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冉那些消失的心得4
大家也许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满怀着情绪,或戴着耳机完全陶醉在音乐里时,那种美妙的感受会叫你确信此刻你必定是妙笔生花的,但当你关上音乐,或仅仅只是稍作冷静的检视自己的作品,却发现,你所画的远不如想象中的动人。
你以为是自己审美疲劳,便先不看它。出门一圈回来再看,还是不行。
于是纳闷:一个人怎么会在兴奋的状态下创造出萎靡的作品呢?
沉静的思索后,你会发现,问题出在对绘画语言的理解上
如同音乐与文学,绘画有自己的语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当你被一张照片所打动,而决定描绘对象时,不知有没有思考过
这个简单的问题:是什么打动了你,让你觉得有必要去描绘它呢?
也许是题材,比如反战或饥饿的儿童让你心生慈悲,但也许打动你的是形式本身的美感。
我见过很多用照片画出美妙作品的人,也见过面对它手足无措的人,显然,面对同样的对象,前者明白自己是在作画而非拷贝,也知道怎样让一张画变的杰出和动人。
这样,他其实不用费心的寻找自己满意的照片,而只需要让照片变的让自己满意。
是主动还是被动,决定了你能否真正享受绘画的过程。那么绘画成功的重点要素是什么。
就是构成。
你早已熟悉这个词,但却需要对它有更深的理解。
事实上,你不可能“看”到一幅画的题材,题材只能由思考获得。
叫人兴奋的或叫人安宁的正是画面构成本身。
当你决意描绘贫困的儿童,你其实在做两件独立的事:
1传达贫困的概念(抽象)2表现一个具体的贫困儿童(具体)。
注意,这里,就是症结所在:在你的大脑中,孩子这个具体的形象,在重要性上低于他所反映的贫困,因此表达贫困对于你具有更大的意义,甚至是作画的目的——具象从属抽象。
但在绘画的实际过程中,情况却是相反的——除非合理的安排孩子的空间位置和色彩的穿插,否则你很难获得引发贫困感受的整体氛围——具象决定抽象。情绪是时间性的,因此它与音乐完美相融,但绘画却是空间的,是与音乐全然不同的语系。
这就是戴着耳机未必于画有益的原因。
画家往往有两个最大的敌人:观察的不够仔细,或是观察的过于仔细。
不要再纠结于细节或笔触,这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你的技巧,却不能决定你的成功。
现在,先把所有的情绪清空,只想象你想表达的内容怎样可被形象转述。
你的笔是剪刀,沉下心,把题材或景物简化为形,安排它们的位置。
不要用线,用形。它们比你想象的更有可塑性,能被拉伸,挤压,重叠,哪里是兴趣中心由你决定,它可以是最尖锐的形体,最鲜亮的色,也可能是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处。
现在,你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由所见的定义情感的性质和强度,而不是一相情愿的先入为主。
这就是形式本身的美感,先有它,不同的题材才得以附加,说到底,无题都好看。
你可以经常做这样的练习,规定自己,用几个简单的型,去概括或重组画面,以表现最全面的信息。
注意,不要以物体为单位来划分形,这简直毫无意义,而要考虑调子。一个形可以由N个色调相近
的物体组成,一个阴影虽不是物体却是个响当当的形。所以一个画面中,基本有两套构图体系,一是
所谓构成物体的“线稿”,这是框架,在最终的画面中往往是内隐的,而体系二便是包含了光量固有色
等一切真实因素的最终渲染后的几何形,它是外显的,第一印象的。
也只有后者,才是我所要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构图练习。
不难发现,大师CM的图正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在这里,我想再分享一种方法,来让大家对大师们用调子构成形的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对于CM或是萨金特等众大师的图有一种普遍的感受,色调细腻,细节似有若无却极为真实,像宝峰说的那样,举重若轻。
其实,大师们所使用的形,比你想象的要简单的多。他们用最朴素的构成,构筑真实的语境。
这里我打开一张萨金特的图,用魔术棒工具选择图中的一处暗部,(容差是默认的35),我这样做是
想知道,不管你是瓶子罐子,到底有多少细节从属于这个调子,从而构成这个色调范围的形的面貌。
用魔术棒工具选择图中的一处暗部,并用选取相似,因为这样可以让范围再广一点。
把图层剪切出来,然后隐藏,因为背景色是黑,所以我能直观的看见暗调的形。
先不要品味,先存着,这只是剪的第一刀。你看,还有亮堂堂的剩下来不是么,很明显的,剩下中间调和明调的形状之和,你用相似的方法,再从背景层上把它们分离出来。
好了,这样三种色调各自被提取出来了,容差太小太大都不贴心,35的默认就挺不错的。
现在基本上屏幕完全黑了,小点点别去纠结,下面我们开始看各个层独自的面貌。让你
了解大师是怎样做到调子统一,细节丰富的。
我们先单独看暗调的形。
你会发现,暗调和背景的对比还是显著的,形很明朗,这说明暗调其实不暗, 平均色值在20左右。没错说不暗还是有挺深的地方,可还是不温不火的不是么?
