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1 23:4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

第一篇: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

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

背景:

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实现三十五中的五有育人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与指导思想 1、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同志到三十五中调研,指出:中国的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提出了中国教育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培养不出拔尖创新型人才?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成果总不明显?

2、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和审视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

3、中国高中教育的同质化和格式化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把高中教育定位为国家安全。而中国把高中教育定位为预备升学教育。中国的高中教育再也不能以高考为圆心来划圆啦!如果把实现中国梦寄托在几个状元身上,那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今天的教育,就是这个国家明天的未来!

4、第三次工业革命,呼唤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纲要》和“十八大”提出中国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5、今年是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30周年。温家宝同志指出:中国的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同时要与时俱进,要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他指出:要想培养出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6、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7、一所学校的课程观决定人才观;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今后什么样的学校最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什么样的学校最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有特色的学校。

8、三十五中“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培养正义感和责任心;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十五中“五证教育”的育人模式——每个高中毕业生,人人都力争拿到“五个证书”。即高中毕业证书;做社会志愿者的经历证书;个人诚信证书;个人才艺证书;个人体育锻炼的技能证书。

9、三十五中“五大办学理念”——

教师第一的教师观。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

学校要为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更是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10、三十五中的育人方针: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二、三十五中在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三大创新”。

(一)教育制度的创新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就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来35中调研。在调研中,温总理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两个深层次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总理之忧触动我们深思。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4日到35中调研时,他鼓励教育既要坚持“三个面向”,更要与时俱进,力争把中国教育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这是总理给中国教育提出的目标,也是为中国教育勾画出的一幅蓝图。

根据这个目标和蓝图,35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和蓝图,具体说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此,35中提出了培养“五有人才”的目标,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培养“五有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创设了“五证”教育的途径与实施平台,以此作为“五有人才”的教育载体。即高中毕业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诚信证书、中科院颁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业证书,这就是“五证”的初衷。也是三十五中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了的创新,即从单一的教育模式改为把教育和科技相结合,培养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从教育的层面,从制度的层面实现了科研机构和科学家走进中学,参与对我们后一代培养这样一个任务,从而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

从2010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签订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协议,启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项目。其目的就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技资源,以及特色课程的设计,将学校科技教育与进入中科院国家级实验室学习同步的结合起来,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到目前为止,已招收两届科技班学生,科技系列特色课程在三十五中有系统分步骤地进行实施。

(二)课程设置的创新

三十五中为科技班设计的课程包括国家基础必修必选课程、综合选修课程、中科院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几大板块。1.国家必修必选课程

通过国家必修必选课程完成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实践活动训练,她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高水平高标准完成国家课程也是三十五中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

2.综合选修课程

是一种发展性的课程。从广度和深度对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面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程覆盖了学科竞赛、体育健身、科学技术、思想方法、学业生涯规划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3.中科院系列课程

本课程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特色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单元、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研究三大类。(1)基础性课程单元课程

本课程是依托中科院的“软实力”,利用每周五的半天时间,把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科学家请进教室,结合目前各个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结合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学生今后发展的需求,进行各领域普及教育,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兴趣,为将来的课题研究和专业选择打下基础。根据学生兴趣和志向,我们对基础课程采取学生自主选课、分别上课的模式,并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及时进行课程总结和评价。针对我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博士创新工作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已开发并实施了包括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四大领域68门基础课程。其中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24门课程、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21门课程、数学与信息科学领域15门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8门课程。

还记得首届科技班开班仪式第一课,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教授给科技班学生做了题为“亲近地球三极、知天知己笑谈科学人生”的报告,并以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先生的题词“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来勉励同学们。(想要得到学问,就要学会问,如果只会回答,就得不到真正的学问!)在第二届科技班的开班仪式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都培双教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勉励同学们积极创新。

国家天文台张承民教授为同学们上了题为:《爱因斯坦与新文明启示》的课程,通过回顾爱因斯坦对人类二十世纪的科学与社会影响,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深思的隧道,展望与思考中国如何参与塑造新世界。

国家天文台郭红锋教授则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天文学与地外文明探索》的课程,从天文学的角度,为同学们介绍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地外文明,探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

中科院自动化所刘禹研究员通过生动有趣的“猜豆子数量”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了高深的云计算。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谷岩教授则为同学们带来了《细胞的起源与细胞重建》的课程。

另外还有多位科研大家和外国科学家都走上了三十五中的讲台。对于中科院基础课程,同学们表示收获颇丰。

首届科技班潘梦瑶说,通过每周五的课程,我感觉科学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他们都是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生活、有文化底蕴的人。而且通过这些课程,我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科目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

首届科技班田鑫说:“原来总感觉科学家离我们很远,说话很高深,现在近距离接触后,才知道科学非常有意思,特别吸引我们去探究。”

第二届科技班徐梓轩同学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竟然能听到科学家的讲座,而且是近距离接触随时可以提问,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运。每周我们都可以听到不同的话题,有计算机的、生物的、地理的、物理的等涉猎的很广。在高二的时候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同时也是开阔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有更多的新想法,这便是创新。(2)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我们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引领学生走进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周末业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国内外的参观实践和科学考察活动等,增加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目前已经开辟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生物物理所、电工所、空间中心、心理所、物理所、理化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所等多个京内实践基地,每学期定期组织科技创新班学生进行参观实践活动;同时开发实施了长白山科考、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园科考、山西行——人文之旅、粤港深科学实践活动等多个野外科考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科技创新班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野外科考活动。在自动化所,同学们看到了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智能监控系统等多项高新科学技术,也为他们高二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朱思樾和芦瑞同学的课题就定在了“智能环境检测系统”。

2011-2013年1月,我们三届科技班三赴云南版纳植物园,了解动物、植物、天文、生态环境等学科知识;进行天文星象观测;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与中外科学家交流互动;并进行野外生存能力训练等活动。

从云南回来,刘姣雨同学说:云南之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涵盖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科研工作者敬佩,与团队精神的理解。总之,就是用心感受自然,做回大自然的孩子。熊娜同学说,这一次的云南之行,圆了我的科考之梦,使我更加亲近大自然,更加向往对自然的探索,也体验了科学家们在野外科考的艰辛与成就的喜悦。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的科考活动。

在版纳植物园科考期间,同学们还参与了多项小课题探究,如榕树与榕小蜂的关系、探究秀丽线虫杂交所产生的后代表型等等,他们的课题研究结果有多篇文章被大学指南杂志收录发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长白山,同学们分组对长白山地区火山锥和火山样本进行调查。并调查了长白山动物活动状况和植物群落。

