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时间:2019-05-11 23: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第一篇: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1949年10月——2009年9月)

(注:刊登于《中国核能》杂志2009年第五期,资料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编 汪

兆富执笔)

1949年

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成立。根据物理学家关于开展原子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决定将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合并。

1950年

5月19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政务院任命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

该所后于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由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双重领导;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月17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决定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作为初期研究方向。重点是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2年

10月8日

近代物理所制订第一个发展核科学技术的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提出“在核科学技术研究上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开展核物理实验和建造反应堆创造条件”的目标。

1954年

1954年

我国建成了位于云南落雪山的第一座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利用多板云室和磁云室开展了奇异粒子和高能核作用的研究,先后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

10月

我国铀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钟县黄羌坪采集到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

1955年

1955年

我国开始了首台原子束装置的建造和核磁共振的研究。

1月15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东]主席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

9月

中南309地质大队在湖南郴州发现金银寨异常,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后于1957年7月,在广东翁源首次在花岗岩体内发现大型铀矿床,1958年3月探明了江西上饶境内的我国第一个铀矿床——坑口铀矿床。

9月14日 决定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设立一个物理研究室,并决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置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1956年正式成立工程物理系。

1956年

3月

我国研制的卤素和盖革计数管、核乳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号的水平。

8月17日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从1955年到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前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

10月

新疆519地质大队在新疆的白杨河首次发现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后于1959年6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提交了我国最早的含铀煤型铀矿床。

11月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前身)负责核工业建设。宋任穷同志担任首任部长。

1957年

1957年

在赵忠尧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能量为2.5MeV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开始了我国粒子加速器的技术研究工作。

1958年

6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制的高压型静电加速器建成,加速质子能量达2.5兆电子伏。

7月13日

核武器研究所(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后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9月

北京第六研究所首次从铀矿石中提取出二氧化铀产品。

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建成。

10月1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生产出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9年

2月24日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建成并达到临界。

1960年

1月19日

游泳池式研究性反应堆工程(49-2)开工。该堆于1964年6月建成,次年4月反应堆提升至额定功率。

2月12日

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工程建成并正式移交使用。

2月29日

用于爆轰试验的北京郊区17号场地炸药研制实验室及爆轰试验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揭开了核武器爆轰试验的序幕。

60年代初

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能量为30兆电子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3月

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即反西格马负超子。

3月

中国第一座生产钚-239的石墨轻水反应堆动工兴建,后于1966年10月建成。

4月1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为潜艇核动力堆进行物理模拟研究的零功率装置达到临界并开始运行。

10月13日

我国第一个六氟化铀简法生产装置(615乙)正式试车,获得3.4千克六氟化铀。12月,获得首批合格产品。

11月18日

湖南铀水冶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品。

12月

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由黄祖洽、于敏负责的“轻核理论组”,先行探索氢弹基础理论研究。后于1963年9月,由北京第九研究所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理论问题。

1961年

1961年

原子能所组建了502和503实验室,在肖伦的领导下,开展了从靶材料的选择、氚靶元件的制备、反应堆照射和氚气的提取、纯化、浓缩,直到分析测量的研究,于1965年为生产厂的设计提供了氚生产工艺的图纸资料和必要的数据。

1962年

11月30日

原子能所建立了电解重氢至合成氘化铀的系统,达到0.1克/周的氘化铀生产能力。

1963年

3月

我国完成并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5月 我国设计研制成功电磁分离器的核心部件——第一台离子源。

12月5日

原子能所615乙、丙简法生产出18.5吨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

12月24日 1∶2核装置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成功。

12月28日

我国研制完成的原子弹点火中子源氘化铀铜壳包装小球通过最后鉴定。

1964年

1月14日

兰州铀浓缩厂一次投产成功,取得合格高浓铀产品。

1964年

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与前苏联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热核聚变的科学设想,成为世界上首创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5月1日

我国加工完成第一套合格的铀-235核部件。

5月

我国后处理两期工程工艺相继由沉淀法改为萃取法。

6月6日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1∶1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7月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甲种、乙种分离膜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院完成实验室研究,并于同年9月进行了扩大试验。

8月22日

第一颗原子弹产品次临界安全试验完成。

9月17日

某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产品。

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表明中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这次试验采取塔爆方式,以高浓铀为主要核材料、采用“内爆法”实现核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

10月

冶金部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研制出核燃料元件用锆-2合金管。

1964年

原子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金星南等,通过建立求解锂同位素分离级联方程的“迭代追赶法”,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计算,攻克了理论计算的难关。

1965年

4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工程性试验反应堆——游泳池式反应堆,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并提升至额定功率。

1965年

在张文裕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云南落雪山建成了大型云雾室。

5月14日

我国成功实施了第一颗用飞机空投的原子弹试验,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7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金属锂-6,9月开始生产氘化锂-6。

9月

于敏带领计算人员到上海对氢弹做进一步研究和计算机探索,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新原理模型。

