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

时间:2019-05-11 23:5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

第一篇: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律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专题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法的含义、体系、运行,法律意识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的基本内容:

案例:

某大学一男生宿舍,多次遭到窃贼的光顾,令同学们深恶痛绝,便设下埋伏,以期抓获小偷,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偷终于被同学抓获,为解心头之恨,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对着小偷一阵猛打,致使小偷上医院治伤花去医药费共计1000多元,小偷为此告到法院,要求打人的学生赔偿损失。问:大学生们的行为合法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分析:大学生们的行为不合法。小偷的偷窃行为固然可恨,但是对其偷窃行为的惩罚只能由相应的司法机关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和依照法定程序来处理。法律意识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公民也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养成广大公民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知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法得到遵守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只有当广大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有了前提基础和保障。

案例:

一个法学博士以空调公交车不开空调却多收一元钱空调费为由,将北京巴士公司告上法院。

姚明发现他的肖像及姓名出现在可口可乐产品外包装上,惹得这位中国体育“高人”很愤怒,便请求法院判令可口可乐公司赔偿其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经济损失人民币一元。

82岁的长春市民李成宪,虽持有长春市《老年人优待证》,但多次乘专线公共汽车时仍要买票。李成宪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遂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要求市公交总公司向他赔礼道歉,并赔付精神损害补偿费人民币一元钱。

一名可敬的消费者,在书店买了一本《走向法庭》的书。买书者离开书店后,发现这本书中间少装订了几十页,于是重返书店要求换书,同时要求该书店支付一元钱的往返乘车费用。书店店员只同意换书,双方对这一元钱的乘车费用彼此互不相让,发生争执。这位消费者遂向法院起诉,要求书店支付一元费用。问:以上四个“一元钱”官司说明了什么?

分析:这是一种好现象,反映出人们法律意识的大大增加,“一元钱”也代表着自己的权益,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自然要讨个公道。同时,通过“一元钱”官司向全社会宣布了这类权利的存在及其神圣不可侵犯。这样的结果,能够起到规范社会生活的作用。“一元钱”官司的经济利益也许是得不偿失的,然而,公正的判决,能够增强民众对法律的信赖和崇敬,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因为,公民对法律的信赖是法治国家的基础性理念。法治国家应该也必须是一个“人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权利”的地方。有了这些爱较真的人,权利及其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才会被逐步唤醒。否则,法律永远只能是书面上的法,而不可能成为生活中的法。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1.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国家创制法律:所谓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所谓法的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国家保证实施: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对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志(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法律

2.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3.法的一般分类

法的分类是指从一定的角度或根据一定标准将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颁布,以不同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律规范,故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是由国家机关以一定形式认可其法律效力,但不表现为成文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的法律规范,一般是指习惯法。

英美法系的判例法是由法院通过判决创制的法,它虽然表现为文字形式的判决,但不同于由法定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因此通常将判例法视为与制定法相对应的一种法律渊源,归入不成文法一类。(2)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直接来自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要求,如所有权、债权、政治权利义务,通常表现为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也即主体在寻求国家机关对自己权利予以支持的过程中的行为方式,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派生的,其作用在于保证主体在实际生活中享有的法律权利得以实现。因此实体法和程序法也被称为主法和助法。(3)根本法和普通法

在采用成文宪法的国家,根本法是指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享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的内容和制定、修改的程序都不同于其他法律。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4)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是指在效力范围上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即针对一般的人或事,在较长时期内,在全国范围普遍有效的法律。如《民法》《刑法》

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事项,或在特定地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律。一般而言,特别法的效力优于普通法。如《邮政法》、《铁路法》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

法律部门——指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

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通常是把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划分为一个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一到两部新的法律诞生。一部部法律正在填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法律空白。从总体上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谈起十多年来的立法工作时这样表示。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和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到2010年将形成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我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等。我国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 4 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行政法 民商法 经济法 刑法 程序法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1.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又称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法律制定专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驶国家立法权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2.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即通常所说的“守法”,是指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保证各项活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3.法律执行 广义——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如工商、公安、税务、物价等)

