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培训有感
古诗词培训有感
一早就听说这周的培训主题是古诗词,我心里就暗暗窃喜,真是天赐良机,给了我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之前学校安排了语文研讨活动,在密密麻麻的语文组寻找着我的名字,突然在古诗教学研讨的后面发现了,我一下子懵了,“这古诗该怎么上呀?好难呐!”惶惶恐恐地度过了几天,收到培训开始的消息,心里也曾默默地祈祷:最好这次的培训内容能涉及一些古诗的教学,那该多好呀!
没想到一切如愿以偿,整一周的培训主题就是古诗词,我那个高兴劲别提有多大了!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认真做回了学生,聆听着教员清晰又细致的讲解,从古诗教学的价值思考,到具体的古诗教学的备课流程,从理论到实践,教员老师列举了一个又一个案例,带我们一起走进了古诗,了解了古诗教学的策略,知道了导入应让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要有层次,从读正确到读出停顿,到最后的流利朗读,让朗读进行到底,但又要节奏多变幻,这样才能让学生百读不厌;理解古诗要做到方法多样,低学段的学情告诉我,要采用看看想想,猜猜说说的方式带动理解,而中高学段则要授之以渔,多管齐下;古诗教学最后的感悟要深入浅出,从教员列举的多个案例中我知道,感悟不仅可以抓住诗眼来进行,还能通过揭示背景来达到,而且情景交融更是感悟的一种好方法;古诗最后还可以查寻与本首古诗相关的课外资料或者同题资料来进行整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感悟文本,感悟诗人的情感、思想。听了教员的教学,看了案例的实录,听了大家的点评,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之前的古诗教学的不足。有时课上听着老师的分析,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教学,原来自己不明白,无法点通的地方被老师的一点拨,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以后我再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也要学着老师的做法来,相信效果肯定非比寻常。思绪飞出课堂那只是短暂的,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回过神来,细想整个星期的培训,除了了解到了古诗教学的知识,还学到了词的教学步骤。虽然长期待在低年级,习惯了简单的aoe教学,如今升到了三年级,感觉有些吃力,但也才确实感觉到为什么老师常说最好要来一个大轮回教学,你才能切实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了解到整个教学体系,才能为你的教学,为孩子打下一个扎扎实实的基础。总之,这次的培训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第二篇:学习古诗词培训有感
学习古诗词培训有感
群星职校张大明062991016 我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素来都是千变万化,从古至今流传的诗歌词语更是国内外广为传颂。
身为一位老师,虽然平日里工作比较繁忙,但在空余时间我仍然会去翻阅一下书卷。最让我心悦的莫过于古诗。那一句句时而令人豁达,时而令人陶醉的千古名句。更是让人沉浸,在生活中这些诗句也常常鼓励着我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精神的写照,金殿之上,李白佯装喝醉,力士脱鞋,国舅磨墨,他们都容不得李白,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狂放不羁最好的诠释。挫折面前,毫不畏惧。而生活在现代的同学们,衣食无忧,但也许就是一个难题、一场考试、几个单词的背诵就被难倒了,开始位居、逃避,尝试都不敢尝试,但你没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不要畏惧,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功,李白正是这样,最后品尝到“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美酒。
当然,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你也许多少会经过一些苦难。苏轼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挣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高处不胜寒”是素食的悲愿,在他的一生中无数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艰苦,但苏轼人没有放弃,他知道仕途的黑暗永远容不下他这样一个生性放达之人,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看透了“似花还是非花”的杨花,造出“点点是离人泪”的真谛。
我们老师多花一点心思去读读诗词,故事并不是只有豪放与凄凉,古诗词会随着我们的意境所改变,会让你从低谷看见光明、从平淡走向激昂。多花一分时间,少看一会电视,少打一局游戏,品味一下五千年文化的精深,那时的陶醉也许会让你终身难忘。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品读岳飞的“满江红”,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领略诗人的爱国情怀,那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男儿!