11月中旬 某核燃料元件厂08元件生产线全线建成投产。

11月20日

湖南衡阳铀水冶厂全部建成投产。

1966年

4月

我国第一座后处理厂建成投产。

5月9日

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10月20日

我国成功建成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的生产钚的反应堆,达到临界。

10月27日

我国成功地在本国领土上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是一次用我国自制的中近程DF-2导弹进行的“两弹相结合”的实弹试验,标志着已经具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武器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月28日

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本次实验采用塔爆方式,爆炸威力为122ktTNT当量,实际测到了聚变中子和裂变聚变反应的时间间隔等其它参数,说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制造氢弹的理论设计和关键技术。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四氟化铀生产首次达到设计能力。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试制出第一批氚靶件。

1967年

5月30日 西南金属制品厂与北京钢铁研究院联合攻关,完成丁种膜研制。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氢弹由飞机携带,在预定高度投弹爆炸,试验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68年

6月18日-29日

我国氚生产线热试车,生产出了氚和氘氚化锂-6。

9月4日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717工程投热料试车成功,获得二氧化钚产品。

12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带有钚材料的热核试验。

1969年

4月

改建的524厂、262厂和265厂,在年底,分别将制造专用化工设备和配件,研制射线仪器和元件,热工和自动化仪表的生产建成投产。

9月23日

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

1970年

2月8日

我国首座核电站(代号为“728”)的自主设计工作启动。2月初,[周**来]就我国核电建设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周**来]针对二机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问题说:“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同年12月15日,在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建设核电站方案汇报时指出,中国建设核电站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6月25日 814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取得合格产品。

1970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改建成功,开始了超钚元素合成的研究。

8月30日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运行达到设计满功率。

1971年

1月19日

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丰度99.995%的高纯锂-7产品。

9月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为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73年

6月27日

东风3号导弹核弹头定型核试验获得成功。

1974年

7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建成我国第一台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CT-6)。

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部队服役。

1975年

8月3日 09-1型反潜鱼雷核潜艇设计、生产定型。

8月 我国中程地地导弹核武器定型。

10月

中国核数据中心正式成立,并组成全国数据协作网,开展了第一期16个重点核素全套核数据编评和理论计算工作,以及钚-239γ值测量工作。

1976年

1月3日 712矿酸法水冶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11月17日

中国进行了与洲际导弹配合用的有突防中子能力的弹头核装置全当量试验。

1977年

12月

原子能所生产出放射性同位素产品100多种,总活度超过0.15拍贝可(4000居里),为上千家使用单位提供服务。

1978年

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核工业共计有344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0月14日

我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基本上完成了地下核试验技术的探索攻关,为我国核试验完全转入地下奠定了基础。

1978年

在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倡议下,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一台强流电子脉冲加速器,开始进行粒子束核聚变研究。

1979年

4月5日

成功地进行了“506-34”两弹结合测中子飞行试验。

12月

生产浓缩铀的4号扩散机研制成功。

1980年

2月

中国核学会成立。

6月27日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在大修改建后试运行首次达到临界。

1981年

2月9日

我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建成。该堆热功率为125MW,最大热中子通量为6.2╳1014/厘米2·秒。同年12月17日,该项目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1982年

10月12日

我国潜艇水下发射潜地核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83年

6月29日

东风4号导弹核武器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4年

1月1日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3月10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座微型反应堆物理启动达到临界并顺利通过鉴定。

9月21日

西南物理研究所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12月23日调试结束。1985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

10月30日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

12月19日

中国进行的初级中子弹原理试验成功。

12月30日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建成并启动了中型托卡马克型装置(HT-6M)。

1985年

3月20日

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项目——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986年

5月11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大型(HI-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

1987年

8月7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1月 719矿研究万吨级铀矿石堆浸工业试验成功。

1988年

1988年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重离子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建成并出束。

1988年

我国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地实现了电子正负对撞,并精确测定了τ轻子质量。同年10月24日,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88年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MW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运行。

8月6日 512A地地核导弹定型。

9月29日

我国中子弹试验成功。

1989年

4月

我国完成“中国核工业30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月24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绵阳建成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并通过鉴定。

6月17日

我国品位最高的连山关中型铀矿床正式提交工业储量。

1990年

7月22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行设计、研究与建造的我国第一台1兆瓦铀氢锆脉冲反应堆达到临界。1991年1月21日首次达到1兆瓦额定功率。6月20日建成投入运行。

11月-12月 在王淦昌、于敏等指导下,我国在上海激光实验室神光Ⅰ激光装置上进行黑洞靶间接辐射驱动出中子实验和高增益类氖锗X光激光实验,取得达到国际同类实验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结果。

12月

低本底实验室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成。

1991年

4月中旬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东北241大队协作完成的“以航空放射性测量为主的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

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在安徽合肥建成,并通过鉴定和验收。

1991年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建造的4.5MV静电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

