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磨课自评(模版)
磨课自评
本次磨课,我们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做到了群策群力。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工。对备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磨课整合,针对现代语文教学特点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根据小组成员意思进行的三次备课,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一堂成功的教学。
生成学生学习:
在整堂课中,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潘老师的这堂课抓住了重难点,突出了人文性,重视了工具性。在本节课中潘老师从重点段入手,直奔主题,并没有面面俱到,但却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合作、品读、思考。学生们敢思敢想敢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提高了语文素养。
全体学员全程参与:
我们组的研修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这是我们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经过专题理论的学习,我们严格按照“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原则,经历了备课-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等一系列的磨课活动,小组成员认真研读教材,抓住了本次磨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潘老师的这堂课,给予极大关注。每位教师也从自己的视角进行评课议课,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教学的指导。课堂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以仿写作为写作手法的重点,以静态美和动态美为教学的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例改进明显:
在磨课过程中,我组老师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互相交换心得体会,创造了浓浓的研修氛围。我们根据研修课例,深入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通过3次备课我们组的课例有了很大的改进。如x老师在首次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提出的意见,加大了对重点词句地品读和理解,像“理解真、一株”,对重点词句地反复品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榕树的“大以及人们对它的惊奇”;在三次备课时更是增加了对学生想像力地培养和如何利用语言描述熟悉的事物。对语言文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层层递进,设计合理。
本次课例打磨,我们小组针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体现学生 ‘自主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对本课例进行了多次打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磨课的目的,是一次成功的研修。
以上是我们研修组的课例自评,敬请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二篇:《父亲和鸟》磨课自评自荐报告[范文模版]
《父亲和鸟》磨课自评自荐报告
进入2014年11月中旬,我们参与远程研修的小学语文教师进入磨课活动,经昌乐特师附属小学小学语文第2研修组全体成员共同推荐,确定由崔成花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阅读教学课《父亲和鸟》。接到通知后,研修组的全体老师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对崔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进行了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在一次次思考交流碰撞中,大家受益匪浅。我真诚地予以评价:
一、生成学生学习(9.8分)
在整堂课中,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崔老师的教学设计全面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实现了课前有预设,课中有实现,课下有检验,每次上课后充分反思总结,不断改进充实提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崔老师充分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对学生一步步地启发、引导,以读促学,以读促悟,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去感悟,凸显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魅力。课堂教学以朗读为基础,以对比阅读突出教学重点。在授课中,崔老师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的形式,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了生成性学习的目的。整节课的步骤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自主学习,悟情悟理,不仅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而且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识得教学真面目,只缘心入教材中”,教师对教材驾轻就熟,组织教学指挥若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学习交流中,有争辩、有认同、有主见、有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闪烁着因摩擦而产生的亮丽的火花。总之,这节课很具实效,是很成功的教学范例。这样的课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推荐文章:崔成花发布的《父亲和鸟》课堂实录)
二、全员全程参与(10分)
我们组的研修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这是我们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 的结果。经过专题理论的学习,我们严格按照“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原则,经历了备课—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等一系列的磨课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做到了全员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按照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研修教研组长郝秀丽与大家共同商讨,制定完善了磨课计划,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打磨计划的顺利实施。崔成花老师认真完成了三次备课(基于个人经验、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教学反思)的教案;针对两次打磨情况,老师们整理出个人反思;两次打磨后,进行了上课,并上传教学实录。全组教师认真参与研课打磨、观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分工进行观课评课,合作完成观课报告,并已上传;磨课即将结束,教师们已经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次课例打磨,提高了研修组全体成员的教研水平。其中具体的磨课过程最为重要,需要密切合作,集思广益。
在磨课中全组老师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修改教案,参加评课议课,撰写观课报告以及磨课总结反思。体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每位教师通过磨课,专业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推荐文章:郝秀丽发布的《父亲和鸟》观课报告)
三、课例改进明显(9.9分)磨课过程中,我组老师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互相交换心得体会,创造了浓浓的研修氛围。我们根据研修课例,深入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通过3次备课我们组的课例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在第一次备课时教学环节虽然全面,但是设计意图不清晰。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交流,在第二次备课时,修改了这一缺陷。第二次备课后,全体成员再次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做了更改。在第三次备课时,教师们对学生出现问题的预设做了充分的准备,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经过多次的修改,崔老师的教学设计前后变化明显,最终达到了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体会,这都是在修改中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推荐文章:崔老师发布的《基于实践反思后的备课》即第三次教案)四、一以贯之,研究问题(9.8分)
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成员“问题研讨区”能通过各环节的问题研讨一以贯之的追踪研究问题。比如:在“计划:问题研讨””区开展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和分析、归因问题的协同讨论;在“备课:问题研讨”区开展问题解决策略和活动设计的协同研讨;在“观课:问题研讨”区开展对指向研究问题的观课维度、工具和方法的协同讨论; 在“课后:问题研讨”区开展依据观课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效果、总结反思和对教案修改的协同讨论。我们通过课例研究,探究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教学环节的优化,提高教师在课堂导入、讲授和作业布置环节适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达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通过课例打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组织教学,准确把并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荐文章:郝秀丽发布的《父亲和鸟》磨课总结反思)
本次磨课,我们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做到了群策群力。我们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对备课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磨课整合,对现代语文教学特点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崔老师根据小组成员的建议进行了三次备课,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地完成了研修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磨课的目的,是一次成功的研修。