光看这层有可能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好多细节几乎是没有深入刻画的感觉。有意外
就有收获,你没看错,它就是这样,魔幻般的真实在于最后的整体拼接,不急
单独看另外的两层,都有相似的感觉。中间调色块平均明度为50 亮调色快明度为80左右,这些酌情,不是关键
关键是与形的明确相比,形内部的变化可谓微妙的跟没画一样。你于是边看边怀疑,这样真的可以? 你看可不可以。
你也可以检验CM的图,这里没有对大师不敬的意思,只是
众人的福祉总应当首先被考虑。顾不得了。
最后我再说两句,那怎样去给三种调子分区呢?形状到底该怎样安排?
貌似这个分区是事后诸葛亮啊,本身就已经画好了你当然容易啊,我凭空 怎么弄?我想有一种模式可以帮助你,就是老连环画风格的强光源概念。不好意思用下我之前的图,这原本是黑白的思维模式,现在,一切都可 贯通。
我把暗部用魔棒剪出来,并把背景色改为白色,你就能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就不再是事后诸葛亮了,完全可以用黑白插图的创作模式,绘制各色阶
的模板,最重要的暗色信息反倒最好搞定,因为就是黑白画的模式,后面的
两个色阶相信可以跟进并愉快的解决。
这会损失微妙吗?当然不,暗调打下基础后如同让作品具备强劲的骨骼,丰富性作为蒙皮润色的工作可由其余的调子完成,最终各层一拼合,真实的,毫无黑白插画意味的作品便自然显现,你却将版画和油画两种思维结合在了
一起,不露痕迹,因此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做一些黑白练习,对于调子绘画会
很有帮助,一个才能全面的画家,应当让所学的融会贯通,我相信这也是弗
雷泽塔衷情黑白插画的原因:)
-----2010年04月10日
原文地址:2010年04月10日作者:林冉 无光时,黑是不由选择的,一切默认而和谐。
光来了,差异开始彰显,而在黑里,这种差异难以察觉。
你的纸是白的,光的纸是黑的。在白纸上作画,却遵照黑纸作画的法则。物从黑中脱离是被迫的,拖泥带水的,因而产生了空间感,体积感。
空间感是物体对黑暗的依依不舍。物与物也因为对黑的共同依恋而彼此和谐。
当然瞳孔总是难以忍受这状况,它在暗处寻找细节,并扩大自己,让一切变的明亮。这符合生存法则,却未必对美有益。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作品像是多次曝光的产物,物体的调子互不统一,幽暗的 桌面上,常赫然出现明艳的苹果。假如与黑比较,其实可以发现真实的对象并不那 么明亮,它对黑的依恋被瞳孔的扩张抹杀了。随时判断真实的明度,没有比这更为重要的。
边缘与细节在此之上,成为冰淇淋顶端的草莓和樱桃。
最后,想说的可以总结为:若是希望建立基点作为比较明度的标准以获得正确的素描关系,那么请考虑对象中最深的调子,并以它为始发站,在谨慎的比较中缓缓的驶向高光。-----2010年04月14日
原文地址:2010年04月14日作者:林冉
最初的发音听来毫无意义,却帮助你掌握了复杂的语言,得以与人相处。一次次的跌倒带给你疼痛的记忆,却教会你平衡,与大地默契。而呛水的痛苦帮助你理解浮力,与水融为一体。呼吸以哭泣开始,标志着肺页与大气彼此熟悉。提升的背后,痛苦和失败是严苛而慈爱的导师。在绘画作品中,你也常常能看见这样的标题。为某主题所作的习作。手的习作,褶皱的习作。习作便是为了有机会犯错。没有什么,比错误更为宝贵。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犯错。
大多数人寻求成功,因失败而沮丧放弃。唯有少数人寻求失败,因难以再败而注定成功。
不要在意留存短暂的自我,面对亘古的自然唯有完全的以理行事才能有所收获。
大师正是敢于抛弃自我而犯下最多错误的人,最后也唯有他们享受着绘画带来的最大快乐。-----
第二篇:林冉心得
原文地址:转自一位名为林冉前辈的理论分析(仅作学习和收藏)作者:浮云
林冉心得
(一)关于素描关系,怎样让作品有真实的分量感和光感。
关键就在用深色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而留下少量的灰白。
这样的对比下,光感才有可能产生。
因为一个很简洁的推理,现实世界最亮的不是白纸,是光。绘画世界,最亮的是白纸。所以一切自然的景物在转移到胶片或
纸面上时都要变暗来维持光所需要的对比度。
为了表现光就不敢用深色而把东西画的很浅,这不仅让你失去了光,也失去了物体。调子浓重是光线弱的情况,而自然中,强光是很难得 才有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光的超市或者天堂,除去疏落的灯光和偶尔
出面的太阳,我们更多的生活在由漫反射唱主角的弱光世界。面对照片或写实绘画,我们不觉得他的调子深,是因为它们所营造的整体 真实性为我们的经验所认同,认为这种光才是真实的光,出于趋光的本能 当时我们更多的只注意到光。可一旦去色,颠倒了看,你能发现周围景物 为了这光的真实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它们的调子比你想象的要深。其实这 就是写实该有的色调。物体没有这么深,光就没有这么亮。说到底,光没 法画也不用画,因为一张空白的纸本身就是一张表现最强光源的作品,吞噬了一切内容,这就是真正的强光。