在香港科考期间,除了常规的实验室科考活动,同学们还分组在湾仔区街头进行了社会调研,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孩子们独立放在香港街头,由他们自主进行各项调研,让我们惊喜的是,经过前期的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如:“香港旧城区改造计划调查”、“香港公共交通调查”、“香港垃圾分类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等各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回来后,孩子们还把它们跟北京市现状做对比研究。

在山西,同学们又一次体验了社会实践、人文之旅,同学们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很重要。作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我们既要有创新能力,也要具有文化底蕴,我们的科考实践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在第3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比中我们的科考实践活动报告“走出去,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课堂”荣获二等奖。

(3)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了以上课程单元,通过科学家的讲解,对各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真正进入到实验室进行科学课题的研究。在进入课程研究之前,我们对导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同学们首先填报自己的课题意愿,之后我们和专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能力测试和专家面试,最终确立课题,进行开题报告。利用每周二下午的时间,由博士指导教师和中科院专家对学生进行双导师培养。并要求同学们经历中期答辩、结题答辩、论文修改、形成成果各个完整的阶段。

目前科技创新班学生已经参与并完成了包括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四大领域29项课题研究工作,形成多篇研究论文,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自主培养的首届科技班同学的课题研究成果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认可,有12名同学登上了“翱翔计划”年度论坛,获得优秀翱翔学员称号。王亦豪和张定一两名同学进入“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200强,王亦豪同学以课题“奥数对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数学能力的影响”荣获全国二等奖。在2013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张定一同学的课题“食双星拟合曲线”以及韩树、孟祥雁同学的课题“植物悬浮细胞同步化”分别荣获一等奖,另外英如英、赵维哲、王佳辰等同学的课题分别荣获二等奖四项,专项奖多项。第二届科技班同学的课题研究也备受关注,有两项课题获得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各获得资助资金四千元。4.学生研学和社团活动课程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特色课程体系还包括学生研学和社团活动课程,在高一学段隔周二分别是研学和社团课程,周五则是中科院基础课程,高二学段每周二则是全部的中科院课题研究时间。

(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

三十五中把高中的基础课程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课程系统进行整合,这些课程不是原来高中教育的传统的课程,而是一些对科技前沿和科技问题的解决的认识,这对学生如何建立一种科学认识会带来一种新的冲击,对我们的整个中学教育会带来新的挑战,所以三十五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创新。

我们尝试按照一个新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培养高中学生。我们把高中的基础课程与科学前沿和尖端科技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是以培养小小科学家、培养未来科研人员为目标,不是以培养高分、解题为目的,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是对现有中学教育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今年三十五中在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四门学科已聘请了三名博士和一名博士后作为科研指导教师,因此,在课题研究、人生规划课程和评价过程中,实行中科院专家和三十五中学科指导教师的双导师个性化指导,多角度、多层次的直接参与到这个创新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三十五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自己的学校特色,就是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特色,代表了一个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核心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爱好、潜能、特长,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每一个人。我们高中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多样化,新形式,它的背后是适合每一个人,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三十五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服务,所以这是一个聚焦改革,深化改革的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拔尖群体”,要义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三十五中将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作用,为校内外学有余力并且有科学兴趣、科学潜质、科学志向的学生提供科技教育的环境和课程。

三、建立博士创新工作室,开展各项科技教育活动

北京35中在创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基础上,于2011年7月份正式成立了博士创新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成员包括一位工作室主任、一位博士后、四位博士。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全体成员以35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深入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对科技班学生实行中科院导师和三十五中博士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逐步形成了科技教育中教师与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模式,开发出了系列特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价及跟踪机制 1.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1)入学选拔阶段:组建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初期,对生源的选拔首先关注基本学科素养,以中考成绩评估学生的文化基础,并以面试的方式,在高一入学前由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等组成的联合团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考察。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在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过程中特别设置了面试题目,中科院科研素养和心理测试等途径用于甄选。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除了关注其基本的学科素养外,还会特别关注其心理特征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性格方面是否具备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的特质;是否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富有一定领导力等。这些特征与能力对其未来创新素养的形成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实验室课题之前,我们会对学生再次进行选拔:此次选拔是主要进行科学能力评估,得出每位学生的科学能力总分和兴趣与动机总分,并综合其学业成绩进行评估。最终合格的学生才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

(3)流动机制:阶段性选拔的同时,我们不断完善退出和补充机制,对于因为临场发挥不好而没有在初期进入培养班的学生,将提供二次进入机制。同时,对于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入普通班级学习。评价和流动原则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①. 进入科技班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有兴趣、热情高、主动性强,认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②. 科技班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综合评价;

③. 中科院的讲座、参观考察等表现(严格考勤制度)及中科院导师的评价、三十五中博士辅导员的评价;

④. 学生课题研究方案(本学期学生要完成一个自主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的评价 ⑤. 高一必修课学习成绩评价。

⑥. 同时普通班的学生如果各项表现非常优秀,且对科技非常感兴趣,可以向

年级提出书面申请(学生和家长签字),班主任、科任老师推荐,年级考察后可以进入科技班学习。

最终经过多重考核,完成了整个中科院课程学习阶段的同学将获得中科院课程结业证书。2.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1)评价要素的多维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素质的评价内容能更好地诠释新课程评价的理念,评价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实施多元评价,在现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科学基础素养、学习发展能力、科技创新素质等评价要素二级指标评价维度。具体包括学生的领悟程度和探究能力、思维逻辑性和严谨性、资料掌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系统分析能力,通过网络电子平台评价、实践评价、档案袋累加评价来完成。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特殊之处在于拥有中科院及科研院所、国内外专业学科、科技、教育、心理等方面专家构成的专家团队,并在学校网络上建立了专家教师互动平台,保证教师、学生、专家在网络上的沟通联系,项目班的主体评价包括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年级组评价、中科院导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家长评价。比如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主要由中科院专家进行评价,三十五中还实行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进班听课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流动和评价方式,让更多的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班中学习。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课程结构体系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打破了以往考试评价主导的局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科院科技系列课程是为“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量身定做的特色课程,由中科院专家直接上课,采取系列专题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过程表现、潜能发展的评价,以及论文、实验成果等形式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课程则采用课题管理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要求学生认真选题、认真对待研究过程,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社团活动课程是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管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评价形式主要是星级社团评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展示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注重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与非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性的促进,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有积极正确的导向,对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素质形成有良好的自我教育功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成长观和成才观。

3.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追踪机制

我们将对目前的科技创新人才设立跟踪机制,关注其大学阶段以及更久的将来的持续发展,以持续跟踪的结果改进和调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建立有效的学生发展平台

我们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最终动力;有伟大的创造力,具有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善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因此,创建有效的学生发展平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工作的又一重点。1.北京三十五中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

