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3:1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自由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自由读后感》。

第一篇: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先总述文章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第三章论述个性与自由的关系及其意义。第四章论述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章就几个案例讨论本文教义的应用。

密尔从小深受激进主义阵营的父亲和功利主义阵营的边沁影响,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论证自由主义,使二者成功融为一体。作为个人主义的宣言,《论自由》一书被不少人视为与1785年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并列的自由主义完成的标志。

正如密尔在开篇中所说,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教义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这一开篇点题式的回答点明了写作的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清楚本文所要论述的东西。《论自由》一书共有五章,围绕公民自由这个中心,对自由问题在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章为引论,他指出全书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合法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不要试图用权威压制言论自由。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尽可能的给个性以最自由的发展余地。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第五章重申两条格言: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

“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围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驾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他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他还将看到,他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这是《论自由》的结尾部分,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前面洋洋洒洒的文字竟然被概括的如此凝练,确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首先清楚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即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全新的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不约而同的提出要改革现存的政治体制,获得选举权。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运动中,两个阶级联合起来声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最终却只有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而无产阶级却在“如果民主占优势,必将带来暴民政治,出现专制”这样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下被挡在了政治的大门外。再联系到密尔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尽管此时的英国在经济和综合国力上都达到了鼎盛,但在社会结构、观念、风尚乃至道德上,对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的限制却 依然存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密尔对“自由”开始了思考

《论自由》一书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引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

一、论社会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以及本文教义的应用。个人认为五个部分在内在逻辑上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实我想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那薄薄的书在我刚拿到是时我还在想很快可以啃完它,而直到现在我发现一个好翻译是如此重要。第一次用读课本的方式去看一本书,即使前面看卢梭的书也没这么累,看着那些拗口的、句子结构又超长的译文,即使我反复推敲和理解,一本书看下来,竟也有一半难以理解。其中应该也有我知识浅薄,逻辑跟不上的关系吧。所以请不要见怪,我只能截取一些片段,零星地表达我的感想。

密尔作为一名功利主义、实证主义思想家,他的真理观打上了这一流派的鲜明烙印。他认为真理只不过是在暂时无人能举出反证的情况被假定为真理。尽管密尔未做出进一步的明确而激进的论断,但是无疑他的思想已经接近于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者们,一种无真理的真理。就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现在的我们以历史的角度清晰的发展过程,那不排除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以后的人们也会这样看着我们的发展,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变成谬论。

文中提到“在一个人口已经过多或者有人口过多威胁的国度里,若出生为数较多的孩子,结果会因有他们的竞争而降低劳动者的报酬,这对于一切依靠劳动报酬维持生活的人们也是一个严重的侵犯。”我们常说“中国别的不多,就是人多”,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中透着的是自豪还是一种带有戏谑自嘲的无奈,确实,人多,于是我们看到了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同心同德。人多,于是劳动力也多,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的劳动力如此廉价,因为同样的工作,你不做,有太多人排着队等着。温总理的乘除法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就目前遇到的各种竞争,各种考试,常常希望人越少越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就有第一名的存在。联系论自由这个主题,我想说自由可以就存在你心里,你有权选择去面对挑战,去证明自己,去做那万里挑一的胜者,也可以选择退缩,半途而废,每年的国考缺考考生如此之多就是一个例子。选择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的体现。

密尔在书中讨论的是社会自由,书中谈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社会和政府的权威对于人们的影响和该有的限度,而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谈了个性。人类是自谕为高等生物,因为有智慧有语言,同样这也决定了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就算是双胞胎,在相同的相貌下藏着的是不一样的心。个性是每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标志。密尔在书中认为如果仅仅为了社会的稳定,人们思想上的懒惰会使很多富有先进意义的观点或人受到排斥,而此时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没了数量上支持的优势,那些掌握公权的人受到制约的可能性就会变小,人们会渐渐习惯迷失于现有生活而社会会停滞不前。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暗年代,宗教势力一手遮天,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英雄觉悟,现在的欧洲不会是如今的样子,但注定反抗是要代价的,我们从小便听说过许多被教会迫害的英雄。