4.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有广狭两种涵义。从广义上说,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的规定运用于具体的主体或场合,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包括一切司法和执法活动。

从狭义上说,法律适用专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也称司法或司法适用。

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驶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驶审判权。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思维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包括按照逻辑程序来进行的理性思维,也包括随情感而去的非理性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

社会问题通常是一个复合性问题,往往包含着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多种因素。如果说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评价,那么法律思维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围绕合法与非法来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和关系。

[案例]谢某与许某系朋友关系,2001年5月,谢某以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为由向许某借款20000元,当时谢某向许某出具了一张欠条并承诺两个月后还款。但是两个月后,谢某并 6 未归还欠款。2004年4月许某向法院起诉,要求谢某偿还借款20000元。庭审中,在证据方面,许某仅向法庭提供了谢某的欠条。

分析:本案中谢某的还款期限为2001年7月,到期不还,许某的合法权利就已经受到侵害。从谢某未按期归还借款之次日起,诉讼时效开始起算。本案诉讼时效已过,许某丧失了实体上的胜诉权。本案已经超过明法通则规定的两年的诉讼时效,应判决驳回许某的诉讼请求。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 讲证据 讲程序 讲法理

教学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问题探索:

1、试述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2、依法治国的内涵?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3、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5、什么是法律意识?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讨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会是怎样的状况?

第二篇: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当代大学生应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内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新的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加强法律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虽然我们全国各地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社会治安是基本稳定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还处于摸索阶段,面临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要保证社会稳定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大力加强法制教育,使法律成为广大公民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力武器。

此外,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尖子生”也走上了犯罪道路。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生犯罪现象绝非偶然。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虽然主流条件是好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思想出现消极、颓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及社会认识的变化。看到社会中大学生比例的上升,大学生失业现象的频繁,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有过去大学生拥有的那种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者的想法,大学生的自我预期下降,极易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人们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许多大学生追求物质生活互相攀比,诱发了部分大学生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冲破了法律底线。

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期,心理尚未完全走向成熟,心理起伏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力较差、行事欠考虑,加上社会经验少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

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之一。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养成了大学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走极端导致违法犯罪。

综上,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

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公德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 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大学,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纪律和法制,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搞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中心的各个法规,成绩显著,但各有关部门的法规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实施,如计划法、财政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懂得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明确是非界限,在全社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懂得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民主现象作斗争是必须履行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总之,通过民主与法律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民学法、知法、懂法、执法、守法的新局面。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已是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比重还是较低的。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成为国之栋梁。

第三篇: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内容提要:(1)领会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明确在我国实行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

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

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并且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切实履行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

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从历史发展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规范,社会礼仪,职业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性质和内容的法律。因此,我们为你可以认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

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定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所体现的共同意志,并不是人民中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意志的简单相加,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领导下逐步形成的。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等7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根据法律法规,公正司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解决法律纠纷,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捍卫法律权威,维护法律秩序。人们通常把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法律义务,其实,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而依法办事包括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和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因此,不能将守法仅仅理解为履行义务,它还包含着正确行使权利。在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贯彻执行的,在法律运行中,行政执法是最大量最经常的工作,是实现国家职能和法律价值的重要环节。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其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另一类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首要任务。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层的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也应成为法治国家。在走向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征途中,我们不断地探索着,有经验,有教训。作为法学学子,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原则和方法,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更人性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而“法制”通常指一国现有的法律及社会制度形式。强调依法治国是法治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需加强立法工作。同时,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要继承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新型法律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法学,提高法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

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持续、稳定、有序地推进,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切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虽然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对人们的自由的限制和取消。作为公民,我们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始终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法律才有可能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法律也赋予了我们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作为义务要求人们必须依法作出一定行为,后者则要求不得作出一定行为无论是行使权利还是履行义务,都应当在法律界限内进行。国家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事关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国家安全是个人安全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个人安全,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有赖于每个公民的自觉维护。在国家安全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习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公民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就必须了解以下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国防安全法律制度、经济安全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等,公民享有权利但也要履行义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如实提供证据的义务、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的修养。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加法律