为了给更多具有科学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探索穿越学段和学科边界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9月25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成立。三十五中将依托“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进一步打破年级界限,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城区多所优秀小学的校长参加了成立大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下设生物、天文、物理、化学材料等若干研究所及若干校外科技活动基地,面向学校初、高中全体学生,采取自愿报名和考核录取相结合的方式,招收有一定科技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作为各研究所负责人及成员。

(1)实行学长制

学长制(导生制)思想的发端可追溯至我国古代春秋末期孔子兴办私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次相教学”,是一种弟子之间依次相传,授受学业的教学。目前导生制主要运用于高校学生中,指一些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大学辅导员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制度。多年实践证明,学长制的推行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聘任三十五中博士创新工作室博士(后)担任各研究所指导教师,同时实行“学长制”,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学生们为低年级每个班配备若干名研究所所长或主要负责人,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传递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正能量。

我校前两届科技班人才培养的成果已经初见端倪,为了给科技班优秀的同学提供展示平台,充分引导和鼓励低年级同学不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组织采取高二带高

一、高一带初中的学长制形式,为低年级每个班配备若干名研究所所长或主要负责人,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传递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正能量。

目前已有数十位优秀的科技班学长走进了初中同学的教室,与初中同学们充分交流。第二届科技班张梦伊同学为初中项目班学生带去了名为“科技班的感悟”的课程,张梦伊同学用一个个有趣的小问题引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感受为同学们描绘了高中科技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希望大家能抱着好奇心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大胆尝试新事物。

(2)科学实验嘉年华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将定期举办科学实验嘉年华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和体验科学实验;组织成员走进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等,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并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寒暑假组织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成员参加野外科考实践活动„„通过提供多元教育供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解决科技班学生出口

三十五中一直努力和一些重点高校建立高校人才录取直通车绿色通道,争取更大的自主招生的政策性保障,首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很多学生参加了2013年自主招生,其中王亦豪同学获得了对外经贸大学的报送资格。2.“雏鹰计划”

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关注社会,积极参加“雏鹰计划”建言行动、为北京市民生、社会、环境发展献言献策。

自721北京特大暴雨后,我们学校的李未禹同学关注起了北京市的应急避难问题。他建议国家能通过广播,电视等方式教育广大民众并鼓励大家找出离居民家最近的应急避难所。分发应急避难手册,并在突出位置建立应急避难标志牌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此该同学获得北京市科学建议提名奖。3.“翱翔计划”

“翱翔计划”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推出的一项特色课程,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与我校开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班有异曲同工之处,我校作为“翱翔计划”生源校和基地校,为开展从点到面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同时与“翱翔计划”办公室的密切合作也为我校自主培养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

(三)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协作共同体 经过长期的筹备和实践,北京三十五中联合“物理与地球科学领域”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基地校、多所高校、研究所及科普场馆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

协作体的使命是以“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努力营造“无边界教育(学习)”环境,共同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学习、成长的条件,形成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协作体章程和职责,我们积极联合各协作体成员校,探索跨学校、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体系。在我校科技创新班课题研究结题汇报中,我们邀请了协作体成员校四十一中,教院附中,大兴采育学校,葫芦垡中学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答辩并对课题进行评审,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辐射到各学校。

(四)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

通过专家引领、项目带动、交流研讨、实践推进等形式,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能够肩负起高中科技创新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实现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跨越的骨干教师团队。由学校聘任“科技辅导员”并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技教育课题。

科技教师作为主要的传播者,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其具有解决个人实际问题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科技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了解科学传播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善于设计和组织多元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等。

1.举办科技教师交流研讨实践会

把科技人员与科技老师如生物老师等组成团队,结合科研课题提炼出典型科技教育案例,交流科技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就,与学校合作,为科技工作者与科技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培训

定期对科技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培训,培训的范围包括对科学传播教学方法和过程、科学实验设计的步骤、科技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开展、实验室的建立、标本馆的搭建、小型博物馆的筹备等知识。

3.结合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向科技教师讲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科学原理以及科学成果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4.“过关”评估。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过关”评估,对科技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检验,对达标的科技教师颁发科技教师结业证书。

(五)建立六个科学探索实验室 1.实验室建设背景、目标及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展,探索跨学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北京35中在即将启用的新校址内,将建立六个个性化科学探索实验室:①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②信息化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③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④航空航天实验室,⑤计算数学实验室,⑥空间网络信息实验室,为满足学生兴趣志向,个性发展,动手实验探究提供保障,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形成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建成的科学探索实验室将具有包括大学先修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及创新课程课题承担、师资培训等多项功能。2.高端实验室功能定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融合了中科院自动化所多个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特别根据高中生的能力和理解设计随手可得、随心所欲的人机交互形式演示项目,对未来社会中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无线传感网和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和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在展品中充分融合科学与艺术两种表现形式,用艺术的手段来传播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学思想,构成“智能科技,艺术展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主题,激发青少年发挥创造力,运用他们的智慧去探索、追寻和揭示更多更深的奥秘。

图1.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平面布局

信息化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是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建设的,本实验室具有完善、合理、高效的实验室分区,包括生物技术实验区(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探究性实验室)、培养区(植物组织培养及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区等。实验室全面引进网络信息化与生命科学探究相结合的理念,实现学生与中科院专家进行实时联络沟通,高端、完备的实验设备为广大青少年开展自主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2.信息化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分区效果图

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专家团队作为支撑,融合化学与纳米材料科学多个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纳米科技,新的世界”这一具有创造性的主题,激发青少年发挥创造力,运用他们的智慧去探索、追寻和揭示更多更深的奥秘。另外,通过与中国科学院计算网络中心共同开发的计算化学软件的使用,该实验室还能够实现将枯燥的化学理论可视化。

图3.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建设内容

计算数学实验室集数学实验、数学模型制作、机械零件三视图绘制、多媒体课堂、语音教学、网络教室于一体,能够承担起35中、西城区乃至北京市学有余力的优秀青少年在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需要,让学生做到会学、会用、会做数学;利用数学实验加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体现数学教育的时代性。

图4.计算数学实验室平面图

空间网络信息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地理研究所的部分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及空间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实验平台,让学生参与虚拟二维校园地图制作、虚拟三维校园建模、人群定位数据获取、虚实混合漫游实验以及相关地理知识学习,实现空间信息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呈现,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学习空间信息科学知识,为培育具备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的人才打下基础。

图5.空间网络信息实验室平面图

航空航天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力支持,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与、学习、研究、实践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航空航天领域的相关知识、培养对于航空航天的兴趣爱好、建立起一个交流的平台。航空方向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低速风洞建设、航模活动设备、模拟飞行实验台等;航天方向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微小卫星及卫星地面站实验平台、天宫一号(或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实验平台。本实验室还能够承担部分航空航天方向大学先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任务。

