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会课评课稿
《习惯养成,你我同行》主题班会评课稿
三店街宋寨小学 王冬生
《习惯养成,你我同行》主题班会,围绕“习惯养成”设计、安排整个活动过程,全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的培养和教育。
一、主题选择有针对性、实效性。
“习惯养成”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情化的教育。“习惯养成”更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的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将是危险的。基于此,胡老师选择了“习惯养成,你我同行”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二、情境设置真实、有效。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情境:生活卫生故事、饮食卫生故事、卫生习惯调查、学习习惯养成故事,习惯养成儿歌等,让学生的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层次性。
本次班会活动表现形式丰富:看视屏、讲故事、现场调查、唱儿歌、做游戏等,而且在过程的安排上有层次性。如通过讲习惯养成的故事、唱《习惯养成儿歌》、卫生习惯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习惯,水到渠成。
四、充分放手给学生,活动开展规范、有序。
这节班会活动安排有序,一环紧扣一环,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倾听者,点拨者,学生是主体。整个过程是学生主持、全员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真实的思想内化与生成的过程。
建议:这节班会课是教我们学生的学会养成良好习惯的刚刚开始,前期的教育工作(准备过程)和即时过程后,不能忽视班会课的后续的教育过程,它是班级教育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2012年12月7日篇二:班会课评课稿
班会课评课稿 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主题班会课,主字打头,主就是主体、主动、主导。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让孩子能主动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看准关键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指导孩子学习。既然是班会,班会全班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参与面与教学效果正比的。当然,这里的参与面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和思想的参与,多让学生动脑。主题班会课,他是一门课程,我们就要看重课的目的性和教育性。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共鸣,所以,我就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孙老师的课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给了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这节班会课把生活的一些实例引入了课堂,贴近生活。我们看到了孙老师给我们呈现的例子都是在我们家庭生活中或学校较常见的,如踩踏事件、火灾、??给了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在班会课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充分交流。你们看孩子的发言不仅精彩,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共鸣。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从课前调查,到课中的交流,到课后的延伸去“寻找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以班级的名义向校长室反映,这样就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了,有着更广大的学习场所:校园、家园。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更是不言而喻。班队课借班上课本来就很难,孙老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激发起内心的感悟,他找到了典型的又震撼人心的一些图片,挖掘出孩子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面对勒索》等事例与孩子探讨。
二、学生的参与面很广
从课前的学生问卷调查——这样的危险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到书写“我的收获卡”,到最后的全体孩子握拳宣誓,他都尽量的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精神层面的提升。当然,孙老师还采用了小组讨论再到交流反馈这些方式,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提升思想方面的参与,我想从孩子的回答中,如??我们能感觉到
三、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教育性很有实效
三月,是安全教育月,因此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安全,很好切入了本月的主题。当然安全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孙老师的这堂班会课的目标很明确,导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隐患;明理:多种危险是可防的、可控的,生命是要呵护的;践行:引导孩子在危机中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孙老师每个教学资源的选择都是有针对性和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从朗朗上口的故诗《草》引入生命,在引到安全这个话题,通过惨不忍睹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导孩子感受生命是脆弱的,存在着各种隐患,同时也是可控的;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身边的危险有哪些?该怎样预防”再到情景剧表演《面对勒索》该怎么解决?由面到点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要冷静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最后用书写收获卡和宣誓从来进一步的升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总的来说,我认为孙老师的这堂课是较成功的一节借班上课的班会课。
当然,我想:如果不是借班上课,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可否再“小”一些,如专门讲校园安全,能否再让孩子?? 毛老师指导的这次班会从环节和内容上看,主题定位富有意义、内容表现富有形式、活动开展富有秩序,并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优势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例如:本班学生的才能还是多方面,毛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设计了诗歌朗诵《妈妈的爱》、小品《爸爸、妈妈我错了》、快板《夸老师》、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温暖,有关心,我们要学会感恩。