所以口口声声说画光最后都是在画物体,物体真实了,光就附送了。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最好不要用纯白或纯黑,这都不属于真实的空间。黑个八分熟是最透气的,你不可能和对象之间不存在空间,有空间就有 亮度。白也是一样,明度略微降一些,沉稳一些,给色相的表现留点余地,这比起盲目的让明度彪高音要来的有品。
关于画影子:
当然实际创作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到最后才把影子加上去,只是理论上来说,影子是留出来的,不是画上去的。画上去的影子象是贴上去的,很不自然。看起来不舒服是因为这有悖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并不是物体投到地面的,是地面原本该被照亮的地方正巧被挡住,所以边上的亮了而被挡住的那块 没亮,就成了影子。由于他的形状正好和物体吻合,所以人们误以为是物 体投在地面的,其实他和物体一点关系没有,物体最多只是蒙板。A片里 经常会出现一些喜欢做日光浴的美女,晒多了皮肤自然发黑,一脱光比基 尼黝黑的身上只有原本戴乳罩和穿内裤的地方是白的,谁都知道那白的本 应该也是黑的,只是因为蒙板而留了下来。这和影子是一个道理的两种反相。
关于色彩。
这个貌似很复杂,而说光可能会简单的多。
所以我们不说色彩,说光。
原色光只有三种,红绿蓝,由此产生可见的一切颜色。我们用PS画画有很大 的优势,做软件的那帮天才完全模拟了真实光线的混合行为,所以我们不仅 可以用它来画,还可以用它来认识光的规律。认识这规律最有用的不是拾色 器,是“颜色”工具(快捷键F6)。我现在只用这个工具来取色,用拾色器 或色板你还是用颜色在画,而用“颜色”工具(下面简称为F6)的话,你是 直接在用光来画。这不是哪一个更酷的问题,毕竟做画不是做秀,出来东西 是硬道理,只是,真的这个很好用,不用也可以了解一下,用F6作画的优点: 原本每需要一种新颜色就必须开一次拾色器(我不知道PS版本一直更新却没 有改进这个是什么原因,让拾色器一直在就那么难啊)简直无法理解。大家都知 道这直接影响绘画情绪。所以有些朋友没办法也选用色板,可色板的颜色就那
么几样,感觉有限制,不爽,而F6可以在你作画时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并且
颜色无数,这都让人很爽。在拾色器中挑选颜色,因为选择余地太大,所以有很大的盲目性,到最后往往 是简单选几种颜色就开工了,并且,因为每次开关拾色器都很麻烦,就限制了色 彩的丰富性,差不多几种够用就懒得动了,绘画的过程其实没有太多的惊喜可言,因为就这么几种颜色,自己都知道变不出什么花活,心里总不是个滋味,这没颜 色的还叫好画么。而当你用拾色器去吸照片的颜色,我日,光标小圆点跳来跳去,颜色这个丰富,并且色相栏里是一会红一会绿,从黄又直接到蓝,你妈的还有个 规律没有,点点大师的画,也是这么个跳法,于是感叹,大师就是大师,哎。其实大家不知道,用拾色器画画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你什么都得完全凭空想。
而手绘就简单的多,颜色本身就已经定好,就那么几种,你用A混B出来就是C,说白了C不是凭你的想象产生的,是A和B结合后你自然就得到的,而混合的过程 中包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与其说是手绘的缺点,不如说是它最大的优势。你用拾色器只能取色没法混合颜色,所以你要A就是A,想C,没办法,自己 点,点对了有,点偏了你只能得到一个D,这个苦。而用F6你的思维模式将发生 改变,你不是在考虑这里用什么颜色,而是在考虑这里是什么光在作用,因为就 RGB三种光,所以想好了他们谁多谁少的先后顺序,你出来的颜色就是带有内在 的成熟感,并且可以很快的及时调整,同时因为实际颜色和想象中的颜色有误差而 增加对RGB混合规律的认知,不用几次就上手了,生涩期就那么一点时间,之后你
就开始一直爽了,觉得用拾色器简直是不堪回首。
在之后的日子里,看见光和颜色,你就能估算出,在那RGB的小条形栏里他们的相互位置。这时,你不是被颜色抓在手里,你是把颜色抓在手里,变被动为主动了。因为你抓住的
正是颜色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来解释,为什么用F6出来的颜色,可以跳来跳去,这和色光的混合规律有直接的关
系,总结这些费我不少脑子,所以请大家认真对待。
1明度——在F6中最多的光和最少的光连线的中间点(假想的线)表明此时的实际明度,三种光是不断变化交替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轮流坐庄,不变的是法则(图2)2纯度——在F6中取决于最多的光和最少的光的距离,距离大纯度高,正比关系(图3)
3色相——在F6中取决于最多的光和次多的光的距离,距离大就越接近原色光,距离近就接近纯的间色光,而最少的第三种光根据1,2可知只决定明和纯度,所以简单的说,它负责生成所有的复色光,只不过它是虚设的,可替代的,不变的
是法则。(图4)
