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经选读》6~7章背诵要求(带解释)
第五章 病证
5101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性收引,感受寒邪则腠理闭塞,阳气郁而发热),热虽甚不死(人感受寒邪等外邪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却表明阳气有抗邪能力,故预后尚可);其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如果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等外邪而发病,由于邪盛正虚,故预后较差,有死亡的可能)。(《素问·热论》)
分析
1、热病的概念
指感受六淫外邪之,以发热为主要证候的疾病的总称。
2、伤寒的概念
①广义的伤寒:即是指热病。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这个“热病”属于暑病的概念),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②狭义的伤寒:单指感受寒邪后出现发热为主要症候的疾病。
3、太阳经对卫外御邪的意义: ①循行最长 ②分布最广
③与督脉联系最紧密(从巅入络脑;交会风府、大椎穴)④主气最为表浅(主毫毛)⑤统领营卫之气
4、伤寒六经传变规律
太阳 → 阳明 → 少阳 → 太阴 → 少阴 → 厥阴 ◆说 明:
① 它是说明在伤寒病的发病过程中,邪气逐步深入的发展演变。② 它是个相对的规律,而不是个绝对的规律。③ 它与《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有所不同。a)本篇只论热证,实证,未论及虚寒证 b)本篇只论经络表现为主,少及脏腑症候。关于六经传变的顺序
这一部分谈到了伤寒的六经传变顺序,这一思想启发了张仲景研究伤寒病和撰写《伤寒论》的思路。但是对于原文中的病邪逐日传经的说法,宁可视其为一种邪气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不可拘泥于一日一经的固定不变的定式。例如《伤寒论》中就有“直中”、“合病”、“并病”等具体情况。从临床来看,少数较烈性的外感流行疾病可以出现类似篇中描述的发展过程,而大多数则是各有不同特征。
5102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疏通调治病变所在的各脏腑经脉)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凡是余热不清的,都是因为发热严重的时候,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病愈而复发),多食则遗(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邪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此其禁也。(《素问·热论》)
热病遗复的原因、机理与治疗: 遗热原因:热甚而强食之。
遗热病机: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 遗热治疗: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热病禁忌:病热少愈,食肉则复(清淡饮食),多食则遗(少食)。
5103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长,首要。足阳明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5104凡病伤寒而成温(温热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
分析:
1、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在夏至之后,大小暑之间。
2、暑病治疗,切勿见汗止汗,治当清暑,错用止汗收敛之法,或酿成暑热内闭,关门流寇,使暑热内闭心包,造成危急证候。
分析: 阴阳交
1、含义:温病过程中,阳邪入于阴分,邪盛正衰的一种危重证候。
2、病位:“今邪气交争于骨肉”,阴阳交是表证已罢,邪入阴分,邪正交争于机体深层,病位深在的疾病。
3、病机:正不胜邪,邪盛正衰
4、症状特点:反复发热,汗出热不解,脉躁疾,狂言,不能食。
5、预后:较差,“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5201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非其时(非肺所主的秋季),各传以与之(指肺)。(《素问·咳论》)
分析:
1、“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阐述,说明咳嗽的病机不止于肺的因素。肺为五脏之表,其病往往是五脏邪气在表浅的表现。
2、形成咳嗽的病机,以风寒外袭和中焦受寒最为多见。
3、“咳不离肺”:咳虽不止于肺,但是各种病理只有影响到肺,才能出现咳。
4、邪气发病以时传变的思想。
5202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姚绍虞:“此总论久咳之为害也,咳久则病不止于一脏一腑而无所不病矣。故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聚于胃,关于肺(因外邪侵袭、内伤寒凉饮食,”外内合邪“致咳,与肺胃直接相关;而且脾胃失调。易聚湿生痰,沿肺脉上扰于肺而致咳。水饮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说明肺胃功能失调是导致咳嗽的两个重要环节。张介宾:“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
【名解】喉痹:指喉咙肿痛,阻塞不畅,使言语不利,饮食难下。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五脏咳和六腑咳的临床见症。肺咳:咳而伴喘息,唾血。(肺脏气衰,宣降乏力,痰饮内聚)心咳:咳而咽喉不利。(心弱阳气不足,化物不利,痰饮阻于阴脉)肝咳:咳而两胁下不利。(肝气不疏,气机郁阻两胁)脾咳:咳而右胁下痛。(脾气不运,谷气壅滞,痰湿内蕴)肾咳:咳而腰背痛,或咯吐清涎。(肾气不足,筋骨不利,水饮内泛)综上所见,五脏咳的病机以脏气不振,痰气内阻有很大关系。胃咳:咳而呕,甚则咳虫。(胃气虚寒,气机上逆)胆咳:咳而呕胆汁。(胆寒气逆)大肠咳:咳而大便失禁。(大肠失约)小肠咳:咳而失气。(小肠化物不利,谷气内停)膀胱咳:咳而遗尿。(膀胱气化不利,阳气失约)三焦咳:咳而腹满,纳差,浮肿。(三焦阳气不足,水液推动乏力)以上六腑咳也是以机能衰退,气机不利为主要病机。
二、“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与肺胃关系密切。
1、从病因而言
皮毛受邪,从其合入肺,寒饮入胃,从肺脉注肺,与肺胃相关。
2、从病机而言
1)咳嗽与肺的关系:邪伤于肺,肺失宣降而病咳-与肺关系密切。
2)咳嗽与胃的关系: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若胃若则化源不足,脏腑失于充养,则抗病力弱,易感外邪而病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于胃则为痰为饮,上逆于肺而发咳嗽。胃属土,为万物所归,且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胃独自受邪或接受五脏六腑内传于胃的邪气,均可循经脉上传于肺而为咳。
分析 劳风
1、含义:劳后受风的病证
2、病位:表证未除,肺有郁热
3、病机:太阳受风,卫阳被遏失于温煦,肺失清肃,痰热壅肺。
4、症状:外邪袭表:恶风振寒,强上冥视。邪热伤肺,宣降失常:咳出青黄涕,状如脓
5、治疗:解表利肺,“以救俯仰”
5301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稽:留止,迟:徐行。稽迟:经脉之气血留滞不行),泣(通“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邪客于脉中外则血少即气血不荣则痛,寒邪客于脉中外,血气不通则痛,为虚实疼痛病机之总纲)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名解】膜原:脏腑和肌肉间的脂膜组织。疼痛的病机:
1、寒主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2、血气痹阻: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3、寒热搏结: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4、血虚不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阳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5、脏气逆乱: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分析:
疼痛的诊断:
1、辨色:黄赤——热;白—— 寒;青——气滞;黑——瘀
2、辨脏腑:审察其经脉之气口,及面部五脏主部。
5303真心痛,手足青(清“通”,寒冷之意)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
5401风寒湿三气杂至(错杂而至),合而为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塞不通的病证)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阴气(五脏精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饮食自倍(饮食超过所需量),肠胃乃伤。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分析:
1、提出了引起痹病发生的三个因素:风、寒、湿邪。实际上引起痹证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痰饮和瘀血 同样可以导致痹证的发生,但是如果从外感的方面来分析的话,主要还是以风、寒、湿邪为主。根据邪气的偏重,其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对天气变化敏感。痛痹:疼痛固定,症情表现较严重。湿痹:局部麻木、沉重,症情顽固
2、痹证的传变:
五体痹——反复感受邪气,病邪内传——五脏痹。分析:脏腑痹的表现:
①心痹:心痛,烦躁,心悸,发作性喘息,咽干,嗳气,甚则厥逆惊恐。病机:心脉痹阻,上下气血不能交通。
②肝痹:夜寐不安,多饮小便频,胁腹拘挛。病机:肝络痹塞,三焦不利,气血不和。③肾痹:腹胀,下肢酸软,脊软乏力。病机:肾气不通,真气不运,腰脊失养。④脾痹:四肢乏力,胸中痞塞,呕吐咳逆。病机:脾气滞塞,中焦气逆,阳气不运。⑤肺痹:烦闷喘息,呕吐。病机:肺气痹阻,上焦不通。⑥肠痹:小便不利,肠鸣,泄泻。病机:肠道腑气闭塞,清浊相干。
⑦胞痹:少腹按压痛,灼热,小便不利,多清涕。病机:膀胱气闭,化气不利,阳气内郁
预后的因素:
1.邪气的性质:风邪易已,湿邪病久。
2.病位:皮肤间易已,筋骨则病久,入脏则死。
1、六府痹证发生的原因:内伤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外感邪气,内外合邪。
2、治疗原则:治脏治俞,治腑治合,结合局部选穴。强调“通”的原则。
5402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协调第运行)于五脏,洒陈(散布)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随脉而行),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卫气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张介宾“卫气者,阳气也。阳气之至,浮盛而疾,故曰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卫气运行急速滑利不受脉道约束),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腠理)之 间,熏于肓膜(即肉里及胸腹腔内的网膜。形容其散布于胸膈),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营卫之气运行失常,则可痹阻经络而为病),从(顺从和调)其气(营卫之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凡痹之类,逢寒则虫(虫:作急,筋挛),逢热则纵。(痹证遇寒则拘急而痛,筋挛;逢热则筋驰故纵也,张介宾:“盖逢寒则筋挛,故急;逢热则筋驰,故纵也”)。(《素问·痹论》)
分析:
营卫之气运行与痹证发生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营卫运行于经脉中,维持各器官组织正常功能。若邪气干扰,营卫之行失常,可引起痹证发生。治疗上注意调理营卫,往往有助于症情缓解。
提出痹证的共同特性:“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以气血经脉痹塞为共同病理。得热则加速气血流通,往往症情能缓解;得寒则气收,脉更不得通,症情加重。提示痹证治疗以温通为大法。
分析:
1、众痹:
1)含义:众,多。痹患发病部位广泛,左右对称,呈阵发性疼痛。2)特点:疼痛部位变幻不定,但不游走;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左右对称。3)治疗:刺治局部,即使痛止也要刺之,以防复发。
2、周痹:
1)含义:病发于分肉血脉之中,呈游走性疼痛的一种痹证。2)特点:疼痛游走性;疼痛无对称性
3)治疗:观察经脉虚实,判断游走规律;截断游走方向;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病情处理。大络血结不通者-热慰的方法;正气不足“虚而脉陷空者”-扶正方法;经脉牵引拘急而痛-转引而行之。
5502 治痿者独取阳明。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源泉),主润(润养)宗筋(全身筋膜),宗筋主束(约束)骨(骨节)而利(滑利)机关(关节)也。痿证的治疗
1、治痿独取阳明;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针刺上要补荥通俞
3、各以其时受月。注意按季节主时加强相应脏腑和形体机能。
4、结合前面对病机的论述看,还要注意清热养阴及调补阳明,应全面考虑。