1991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合成新核素钌-90,并定出其半衰期为13秒。次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在重质量丰中子区合成、鉴别了汞-208(半衰期为42分)和铪-185(半衰期为3.5分),并于1993年首次合成新核素钍-237。

12月15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2年

1992年

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引进俄罗斯T-7装置的主机和低温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实验装置。

5月6-9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宣布,我国利用辐射诱变或辐射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培育出35种植物383个优良品种,年推广面积867公顷,在育成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1993年

10月30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为我国核电站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基础。1994年4月6日生产线投产。

11月21日

由中国、阿尔及利亚两国合作建设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通过最终验收。

1994年

2月1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5月6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4月6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线投产,其产品于1995年1月20日正式启运大亚湾核电站。

4月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首次利用航测技术,为秦山核电站和上海市进行了放射性监测和环境综合调查,其结论是秦山核电站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9月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2月6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一台专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加速器。

1995年

1月

国内首条采用国际先进流程,即AUC流程制备UO2粉末,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化工试验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成并投入运行。

5月15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的治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并通过国家验收。

7月28日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核电站仿真分析机通过部级鉴定验收,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项目——激光吹气注入金属杂质研究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上顺利完成。

11月

由秦山核电公司和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整体核电站全范围、全过程、高逼真度的实时仿真系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仿真机问世。1996年1月17日通过验收。

1996年

3月16日

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凝胶型锝―99M发生器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投入运行。

7月17日

由第一重型集团公司试制的我国首台核电站压力容器鉴定合格。

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当天,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1997年

2月22日

核工业四〇五厂铀同位素分离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随后,1999年1月5日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1年7月10日,核工业五〇四厂铀同位素分离工程建成投产。

10月17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电站乏燃料贮存格架镉套管样机通过验收。

1998年

2月6日

由沈阳水泵厂、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电器材公司联合研制的两台核电站用主泵通过国家级验收。

3月12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科技人员,在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的L波段高亮度注入器组合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束腔共振场聚束现象。

9月12日

原七三一矿所属737原地浸出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在新疆伊宁通过验收。

10月30日

我国对污染物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进行物理模拟的核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综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11月6日

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机在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成功。

11月10日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安全壳,由国内首次采用整体吊装穹顶技术封顶。

1999年

5月12日

采用直线加速器作辐射源的清华大学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北京问世。

7月1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等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突出贡献的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月20日

江苏田湾核电工程正式开工。

2000年

3月-5月

我国在上海神光Ⅱ装置上进行首轮激光打靶实验,获得高产额热核中子,取得激光核聚变研究标志性的物理成果。

5月30日

我国热功率为6.5万千瓦的中国实验快堆核岛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13日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承建的30万千瓦恰希玛核电站投入运行,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2000年

从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核科技专家利用测年技术,与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家一起,共同参加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通过4年多的研究,使我国有准确结论年代历史的纪年时间从2800年前向前推进到4000多年前。

12月21日

清华大学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顺利建成。

2001年

12月21日

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二〇二厂建成,每年可生产200吨燃料元件,实现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国产化。

2002年

4月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4年5月3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

2月2日

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开机成功,并于12月4日通过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工程竣工验收。

5月28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12月底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

12月31日

浙江秦山三核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3年7月24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12天。

2003年

1月8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004年

8月27日

由国防科工委主办的“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8月30日和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 锦 涛,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分别参观了展览。参观时,胡 锦 涛强调指出:“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我国核事业发展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 家 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也分别参观了展览。

8月29日

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在新华社《参考清样》上,对我国核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展核技术,要“凭我们的财力急起直追地往前赶”。

2005年

12月15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2006年

3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规划》拟定了我国核电的发展方针、战略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3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3号机组开工。

同年6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中国国核海外鈾资源开发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海外鈾资源开发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7年

1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4号机组开工。

8月1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

4月18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成立。

5月17日

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于8月1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5月22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6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EDF-M邮件爆炸物检测装置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防爆安检装备专家组验收,成为[敏感词语]反邮件爆炸恐怖的关键装备。

9月26日

国防军工集团2007年惟一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原子能院《嬗变核废料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2008年

1月8日

中核集团二一六大队等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月18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3月1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划入该局。新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承担核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从下半年开始,我国新的核能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

3月20日

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负挖仪式,标志该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3月2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6日

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在天津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燃料生产设备国产化实现了重大跨越。

2008年下半年 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在西北核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生产。

10月7日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阿海珐集团公司签署铀资源和核电工程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2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11月21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2月16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6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2009年

3月7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3号机组开工。

3月21日

四〇四中试工程冷试车通过中核集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4月19日

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的、世界首座采用三代技术的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4月20-22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在京召开。

为配合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4月19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京开幕。

6月5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17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29日

全球首个AP1000模块一次吊装成功,重达700多吨的模块顺利就位。

7月17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8月15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4号机组开工。

10月13日

在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并与温 家 宝总理举行定期会晤之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工业公司签署了关于田湾二期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核电出口公司签署了有关中国示范快堆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

