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读更多的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周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