如今的社会开始强调人们的个性,希望每个人都勇敢展现自己,发光发亮。创新被认为是一个很优秀的能力,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发展了起来。全球市场的建立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个性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我们比生活在密尔那个时代的人幸福得多。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同样在困惑这样一个问题,刚刚脱离或者说大部分脱离应试制度的我似乎在过去的教育中并没有习得什么,个性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说不明显,而到了大学,个性突然被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茫然失措是此时的我最好的形容词。大学中老师说要努力发掘自身,是的,我真该好好重新认识自己。好吧,有点偏离主题了,我想说,试问如果社会中的人们都只是服从或没有争论,会多么可怕,所以个性的发展是社会自由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身不由己”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来自各方的压力开始在无形中侵犯我们,自由的空间也受到了压迫。在密尔看来,有两种主要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一是法律惩罚,二是道德压迫。这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即那条“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由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滥用权威会侵犯社会合理的限度,侵犯个人的自由。密尔自由论的核心便是“危害标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事实说明一种行为危害到其他人,那你就不能用法律或社会道德压力来阻止该行为。大多数的人们受到的应该是道德压迫吧,社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社会其实就是由人所组成,很奇怪为什么最后会反而受到来自他的压迫。密尔在第四章的标题便是论社会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事实是我们应该去爱这个社会,也就是适应它,同时也要反抗着。你爱你的家人,所以恒铁不成钢。也许某些人在滥用权威,但这是个别现象,我们需要每个人来帮助这社会变得更美好。

现在看来,《论自由》中最实用的观点似乎都已经过时了,但其中有些一般的概念仍然起着作用,特别是关于自由的基础和原则以及个性自由等观点依然是自由主义中的经典,值得推敲探讨。

每本书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我认为“自由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自由主义主张的就是个人的自由,但这是法治之下的自由。因此,为了让每个人享受同等的自由,就必须对个人的自由通过一定的法律来加以必要的限制。自由主义主张保障人们的自由,但不意味每个人可以为所欲为,而这一观点在密尔的《论自由》一书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密尔的尺度,也是我们的自由所应有的尺度。

第二篇: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一班

铁文君

摘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否是人的必需品呢?当人的温饱问题解决时,谈论自由是否有意义?当人解决了温饱而图进一步发展后,自由又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中西方对于自由的意义相差甚远呢? 关键字:自由 思想自由 讨论自由 话语权 真理

《论自由》一书中引言交代了文章的背景,一个国家已经进入选举权和责任制政府的时期,人们不仅意识到政府权力是可以通过投票或其他政治制度予以限制或更换的,而且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就算政府权力可以限制,但不代表对自由的限制有所减少,而是该种限制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除了将自由的讨论限制在以上社会基础上外,作者在引言中还排除了对他人利益有损的自由以及基于对他人有益的行为而自身利益有所限制的自由。“惟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

作者认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应该是绝对的自由,对于社会掌握话语权的少数人认为是“真理”,而社会大多数并未认可是“真理”是否需要进行讨论的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我们通过讨论认识到了真理,而是通过对真理的讨论使人们主动接受真理,而不是被动接受,更重要在于对该问题的深入讨论可以找到通向真理的道路,或者说离真理更进一步吧。自由的好处不言而喻,但现在撇开政府不管,就连国家普通公民还对自由一词有所顾忌,也就是说无论权利者还是权力者对自己拥有自由都没有信心。事实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究其根本,就是在于在经济领域松绑了,给予了经济自由,给予了公民相当程度的经济处分权,农民可以相对拥有土地的处分权,城市居民可以勇敢从事工商行业,因为自由激发了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更通俗地说,让人民有了真正当家作主的感觉,人们的自由就是最大财富的源泉。当我们受惠于自然依然浑然不自知,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是说没有了自由,就没有了自己的主体性,回到裴多菲的诗句中去,离开自由的爱情最终会使双方窒息,丧失了自己发展的可能性,于是双方最后还是失去了爱情;没有了自由的生命,那生命的意义就不是由自己发现,而是被别人预先设计好,随之而来的结果与主体已经没有相关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叹息,当个体在生存时总是由于社会既有的僵化道德、教条或者潜规则而放弃自由,个体的幸福感就得不到满足,人的创新从何谈起。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对得起前人浴血奋战而换来的自由呢?我们是否有自信去理性探讨并争取自由呢?胡适曾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争国家的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封建时代早已过去,我们还有奴才意识吗?不需要自由吗? 参考文献:《论自由》

约翰密尔

《容忍与自由》

胡适

第三篇:《论自由》读后感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总结

寒假期间,读了约翰•密尔的著作《论自由》一书,附带查找了一些关于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容和渊源,颇有收获。现想就这本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好书做个小结。

