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学习心得2篇
理论学习心得2篇
一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发现好多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讲课分析十分透彻,也比较风趣和幽默,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感觉到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似乎明明白白,但让他们独立完成一道习题就傻了眼;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教师能够精讲重点内容,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各种花样的习题,虽可能使学生应付一些形式训练题,却又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样的现象摆到了我们面前。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到底应该怎样上?
建构主义的观点是,一节课上得怎样主要是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课堂教学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很难实现意义建构。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提出这样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这里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有(1)理论基础;(2)教学的资源与环境;(3)教学活动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4)教学活动进程结构。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后经多位教,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得到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种教学模式要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理解、把握、实现,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了解它的特征。我们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征如下:
㈠课堂教学要素多元化
课堂教学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⑻即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还应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同时,教学更强调人文化和社会化,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社会上的各个环境中。建构主义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离不开实践。所以,课堂教学更应强调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知识自我建构特征。
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普遍都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也是节省了一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这当然是应当肯定的。问题是,更多的时间教师只是在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演示一些内容,或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做一些练习,而缺少学生利用计算机自行探索和实践获取知识的环节。事实上,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一些教学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这就能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素应该是涵盖以上所述全部。
㈡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学生认知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追求同样起着制约作用。但这里除了说师生关系的一般优化融合外,更强调关系中民主意识。在学生建构学习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新的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引导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十分注意和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美国学者奥苏贝尔称这种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先行组织者,我们简称为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桥梁作用的组织者。
按照李威特的小团体交往模式理论,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全渠道型交往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多向度的交往,真正是个体主动、群体互动。教师不处于核心地位,师生关系亲密,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优秀人格,要有爱生之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权,保护学生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学生要理解老师,强调必要规范的自我约束。
㈢课堂教学要情境化
教学的情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境教学法。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上,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与实际相类似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知识结构上,要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和知识的综合性;从方法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学习;从手段上,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虚拟“现实情景”。总之,就是科学运用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
对于教学,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生的理解,而且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仅仅想通过提问“你懂了吗?”、“会做了吗?”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习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教师应该利用和设计一些真实性学习任务来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
㈣教学的交互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社会性相互作用,而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集中表现应该是教学的交互性。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以对话行为为主,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为他们安排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二是应用维果斯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广泛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答问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老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或一味纯粹模仿性的,那么这样的问题是很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楚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修正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或修正他人的回答。而不能受所谓教学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限制,放弃这类包袱或简化对这类问题的解决。进行好这样的反馈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发展的现实,并产生更大的发展可能”⑽;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人机对话”引进课堂。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运用
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一个形象比喻,就是犹如一首完美交响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序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题鲜明的旋律——情感教学、合理恰当的和声与节奏——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的创设要有目的、有计划,而且类似真实、具有活动性。从教学行为上讲,它可以是以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呈示为主的呈示行为,也可以采用以讨论、问答为主的问话行为。从形式上看,可以是真实的反映,也可以是网络上的虚拟。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因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㈡情感教学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很多实验说明,在良好的感情下,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发挥。因此,要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承认,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对学习的参与性得以增强,由此对新知识产生主动的意义建构。
影响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因此,每位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素质,保证做到在课堂上充满情感地教,让学生充满情感的学。