图6.风洞实验室总体结构

(六)与个性化实验室配套的科技创新人才部套餐课程 1.科技创新人才部套餐课程介绍

在六个高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北京三十五中将在新校舍实行学部制办学,科技创新人才部依托六个实验室应运而生。科技创新人才部将为学有余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开设系列套餐课程,旨在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启迪学生的科学灵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该套餐课程结构分为科技部公共课、各个实验室专业课、课题研究和科技实践活动四部分,其中公共课主要是结合目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热点,结合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同学们今后发展的需求,进行物理与地球科学、化学与生命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普及教育,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兴趣,为将来的课题研究和专业选择打下基础。公共课同时还包括培养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课程。

各个实验室专业课主要为各个实验室课题研究的知识储备,由六个实验室的研究员老师负责,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实行走班制形式上课。

课题研究应用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课题研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通过和导师的探讨确定一个实验课题,进入中科院或我校的创新实验室完成。

科技实践活动主要是每学期4个课时去中科院科研院所参观,以及假期安排十天左右的时间到野外科考基地云南版纳植物园等地进行的野外科考活动。

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中,实行学分制,评测内容包括模块测试成绩、平时成绩、课题研究成绩、科技实践活动成绩和奖励成绩五部分,五部分的成绩折合成学生最后的总成绩,记录成学分,对学生做出整体系统性评价。

科技创新人才部的教师队伍具有多层次性和结构性,由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为顶层设计与支撑完成公共课程;我校博士创新工作室的博士作为各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负责各实验室专业课程;科技教师和兼职科技辅导员与首席研究员共同作为课题研究应用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课程的辅导教师。2.高端实验室专业课程案例摘选

(1)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微缩智能车篇

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智能车辆驾驶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由于实际交通环境难于为真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提供试验场地和场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缩微尺度的三维复杂交通环境,为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提供模拟现实、可重复、可验证、可评价的试验平台。基于此平台,缩微车将可以完全模拟真车在真实道路环境下的驾驶行为,进而研究和验证基于视听觉信息的自主驾驶模拟方法,使智能驾驶和多车交互成为可能。缩微交通环境与缩微智能车还将为机械传动、自动化仿真与控制、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等专业提供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载体和实验平台。

本节实验内容将在上两章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微缩智能车,考察该车在车道线检测、交通标志检测、障碍物检测、红绿灯检测、车道保持、车辆壁障、路口行驶等7种实际路面情况下的信息判断与信息识别、控制系统响应与操作控制,调整微缩智能车的内部参数,优化智能车控制系统设计。

人-车-环境微缩 展示沙盘

自主行驶智能车 交通综合管理软件

图7.缩微智能车平台实验内容

新一代人机交互系统平台

采用新一代多媒体投影交互平台,可以在大范围投影屏幕上实现普通触摸屏的效果。此平台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结构简单,定位准确,不易损耗,并有很强大的后期扩展和升级能力,可以作为PPT课件、flash作品、科技动画展览、商品宣传、以及科普、教学、娱乐类游戏等内容的互动展示平台。展项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介绍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感知、智能系统集成及智能行为交互等技术的电子书与视频墙,二是可将传统ppt、图片、视频等转换为使用触控操作的电子课件制作软件。本展项放置于实验室的入口位置,可用来为参观者介绍实验室的整体概况,并承担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工作。智能移动机器人控制实验平台

开发履带式智能移动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室内避障运动,为使用者提供开方式的控制软件平台,能够在该平台上修改机器人的运动路径、运动速度,设计机器人的控制算法,该实验平台可模拟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无人战车、家庭服务机器人、野外救援机器人等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平台

由人-车-环境微缩展示沙盘、自主行驶智能车和交通综合管理软件组成,包括一个由多辆缩微智能车、缩微典型道路和路边基础设施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组成的网络互联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声光电的方式进行协同。在典型交通情景下,智能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同时人-车-环境互联交互。缩微交通系统平面图包含了典型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桥梁、弯直道等交通环境,缩微智能车采用视觉和光电传感器进行导航的、具备超车换道、识别交通标志、智能驾驶等功能。使用者可以了解智能车辆、交通信号控制优化、公交优先等先进智能交通技术的实践与创新,培养节能交通意识。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

包括20个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的无线传感网络监控实验平台,为使用者提供开放式的节点软、硬件设计平台,能够在节点平台上配置多种检测传感器,包括环境信息检测传感器、人体生理信息检测传感器。同时提供开放式的网络监控软件平台,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设计网络结构、设计节点通讯方式等。该平台可模拟环境监测、远程控制、楼宇安全监控、远程医疗等应用。

图8.无线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

(2)信息化生命科学实验室课程介绍 第一章 找到我们需要的微生物----产酶微生物的定向筛选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其开发利用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动植物资源相比,微生物资源有以下优势:(1)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因此微生物产品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 实现大规模生产。(2)微生物的基因组小, 比较容易通过基因操作, 能够大幅度改良特性。(3)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 甚至灭绝,而一个活菌体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科研和社会实际应用而言尤为重要。目前,除食品、轻纺工业外,微生物还用于日用化学、化工、制药、饲料、造纸、建材、生物化学、临床分析等方面,成为发酵工业的重要部门。本实验室拟筛选和鉴定高效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为将来利用于生产实践打下基础。

图9.微生物接种、筛选及分类、观察

第二章 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它们有着不同与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的生活规律和特点。土壤具备微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基本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是微生物的“大本营”,也是人类丰富的菌种资源库。水体也是适宜于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受水体类型、有机物的含量、水温和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气也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场所,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固定的,随地区、季节、气候、空气湿度、土壤植被状况、人类和动物密度及活动状况、空气流动程度和高度等因素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农用化学物质用量和种类的增加,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污染土壤面积逐年扩大,土壤污染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类型多样,是自然界进行自净作用的主力军,也是我们对污染物进行生物处理的有力武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分解并最终去除,具有快速、安全、费用低廉的优点。本实验室拟开发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修复技术,建立联合治理土壤污染的新途径。

第三章 使用芒草等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新型生物燃料丁醇

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发展,迫使人们开发新型能源加工替代技术和化石资源替代产品。近年来,利用粮食或其它原料(如甘蔗汁、糖蜜等)生物法生产乙醇的技术和产业在美国、巴西、中国等发展得红红火火。相比而言,丁醇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其热值、辛烷值与汽油相当;丁醇的含氧量与汽油中常用的甲基叔丁基醚相近,且不会腐蚀管道,便于管道输送;丁醇的蒸汽压低,安全性高,能与汽油以任意比混合;也可以直接用于汽车,而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