一、密尔自由主义观点的历史渊源

英国19世纪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密尔在各种思潮中受到许多思想家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影响,他有选择与吸收性的把早期功利主义学说与许多新思想的重大营养成分结合在一起,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思想来源主要有:

l、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

密尔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就有机会与边沁接触,这使他有机会置身于更大更自由的空间,除了父亲一直教导他运用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来观察事物外,边沁的《立法论》也真正把密尔带入了功利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对年轻密尔的确实产生了影响,密尔在其早期信仰与传播功利主义思想。

2、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圣西门的从工作到分工合作的社会计划,傅立叶的保存私有财产原则,欧文的合作社计划,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和无产阶级的悲惨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加以批判,这些都启发着密尔,加之密尔在东印度公司35年的职业生涯,他日益同情劳工阶层,这使其功利主义发生了转变,加入了公益或社会利益的内涵,也为其向自由主义思想的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

3、法国思想家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密尔欣赏孔德,对孔德最后一部著作《实证政治学体系》,他说,“尽管孔德的著作除了对人文主义的信仰外不承认任何宗教,可是它

仍使人难以难以抗拒地相信:全社会一致承认的道德信仰可以用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潜力。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和生活。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对社会学家与政治学家的一个重大的警告:如果人们一旦在思维中忽视自由与个性的价值,将发生何等可怕的情景”。这对密尔中后期自由主义思想中其对自由与个性的重视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那就是“除非个人行为正在伤害或者必然会伤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社会不得限制采取那一行为的自由。”密尔在论证自由主义的观点时,出发点是功利,其自由学说的核心是公民自由,而民主政治和制度重构则是其自由学说在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共五章,探讨自由的含义,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社会权威的限度等问题,其主要意义在于阐明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之间的界限。

1、自由与个性

密尔认为“在并非根本涉及他人的事情上,个性应该张扬,这是可取的。”并且,在他看来,“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幸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关于这点,本人是信奉的。作为社会的人,既有社会性又有个性。人的社会性通常是通过法律或者习俗等方式加以塑造,而个性是人的独立地位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首要因素。假设在过度的压制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顺从习俗或者随波逐流,而不会想到遵从自己的意向,不会想到发挥自身所长。当人们的心灵逐渐屈从于枷锁,人们不再依循自己的本性,而是避免行为古怪和鹤立鸡群,于是个人就会消失在群体之中,公众意见统治着世界,由此导致“集体平庸”,人类才智会逐渐衰退和丧失。因此,应当鼓励个性自由,宽容生活方式、个人习惯或癖好的多样化。

同时,密尔认为,崇尚自由是改进以上情况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密尔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对自由的捍卫与个性的发展之上的。他将个人自由分为三个领域:一是思想意识的内在领域自由,包括良心自由、思想情感自由,言论自由等;二是追求个体情趣和志趣的自由;三是与任何人相互交往的自由。密尔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此三方面的自由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对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否则,就不是完全的自由。没有个性的人在思想方面是别人的奴隶,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任人摆布,在扩大自己社会活动上处处碰壁。“必须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妨碍”。

2、思想自由与讨论自由

密尔认为,公民自由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即在科学、道德、教育、文化、宗教等问题上,人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他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要承受并保护这种自由——可被说服而不可被强制的权利。”

在讨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一章里,密尔以大量事例和推理来论证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决不能确信我们竭力窒息的意见是一个错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是一个错误的意见,要窒息那种意见仍然是一个罪恶。”

密尔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毕竟存在有限性和可能错误性,因此,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公众意见),也不应该抹杀少数意见的存在。如果抹杀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绝无错误性。而这种“完全正确的意见”是不存在的。第二种情况,假定某种公认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它与对立的错误之间的冲突可以产生对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第三种情况,两种相互冲突的学说,不是一种为正确,另一种为谬误,而是二者分摊了介于正误之间的真理,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多见;公认的学说只是

体现了一部分真理,于是就需要不一致的意见来补充其余的部分。因此,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发表一切意见的自由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讨论中不应该采取法律干预的手法,也不应该采取谩骂、讽刺、人身攻击等方法。

同时,个人自由最基本的方面之一就是政治自由,而人们能够自由的表达意见则是政治自由的核心。设想一下,一个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社会,每个人都诚惶诚恐,那会是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3、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

