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九大开创巴东科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十九大开创巴东科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十九大开创巴东科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巴东科协 佘远美)
2017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巴东县委党校参加了全县科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轮训班(第二期),通过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县委书记单艳平、县长郭玲、副书记王国玮、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贾继建的报告,听取了党校副校长冯涛、党校组织科科长徐敏、副科长李在俊的讲课,通过七个人的讲述对十九大报告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本次学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对十九大报告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轮廓;二是通过学习感悟到了本职岗位工作的发展方向;三是感悟到了十九大报告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行灯塔。一、十九大报告清晰的理论体系轮廓
(一)、大会的主题和总纲(六句话68个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理论体系由8个明确、14个坚持、9个方面构成 8个明确:(1)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明确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7)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4个坚持:(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
坚持新发展理念;(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9个方面:(1)
经济建设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
政治建设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
文化建设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4)
社会建设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5)
生态建设方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6)
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7)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方面: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8)
外交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9)
党的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科协工作的新署光
科协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纽带和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助手。
十九大报告203次提到人民,人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科协工作肯定会得到加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我们的科协组织的各项活动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杜绝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经济建设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我们科协的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科协工作的着力点,城乡融合是我们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学会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三、按照十九大的精神实质指导科协的工作 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合工作实际再次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
2、组织所属学会、协会结合实际学习十九大报告并研究改进工作的方法和路径;
3、加强科协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
第二篇:围绕大局 履行职能 开创北京市科协工作新局面
围绕大局 履行职能 开创北京市科协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协如何更好地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做出新贡献,如何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上取得新成绩,如何进一步发挥科协枢纽型社会组织职能作用,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上迈出新步伐?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本刊记者带着上述问题,就北京市科协如何贯彻中国科协八大会议精神以及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采访了北京市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景晓东。
肩负起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的使命和责任
刚到北京市科协工作不久的景晓东告诉记者,参加中国科协八大,心中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感触良多。中国科协八大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是全国5800万科技工作者的盛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出席会议,充分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协工作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致辞,温家宝总理作报告,对科协工作给予肯定和厚望,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谈到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北京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景晓东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北京市科协的特殊优势,围绕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目标,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重点,充分利用首都的科技资源,巩固和强化首都科学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创造活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创新枢纽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加强对所属科技团体的服务与管理,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紧密团结和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为首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着力构建社会化 科普工作新格局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北京市大力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奥运科普行动和四项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调查显示:北京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07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10%,明显高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市民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并位居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协要通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做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首都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改善民生等全市中心工作,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步伐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相符;同时要通过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内容与方法、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基础工程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获取科技知识、享受科技福祉的机会。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建党90周年,意义非凡,景晓东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今年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的几项重要任务:北京市科协将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集中展示科学素质建设成果,喜迎党的90华诞;全面推动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十二五”规划实施;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首都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首都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五项基础工程建设,促进首都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
景晓东特别强调,科普工作是科协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如何充分发挥好首都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把握首都的功能定位是新时期做好科普工作的关键。景晓东说,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创新工作观念和方法,汇集优势资源,提高首都市民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重视;要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和市场化科普产业并举,着力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建设世界城市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全面提升科普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积极拓展科协组织 服务社会的职能