5603 勇(如果有人自恃其勇)而劳(劳力过度)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津液)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留溢于皮肤之中),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水肿因感受风邪而得之,故曰风水,病之本在肾,亦名肾风)。(《素问·水热穴论》)
【名解】风水:指水肿印感受风邪而得之。因病之本在肾,亦名肾风。
5604平治于权衡(平衡、协调,治疗水肿要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去宛(通郁)陈莝(莝陈,去、莝同义即去除,除去郁久的恶血),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刺法的一种,其特点是以右刺左,以左刺右,交叉取穴)其处,以复其形(使水肿消退,形体复原)。开鬼门(鬼门:汗孔或魄门,开鬼门,发汗或通大便),洁净府(净府: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精以时服(服:行,使精气能随时敷布周身)。五阳(五脏阳气)已布(输布宣达),疏涤五脏(疏通荡涤五脏之精气),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正气)乃平。
本段讨论了内衰阳虚病证的表现及治疗。病因:过于劳作,阳气外耗。
表现:水肿,四肢拘急,心悸,喘等。
治疗:温阳利水,去湿渗浊。加以缪刺,并适当活动四肢等。
5703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寐矣。(张志聪:“日暮在外之阳气将尽,而阴气渐盛,则目瞑而卧。平旦在外之阴气将尽,而阳去渐盛则寐矣。”)(《灵枢•口问》)
分析:睡眠生理
1、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有关,即阴盛则寐,阳盛则寤。《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寐矣。
2、卫气的运行导致寤寐的基本原因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灵枢·营卫生会篇》“气(卫气)至阳而起,至阴而至。” 《灵枢·大惑论》“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
分析 睡眠与
①营卫气血盛衰;
②营卫气血运行正常与否 《灵枢•口问》“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 盛,则寐矣。”
第六章 诊法
6105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
6106诊法常以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清晨寅时),阴气(精血津液)未动(扰动),阳气未散(耗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可使经脉充盈盛大),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过失、异常)之脉(有病的脉象。马莳:“盖人之有病,如事有过误,故曰有过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
6107持脉(诊脉)有道(法则,方法),虚静(清虚宁静)为保(宝,珍贵、重要)。(《素问•脉要精微论》)
分析
1、平旦诊脉的意义
(1)平旦之时,内外环境安静:“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脉象变化最能反应人体的气血盛衰的客观情况。(2)饮食未进: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经脉别论篇》“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进食-水谷精微化生营血-经脉盛大,络脉充盈-掩盖本来的病理脉象。现代医学:各种内外因素都会影响人体的物质代谢改变-基础代谢率、空腹血糖及肝功能检查必须在清晨刚醒或进食之前。
2、诊病时医患要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6108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属阴证属阳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医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品德修养。
6114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阴阳俱伤,则使人气厥逆而上行,充满于经脉,而神亦浮越,去离于形体)。(《素问·疏五过论》)
6118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四时经纪(条理、秩序。四时寒暑的规律),五脏六腑,雌雄表里(经脉之阴阳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刺灸、砭石、毒药治病之所宜),从容人事(细致的观察人情事理),以明经道(经道,常道,明了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贵贱贫富,各异品理(有不同品行习惯、心理特点、体质特征及患病特点),问年少长(问其年龄之长幼),勇怯之理(知其性情勇怯之理),审于分部(审察病色出现的部位),知病本始(以知其病之本始),八正九候(并结合四时八风正气及三部九侯脉象进行分析),诊必副(副,全也)矣。(《素问·疏五过论》)
6201五色精(精气)微(衰)象见(真脏色暴露于外,无藏蓄,是一种凶兆)矣,其寿不久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分析
望神色的要点
1、望神色的原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说明眼神和面色是人体气血精华的集中体现。
2、五色顺逆
(1)润泽如“白裹朱”、“鹅羽”、“苍碧之泽”等明润含蓄之色—常色或主病尚轻,预后良好。
(2)面色枯槁晦暗,或外露而无光泽者如赭、盐、蓝、黄土、地苍—五脏之恶色,真脏色外露,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面色润泽明亮——内脏精气充足。枯槁不润——内脏精气衰败。(如肝癌等出现的回光返照)
病人本来面色十分晦暗,而忽然间显现嫣嫣之色,两颧粉红,娇嫩浮油而轻虚无根——精微象现。
3、望眼神
(1)双目有神,视物清晰,皆为精气尚足,脏气不衰,病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2)出现视觉失常,“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其病为逆。
6202夫五脏者,身之强(强壮的根本)也。头者精明(精气神明,即精气上注形成五官七窍的视听嗅味等功能)之府,头倾(低垂不举)视深(头低垂不能抬举,俩目深陷而无神的样子),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背部前弯不能挺直)肩随(下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败,衰竭)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曲其身,不能直立)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动,震颤)掉(摇摆),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分析:
本段主要论述了望形态的异常来测知内脏的病变,并指出五脏是形体强健的根本。
1、五脏内藏精气,外养形体,所以脏气充盛,则形体强健。“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2、从望形态的异常测知内脏的病变。(望形态)
头倾视深(头为精明之府)—精神将夺也(五脏精气衰败)
背屈肩随(背为胸中之府)—府将坏矣(心肺之气衰败)转摇不能(腰者,肾之府)—肾将惫矣(肾气衰败)屈伸不能(膝者,筋之府)—筋将败矣(肝气将夺)
行则偻附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为髓之府,肾主骨)—骨将败矣(肾气将败)
3、关于“头为精明(精细明察、聪明)之府”(1)头为诸阳之会:“诸阳出上窍”,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清阳之气皆上升于头。(2)精髓聚于脑:“脑为髓海”。(3)脏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4)头为诸感官之所在:目之视觉、耳之听觉、鼻之嗅觉、舌之味觉。皆为清灵精明之窍而位于头部。(5)五脏开窍于头面: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
分析:
面色黄而面现其他颜色-胃气尚存-非死证;
面无黄色而其他颜色现于面部于目部-胃气已绝-死证。
6207沉浊为内(面色沉浊晦暗主病在脏在里),浮泽为外(面色浮浅有光泽主病在腑在表)。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肤色黄如脂膏润泽)为脓,赤甚(赤深)者为血(瘀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灵枢·五色》)
6209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6212五藏者,中(五脏藏精气守持于内)之守(各司职守)也(五脏藏精气守持于内,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藏而不泻,宜守不宜失)。中(体内内脏)盛(邪气壅盛)藏满(内脏之气胀满,气机壅滞),气胜伤恐(内脏之气胀满,脾脏功能失调而 土克水,善伤于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脾胃)之湿(湿邪内蕴)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正气被耗伤)也。衣被(帔,裙)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分析
1、提出“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论断。强调五脏及其所藏的精气神的重要性。正如《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2、论述了闻声问疾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言语声音的强弱和语言的伦次可以反应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
1、“声如从室中言”-中气之湿,脾脏失守,水湿不运
2、“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肺脏失守
3、“衣倍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神明之乱,心脏失守。
4、“仓廪不藏”-门户不要,脾胃失守。
5、“水泉不止”-膀胱不藏,肾脏失守。
分析脉诊有三种:
①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法。即遍按全身各部动脉,全面体察经络气血运行,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人、地三候,共九候。
上部,天候按两额动脉(如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人候按耳前动脉(如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地候按两颊动脉(如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天候按手太阴经(如寸口脉)以候肺,人候按手少阴经(如神门穴)以候心,地候按手阳明经(如合谷穴)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天候按足厥阴经(如太冲穴)以候肝,人候按足太阴经(如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地候按足少阴经(如太溪穴)以候肾。
②三部脉诊法。即诊察寸口(桡动脉)、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脉的方法。以寸口候十二经,人迎、趺阳候胃气。还可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气。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现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病症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来配合寸口诊法,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③寸口诊法。为切压腕后桡动脉(寸口脉)浅表部位以体察脉象变化的方法。寸口又称气口、脉口,解剖部位较浅,其搏动浮沉大小适中,用于诊察病变时反应灵敏,容易感知。因此历代均以寸口诊法为主来进行脉诊,几乎成为脉诊的惟一方法。
6215帝曰:气口(寸口,脉口。手腕横纹外侧桡动脉搏动处,是诊脉的常用部位。《素问经脉别论》 :“气口成存,以决死生”。)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杨上善:“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五脏,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胃气所将而来,会于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素问·五脏别论》)
分析:
1、气口为手太阴肺经之一,肺主气,朝百脉,全身脏腑之脉气均可于气口之处诊查;