第三篇: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学生家长:李正
深以为,读古诗,是需要静心潜读的。如品佳酿香茗,惟有细品,方得真味。心浮气躁之下,仅得浮光掠影之浅意而已。词中深意,句里佳境,行间旷远„„非静不得。
古人吟诗,大抵借景以抒怀,托物以咏志,追古以叹今,遐思以驰情。于是有比兴。情思感怀皆在心中,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不能不说是对文字运用的一道考题。滔滔白话浅显易懂,却未免流于淡,浅,无味可咂。而好诗妍词,精约简出,形神俱备,一如佳人,韵味无穷。这里且以唐人王绩的一首《野望》试析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点明场景,村东的一片临水高岗。(你当然可以想象成是一条小河,诗人踱步过了小桥,便登临了此处。)此处,既是视野上的制高点,也是诗人思绪上的飘散地。一切由此而起。
四野淡淡的暮烟已经在收割过的田地上袅袅升起,正是夕阳西下时。抒望眼。薄暮两字,简约之极。
这样的地点,这样的时光。若是有知己好友相与伴,那对酒当歌,低吟浅唱,不啻是良辰美景。奈何诗人独步,于是心底凄然。字面说的是那高岗之上,没有风雨亭,更无精业别馆,一片空旷萧索,徘徊之余无所依,实是暗喻内心的孤独彷徨。
眼下之景,唯美而生情。远远近近的树木,都因秋日来临而树叶
泛黄,映衬落日的融金之光,显出一片秋色的绚丽壮美;高高低低的山峰,皆因暮色而深邃缥缈,落霞余辉,披拂之上,凭添雄浑苍茫„„这是静之色。
牧人不时的驱赶着野兴未尽的牛羊,看着它们掉头又在路边啃上一口野草的模样,轻轻的来上一鞭,那分明是一种野趣。猎人骑马而归,挂在马背上的飞鸟走兽虽然死了,却随着马的奔跃也在舞动„„这是动之美。
两联精美的工对,静动结合,自然贴切地写出所望之景。暮色下,树与山都沉静了,牛马动物都回了,牧人猎人也归了。那么,诗人思绪飘飞的那颗善感的心,又将回到那儿呢?
呼应前面的欲何依。不叹也难!人生的许多妙思深悟,是需要与人共切共鸣的。可是“相顾无相识”因为,这种思想情怀上深层次的相识,绝非是那种庸常的泛泛之交。于是,就只能“长歌怀采薇“了。一片怅惘无奈之情,溢于言表。暗合暮色苍茫之境。
“采薇”两字,源自《诗经》与《史记.伯夷列传》历经积淀,已成了诗词里一种美好的意象。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第五篇: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曾经流落在小说中,徘徊在散文中的我,最近喜欢上了古诗词。
我喜欢古诗词所带来的意境,比如“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中那种参透世俗的心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浩浩荡荡的感觉……
这些诗词大家和曲作家之所以能写出流芳千古的诗篇,是因为他们可以把对人生的感悟幻化成文字,用诗词歌赋营造一种境界,并让后人了解他们的情感。我可以想象,他们或落第还乡,或被贬官,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写出了自己的世界观;他们出去游玩,见到了前朝的故地,感慨万千,于是有了怀古作品……
也许是有缘,我在读诗词歌赋时,常常能感觉这作品中弥漫的情绪,很符合我的心境。在读有些作品时,我便沉醉在它创造的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有时甚至泪流满面。在擦拭泪水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古典文学的感染力。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诗人、词人、曲作家,将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营造出一种意境,将自己的真情写入作品,这就是我所学到的。
教师评语: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古韵之旅,惊讶于小作者小小年纪既有的古文底蕴的同时,思绪也不由得与这般悠扬的古韵一齐翩翩起舞。读后感重在“感”,“感”由“读”生发,小作者以对古诗文极其敏锐的鉴赏和思考的能力将“读”与“感”自然地结合,浑然一体,读来甚是畅快。
征文作者:石首市小河口镇小学六(2)班 刘思博 辅导教师:石首市小河口镇小学教师 徐孝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