景晓东告诉记者,中国科协“八大”期间,代表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各级科协组织如何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他认为:科协首先要为科研机构、科技组织、科技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搭建好一个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景晓东还着重强调了科协在大联合、大协作方面的职能。北京市科协需要逐步建立科技团体规范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团体发展的政策环境。他说,应该加强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技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有重点、分步骤地通过授权、委托等适当方式,将科技评价、技术服务、专业人员评价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交给具备能力的科技团体承担。通过促进科技团体不断拓宽服务政府、社会和会员的领域,使其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开展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团体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的特殊作用。对于产学研的合作,北京市科协则会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结合科协工作的具体职责,深入研究,按照轻重缓急和不同层面,在平台建设上、体系建设上,特别是在提高科协的自身建设方面更加努力地探索和实践,从而不断拓展科协组织服务社会的职能。
第三篇:走进新时代,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走进新时代,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后来又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学习了总书记的报告全文,感触颇深。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五年过去了。5年来,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我们党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可以说很不寻常。这5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的5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积累宝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的5年,是在党和国家发展伟大进程中续写辉煌、很不平凡的5年。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5年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健全完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5年来,党中央的权威显著增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明显增强,党中央决策的落实力度明显加大,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实质性突破,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
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生态治理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5年来,我们坚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严格问责、终身追责,我们的天空更蓝了、水更干净了、地更绿了,人们的生态需求日渐满足,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明显。
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突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以新的党建理念为指导,形成了党的建设新思路,推动党的建设实践取得新的显著成效。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在全党树起党建新理念。在党建新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坚持全面从严、问题导向、人民立场、目标清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党建新路径。有了新理念、新思路,就会有新实践。
5年来,党中央把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不断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颁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密切党群关系,取得明显成绩;紧紧依靠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制度笼子越扎越密;坚持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突出强调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全党的纪律意识大大增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持反腐败零容忍全覆盖,打“虎”拍“蝇”猎“狐”毫不含糊,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优良党内政治文化;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督体系,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年来,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即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坚克难、开新重塑,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5年,党中央决定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军队在“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上正本清源、找回初心;制定实施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重塑军队组织形态,调整领导指挥体制,优化军事力量体系。在总书记亲自指挥下,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坚持改革强军、政治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回首过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放眼未来,我们党要继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继续书写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新篇章。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和实践十九大精神。通过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尤其作为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以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高校科协工作新局面
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高校科协工作新局面
闫亚明 彭世卿
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 430074
摘要:21 世纪,校科协要找准自己的位臵,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校科协的工作重点是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坚持做好学术论文的统计管理、分析评价和奖励工作,为学校学术上水平服务;支持学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无偿为他们管理财务,提供学术交流场地,积极配合省市科协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省科协、市科协组织的院士、知名教授科普教育行动等;科协要以工作的效益取得信任和支持,使科协的活动具有学术性、群众性、开放性。以作用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支持,以开拓求发展,达到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办事。
关键词:学术交流 学术论文统计 科普工作
闫亚明(1950-)女,主任科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学术交流、国际会议和大型国内会议等工作。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 21 世纪,面对新的挑战,校科协要以自身的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横向联系的优势,围绕政府和学校的中心任务,主动积极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我们的工作业绩赢得党政领导和科技工作者对科协工作的支持。我校自 85 年恢复成立科协。二十年来,努力开拓,积极工作,取得了一些工作成绩,受到校领导重视,得到省市科协的表扬,本文试图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科协的工作,谈谈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校科协如何找准自己的位臵,在新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
一、准确定位,努力工作,开创高校科协工作新局面。高等院校是科技工作者最集中的地方,在科教兴国的形势下,高校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协工作。因此,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的第一条中指出:“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是党委领导下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层组织,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部门”明确了校科协的性质和工作职能,这是科协性质和高等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工作模式。科协是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是学校党政领导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助手,是联系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纽带与桥梁,工作重点是学术方面的管理,包括学术交流的组织;学术论文的统计和奖励;支持学会、研究会、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开展活动等学术方面的组织管理和科技协作。它的建制独立、财务单列、工作方式是:服务。服务于全校科研、教学,服务于教师和科技人员。这种模式能较好的发挥科协的优势,真正使科协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下海”经商办公司成风,影响到学校的学术环境,造成人才的流失,校科协针对这种情况,坚持抓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校学术水平,使学校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始终保持浓厚的学术氛围,全校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学术交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使学校成为本地区学术交流的中心,让科技人员感到华中科技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愿意潜心研究,学校的学术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组织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开展学术交流是发展我国科学事业,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科协在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校科协在开展学术交流方面特别注意组织举办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我校是一个建国后创建的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建校历史短,国内外知名度不高,但学校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校科协以开拓的精神,通过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特别是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为学校走向世界,创办世界知名大学作了贡献。