因为我们的自然光基本上是白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三种光靠的很近来制造一种灰,这个时候的变化最为丰富和微妙。根据3我们可以知道色相基本是由最靠前的或是说 最多的那种光来决定,然后第二多的光也就是将它稍稍的改变成近似色而已,所以 基本上就是靠前的这两种,在三种光靠的很近颜色很灰时,因为彼此数值差不多,所以 这个时候谁多一点谁就立刻成了老大,整个灰光带上它的面目,随后又被另外的取代,就这么闪动跳跃着变化,在F6上我们能看见变化其实很小,就那么几毫米,因为这也是 现实中光的实际情况,确实也就发生那么点小变化,但在拾色器上,一切就变化为剧烈 的颜色跳跃,这就是跳来跳去的原因,只因为跳动的是颜色,是子层级世界,和光不在 一个层级上。所以在F6上你看到了本质,一切其实很平和,所以我相信,本质的东西都 是简单的,而借着简单的,自然演化出丰富无边的变化,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东西的本质,这样以后的写生就变成一种检验,你将会心的微笑,而不是迷惑在复杂的现象里。
这时你再用吸管吸照片,得到的就不是混乱,绝对不会跳来跳去,是三种光按照特定的 排列很优美的舒展和收缩,你能发现这种排列就决定了环境的色调,而正因为这几何结构 的逻辑稳定,只不过被自由拉伸或压缩的感觉,使得场景的光十分的和谐。这种色相和纯度 和明度的整体递变,是用拾色器很难模拟的。而在F6里,你只要保证这几何结构的直观优
美。(图5)
几何结构只有那么几种,大家需要花时间拿着照片用吸管工具总结一下,毕竟这里篇幅有限,我快写不动了。总之,我相信现在事情已经明朗的多了,色彩和光是有绝对的规律的,它以 优美的几何排列整体收放,感谢F6给我们发现的可能,这是你用手绘工具所无法认识的真
相。
而那些大师不是别人,只是发现并善于运用规律的人。但他们似乎永远避重就轻的传授,就 不告诉你最关键的东西,想起这个我就来气,何必藏着这些个知识,最好全天下一起玩,其
乐融融,别真把画画当个事,人他妈都是要死的。
说回来,还在用拾色器的朋友,其实我现在想想明白F6的用处以后反倒没什么必要用F6
画了,而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监控器就好,观察三种光的几何关系有没有被不自然的扭曲。反正这次
我们
把本质的东西装在心里,手头上还是维持顺手的就行,这个应该更现实。
肚子好饿,我最后再说一条。就是在有些时候你需要让颜色饱和度高一点,又不改变颜色的 明度,这个在拾色器中怎么实现呢?就是沿着(图6)中的线去找,每一根线(线的数量是无穷的)
从左边的纯灰开始到这个灰度的饱和度最高结束,只要沿着这些线,你要的任何鲜艳的颜色就都
可以
找到与之等价的灰,反之灰也可以探求到他自己变鲜艳后的面目,去色以后,一切素描关系都还
是完整的。
不要看HSB里的B,尽管他代表的是亮度,但它的亮度是光的亮度,不是调子的亮度,而对于
素描关系而言,你最亮的红也是灰。所以我们要看绝对明度我们只有看灰阶,只要取的鲜艳的颜色和原本灰颜色的绝对明
度一样,就不破坏素描关系。
=========================
====================
(二)==
(三)==
(四)家里备有一幅骨骼的模型对于学习而言是很重要的,有全身的骨骼就最理想。尤其是头骨,即便是盗墓都要去弄一个来。卖手办模型的玩具店里会有一些高仿真的树脂头骨,那种很好。不要买石膏的,基本上看不清结构。真人骨骼的最大缺点是牙齿不全并且很难通过机场安检,所以买仿真的就好。下面是一些画人的小心得。
对于结构的几何分析几乎有无数种可能,并且不存在完美的形式,因为对于头骨,解剖是硬道理,所以更高层的总结很难适用于真正的写实,变来变去的也只会让自己无所适从,这是我的个人感受,因此认定一套差不多的让自己心里有底就行,最终的还是要尊重对象,具体案例具体表现。
===========================================
(五)---------------
---
========================================(六)
==(七)
==
(八)以下为原文:
有一些朋友很擅长画材质,认为写实就是表达真实的质感。这没有什么错的,其实一度我也热衷于表达诸如老人皮肤之类的对象,认为画起来很爽——可事实上呢?事实上却一点也不爽,很枯燥也很无趣不是么?远不是你最初所要的那感觉。我想这多半是被照相写实或超写实主义所误导,也有着游戏或插图行业自身的需要,只是这需要很可怕,到最后你会因无法找到乐趣而痛恨绘画。我就是这样离开游戏行业的,它让我一度失去对绘画的所有兴趣。其实这完全是因为我的短视,不曾在众多的杰作中发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渐渐的开始明白原来真正的写实并不是表达材质,不是单纯的素描关系或是色彩,而是表现空间的深度,真实的深度。色彩或影调只有在这个目的之下才变的有活力和有意义——这几乎是大师CRAIG MULLINS想要告诉我们的所有东西,而不在于他的笔刷怎么弄的,这些根本无关紧要。总的说来,素描关系是最本质和最关键的,素描关系是故事的情节,色彩只是配乐,在空间的深度表达上,基本的规律是减弱对比就靠后,加强对比就靠前,不在于边缘的模糊,不在于你用的颜色本身深浅,只在于它和周围颜色的关系。