毛老师的这节班会课,她大胆地放手于学生自己,让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节课通过快板、小品、朗诵、合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感恩的重要,培养学生将心中的爱释放并实践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做真正懂得感恩而又踏实的人。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感恩的重要,尤其是对母爱的回报。但是,在观赏完小品后谈感受的环节中,让同学们谈谈感受时,老师和主持人都期待着精彩的生成,可同学们似乎很犹豫。还有快板夸老师之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是时,学生向老师说了之后,老师这时可以参与进来,这样效果更好。就这一点,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设计过程中的考虑不周。我有2个不成熟的看法:
一、主持人的过渡语可以更明确些。当时的主持人过渡: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什么呢?是否指明说话的对象(妈妈,爸爸,老师,同学)。
二、班会的教育内容 较多:感恩,孝顺,沟通,母爱。活动形式丰富,可是在重点内容(即: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设计上没有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因为学生毕竟还是普通班的学生。我想在班会过程可否穿插一个环节“感恩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国内的或者国外的,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和表达。也许这样我们可能就会倾听到更多的“心语心愿”,以把爱的践行落到实处。
学会感恩班会课评课稿
——观《常怀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有感
上周有幸听了奚的一堂《学会感恩》的专题德育活动课。在这堂课上,教者睿智地开发德育资源、利用德育资源,再用情感的线穿插其中,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我仅德育资源开发方面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资源的开发。在这堂课中,教者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素材性资源;又拓展延伸,利用家庭性资源;还嫁接了社会性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堂课中也艺术地成为了德育资源。在这堂课中,德育资源既是丰富的,又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二、注重资源的整合。
这四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怎样将这四种资源巧妙地筛选、组合?首先,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班级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所以,设计
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到班级的日常琐事中,到与同学相处的朝朝暮暮中寻找闪光的细节。其次,家庭性资源不可忽视,它和教师资源成为这堂课中位于次要而不可忽略的并蒂。再者,社会性资源值得应用,但何其丰富?教者只艺术地用“田世国换肾给母的事”作为这堂课的引子,为这堂课奏出一曲优美的序曲。
总之,设计者将四种资源精心筛选,巧妙搭配,将这些资源串成一个完美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温情脉脉中感受到真情的可贵和世界的美好。
三、优化资源,使之再生。
在这节课中,资源不是静止不动的。在学生回忆、捕捉闪光瞬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学的情谊。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真情。在长辈的殷切告白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当那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在母亲地搀扶下走到前面的时候,使人想起,这十多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且还要这样走下去。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体态,从而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而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自我教育。由此我想到我平常的德育工作,是否重复地说教太多?是否象奚老师那样能从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到德育的资源?是否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整合成一个最佳的组合来开发、利用?
总之,这堂课留给我的反思篇三:关于李皓老师班会课评课稿
关于李皓老师《认识自我,培养自信》主题班会评课稿 11月28日,我们全校的班主任观摩了一节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主题班会。曾月凤老师独具匠心的活动设计,学生们激情投入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对本次班会的几点看法:
一、主题选择有针对性、实效性
《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是一节关于自信心的主题班会。我们知道信心是人生的奠基石,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从小是否自信,必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生。而现在的孩子认知结构尚不健全,还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自己,绝大多数孩子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所以这样形式的主题班会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z指导他们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让学生拥有一颗自信的心,他们就会勤奋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在曾老师讲述《留着翅膀男孩的故事》时,在场的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可想而知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
二、内容表现富有形式
本次班会活动表现形式真可谓丰富多彩:朗诵、讲故事、游戏活动、对白等等,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风采,也让人感受到各项表演中所蕴含的的自信情怀。世上并不缺乏成功,而是缺乏一颗颗自信的心。开展这样形式的主题班会,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消除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心。总之,班会内容具有教育性,观赏性,层次性。
三、活动设计富有创造性
在游戏《目光炯炯》的活动中,班上参与的同学自然、大方,把自信的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使在场的每位观众无不被感染,沉浸在自信的氛围中。紧接着又以一则《留着翅膀的男孩》的故事,从听觉上把观众的内心触动了。从视觉、听觉上给人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同学们忘我的表演,更加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使他们的内心跟同学们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他们的每个动作和眼神都在向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表达“我很自信”。也让在场听课的老师陶醉于其中不可自拔,还跟着做起游戏来。
三、活动开展规范有序
此次的主题班会活动安排有序,一环紧扣一环,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倾听者,点拨者,学生是主宰。特别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很受益。
