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与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
一、我县2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本情况
(一)20**年全县建档贫困人口4689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7751人。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完成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600人次。
(二)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培训班,全年完成培训11期600人;
(三)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民5000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四)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成都、广东等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县职业中学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20**年各类培训,省、州、县财政投入经费169.12万元,二、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要求区当年增幅要到达3%以上,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建档贫困劳动力完成8325人次,在20**年外出务工人员8053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增速3.3%的目标,累计创收4162万元。按自查评分表分值自查得分为1分。
三、考核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
费主要依靠省、州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居多,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三)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五)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市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市XX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朱文涛
一、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了基础作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到269.3万人,年均递增1.8%,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42:31:27变为41:30:29;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达到5万人;有4万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市级统筹逐步推开,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分别达到16万人、7万人、19万人和6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结余6.5亿元;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工资平衡增长,每人年均工资达9320元,年均递增18%;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达到近1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6%,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健全,执法手段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近100
个,使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级;配套完善了10个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展快,已完成与省、与县(市、区)联网。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央和省委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实行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劳动保障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随着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发展,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劳动保障事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为落后,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劳动输出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围绕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就业结构调整也会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做到企业能进能退,人员能进能出,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观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大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平、平等、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二)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加大“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深化企业改革,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级级落实
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尤其是要把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采取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帮一”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在每个镇(街道)建立一个派遣组织或就业服务实体,确保至XX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XX0个,促进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000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把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 现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只进一个门、只亮一个证、一条龙服务。要在重点完善全市10个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认真贯彻《**省职业介绍条例》,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以及劳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制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非公益性的职业中介组织,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3、完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要按照“六到位”的要求,抓好全市100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软硬件建设,重点推进劳动保障事务所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全面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要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全面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区岗位开发、组织实施劳务派遣、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4、整合培训资源,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按照“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重点抓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规划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培养输送3000—5000名具有专业化技能人才。要系统推进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从XX年起,力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各职业(工种)达到6.2万人,逐步提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比例。一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技工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办学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改革,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职业培训机构来我市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在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内容新、水平高、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三是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专业,开展“订单式” 培训,突出专业化训练,使劳动者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充分就业。四是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全面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
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要按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制订劳务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投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创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重点培训年均家庭收入1500以下的困难群体,每年完成培训转移输出4.2万劳动力的任务,其中中短期培训1.2万人,普通培训3万人,要结合实际,努力开展“四清三培三促进”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楚每个村劳动力的现有状况,包括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年龄状况、男女比例状况等情况。二是清楚每位劳动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务工、本地就业等情况。三是清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向,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技术专长等情况。四是清楚当地企业用工情况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特点,服务要求等情况。通过调查,做到逐村过关,造册登记,逐人建档,形成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为实施转移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培”即:一是开展骨干培训,主要针对师资专业人员、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以此带动面上的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智力扶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对二、三产业就业的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普通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较高、有一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开展以农业产业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三高”农业种养技术。“三促进”即:一是促进就地就业。通过抓好“三高”农业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的收入。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做到因势利导,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乡镇企业发展,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促进进城就业。