这就是全部的精要。有一些误区是滥用空气透视,把远处的景物弄的颜色很浅,完全丧失实在感,其实只要远处的房子彼此区分不大,就是对比度照样很弱的情况下,颜色本身深浅完全看它原来的固有色调子,并且,往往深一点更有存在感,总之,这些大家举一反三。之后,一切都将豁然开朗,你用拖鞋都能画出空间的深度来。所以花长时间去磨一样东西,反倒有可能是误入歧途。一些短时间的速写,只要能帮助你找到光和色彩对于空间深度的真实意义,反倒更有帮助。在这前提下,要不要继续深入刻画,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似乎,什么都已经有了。而即便继续深入,那心情,也必定是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吧,希望我的心得对朋友们有一些帮助。
第三篇:年味消失社会实践心得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追寻消失的“年味儿”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臵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根据这一情况,在寒假里我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活动。通过街头的调查问卷反馈情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六,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综上所述,春节的传统味道已被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所淹没。我们不能阻止社会它不断向前,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继承,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历史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不要抛弃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传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唯一拥有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优秀民族,也是唯一享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民族,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曾经带给我们童年欢乐和期盼的节日越来越没有从前的滋味。羊年春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手机抢红包了,支付宝、微信、微博的手机端软件齐上阵,让全国网民陷入了疯狂的红包大战之中。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新华社也在今天发文批判“电子红包让春节失去了亲情”。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臵,得不偿失。相信很多网友都在抢红包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最后算下来,收到的红包恐怕只有三五元钱而已,一顿早饭都换不来的红包却让冷落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挽救我们“变味儿的春节”?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应该着手现在出现的新的媒体,比如电视的公益广告,微电影,电影,数字广告等手段来进行感人至深的宣传。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相信我们都能找回丢失的家的味道,春节的味道。不论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也不论我们是否像从前一样渴望新年的新衣服、压岁钱。春节的味道应该是家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千山万水都不能阻绝我们亲情的传递,再丰盛的物质都不能弄丢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港湾。新年,更是一种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花再多的钱也不如实实在在陪陪家人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一份 能够支持我们成长,能让我们依靠的亲情。这是什么都不能代替的珍贵情感。希望明年的春节能比今年更加温馨,能让我们找回丢失已久的“年味儿”!