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应从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做起。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第四篇:增强法律意识__维护法律权威1

增强法制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法制观念;法律权威。

“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自从人类社会步入由国家、有政府、有法律的政治状态后,便出现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政治制度。而正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制度之下,能够更好的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显得极为重要。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莫过于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是当今大学号召的主流,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用健全的法制观丰富大学新生话,提高人生新境界。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探究当代大学生对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对自己民族的不了解性。

对一个人来说,首先他应该了解自己所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之下,应该想办法去扎根立足于这种环境之中,凸显自己顽强的生命意识,从思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引导他、去维护他,而这种力量正是来自于法律的权威。但这些处在此环境中的人们偏偏不善于去维护这种力量,去信赖这种力量,这象征着对法律的一种信仰,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还根本不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法则,甚至是违背了法则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这些都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弊端,给人一种貌似陌生的感觉,生在本土,却不懂本土的悲哀。

二、对法制观念的缺乏性。

何为法制,法制即为法律和制度。作为一个法制国家,作为一名国家公民,要将法律的地位立于上位,要将自己的思想建立在合理的法制观念之上,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制素养。再言,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处事的过渡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此时的我们正是步入社会现实的萌芽时期,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更为重要。

三、对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

提起法律,请问什么是法律?我想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一个人能很快并且很准确的回答上来。换句话讲,就是在我们脑中根本就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的法制观,根本不明白法律规范的切实含义。其实,这也归结于当带教育的失败。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在这样的一种观念体制下,可想而知,大学生的法制观是一种怎样的懵懂状态。

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在经过以上分析之后,就大学生如何成为法律社会的楷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方面,建议以下几点:

一是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形成现代法律意识,加强对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让我们在行为上主动、自愿地遵纪守法。要用交流灌输的方式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制的重要性,当前的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要用一种切合实际的方式将大学生的兴致重新提升起来,要让他们真切的看到法制社会带给人们的一种和谐,从思想上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

二是在实践中、生活信仰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在实践中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理解法律的真正意义是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慢慢领悟的,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三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制的权威性。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价值观,自觉主动地去维护法律的权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校园,给大学生一种良好的法制氛围。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在教师方面要提高老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在充满法制氛围的环境中去实践、去感悟,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

参考文献:1.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2005(2-1)2.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第五篇: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目的要求】

要求学员通过学习,使学员充分认识学习法学的意义,掌握学习法律基础的基本方法,从而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本章重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 【教学时间】 4学时

一、为什么要学法

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即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必须要了解为什么要学法。

请先阅读以下三个有关大学生涉法的真实案例,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一:我关他只想找回我的狗,不曾想犯罪了。

大学生刘某买的两条狼狗丢失。刘某怀疑是邻家小孩狗娃偷的狗,便用拴狗的铁链把狗娃绑回家中,关在养狗的铁笼里,逼其说出狗的下落。三天后狗娃伺机逃脱。司法机关遂依法以非法拘禁罪将刘某逮捕归案。

在监狱里,刘某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标题中的那段话。面对这样的表白,我们感到: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犯了法还不自知。但法律是无情的,等待他的将是几年的铁窗生涯。

案例二:军校学员马某故意杀人案

某军校学员马某毕业之际为分配好单位,请同乡王某(教员)为其送礼。后来马某发现王某将礼品据为己有而心生怨恨,便乘王某出差之机,将其妻和八岁的女儿杀害。马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军校大学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成了凶残的杀人犯?