从制度上创新就业机制,制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打破区域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和城里人平等竞争、平等就业、平等生活、平等居住、平等享受社会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法规规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作,对拒不参保的单位依法强制执行,并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2、协调配合地税部门完善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办法,核准缴费基数,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推动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比例;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形成国家、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3、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根据不同险种的发展水平,分步提高统筹层次。按照“先纳入,后规范,再提高”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统一各险种的费基、费率和计发基数。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步伐,抓紧建立县(市、区)一级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建帐、支付、审核和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度,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办法,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做好失业保险制度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并轨,以及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通过制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补贴办法,管理使用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积极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坚持保障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发展工伤保险,积极发展工伤(职业病)康复事业;尽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加快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离;积极探索离退休人员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劳动保障卡发放步伐,争取在二年内完成发卡工作,使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一卡,持卡查询,持卡办理业务。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统一的由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认真贯彻《**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调剂金管理办法、基金预警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依法监管和公开监督机制。抓好被挤占挪用基金的清理工作,认真查处管理、运营中违纪违规案件,防范基金运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追收企业欠费,防止和解决社会保险费逃废的问题,维护基金的完整与安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原则,抓好金保工程建设。同时,要注重实效,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效能。重点抓好一个数据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二个子系统,一个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开通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电话和电信部门1860公共信息查询电话;全面实现县与镇(街道)联网,完成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围绕这一工作目标,重点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加强项目管理。各地金保工程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抽调熟悉劳动保障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建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金保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建设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进行,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和成本预算内按计划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2、加强信息应用。一是扩大联网数据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要尽快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就业、失业、医疗、基金监
管、异地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二是要把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放在信息建设重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向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三是要加强学习培训,对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交流协作,掌握信息化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切不能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一是整合系统。要下决心逐步把分散建设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局域网、各个系统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劳动力数据、社会保险数据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对一些重复、矛盾、过时的数据进行清理,最终实现同人同地同库。三是统筹整合资金。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利用银信部门参与投资建设,资源共享。各地要把各项信息化建设资金集中用于金保工程建设,所有资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财务部门,并要结合部门预算和投资计划,抓好资金管理。四是整合技术、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十分薄弱,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建设好金保工程。
4、加强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数据质量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长期任务。数据录入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地要建立数据抽查制度,定期通报数据,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数据准确率达到99%以上。
5、加强示范点建设。要建设县(市、区)、镇(街道)金保工程建设示范,统一配套、统一建设标准,以此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
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工资分配监控指导体系
1、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的结构性最低工资制度;协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
2、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调节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大力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覆盖全市各地、各个行业、各职业(工种)的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管理,保障职工获取报酬的合法权益。
3、以税收手段调节劳动者收入,调节地区、行业工资收入差距,限制非竞争性行业、企业工资的过高、过快增长,使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关系趋于合理,体现公**则。
(六)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l、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督促所有企业招用职工均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非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依法监督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特别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因改组、改制、关闭、破产等而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变更及其他问题。建立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互动机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及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时发现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督促企业及时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积极研究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后,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
(七)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1、抓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形成基本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
2、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听证、行政赔偿、规范
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等方式,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监督;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基本规范,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规范行政、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项目、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全面公开。
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认真受理举报案件。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制度。
4、规范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
(八)完善计划管理手段,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1、改进和加强计划工作,编制、实施各项规划。计划必须根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政策,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规律,突出计划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健全计划协商制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重要政策出**要在内部充分进行协商,实施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改进统计方法,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
2、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成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结构、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测预警体系,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根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障工作运行的监测,及时发现警情,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有序运行。