本实验室拟利用丁醇发酵法生产燃料,此种技术除可生产丁醇外,也可生产其它化学品,包括丙酮、乙醇、乙酸、丁酸以及氢气等。目前的丁醇发酵主要以玉米和糖蜜等为原料。随着粮食、糖蜜等农业原料价格不断增长,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生产原料和新的生产技术。本实验室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利用芒草等可再生资源纤维素生物质,使用其制造生物燃料即既利用了可再生物质又不会危及粮食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0.学生完成土壤接种实验和土壤样品检测实验

第四章 使用植物转基因的方法培育彩叶植物

基因工程是高中生物选修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本分子生物学实验部分是根据基因工程的本质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课程。本实验课程涵盖基因的主要操作过程,由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组成,强调实验的连续性和一体化,包括目的DNA片段的PCR扩增及电泳鉴定,质粒DNA的抽提、纯化及电泳鉴定,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体外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转化子鉴定及接种培养,重组质粒抽提、纯化、酶切与及检测及重组蛋白表达分析等实验。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各种实验技术,包括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正确地使用各种实验仪器与试剂、详细记录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对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合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设置在实验运行机制和课时设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既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新意识,增加对实验的兴趣和认识,又让学生学习和熟悉科研课题研究思路,达到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具体实验操作的目的。

图11.微生物发酵样品检测装置

(3)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课程 探究实验篇-纳米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污水排放成了眼下最令人关注的话题。而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困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口剧增的北京,水资源短缺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现在一般使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如混凝沉降法、氧化法、电镀法、絮凝法等诸多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或者浪费资源,因而希望能有一种更简单而节约的水处理方法。

应用纳米技术来处理污水便可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纳米技术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纳米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能能够解决许多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污水处理方面,纳米技术较常规方法显示了高度的优越性,纳米技术对于常规方法不能奏效的有机物,尤其是氯代物等有机废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二、建筑物内部空气中污染物多种多样,成分复杂,既有气态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无机化合物,又有颗粒污染物,包括细菌、烟雾和尘埃等。围绕这类室内空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净化处理,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是过滤、吸附、光催化、等离子体、负氧离子、生物降解、臭氧消毒等,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空气污染物的作用,但都存在局限性。研究发现,利用多孔炭材料并通过控制纳米孔结构,能够对传统污染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并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研究不同种类和尺寸的纳米材料在空气净化方面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学校教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通过对教室内空气颗粒物含量的测定,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用纳米科技净化教室内空气的方法。图12 学生在超净工作台上完成转基因实验

图13.纳米与化学可视化实验室课程概况

图14.纳米材料用于净化污染水实验

探究实验篇-化学理论可视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危险性大、反应时间长的实验,传统教学方式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给学生以新的启示,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

针对此问题,我校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共同开发了一站式服务型计算化学软件系统,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专业、快速和简单的优势,还可以非常简单的制作传统方法很难制作的分子模型,如C60等。该软件具有专业的作图功能,可以实现动静结合,能够形象的表现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充满奥秘的化学世界,培养“微粒观”,使其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使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能使危险性大,反应时间长、课堂难以演示的实验容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促进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不断提高,解决目前中学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并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4)计算数学实验课程简介 将高中数学可视化

中学数学教给学生的是完备的数学理论,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离散数值的角度去看数学,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更形象地理解数学,更能让学生学会去用数学,用数学去建模、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地去用数学,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讲,数学会是很大一部分人未来工作的基础,是理工科、社会科学中很多学科的学科基础,在高中让学生学会怎样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去考虑,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维习惯,做到了这些将是计算数学实验室的成功,将是计算数学实验室课程的胜利!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间往往还有一段距离,面对需要建立的复杂数学模型,尤其是繁复的数学计算问题,往往难以入手,不仅大大降低了数学的趣味性,甚至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让原本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和机械。本实验室利用Matlab7.x软件在高中数学知识难点,函数、极限、导数、线性规划和概率统计的教学中进行了些许探索,尝试着将中学数学可视化,尝试着将数值数学的思想引入到中学教学中。MATLAB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MATLAB 7.x设计概率统计实验

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有关正态分布的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将影响到整个概率统计的教学效果.笔者借助数学软件MATLAB软件模拟“高尔顿钉板”随机试验,并通过直方图显示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直观地感知这个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该问题有一个直观的形象的认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能力. 实验1 “高尔顿钉板”随机试验,如图15中,每一黑点表示钉在板上的每颗钉子,它们彼此的距离均相等,上一层的每一颗钉子的水平位置恰好位于下一层的2颗正中间.从人口处放进1个直径略小于2颗钉子之间距离的小圆玻璃球,当小圆球向下降落过程中,碰到钉子后皆以1/2的概率向左或向右滚下,于是又碰到下一层钉子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滚到底板的一个格子内为止.把许许多多同样大小的小球不断从入口处放下,只要球的数目相当大,它们在底板将堆成近似于正态分布N0,n的密度函数图形,其中为钉子的层数.

【预备知识】 正态分布

【实验目的】 更形象的掌握正态分布 【实验工具】 matlab;【实验程序(过程)】

1,某个小球在第i次碰了钉子后向右落下i1,某个小球在第i次碰了钉子后向右落下令

n图15

i1,2,,则随机变量i服从01分布,其分布列为Pi10.5,Pi10.5,令

Ynii1,其中

ii1,2,相互独立,则Yn表示这

Ynii1n个小球第n次碰钉后的位置,高尔顿钉板随机试验表明,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取有8层钉的高尔顿钉板进行试验,得到其相应的分布图,并对之进行简单的拟合(见图16)。

图16 该实验不仅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了概率统计的概念和定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建模意识和提高应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三十五中正在不断探索一套如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特色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各学科内部和学科间知识的重新整合,有效缩短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要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面向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加强学生自主研修课程。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目的。努力把三十五中建设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基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经过三十五中人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定会把三十五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第二篇:科技教育创新

科技教育创新

参加2010年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侧记

2010年6月28日~7月2日,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办了2010年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中国科协应邀组团参加大会。会议期间,中国科协代表团举办了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CAST Symposium),向与会的世界各地代表介绍了中国科协组织的有代表性的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了广泛接触,了解了世界范围内科技教育的现状,领略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教育方式,结识了众多科技教育界的新朋友。