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仅凭一时冲动行事,终成死囚。

案例三:军校学员张亮维权案

某军校学员张亮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去2000多元,停运损失达1500多元。田某坚持只付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

张亮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如修理费;失去的可得利益,如汽车正常运输时的纯收益。于是建议到法院起诉。最终张亮家人胜诉而得到赔偿。

案例一和案例二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法有助于我们不违法或者守法。

如果说这种意义是消极的,那么,案例三中张亮用法维护自己家人的合法权益的事实说明,学法还具有维权和护法的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文化水平高并不等于自身的法律素质就高,大学生也有可能是法盲。第二、●多媒体显示图片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在我国法制教育工作还很不完善,许多基础的法律知识还并未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第三、法律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法律问题。

军校学员学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2.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3.努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军校学员必须利用军校学习的有利条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会运用法律来解决和思考问题,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现代军人。

● 提问: 请大家谈谈生活中的涉法问题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法律的含义 法的概念、律的含义

1、什么是法

学习法的含义,先来看看古汉语中法的含义。

古汉语中对“灋”的解释是“刑也”。按照《说文解字》,“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够分辨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对有罪的就“触”,对无罪的则不“触”。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正”、“直”和“公正裁判”,有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

2、什么是律

与“法”字有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通过考察,关于法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法)

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法律)

“法”与“法律”在中文中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含义不尽

● 多媒体

显示图片 ● “灋”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相同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法的一般认识

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是法吗?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方式是氏族习惯,法在原始社会并未产生。习惯是原始社会的主要行为规则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剥削和阶级的划分。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产生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法”这种社会调整方式。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除了习惯规范,还有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

结论:

1、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2、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有了法。

(三)法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

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3、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2、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3、其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学界普遍认可的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特殊社会规范。

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法与宗教、道德、政策相比,重要一点

● 多媒体

显示图片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就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也是法具有国家意志性的表现。

3、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这一点也是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法始终与监狱、警察、法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

普遍约束,是指在法的制定区域内,任何人无论他的性别、社会地位、种族、信仰等,都必须依法办事、服从法律、遵守法律。

这也构成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另一个区别。宗教规则只对一定宗教的信仰者产生约束力,而道德规范也只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发挥调控作用,建立全社会普遍通行的道德规范,要比法艰难的多。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科学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3、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国家强制力与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同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一样,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

1、宪法法律部门

宪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它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此后四次修宪通过的修正案。

二是宪法性法律,主要有:(1)国家机关组织法,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选举法》;(2)特别行政区法

(3)涉及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及公民的有关政治权利等方面的法律,如 《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以及 《集会游行示威法》

● 多媒体

显示图片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等。

2、民商法法律部门

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有关民法的法律,主要包括: 一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二是各种单行民事法律,如 《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商法是民法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发展起来的。

其法律主要有 《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等。

3、行政法法律部门 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土地、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

5、社会法法律部门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 《矿山安全法》 《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妇女权益保护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等。

6、刑法法律部门 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修证案;二是单行刑法,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惩治有关犯罪的决定;三是附属刑法,即附于其他有关法律文件中的刑法规定。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与非诉讼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

8、军事法法律部门

军事法是调整军事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军事法律,如《国防法》、《兵役法》、《现役军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2)国务院单独或者和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军事行政法规,如征兵工作条例、国防交通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3)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如三大条令等;(4)国务院有关部委单独或者和军委各总部联合制定的军事行政规章;(5)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大军区制定的军事规章。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立法

1、立法:又称为法律制定或法律创制。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体制的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于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权限划分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3)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5)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6)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2、立法流程

社会主义法创制的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或其他法律规范的步骤和方法。

它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提出法律议案; 审议法律草案; 通过法律; 公布法律。

(二)守法:法的遵守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守法的基本要求:(1)在主体上,要求一切组织和一切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2)在范围上,要求遵守国家机关制定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3)在内容上,要求正确享用法定权利,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执法(法的执行):

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实施法律的活动。

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行政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组织、贯彻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行政执法原则

● 多媒体

显示图片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1)依法行政原则

它要求执法主体的设立及其职权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执法行为必须合法,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要求。

(2)执法合理原则

它要求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必须符合立法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考虑公民的便利,做到适宜、适当、合理、公正。

(3)执法效率原则

它要求行政机关在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做到迅速、及时、准确、有效。

(四)司法

司法,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其特征:

一是主体为国家的司法机关

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国家司法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二是职权法定

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只有司法人员才能行使司法职权,其他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无权行使。

三是程序法定

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必须依法定职权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办案。