第二篇:最新全球核能发展报告

最新全球核能发展报告

2015.3 昨日,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获发改委核准建设批复,这标志着中国核电正式重启。核电发展,对于中国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为方便公众了解全球核动力堆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近日组织编制了《2014年全球核电综述》,并通过协会网站发布。该报告首次按公布了全球运行和在建核动力堆情况、主要核电国家发展动态等内容。

一、概述

自1954年人类开始利用核能发电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核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三大支柱之一,积累了超过14000堆•年的运行经验。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前,核能发电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5%左右;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大量机组停运,2012年以来全球核能年发电量占比降至11-12%。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环境保护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了对于发展核能的兴趣和热情。本文介绍了2014年全球核动力堆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

二、2014年全球核动力堆1基本情况 ·总体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437个运行中核动力堆2(含实验堆,下同),71座在建动力堆,150座永久关停动力堆,2座长期关停动力堆。目前世界范围能应用的动力堆仍然是沸水堆(BWR)、快堆(FBR)、石墨气冷堆(GCR)、轻水冷却石墨慢化反应堆(LWGR)、重水堆(PHWR)、压水堆(PWR)和高温气冷堆(HTGR)几种,其中快堆与高温气冷堆目前仍主要处于实验阶段。2014年新增并网投入运行3的动力堆共有四座,其中3座来自中国,分别是方家山1号机组(PWR,1000MW)、福清1号机组(PWR,1000MW)与宁德2号机组(PWR,1018MW),另外1座是阿根廷的ATUCHA-2机组(PHWR,692MW)。

·运行动力堆情况 1.全球运行动力堆数量

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共437个运行动力堆中,美国动力堆数量达到99座,为全球最高;法国总共58座,位居第二;我国共有23座动力堆(含中国实验快堆)。具体动力堆数量分布情况如下图2.2-1所示。

图2.2-1全球各国动力堆分布情况图

(来自IAEA PRIS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数据)2.全球核电份额及主要核电国家的核电份额比较 由于目前尚未完整收集到2014年全球各国核电份额(该国核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比例)的数据,因此全球核电份额数据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下图2.2-2中介绍了2013年全球核电国家的核电份额占比情况,其中法国的核电份额占比最高,为73.3%。随着中国大陆核电机组陆续并网发电,核电份额占比有所提高,截至2014年12月31日核电份额为2.39%。

图2.2-2 2013年全球核电份额概况

(来自IAEA PRIS的数据)图2.2-3 全球主要核电国家核电份额比对情况

(数据来自世界核协会网站,WNA)3.全球运行核动力堆堆型历史分布

全球共437个核运行动力堆的总装机容量为374.9GWe,我国共有23座运行中的核动力堆(含中国实验快堆),总额定装机容量为20330.58MWe。运行中动力堆堆型历史分布如下图2.2-4。

图2.2-4 全球运行动力堆堆型历史分布图

·建设中的核动力堆情况

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共有71座核动力堆正在建设中,总装机容量为68136MW,堆型类别中以轻水堆为主,作为新技术的快堆和高温气冷堆占比较少,其具体堆型分布情况如下图2.3-1。

图2.3-1 在建核动力堆堆型分布图

全球71座在建核动力堆中,37座来自于亚洲(远东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26座在建动力堆,数量与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新建核动力堆情况

2014年,全球仅有三座核动力堆开始建设,其堆型均为轻水堆,本正式开工的动力堆数量是十年来最低的,具体分布如下图2.4-1所示。

图2.4-1 开工机组数量历史分析图 本开工的三座核动力堆分别是9月24日开工的阿联酋BARAKAH-3机组(1345MW,采用韩国APR1400技术)、2月8日开工的阿根廷CAREM25机组(25MW,采用阿根廷研发的小型堆技术)与4月26日开工的白俄罗斯BELARUSIAN-2机组(1109MW,采用俄罗斯VVER V-491技术)。

三、2014年世界核电发展动态

美国发布了能源战略《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路径的全面能源战略》(《The all-of-the above energy strategy as a path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在此报告中,核能作为低碳能源的重要作用仍然得到了重视。同时美国环保署发布了环保新政,提出火电厂排放新标准,对提升核电竞争力、促进核电起到正面作用。美国目前有4台AP1000机组和1台二代改进型机组在建。

欧盟达成2030年能源发展目标和碳减排目标,低碳能源发展,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受到重视,传统以煤电为主的一些国家将会开始快速发展核电(例如波兰)。依托欧洲的电力市场,东欧等国家核电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匈牙利、波兰、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的核电新项目建设意向逐步明确,欧洲核电有可能继续扩张。

英国受到北海油气资源接近枯竭的影响,开始积极推动低碳能源的发展,核电受到更多重视,在英法两国的推动下,英国的能源项目HinkleyPointC(HPC)得到欧盟批准。