总之,整个活动过程是完整的,活动的主题是明确的,把握了培养自信心这个核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态度和表现是积极的,在阵阵的笑声中达成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篇四:班会课评价标准 主题班会课评价标准
成都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委会制篇五:感恩主题班会评课稿主题班会设计
“感谢有你”感恩主题班会评课稿
徐连书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在4月19日有幸观摩了初一10班的“感谢有你”主题班会,现将我的观摩心得向各位汇报。
一、设计巧妙,构思独特
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班会设计在网上有很多,我听了不少这样的主题班会,我也不止一次地亲自开设过这样的主题班会,但这一节班会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才明老师引用今年第6期《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民工老李的数字化生活》作为开篇和导入,引出本节班会课的话题“爸爸妈妈一天的数字化生活”。这个开头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从“数字化生活”这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父母,认识自己的父母,感受自己的父母,这个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巧,选得独特,不入俗套。通过这个角度,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了父母爱子女的无私与奉献。
二、参与主动,展示积极
我想这一节班会课给各位听课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学生参与主动,展示积极。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我校“333”高效课堂模式的特点。“我展示,我精彩”,“我参与,我快乐”。从班会课开始前的女主持人的才艺展示,到围绕主话题“说说爸爸妈妈的数字化生活”的讨论、交流、展示,初一10班的孩子们充分地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他们的展示做到了“三大”,即“大声”“大方”“大胆”。
他们或叙述父母一天工作的艰辛,或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他们或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或表达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决心。这一节班会课,几乎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正如我自己上课一样,这节班会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学生的展示形式单一了一些,缺乏必要的变化。台上展示的学生和台下的学生也缺少互动、对话。另外,教师的点评缺失。我觉得一节班会课,班主任的参与不可缺少,班主任不应该完全退居幕后,应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应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适时地点评,以提升学生展示的质量。
总之,我觉得这一节班会课主题鲜明,设计独特,效果显著,感谢毛老师,感谢初一10班的孩子们。
第二篇:班会课评课稿
班会课评课稿
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主题班会课,主字打头,主就是主体、主动、主导。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让孩子能主动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看准关键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指导孩子学习。既然是班会,班会全班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参与面与教学效果正比的。当然,这里的参与面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和思想的参与,多让学生动脑。主题班会课,他是一门课程,我们就要看重课的目的性和教育性。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共鸣,所以,我就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孙老师的课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给了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这节班会课把生活的一些实例引入了课堂,贴近生活。我们看到了孙老师给我们呈现的例子都是在我们家庭生活中或学校较常见的,如踩踏事件、火灾、„„给了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在班会课上,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充分交流。你们看孩子的发言不仅精彩,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共鸣。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从课前调查,到课中的交流,到课后的延伸去“寻找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以班级的名义向校长室反映,这样就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了,有着更广大的学习场所:校园、家园。
教师的主导性体现更是不言而喻。班队课借班上课本来就很难,孙老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激发起内心的感悟,他找到了典型的又震撼人心的一些图片,挖掘出孩子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面对勒索》等事例与孩子探讨。
二、学生的参与面很广
从课前的学生问卷调查——这样的危险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到书写“我的收获卡”,到最后的全体孩子握拳宣誓,他都尽量的做到让全体学生参与,这些不仅仅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精神层面的提升。当然,孙老师还采用了小组讨论再到交流反馈这些方式,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中提升思想方面的参与,我想从孩子的回答中,如„„我们能感觉到
三、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教育性很有实效
三月,是安全教育月,因此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安全,很好切入了本月的主题。当然安全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孙老师的这堂班会课的目标很明确,导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隐患;明理:多种危险是可防的、可控的,生命是要呵护的;践行:引导孩子在危机中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孙老师每个教学资源的选择都是有针对性和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从朗朗上口的故诗《草》引入生命,在引到安全这个话题,通过惨不忍睹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导孩子感受生命是脆弱的,存在着各种隐患,同时也是可控的;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身边的危险有哪些?该怎样预防”再到情景剧表演《面对勒索》该怎么解决?由面到点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要冷静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最后用书写收获卡和宣誓从来进一步的升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总的来说,我认为孙老师的这堂课是较成功的一节借班上课的班会课。