2、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所化生之精微需足太阴脾运输于全身,脾之转输,亦须手太阴肺之宣发,故于手太阴所过之处可很好诊察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3、气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之一,此处太渊、经渠是经脉之气量最旺盛的穴位,故太渊、经渠最能反映手太阴肺经的情况。
同时:太渊还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可反映先天肾气的情况。
6218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藏脉(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之类)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名解】真脏脉: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之类。
第七章 论治
7103化(造化)不可代(天地造化之气-天地变化及人体的小天地,造化之气不可以人力代之),时不可违(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也非人力所能及,不能违背万物自然生化的规律。各种治疗方法其作用主要是协调人体自身的生化功能,使其从失调无序的病态,转向有序协调的健康状态)。(《素问·五常政大论》)分析: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中医养生、预防、治疗都要遵循的原则。
协调人体自身的生化功能,使其从失调无序的病态,转向有序协调的健康状态。
7110 分析: “神不使”:人体是形神统一。
各种治疗的医疗手段、工具和方法如汤液、醪醴、毒药、针石、艾灸等,能否取效,关键是机体神机的作用。神机:与邪气相对而言称“正气”。“神者,正气也”。“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7111分析 “标本不得”:医生为标,病人为本,病人与医生不配合,邪气不服,疾病难愈。处理好标本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病人为本的疾病治疗观。
7201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病求本-阴阳盛衰之所在而调之,治疗总纲-调节阴阳,以平为期,无令过也),正者正治(阳经阳证而得阳脉-正病-正者正治-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治之正也),反者反治(阴经阴证而得阳脉-反病-反者反治-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析
调节阴阳的治疗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其本”。
阴阳的广义:凡病位之表里、病性之寒热、邪正之虚实以及病情之顺逆缓急等-阴阳盛衰所致,故解表攻里、祛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治法皆属于调节阴阳。
阴阳的狭义:阴精阳气之调节-滋阴、壮阳等。
720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治法:以热治寒,以寒治热),微者逆之(微者,病证单纯,病势轻浅,疾病表象与疾病性质(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如热病用寒药),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真热假寒用白虎汤治疗),坚者(体内有坚积之病,如癥块之类)削(消划)之,客(侵犯)者除之,劳(虚劳)者温之,结(气血郁结或痰浊、邪气内结)者散(消散)之,留(病邪留而不去如留饮、蓄血、停食、便闭)者攻之,燥(伤津液所致干燥病证)者濡之,急者(拘急痉挛)缓(舒缓)之,散(精气耗散如自汗、滑精)者收之,损(虚损)者温(温补)之,逸(过度安逸致气血壅滞或气血停滞,肢体痿废,逸而不行)者行(行气活血)之,惊者(惊悸不安,精神亢奋)平(镇静安神)之,上之(病邪在上,用涌吐法)下之(病邪在下用攻下),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洗浴),薄(侵蚀,攻迫)之劫(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之,开之发之(宣通或是发散),适事(病情,具体选用何法)为故(都要以适合病情为原则)。
岐伯曰:逆者正治(正治又名逆治,逆疾病病象(真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合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从者反治(反治又名从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即所选药物针对疾病假象制定的治疗原则,适合病势较重、病情复杂病出现假象的疾病,“甚者从之”如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岐伯曰:热因寒(热)用(用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之证),寒因热(寒)用(以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反治法的法则),塞因塞用(运用补益固涩的方药治疗正虚所致的胀满闭塞病证),通因通用(运用通利泻下的方药治疗结实下利的病证,反治法的法则)。分析
本段是论述治则的总纲。
1、平调阴阳
·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如四逆汤。·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如白虎汤。
·逸者行之:久适安逸,气机懈堕,当行气。如香砂六君子。
·惊者平之:卒受惊吓,气机逆乱,当平心定气,如柴胡龙骨牡蛎汤。
2、久病去邪
·坚者削之:坚块瘰疬,当渐渐削夺,如鳖甲煎丸。·客者除之:外邪停客,当用祛逐,如小续命汤去风痹。·结者散之:邪气内结,当用疏散,如失笑散散瘀血。·留者攻之:邪气久聚,当用攻夺,如大黄附子汤。
3、扶正
·燥者濡之:津液亏少,当用濡润,如琼玉膏。·急者缓之:阴虚里急,当用甘缓,如小建中汤。·散者收之:正气消散,当用酸收,如生脉散。·损者温之:久病虚损,当用温补,如斑龙丸。
4、正治反治 ·微者逆之:适于初病和一般情况。甚者从之:适于病情发展到极端情况。
5、关于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疾病征象而治,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逆者正治”,又名“逆治”,为常规治则。常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证候与病机一致的疾病。“微者逆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运用时把握“适湿为故”的原则。
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从者反治”,又名“从治”。为非常规治则。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出现假象。“甚者从之”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反治针对疾病假象制定的治疗原则。本质来说也是药性与疾病性质相反。仍是逆其病之本而治。
7203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愈);其盛,可待衰(病势稍衰)而已(邪盛正实,正邪剧争,不可泻之以防伤正,待正胜邪却之际)。故因(根据)其轻(病邪轻浅在表)而扬(轻扬宣散)之(以驱邪外出),因其重(邪气盛实在里)而减(攻里泻下)之,因其衰(邪去正衰)而彰(彰显-补益)之。形不足(阳虚)者,温之以气(气药温补);精(阴精虚)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药滋补)。其高(病位高,邪在上焦如邪在胃脘之上)者,因(因势利导)而越(从上部发越邪气,如升散涌吐法)之;其下(病位低,邪在下焦)者,引(引导)而竭(竭,尽。荡涤疏利如利小便、通大便)之;中满(中焦痞满)者,泻之于内(泻,消散、消除。应从内部消散病邪如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削痞)。其有邪者(邪气在体表的病人),渍(汤液浸渍)形(熏蒸形体肌肤)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病情邪气急猛)者,按(压、镇)而收(收敛病情-制伏病情)之;其实者,散(表实-散)而泻(里实-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阴邪阴证)刚(阳邪阳证),阳病治阴(阴虚阳亢者,应滋阴配阳),阴病治阳(阳虚阴胜者,应壮阳消阴),定其(明察疾病的部位)血气(在气在血),各守其乡(处,位;明察疾病的部位而施治),血实(血分邪气壅实,血行不畅而瘀滞)宜决(疏通)之,气虚宜掣引(补气升提)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7205 先热而后生中满(中焦胀满)者治其标(先治其中满)。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急则治其标)。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病情轻;甚:病情重。并行:标本兼治;独行:或治标或治本,单独进行治疗。病情兼杂较轻浅的可以标本兼治,病情严重的可以单考虑治标或治本,以求治之精专,增强疗效。张介病:”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分析
1、标本的含义:
本是指事物比较根本的方面。而标则是相对比较表浅、次要的方面。如:水肿病的发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水热穴论》);对于医患来说,“病为本,工为标”(《汤液醪醴论》);从正邪角度上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表里关系上来说,脏腑为本,肢节为标,等等。
2、致病必求其本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
3、急则治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病危急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如“中满”、“大小不利”“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
4、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如果病邪不甚,正气尚充,可标本同治。“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18条,素疾咳喘,复中风邪,新病旧病标本同治)如果病情严重的时候往往只能考虑治标或治本。“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伤寒论》93条)先病-身疼痛-表证-属本 后病-下利清谷-里证-属标;
标急急用四逆汤救里治标——里证缓解,继用桂枝汤救表治本。
7301 阴味(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出下窍,阳气(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出上窍。味厚者为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之阴。味厚(阴中之阴)则泄(味属阴,自下窍出,味厚为阴中之阴,故偏走,薄(阴中之阳)则通(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偏走下窍之前阴,而有通利之功,如淡渗的茯苓、猪苓、泽泻之类)。气薄(阳中之阴)则发泄(具有发散之功-麻黄),厚(阳中之阳)则发热(助阳发热-附子)。壮火食(消蚀)气 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302气味辛甘发散为阳(辛味发散,甘味入脾,脾土居中,布散灌溉四旁,滋养全身,故辛甘味属阳),酸苦涌泄(呕吐泄泻)为阴(酸主收敛,苦主泻下,酸苦味又有涌上催吐的作用,呕吐、泄下物多为痰涎、宿食、二便等有形之物,故酸苦味属阴)。阴胜则阳病(过用酸苦涌泄则机体阳气损伤—阴邪偏胜,则损伤阳气),阳胜则阴病(过用辛甘发散药则机体阴精耗损—阳邪偏胜,则损伤阴气,成为阴阳病机总纲)。阳胜则热(辛甘药太过,则产生热病,阳邪胜致热病),阴胜则寒(酸苦药太过,则产生寒病,阴邪胜致寒病)。重寒则热(反复使用寒性药则生热性病,反复感受寒邪则生热证),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304主病(主治疾病的药物)之谓君,佐君(辅佐君药对疾病进行治疗的药物)之谓臣,应臣(顺应臣药的药物-“引经报使”之药)之谓使(使药意义一是下窍之后阴,而有泄下之功如苦寒泻下之大黄)为佐助药,用于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素问·至真要大论》)
7311大毒(性烈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服药未除尽的病证。使用谷物、肉食、水果、蔬菜等调养正气以消除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邪除不尽,病不愈),行复如法(对邪气不除,病不愈者,继续用药,方法如同上述),必先岁气(必须了解一年中的运气变化特点),无伐天和(自然的中和之气,不可违背天人相应的规律),无盛盛(不要用补法治疗邪盛之实证,使邪气更盛),无虚虚(不要用攻法治疗虚证,使正气更亏),而遗人夭殃(而造成使人夭折生命的灾害),无数邪(不要误补而使邪气更盛),无失正(不要误泄而损伤人体正气),绝人长命(断送了人的性命)。(《素问·五常政大论》)
7312黄帝问曰:妇人重身(妇女怀孕,以其身中有身),毒(峻烈药)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原因,引申作“病”。病如大积大聚)无殒(掉落、坠落,死亡、损失),(胎儿)亦无殒也((重身,孕妇也。毒之,谓峻利药也。故,如下文大积大聚之故,有是故而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故孕妇可以无殒,而胎气亦无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7313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7317 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灵枢·根结》)
