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第二篇:读高祖本纪有感
刘邦的成功之道 ——读《高祖本纪》有感
谈欣洋 2010013051 美08 刘邦最后成功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用人,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吸收教训,这些都有理可寻却又都片面。
对于刘邦的成功,他自己在置酒雒阳时归纳为:“我能用子房、萧何、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对于这个问题高起、王陵认为:“陛下慢而侮人„„但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所以得天下的关键。
我认为论述刘邦成功之因,以其复杂性应当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上看,同时从刘邦个人性格际遇小角度切入。司马迁的《史记》详细端正,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着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略窥历史的机会。
《史记》因为时代特点、封建观念的影响,难免会带上一点唯心主义的色彩,对于刘邦的出生,《史记》中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的描述。同时“高祖所居常有云气”、“斩白帝”等传闻都被编入。但司马迁并未拘泥于对这些虚无事件的追究,而是客观地表达一种信息。
作为读史的人,我们应当想的不是这些事是否为统治者杜撰或百姓盲信,而应该注意在刘邦得知自己有云气、斩白蛇后“自喜”的状态。司马迁有意无意地强调这种状态正是对人物精炼地表达描述。刘邦喜、自喜、窃喜,在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习惯了逆来顺受,对于统治者或等级差异抱有坚定的态度,即使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时候,这种观念也依然存在。刘邦多次的独喜、说明他本身已有了较为明晰的反叛观念,从内心定义自己高人一等,就像小学生做智商测验发现自己成绩最好一样的优越感,这为他后来的起义、巩固领导地位做了铺垫。同时,刘邦的野心也昭然若揭,他能够很好地利用当时人民迷信的思想状态,为自己巩固势力、收拢人心。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本纪中这一段描写,特别是“遂坐上坐,无所诎。”体现刘邦的自负与自身的傲慢,有一层小人得志的意味,而“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更将刘邦小市民的要面子、虚伪等特点展现出来。
同样表现这一特点的还有“众人举刘邦沛令,刘邦数让”、“诸侯与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又让,不得已,即皇帝位。”可见“让”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久远,让不让、怎么让,是一个学问。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当着群臣的面对父亲不敬,以此为乐,表现刘邦记恨的一面。“高祖朝,太公拥簪,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前后差别,酒后真言,又体现刘邦为人虚假,以自我为中心,慢而侮人,就像一个暴发户一般傲慢自负。
《史记》——《高祖本纪》将刘邦的事迹言行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往往一两句话就阐明了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一两个词就把刘邦的性格特点表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这些精短的句子中,我们又能继续深入,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空间,从而能够前后联系,引申出更多的历史事实来。司马迁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建立在大量考证、大量筛选的基础上的。
从刘邦的事迹中,我们看出刘邦许多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傲慢、圆滑、自负、虚伪”等,放在现代都是人格上的缺陷。因为现在的社会相对公平,人民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而在刘邦的乱世,这些特点又见解帮助了他导致了他的成功,这与当时社会“乱”字的特征又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刘邦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性格特点,总结归纳出自己的一套领导方针,这在他的成功中至关重要。
“郦生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刘邦能及时发现自己所处的问题,也可以是目前的不利状态,并马上将不利转变为有利“摄衣谢之,延上坐。”前后对比,反而使郦生对其产生好感。刘邦其圆滑善变若此。这也同样说明了刘邦时刻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而这一事例不能归入“善于改正错误”这一类,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犯错很多,真正改正很少,他最擅长的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转不利为有利、圆滑掩饰、虚伪做作。刘邦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义帝支持刘邦,义帝死,出不利地位,一大哭,马上转变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变现刘邦虚伪及抓住时机的高超能力。另外,刘邦数项羽十罪,项羽射刘邦中胸“汉王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镇定,立刻化不利为有利,有了面子又稳定了军心。