法国为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均衡发展,通过《能源过渡法案》,提出多项能源发展目标。未来核电装机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但2025年核电占发电比例降低至50%。日本修订《能源基本计划》,以“3E+1S”(能源安全保障、经济性、环境适宜性原则和安全)为能源政策基础,构筑“多层次、多样化的柔性能源供应结构”。按照此政策,核电将继续作为日本重要的基荷电源存在。日本政府通过了核电新安全标准。首座在运核电站的重启已获得日本核监管当局以及地方政府的同意,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准备工作;日本唯一一座在建的核电站也提交了重启计划。

韩国受到国内核电站质量事件的影响,国内核电站的建设进度延缓并影响到公众对核电的支持度;APR1400首堆未能实现原定投产目标;在修订第二次国家能源基本规划时,韩国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促进有竞争力的能源工业体系角度出发,强化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发电占比将比第一次规划时2035年的41%有所降低,但核能发展仍是其电力的主要组成。

中国核电虽然2014年未开工新的核电项目,但发展核电的愿望由上至下越来越强烈。在建二代改进型机组逐步突破瓶颈,一批新机组陆续投入运行;AP1000首批机组在紧张攻关中前行,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和CAP1400的研发为核电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基础;内陆核电研究论证逐步深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核电仍将保持在建和投运的高峰,整体发展为世人瞩目。

注1.本文中各项数据,如无特殊说明,摘自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动力堆信息系统(IAEA-PRIS)。2.IAEA-PRIS系统统计和发布全球范围内核电反应堆(运行、在建、计划或长期关停)的基础数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是该系统的中方协调单位。核动力堆包括全球各国的核电机组及其他非商业用途的核能反应堆,如法国的凤凰堆和超凤凰堆、中国的实验快堆等。3.机组并网后IAEA就纳入运行统计范畴。

(来源:财新-无所不能)

第三篇:发展核能的利与弊

黑 龙 江 大 学

论文题目:

发展核能的利与弊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2007级 环境科学 李天一 20073410 伊杰

摘要

随着地球的化工燃料越来越少,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核能,正好满足了我们这个需求,它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所以越来越多的核电站建成,这很大一部分缓解了我们对能源的需要。但是,任何事物的兴起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能避重就轻,不能畏首畏尾。找出发展核能的合理方向,制定最适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方案,才能更好的发展核能。

关键词

发展核能,核电站,环境污染,核安全

Abstract As earth chemical fuel less and less, we need to find a new clean energy.Nuclear power, just satisfies our demand, it’s our most promising future energy.So more and more nuclear power station built, this was largely easing our energy needs.However, the rise of anything has its two side, We can't trivial, can't flinch at.Find out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formulate the most suitable direction in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plan, can better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Keyword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energy, Nuclear power st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uclear safety

前言

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到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从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到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投放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从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到2003年,全世界共有440座核电反应堆在运行发电。核能已经由陌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核能的巨大能量也被开发的越来越全面。现今社会,煤炭、石油这种化工原料已经开发殆尽,余下的储量也分布不均,缺少化石燃料的国家,单单依靠化工燃料燃烧的能量供给,已经满足不了这个时代的巨大能量需求了。所以核电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需要。当今,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是由核反应堆提供,而其中9个国家多于40%的能源生产来自于核能。所以,发展核能已经不是单单某个国家的国家计划。但是核能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隐患的,核电厂发生意外对人类安全可以造成严重的威胁,1986年的切尔诺贝尔事件是最好的例子。

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核能也一样。我们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也不能突然冒进、武断独行。所以怎样把核能合理的发展成安全稳定的核能系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一、什么是核能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²,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这里光速常量是一个很大的数值,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很小的质量的物质,也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核能有三种核反应: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核电站、核武器、核潜艇三个方面。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核能来发电的电厂,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核反应堆是一种能持续进行可控链式反应的装置,能发生核裂变的燃料有铀-235、铀-238、钚-239。目前正在运转的核电厂所使用的是铀-235.用慢中子轰击铀-235时,就会发生裂变反应:235U+1n(慢)→较重碎核+轻核碎核+中子。用爱因斯坦公式计算:在核裂变过程中,每1克参加反应的U-235可以放出约8×10KJ的能量,而每1克煤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约为30KJ。也就是说,1克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106克煤燃烧时所放出的能量。可见核能是多么巨大。核反应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按照科技难度的不同,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和可控聚变堆三类。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在一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大规模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核潜艇是在常规潜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压水堆作为它的核动力装置。

7二、核能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

现在世界的人口是60亿,我国的人口是13亿。联合国预言,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到90亿。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要也随之大量增加,2050年增长2倍,所以当今的能量结构形式是不可能满足巨大工业社会的需求的。人类需要能量,这就导致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这不仅使地球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而且,这些化石燃料是在地下用了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才累积形成的,是不能再生的,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燃料,更是一种宝贵的古老化石。更何况化石燃料释放的污染物也将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虽然利用了他它一小部分的能量,却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开发更多的新型能源,更准确的说,我们需要清洁的能源。

