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春节活动心得体会
走进春节活动心得体会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走进春节活动心得体会。
终于熬到寒假了,彻底解放了,我长长的嘘了一口气。从现在起我可以尽情的挥霍属于我的时间,不用在意老爸、老妈的“关注”的眼神,静静的享受属于我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不用担心自己酣甜的美梦被可恶的“小公鸡”闹钟吵醒,不用担心自己在凄冷的冬晨背着沉沉的书包独自前行,不用担心自己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完成“小山”似的家庭作业。
美中不足的是期末成绩考的不太理想,没有达到老爸老妈制定的目标,拿回的是一张“进步星”奖状而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三好学生”奖状。我春节的三个家庭梦想可能要破灭了:肯德基大餐没指望了,压岁钱要打折扣了,乔丹运动鞋不敢奢望了------哎,看来这个寒假生活滋味似乎有点苦啊!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是妈妈打来的,她好想猜中我的心思,让我不要多想,笑一笑,一切都会过去的,没事到街上逛一逛。
我从储蓄罐里取了一点零花钱,走在大街上,似乎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平常稀松的大街,今天人突然“冒”出来很多,街道两旁也堆满了许多价廉物美的年货,自然迎来了很多行人的目光。最惹人注目的是:充满新年祝福透着缕缕墨香的对联,玲珑剔透大小不一的红灯笼,结构精巧外观漂亮的红红的中国结,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道春节前最亮丽的风景,在冷冷的冬天里平添了一丝丝红色的暖色调,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卖花了,有漂亮的蝴蝶兰!”顺着声音我看到了一位卖花的姑娘,在花摊面前围了不少人,我挤过去也想凑凑热闹。这是一片花的海洋,有名贵的君子兰,有漂亮的蝴蝶兰,有绿意盎然的富贵竹,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盆花------这些姹紫嫣红的花朵在绿叶的陪衬下显得生机勃勃,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花的香味。不少人笑嘻嘻的购买自己喜爱的盆花,几乎用不着讨价还价,很快就销售一空.
第二篇:走进春节
《走进春节,感受传统》 ————综合实践课
站二小学 杨立君
一、课前谈话
1、欣赏歌曲《拜新年》,感受喜庆气氛。
师:听完音乐,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气氛吗?(评价:对音乐有很强的感受力。)
2、春节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名说一说。
师:这一首凤凰传奇的《拜新年》,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绪拉到了春节。回忆一下,春节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老师检查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你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春节有关的信息资料,你们都搜集了吗?搜集了哪些资料呢?指名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备而来啊!那咱们就准备上课吧!
二、谈话引入,引出主题。
1、同学们,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就是春节。当今社会,很多传统节日已被人们逐渐淡忘冷落,唯有春节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你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节,感受传统。
2、板书课题:走进春节 感受传统
三、研究讨论,确立子课题。
1、对于春节你最想了解什么?
2、师生共同从中确定研究的主题。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问题可真不少,从这些问题里反映了同学们强烈 的求知欲。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一个一个去研究,那工作量就太大了。这样吧,老师和你们选取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一起研究吧。
3、教师板书研究的主题。
四、成立研究小组,展开研究讨论。
1、各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师:请每个小组组长与组员迅速商量一下,选取你们最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2、教师出示交流讨论要求。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要求如下:(PPT展示)(1)、将搜集的信息资料汇总,进行筛选整理。
(2)、组员分工要明确,汇报方案要详细,并确定汇报形式。(3)、讨论时要轻声,讨论完成后,请坐端正,等候展示。
3、各组学生相互交流、研究,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五、小组展示汇报。
1、教师提出展示汇报要求。(PPT演示)
师:交流讨论告一段落,下面进行展示汇报环节。请全体学生面朝老师坐正,展示汇报要求如下:
(1)、展示汇报时,要大方自信,声音要响亮。(2)、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提出评价或建议。
2、分小组依次展示,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一)春节的由来
1、小组组长先汇报,再推荐一名小组成员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
2、请其他组评价。(这位同学果然是不负众望……)
3、本小组成员对其他组成员提问,考考学生的倾听能力。问题如下:(1)年最怕什么?
(2)人们用什么方式来驱赶年兽?
4、师小结:从你们准确而又完整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善于倾听的孩子。倾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5、过渡:这第一个小组的汇报给咱们的汇报开了个好头,让咱们期待下一个小组的精彩表现吧!