已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0 多次,是全国高校中自主组织国际会议较多的大学。而且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经验积累,加上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我校已具备组织召开各种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的能力,现在每年基本上可以组织 3-6 次国际会议,10-15 次国内大型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对于活跃学校学术气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如80年代初,我们组织的中日美生物力学会议是国内较早组织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学者与国际学术界交流提供了机会,而且为我校新组建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该学科很快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同样在 80 年代初期,我校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阻力,积极的承办了全国首届社会学年会,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我校不久组建了社会学系。为学校从一个单一的工程院校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现在二十年过去了,我校社会学系有了很大的发展,99年全国社会学会又特地将“社会学发展二十年纪念大会暨学术年会”定在我校召开。肯定了我校在全国社会学发展 历史上的贡献。
200年,我校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筑学院等院校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面对 21 世纪的挑战,如何实现科技教育的创新,新校如何办,方向何在等新的课题,校科协适时组织召开了“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这是我校合校后一次有重要影响的会议,共有海峡两岸近100所大学的70多位校长、副校长,60多位教授,共1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影响大,效果好。会议期间,深入探讨、共商对策。使与会的代表受益非浅,校长们一致要求这个会议每年召开,轮流在海峡两岸举行,以促进海峡两岸高校的交流和合作。
我们还不断完善组织各种会议的条件,加强会议的接待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主动积极的做好会议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注重在服务上下功夫,承担会议筹备过程和会议期间全部的事务性工作,尽量减轻教师的压力,让科技人员能集中精力做好学术交流工作,让组织会议不成为教师和科技人员的负担,使他们愿意组织各种会议。我们组织主办的激光和生物光学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国外代表50多人,国内学者230人,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8个小组宣读论文,多媒体投影仪就准备了 9台,会议开得很成功,国内外学者对我校组织会议能力,接待和设备情况都给予了肯定。
校科协不仅支持本校科技人员组织会议,而且与省市科协和其他院校合作,把国内外学术会议引到校内来开,让高校成为本地区学术交流的中心。
三,坚持做好学术论文的统计管理、分析评价和奖励工作,为学校学术上水平服务。
学术论文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果实。科学研究工作的理论成果,是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的重要内容。98年起,我校已执行了在《科学》和《自然》二种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重奖 5 万元,被 SCI收录的论文奖励1万元的政策,在全校和本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为了引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校科协还组织编印了“国内外重要期刊目录”将国内外重要期刊的中英文名字、通讯地址、电话、传真、Email、网址等有关信息编入目录,为他们发表文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的方便了科技人员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由于逐步完善了学术论文的统计管理、分析评价和奖励的工作。全校论文的产出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校国内发表的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二、三名,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的论文也一直名列前十几名,其中,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内科技论文 5069 篇,居全国高校第 2位;国内论文被引用 5269 次,居全国高校第 4 位;2003 年《SCI》收录论文 637 篇,居全国高校第 10位;《EI》收录论文 510 篇,居全国高校第 11 位;《ISTP》收录论文408篇,居全国高校第5位。2004年校科协代表学校对 2003 年被三大检索收录的1555 篇学术论文和国内科技论文 5069 篇,发放论文奖金近600 万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建校 50 年的大学,取得如此好的学术成果,不能不令人赞叹。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不重视学术论文的现象,而且形成了主动积极不断进取的学术环境,对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术的繁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支持挂靠学会的工作,促进学会工作健康发展。由于高校在全国各地学术地位的特殊性,全国的各种学会大约有 70%以上是挂靠在各高校,挂靠在我校的各级学会达 60 多个。这反映了我校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是同行对我校的认可与支持,因此支持挂靠学会的工作是校科协代表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我们在省、市科协的指导下,认真做好学会领导人的推荐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无偿向他们提供学术交流场地,协助办理学会登记,帮助他们做好财务管理等工作。协助省市科协做好与学会的联络工作。与省市科协一起积极支持挂靠学会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如最近同湖北省武汉市激光学会多次组织了在武汉建中国光谷专题学术研讨会,为创建武汉高科技园出谋划策。同时积极支持挂靠学会参加中国科协的千厂千会工作,我校有多个学会、多项成果,在这一活动中受到省科协的表扬。
五,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努力推动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普及科学技术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的基础,根据我校特点,我们积极配合省市科协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工作。积极参与省科协、市科协组织的院士、知名教授科普教育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围绕“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日益激烈的国力竞争,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这一主题,主要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紧密结合人文精神,在湖北作了具有高级科普性质报告会 30 多场,张勇传院士根据当今科学的发展,多次被邀,就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流域、及“科技创新”等内容,进行高级科普讲座 10 多场,其他院士、教授等均积极参加,除此之外,还被外省市邀请,每场报告会均有省市领导、工厂负责人、大学、中学教职员工、学生等数百人,甚至超过千人参加。合校以后,为适应合校学科的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杨宗凯教授作了“IT 技术的发展趋势”,骆清明教授讲了“生物技术的发展”,龚菲力教授讲了“器官移植与伦理学”等。除本校的专家学者讲学外,还接待安排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专题报告:如著名声学专家应崇福院士,中科院报告团及计算机软件所副所长的报告,美国软件专家理查德•斯托曼关于自由软件的报告等。活跃了全校学术气氛,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知识教育已发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科普工作,也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主办科技讲座,组织科技沙龙。在学生科普讲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研究生科协,大学生科协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活动,经常请来校的知名学者讲学;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一年一度的科技周上街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向广大市民展示什么是高科技,什么是网络,如何上网等。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有奖竞猜活动,宣传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另外,在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组织创建了省市激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主办了青少年科技夏令营,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湖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评选工作等。
六、以作用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支持,以开拓求发展。
要加强高校科协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宗旨,做科技工作者的“公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严格组织纪律,逐步形成一支精干的具有一定政策水平、有科技知识和组织管理才能,作风民主,热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干部队伍。科协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决定着科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科协要以工作的效益取得信任和支持,使科协的活动具有学术性、科研性、群众性、开放性。以作用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支持,以开拓求发展,达到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办事。四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离不开科技团体。科协的事业,是大有益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事业,是大有益于人民的事业。这样的事业必定有光明的前途,值得我们去奋斗
参考文献:
[1]200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12 [2] 海峡两岸面向 21 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10