一、ICASE概况

ICASE,全称为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sso― cia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于1973年4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成立,是一个将科学教师协会、科学教育协会以及科学教育机构等众多学术组织聚集在一起的、世界性的大型框架性组织,也可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非政府组织;除了定期的刊物和通讯,诸如此次科技教育大会及论坛之类的聚会也是ICASE交流的主要渠道。ICASE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并改善青少年的科技教育。ICASE拥有庞大的旨在促进区域间以及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科技教育协会、研究所、基金会和团队组织网络。ICASE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个会员组织积极合作,在促进全世界人民科学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过去三年来,ICASE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由欧洲的8所大学及ICASE相关成员组成课题组,开发了以提高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普及性相关性科学教育课程套件PARSEL(有关PAKSEL,可参见本刊2009年第8期《通过教育讲授科学与通过科学活动实现教育――PARSEL,一套新编科学教育案例》――编者注),主要用于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该套件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可在网上免费下载。

2008年,ICASE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ICASE资源中心,可以举办科技教师培训。ICASE前任主席Janchai Yingprayoon教授目前受聘广西师大作为客座教授。与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联手举办面向各国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活动。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也邀请了罗星凯教授出席并就ICASE资源中心相关情况进行报告。

ICASE现任主席为爱沙尼亚人杰克?霍尔布鲁克(Jack Holbrook),他认为ICASE应当继续努力推动的工作包括: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向科技教育界和全社会推动通过科学实现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投身科学工作的动力;科技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探究科技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期间。还进行了下一届ICASE主席和候任主席的选举。尼日利亚科学教师协会的Ben Akpan当选为下一届ICASE主席(任期从2011~2014年);美国全球保护环境学习和观测计划(GLOBE项目)负责人TeresaKennedy当选为候任主席(任期从2014年开始)。

二、ICASE 2010大会概况

此次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办的2010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是继2003年在马来西亚槟城(Penang)和2007年在澳大利亚珀斯(Perth)举办的世界范围的科技教育盛会之后的第三届。本届大会有来自爱沙尼亚、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尼日利亚、新西兰、中国、英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十余位专家到会并为与会代表奉上了十余场精彩的主题演讲,除此以外,来自爱沙尼亚、尼日利亚、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湾、新西兰、以色列、土耳其、葡萄牙、拉脱维亚、瑞典、德国、芬兰、菲律宾、泰国、日本、韩国、巴西、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科技教师、相关组织代表为与会代表介绍了各自从事的科技教育工作,共同搭建了一座国际间交流的大舞台。

在6月29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部长托尼斯?卢卡斯宣布大会开幕并致欢迎辞。随后,本届大会总召集人塔尔图大学教授米娅,兰尼克美、ICASE现任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也先后致辞,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欢迎。开幕式尾声的时候,会场现场唱起了由塔尔图大学带来的男声小合唱,让与会者领略了爱沙尼亚风格的歌曲,为开幕式平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本届大会由塔尔图大学科学与教育系科学教育中心主办,由ICASE、塔林大学、塔林大学技术学院以及爱沙尼亚科学教师协会协办,并得到了爱沙尼亚教育与研究部、阿基米德基金会、爱沙尼亚贸促会、塔尔图天文台、EMT通信公司等的大力协助。

教育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促进作用的因素,这一因素已被看作是公平、人权、宽容以及知识社会的基础的价值体现。创新之于科技教育已经被视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要素。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是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者、科学家、科技教师、科技教育工作者、科技教师协会等齐聚一堂的盛会。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的主题是“科技教育创新――研究?策略?践行”,核心仍是科学素质――一项被视为缔造灵动思维和创新的社会公民以及向知识社会跃迁的核心要素。本届大会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 关注科学教育与科学学习的研究,包括基于研究基础的课程发展,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科学教育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等。

(2)策略 关注研究、政策和实践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运用,阐述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本质,学生成绩评估指标和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和伙伴关系等问题。

(3)践行 重视学生的需求,例如采用情境教学和关注社会科学事件,确立更广泛的科学教育目标,发展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课堂教学实践和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活动,促进形成性评估等。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期间,共组织了主题演讲、主题发言、工作室、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体验活动。中国科协代表团主持了6月29日下午的“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此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孙欣老师和曾在2002年获得Intel杰出教学奖的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叶佩玉老师也先后在29日和30日分别在各自的主题发言会场介绍了自己在科技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两位老师的发言摘要请参见本文附录――编者注),每场都有很多参会者前来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奉届大会期间的主题演讲都非常吸引参会者的热情参与,主办方邀请来做主题演讲的专家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都共同关心世界范围内的有关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问题,演讲者或严肃、或幽默,辅以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现场演示。屡屡

让参会者沿着他们的思路畅想,并为科技教育的美好未来充满绚丽的憧憬„„

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的执行董事Rodger W.Bybee博士主要探讨科技教育发展面临的革新与挑战。他提出:要在课程资源设计时重视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两个方面。要认识到技术的基本原则,要在课程中讨论有关工程的问题;在课程中使用个体化、社会化、全球性的话题来与科学和技术的特征建立联系;将科学和技术的能力提升作为学生学习成果之一,包括学生能在复杂问题中确认科学的和技术的组成部分,能解释科学现象,描述有关技术的解决方法,能用科学的证据和技术的信息来交流结论和讨论建议等。

来自爱沙尼亚的脑科学研究者Mart Saarma教授为大家进行了一个关于脑科学知识的专题讲座。讲座涉及两个内容,一是关于神经组织退化疾病帕金森病的防治和治疗,一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育教学知识。由于报告人的研究背景,讲座内容围绕帕金森病的脑机制、治疗和预防等展开,基本没有涉及教育的内容。主办方安排这个讲座的目的在于提醒与会者:把教育和脑科学结合起来,是当今科技教育的一个趋势和下一个热点,人类正在努力通过脑科学研究,找到人类思维和学习的机理,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学习,更好地发展教育。

美国全球保护环境学习和观测计划(GLOBE)负责人Teresa Kennedy教授在大会上介绍了GLOBE项目的发展情况。GLOBE项目力求通过使用全球共享数据来拓展世界范围内学生的基于探究的学习,促进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建立强大的网络社区。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可以上传或利用网站上提供的真实科学数据。进行研究活动。截止到2010年,已经有111个国家加入该网络。

在本届大会中,有不少报告和讨论主题是围绕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应用的。研究人员指出:ICT技术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使用,一方面是基于课程的,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的,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和研究平台。在课堂上使用ICT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模糊课堂与社区的界限,促进资源和交流方法的改变,可以提供新的不同的数据和分析工具,提供更新信息的方法。IC丁技术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也将是科技教育的下一个热点。

7月2日,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的最后一天,大会发布了一项有关科技教育政策的宣言,宣言集合了大会有关促进现代化科技教育方面的建议。“宣言将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I-CASE传递到世界各地。”本届大会总召集人塔尔图大学教授米娅,兰尼克美如是说。这些建议将有助于一些国家得以以旁观者的视角关注国家发展,并降低其在全球知识传播过程中被世界遗忘的可能。