实际上,素质教育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欲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是一个重要环节。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师生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要有科学性,体现现代化和人文精神。技术手段的运用要把握教学的情境性和交互性。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与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教学思想,用它来指导与构建课堂教学,有助于从根本上引领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做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人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学习者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去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老师讲述的现成结论,所以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精讲并加强个别辅导,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者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向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习者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课堂教学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疑难时,除了可以要求教师帮助外,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会话商讨、彼此交流观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要求整个学习群体相互学习来共同完成。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教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因而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境、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它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应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学模式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二篇: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教学常规心得体会
马秋云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为优化小学教学管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正确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省制定出了新的小学教学工作常规,并掀起来学习常规的热潮。
在学校认真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省、县、学校教学常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学校教学常规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把尺。它明确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活动”、“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规范我们的个人教学行为,规定了我们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上课的要求、作业布置与批改、帮助与辅导、教学评价、总结等方面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常规逐步转化成教学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规章制度,其制定与执行,意义深远。这不仅表现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观念,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上,还在于教学常规让我们认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常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提高理论修养,自觉加强业务的锻炼,以教学常规为镜子,时刻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下面就结合近一段时间来通过教学常规的学习受到的启迪谈一下自己对课前准备的感想。
课前准备,我觉得似乎是原来所提“备课”的深化,更强调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块。“有形的”也就是能成文看到的,比如说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准备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案。“无形的”是指教师的本体知识、文化底蕴等的综合表现,如果落实到一节课来说,就是教师为上好这节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这就很多了,我想是否有以下几点:
1、备好课标: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3、备好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结合“以学为主,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积极吸收他人在教学常规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完善自己,努力缩小差距,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理论学习心得
理论学习心得
本人自2011年1月转为正式党员以来,一直按照党员的要求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党支部及各位党员同志的指导、帮助,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工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和基本内涵》、《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党的十七大关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的模范作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杨善洲同志事迹材料选编》《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及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有关文件,按时完成了党支部规定的学习内容,并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头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纠正了自己一些不成熟和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出了自己和正式党员的差距,明确了自身的努力方向。
理论上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灵魂。切实掌握科学的理论,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前提和基础。保持共产党员理论先进性的实质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科学的理论历来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就不能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更不能成为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成熟的执政党。列宁曾经说过,没有理论,党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动力。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造一切。江泽民同志也曾号召全党,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共产党员只有首先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才能在实践中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科学理论,是全党共同奋斗的结晶,是我们党执掌政权的理论指南和实践基础。每位党员只有深刻领会和掌握党的科学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才能真正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当务之急就是深刻领会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摒弃一些陈旧的、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念,在实践中真正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首先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科学理论。其次,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还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党的科学理论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在实践中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才能赋予科学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只有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用高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才能作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目前所做的工作,无论是新品开发,还是技术改造,都要求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树立变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摒弃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错误荣辱观、得失观,树立敢定事、肯干事、干好事的正确政绩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这次的理论学习对自己的教育影响很大,获益匪浅,更加增强了我的党员意识,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自己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员。
感谢组织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各位党员同志给予我的帮助。
第四篇:理论学习心得
化学工程学院2011-2012-2学期政治理论学习
(一)一、两会环保问题:两会委员关注的环保热点。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依靠法律,建立机制,齐抓共管,建立摸底排查制度、防治和补救制度、防治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土壤重金属预警制度等,对重金属污染实现标本皆治的目标。
思考讨论:对于如何防治重金属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组那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21岁的生命赞歌 追记见义勇为优秀战士李超
主要内容:英雄壮举感动赣鄱,见义勇为树立丰碑。1月12日下午,江西省综治委在丰城市召开大会,追授勇斗歹徒光荣献身的武警赣州市支队退伍战士李超同志“江西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向李超家属颁发了证书、奖金。武警江西省总队、赣州市支队、宜春市支队官兵以及丰城市各界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思考讨论:搜集有关李超的事迹资料,讨论李超的行为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你心目中的见义勇为是什么样的?
三、用青春力量践行雷锋精神。
搜集有关雷锋的生平事迹以及当代活雷锋事迹,回答并讨论一下问题
(1)说说雷锋精神向我们传达的意义有哪些?(2)今天,我们如何认识雷锋和雷锋精神?
(3)我们用怎样的行动去践行我们所认知的雷锋精神?