以上是我们研修组的课例自评,敬请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三篇:课例自评
丁老师的教学设计全面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做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是自己的课堂得到充实和提升。老师们排除万难,积极参与磨课;同时老师们坦诚交流,认真合作。
我真诚地给以评价:
1、全体学员全程参与10分:我们组的研修工作开展得很顺利,这是我们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认真确定讲课教师,然后开展磨课准备,经历了备课-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等一系列的磨课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做到了全员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生成学生学习9.9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主题,通过一些列的可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让学生“做数学”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习生成在备课中有预设、上课能实现、观课有检验、评课有分析的教学环节,生成学生学习情况良好。、课例改进明显10分。在磨课之初,丁老师就对课例非常重视,精心准备。之后通过各位同仁的努力,真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丁老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们的意见进行了调整,让课例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课例变得更具有生命力。
4、一以贯之,研究问题9.5分:图形知识的教学历来是难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丁老师却能利用身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巧妙的转化和利用,让一些觉得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图形教学经验”。
两个个月的磨课,感受颇多,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自己知道。虽然经历了一些苦难,但在老师们的精心协作之下,一切都能顺理成章的完成。同时磨课也是幸福的,我们在充满艰难的路上收获了很多,有知识、有经验、更有成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磨课中,发挥自己的能量,让自己充分的为集体服务,大家相互交换心得和体会,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为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是我们研修组的课例自评,敬请专家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四篇:自评课心得体会
自评课心得体会
今天,我把自己的课录了下来,观后,感想颇多:
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三、教师语速适中,学生听起来既感兴趣又不吃力,平时别人说自己语速快而不以为然,今天自观课后才真正认识到。以后的教学一定特别注意。
第五篇:磨课
磨课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磨课的意义
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是的,“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同时,磨课还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三、磨课的形式
磨课的形式一般有“多人一课”式磨课活动和“一人多课”式磨课活动,本期我校开展的磨课活动为“一人多课”式磨课。
四、磨课的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磨课内容和执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确定一位重点备课和执教教师,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几位教师听课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下面几点考察。
(1)教师方面 教师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是否生动形象具有有启发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性是否明确;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教师教学智慧。。。是否使消极变积极,是否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评价。。。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学生方面 参与。。。气氛是否热烈,受益面是否广,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发言。。。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注重倾听,是否围绕文章主题,语言是否流畅清晰。朗读。。。是否声情并茂,是否正确流利。理解。。。是否深刻。合作。。。是否会分工、合作、探究。(3)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独创性,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如何。环节衔接。。。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是否符合规律。问题设计。。。启发是否得当,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回答的空间。教学策略。。。是否多样,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恰当。板书设计。。。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言简意赅;是否富有艺术性或条理性。作业布置。。。是否创新,是否合理有梯度,是否扎实有效
3、评课。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关注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学习,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关注学生发言的精彩度。每一次磨课之后,大家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案。
第三阶段:教学反思。
我思、我感、我悟!这是我们每个成员的深切感受。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节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结合大家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复磨课。
五、成功与收获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经过多次的磨课实践,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执教的老师以及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收获着,也一起进步着。
首先,磨课能指导我们的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磨课是老师原生态教学,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第三,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使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磨课更加完美一些。
第四、研讨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为建设和谐教研组、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搭建了平台。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组内教师要协作共同完成多轮的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象,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通过磨课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使与同事合作成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随堂课的自发磨课活动也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
六、磨课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应该尽量使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和信息平台。要使“磨课”成为有源之水,必须着力于建设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她本身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到:磨课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注重每个教师素质的提升,再磨也只能是磨人误教育。“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那种搞“一言堂”、“绝对权威”的假“磨课”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也只有人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七、结束语
确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七八节、十几节甚至更多的课,每节课都精雕细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个学期中、在二三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甚至在一生中,能切切实实地磨好一节课,对于教学乃至对于人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时,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身后,自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我们知道,随堂课养人,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将“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山高水远,几多岁月曾虚度;来日方长,应将信念自砥磨。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人生也是这样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