第二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医学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相信你读完内经之后获益良多。接下来就跟写写帮文库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内经选读学习心得吧!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的用心去体会,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向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等等。
但自从有了您的课程之后,每天早上赶到1105,早早的启动多媒体,是您的课,喜欢上了《内经选读》就坚持了下来,才知道:智者之养生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记得那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们数着啤酒罐看星星,是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让我从堕落中逃脱而出,记得我打游戏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您,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世,方可长久……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虚度,记得在我病痛缠身之时,是您,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让我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看过您与老朋友的对诗,才懂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智慧之美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听了您的课,才了解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您的事,才知道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年轻的容颜……
在第18周结束您的课程之后,我独自又来到1105,教室依旧那么的宽敞明亮,那个熟悉的讲台,那个我做了15周没变的位置,依然残留着“上古之人知其道者……”的影子,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短暂,美好的回忆总是过往的云烟,离开后才发现,那段时光是最充实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如何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比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此外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也寓有阴中求阳之义。古代医学第一人的张仲景和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阐发与运用得淋漓尽致。
我也有幸能够在当地医院中医内科见习一个月,通过临床跟诊与床边教学,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内经》的理论是如何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就拿内分泌科为例,临床上,用《内经》气化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为气化功能障碍始终贯穿着整个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气化功能障碍包括机体真元之气不足与气机运行失调两方面。前者指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化无力。后者指因气机运行失调,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简言之,气化功能障碍即“气病”,指的是真气不足,气机失调,机体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当地名老中医根据其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进行论治,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临床中很小的一个例子,其他比如“风能胜湿”理论在肾性水肿中的应用,“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等等,都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好体现。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的旷世之作,同时也是医疗实践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通过取象比类的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比如“中庸”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气”思想)融入医学,并直接用来解释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在学好《黄帝内经》的同时也要多读各家经典。文以载道,经典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使其具有典范性及持久的魅力,给人以启迪与震撼。比如在学习《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及养生理论时,我们可以看看老子《道德经》以及《淮南子》的内容。例如,“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养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这些观点均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在养生方面的具体应用。
著名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经常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自然通”,我们要学习、研究《黄帝内经》,弘扬中医学,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深刻领悟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真谛,而这个是我们这辈中医人一生终将奋斗的目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3
体质
《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又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疾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六淫
《内经》相当重视六淫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病机十九条”中对六淫之证也有描述。
可惜,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内容,教科书的解释常不得要领。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句话,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因湿邪阻碍经脉阳气,以致颈项强直。”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引起项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寒气;另一则是湿邪化热所导致的阴伤。而《内经》此句话所说的,正是指后者而言。因此教科书的解释,是忽略了湿病也有传变的一面。
辨证论治
当医者一开始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问:“您哪里不舒服?”也就是说,在面对疾病时,医者首先必须要辨清疾病的位置(即“病位”)。另外,医者在治病前还要辨清疾病的性质(即“病性”)。上述所说的这两个要点,正是中医所说的“病机”。
“机”,就是“关键、要害”的意思。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必须要先看清疾病的要害在哪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辨清中医所说的“八纲”。中医的“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此八纲固然重要,但还有另外二纲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气血是很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段经文是说,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先把握疾病的病机,找出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再按照疾病的性质作治疗,要“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切忌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疏其血气”这句话,有些中医书认为就是“行气活血”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此话除了“通”的意思以外,尚包含了“补”的意思。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治病,是强调“调整”的,即调节失衡之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使是要疏通气血,也是随着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也是强调这一点。
至于具体的治法,就要按病位、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另外,《内经》反复强调医者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辨证论治。以“咳”为例,《素问·咳论》言:“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不要一遇到咳就只知道治肺,或只是想到用“止嗽散”。我曾经看过一位医生在治疗咳嗽时,竟然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用“止嗽散”,可见其医术水平有多高了。
如“痿证”,不要因为“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话,就把所有痿证都从阳明论治了,要知道《内经》在讨论痿证时,可是同时论及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及脉痿”(《内经素问·痿论》)的。因此在治疗痿证时,怎么可以不先辨清病机呢?
又以“糖尿病”为例,这个病现今越来越普遍。在四十年前,内地经济条件差,得此病的人很少,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得此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实,这种情况跟经济改善,人民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盛很有关系。
关于这个观点,《内经》早有提及。《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于糖尿病,我常常从“脾胃”论治,因为现代人的饮食过于丰盛,反因此而伤了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常而得此病。
作为一位医者,必须要先学好辨证。我曾经在贵州治疗一位患疟疾的病人,此人除了有寒热之外,还感觉头痛如破、身痛如被仗,非常痛苦,我用了“柴胡桂姜汤”,数剂而愈。此病若非辨证准确,恐怕难以治好。
诊法
《内经》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诊法的内容,特别是望诊和脉诊两部份。可惜这些内容如今却逐渐被医家们所遗忘了。
◎望诊
现今许多医者愈来愈忽视望诊的重要性。事实上,《内经》对于望诊的描述是相当详细和生动的,以望“颜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所谓“重漆”,就是古代用以涂棺木的漆,其色黑而光亮;而地苍之色,则有如煤炭般。
◎ 脉诊
脉诊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一些医者,姑且不谈他们对古代有关脉学的理论认识有多少,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竟然连把脉的位置都搞错了。
我曾经见过上海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大夫,他把脉的位置竟然在掌侧前臂桡侧中部(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孔最”穴附近),在这个位置上把脉可以诊断到什么疾病吗?中医如此能不灭亡吗?