本书开篇,密尔就写道“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的意志自由,不是与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学说不幸相反的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即社会能对个人合法施用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无疑,密尔是要告诉我们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关系此消彼长,而如何控制这天平的走向是人们要探讨的关键。

密尔指出,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多数的意志干涉个人自由和侵犯少数权利的危险,即“多数的暴虐”。这种“多数的暴虐”可能通过公共权力机关的行动来实施政治压迫,也可能表现为流行观念和公共舆论等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密尔强调保护个人自由和权益,反对集体意见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然后,密尔又不否认社会控制,他认为要找到社会权威可以对个人独立进行合法干涉的限度,并维持这个限度免受侵蚀。“人类获准干预其他任何人的行动自由,不管是以个别的方法还是以集体的方法,唯一的目的只有自我保护。”对于文明社会里的任何成员,可以违背其意志而正当的行使权利,唯一的目的只有防止对他人的伤害。易言之,就个人行为而言,只有涉及他人的部分才有服从社会的义务,对于只涉及本人的部分,个人的独立性是当然和绝对的。从中不难看出,密尔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把人们生活分为私人部分和公共部分,他倡导个人自由,又认为适度的社会限制是必要的。

为此密尔做了不少的假设。假设一个人严重伤害了自己,如损害自己的财产或者身体,但是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到相关的人,对于上述假设,密尔也有所解释。“当一个人因这种行为而违背了他对另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明确的规定义务时,这种情况就被划在涉及自身的行为之外,理应受到本来意义上的道德责难。”那么,如果对于一个人因个人行为而对社会造成纯属偶然或者可以说是推定的损害,而那一行为即没有违反对公众的任何特定义务,也没有对自己以外的人引起明显的伤害,那么这个人是不用遭到责难的。

与此同时,密尔也分析了误用自由的情况。密尔认为,对于自己的事务,一个人应当有乐意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自由,但不应以他人的事务就是自己的事务为借口,同样自由的代替他人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样也不能以自由的名义随意干涉他人的自由。

综上所述,密尔站在功利的角度上,论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倡导个人自由,又认为适度的社会限制是不要的。他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干涉自身以外其他人的利益,个人就不必为该行为向社会负责。如果其他人认为其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对其忠告、指导、劝说甚至回避,但不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干涉。反之,对于有害于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应该负责,并且应该受到来自社会或法律的惩罚。

三、自由主义观点与社会主义法治

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兴起,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的进步突飞猛进。而如今中国也是处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进步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都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的思潮涌入,传统观念淡化。在这个特殊变革时期,笔者认为更要借鉴密尔的“自由观”,在进一步解放思想崇尚个性的同时,把握个性自由的尺度和公共权力的方向,有效调和个人与社会、法律与道德之间微妙的关系。在目前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两相扩张的社会转型期,我们应不断寻求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平衡点。密尔的自由主义的要义在于通过政治途径创造一个积极的有序社会,形成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保证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促进社会全体的进步,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第四篇:《论自由》读后感

约翰·密尔 《论自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好难懂。书中的指代性的词语有很多,让我每次读着读着,脑袋里形成的“线”啪嚓一下就断了,我也变懵了,思想便“神游”了。每次“断”掉的时候,又自觉重新反复看前面几句,想知道约翰密尔先生到底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意思,如此反反复复,慢慢的想想,才发现,“啊,通俗地讲,原来是XXXX的意思啊”。嗯,我想这可能是那些思想家,伟人们都有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

《论自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引论;二,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三,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四,本文教义的应用。

(一)关于引论

其中在引论中,我最常看到的字眼儿便是“权力”。我们在谈论自由究竟是什么的同时,都无可避免地回提到这个字眼——权力。一个人是否自由,相对地,就要考虑对他权力的限制。至于这个权力限制的范围有多广,又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又有哪些特例,用密尔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在引论中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

对于自由和权力的相对,密尔先生心中的“人类自由的适当领域”,具体为我们给自由的给予和权力的限制,划清楚了一个界线。其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思想和感想的绝对自由”,具体表现在实践、科学、道德、神学、情操等等一切方面,人们可以保证自己意见和看法的绝对自由; 看到这里我在想,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伏尔泰说过的,“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保证自己意见看法的自由,思想是存在自己脑袋里的,我们当然可以怎么想怎么认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密尔先生在这里提到一点,“说到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因为属于个人涉及他人那部分行为,看来象是归在另一原则之下。”这说明,思想自由是一回事儿,而发表和刊发意见,由文字呈现、传播给大众、表达自己看法,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二、“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只要我们所做所为并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到他们的妨碍。”