第五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东星资源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范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而且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尤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客观地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需要通过完备有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挥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现代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体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民主政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重要领域,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直至实现现代化体系。也就是说,只有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方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治国治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各种复杂国际事务等方面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如果只注重其中一方面,肯定有失偏颇。诚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所述: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由此可见,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形成的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治理体系的建构;治理能力彰显治理体系的效能,治理体系的效能必须通过强大的治理能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统一,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扬斗争精神,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一、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但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实际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列宁就曾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也说过:“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承载着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和崇高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仅仅停留于理想主义的理论批判,而是要诉诸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和历史运动。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始终是不可分离的,正是在不断变革现存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断实现。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共产党人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不断地变革着现存的社会制度、社会状态和人类生存状态,从而促进人类解放的历史实践。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立足于一定历史前提,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的历史性实践。对于共产党人来讲,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灵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追求,那么社会主义就是实现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所以,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路径,也就是说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要为人民大众的解放而进行制度设计。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条件不同,人民的现实需要和要求不同,这就决定了造福人民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和道路可以不同,而且必须不同。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当今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革命的辩证法,富于批判性、革命性和创造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凝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不能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更要立足于改造世界。
社会发展是一个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下,一个社会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不断积累基础和条件,高级阶段在新的层次上解决低级阶段所带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无止境,问题无止境。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的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整理,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航船行稳致远。
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前景的具体路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这里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深化改革。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其次,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路径,也不是盲目迷信国外现代化的模式,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三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全会胜利闭幕后,会议公报刚一发布,就引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的热烈反响,迅速掀起了学习全会精神的热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家一致表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广大教职工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在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实现新时代“中国之治”过程中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充分肯定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探求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会彰显着党坚守初心使命、探求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贯努力。”办公厅主任王洋告诉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全会回应了发展大势,聚焦重大问题,具有固本培元、顺势谋势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着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往开来、阔步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全会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相应制度之下进行的,这一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副教育长卓泽渊告诉记者,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蓬勃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需求,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回应。此次全会是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会议,它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昭示方向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重大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路径,必须将依法治国与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确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得到全面实施和实现。进修二部正局级组织员刘永艳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艰苦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示出来和运转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制度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科研部主任林振义说,一个制度适合不适合一个国家,一套治理体系是不是科学有效,实践最有说服力。正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障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出显著优势。事实昭告世人,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制度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有着高超的国家治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有坚定的自信。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制度权威,确立制度思维和制度文化,形成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
教务部主任王成志认为,建设一套卓有成效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以法治化作为制度建设的根本途径,以结构优化、产生合力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这次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凸显了我们党的制度自信”。进修一部主任樊秀萍认为,这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是我们党的伟大创新,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上的根本保证。全会归纳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对广大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的组织者、实施者、落实者,必须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制度执行能力。
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罗平汉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开出了灿烂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光明前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定型与成熟。全会《决定》的通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与决心。