(二)春节的风俗 A、习俗一组:
1、以童谣形式展示,教师可带动其他组学生一起拍手打节奏,调动课堂气氛。
2、指名学生评价,教师可适当对童谣进行梳理。师:这大年初一扭一扭,扭是什么呀?给咱们扭一个呗!从童谣中,我们知道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3、过渡:我知道还有一个小组研究的也是春节的习俗,是哪个组,请举手示意一下。看!他们都迫不及待了。来!请上这个小组。B、习俗二组:学生通过解说配合实物展示。
1、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人们除了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都要燃 放爆竹以示庆贺。
师补充:爆竹声后,碎红满地,俗称“满堂红”,乃大吉大利之兆。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对联,你们会读吗? 学生出示春联,指名学生试读。
(一)如果学生读对了。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补充:这位同学对春联是大有研究。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师:看来对春联的张贴、读法部分同学还比较模糊。那么就让老师来讲解吧!对联,首先要根据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是上联,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是下联。其次,需弄清上下联张贴位置。这个方法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横批读法也是由右至左。刚才教师讲解的是古代春联张贴之法,春节贴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既是传统,老师觉得就应当按照老讲究来办。
(二)如果学生读错了。
师:他读得对吗?有没有不同的读法。生:……(没有答出来)师:看来对春联的张贴、读法部分同学还比较模糊。那么就让老师来讲解吧!对联,首先要根据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上下联。仄声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是上联,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是下联。其次,需弄清上下联张贴位置。这个方法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联,左手为下联。”横批读法也是由右至左。刚才教师讲解的是古代春联张贴之法,春节贴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既是传统,老师觉得就应当按照老讲究来办。
师:最后,让我们一齐把这副对联齐读一遍!
3、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请欣赏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窗花。一幅是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窗花,一幅是象征年年有余的全家福。(PPT)
师补充: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老师也搜集了好多窗花,想不想看?
这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剪纸,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今年是蛇年,这是以金蛇纳福为主题的窗花;这个是喜鹊登梅,象征着吉祥喜庆。
4、倒贴“福”字:(咦?同学!你的福怎么倒了?)对呀,福到了!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师补充:现在家家户户张贴的福字一般都是在商店购买,古人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传统。(PPT展示)这是古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福”字;再看这一幅,上面写的都是什么字?(百福图)这个百福图特别珍贵,是在河南洛阳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每个字字体各异,各有千秋,无一雷同。
5、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年一度的团年 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在饭桌上,必须要有鱼这道菜,象征年年有余。
师补充:还记得你家年夜饭桌上有鱼这道菜吗?年年有余有着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在里面。
6、拜 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拜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贺新年。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看!这是爷爷给我的一个大红包。
师补充:说说你是怎样给爷爷拜年的?你们还给谁拜过年?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祝福话语。)
7、教师通过课件补充展示与春节习俗相关的图片。
师:除了刚才同学搜集的这些春节习俗,老师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请看: 吃饺子:图片上展示的是各种形状、各种馅的饺子。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赏花灯:民间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其中以南京夫子庙的花灯最为著名。每年的灯会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请欣赏灯展上美丽的花灯!逛庙会:这些是庙会上的表演形式,你们都见过吗?
8、小结过渡:再次用掌声感谢这个小组的精彩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了魅力无穷的年俗文化。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就让精彩继续,请上下一个小组!
(三)春节的诗词
1、学生汇报展示搜集的相关古诗,并简说诗题及作者、朝代。
师:咱们不听诗的内容,光听诗题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些古诗与春节有关。如:元日指的是?除夜指的是?
2、小组齐诵《元日》。师提问:为什么要特别把《元日》这首诗展示给大家。
3、老师也搜集了一首与春节相关的古诗,请同学们试读一下吧!
老师补充展示古诗《守岁》,并提问:哪两句诗体现了一家老少,相聚守岁的情景?
4、小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她有着三千多年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这个小组的汇报也让我们从古诗中找到了春节的影子,知道了春节习俗是由来已久。
5、过渡:还有一个组未展示汇报,期待他们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四)春节的意义
1、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如下:
⑴、民族凝聚力:请看我给大家带来的一个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的装饰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品,它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师小结:这个中国结意义深远,它一线相牵,犹如中华儿女一脉相承。每逢春节,那些身处天南海北、异国他乡的人,都要收拾行装,不远万里地回家过年。因为在这一刻,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自己:我们都是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⑵、和谐、国泰民安:春节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平日里有矛盾的人,一句“新春快乐”相信也会“一笑泯恩仇”吧!家家户户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我想,在春节期间,社会犯罪率一定是最低的。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这就是我们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美丽中国!
