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之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之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之美丽中国。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教育工作者十八大心得体会
党员代表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
公务人员学习十八大心得
第二篇: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最令我印象深刻,“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远景。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就不可避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为了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项目、上工程,不顾生态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现象。这就要求各地经济政策“动”起来,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可持续性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dai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远景。我们的可爱家乡福州这些年的美丽蜕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福州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中国”精神。近几年,我们福州市委市政府着力于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创建之路,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年,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居全国最宜居城市榜首,**年,福州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年,福州市在城市文明指数排名第五,这些种种的荣誉都是福州市用实际行动对“美丽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和最高嘉奖。
说到这些,让我不禁思考,作为平凡的人该如何加入这个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福州”的大军中来呢?如何实施绿色gdp,如何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如何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体系?这些问题和我们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学习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不仅仅是“美丽中国”和我们有关系,报告提到的科学发展、收入翻番、建成小康、文化强国、百年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热词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加入队伍就在农村处工作的我来说,我最关心的还是三农问题。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唯一出现过一次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三农”问题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份量。目前来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高度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一个是收入增加的问题,让老百姓劳有所得,收入更快提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让医保体系更健全。三是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活跃镇域经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线工作者,承担着描述农业生产状况、反映农村发展进程、揭示农民生活情况的重任。农村数据是促进农业现dai化,繁荣稳定农村经济社会,推动农民全面小康的基础性资源;是党和政府客观了解“三农”发展状况,正确判断“三农”工作形势,科学制定“三农”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身作则,践行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农村数据质量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农村工作水平和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我将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观念,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化为自身的坚强信念、核心价值和自觉行动;将提高农村数据质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以搞准农村数据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我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农村工作,兢兢业业做好每一环节的调查事项。要时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村住户,深入到农贸市场,深入到农业产区,认真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为促进农民增收献上绵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为美丽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美丽中国”寓意多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美丽中国”寓意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第四篇:村官学习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村官学习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心得
体会范文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最令我印象深刻,“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美
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远景。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就不可避免的破坏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为了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项目、上工程,不顾生态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现象。这就要求各地经济政策“动”起来,各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可持续性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
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远景。我们的可爱家乡福州这些年的美丽蜕变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福州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中国”精神。近几年,我们福州市委市政府着力于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以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创建之路,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XX年,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居全国最宜居城市榜首,XX年,福州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6年,福州市在城市文明指数排名第五,这些种种的荣誉都是福州市用实际行动对“美丽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和最高嘉奖。
说到这些,让我不禁思考,作为平凡的人该如何加入这个建设“美丽中
国”“美丽福州”的大军中来呢?如何实施绿色gdp,如何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如何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体系?这些问题和我们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学习十八大报告,不难发现不仅仅是“美丽中国”和我们有关系,报告提到的科学发展、收入翻番、建成小康、文化强国、百年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热词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加入队伍就在农村处工作的我来说,我最关心的还是三农问题。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中唯一出现过一次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三农”问题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份量。目前来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高度重视。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和重视:一个是收入增加的问题,让老百姓劳有所得,收入更快提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让医保体系更健全。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活跃镇域经济,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作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线工作者,承担着描述农业生产状况、反映农村发展进程、揭示农民生活情况的重任。农村数据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繁荣稳定农村经济社会,推动农民全面小康的基础性资源;是党和政府客观了解“三农”发展状况,正确判断“三农”工作形势,科学制定“三农”发展规划和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身作则,践行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农村数据质量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农村工作水平和
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我将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农村工作的中心位置,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观念,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准确完整”化为自身的坚强信念、核心价值和自觉行动;将提高农村数据质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以搞准农村数据为核心,全面提高农村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我将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好每一项农村工作,兢兢业业做好每一环节的调查事项。要时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村住户,深入到农贸市场,深入到农业产区,认真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为促进农民增收献上绵薄之力。为新农村建设,为美丽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第五篇: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
生态环境问题,其实早在农业文明时期就已开始显露出来,但那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渐进的,相对而言较轻;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愈是接近现代,这种破坏愈是惨烈,导致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断的恶化。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渐开始觉醒,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全球环境危机现实,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对相关问题作出深度的剖析和讨论,在十七大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点,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确立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在价值观念上,生态文明强调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二是在实践途径上,生态文明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四是在时间跨度上,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华文明在强调人际和谐的同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双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目前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中国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局面,它更是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本原性认知的一个回归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新体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观彻底转型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经摆到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从“五大建设”内部关系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平行的关系,它们共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内在地贯穿在前四大建设之中。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原则和制度等都必须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的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它在总格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十分重视“和”,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当认真汲取这种和谐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传统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工业文明日益凸显的弊端和难以摆脱的困境,促使人类深刻反思和不断觉醒,积极探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也不是放弃工业化,而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使工业化、生态化相互融合,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过快。长此以往,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持续。这些年,尽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水、大气、土壤的污染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源日趋复杂。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多,而保护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文明转型”的主旨要义,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与环境双赢、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和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