三、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大家一致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教职工,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在制度执行上走在前、作表率;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学习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为实现“四个建成”的目标努力奋斗。
“要以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表示,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联系实际地学习,更要结合部门工作和专业特点突出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并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教学科研和部门各项工作。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深刻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内在逻辑。三是深入学习领会研究宣传好五中全会的精神。教学科研工作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论断,做好五中全会精神进科研、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
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认为,国际关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五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推进国际关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当今的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国际体系建设者的身份更加凸显,整理,而且责无旁贷。如何扮演好新的角色,发挥好国际体系建设者的作用,这是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新时代中国给出的答案。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国际合作部主任董青认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一定要更加自信地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更加充分地挖掘对外开放办学的重要价值,更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要统筹好国外政要接待、对外学术交流、对外传播平台、国际组织、涉外培训等形式和渠道,积极主动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行政财务部主任张素峰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人的现代化。作为从事行政财务管理的综合部门,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质量立校,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依规办事能力。积极研究财务工作规律和基本建设规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一支政治成熟、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行政财务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服务党校事业的能力。适应万物互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手段引入校园规划、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等工作中,用高新科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安令裕认为,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对于校(院)机关党建工作而言,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校(院)改革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紧密结合校(院)实际,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各直属单位通过“三会一课”、集体备课会等形式,促进多层面、多形式的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校(院)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四
10月26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决定》对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章节段落见改革精神、字里行间是创新意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的发展进程相伴随。几十年来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现代化,已上升为制度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的跃升、文明的进步。
此次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深度把握了以下几对关系。
坚定自信与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正是这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地坚定着我们的制度自信。此次全会历史性地提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整理,又系统地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的举措,落实了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的要求。
立足长远与回应现实。此次全会的部署,既立足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也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长远引领效应;既接续了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践,更形成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顶层设计。
聚焦问题与升华经验。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需要制度来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制度来划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需要制度来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五中全会对深水区改革、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切中肯綮地强调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无不内含着一种新时代的眼光和气度。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经验正在形成一种制度表达。我们相信,中国带来的变革、向世界传递的声音,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呈现。
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五
判定当前形势,明晰2035年图景,提出“十四五”主要目标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对外公布。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等作出部署。
一.当前形势:国际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会议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二.2035年将是怎样的图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2035年,我国的经济、科技、治理能力、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生态、居民收入、安全等各方面将有明显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中央明确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界此前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改革”等寄予较多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应该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横向流动渠道和纵向发展阶梯,让10亿左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应该提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也就是,由现在的4亿人左右,用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达到8亿-9亿人规模。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扩大消费,是扩大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撰文表示,有机构测算,若中等收入人口保持每年7.2%的增速,十年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这种规模增长将使未来十年GDP增长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应继续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旺盛需求潜力。
三.“十四五”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十三五”时期提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未对经济增速有过多强调,而是要求“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呢?市场有不同的测算。
刘世锦曾表示,他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潜在增长率的问题,最后算出来,2020年到2025年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以下,在5%到6%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将加速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进程,“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将下降至5.0%-5.5%左右。不过,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特征更趋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大国博弈的深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趋势性、深层次的,以及我国深化改革和“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我们的规划应该要有一定程度弹性,“十四五”增长目标可设定在5%左右。如果我们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一轮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技术革命,就能开启新的局面。
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科技创新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平安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点内容,有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单独章节加以呈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