3、积极筹措事业发展经费。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对重点、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出资金需求计划,分步安排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加强劳动保障调查研究。围绕本地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研,集思广益,为制订劳动保障政策、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服务。
第二篇: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与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作为偏远落后地区来说,外出打工无疑是改善三农发展实际,建设美好家园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笔者目前就镇的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
一、该镇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及特征
镇地处县城西南110公里,全镇总面积220.5平方公里,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1885人,农业人口1129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394人,该镇已初步建成板栗、茶叶、蚕桑和劳务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是我县西部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镇农民素有外出劳务习惯,也是我县劳务大镇,全镇有超过半数的人外出打工,20**年全镇外出打工3665人,劳务收入达到3440万元。劳务输出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占输出农村劳动力的87.2%,在家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20**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34元,其中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1.9%,经营性收入占26.6%、财产性收入占9.7%、转移性收入占11.8%,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镇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其特征是。
(一)有组织劳务输出数字逐年增长。截止20**年3月,该镇输出劳动力3571人,就地转移1189人。外出劳务中由政府、劳力资源局(就业局)、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2287人,占到劳务输出比例的半数以上,相对集中分配在山西、长三角、珠三角、省中部和北部等地区,随着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部分已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
(二)外出劳务收入普遍不高。外出劳务呈现两栖状态,以季节性为主,农闲时外出劳务,农忙时回乡务农。常年在外打工的每年能够拿回两三万元的收入,但绝大部分只是赚点小钱,而且只是以初级劳务为主,经
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比例较低。
(三)务工者回乡创业热情高涨。镇党委政府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镇为1209户3655名贫困户建档,实行一对一帮扶,制定了镇整体发展规划、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茶叶、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贫困户精准扶持规划。吸引了很多矿老板返乡,建成了油湾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三观庙电站、象园茶厂、金龙家生态养殖基地等,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6个,使得丽光、象园、山庄等集中搬迁户就近工作,提供农民工再就业岗位400多个,推进了该镇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提高了该镇城镇化水平。
二、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一)打工者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7%,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3.5%。因而70%以上仅限于采矿、建筑、纺织、机械、电子、家政服务等行业,从事脏、重、累、险的工作。
(二)遭受职业病危害情况突出。一些中小企业对职业卫生重视不够,车间缺乏通风、除尘、排毒等基本职业病防护设施,生产环境差,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其中尘肺病患者最多。
(三)个人权益缺乏保障。不能保证农民工劳有所得,企业欠薪行为依然存在;部分企业未能给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食堂、住宿、洗浴室等生活服务设施不齐全,看病就医、孩子上学是问题;遭受歧视,不能与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
(四)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一些地区地下矿山、石油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缺乏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监管存在差距,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给社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三、关于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组织体系,提高组织程度。依托劳保所摸清农村适龄劳动力的现状,建立健全就业需求的信息网络和镇村级服务网络,建立输出劳 动力档案,搞好跟踪服务。结合县劳动部门提供的劳动力转移渠道,将该镇劳动力分层次、按供需、有组织地输出。
(二)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实力。以农业局、科技局、农工部等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学习务工人员工作注意事项、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依托县人社局、就业局、扶贫局、职中等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团体,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茶艺、科管、蚕桑、家政服务等职业就业培训、“订单式”技能培训;向县政府争取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指导专项经费,促进该镇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
(三)鼓励返乡创业,构建和谐新农村。通过“西洽会”等平台招商引资,鼓励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争取县政府、银行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发展特色产业。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同时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促进该镇镇农村和谐发展。
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市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市XX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朱文涛
一、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了基础作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到269.3万人,年均递增1.8%,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42:31:27变为41:30:29;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达到5万人;有4万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市级统筹逐步推开,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分别达到16万人、7万人、19万人和6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结余6.5亿元;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工资平衡增长,每人年均工资达9320元,年均递增18%;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达到近1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6%,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健全,执法手段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近100
个,使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级;配套完善了10个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展快,已完成与省、与县(市、区)联网。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央和省委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实行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劳动保障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随着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发展,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劳动保障事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为落后,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劳动输出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围绕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就业结构调整也会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做到企业能进能退,人员能进能出,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观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大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平、平等、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二)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加大“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深化企业改革,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级级落实
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尤其是要把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采取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帮一”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在每个镇(街道)建立一个派遣组织或就业服务实体,确保至XX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XX0个,促进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000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把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 现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只进一个门、只亮一个证、一条龙服务。要在重点完善全市10个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认真贯彻《**省职业介绍条例》,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以及劳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制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非公益性的职业中介组织,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3、完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要按照“六到位”的要求,抓好全市100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软硬件建设,重点推进劳动保障事务所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全面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要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全面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区岗位开发、组织实施劳务派遣、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4、整合培训资源,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按照“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重点抓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规划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培养输送3000—5000名具有专业化技能人才。要系统推进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从XX年起,力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各职业(工种)达到6.2万人,逐步提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比例。一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技工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办学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改革,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职业培训机构来我市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学校课程在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内容新、水平高、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三是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专业,开展“订单式” 培训,突出专业化训练,使劳动者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充分就业。四是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全面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