《内经》对脉诊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脉学所说的“胃、神、根”为例,中医非常重视胃气,正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有胃气的脉象是如何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此描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以”字即“而”的意思,在此所谓的“滑”,是微有滑象之意,这要在临床上慢慢地用心体会。神,乃“从容和缓”之意。即《濒湖脉学》所言:“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对于脉象,《内经》的描述更是生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就这么几句话,就把四季里平人的脉象说得淋漓尽致了。
曾有一位名为萧熙的医师,他是江西人,在当地颇有名望,病人很多。有一天,一位女士来求诊,萧医师在诊脉完毕后,问这位女士月事是否已至?这位女病人听了此话后,面露不悦之色,并说:“你这位医师,连把脉都不能够判断我月经的情况,看来你的医术也不过如此而已。”
说完后即忿然离去。萧医师听了此话以后,颇为内疚。遂辞去了工作,赴广东寻访名医,希望能潜心学习脉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凭脉诊就能洞悉许多人的疾病,并得了“神脉萧熙”的称号。
第三篇:古代名句选读六解释
古代名句选读(六)
1、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语见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反顾:回头看。计:决策。旋踵:后退。踵(zhǒng):脚后跟。
意思是,满怀正义,决不回头,下定决心,不向后退。现在常用来表现为正义事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语见《韩非子·说林上》萌:发生。端:开始。末:结局。
意思是,看到了微小的征兆,就可以预知(某件事将要)发生,看见端倪,就可以预知结果。这是赞扬有预见的人,同时也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熟悉掌握了事物规律,往往就能见微知著,见始知终,从而防患于未然。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语见《国语·周语下》崩:山倒塌。
意思是,学好就像登山一般费力,学坏如同山崩—样快速,古人说:“人之就(趋向)恶,如水之趋下。”这说明人要学好,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练的精。否则是不易收效的。
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语见《荀子·大略》。尽:彻底探索。究:坚持到底。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彻底探索事物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总要把难办的事坚持办到底。这两句话启示我们:彻底探索则理必通,坚持到底则事必成。善学者和善行者的成功秘诀就在“尽”“究”二字上。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语见《庄子·养生主》涯:边.尽头。
意思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去掌握知识。
6、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语见《慎子·外篇》与:给。
意思是,接受别人赐予的人总是会畏惧人家,给别人好处的人总是显得趾高气扬。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情世态,使人无限惶悚。畏人者固可悲,骄人者亦可鄙。立身处世,怎样才能不畏人也不骄人,值得深思。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语见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意思是,由于受到人心真诚的感动,连金属和石头都被打开了。现在多用来形容真诚足以感动人心;也用来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切困难。
8、冒天下之大不韪
语见《左转·隐公十一年》。不韪(wěi):不对,错误。
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在多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
9、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语见《左转·昭公十一年》掉:摇动。
意思是,树梢太大,树木一定会折断;尾巴太大,就不便摇动。现在常用来比喻下级力量大于上级、部分力量强于整体所造成的指挥失灵的局面。
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语见《孙子·谋攻》殆(dài):危险。
意思是,了解敌方,又了解己方,那就会百战而没有危险。现在泛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情况,特别是矛盾各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切忌主观、片面,盲目从事。
1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语见《汉书·陈汤传》。
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不仅说明治国要有深谋远虑,也说明凡事都要有预见,早作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语见《孟子·滕文公上》。
意思是,上面喜爱、提倡什么,下面便更加追求、喜欢什么。比“上行下效”的意思更进一层,人们应以此自警。
1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语见《史记·商君列传》。诺诺:随声附和的顺耳之言。谔(è)谔:正言厉色的逆耳之言。意思是,一千个人的顺耳话,抵不上一个人的有用的逆耳之言。这两句话告诫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善于倾听逆耳的忠言。
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语见《老子》六十三章。诺,应许。易:把事情看得容易。
意思是,轻易对人许诺,一定难以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言行一定要谨慎。做事要从难、从严去做,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容易了。
1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语见《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在事情将结束时仍然认真、谨慎地去做。
意思是,事情将要结束了,仍然像开始时那样认真、谨慎地去做,事情就不会失败。这句话提醒人们:善始善终是成功的要诀;有始无终,则不免败事。
16、民以食为天
语见《汉书·郦食其(lìyìjī)传》。
意思是,人民把吃饭问题看做根本。后来常被引用来说明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资的重要性,启发人们必须注意发展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
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语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千次,其中必定有一次差错;再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也必然有一次是正确的。后人常引用来启示人们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不应该主观武断,不能什么都绝对化,要搞“群言堂”。
1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语见贾岛《题诗后》诗。
意思是,两句诗,琢磨了三年才写成。—吟它就感动得双泪直流。后人引用这两句诗,有时说明创作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有时则告诫人们要重视作品的意境,不要拘泥于对表面词语的雕饰。
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语见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意思是,一下笔,就使风雨都为之震惊;诗歌写成后,使鬼神都为之哭泣。两句盛赞李白诗感人肺腑。现在引用来主要是赞美某人的艺术才能的超绝,艺术效果之巨大。20、咬定青山不放松
语见郑燮《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思是,竹子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现在多用来比喻咬定目标,决不放弃努力。
21、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语见宋代陆游《金错刀行》。三户亡秦,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中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堂堂,盛大的样子。
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几户人家,最终也能灭掉秦国。难道今天偌大的中国就没有收复失地实现统—的人才?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语见宋代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随便。
意思是,不要轻易地虚度年华,让头上频添白发,到老来再懊悔痛哭也枉然了。
2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篇》引东汉童谣。举、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秀才,才学优异。孝廉,孝悌廉洁。
意思是,推荐的秀才不识字,选拔的孝廉不和父亲住在一起。讽刺地方长官举荐的人才名不副实。
24、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引齐人言。镃(zī)基,锄头。时,指农时。
意思是,即使人聪明,也不如乘势而上;即使农具好,也得配合季节气候。说明外部条件非常重要。
25、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语见元代高明《琵琶记·旌表》。争得,怎么能够。
意思是,经不起严寒的考验,梅花怎么能那样香艳呢?比喻苦尽甜来。
2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汉代贾谊《过秦论》引野谚(民间谚语)。
意思是,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语见《礼记·学记》。
意思是,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施教以后才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处。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语见《论语·子罕》。
天冷了,才晓得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意思是,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语见《孟子·滕文公下》。淫,迷惑。
意思是,富贵不能迷乱其思想,贫贱不能改变其志向,威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30、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语见汉代刘向《说苑·谈丛》。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质》也有类似的话:“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泽,有水的洼地。邑,人民聚居的地方。
意思是,很小的地方也能找到香草,不大的村落也会有忠于国家的人士。说明处处都有人才。
第四篇:英文作文背诵解释
背诵四、六级写作需要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短文,共计120或150余字,这对很多考生来说颇有难度。但试想若将其改为中文作文,大家就会觉得易如反掌。原因何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很多考生从小到大背诵了大量中文佳作,因而可以将其随意组合,自由输出。然而,在英语学习中,很多人却只沉溺于记单词、抠语法、做阅读,很少有人背诵英文文章,殊不知背诵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法宝,因而考生平时应注意多积累经典的英文词汇、句型和范文。
也有些考生反映自己背过很多英文文章,但上了考场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这种情况很常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进行造句的工作,只是盲目背诵;二是背得不够熟练。学习任何东西都讲究先求“质”,再求“量”。大家英语学了很多年,文章看了很多,为什么写作还是学不好?主要原因是只“量”,没重“质”。一篇文章应背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还需要过脑子,就证明背得不够熟练。若只是半生不熟,背得再多也是徒劳。
默写
背完经典范文后,还要进行默写,然后对照原文纠错,弄清楚错在什么地方。默写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发现常被自己忽略的一些容易犯错的小地方,如拼写、单复数、大小写等。这些错误正是考生们写作中的弱点,也是阅卷老师最不能容忍的地方。培根说过:“写作使人精确”。只有默写下来,你才会发现自己常犯哪些错误。
中译英
中译英练习也是提高写作的好方法,也就是根据范文的中文译文,将其按照自己的理解译成英文。译完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翻译和原文有很大的出入,这些差距就是取得写作高分的关键。这时,对照范文,看看原作者是怎么写的,思考为什么这么写;同样的一句中文,范文中使用了哪些词汇和句型,你使用了哪些词汇和句型,然后对照学习范文中词汇和句型的多样性。相信通过不断练习,你的写作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模仿
所谓模仿指的就是模仿范文,套用范文的精彩词汇、句型、句子和框架。最初套用时可能比较生硬,但只要不断积累和练习,套用起来会越来越顺手。
第一眼看你是否把字数写够,不够则会扣分;同时看文章是否
是三段(四级写作一般以三段为宜),是否“两头小中间大”(第一、三段较短,第二段较长)。
第二眼看第一段是否进行现状说明,第一句是否有“各大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之类的话;第二段是否进行原因列举,第一句是否有“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不同的选修课”之类的话;第三段是否进行举例论证,是否有“以我自己为例”之类的话。如果文章符合上述要求,则证明没有跑题。
第三眼是扫描和查看,主要是看文章中是否有明显的错误。同时,老师会随意读一两句,敲定最后分数,因而使用得当的经典句型,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极好的印象,有助于考生取得高分。
语言第一位四、六级写作重点考查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阅卷老师最重视的是语言,考生最需要提高的也是语言能力。有的考生以为使用一些高难词汇就能取得高分,其实不然。中英文写作都讲究“简洁就是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美国作家海明威经常使用小学词汇,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见语言的好坏不在词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使用是否得当。中学词汇用好了,也可以取得各种英语写作考试的高分。当然,基础较好的考生,恰当使用高难词汇的确有助于提高分数,但是不要盲目追求难度,与其写一个错误的复杂句,不如写一个正确的简单句。
四、六级考试对写作的话题、观点和字数都有严格限制,它是一个展示考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平台。考生应该把构思的时间减到最少,把主要精力放在推敲语言上,力争将语法、拼写、标点类的低级错误降至最低,力求遣词用句准确恰当,表达地道。这样,即便没有使用高难词汇和句型,也可以保证稳得及格分数。切记作文不是口语,语言永远第一,它决定了得分高低。
阅卷老师在语言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
1.基本正确四、六级考生写作的最大问题不是写得太简单,而是文章中错误太多。考生最常犯的语言错误有三类:语法、拼写、标点。最常犯的语法错误包括:时态、冠词、主谓一致、名词单复数等。
2.丰富多变
基础较好的考生,要想取得四、六级写作高分,应做到语言上的丰富多变。丰富多变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型两方面。同一词语在一句话、一个段落乃至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重复出现,应尽量使用同、近义词替换(无法替换的关键词除外)。例如:think可以替换为reckon, assume, argue等词。此外,句型也应富于变化,不要拘泥于“主谓宾”句型,可以使用“主系表”、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不定式短语作状语、状语从句等多种句型。
四级作文如果量化成句数,只需写十句左右;六级只需12句左右。全文应以短句为主,长短句相结合。所谓短句是指十个词左右的句子,不能全篇都是五六个词的短句。同时,全文应有一定数量的长句,一般15~20词即可,太长则显冗赘。有的考生以为只写长句不写短句,就能取得高分,实际上老师看长句会觉得很累,写长句又容易出错,反而不易得高分。其实一篇好的作文应当是长短句相结合,难易度相适宜。精炼的短句可以放在段首表示强调;复杂的长句可以进行具体的论证、举例或描述。
第五篇:古代名句带解释