⑶、团圆、亲情: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在这一天,不管身在何处,不管路途多远,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春节正是亲人之间加深感情的好机会。
2、小结: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让中国人对家有着深深的眷恋。某种意义上,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春节期间,我观看了央视一则有关春节回家的公益广告,深有感触,想与大家分享:
3、教师播放视频,并加以解说。
这是一群农民工骑摩托车回老家过年的真实故事。画面中的男主人公叫汪正年,夫妻二人外出打工6年,为了节省车费,每年他都骑摩托车带着妻子回贵州老家过年。穿透夜色,揣着温暖,迎着太阳,向着家的方向进发了!全程1350公里,要骑行五天四夜啊!一路崎岖的山路,风餐露宿,雨雪交加。有重重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时时刻刻在等待着他们。然而,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危险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亲手为一年未见的女儿穿上过年的新衣的那一刻,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团圆饭的那一刻,一年的辛苦,一路的奔波都有了幸福的意义。这一刻,人欢笑,家合美,幸福吉祥!
3、请学生谈谈看后的感受。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小结:这一生,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家,不仅是我们的根,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春节文化。这就是春节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渊源所在。
六、教师总结、延伸。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课后,大家还可以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感受咱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篇:走进春节习俗
走进中国春节
一、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有很多的民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三、调查内容
1、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玉皇大帝汇报情况。
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人们一般做好丰盛的大餐来祭祀希望祈求好运连连。
2.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
3、.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
4、放鞭炮:(1)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5、.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6、.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7.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
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8.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9、饺子: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 方小吃,也是北方的年节食品。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四、结论与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逐日增强,在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中国却能独领风骚。但传统民俗却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节日是我们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早已成为了我们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我们的烟花燃放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建议以其他方式来减少烟花的燃放。
五、附录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走进我们的中华文明之中。
第四篇:走进春节综合实践活动小结
《走进春节》综合实践活动小结
三阳小学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它在今天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对诱惑与挑战,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其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学校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活动,学生不光从学校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了解了我国的最传统的一些节日,让他们懂得了流传下来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如:重阳节为敬老节,教师节辛勤园丁的节日,中秋节为团圆节,国庆节,劳动节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还有春节等等。这都能教育现在的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尊师重道。但我想:在保留我国的一些基本节日时也可引进西方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父亲节和母亲节,让孩子懂得父母之恩重于泰山的道理。它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中秋节、端午节等,并且懂得了一些相关的诗歌、民俗,并且老师教他们制作了小报、贺卡等,中秋节还教他们用橡皮泥制作了月饼,阅读、制作,动脑、动手,兴趣盎然。
通过活动发现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整理得较好,整理成了三大类别,但这三大类别,或者说三个问题都是比较大的,其实,下面还可以有一些小问题,老师应该把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归纳到大问题之下,而不应该把这些小问题删掉,学生可以从大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往往问题越小,越容易操作。
二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学习与协同学习。为了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效果更好。
三如何更有效地交流。应该说,这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重视,但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之后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来得及上传,集体交流基本没有。整合以后,交流形式应该更丰富:生生交流、生机交流、师生交流等等,应该是一种立体化的交流模式,这一点,老师做得不够。
四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是形式,不应该简单为:你收获了什么?还应该对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反思,不仅仅对个人进行反思,对小组、集体的活动进行反思。这一点,在本堂课上是做得不够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了解了很多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更使他们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祖国、爱生活的教育。
第五篇:《走进春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春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年级二班 徐振珍
一、活动的背景: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加了解我们的春节呢?我们就决定开展《走进春节》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二、活动目的: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
2、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认识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3、亲自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还可以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4、通过手抄报、摄影、绘画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你对这些习俗了解吗?对于春节你最想了解什么?如果我们都拿来研究,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不妨选择感兴趣的分组研究,班上交流我们的研究所的,好不好?
(二)分组确定研究话题
表格设计如下:
组
探究主题
组
组
内
成果和体会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
(2)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包饺子、年夜饭
(3)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办年货、扫尘、贴春联、拜年、放鞭炮、接财神
(4)春节新畅想——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压岁钱怎样花才有意义?
(三)制定活动计划及途径
第一组:春节的来历调查小组。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其中,关注饺子、汤圆一类的大宗食品,拍摄饺子、汤圆的品种,品尝它们的味道,可以从实物到图片、文字,然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饺子、撮汤圆,最后编写小报,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可以走街串巷,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然后学剪窗花、制作灯笼,培养动手能力,并且将自己的收获制成小报。
第四组:春节新想法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到社区和街道走访人们对一些春节习俗的新看法,以及旧风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自己的资料。你过年时放鞭炮吗?你放鞭炮时遇到过安全事故吗?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为什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这些风俗?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传统文化该不该丢?等问题可以探讨。然后通过表格、小报汇报学习成果。
四、整理归纳研究成果,教师总结。
活动后,将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归类、小报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班级网站上展示。鼓励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同学及认真编写小报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