当然,我想:如果不是借班上课,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可否再“小”一些,如专门讲校园安全,能否再让孩子„„
毛老师指导的这次班会从环节和内容上看,主题定位富有意义、内容表现富有形式、活动开展富有秩序,并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优势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例如:本班学生的才能还是多方面,毛老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设计了诗歌朗诵《妈妈的爱》、小品《爸爸、妈妈我错了》、快板《夸老师》、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温暖,有关心,我们要学会感恩。
毛老师的这节班会课,她大胆地放手于学生自己,让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这节课通过快板、小品、朗诵、合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感恩的重要,培养学生将心中的爱释放并实践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做真正懂得感恩而又踏实的人。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感恩的重要,尤其是对母爱的回报。但是,在观赏完小品后谈感受的环节中,让同学们谈谈感受时,老师和主持人都期待着精彩的生成,可同学们似乎很犹豫。还有快板夸老师之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是时,学生向老师说了之后,老师这时可以参与进来,这样效果更好。就这一点,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设计过程中的考虑不周。我有2个不成熟的看法:
一、主持人的过渡语可以更明确些。当时的主持人过渡: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什么呢?是否指明说话的对象(妈妈,爸爸,老师,同学)。
二、班会的教育内容较多:感恩,孝顺,沟通,母爱。活动形式丰富,可是在重点内容(即: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设计上没有为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因为学生毕竟还是普通班的学生。我想在班会过程可否穿插一个环节“感恩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国内的或者国外的,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和表达。也许这样我们可能就会倾听到更多的“心语心愿”,以把爱的践行落到实处。
学会感恩班会课评课稿
——观《常怀感恩之心》主题班会有感
上周有幸听了奚的一堂《学会感恩》的专题德育活动课。在这堂课上,教者睿智地开发德育资源、利用德育资源,再用情感的线穿插其中,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我仅德育资源开发方面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资源的开发。
在这堂课中,教者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素材性资源;又拓展延伸,利用家庭性资源;还嫁接了社会性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堂课中也艺术地成为了德育资源。在这堂课中,德育资源既是丰富的,又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二、注重资源的整合。
这四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怎样将这四种资源巧妙地筛选、组合?首先,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班级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所以,设计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到班级的日常琐事中,到与同学相处的朝朝暮暮中寻找闪光的细节。其次,家庭性资源不可忽视,它和教师资源成为这堂课中位于次要而不可忽略的并蒂。再者,社会性资源值得应用,但何其丰富?教者只艺术地用“田世国换肾给母的事”作为这堂课的引子,为这堂课奏出一曲优美的序曲。
总之,设计者将四种资源精心筛选,巧妙搭配,将这些资源串成一个完美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温情脉脉中感受到真情的可贵和世界的美好。
三、优化资源,使之再生。
在这节课中,资源不是静止不动的。在学生回忆、捕捉闪光瞬间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学的情谊。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真情。在长辈的殷切告白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当那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在母亲地搀扶下走到前面的时候,使人想起,这十多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且还要这样走下去。学生会在不自觉中反思自己的言行、体态,从而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而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自我教育。
由此我想到我平常的德育工作,是否重复地说教太多?是否象奚老师那样能从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到德育的资源?是否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整合成一个最佳的组合来开发、利用? 总之,这堂课留给我的反思
学习了陈老师的主题班会课《心怀感恩 立足行动》后,感受颇深。本节课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感恩教师进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到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朋友、社会及一切感激之事。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课前问卷调查及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导入主题,导入方法多样化,让学生们进入角色,去理解、感受幻灯片中的张老师从教30多年的故事,乃至去体会全校教师为教育事业而辛勤工作的感人事迹,尤其是准妈妈的马老师,那么辛苦仍然坚持认真的给我们学生授课,足以打动我们的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本堂课最具特色的要数他所制作的课件,切合学生实际,取材来自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真实感人事件;在授课时,很具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教学激情的黄老师很轻松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的积极性;而且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临场反应能力较强,就是因为如此,他使课堂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师生互动坏接也处理得非常完美,在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个小互动,师生之间的话语、行动显得真实、亲切。整个课堂,黄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通过讲故事、创设情景等为学生们营造了参与讨论、大胆发言的气氛;听着这堂课,倍感轻松愉悦。