古 代 名 句 选 读(一)1.多行不义,必自毙。语见《左传〃隐公元年》。毙:倒。意思是,多做不义之事,必然要栽跟头,自己毁灭自己。这句话现在常用来说明,坏事做多了,必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灭亡。2.行百里者半九十。语见《战国策〃秦策》。半:以……为一半。意思是,全程百里,走了90里,只能说走了一半。现常用来说明,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越要坚持不懈。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意思是,神州大地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现在可用来说明事物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才在涌现,各个时期都有各个时期的新人新事。启发人们不要一味厚古薄今,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语见《荀子〃修身》。非:认为……错误。当:恰当。是:认为……正确。谄谀,(chǎnyǘ):巴结奉承。贼:害。意思是,对我的过错批评得正确的,是我的老师;肯定我的优点恰当的,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是害我的人。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怎样识人,怎样择友,怎样修身。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见《荀子〃劝学篇》跬(kuǐ):古半步。无以:不能够。意思是,不坚持一步一步地前进,就不能走千里远;不汇聚涓涓细流,便不能形成大江大海。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说明,学习必须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可好高骛远,半途而废。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见屈原《楚辞〃卜居》。意思是,尺虽长,但和更长的相比,就显得短了;寸虽短,但和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了。这两句话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现在用来比喻人或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为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必须不断革新,取长补短。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语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意思是,坚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总会达到目的地。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持之以恒。8.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语见《鹖冠子〃天则》。蔽:遮挡。雷霆:大雷。一片树叶遮住双眼,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两颗豆子塞了双耳,就连打雷也听不到了。现比喻,小处或局部的蒙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处和全局。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语见《礼记〃经解》。原为“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后也写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错误。谬:差错。意思是,一点差错不注意,就会造成大错。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学习、工作一开始就必须小心谨慎,严格要求。如果粗枝大叶,掉以轻心,就会造成大错误。1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语见《礼记〃学记》。不足:短处。困:有所不通。意思是,学习,开阔了眼界,才知道自己的短处;教人时,才发现自己有所不通。勉励人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勤奋地学习,更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学习。11.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语见《礼记〃中庸》。尔:通“迩”,近。自:从。卑:低。意思是,走远路必须从近处起步,登高必须从低处开始。现在常用以比喻,凡事必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
12.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语见《汉书〃陈汤传》。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两句话现在常用来告诫人们,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加强危机感和责任感。
1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语见王勃《滕王阁序》。东隅:东方,日出的地方,代指早晨,也比喻人的青少年时期。桑榆:日落的地方,代指晚上,也比喻人的晚年。意思是,早晨已经过去了,但抓紧晚上的时间还不算晚。这句话从《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化出。现在用来劝勉人要及时努力,坚持不懈。过去没有取得成就,还会有所作为。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见王之涣《登鹳雀楼》。穷:尽。意思是,要想穷尽目力看到千里之远,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台。现在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也有单用最后一句来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语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千帆:言船之多。意思是,在沉船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这两句诗现在常用来比喻反动势力的必然灭亡,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见李绅《悯农》诗,加上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说明农民耕种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劝勉人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要珍惜粮食。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语见苏轼《题西林壁》。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上。只缘:只因为。这两句诗是借景说理。为什么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现用来说明,要了解事物的全貌,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全面、客观地认识、观察问题,否则就会被假象或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它的本质和实质。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见叶绍翁《游园不值》。不值:没有遇到人,这里指没进去。意思是满园的美好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鲜艳的粉红色杏花伸出墙来。现在常比喻形势大好,也可比喻新事物冲破压抑,茁壮成长,旺盛喜人。19.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语见施闰章《警志诗》。躬耕:亲自耕种(田地)。束炬:捆起火把。意思是,拾稻穗麦穗,虽也得到好处,但不如自己种田收获多;拿着火把赶夜路,不如早点动身走。现在常用来说明做事与其只顾眼前,不如早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道理。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见《论语〃公冶长》。敏:思想敏捷。问:请教。思想敏捷而又爱好学习,不认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是一种耻辱。现常用“不耻下问”来赞扬既有学问又虚心向一般人求教的人。
古 代 名 句 选 读(二)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蹊(xī):小路。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不能以说话来召引人,但它的花鲜艳、绚丽,果实甘美,人人喜爱,因此树下人来往不绝,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来。这句话用来比喻踏实工作、卓有成就的人,不自矜夸,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敬。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语见宋朝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迁:迁移、改变。意思是,看见好的,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而去向他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
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语见《荀子〃儒效》。知:同“智”。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语见韩愈《调张籍》。蚍蜉(pífú),蚂蚁的一种。诗句原意是:李白、杜甫的作品是伟大的,有些人想要抹煞,那是徒劳的,就像蚂蚁想摇动大树一样可笑。现在常引用这两句来讽刺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人。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语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见:音义同“现”。书多读几遍,道理自然就懂了。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本汉朝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面的话,就要作出错误的判断。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语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景公的大臣梁丘据很佩服国相晏婴,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努力也赶不上他。晏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鼓励梁丘据,说了这句话。意思是:努力去做的人就可以成功,努力前行的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见《诗经〃大雅〃荡》。靡:无。鲜(xiǎn):少。克:能。凡事都有好的开端,但很少能够有好的结局。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说明事物难得善始善终,有劝勉人持恒成事的意思。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焉:哪里。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还依附在哪里呢? 这句话用来比喻基础没有了,赖以生存的东西也就不能存在。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语见《战国策〃赵策一》。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
12.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语见《战国策〃楚策四》,原句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意思是,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迟。这句话比喻出了事故或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及时想法补救,还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见屈原《离骚》。曼曼:即漫漫,长、远的样子。修:长。意思是,道路是那么遥远,但我仍将到处追求真理。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见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朱:朱砂,红色颜料。
意思是,接触朱砂,就会染红;接近黑墨,就会沾黑。现在用来比喻接近好人,容易变好;接近坏人,容易变坏,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1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语见《论语〃学而》朱熹注。意思是,有错就改正,无错加以自勉。现指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见《论语〃卫灵公》。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就必然会有眼前的忧虑。1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见《礼记〃中庸》。豫:同“预”,预见,事前做准备。立:成功。意思是,凡事有预见,事前做准备,就能成功;事前没有准备,就要失败。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见《老子》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够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达的人。这就是说聪慧明达的人,既能知人,又有自知之明。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患:担忧,怕。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省(xǐng):检查,察看。看见有德才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看见德才不好的人,就对照检查自己有无类似缺点而改正它。
古 代 名 句 选 读(三)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见《老子》六十四章。意思是,行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现在用来比喻:宏伟的事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或用来说明,攀登科学高峰重在打好基础。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语见《荀子〃劝学》。绳:木工取直的墨线。金:金属利器,如刀剑等。就:就近。砺:磨刀石。利:锋利。意思是,木头用墨线量,就能取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两句话用来说明,人们要经过学习、磨炼,才能进步。强调了学习、锻炼的重要性。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语见《韩非子〃喻老》。原句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意思是,千里长的河堤,可能由于蝼蛄蚂蚁的洞穴而崩溃。现在常用来比喻:忽视微小的漏洞,可能造成大祸,启示人们懂得防微杜渐的必要性。4.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语见李斯《谏逐客书》。让:推辞。择:挑拣。就:造成。意思是,泰山不舍弃细小的泥土,所以能这样高大;江河、海洋不挑拣水流的大小,所以能这样深广。这两句话现在用来比喻:学习要兼收并蓄,财富要逐步积累,告诫人们不要小看和舍弃细小的东西。5.言必信,行必果。语见《论语〃子路》。果:果断,坚决。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现在用来表示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实践自己的诺言。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见《论语〃卫灵公》。善:把……做好。利:使……锋利。器:工具,器具。工匠要想把活做好,必先把工具磨得锋利。现在用来比喻要把事情办好,首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也用来说明工具合适,方法对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见《汉书〃董仲舒传》。《淮南子〃说林训》最早写作“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只在岸上羡慕深水中的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来捕鱼。现在常用来比喻说明:空想不如实干。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语见诸葛亮《诫子书》。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现在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激励人们刻苦钻研,勤奋读书。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见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弯腰,引申为恭敬谨慎。瘁(cuì):劳累。意思是,恭敬而谨慎地去做,竭尽劳苦,到死才罢休。这表现了诸葛亮忠诚辅佐刘禅的决心。现在用来赞美革命者为革命事业奉献最大的力量,直到牺牲生命为止的高尚精神。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勿:不。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这两句话是刘备临终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现在用来告诫人们,坏事很小,也不能去做;好事不大,也应该去做。