第四篇:听《冉乃彦》心得
听冉乃彦《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心得体会
听了著名的教育专家冉乃彦教授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很受启发,特别是对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冉教授总结出十个策略,这十个策略为班主任教师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了错误思想,为我们在日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去合作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在这儿我选择其中的两方面来说.一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侯,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结果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在老师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一种顽强钻研的精神.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青年,在一次获得奥匹克竞赛冠军之后,向母亲报喜,没想到母亲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而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高兴,因为,一,这次比赛很多高手可能没有参加;二,这和诺贝尔奖差远了.孩子开始了沉思,但还是没有自己找到答案.后来母亲就带他去参加各大学招生的集会.孩子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北大,清华的录取分那么高,我要盲目自满可就危险了!但母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二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裤子弟” 当代,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急需探讨的难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有位家长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家长有时有意识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当然,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家长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这时,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霎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摆着手说:“NO”.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他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记者此时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与其羡慕别人的孩子乖,不如自己先“乖”起来,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一起共同迎接挑战!
如果你爱孩子,孩子就会和你真诚交流;如果你爱孩子,你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玩游戏;如果你爱孩子,你就把你的家庭营造成为一个快乐的小岛吧!因为教育的制高点是自我教育.2011.9
第五篇:林朝阳心得
林朝阳心得
在练习时的大多数情况下,演奏的效果要最饱满、表情要最丰富、身体要最[重]地轻松。
揉音应该是扩散那个音,而不是掐住它。要像按摩,揉音不是为了捏住,是为了放松、把它揉松了。
[走得慢]是左手的秘诀。
检验:你左边捏多少,就证明你右边需要给左边多少自然的重量,而维持这种重量的不间断输出,是解放左边系统并做到持续放松的唯一可能性。
情绪不要带到技术里来,情绪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因素,肌肉不要情绪化。
弓子的[弓长]就像是飞机的跑道 如果一开始过快,那么飞机到后面就跑不起来,就要刹车了,于是力量不能贯穿一个上下弓的循环。运弓的问题大都出在这里:弓子没有了,还练什么?