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各种裁判一经生效,对有关当事人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切实执行,如果拒不执行判决或裁定,司法机关可依法强制执行

司法的基本要求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

(五)法的监督

社会主义法的执行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那么一旦法的执行出现偏差如何处理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要加强社会主义法的监督才能使法的执行完全地正确、合法、及时。

社会主义法的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

● 多媒体显

示图片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1)执政党的监督 ①执政党监督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的关键。

②执政党监督的方式

第一,党通过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发挥党对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监督作用。

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包括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其中包括党对国家机关执行职务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机关执行和遵守法律。

第二,党对党员的监督。党对党员进行监督的具体形式: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每个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都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是通过国家机关的党组织,对所在机关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实行监督;

三是通过党的纪检部门,对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党员给予严肃的党纪处分,对违反行政法和触犯刑律的,建议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2)国家机关的监督 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包括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行政机关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等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监督和审判监督。

社会监督是社会力量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

它与国家机关监督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具体包括:

社会组织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社会组织监督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人民团体以及群众性的专门性、学术性团体所进行的监督,形式主要是建议、批评、申诉、控告和举报等。新闻舆论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经过自己的调查和了解,将行政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行为和不公正现象公之于众,督促有关机关对此予以纠正。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如向国家机关的信访人员和机关写信面谈或向有关国家机关建立的举报中心举报;直接向司法机关和其他机关申诉、控告等,同时,各级干部还可直接同群众见面,举行现场办公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节

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法制”等于“法治”吗?

(一)“法制”与“法治”。

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法制与法治混用的现象,似乎有意回避“法治”一词。

1、法制

法制一词古已有之。古代著名的法学家商鞅曾说到:“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止。……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当前许多人对“法制”有比较清楚的理解,认为“法制”就是法律制度。

2、法治

在讨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先来看看法治一词的来源。“法治”一词,中国古代使用较少。中国最早使用法治一词的是梁启超,他曾经以“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区分和概括儒家和法家学说。

西方最早使用法治一词并给予科学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

近代意义的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意味着法律要体现统治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同时是全社会必须服从法律的普遍守法原

● 提问:

“法制”等于“法治”吗?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则。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法制”与“法治”的区别:近代意义的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意味着法律要体现统治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同时是全社会必须遵守法律的普遍守法原则。

3、小结:

(1)法制:法律制度之简称,起法律调整作用的实体工具;法治:要求政治民主,是治国的重大方针

(2)法制: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就有法制;法治: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有国家、法制不一定有法治。

(3)法制:静态;法治:动态

总之,法制,通常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即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主要是指应该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依据某个人的意愿作为指导国家的原则。有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却出现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仍旧不是法治,而是人治,所以有了法律制度的国家,也不一定是法治国家,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各个环节,把国家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但“法治”与“法制”又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以法律为核心内容,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等等,但总体来讲,“法治”的内涵要比“法制”大得多。

(二)依法治国

治理国家主要有哪些方式?一般说来,可概括为两种:一是法治,一是人治。法治主要指依法办事;人治主要指以统治者,尤其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治并不意味着国家没有法律制度,只是意味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居法律之上。

什么是依法治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界定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此作了明确规定。

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为:

● 提问:

什么是依法治国?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崇尚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下载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_增强法律意识__培育法律精神 周丽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法律的定义和本质,清楚法律的体系和运行;树立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自觉......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制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制精神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树立社会主义......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本章内容: 1.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 国家安全意识 4. 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本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以......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传单)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学习、掌握一......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五篇]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依法治国的标准是 A.宪法和法律 B.社会道德 C.社会习惯 D.风俗和礼仪 2、在我国的司法机关中包括有 A.审判机......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五篇范例)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人认为,虽然道路上车辆很多,但自己在道路上行走时只要遵守交通法规,还是相当安全的。这种认识表明了法律的。 A、指引......

    增强法律意识__维护法律权威1[优秀范文5篇]

    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法制观念;法律权威。“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 自从人类社会步入由国家、有政府、有法律的政治状态后,便出现了形形色色、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