7月2日下午,为期5天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由爱沙尼亚国会发言人额内,厄戈马宣布闭幕。“让我们共同相约2013年的马来西亚,科技教育必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三、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CAST Symposium)

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特别增设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CAST Symposium),说起这一分会场的设立,要追溯到2009年。

2009年9月,ICASE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先生在访华期间拜会了中国科协程东红书记,他提出在2010年的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上可举办一个关于中国科协促进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分会场,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者介绍中国科协在这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程东红书记对此建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2010年6月29日。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活动在爱沙尼亚塔尔图按计划举行,来自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上海市科协、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介绍了中国科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科技辅导员相关活动,以及目前在中国开展的科学教育和非正规科学教育特色项目。下午三点半,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全部来到塔尔图大学IOsSl楼405房间,在上一场主题发言活动结束后,快速对会场进行了简单布置,张贴了相关活动海报,将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手册、案例资料、项目介绍等摆放在会场门口,调好了专题演讲需要的文件及设备。作为中国科协在国外世界级专题大会上的亮相,每位成员脸上都流露出一丝紧张外加亮相前的兴奋。

下午四点半,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准时开始,代表团团长彭希作为专题活动的主持人,简短介绍了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相关情况及组织的各项重要科普活动,并播放了相关视频短片。其后,代表团成员轮番上阵,各自从自己工作的侧面对部分重点活动作了详细介绍。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项目主管曾筝作了题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三年发展历程》的介绍,阐述了在项目框架下我国科技馆和学校科学教育衔接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促进了科技馆教育功能的发展、非正规教育人员能力建设等。从听会者的积极提问中不难发现,科技教师对这种非正规科学教育案例非常感兴趣。会后,美国伊利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Led,cnngl教授还详细询问了该项目的有关细节,并简单介绍了她在美国所开展的一个类似研究项目,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昌增益教授,昌教授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主要介绍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中的工作,即科技专家共同努力为国内高中生提供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接受优秀科学家指导的经验与体会。昌教授的演讲风趣幽默、案例翔实,受到了国际代表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纷纷表示要积极借鉴昌教授介绍的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的工作模式与科学家联系并共同开展工作。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的本质。

东南大学的叶兆宁博士是第三位报告人,叶博士长期从事幼儿园、小学阶段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做中学”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她在报告中阐述了自2001年以来,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特色、教师培养方式等重要方面,使与会代表从一个侧面了解了我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第四个报告以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项目的创新与实践为例,阐述了我国科学教育工作中科学界与教育界密切合作、紧密联手的工作特色,报告人是来自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项目办公室的项目主管李法瑞。通过对“科教联动”的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推广模式内涵与组织架构进行分析,帮助国际代表理解上海市初高中科学教育推广项目、上海市“做中学”科学教育推广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机制建设、教学素材开发、师资团队培养、网络平台搭建、项目成效测

评等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中国科技教育》杂志副主编毕晨辉作了最后一个专题报告:《提高科技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通过讲解,参会代表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宗旨及各项主要工作,协会组织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有关科技辅导员的科技教育项目,翔实的科技教育资源素材引发了听众的广泛兴趣。

所有参加中国科协专题报告活动的报告人都用精彩的ppt演示以及英语口述,博得了现场听众的掌声。ICASE现任主席杰克?霍尔布鲁克亲临专题活动现场,认真听取每一位演讲者的发言,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I-CASE前任主席Janchai Yingprayoon教授以及来自英国、美国、泰国、俄罗斯、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光临专题报告活动现场,在认真听取每位报告人的发言后,即席就中国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方面的话题进行讨论。由于提问踊跃和讨论热烈,这次专题报告会一直延迟到19:00才最终结束。

本次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在紧密围绕“青少年科学与技术教育创新”这一框架主题下依次进行了五个专题报告,既有科技界与教育界联手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的政策性推动示范项目,又有科学家直接参与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既有关于教师科技教育能力建设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又有在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教育活动。还有校外科普场馆积极参与校内科学教育的示范项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方面,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数据使得整个专题报告会的内容与ICASE组织关心的重点更具相关性,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同与会者进行交流、探讨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协专题报告会很好地展示了科协组织校外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方法与特色,使得本届世界科技教育大会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会代表更多关注校外教育工作领域,进一步促进校外与校内教育的衔接与交流。会后,彭希团长向杰克。霍尔布鲁克教授提出建议:“非正规科学教育是目前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以后的ICASE大会除了课堂教育外,应该更多关注非正规教育的研究、政策和实践。”

这次专题报告会是一次积极参与国际相关组织活动的有益尝试,为今后继续在科技教育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国际组织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提供了经验。

四、收获与感触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在了解国际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方面,本届ICASE大会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它创造条件帮助各国的科技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了解国际科技教育界的发展动态,并提供平台让大家就某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本次大会,特别是大会特邀的主题发言中,能深刻体会到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科技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需要以实证和实践的方法研究科技教育问题;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两个部分,科学教育需要包含技术教育,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科技教育研究者将越来越多地关注脑科学的发展,关注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的全球化也将是科技教育的下一个热点。参加本次大会,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能够明显感觉到国内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更好地发挥中国青辅协的作用

除了中国科协专题报告分会场的主题是聚焦于校外教育之外,本届ICASE科技教育大会中所有的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都聚焦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各国研究者和教师更关心如何将科技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大家在发言中都非常关注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真正的学习”、“学习真正的科学”。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建议今后在继续积极向ICASE宣传介绍中国科协组织的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同时,让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在与ICASE的合作交流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组织协调广大科技教师,利用协会的平台支持会员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性课堂科技实践活动:主动联系I-CASE,追踪国际科技教育发展动态,帮助我国科技教师开阔视野,对外宣传我国科技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中宣传我国科技教育工作的成果。值得借鉴的国际会议组织形式

在国际会议的组织方面,这次大会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本届大会会务工作组织得当,简约行事。由于是国际会议,参会代表来自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会议代表的注册工作非常重要。会议主办方采取提前收取参会注册费用的方法,在会议举行前就基本确定了参会规模,为大会的总体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会议主办方还为参会人员安排了多家宾馆供选择,当参会人员抵达时,只需由在机场设立的引导人员指引方向,其余全凭参会者自行前往。会议期间只有若干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在会场大厅回答参会者咨询,所有的会务、会场、就餐和户外考察的信息都印制在会议指南上,参会者自行查询。还有一个小的细节,由于会议指南是提前印刷的,正式会议期间有大约10个报告的会议室、报告顺序、发言人有所调整,组委会也采取最简便的方法――给每位参会者加印一张更正说明。这种简约的会务方式增强了研讨会的学术交流气氛,让参会者感觉到弹性和自由度。此外,大会大多采取冷餐会的交流形式也可以借鉴。冷餐会,就是每人发一杯饮料,不设桌餐,餐点自助取食。在此种情况下,参会者可以一边就餐。一边浏览张贴的海报,与论文作者进行深入的切磋,也可以跟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师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冷餐会上,已经没有了领导、专家和普通教师的界限,每个参会者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讨论。这种交流方式一方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交流获益,一举多得。