当然,人无完人。一堂课无论准备多么充分,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显露它的缺陷。在这过程中,我发现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很熟练,辅助教学的幻灯片顺序总是出现问题。其次,课中有冷场现象,但时间不长;组织教学的语言出现断续、不连贯等现象,感觉上一环节做了,下一环节不知道要做什么。加之,在课快结束之前,黄老师有点赶课的表现。
尽管如此,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且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对之处,请批评。
在班主任工作中,班队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一项常规的工作,繁琐而又重要,它对促进班集体建设,落实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有幸听取了xx老师的《献爱心》主题班会课,受益匪浅,整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主题突出,主线分明。目的性很明确,教育性具有实效性。本节课围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主线,采用《爱的奉献》这首音乐作为开场白。接着杨老师用真情讲述了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女孩蒲海妮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纷纷表示了自己的心声,有给以精神鼓励的,有得给予物质帮助。杨老师通过组建爱心团体的形式为蒲海妮同学现在募捐活动让整个氛围达到高潮,最后在《爱的奉献》中结束了班会。环节非常连贯,井然有序开展着各项活动。
二、内容丰富,有针对性,有层次。
有人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课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当屏幕上出现着一张张相片,看着原本活泼开朗的蒲海妮被病魔折磨得苍白的脸庞,深深触动着师生们的心灵。现场的募捐活动不仅带动师生互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孩子们的爱心升华的过程。
三、教师自身素质好,稳重亲和力强。
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在他的层层深入引导下,音乐,故事,相片,倡议书,组建爱心团体,现场募捐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听着这堂课,让我感受到病魔的无情,人间处处有真情。正如梵高所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蒲海妮同学一定可以战胜病魔,重返校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杨老师这堂课在设计过程中,“倡议书”如果能让学生分组完成,让本班的学生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来募集更多的资金给蒲海妮同学,可能这样效果更好。其次在“志同道合,共同献爱心”环节中爱心团体的组建,成员的安排,若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荐,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上仅表示我个人见解,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文明》班会评课稿
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来到徐市中心小学,观摩了一次非常精彩的班会活动——《校园因文明》而美丽。
“文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围绕一个“礼”字。同时,“文明”又是一个永远说不厌的话题。我们的学生,这些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所以,徐市小学举行“做文明少年,我能行”系列活动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文明礼仪培养关乎民族声誉,从青少年时期就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培养是形势所趋。
我觉得今天的这次班会,对我们在场的班主任,尤其是我,今后上好班会带来了很多启示:
1、好的班会应该是一个系列的主题活动,而不应该是孤立的、单一的一节课。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节《校园应文明而美丽》的班会,它是徐市小学“做文明少年,我能行”中的一个环节。在观摩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前期已经开展了“语言因文明而动听”的班会活动。而在今天的班会之后,还会有一系列围绕“文明”所开展的活动。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行为养成规律的,因为文明行为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一种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长时间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这样一个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做文明少年,我能行”活动,就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并通过不断的小结、评价来强化教育效果,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2、好的班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今天的班会课,这些六年级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学习三字经、《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礼貌用语等,沐浴在深厚的“礼仪”文化中。他们深入剖析校园生活,调查早读文明、课间文明、课堂文明、午间文明„„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文明对自己成长的力量,也发现了身边一些文明缺失的现象,对“文明”这一老话题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我们看到,学生重视主题当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见解等。学生通过该堂课使知识体验、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都得到了丰富,在某些方面能够有所改善。课堂气氛适宜,全体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高,班会主题能渗透到学生内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班会形式有别于以往的训诫式、表演式,是一种现在普遍得到赞同的、有实效的班会形式。
3、在班会开展过程中,及时、正确的评价非常重要。今天的班会中,对学生采取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班主任和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我特别欣赏刚才班干部在对班中同学的文明行为作总结时,说的是“***同学,我欣赏你„„如果我是你„„?”当时,被欣赏到的学生虽然有一丝羞涩,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对自己的文明行为能够得到同学这样的认同和赞扬,是非常得意的。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以做一个“文明少年”为荣,班级也会形成崇尚文明的氛围。一两句简短的话语,饱含深情,意蕴丰富,并富有感染性和鼓舞性,强化了学生的“文明”意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今天的观摩,让我收获很多。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的是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的是命运。”我深信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育人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播下“责任”的种子,让文明之花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少先队中队活动公开课评课稿