我认为比如说我喜欢网球,参加网球活动,这一行为或活动并无害于他人,所以他人也不能强迫我不打网球,这便是我的志趣的自由。

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

这里所说的联合自由,大概就是人们可以自由联合成立工会、小团体之类的。当然在这些的前提下,必须保证无害于他人这一要求。

不难看到,在陈述以上自由的同时,密尔先生不断强调的是他人的利害,他人的自由。一句话来说,密尔先生认为只要个人的行为如若没有侵犯到他人的利害时,那就不应该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只要是妨碍了他人利益的,都应受到来自法律的惩罚,人们也应采取积极性的对他人有益的行动,要强迫人们去做,例如法庭作证、救助他人,这是正当合法的。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要懂得进行自身的管理,积极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不能剥夺或损害他人好处和自由。

在引论中,我还有几处不懂的地方,比如说前部分权力与政府统治之间的关联啊,发展神马的,我被“绕”进去了,没有看懂。比如这几句“成功倒会把失败所会掩住的错误和弱点暴露出来.那个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的观念,当平民政府还只是一个梦想的东西的时候,或者还只是一个见诸载籍存于远古的东西的时候,听来颇成一条自明的公理.一些暂时性的反常情况。”深奥啊,看了几遍,还是不懂。

(二)关于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以下几点:

首先,是思想自由方面,具体讲人们对于意见的分歧,密尔认为不能强迫异议的人沉默。他在书中提到,“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这句话常常被各科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我都有印象,但现在才知道是出自密尔先生的《论自由》。

其次,对于自己思想或意见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时,密尔认为“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这几句话,给我上了一课,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和他人发生分歧,意见相左,但重要的是要有宽容的心,我们应承认分歧的存在若他人的意见是对的,不然,我们就失掉了密尔所说的“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若他人的意见是错的,反之,他人便也失去了得到真理的机会。每人都深知自己是可能错误的,可是很少有人想着有必要对自己的可能错误性采取什么预防办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多思考多思量,多听他人意见并尊重他人,用一句中国的古话来说便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谦逊的做到这一点,这不失为一个追求理性和真理的人的做法。

最后,权力和义务都是相对的。在思想自由这一点上,从古代到现代,政府都不应用权威来迫使让公民改变其意志。密尔认为“要仔细小心地形成那些意见,并且永远不要把它们强加于他人,”,看到这里我在想这算不算叫做政府给人们“洗脑”,但下文便很理智的说了有个前提便是“除非自己十分确信它们是对的”,这样才是政府更为民主、明智的做法。

相应的,密尔先生认为没有无条件的、绝对的言论自由。公民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散播危险的教义,特别是恶意煽动的言论,使他人的利益遭到损害,这是愚昧也是错误的做法。我们需要做的是,以正确的思想或意见来指导我们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有效的禁止有心之人恶意宣传我们。当然思想自由也不是毫无约束的自由,在建立法的信条上,只有坏人才害怕那些有益的信条,法也应该是站在严谨、正义的立场上的。

(三)关于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

这一章主要论人性,是否可以说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书中密尔举例说“人的目的„„乃是要使其各种能力得到最高度和最调和的发展而达成一个完整而一贯的整体”,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好,人要想得到一个最理想状态的发展,无须说要达到怎样一个高度,达到怎样一个巅峰,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把握。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就应该是书中所说的将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最高度和最调和的发展。

密尔先生认为,发挥自己的个性自由,是创造人类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以嘉尔文学派的理论举例对比,阐述了自己的自由思想,该学派认为“凡不是义务的就是罪恶”,即把自我的意志看成一种罪恶,而密尔先生认为发挥自己的个性,不仅是个人的发展,更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样也实现了人的价值,使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密尔对于天才的看法,他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有天才的人,在字义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他提倡给天才更多的自由,不能把天才那部分的人束缚在社会固定模式下,这会使他们丧失天赋。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怪物”。

有自由便有专制,密尔在这部分提到主张打破社会中的专制、暴政。(此部分不大感兴趣,恕我该处省略N个字„„)