一座100万千瓦的煤电厂,一年要烧掉200-300万吨的煤,而一年燃烧这么多的煤,除了会排出20多万吨煤渣外,还会往空气中排放600-700吨二氧化碳,5-10万吨二氧化硫,2-3万吨氮氧化物,3-6千吨一氧化碳,以及2-3千吨颗粒物。除此之外,还会排放约400外万吨的重金属,还有大家所熟识的酸雨,就是煤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所造成的。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温室效应,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这种气体减缓了地球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国际气候委员会说:人类按现在这样排放二氧化碳,到2100年,地球升高的温度会使海平面升高约一米。到那时候,我们的大片海岛和浅滩会被淹没。更严重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引发像干旱、洪涝、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还会带来各种新型疾病。虽然我们已经为此提出了各种限制措施,但是,即使少量的排放,许许多多聚在一起还是有很大的污染。况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无论发展什么行业,都需要能源的支持,这样就不可能减少化工染料的使用。所以,一种清洁的能源--核电,被人们渐渐重视。核电站的建设也逐渐被提上了各国的议案。

三、当今世界核能的发展情况

核能发电的历史与动力堆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动力堆的发展最初却是出于军事需要。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 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美国运转最多,为103座。法国次之,为59座。日本为55座(1座以上在建设中),俄罗斯为31座(7座以上在建设中)。核能发电占世界电力生产的份额已从1960年小于1%增加到1986年16%,1986年起的21年内这一比例基本保持不变。核能发电随全球电力生产而稳步增长。我国的核电起步较晚,80年代才动工兴建核电站。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电)秦山核电站在1991年底投入运行。2003年我国全年发电量的2.2%来自于核电,预计到2020年核能发电可以占总发电量的4%。

现在核能发电站的扩建集中在亚洲:至2006年底建设中的29座就有15座在亚洲。这里应该特别提一下印度:印度早在1954年就开始进行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9年有11个核电机组投入运行,3个机组在建。但印度拒绝加人国际原子能协议,在运行中也存在许多困难。

四、发展核能的优点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还有就是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最重要的就是污染小,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五、发展核能的弊端

虽然核能的发展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基本偏向负面。人们担心的核电站容易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当然,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过于强调核电的安全性,这样反而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我们害怕发生像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的灾难,有一些环境论者还指出从事核电生产的人曾有产下畸形儿的先例,或者核电站附件的农家出现了畸形牲畜等等。这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

而且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都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发展核能的投资成本巨大,所以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大大提高。若建造一个核电站未能成功运行或失败,那损失是会很大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想发展核能,但迫于经济等原因,计划就会被搁置,这就造成了世界能源分布不均。

核能电厂也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虽没有化石燃料场污染物多,但热污染较严重。用化石燃料场一样,还要考虑地理天气等因素。

六、我国发展核能的策略建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多,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得多,能源的需求理所当然是巨大的。这样看来大力发展核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许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何况发展核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国家大事。

现在的世界,全球对能源急剧上升的需求,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环境问题以后的大问题,我国怎样能在其它大国的压制下,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能源之路,是十分重要的。面对世界激烈的竞争,我们不能畏首畏尾,应该制定好核能发展目标,促进核能健康运行。尽力维护现有的稳定政局和社会秩序,为核能在我国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我们还应从核能这个产业的不同方面入手。例如:制定适合和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核能管理制度,规范核电站的兴建、运行、管理等各个步骤,研发适应我国社会和国情的新型核电站,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然,我们还应谨慎对待开发核能的项目。吸取国外发展核能的事实经验,稳中前行,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综合我国实力与国情,发展核能。不要光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和群众效益,做到综合发展,统筹兼顾。

核能事故如果发生,这种破坏力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有一套适合我国的预警机制和防护机制。比如,建立核电站监测系统,从不同的指标一定的程度上预防核能事故的发生。灵敏、及时、畅通的反应信息情况。

结论

总体来说,发展核能对世界时有利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控制污染。在现在这个社会,核能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合理的发展核事业,为世界能源找到一条洁净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冯晓,核能与技术经济,国土资源技术管理,2008-8-15 彭红,人类安全呼吁核理性,南华大学学报,2007-6-15 刘艳红,李刚,核能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科学之友,2009-3-10日 鲍云樵,原子时代的奇迹,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国际原子能局(IAEA),至2030年的能源、电力和核能发电,2007-10 罗上庚,放射性废物的概念,原子能出版社,2003 世界核能发电的现状与今后发展展望,环球能源网,2008-11-11 韦中燊,漫谈核能的历史,现代物理知识,2005-3-18 Shimizu,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otion of Nuclear Energy——Safe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Fact,Abstracts of the 13th Pacific Basin Nuclear Conference,2002-10 1