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要按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制订劳务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投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创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重点培训年均家庭收入1500以下的困难群体,每年完成培训转移输出4.2万劳动力的任务,其中中短期培训1.2万人,普通培训3万人,要结合实际,努力开展“四清三培三促进”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楚每个村劳动力的现有状况,包括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年龄状况、男女比例状况等情况。二是清楚每位劳动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务工、本地就业等情况。三是清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向,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技术专长等情况。四是清楚当地企业用工情况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特点,服务要求等情况。通过调查,做到逐村过关,造册登记,逐人建档,形成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为实施转移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培”即:一是开展骨干培训,主要针对师资专业人员、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以此带动面上的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智力扶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对二、三产业就业的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普通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较高、有一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开展以农业产业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三高”农业种养技术。“三促进”即:一是促进就地就业。通过抓好“三高”农业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的收入。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做到因势利导,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乡镇企业发展,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促进进城就业。从制度上创新就业机制,制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打破区域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和城里人平等竞争、平等就业、平等生活、平等居住、平等享受社会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法规规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作,对拒不参保的单位依法强制执行,并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2、协调配合地税部门完善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办法,核准缴费基数,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推动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比例;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形成国家、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3、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根据不同险种的发展水平,分步提高统筹层次。按照“先纳入,后规范,再提高”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统一各险种的费基、费率和计发基数。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步伐,抓紧建立县(市、区)一级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建帐、支付、审核和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度,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办法,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做好失业保险制度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并轨,以及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通过制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补贴办法,管理使用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积极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坚持保障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发展工伤保险,积极发展工伤(职业病)康复事业;尽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办法,加快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离;积极探索离退休人员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劳动保障卡发放步伐,争取在二年内完成发卡工作,使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一卡,持卡查询,持卡办理业务。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统一的由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认真贯彻《**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调剂金管理办法、基金预警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依法监管和公开监督机制。抓好被挤占挪用基金的清理工作,认真查处管理、运营中违纪违规案件,防范基金运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追收企业欠费,防止和解决社会保险费逃废的问题,维护基金的完整与安全。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原则,抓好金保工程建设。同时,要注重实效,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效能。重点抓好一个数据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二个子系统,一个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开通12333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电话和电信部门1860公共信息查询电话;全面实现县与镇(街道)联网,完成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围绕这一工作目标,重点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加强项目管理。各地金保工程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抽调熟悉劳动保障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建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金保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建设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进行,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和成本预算内按计划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2、加强信息应用。一是扩大联网数据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要尽快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就业、失业、医疗、基金监
管、异地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二是要把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放在信息建设重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向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三是要加强学习培训,对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交流协作,掌握信息化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切不能搞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一是整合系统。要下决心逐步把分散建设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局域网、各个系统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劳动力数据、社会保险数据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对一些重复、矛盾、过时的数据进行清理,最终实现同人同地同库。三是统筹整合资金。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利用银信部门参与投资建设,资源共享。各地要把各项信息化建设资金集中用于金保工程建设,所有资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财务部门,并要结合部门预算和投资计划,抓好资金管理。四是整合技术、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十分薄弱,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建设好金保工程。
4、加强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数据质量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长期任务。数据录入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地要建立数据抽查制度,定期通报数据,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数据准确率达到99%以上。
5、加强示范点建设。要建设县(市、区)、镇(街道)金保工程建设示范,统一配套、统一建设标准,以此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
推进金保工程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工资分配监控指导体系
1、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的结构性最低工资制度;协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