(四)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和本文教义的应用

该部分主要讨论了社会对于个人的限制,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冲突。我认为社会在倡导自由的社会中扮演着裁判的角色,而主要衡量的标准则是前部分反复被提到的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人在社会中生活,当然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一个人自由的限度在哪儿?怎样的自主权才算是正当的?书中简单来说好像有三点:

1. 运用我们的个性来追求自由、利益时,不要损害彼此的利益,侵蚀他人权力; 2. 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先,对社会、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要担负起责任(比如遇到坏事有义务举报、出庭作证等等)

3. 当行为有害于他人,但是还没有触及法律,那他应当受到舆论的谴责。

这些观点好像前部分都有所涉及过,但密尔还是详细的具体举例来阐述,让我懂得区别和辨别。比如“一个士兵执行任务喝醉酒”的情况,“一个人由于不知节制或挥霍无度而无力偿付债务,或者已负有一个家庭的道德责任而无力瞻养和教育”的情况,密尔都清楚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在教义篇中,主要讲自由在生活中的运用,特别是在经济生活中。密尔先生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现在是自由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很正常。如果一个人在合法的竞争中取胜,那必然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是自由竞争的原则下是合法并正当的。社会与他人并不负有责任。密尔先生认为,对竞争应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不能对其约束。即“约束就是罪恶”,对贸易的约束,竞争的约束,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其中我发现了一点,密尔先生在书中好像对经济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阐述。但也主张政府一定限度的干预经济活动,但不能强制干预企业工业生产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好像是这个意思,没看懂后面那些)。

我认为书中对于自由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大多是显而易见,我们也十分赞同的。这说明密尔的《论自由》中的思想早已经影响着我们,影响着中国。以前的中国是无所谓自由的,君主专制,皇上的“万岁”、文字狱,自由一词都是后来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慢慢地有所醒悟,有所追求。《论自由》中的观点,不仅是在他那个年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观念,不会因为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淘汰,是我们永远值得思考和追求的。

第五篇: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说到自由,首先要明确自由着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包括着,第一,意识的内向境地,要求着最广义的良心的自由;要求着思想和感想的自由;要求着在不论是实践的或思考的、是科学的、道德的或神学的等等一切题目上的意见和情操的绝对自由。说到发表和刊发意见的自由,因为它属于个人涉及他人那部分行为,看来象是归在另一原则之下;但是由于它和思想自由本身几乎同样重要,所依据的理由又大部分相同,所以在实践上是和思想自由分不开的。第二,这个原则还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要求有自由订定自己的生活计划以顺应自己的性格;要求有自由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当然也不规避会随来的后果。这种自由,只要我们所做所为并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到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愚蠢、背谬、或错误的。第三,随着各个人的这种自由而来的,在同样的限度之内,还有个人之间相互联合的自由;这就是说,人们有自由为着任何无害于他人的目的而彼此联合,只要参加联合的人们是成年,又不是出于被迫或受骗

个人与社会,被统治者与统治者,自由与权威。

个人与社会相对于社会,个人永远是个弱者,人们总是通过有限的理性去认识自己和社会,并通过法律使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让自己的意志得以表达,从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最大自由。密尔说:凡主要关涉在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性,凡主要关涉在社会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受到社会的保护,每个人对于社会也就应该有一种报答,那么这种报答要以何种方式?或者还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底要遵守何种行为准绳?在密尔看来,首先是彼此互不损害利益,第二是每人都要在为了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于遭受损害和妨碍而付出的劳动和牺牲中担负他自己的一份,这些条件,如果有人力图规避不肯做到,那么社会是有理由以一切代价去实行强制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个人的行为要有一定界限,当一个人都行为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就对他有了裁判权 对于一个人的自己的利益(这里所指的是合法的利益),本人是关切最深的,社会对于个人所怀有的关切只是部分的,并且是间接地,因此社会权威无论以何种方式以对社会成员施以所谓的“保护”为理由,如果不被当事人允许或认同,那么对于社会成员的自由都是一种压迫与威胁,需要加以阻止,以社会成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意见自由,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一定要争取到的是,完完全全的思想自由,讨论自由与个性自由,这样才会明清真理,纠正谬误,因为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用这些权利对于被统治者施以压迫,剥夺他们的自由,当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争取自由的过程,因此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的权威被建立在选举、授权的基础上,他们不敢随意施设自己的淫威,被统治者就以为统治者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认为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威是统一的,但事实上,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理想状态,密尔认为,这种情形会产生侵害自由的新情形,即多数的暴虐,多数人的意志决定一切不属于多数人的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被忽视;所谓的大家共同的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或者最活跃的那部分人的意志,而其余的一直必定被忽视或受到压迫。