1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见《孔子家语》。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 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见《北齐书〃元景安传》。原句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现在常用来比喻:宁可为正义事业而牺牲,决不丧失气节而苟活。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语见杜甫《望岳》。会当:定当。凌:登上。绝顶:最高峰。意思是,我定当登上泰山极顶,高瞻远瞩,那时,所有的山岭定会显得十分矮小。这两句诗是从《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化出,既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伟,也反映了诗人年轻时志高气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现在常引用来表示有远大抱负,或用以说明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14.业精于勤,荒于嬉。语见韩愈《进学解》。嬉:戏耍。意思是,学业的精深在于刻苦勤奋,荒废在于嬉戏游惰。现在用来勉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因循堕落,荒废时光。1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语见刘禹锡《乐天兄示伤微之、敦信、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一诗。意思是,春天树木的新叶催落了旧叶,奔腾的流水前波让位给后波。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比喻新旧事物交替的必然性,说明“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启示人们支持新生事物。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之三。纸上:指书本。绝:极,彻底。躬行:亲身实践。这两句诗现在用来说明,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1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语见陆游《游山西村》。复:繁多。意思是,山一层层,水一道道,好像阻挡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又是一个绿柳成阴、山花烂漫的村庄。现在常用来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1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语见杨万里《小池》。荷叶的尖角刚露出水面,早有蜻蜓站在上头。现在常形容人们热爱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能敏锐地觉察到,并热情支持,大力扶植。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见朱熹《观书有感》。渠:它,指塘水。为:因为。意思是,问它为什么这样清澈,因为上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现在常用来比喻学习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不断地吸取新东西,充实新内容。也用来说明,不断从生活中吸取原料,才能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见文天祥《过零丁洋》。汗青:代指史册。古时记事用青竹简烤出水汽后书写,水汽似汗,因称“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谁能不死,要紧的是使报国赤诚永垂青史。现在用来说明革命者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即使牺牲生命,也是死得其所,永垂史册。
古 代 名 句 选 读(四)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骐骥,良马。驽(nú)马,劣马。骏马跳跃一下,还不到十步远;驽马拉十天车,也可以走得很远。这句话以骐骥与驽马相对比,说明做学问和修养品德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2.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语见《淮南子〃说林》。意思是,翻了船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善游的;马狂奔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本领高强的车把式。人的才能往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见出高低。所以识人往往在关键之时,紧急危难之中。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语见《韩诗外传》。玉不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使品德有所成就。以玉喻人,以琢玉喻学习,以“成器”喻“成行(xíng)”,比喻恰当贴切。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语见《尚书〃旅獒(áo)》。亏,欠缺。篑(kuì),盛土的筐。堆积很高的山,因为只差一筐土而未成功。这句话说明,即使是很小的缺点,也会影响结果。现在常用来警诫人们不要因事情接近成功而自满,以致功败垂成。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见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熟读万卷书,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如有神助。前句写读书要下苦功,后句写作文自有其乐。这是诗人实践的体验。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见《礼记〃学记》。意思是,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切磋,就会知识浅薄、见识短浅。古人学习,很注意同学、朋友的观摩、切磋,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我们应该记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7.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语见《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做事情应有所考虑,有所选择,应该做而且做得到的就去做,否则,就不做。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把事情做好,才能有所成就。如果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分散时间,分散精力,则往往一事无成。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语见《诗经〃小雅〃小旻》。意思是,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好像在薄冰上行走。这里是用“临深渊”“履薄冰”时的心情来比喻处事谨慎的态度。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语见《老子》七十三章。天网,天道如网,后用以比喻国法。恢恢,宽广的样子。意思是,天道的网宽广无边,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后世用以形容坏人终究会受到惩罚,无处逃避。
10.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语见《晋书〃王献之传》。原句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从竹管里看豹子,只能看到它的一个斑纹。用来比喻眼光狭窄,所见有限;也可用以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体。1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语见《孟子〃告子上》。暴同“曝(pù)”,晒。意思是,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比喻缺乏恒心,努力时少,懈怠时多,什么事都做不成。12.近水楼台先得月。语见宋代俞文豹《清夜录》。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的照射(近水处无树木遮掩,或因水光的反射,所以近水楼台先得到月色)。比喻由于靠近某人或某物,优先获得利益或照顾;也用来讽刺利用某种方便,非法占有利益的行为。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语见《论语〃为政》。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行。现在用于说明人必须讲信用;也用来警告某些不遵守诺言的人,必将暴露其虚伪面目,为众人所唾弃。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见《诗经〃小雅〃鹤呜》。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雕琢出玉器。原指别国的贤才也可以为此国所利用。后多用来比喻借助朋友的批评,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借助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见杜甫《登高》。意思是,无边无际的落叶飒飒飘坠,无穷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这两句诗原是写诗人登高所见的深秋景色萧索而壮观。现在也用来比喻腐朽势力的衰亡和新生力量的不可阻挡。
16.前车覆,后车戒。语见汉代刘向《说苑〃善说》引《周书》。意思是,前面的车子翻了,后面的车子就应当引以为戒。比喻应当接受前人失败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本《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知,即“智”。意思是,对同一个问题,仁者看了说是仁,智者看了说是智。现在用来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语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豪门贵族家里吃不完的酒肉腐烂发臭,而路上却有无数饿冻而死的尸骨。后来一直被引用来说明旧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残酷现实。1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语见《易经〃系辞下》。穷,尽头。意思是,事物发展到穷尽,就会发生变革,变革了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发展才能永久存在。这句话后来也简作“穷则思变”,说明人们穷困艰难时,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20.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语本汉代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耳朵听的,不如亲眼见的;亲眼看见,不如脚踏实地去做一做。现在用来提倡人们要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21.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语见《孙子兵法〃谋攻》。意思是,打仗总能取胜的人并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打仗却能使敌人的军队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22.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商君书〃更法》引习语。萌,萌芽。意思是,愚笨的人对已成之事还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2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语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最高,第一。意思是,创立道德规范最为重要,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创立学说。这三种贡献不论多久也不会被人遗忘。2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引习语。糟糠,酒糟和谷糠,比喻粗劣的食物。意思是,条件好了,地位高了,不能忘记贫贱时的知己好友,不能抛弃曾经共度艰辛的妻子。25.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引古谚语。意思是,能按某种方法去做的人不一定能讲清这个方法,研究某种方法的人不一定自己能做到。26.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见《诗经〃小雅〃北山》。溥,同“普”,普遍。率,沿着。率土之滨,义同“四海之内”。意思是,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帝王的,全天下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2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语见《孟子〃离娄下》。恒,经常。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恭敬他。28.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语见《列子〃汤问》。欐(li),房屋正中的梁。意思是,歌声的余音围绕房屋的梁旋转,很长时间都听得到。形容歌声优美,耐人寻味。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语见《老子〃道经三十三》。了解别人的人聪明,自己了解自己的人高明。3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语见《老子〃道经三十三》。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我的人更强大。
古 代 名 句 选 读(五)1.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语见《老子》三十三章。战胜别人,只不过有勇力而已;能自我克制的才是强者。这两句话的重点在后一句,要人克制自己的物质欲念。现在人们也常用来说明自我克制、战胜自己的重要。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语见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古时泛指有远大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与现在专指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人不同。意思是,有志之士到了晚年,雄心壮志并未消失。这两句诗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见《论语〃子路》。统治者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命令,百姓也会做得很好;统治者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令,百姓也不会听从。现在常用来说明“身教甚于言教”。教育别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即使再三告诫,严格要求,也不能使人信服。4.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语见《国语〃周语上》。为:治理。决:开凿水道。宣:疏通。意思是,治理河川的人,要开凿水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疏通言路,让百姓敢于讲话。这里以“为川”比喻“为民”之道,强调了广开言路的重要。5.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语见《孔子家语〃五仪》。意思是,水能浮起船,水也能把船弄翻。古人把百姓比做水,把国君比做船,借以说明国君对百姓的依存关系,值得为政者深思。6.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语见《尚书〃泰誓下》。
意思是,树立品德,一定要使之滋长;清除坏人坏事,一定要干净彻底。这两句表现了疾恶从善的鲜明态度。“除恶务本”现在多说成“除恶务尽”。7.德不孤,必有邻。语见《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单,一定会有人亲近他。现在人们用这句话赞扬品德高尚的人,也说明加强品德修养的必要。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语见《韩非子〃有度》。阿:曲从,迎合。挠:弯曲。意思是,法令不能曲从于权贵的意志,绳墨不能随着木头的弯曲而弯曲。法令制度有它的严肃性。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坚持法治,是治国的根本。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语见龚自珍《己亥杂诗》。抖擞:振作,奋发。意思是,我劝老天爷再振作起来,不要只用一个标准来造就人才。诗人不满当时在清王朝统治下“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热切盼望来一个风雷激荡的巨大变革,使中国成为一个有生气的国家,因而唱出了这样热情呼唤变革、呼唤人才的诗句。后人常用来表达扫除一切清规戒律、择优选用人才的思想。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见《老子》五十八章。灾祸啊跟着的是幸福,幸福啊隐藏着灾祸。这是说,遭祸,可使人谨慎起来,把后来的事做好;得福,会使人骄纵起来,因而导致犯错误。这正是祸福相因的辩证思想。这句话现在用来启发人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沛(pèi)公,刘邦。这两句话原指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的武将项庄出来舞剑,名为助兴,实则想乘机杀害刘邦。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话来说明,说话做事,表面在此,而实质在彼。