首先,非常感谢主办、协办方,感谢你们的精心策划,合理安排,让我们欣赏到了六堂各具特色、形式活泼的中队班会课;同时也非常感谢我们的承办单位——实验小学,感谢你们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我们领略到了少先队员们的多才多艺、率性真诚,以及我们可爱的中队辅导员们的别样风采,他们或亲切温婉,课娓娓道来;他们或匠心独运,课行云流水。
今天,宋校长和周书记让我来点评一下两堂课。说真的,我有点感动,感动他们对我的信任,在这样的场合评课,还是第一次。
下面,我就重点说说第一堂崔老师的课和第二堂黄老师的课。
先说崔老师的课。我们这次班会的主题是“感动”,崔老师的选题是“感悟亲情,学会感恩”,这个选题十分恰当,也容易把握。的确,感恩教育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情化的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虽然我们大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们的学生未必都明白,他们往往以为父母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是应该把好吃的留给他们,父母就是应该以他们为中心,而他们自己,只要读好书就行了。针对这种现象,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始的那个小品《爸爸的味道》,给予了很好诠释,而那个女孩子,演得特别投入、到位,一下子揪住了在场同学的心,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情感引起了共鸣,一部分同学自然而然就悄然落泪了。接着,崔老师又抓住动情点,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个感悟式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真切的体会,真的是情理共生又意犹未尽。然后,崔老师由表及里,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拉出故事,拉回身边。让学生以一颗善感的心,在点滴中去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去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里,崔老师预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寻找一样物品,这样物品具有特殊的含义,里面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正因为受前面这个小品的感染,使得我们的孩子在述说自己的故事时,就显得很激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这里,我想跟崔老师商量一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及时地给学生一个安慰,可以是拍拍肩的动作,也可以是抱抱她,老师的这份理解和同感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真切的感动。另外,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可能平时看似普通的事情,在这样的课上,在这样的氛围中说出来,似乎就有了一种不同,不同的心境。这应该说是本堂课最大的亮点。亮就亮在,我们的孩子已慢慢读懂了父母为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感动,已如此真实地围绕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其实,我们的孩子不是不知道父母对他们的好,不是不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只是他们常常在父母的唠叨中遗忘了亲情这个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只是常常羞于表达抑或忘了表达。可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大胆地说了,说出了心中的感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记往了这珍贵的美好时刻。
既然我们已经读懂了父母的爱,就要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们,时刻以一颗感恩的心,在今后的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着想,多一份关爱。这一点,崔老师也处理得水到渠成,意在告诉我们的孩子感动不是在嘴上,而是在心中,而是要化为实际行动。在课上,同学们也说了,用各种行动来回报,但说得最多的是要以优良的成绩来回报。这时,老师是否引导一下,回报不仅是用成绩,应该有各种方式。比如做一个正直的人,比拥有优异的成绩更可贵。正所谓,好好做人,天天向上。
下面,再来说说黄老师的课。黄老师的课跟崔老师的课完全不同。崔老师的班会课是师生互动,情感共鸣,而黄老师的课完全让学生当主角,足见他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走到台前。所以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白马小学学生的良好素质和饱满精神。无论是响亮的歌声,还是流利的主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这份认真,这份干练,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的孩子实在太棒了!其实也给我们一点启发,我们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只要让他们历练,他们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另外,我还想说说黄老师的选题,他的选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学生收集的大量事实和材料,揭示目前环境污染的现状,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从而唤起大家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保护环境,应该是对自然的感恩和热爱,是人类最朴素也最难得的情感。在这里,我想跟黄老师商讨一下:整堂班会课的后半部分怎样处理,才能与主题“感动”联系得更加紧密?我想,主要的不是一味呈现严峻的现实,而是呈现我们国家、集体和个人该怎么做,如何有效地付之于行动。所以可不可以在倡议前设计一个环节——人们在行动。强调的是行动,是在感受后的行动,是行动中的感动。
总之,两堂课,我个人觉得,是各放异彩,崔老师的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有暖暖的亲情,有柔柔的感动,让我们的孩子有了思索,有了体验,有了共鸣。而黄老师的课则站在一定的高度,另僻蹊径,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编自导自演中,得到了锻炼,并进而去了解环保,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未来。
第三篇:班会课评课稿
班会课评课稿
班会课评课稿1一、主题选择有针对性、实效性。
感恩教育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感恩教育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情化的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亲情较为麻木,不懂得珍视亲情,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有情有义了,这样的孩子将是危险的。基于此,牛老师选择了“感恩的心”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二、情境设置真实、有效。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情境:感受母爱、感恩故事、感恩调查、唱感恩歌曲、回报恩情等,让学生体验情感,体验亲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层次性。