社会权威和个人自由:密尔把个人放在第一位,重视个人的自由与社会权威对自由最小的干预,社会对个人施以权威的方式主要有二,法律与社会舆论,密尔就是要找到一条准则,不论所用方式是法律惩罚下的物质力量还是社会舆论下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在经过正确分析和功利平衡后,密尔找到了这条原则,即: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为自己的好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避而远之,这些就是社会对他行为表示不满所能采取的正当步骤;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如果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它们来保护自己的话。密尔极力主张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这与密尔所处的时期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阶段,个人的作用比起社会整体的作用已越发不明显,使得该学说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因此密尔提醒人们不要失去自我,因为“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一自由与集体

而谈到自由就要谈到集体(所谓的集体)。一些集体的存在并没有很好的为集体里的个人带来福祉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这个集体中少数人的利益和权力,里面的大多数人是“被”加入的,他们的自由和福祉收到了“名正言顺”的侵犯。密尔说:人民意志实际上只是最多的货最活跃的一部分人民的意志,结果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觉得当中的少数人在数量上并不是少数,而他们的愿望与声音就这样被“少数服从多数了”。而服从的结果并不一定给集体带来很多好处。时间久了,可能就会产生“奴性服从”。这都是自由的悲哀!

其实,很多时候,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可却可能是真确的。有时候,一项任务没有被授予一个人而是另一个人,前一个人却可能是最合适的。

其实,进步与自由是有很大正相关性的。密尔说进步的唯一可靠而永久的源泉还是自由,因为一有自由,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独立的进步中心。这个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国家在创新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自由与思想的禁区

当然,最大限度的倡导思想自由并不意味着公众想说啥就说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必须为公众的自由设定一个围拦,即不允许他假借思想自由而恶意攻击他人、攻击社会。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人们思想自由的一种限制,对思想领域里先行者无情的打压。而当局所掩饰确是事实的真相,先行者们的所作所为却不会对社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恶性影响。

在中国,我们的官方总是人为的设置了一些思考的禁区,而他们所限制的禁区却恰好是一个社会最敏感、最关键的领域。他们总是在这些最为重大的问题上事先放置一套他们的理论,并给予其最崇高的评价,似乎他们的这套理论便是最完美、最完善的。与此同时,他们决不允许任何人在探讨这些问题是越雷池一步,即不能脱离他们已经制定的理论;抑或是说在其他人大体上要和他们一致、不能和他们唱反调。如果有谁公然地挑战他们的“权威理论“,他们便会抗战到底。他们一定会借社会的强力无情地对这个”反动“的理论进行批判,甚至在极端的时刻还会对持有这种观点的思考者给予残酷的人身攻击。倘使你还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那他们就会让你在”他们的地盘“上决无立足之地。他们一定会极力地压缩你的”反动理论“影响的范围,一定会让你这个”恐怖分子“彻底的消失在公众面前。在把你掀翻在地之后,他们再给你的思想和理论冠上冠冕堂皇的“反人民、反社会”的枷锁,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公众在他们的忽悠下竟轻易地更加相信了官方的所谓的正统理论。

三,自由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自由,也就是人类个性充分发挥的自由。密尔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力已经臻于成熟, 就可以而且 应该能够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认识去解释经验,这是他的特权,也是他的正当条件,所以人类的官能在对于他人的经验问题上即便是正确的经验也要充分地选择消化吸收,不然,便只会减弱而不会增强它的理性功能。密尔把人性比作一颗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方面的趋向生长与发展起来。因而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一个金属框架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做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并不象利用机器人去打仗、做工、种田那样简单。人性在人身上的表现不仅在于人做了什么事,主要之点还在于做这件事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事情只要条件具备都可以做, 而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情则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以及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自由的精神就是对自己是否正确不是很有把握的精神”。--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针对的是英国战争期间左倾对于自由主义威胁提出的。因此 很多地方哈耶克都不是单纯的描述自由主义的具体价值观而是在与集体主义的辩驳之中不断澄清自由主义关于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 理是越辩越明 在不断的辩驳和澄清之中哈耶克将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明了的阐发了出来 价值判断与单纯的情感宣泄室不同的 哈耶克对于社会主义的攻击时建立在其严密的论证以及自己本身所持的观点的基础上的 因此 这样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更有其价值 其价值在于 通过其价值判断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其思想 通过哈耶克骂的什么 怎么骂 用什么骂 我们基本可以勾画出他的思想轮廓