右边系统不要在姿态上高于左边系统。
不是你在拉琴,而是你的力量与平衡在互动,想象海水来回反弹作用的力量。
左右借力使力,是拉琴的关键。
不会借力使力的人拉琴没有语气。
蓄力是基础。
如果肩有一点紧,那就死了。
两边可以轮换着借力使力。
右手想办法放出力,左手接它,来回换,左手是岸,力应该感受到被接住。
为什么好的厨师要用很重的刀子?那不是用重的刀子去切肉,那是用刀子在肉上面划。
像游泳一样 手(份量)要往下放才能浮起来。
琴是靠右手运动来稳定,不是靠左手来[持],这好比自行车是靠[骑]来稳定一样的。
右手把分量给左手,右手躺在左手上来回蹭,粘在左手上面,不是粘在琴上。
就跟拉手风琴一样来回推,不要僵住自己。
一指好比是两米个子的人 二指是1米8,三指是一米3、4,那四指还不到一米。如果你要求四个手指在演奏时比例平均,就要根据第四指的能力来做,才能平均。
右边是四个手指的事情,和胳膊没有关系。汽车是靠方向盘开车,不是靠你来搬动。你的两只手只需要护住方向盘,车子随时可以移动,跟身体没有关系。手臂是你的车身,手指是你的方向盘。
和弦的演奏是轻触,然后从轻到重、越拉越沉然后借力回来。
若想要跳得更高,你要蹲得更低。要直着给力,不是横着给。
要把琴托起来,你不托就损失了一半。如果没有想着要一级一级的托得住不同的分量,你放有什么用?那不就压死了吗。
秤砣永远低于你要放的东西,右肩是秤砣,琴是秤。
不变应万变,用平衡关系,重利关系来应付所有的问题。
左手是你的称,你要不断去称你的右手放了多少。
再放松一点,尽量懒。
每天要练习的是左右手的关系。
干嘛做事情那么急?换把干嘛那么快?换把时右边不要减少重量,勇敢地瘫上去。
不要被它(左手四个手指)绕晕了,它给你制造了很多麻烦、它是最不重要的,不要被四个手指迷惑。
[感觉]是往前横向倾泄的,不要停滞。音乐之所以往前走,它的感情、感觉、是前倾的。
[十度]宁可要大的不准,不要小的不准。
节奏的有趣,在于它们的不同而形成的对比,要刻意地去感觉这种不同中的味道,把节奏的味道用演奏告诉别人。
不要顾手的感觉,去顾那个点的感觉,两只手无时无刻在跟随接触点,两边的力气交汇在这个点上.怎样都能平衡,但是点是稳的就好。演奏有三个点,左手里一个,右手里一个,琴上一个。
演奏中任何瞬间的力量停滞,就像是心脏突然不跳了,那就糟了。
揉音是最自然的东西,它几乎是波浪,但不是频率,把它砌成瓦一样排列,那就糟了。
拉琴时越到弓尖段越是潜水,弓根是浮在水面中。
有一天你突然告诉我,你拉琴像艺人了,那就好了,像军人了,那就糟了。
我宁愿看你弓子拉不完,而声音是极饱满的,而不愿看你拉过了。为什么克莱斯勒拉不到弓头?因为他足可以用小弓子把那些表情都做完了,当需要时你偶尔拉全弓,那将是非常精彩的瞬间的对比。
渐变行走的是什么生物?---蜈蚣, 它像人一样行走吗?它总是渐变行走,所以它是最稳的, 所以蜈蚣是杰出的行走生物.现在的机器人有四支脚,而你有四个角,比两支好吗!你看见蜈蚣走的时候它的运动速度快还是慢?它有那么多脚,大卡车为什么用那么多轮子?那样稳极了。
手风琴要呼啦呼啦的拉,那关系是一只手两只手?两只手!前提是什么?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你光按那些键盘和按钮它会出声音吗?一切都是从两只手的力量关系来的。永远不要光从右手找,是左右手。
弓子不是拿在手里,不是控制,而是像手风琴一样,双手引导你的风箱。
跑是要花力气的对不对?