2、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调节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大力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覆盖全市各地、各个行业、各职业(工种)的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管理,保障职工获取报酬的合法权益。
3、以税收手段调节劳动者收入,调节地区、行业工资收入差距,限制非竞争性行业、企业工资的过高、过快增长,使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关系趋于合理,体现公**则。
(六)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l、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督促所有企业招用职工均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非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依法监督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特别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因改组、改制、关闭、破产等而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变更及其他问题。建立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互动机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及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时发现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督促企业及时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积极研究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后,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
(七)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1、抓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形成基本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
2、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听证、行政赔偿、规范
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等方式,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监督;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基本规范,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规范行政、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项目、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全面公开。
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认真受理举报案件。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制度。
4、规范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
(八)完善计划管理手段,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1、改进和加强计划工作,编制、实施各项规划。计划必须根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政策,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规律,突出计划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健全计划协商制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重要政策出**要在内部充分进行协商,实施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改进统计方法,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
2、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成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结构、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测预警体系,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根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障工作运行的监测,及时发现警情,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有序运行。
3、积极筹措事业发展经费。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集中财力,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对重点、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出资金需求计划,分步安排建设资金。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加强劳动保障调查研究。围绕本地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研,集思广益,为制订劳动保障政策、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服务。
第三篇: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调查报告
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
一、我县2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本情况
(一)20**年全县建档贫困人口4689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7751人。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完成农民技术和技能培训600人次。
(二)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为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掘社会办学力量,指导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举办服装裁剪、烹调、民族特色面食制作、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培训班,全年完成培训11期600人;
(三)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我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今年各乡镇共培训农民5000人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四)大力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我县与内地成都、广东等城市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与县职业中学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我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凡是涉及培训方面的经费,县财政都给与足额的保障。20**--20**年各类培训,省、州、县财政投入经费169.12万元,二、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目标任务要求区当年增幅要到达3%以上,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建档贫困劳动力完成8325人次,在20**年外出务工人员8053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增速3.3%的目标,累计创收4162万元。按自查评分表分值自查得分为1分。
三、考核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困难,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目前我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
费主要依靠省、州财政拨付,而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因为经费不足,有些培训还是低层次的。
(二)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限制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我县农村人口少数民族居多,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素质和汉语水平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均创收的提高。
(三)是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大多数农民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影响了富余劳动力的及时转移。
(五)目前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完全形成规模,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输出经济人工作相对滞后,未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的劳务输出网络。
四、20**年劳动监察执法工作的重点
1、严格执法,加大监察力度。一是搞好一年一度的年检、日常巡查以及专项执法监察工作,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等情况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二是认真受理和查处群众举报的案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年实现执法巡查不少于50家用人单位,年检不少于100家用人单位。
2、调解前移,强化“两网”建设。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络化、网格化)管理,使劳动保障监察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根据省、市要求,以乡镇(街办)为中心划分为5个网格,并逐步延伸到村(社区),建立以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监督员组成的三级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力争做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监察人员就可以到位,进行初步处置。同时,充分发挥网格化监管作用,建立劳动合同等管理台帐,实现动态管理。
3、依法讨薪,加强维权。大力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欠薪企业黑名单制度,积极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对无故拖欠和有意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做到依法严厉查处,从严从重打击,真正把农民工工资支付落到实处。加大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力度,确保举报投诉案件查处率100%,结案率达97%以上。
4、落实“一书一卡”工作措施,加大对建筑行业欠薪查处力度。“一书一卡”即农民工劳动合同书、农民工计工(上工)卡。采取上门对建筑企业施工者和农民工进行劳动合同法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一书一卡”的好处,全面推进该活动的实施,实现全区建筑企业全覆盖,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四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调研报告(精品)
劳动监察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局党组统一安排,利用十天时间进行紧密思考,并做调查。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通许县现有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人员12名,队长1名。去年一年,组织各项检察23次,检查用人单位76家,取缔非法职介2家,责令用人单位补发拖欠工资33万元,受理群众举报58件,走访用人单位25家,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发放征求意见表100余张,收到反馈意见30余条。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有些企业和职工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较差,也可以讲根本就没有签订合同的意识,工人认为签订了劳动合同就等于把自己拴住了,用人单位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只是一种形式。有部分企业愿意签而工人不愿意签,工人愿意签而企业不和工人签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是劳动者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而企业主意识淡薄,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作中,要将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技术岗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参加社会保险等作为年检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下发指令书,限期改正,对拒不整改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据有关法规给予经济处罚,摸清用人单位底数,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并结合劳动保障年检、专项监察、日常巡视检查、举报案件专查所发现的问题,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分类排查,实施动态管理,才能将《劳动合同法》落到实处。