本书引论中,哈耶克大声疾呼,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因为一股祟尚社会主义之风,正在这些国家到处弥漫,而作为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渐渐被人淡忘。

自由主义说到底其实是关于人权的一种思想

哈耶克指出

自由主义的根本是个人主义

有必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个人主义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己主义

而是一种对于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权利的认同

基于这一出发点自由主义宣扬自由这一价值观的意义

自由的是指个体的人具有选择的权利

其外延是丰富的民主

平等

以及法治 都是其必要保障

然而这些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关于社会主义 哈耶克是十分反感的 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是对自由的最大威胁,它天生就具有独裁主义倾向。甚至于直接指出 社会主义等于奴役 这在中国很多新旧左派看来简直反动至极 然而当我们看完这个书的时候再结合我国若干年的惨痛经历 我们会发现 此言不虚 哈耶克认为 社会主义与纳粹主义尽管一左一右 但是都是持集体主义的 他认为 计划主义是走向极权主义的必由之路 或者说第一步。独裁较之政府管制更为有害,它从根本上危及到个人自由。因此,以自由为灵魂的民主主义,势必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它们除了“平等”二字以外,别无共同之处.但即便是平等,二者也有云泥之别。民主主义是从自由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的平等,只能是从奴役和抑制中实现,因此社会主义的民主,只是徒有虚名。

哈耶克坚信,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他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实行公有制的社会,在他看来,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可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配置资源来说,竞争最为有效,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哈耶克历数了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

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因此,分散决策势在必行,由当局用单一的计划来控制经济,只会弄巧成拙。而且,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家的收入和升迁,并不仅仅取决于业绩,而往往由上级主管部门说了算。这样,企业家与其“眼睛朝内”,在企业埋头苦干,还不如“眼睛朝上”,多与上级部门联络感情。加之在计划体制下责权不清,企业无论亏赚,都与企业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他们在决策时,通常并不从企业利益出发,而是投上级所好,看他们眼色行事。事已至此,企业又何谈经济效益呢?

更糟糕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假如要制定一项登山计划,由于个人的偏好不一致,在选择目的地上,难免意见分歧。或许有人想看泰山的日出,有人想欣赏华山的险峻,也有人想一睹黄山的风姿……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吵成一团,计划胎死腹中。要想计划顺利进行,就得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独裁”就不可避免。而且,要大规模地推行计划,独裁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政治上的专制,又会产生“当代蒙昧主义”。所谓“当代蒙昧主义”,是指“思想的统一性”。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一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当代蒙昧主义”之所以站得住脚,主要在于当局炮制了一种“高尚的谎言”,使得人们相信:当局要建立的道德标准.是惟一正确的;当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正是他们所希求的。比如,3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消灭犹太人,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大造舆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必先诛之而后快。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青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反而洋洋自得,充满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空有健康的躯壳,却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耶克论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体系必然走向独裁专制与腐败

下载论自由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自由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自由读后感

    愿自由之光永照 ——读《论自由》有感 “不自由,毋宁死。”这似乎是声嘶力竭的呼喊的话语,将人类共同的对理想的追求,表达的淋漓尽致。 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

    《论自由》读后感(模版)

    《论自由》有感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是一篇我们在对自由追求的路上的一个路标,他可能也写得不完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人们对自由的理......

    论自由读后感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 密尔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理论家,甚至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密尔出生于一个教育环境......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一提到自由,我的脑海中顿时联想到许多:它既是一种社会人的权利,是人们在不要侵害别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为;也是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即尊重人们的自由意......

    论自由的读后感

    人生活在社会里,必然要受到一些观念的支配,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来对世界作出解释。阶级的观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这篇文章深受阶级分析法的刻板印象影响......

    论自由的读后感

    人生活在社会里,必然要受到一些观念的支配,以此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来对世界作出解释。阶级的观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这篇文章深受阶级分析法的刻板印象影响......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约翰,弥尔顿关于自由的主张读后感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虽然原来皇家特许的出版制度被废除,但是当权者对言论的管制并未彻底解禁。164......

    《论自由》读后感(精选5篇)

    《论自由》读后感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关于这个话题,1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