12.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语见《庄子〃骈拇》。凫(fú):泛指野鸭。胫:小腿。意思是,野鸭的腿看起来短了些,但如果硬把它接长了,那就会成为忧患;鹤的腿看起来长了些,但如果硬把它砍短了,那就十分可悲。说明世上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凡事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蠢事。后简化为“断鹤续凫”,比喻违反自然规律。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见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是,野火是烧不尽野草的,只要春风吹来,它又会生长出来。今天常用这两句话来比喻说明,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扼杀不了的,不论遭到多么严酷的摧残,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必然会蓬勃地发展起来。1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语见《后汉书〃黄琼传》。副:符合,相称。意思是,一个人名气太大了,他的实际情况就难以与之相称。这两句话现在用来规劝名高的人,不要自视过高,要不断进取,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15.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语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原句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是,总得掌握上千支曲子,而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上千口宝剑,而后才能识别剑的好坏。现在常用来说明,只有通过实践,进行比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1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语见《论语〃微子》。谏:阻止,挽回。追:来得及。过去的事已不能更改,将来的事还可以挽回。现在常用这两句话勉励人要抓紧机遇,及时努力,不要因循坐误。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语见《易经〃系辞上》。原句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古代称天文、医学为方术,这里泛指事物。意思是,事物都是按同类的聚集在一起,东西都是按类别分成一堆一堆的。这两句常用来指坏人同坏人臭味相投,自然会凑合在一起。18.不以一眚掩大德。语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过失。不因小过错而抹煞大功绩。现在用来说明,看人要看全部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而看不到人家好的主流方面,或抹煞、否定他的全部功绩。19.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见韩愈《答李翊书》。遂,顺利地成长。晔(yè),火光很盛的样子。意思是,树根茂盛的,树上的果实自然充实,灯油多的,灯光自然明亮。这两句极其贴切地比喻说明,为学和做人一定要注重根本。20.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语见《吕氏春秋〃不苟》。意思是,即使尊贵,也不仗势胡作非为;即使被信任,也不阿谀逢迎。这两句从正面提出了做人的准则。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见《论语〃雍也》。意思是,懂得某种专业的人不如爱好这种专业的人,爱好这种专业的人不如以从事这种专业为快乐的人。现在用来激励人们热爱并深人钻研自己所担负的工作。2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语见《论语〃雍也》。知:同“智”,聪明。意思是,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现常被用来比喻有修养的人的兴趣爱好。2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见《孟子〃尽心下》。贤明的人凭着自己的透彻明了去教人,帮助别人也透彻明了;现在那些教人的人,就凭自己糊里糊涂的头脑,却要使别人透彻明了。后人常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来说明连自己都糊涂盼东西,绝不可能教得让别人明白。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见《左传〃僖公十四年》。焉:疑问代词,哪儿。附:依附。意思是,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还附着在哪儿呢?比喻基础没有了,依附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存在了。现常用来揭示失去基础的某种事物,必然无法存在下去的前景。25.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语见李白《与韩荆州书》。韩荆州:韩朝宗,荆州刺史。识:指见面。这辈子不希罕加封万户侯,只希望能和韩荆州见上一面。极言对韩荆州的敬重,认为与他结识比封万户侯还荣耀。后人常以“但愿一识韩荆州”来表达对某一人物的敬仰之情。
2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语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写尽了无限的苦闷。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满怀失意愁闷,无从解脱。2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语见杜甫《赠花卿》。像这样美好动听的曲子,应该只有天上才有,人间哪里能够听到几回呢?这两句诗常被用来赞美他人歌声的悦耳动听,或用来赞扬演奏的神妙动人。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语见王维《山居秋暝》。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山上的松林;清冷的泉水,轻轻地流过静默的溪石。这两句诗描写山中有明月青松,有流泉青石的夜晚,成为刻画闲静幽美、恬淡宜人环境的名句。2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见王勃《滕王阁序》。意思是,“落霞”与“孤鹜”一同飞向天边;同样清明的“秋水”与“长空”青青蒙蒙融为一体。这两句华美辞章因描写了一幅具有旷远的背景,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色彩明丽的画面而成为千古名句。3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语见明〃于谦《咏石灰》。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牺牲生命,我也丝毫不会害怕,要保住一生的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诗借赞美石灰石被击得粉碎,烧成一团白粉,来比喻志士仁人高尚的人格和视死若归的大无畏精神。后人常以这两句诗来歌颂受尽折磨仍不改操守、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英雄。
古 代 名 句 选 读(六)1.义无反顾,计不旋踵。语见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反顾:回头看。计:决策。旋踵:后退。踵(zhǒng),脚后跟。意思是,满怀正义,决不回头,下定决心,不向后退。现在常用来表现为正义事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语见《韩非子〃说林上》。萌:发生。端:开始。末:结局。看到了微小的征兆,就可以预知(某件事将要)发生,看见端倪,就可以预知结果。这是赞扬有预见的人,同时也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熟悉掌握了事物规律,往往就能见微知著,见始知终,从而防患于未然。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语见《国语〃周语下》。崩:山倒塌。学好就像登山一般费力,学坏如同山崩一样快速。古人说:“人之就(趋向)恶,如水之趋下。”这说明人要学好,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练的精神。否则是不易收效的。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语见《荀子〃大略》。尽:彻底探索。究:坚持到底。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彻底探索事物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总要把难办的事坚持办到底。这 两句话启示我们:彻底探索则理必通,坚持到底则事必成。善学者和善行者的成功秘诀就在“尽”“究”二字上。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见《庄子〃养生主》。涯:边,尽头。意思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最大限度地去掌握知识。6.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语见《慎子〃外篇》。与:给。意思是,接受别人赐予的人总是会畏惧人家,给别人好处的人总是显得趾高气扬。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情世态,使人无限惶悚。畏人者固可悲,骄人者亦可鄙。立身处世,怎样才能不畏人也不骄人,值得深思。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语见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意思是,由于受到人心真诚的感动,连金属和石头都被打开了。现在多用来形容真诚足以感动人心;也用来比喻意志坚定,能克服一切困难。8.冒天下之大不韪。语见《左传〃隐公十一年》。不韪(wěi):不对,错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在多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9.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语见《左传〃昭公十一年》。掉:摇动。树梢太大,树木一定会折断;尾巴太大,就不便摇动。现在常用来比喻下级力量大于上级、部分力量强于整体所造成的指挥失灵的局面。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语见《孙子〃谋攻》。殆(dài):危险。意思是,了解敌方,又了解己方,那就会百战而没有危险。现在泛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情况,特别是矛盾各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切忌主观、片面,盲目从事。1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语见《汉书〃陈汤传》。意思是,安定时不忘记危难,强盛时要想到衰败。这不仅说明治国要有深谋远虑,也说明凡事都要有预见,早作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1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语见《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上面喜爱、提倡什么,下面便更加追求、喜欢什么。比“上行下效”的意思更进一层,人们应以此自警。1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语见《史记〃商君列传》。诺诺:随声附和的顺耳之言。谔(è)谔:正言厉色的逆耳之言。意思是,一千个人的顺耳话,抵不上一个人的有用的逆耳之言。这两句话告诫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善于倾听逆耳的忠言。14.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语见《老子》六十三章。诺,应许。易:把事情看得容易。意思是,轻易对人许诺,一定难以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两句话告诫人们:待人接物,言行一定要谨慎。做事要从难、从严去做,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容易了。
1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语见《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在事情将结束时仍然认真、谨慎地去做。事情将要结束了,仍然像开始时那样认真、谨慎地去做,事情就不会失败。这句话提醒人们:善始善终是成功的要诀;有始无终,则不免败事。
16.民以食为天。语见《汉书〃郦食其(lìyìjī)传》。意思是,人民把吃饭问题看做根本。后来常被引用来说明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物资的重要性,启发人们必须注意发展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1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语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再聪明的人考虑问题一千次,其中必定有一次差错;再愚蠢的人考虑一千次,也必然有一次是正确的。后人常引用来启示人们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不应该主观武断,不能什么都绝对化,要搞“群言堂”。1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见贾岛《题诗后》诗。意思是,两句诗,琢磨了三年才写成,一吟它就感动得双泪直流。后人引用这两句诗,有时说明创作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有时则告诫人们要重视作品的意境,不要拘泥于对表面词语的雕饰。19.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下笔,就使风雨都为之震惊;诗歌写成后,使鬼神都为之哭泣。两句盛赞李白诗感人肺腑,现在引用来主要是赞美某人的艺术才能的超绝,艺术效果之巨大。20.咬定青山不放松。语见郑燮《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竹子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现在多用来比喻咬定目标,决不放弃努力。
21.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语见宋代陆游《金错刀行》。三户亡秦,语本《史记〃项羽本纪》中楚南公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堂堂,盛大的样子。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几户人家,最终也能灭掉秦国,难道今天偌大的中国就没有收复失地实现统一的人才?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语见宋代岳飞《满江红》。等闲,轻易,随便。意思是,不要轻易地虚度年华,让头上频添白发,到老来再懊悔痛哭也枉然了。
23.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抱朴子〃审举篇》引东汉童谣。举、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秀才,才学优异。孝廉,孝悌廉洁。
意思是,推荐的秀才不识字,选拔的孝廉不和父亲住在一起。讽刺地方长官举荐的人才名不副实。2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引齐人言。镃(zi)基,锄。时,指农时。即使人聪明,也不如乘势而上;即使农具好,也得配合季节气候。说明外部条件非常重要。
25.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语见元代高明《琵琶记〃旌表》。争得,怎么能够。意思是,经不起严寒的考验,梅花怎么能那样香艳呢?比喻苦尽甜来。26.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汉代贾谊《过秦论》引野谚(民间谚语)。意思是记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施教以后才知道自己有搞不通之处。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见《论语〃子罕》。天冷了,才晓得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要经得起困难的考验。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语见《孟子〃滕文公下》。淫,迷惑。意思是,富贵不能迷乱其思想,贫贱不能改变其志向,威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30.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语见汉代刘向《说苑〃谈丛》。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贡》也有类似的话:“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泽,有水的洼地。邑,人民聚居的地方。意思是,很小的地方也能找到香草,不大的村落也会有忠于国家的人士。说明处处都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