哪种跑是最省力的?
平地跑?上坡跑?下坡跑?
你现在像是原地跑,所以声音是死的、原地不动的。
怎么样声音才不会停滞?你弓根拉出去,弓尖回来应该花更大的力气。
一个曲子从拉第一个音开始,力量就是在不断地放弃出来,从身体里[放弃]到琴上。
不要每个音都努力,要为了下一个瞬间储备。
河水为什么流到下一个地方去?当你[现在]的东西多出来的时候,你的下一个东西(声音)自然会有。
不要左右互相让,要互相主动。
不要禁锢在一个架子里拉,不要那个脚手架,对技术的理解是对技术结构以及它的运动的理解。想办法在运动中去托住活的结构,而不是建立死的脚手架。什么地方是最不需要架子的?---弓根。弓根尽量放松,要像我们教小孩子走路,不是先给它规定一个死的姿势。
右手的秘诀就是把多个事情变成一个一整套的。
你如果在这个速度里做不到所有的要求,那就意味着你无权在这个速度里面拉,你要把速度定在你能做到所有要求的前提下练习。
拉琴最重要的是什么?--客观!客观是一种力量,比一切的力量都大,客观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为什么有的人站在一千人面前腿会发抖?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在一千人面前拉琴?是因为他客观。如果你认为自己的问题太多解决不完,那是因为你不客观,你没有办法驾御自己了。
你去用晾衣服的架子,架子短了,你换一个大的,要还是短了,就换一个最长的。那你就要用这个最长的,不要回到短的。这是演奏时对身体尺度的感觉,宽宏大量。
你每天吃三顿饭,假如每顿饭我给你两碗米饭一大盘菜,你每天都吃到最后会憋住。吃进去的东西一定要消耗掉,你需要运动(上半弓),为什么需要运动?因为需要把你的能量先消耗掉再重新补充,吃饭是补充能量,拉弓运力也是在既有的能量里消耗并补充,消耗和补充都在上半弓的往返中完成,而弓根是休息的段落。
揉音是要跨越音准和节奏的,它是模糊音准和节奏的缝隙的,就象两块砖之间的缝,需要腻子填补的道理。
揉音就像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它就像风一样。如果你的船开始启航了,有波浪撞在船上。音乐的运动犹如乘风破浪,你不能让风停止。
你需要把你的演奏内容的尺度放大。金字塔宏伟吗?它有什么?我把一个模型放在那儿,你会震撼吗?金字塔既没有种树更没有园林,只有巨石和周边的沙漠,但是它的尺寸大极了。音乐里首先讲究的是尺度,技术的尺度,感情的尺度。
不论处理多么大或多么小的尺寸,自己要永远是一个局外人,站出来听.要像在下一盘棋,作为一个局外人。如果我是棋盘上的棋,那我一会到这儿一会到那儿,我累死了,要站在外面布置。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打仗,他看地图。即使你站在宇宙中,观念也是一样的,[我]大于全局,才有全局观。
音准,必须要带有它的高度感,这好比大自然里的高度感。这就像声乐一样,在一个音进行到某个高度前,应该事先把自己的心气提高到这一高度。
在声乐里,控制音高位置的感觉,要略高过你应该演唱的音高,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所谓[翻
越]峰顶,如果我们刚刚好跟峰顶一样高,你就没法登上去了。
总的来讲,演奏的状态、用力的状态,总是要略微多一点,要先富裕,然后再把它松下来,就会达到很轻松很悠闲了,就能唱的很嘹亮。
要学会像声乐家一样,事先把自己将演奏的音放在一个心理的高度之上,然后把不同的高度连接起来,于是我们就像在画图的时候看见的,先把许多点(峰值)的位置确定下来,然后在峰值间连上线,我们就会看到一座山的边缘线,这就是旋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