第三篇: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规划

黑石小学中长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普及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全国科技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我校今年的科技工作的口号是:“人人参与科技活动,在参与中增长科技知识,以科技知识引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整体思路:

1.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校科技教育规划的制定,积极推进科技类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建设。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教育,面向全体,积极推进科普活动的创新;广泛发动,形成合力,提高本校科技教育的效率。

2.加强领导,健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机制;依托课堂,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探索课堂教学与科普教育一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在实践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领略科技前沿的风景。

三、具体工作:

1.开展全校性的科技普活动,结合市、县的科技比赛和大规模的科普活动,采用紧密型的管理方式,由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展开。

搞好校内宣传活动。学校利用橱窗,定期更换宣传资料,结合社会热点印发科普资料对学生进行科普宣传;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班队会、“快乐的大课间”等时间让学生以自主比赛、有奖问答等形式掌握和巩固科技知识;搞好日常卫生、科技知识的教育,要求每班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设一个科普栏目,与周边社区和社会科普单位相联系,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积极参加镇、县级的科技比赛。我们将根据本校自身特点,选择性地参加县级、市级比赛项目。对于学校本来的重点项目、强项,小制作、小手工等项目要巩固好。同时,适当选择一些建筑模型、航模项目进行发展、壮大,建立校内科技兴趣小组。

4.建章立制、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布置、协调相关事宜。为科技指导教师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并保障落实他们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的时间。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活动经费及活动必须设备的到位。在现有的奖励机制上,进一步加大对那些工作卓有成效,成绩显著的科技指导老师的奖励力度。

5.用科教新理念、新思想在办学层面指导特色的建设,推动科技办学特色朝内涵、优质方向发展。注重校园科学文化的积淀,注重校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注重科技教育的基地建设,努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要以点带面,推动全校的科技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要求本小组学生把自己的小作品、小制作上交学校,学期结束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一次学生作品的展览会。

科普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备因素,更是学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认真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我们将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努力将新学年的科技工作提升一个台阶。

四、总体策略和目标:

1.认真学习、深刻认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宏观背景和导向。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市教委《兰州市学校科普教育“十 一五”发展规划》的文件精神,正确定位科技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积极参加具有突击性和长期性特点的重大活动。

3.提高科技组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科研工作,探索“特色创建”和“运作模式”。

中长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规划

皋兰县黑石小学 2016年8月

第四篇:科技创新教育总结

科技创新教育总结

吉首市二小梁超

2012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并在学校中开展了科幻画,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实践活动的竞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播种科学精神,探索科学奥秘”,这是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题。校园建设围绕科技创新特色这一主题,精心构思,充分发挥其育人的整合功能。突出科学氛围。学校以教科研为根本,并积极构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立体框架,在环境建设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拓展。

我校重视师资培训,具有一支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组织创造发明等的辅导员培训以及专业知识研修的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成为校科技创新教育兼职辅导员,重视学科渗透 要求各科教师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因素,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特别重视上好科学课、科技创新课、美术课,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科技创新知识的主阵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经历探索的艰辛,体验创造的成功。在科学教学中重点抓好两个项目。一是进行科学小组实验。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进行实验,以此为龙头,促使学生在观察、培育的基础上产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二是将科幻画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中做到有计划、有新意、有特色,并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2012年的12月上旬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车模竞赛。更是激起了学生的科技兴趣,参加科技小组的人也更加多了起来。

科技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我校将科技创新教育与平常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同科学实验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的科技活动周,使学校的特色更加鲜明,依托综合实践活动。紧紧把握教改脉搏,在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同学校科技创新特色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任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组织学生考察、实验、探索、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科技学习兴趣。

在本,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是成功的,收获是可喜的。并会在来年作出更大的努力。同时纠正已经出现的和存在的问题。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五篇: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计划

曲家学校唐立法

党中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对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在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能够良好开展并不断向前发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从小就尝试手、脑并用,倡导科技与艺术的融会交流,展示学生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

2、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

3、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践大教育思想理念。

二、活动要求

1、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班级在组织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具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三、组织机构:

1、组长: 唐立法

副组长: 卢雪宁李炳春陈鑫莉

科普“征文”辅导:王鸣新

科普黑板报和手抄报报辅导:赵丰王鸣新

科普绘画辅导:赵丰

科普电脑绘画:梅江涛

科技制作辅导:唐立法

四、活动内容:

本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创新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科普宣传

1、利用板报、广播进行宣传,班级出一期科普教育黑板报。

2、各班级通过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教育。

(二)科普实践

1、点评创新事例

2、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3、科技小制作

4、开展一些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或观察日记。

(三)科普比赛

1、科技创新制作活动

2、科普手抄报比赛

3、科普绘画比赛

4、科技小论文与观察日记竞赛。

五、评价

学生对于创新教育学习的评价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制作作品的精细程度、外观形状等进行打分,该成绩占总分的30%;第二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方案设计,根据四性的要求,看作品是不是达到四性的要求,该成绩占总分的30%;第三部分,最终成果,因最终成果是综合各种知识、技能、技术、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创新作品,点总分的40%。

六、科技各项活动奖励

在活动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与表彰和奖励。

下载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教育创新经验总结[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教师科技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教师科技创新教育 作者:杨敏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小学阶段的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作......

    科技创新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科技创新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大力实施的今天,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力度,面向全体学生,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教育学生知......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个学期就快结束了,本学期,我很荣幸地成为我们学校的科技辅导员,我是一名科技辅导员,一直喜欢带着学生开展动手动脑的活动。从我担任学校的科技辅......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一、抓管理,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健全 我校更加重视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懈追求,开拓创......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P.6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

    三年级科技创新教育班会

    榆中县吕家岘小学 三年级“科技在身边”主题班会一、 班长张梅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三年级 “科技在身边”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上场,齐说: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

    科技创新教育宣传标语

    科技创新教育宣传标语 发明资讯科技创新专利知识专利文献版权大学生专利卖了2000万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要素 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长沙对专利申请代理做出新规定 未......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汇编)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从小对学生就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我校在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坚持以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