本次班会活动表现形式丰富:讲故事、现场调查、手语歌曲演唱、小品、做游戏等,而且在过程的安排上有层次性。如通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的心》、感恩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后,再实施感恩大回报,水到渠成。
四、充分放手给学生,活动开展规范、有序。
这节班会活动安排有序,一环紧扣一环,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倾听者,点拨者,学生是主体。整个过程是学生主持、全员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真实的思想内化与生成的过程。
建议:这节班会课是教我们学生的学会感恩的刚刚开始,前期的教育工作(准备过程)和即时过程后,不能忽视班会课的后续的教育过程,它是班级教育(德育)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
班会课评课稿2一、主题鲜活,触发思考
现代社会,孩子们的节假日很多,因此如何有意义的安排假日,让孩子们快乐享受假期,是家长及孩子最需智慧与理性的话题。今天我们三五班选择《缤纷假日我做主》作为班队活动的主题,富有时代气息,德育导向明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课堂开放,提升素养
本节班队课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开放课堂。课前,通过调查,将孩子们的度假方式大致分为“蜗居一族”、“学习狂人”、“活动达人”三大类,课中,让孩子们通过演小品、敲快板、讲故事等方式,一起再现回眸生活中的真实;课后,再让孩子们去关注节假日期间那些不和谐的现象,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三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活动设计思路上的开阔与深远,活动的终级目标不停留在课堂内容的获得,而是借主题活动这个平台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吸取心灵成长的正能量,升腾起对生活的热爱。
除此之外,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多维目标,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才艺、表达、合作等能力。在整个活动思路上,我们看到活动的组织、评价、反馈、交流、讨论、总结,很多时候都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虽是活动中的一员,但角色定位也仅仅是参与者。这样的课堂,我们看到了交流的互动,看到了思维的碰撞,看到了情感的共鸣,看到了素养的提升。
三、情境真实,体验自由
班队活动,最终的落脚点是队员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本次班队活动中,就设计了一个很有情境的讨论活动:六一端午节快到了,我们该如何来安排活动呢?有了前面环节的学习,孩子们有了明晰的认知目标,不再盲目,知道学习与娱乐健身结合,因此,我们看到每个小队上的答案既合理,又多元,有旅游、有爬山,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既是对前一环节学习的检测,又是一个很好的情境体验,最真实的考验。
其实,整个活动还有很多亮点,如小小观察员角色的安排,将思维的触角引向了纵深,还如张老师讲述的故事,简单却有深意。如果还要说点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的话,我以为,还有以下两点与大家商榷:
1、尊重全员,更应尊重个体。
教育,没有最好,只有合适。虽然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达成了共识,我们的节假日的安排要丰富、科学、有情趣。其实,每个个体不一样,我们尊重全员的同时,还应让孩子们有所侧重,知道因人而异,因事而为。体质弱的孩子可能更需要身体方面的锻炼,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可能暂时需要放弃一些玩耍的机会,而有某些天赋而又有特殊的兴趣爱好的话,当然可以在某些特长培养上多花时间与精力。
2、创设情境,更应关注特性。
在创设情境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好的课堂生长点,孩子们跃跃欲试,将自己的体验与想法展示在黑板上,但我关注了一个细节,既然是六一儿童节与端午节,为什么在板报上没有看到任何与这两个节日相关的活动呢?如果孩子们没有想到,那么中队辅导员老师可以在活动的最后稍作提示:六一儿童节,我们可以以快乐主题设计活动,那么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些与端午文化有关的活动呢?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活动才更有实效性。
总之,我以为,这堂班队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这堂课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趣,尊重了学生的心灵,丰盈了孩子的生命,为孩子将来理性而快乐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会课评课稿3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尊师长,爱同学。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讲文明,懂礼貌,把文明落实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我组织我班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中队会,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礼仪知识问答为开头引入主题
首先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仪让学生判断正误,让全体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日常生活学习中应注意哪些礼仪,然后以小记者的采访来肯定同学门对礼仪的见解和做法。
二、以具体的礼仪内容分组展示礼仪风采
1、人人参与
全班同学以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为小主题分成三组,每人都参加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
2、形式多样
用舞蹈、唱歌、相声、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懂礼仪,以情景剧重现各个场景,如学校、医院、书店、电影院、公园、商店等,再现公共场合中对不同的人或处理不同的.事时如何讲文明懂礼貌,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领悟讲文明懂礼仪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形式新颖
为了提高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孩子既学到有关礼仪知识,又让孩子感到其中的乐趣,不至于使主题队会枯燥无味,本次主题队会构思精巧,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新颖形式,使课堂气氛快乐而不是严肃,紧张而又活泼,因此,孩子们在快乐中就轻松学到了礼仪知识,并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好评。
三、以角色的转换来推动文明礼仪的开展
本次主题队会不仅让学生自己学到了礼仪知识,做到了讲文明,懂礼仪,而且每个孩子还要做个文明礼仪的宣传员,让大家都来讲文明,树新风,增强全民素质。
总之,本次主题队会开得很成功,收效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班会课评课稿4《习惯养成,你我同行》主题班会,围绕“习惯养成”设计、安排整个活动过程,全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的培养和教育。
一、主题选择有针对性、实效性。