第四篇: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我国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核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核能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能源、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各个领域,特别是核能在电力工业成功运用,为提高各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核电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电力能源三大支柱,核能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它将成为最终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之一。世界50多年的核能发展表明,核能不失为一种清洁、安全和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毕竟对能源提出快速增长要求,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又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相关,所以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短缺、改善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保障能源结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厂1991年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力的历史,1994年投产大电站,1996年中国又自主设计建设了二级核电站,三级核电站,随着最近广东核电厂投入,我国目前公共12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运行的核电机组安全状况良好,平均用于值可达到85%,核电辐射水平一直保持在本地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合作了12个核电项目,共31台机组,合作规模达到337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24台,建成规模2660万千瓦。核电作为我国新能源的主力军,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批量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引进三代核技术AP1千以及EP2顺利建成,它在中国经济快捷的发展,对核燃料的高效利用以及对减少高排放物发挥了重大的效应。

07年3月,随着中美间两份重要协议《核岛供货合同框架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的框架协议》的签署,美国西屋公司和绍尔公司组成的西屋联合体在中国的第三代核电招标中正式中标,AP1000成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落户中国。

AP1000技术虽然先进,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没有一座建成的电站,中国将是第一个“品尝”这一技术的国家。我国的研究人员从AP600到AP1000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对这一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代技术是从第二代发展来的,其主要系统均有工程实践,只是核电站安全系统设计理念不同,AP1000使用的是非能动的方式。

作为第三代核电站,AP100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当时安全法规设计的。其设计基准不考虑核电站严重事故(如三哩岛核电站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第三代核电站则吸取了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充分使用几十年来的科技进步成果,按照新的安全法规设计,把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考虑了安全壳对严重事故的负载。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提高。

AP1000安全目标比现有核电厂领先约两个数量级。在经济性方面,AP1000核岛系统设计简化,厂房建筑和设备配置都大幅减少;其次,AP1000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技术,可有效控制、缩短建造工期;AP1000的核燃料采用简化设计和长周期换料(18至24个月),有利于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运行成本。

我国第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共建设四台核电机组,分别是浙江三门核电站两台机组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两台机组。第一台机组的设计和建造以美方为主,中方全力参与;从第二台开始,以中方为主设计建设,美方做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引进技术所建的核电站全部在沿海,而内陆核电站的设计也已启动,沿海核电站和内陆核电站在设计上有许多不同,四台自主化依托项目的顺利建成,将证明我们完全掌握了这一技术。

我国的核能技术正沿着积极稳妥的路线推进,在核电建设方面出现了综合集成、大法地产等一批大型的电力集团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身到核电事业,形成了核电投资多元化的良好局面,有利推动我国核电产业快速发展。核电大发展推动了核能产业迅速发展,核能产应是一项具有高新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同时核能产业具有规模大,附加值高的特点,就投资规模而言,如果按2020年我国核电同类装机容量目标7千万千瓦,这节规模3千万千瓦,每千瓦按1.2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规模,每年的核电投资将在700亿以上,09年已经超过了。核电投资势必拉动相关产业链投入,核电的发展使核能进入了批量化、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核电设备制造使批量化产业化关键,也是占整个投资50%以上,核电设备要求高、技术密集,是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和水平,核电制造设备自主化是核电大发展的前提,也是核电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我国核电的快速发展,铀资源和核燃料的供应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铀资源勘探取得了进步,中国的铀资源是丰富的,铀资源不是制约我国的核电发展的根本问题,在加大国内业铀资源时的同,我国也积极的进行海外铀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贸易,以满足我国的需求。目前我们不仅实现了清水位和重水位电站燃料组建国产化,并且实现着高燃料、高耗能组建,能满足百万千瓦级,核燃料生产为核电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五篇:辩论赛___核能发展弊端

开发核能源弊大于利

第一:核能是绿色能源吗?

也许你会认为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你错了!其实事实完全相反。用于核电的原料之一是铀,铀浓缩设施需要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工厂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的二氧化碳。此外铀浓缩过程还会排放大量氯氟烃,氯氟烃除了导致臭氧层变得稀薄以外,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温室气体。此外由于核能发电热效率较低,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中,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而且,在核发电过程中,每年又要向空气和水中持续排放超过上千万居里的放射性同位素。尽管核工业坚持说,某些放射性物质从生物角度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事实远非如此。

第二:核能是高效能源吗?

核工业的真正经济价值从来就没有被认真地分析过,这其中包括铀浓缩的成本,发生核事故后的巨大经济索赔,拆卸到期反应堆成本,现有核反应堆的维护,核原料和废料的运输和将放射性核废料储存25万年的所需费用。这些总和比获得的商业价值高10倍乃至百倍千倍!核电的真实成本,是其燃料成本的上百倍。人类目前只是被核电站其燃料成本的低廉所迷惑!

第三:核能的利用安全吗?