(二)工资拖欠情况:《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有些企业怕职工领取工资后离去,用扣发工资作为手段留住职工,造成后来职工离去时发生拖欠工资的事故。去年我县某长由于厂长与工人之间发生分歧,使工人的工资得不到按时发放,通过劳动保障监察干部做调解、宣解劳动工资政策和法律法规,给劳资双方做工作,才使双方得到和解,从而使工人拿到应得的工资。我们认为:为有效地解决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应主动加强与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深入到企业,对工人人数、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调查和暗访,及时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支付工资当时有困难的要制定清欠计划,分批支付。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情况:《劳动法》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调研中发现,由于我县较小,绝大部分属于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工作时间是从早上干到晚上,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而休息休假方面没有固定时间,一般都是从月初干到月尾,基本上没有休息休假的时间,而《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而这些企业的做法,严重的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极大损害。
(四)几点建议:依法行政是落实治国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三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实际上就是要求切实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对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将深入开展三部法律的学习培训,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认真学法、正真懂法、准确用法、自觉守法,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观念,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特别是要把加大监察执法工作力度作为保障三部法律有效实施。进一步明确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努力畅通投书举报渠道,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继续开创性、前瞻性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大劳动合同签订监察力度,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要趁《劳动合同法》颁布的东风,继续加大劳动合同签订监察力度,切实做到让用人单位熟悉对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在招录过程中收取风险金、抵押金、扣押有效证件要承担按规定进行处罚的法律责任。
2.继续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诚信评价活动,推动劳动用工年检再上新台阶。按照劳动保障监察管理目标的规定,对受检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增加透明度,对严格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用工诚信度较高的单位,要确定为“劳动用工诚信单位”和“劳动用工年检合格单位”并向社会公布,对不按时参加年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单位同样在新闻媒体上给予曝光,并按规定给予相应处罚。
3.建立健全办案监察员制度。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为避免互相推诿,保证案件处理及时、快捷,要求在立案、调查取证、结案等环节中,两名劳动保障监察员直接对办案质量负责。
4.对各类用人单位实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职能作用,对辖区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检查过程中要切实做到“五清楚,”即对劳动用工情况要清楚、单位性质要清楚、单位具体位置要清楚、法人代表要清楚、联系方式要清楚,在执法中注重与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监察协管员的配合,形成执法网络,使全县劳动力市场秩序有更大的改善。
5.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办案机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察涉及到的一些普通案件、重大案件、特殊案件,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都要主动负责处理,并做到每个案件都有结果,推动劳动监察保障工作。
6.执法中与工商、公安,法院等职能部门加强配合。为保证执法监察过程中形成合力、提高威慑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主动与工商、城建等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在持证上岗专项监察和个体工商户劳动用工年检中获得以上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确保技术工种持证上岗和工商部门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的年检工作有所突破。
7.加大对各类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拖欠工资现象的发生。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主动与建设行政部门联系,在工程立项审批、工程招投标、施工企业开工、工程竣工验收上实行全程监控,定期深入到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人数、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8.继续抓好“三优”文明窗口创建工作。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要按照“三优”文明窗口工作标准,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落实办案责任,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执法水平、政治素质,确保创建工作有突破性进展,逐步成为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创建工作的部门。
9.加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增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意识,为更好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奠定基础。
第五篇:企业劳动保障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是##公司全面发展的战略转折期。这一年,我们围绕中心抓核心,突出创新求发展,完善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集团公司“三个重点、两个提升、一个突破”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得到显著提升。现结合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2004劳动年审相关要求,总结和自查如下:
一、2004劳动人事工作回顾2004年,##公司劳动保障工作在市区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劳动保障工作成效初显。一年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培训,切实维护员工权益,有效开展社会保险等工作,为我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工作扎实,成效较明显,我集团公司2004先后荣获区“青年文明号”企业、区“企业贡献奖”、区“科技进步奖”、“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等殊荣。回顾一年来的劳动保障工作,主要得益以下几方面工作的持续开展:㈠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2004年,我们根据下属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挖掘和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支持政府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开展。年初,我们根据各下属各成员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用工特点,通过多种内部政策充分调动他们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同时,还针对“4050”人员多渠道、多途径的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并积极和市、区劳动就业指导部门保持及时和高效的联系,四月份和七月份,我们根据成员企业##公司新项目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市、区两级劳动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近百名有就业意向和就业能力的下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安置就业,并根据劳动就业相关要求,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的重新定位和自我发展。据统计,我集团公司自1994年创立以来,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占总人数的近40%。㈡企业内部培训工作卓有成效。对进入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针对其思想状况、个人素质及家庭现状等情况,及时的与其进行一对一沟通,排除其顾虑、化解其思想障碍和心理包袱,并帮助其重新规划自己未来。同时,我们还根据其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上的重点培训,帮助其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并能拥有一技之长。多年来,我们企业内部完善的二级培训体系的作用逐步得到了发挥,培养出了一大批管理精英、经营骨干、生产能手,有近百人获得了职称、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企业现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52人。㈢社会保险工作切实可行。为切实将社会保险工作做到实处,做出成效来。2004年,我们对企业内部员工劳动身份、劳动关系、劳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及时、详细、全面的摸底和登记。统计出企业内部劳动用工存在以下五种情况:一是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失业人员;二是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待改制和待身份置换的人员;三是在原单位已离退休人员;四是实习生和学徒工;五是在个私、民营企业和有关社会从业人员(一直不能购买社会保险)。为此,针对以上五种用人情况,我们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及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保险相关规定及我区实际情况等,对以上人员分别采取给予参加社会保险、发放社会保险补助等形式,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也使社会保险的保健作用在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显著加强,企业员工的一些顾虑、思想障碍等都迎刃而解。㈣劳动者权益依法保障。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一流的员工素质和一流的企业管理,“以流程管事、以制度管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劳动保障方面,我们严格按《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把人员的进入关,精心做好人员引进的每个环节工作,对引进的每个人员我们都对其进行严格和科学的面试测评,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保密合同等,确保员工的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福利、劳动安全等符合国家规定及企业要求。特别是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从上到下约定俗成了一条强制规定要求,无论各成员企业及项目的盈利状况如何,都要确保员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从未拖欠克扣过员工一分钱工资,更没有发生过员工维权“上访”的事,员工在企业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团队意识独树一帜,企业效益也因此年年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