“习惯养成”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情化的教育。“习惯养成”更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的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将是危险的。基于此,胡老师选择了“习惯养成,你我同行”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二、情境设置真实、有效。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多个真实、有效的情境:生活卫生故事、饮食卫生故事、卫生习惯调查、学习习惯养成故事,习惯养成儿歌等,让学生的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层次性。
本次班会活动表现形式丰富:看视屏、讲故事、现场调查、唱儿歌、做游戏等,而且在过程的安排上有层次性。如通过讲习惯养成的故事、唱《习惯养成儿歌》、卫生习惯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习惯,水到渠成。
四、充分放手给学生,活动开展规范、有序。
这节班会活动安排有序,一环紧扣一环,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倾听者,点拨者,学生是主体。整个过程是学生主持、全员参与的过程,是学生真实的思想内化与生成的过程。
建议:这节班会课是教我们学生的学会养成良好习惯的刚刚开始,前期的教育工作(准备过程)和即时过程后,不能忽视班会课的后续的教育过程,它是班级教育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
班会课评课稿55月22日,XX学校组织并举办了一次主题班会研讨活动。活动中,本部的XX老师执教了一节主题为“努力才有收获”的班会课,区教研室X主任就如何上好班会课做了精彩发言。
聆听了X主任的指导和X老师的课后,我认真地思考了一下,我认为,主题班会不同于其他课,它的教学流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如何让“主题”突出而明了,结合研讨,我觉得媒体的巧用能突显并明了班会的“主题”。
一、网络资源的巧妙引用,轻松导入“主题”。
以X老师的课为例:课前热身,课件出示从网络上搜集的动画片《小蜜蜂在采蜜》,大意是一群蜜蜂在辛勤地采蜜,一只蜜蜂在睡大觉,结果冬天到了,睡觉的懒蜜蜂没吃没喝真可怜;接着课前导入,课件出示从网络上搜集的刘翔再度夺冠的视频,还有经老师整理加工的关于刘翔的简介。于是,老师带领学生成功导入主题“努力才有收获”。尽管这些资源的使用在内容上的选择还有待商榷,但这种形式,我是非常赞同的。其一,动画富有童趣,能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二,对偶像的关注符合现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关注偶像、追星,偶像刘翔的事迹能激发他们关注的热情。其三,作为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了解不够多,网络资源的的使用,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能增长他们的见识。鉴于此,网络资源我们应乐而用之!
二、传统媒体的恰当使用,深化拓展“主题”。
还以X老师的课为例:导入主题后,老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冬冬成功的秘密》,随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活动――画一画,拼一拼,做一做。进而提炼出主题并利用小黑板强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春天的播种,哪有秋天的收获。”其实传统媒体(如皮球、跳绳、彩笔、剪刀、粉笔、小黑板等)有传统媒体的优势:(一)、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二)、它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掌握。(三)、在农村小学,它占据着主打地位……可以说这些传统媒体的使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如果说学生由刚才网络资源的导入对班会主题有了的感性上的认识,那么传统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对班会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进而内化,形成自己的感悟与体会。所以说,在农村课堂上还真不应该忽视传统媒体的功劳!
三、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凸显强化“主题”。
X老师的班会课由网络资源的使用所带给学生对于“主题”的感性认识,到利用传统媒体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所带给学生对于“主题”的拓展延伸,无疑是睿智的,但教学中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更加凸显和强化了班会“主题”。仍以汪老师的课为例:如,情境导入后,小黑板及时出示主题;实践活动后,课件出示相关格言……如果说传统媒体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那么现代媒体的穿插使用便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可能在专家的眼里,这节主题班会还存在很多瑕疵,但作为活动课的主要载体――媒体的使用,我认为X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第四篇:班会课听评课制度
班会课听评课制度
1、行政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
2、班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
1、学校组织评选课、示范课、观摩课,全体班主任必须全部参加听课,学校领导要在听课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教学能手,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2、青年教师展示课,本组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听课。
3、学校领导听推门课,可不事先通知,同时检查教案。
4、要认真写好教学全过程的听课记录,有听课时间、班级、授课人、课题,有对某一环节的评析和全部的班会评价。
5政教处要定期检查教师的听课情况,并记入班主任的业务考核档案。
评课要求:
1、哪一级组织听课,就由哪一级组织评课。尽量当天完成评课,也可在组内活动时间评课。每个听课教师都要参与评课,发表观点。
2、评课时,先由执教者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和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然后由听课者对班会情况作深入讨论分析,善于发现教师上课中的优点,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有评课组织者全面客观地做出总结,使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给中心校
第五篇:主题班会课《因“我”而彩》评课稿
主题班会课《因“我”而彩》评课稿
今天听了胡老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因“我”而彩》,主题鲜明、设计精心、环节紧扣、突出因“我”而彩,感觉受益匪浅,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化、升华学生情感的综合性活动。
1、给人感受“共同合作”在这个班组是很浓厚的。
2、内容形式多样:使得课堂上保持着一种高度集中的主意力,使得学生精神舒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能动起来(包括课前和课中),相信课后更能动起来。
4、老师没有喋喋不休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互动(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便使得学生自然生成老师预先设想的效果。
5、学生吐真言,可见是一位很优秀的班主任
6、最后的灵机一动,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集体。
但是课堂动显得太多,静不够,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建议可以加入两个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