1988 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 亿人将有40 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我们都知道 由于发电的核原料在制造过程中设计敏感技术---铀浓缩,不排除有些国家打着和平利用铀浓缩的幌子来发展自己的用于战争的核技术,因为每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就可产生200公斤的钚。钚是核武器所需的燃料。5公斤钚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而一个反应堆每年可以产生200公斤的钚。因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拥有一个核电站的国家每年可以制造40颗原子弹。“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地区性的核危机开始频频爆发,先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之后不久在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也被正式捅上了台面,西方国家纷纷指责伊朗以和平研究为幌子研制核武器。就在国际社会为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的同时,原本就已经让人头大的朝鲜核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全球防扩散机制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

其实历史上,核泄漏事件曾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受污染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1979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1977年,斯洛伐克境内的核电站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1957年前苏联核事故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

地上····

除了可怕的核泄漏之外,在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然而不幸的是,当今处理核废料主流方式任然为封存填埋,要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长久地不受水和空气的侵蚀,并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但数百年后,这些存放地点会不会发生破坏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问题是” 人有失手,马有乱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努力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地减少或推迟,但是做到绝对杜绝人为失误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严守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为了人类的未来,应该严格限制人类使用核能。

第四:发展核电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正在考虑永久放弃核能源转而制定了一个新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到2050年占总用电量的50%。法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其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已决定淘汰核电,并制订了一个时间表逐步实现能源无核化!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表达出对于发展新能源的热情:“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

第五: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人类现如今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核能发电。但在我方看来,全球“禁核”照样能实现完整的能源供应。

风电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

全球可再生的风能资源是整个世界预期电力需求的2倍。而且目前国际上已经能做到,风能度电成本低于核能,第六:这不仅仅是个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重点不应该是核能!

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重工业发展的中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耗处于快速上升上时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国新任能源部长 朱棣文上台第一个讲话就讲了,说是我们美国的很多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我们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的投入,你中国之所以低,你是因为没有投,因此我要代表美国人民收你能源税。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写过一本书《无畏的希望》,其中有两句话很深刻:“ 一个控制不了能源的国家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未来”、“增加美国竞争力最后一个关键的投资是能源基础设施” 其一,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有效的打击政治对手。在美国看来,其主要政治竞争对手一是俄罗斯,二是中国,三是潜在的印度。其二,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在“世界金融中心”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以能源排

污许可费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提款机!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核能开发弊大于利!现如今对核能的开发也是一种赌博!就以核电站为例,我们赌的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完全正确,施工队伍完全按照标准施工,核电站寿命40年内电站工作人员无丝毫马虎,无大的自然灾害,无恐怖袭击,无军事打击!而我们的赌注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啊。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小概率事件几乎不会发生!

据美国国家科学学院所公布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联邦政府用以制造核子弹的地点将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造成这些土地再也无法为大众使用。报告中说:“在许多地方,无论是具幅射性或不具幅射性的危险废料都将继续存留。遗害人类与环境达数万或数十万年之久。这些对人类与环境所造成难以承受的危 害,将很难彻底地把它们清除,不论是现在或是可预见的未来。

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这份由能源部委托所汇整的报告则更进一步强调,政府可以试着宣布部分地区永久禁止入内,但却缺乏科技、金钱和管理技术来防止污染向外蔓延。此外,部分污染物已“移出”核弹工厂的界线,其它地方也将出现同样的现象。

毕竟搭建围墙把这个地方围住是一回事,如何能永远地维持净空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政府对这些土地使用的掌控已出现松动。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布什政府也曾经提出过“无核世界”的口号。奥巴马再次提出建立“无核世界”的问题。

通过“去核”最终走向“无核世界”并非幻想

4月8日,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取代已经到期的美苏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两国把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到1550枚,被部署的战略运载手段也相应减少。朱明权指出,如果单纯从数量上进行分析,这自然是一个削减力度颇大的条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掉了。”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爱因斯坦等这些开启了“核时代”的科学家们的确为核武器“忧心忡忡”。在学界,学者们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大于一切。既然已经有这么多牺牲品证明目前核电技术并不成熟面对意外情况并不能很好应对 那么 是我们应该弥补以往犯的错误 放弃发展核电的时候了

下载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核能发展状况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世界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化石能源,但是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替代能源......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吴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1605 1605030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正越来越少,并且带来......

    中国共产党发展大事记

    中国共产党发展大事记 在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伟大历程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曾经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每一件事就像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1921—......

    2011年发展大事记

    2011年传媒集团发展大事记 SMG集团: 2010年SMG的经营收入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50.7%。 2011年上半年经营总收入实现64亿元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及......

    介入发展大事记(最终定稿)

    1895 年Haschek 和Lindenthal 首次在截肢手的动脉内作动脉内注入造影剂造影。 1896 年Morton 开始作尸体动脉造影的研究; 1904 年Dawbam 将凡士林和蜡制成的栓子注入颈外动......

    微信发展大事记

    微信发展大事记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1亿。2012年7月微信推出4.2版本,新增视频通话功能。2012年9月微信用户破2亿。2012年9月微信推出4.3版本,增加......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大事记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大事记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奠定了基础。 1988年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

    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地产发展史:中国房地产发展大事记 (1978年—2008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20年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写照。 ★1978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