化学工程学院2011-2012-2学期双学小组学习
(一)学习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
学习要求
各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内容,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团支书应做好主持及记录工作。学习方式应创新,不要拘泥于主题会议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为三周。学习结束后,团支部自学一个主题内容,讨论内容由各团支部自行决定,学习时间为三周。记录要求
电子档及记录本应概括学习内容,写出团支部讨论结果,政治理论学习每个问题选出5份或以上见解独特具有思想深度的心得,双学小组学习选10份或以上见解独特具有思想深度的心得,注明提出观点的团员姓名(心得用淮工信纸,黑色水笔书写,200字以上),最后写出政治理论学习及双学活动总结。双学小组记录本上可按照会议记录模式书写,必须包含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会议过程以及会议总结(800字以上),同时上交一份电子文件。电子档格式要求:标题:华文中宋、三号、加粗;正文:宋体GB-2312、四号、不加粗;行间距:固定值25磅。
共青团淮海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委员会
2012年3月30日
第五篇:理论学习心得
“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
经过三次的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历史方位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近四十年,加之之前近三十年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有这些全方位、开创性的辉煌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一新时代内涵丰富。
从“伟大事业”的角度,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奋斗目标”的角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人民期待”的角度,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历史使命”的角度,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从“世界意义”的角度,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新时代意味深长。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一新时代特征突出。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些客观的“硬需求”的全部内容,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这些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软需要”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从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从现实社会地位到心理预期、价值认同等等方面,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对共同富裕,甚至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都提出相应要求。
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表现为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内容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现象客观存在,发展的相对低水平、不稳定、不持续状态客观存在。
指导思想新发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回应时代呼唤,反映实践诉求,及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谱写伟大思想的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百试不爽的不二法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伟大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伟大思想。这一伟大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中国的国家治理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中国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这一伟大思想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观点。这就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深入贯彻落实这一伟大思想,又体现为十九大报告中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必须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全面贯彻。党的建设新要求:建设世界上最伟大和最强大的政党 党的代表大会研究党的建设理所当然,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还可说是重中之重。崇高的历史使命,宏伟的战略目标对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讲“打铁还需自身硬”主要是从道理逻辑的角度告诫中国共产党要“自身硬”的话,十九大报告中改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则宣示的是决心、是意志,是更高标准。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伟大工程的核心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一切工作”,一个“全面”都是在重申强调党的领导要贯穿体现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过程、各方面,从广度到深度,全方位、全层面无空白、无薄弱,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领导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管干部、选对人用好人、树立鲜明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领会这一总要求,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建设“两个大”:建设世界上最伟大的政党,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在新时代仍然通过治党来建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但我们要在巩固“压倒性态势”的基础上夺取“压倒性胜利”,这就需要对一些更为深层的问题有鲜明的立场与态度。比如,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这一论断斩钉截铁,同样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新觉醒。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旗帜鲜明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然不应该犯这种颠覆性的错误,也不允许犯这样颠覆性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我们要在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中继续百炼成钢。
教育实践,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全面从严治党的高标准、严要求看齐的重要行动,是贯彻中央群团改革决策部署,深化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实践,是推进从严治团、增强团员先进性和光荣感、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的重要抓手。教育实践要围绕“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的主题,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聚焦“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组织团员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通过讲成就变革增强“四个自信”,讲时代际遇激发奋斗精神,讲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担当,讲党的发展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团员切实增强不忘初心跟党走的自觉性、坚定性,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院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团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扎实开展教育实践,全面推进改革攻坚、从严治团各项工作。
中国重新变得伟大,解决人民的不满,根除腐败。习近平使用了容易被非党员理解的简单语言。”
习近平的最新施政纲领让人耳目一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再奋斗“两个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表明,习近平将带领中国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更高现代化目标。
”他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来进行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他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为此在速度、结构、动力等方面要有新对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提的一直都是“基础性作用”。讨论时,有人认为新提法跨越太大,建议暂缓,最后是习近平拍板定论,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学者回忆说,没有习近平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国企国资、户籍制度、财税金融、农村土地、公立医院……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重重、牵涉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接续启动,以前不敢想、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逐一砸开。
习近平推动“官邸制”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此前,对于这项改革,社会一直有呼声,但迟迟没有回应,因为这是向高级官员开刀,要得罪人
《华尔街日报》文章称,在全球舞台上,习近平主席将中国打造成不同于西方的一个选择,拥有独特的政治体系和文化,是一个在贸易、平等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领先的国家。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的智慧和方案有助于破解“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
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一直坚持的理念,体现将中国自身发展同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超越零和博弈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