从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因袭攻武关,破之。用袁生计:愿君王出武关„„ „„都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这都是刘邦善于听取意见的实例,刘邦在这一点痕清醒。正是他比项羽多这一点清醒使刘邦往往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垓下之战一战成功。
而这一清醒有时能克制他本质之中因为不好的特点而犯下的错误。
“刘季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务府库,还军霸上。”充分认识自己,好酒及色但与大业相比,刘邦就显得从容得多。这一纳谏至关重要,为他在鸿门宴脱险打下了基础。若他执意入宫真正触怒了项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可见清醒地认识自己、圆滑地规避错误时很重要的。《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没有写鸿门宴的具体过程,但《项羽本纪》也是我们研究刘邦必不可少的材料。我们看出整个鸿门宴刘邦一直处于清醒的状态,不断化不利为有利,而项羽则混沌得多,看不清本质。一个时刻警惕的大脑也是刘邦成功因素之一。
本纪中还有两处文字:“刘邦还沛,饮酒,起舞泣下以沛为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问病,曰:病可治,高祖嫚骂之,不使治病。”
表现出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依然有着农民的思想意识,重故里,迷信布信医(这与曹操很像),这些小细节的插入,使刘邦更鲜活。
综上所述,刘邦的成功有其性格特点的间接作用,有他“善于纳谏、保持清醒、化不利为有利、为被动为主动、善于把握时机”的直接作用。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它们杂糅一起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乱”字,既体现了时代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人心、道德标准。总之,刘邦成功了,既复杂又简单。虽然是《高祖本纪》
但太史公最后的一段总结是其在本纪中唯一一段个人见解,却对刘邦只字未提,反而总结了朝代更替的轮回规律。“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可谓用心良苦鞭辟入里。对于汉朝一统天下阐述了一个规则性的原因而全文对刘邦的言行描述已然不需要再多用评论了,这就是《史记》的客观性。
最后三个字“葬长陵”,如洪钟之鸣,萦绕不绝。
本文全为个人观点。参考文献: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2010/11/16
第三篇:读项羽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有感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读项羽本纪有感2我多想一直的看着这美丽的夜色啊?作为华人您是第一百位获奖的,祝贺您。它燃烧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节假日里交道路口摩肩接踵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动的车流,就是交警叔叔的笔下书写的音符!爷爷、奶奶、爸爸都哈哈大笑起来,“笑什么笑,我一直都想这么做。放学一回来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看书。
项羽,名籍,字羽,是楚将项燕之后,他从小便胸怀今人难以想象的宏图大志。秦始皇巡游时,他出言:“彼可取而代也”,深深地让古往今来之人感到其少年英雄,志存高远。可想而知,当时说这种话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小项羽能有如此之勇气,也深深地为他推翻秦王朝的暴政埋下了种子。
巨鹿一战,主将宋义久不出战,局势危在旦夕,项羽毅然杀之,破釜沉舟,杀得秦军望风而靡。由此看来,项羽非有勇无谋之辈耳。就其军事统率能力来看,绝非等闲之辈。如果再算上其万夫不当之勇,豪爽而有志、果断行事、讲义气,他是一位将门虎子,天下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有英雄病。项羽事实上和李自成、黄巢等人是半斤八两啊!他刚愎自用、易听信谗言、手段狠毒、极端自负。“鸿门宴”上,他完完全全地暴露了这些缺点,没有杀掉心腹大患刘邦,反而认为他忠心可靠,这导致他走下坡路,最后又从下坡路走向了失败。
项羽在鸿门宴后血洗咸阳:杀秦降王、烧阿宫房、抢劫财物,自封“西楚霸王”,又大封诸侯,把农民起义军辛辛苦苦打来的天下分得乱七八糟。
最终,项羽终被刘邦击败,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至乌江时仅剩26骑,他将乌骓马托付给乌江亭长后与追兵一场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血流成河,尸积如山......项羽自刎而亡......。哀哉!这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在一片楚歌声中带着最后的自负踏上了不归路。
项羽一生十分短暂,有如一颗流星,划破长空,闪烁光辉而又转瞬即逝。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勇敢、刚果、胸怀大志创造了一番宏图大业,又因为自负、残暴、独断专行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读项羽本纪有感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项羽虽然失了天下,但却得到了后世人的肯定。而我们今人活在当下,有的人为了金钱忙忙碌碌,有的人为了名利尔虞我诈,有的人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为了一时安逸玩物丧志。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像项王一样活出自己最最真实的一面,即使历经沧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让人感觉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书本,拾起心情,却又感觉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与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价值观的压迫下生活。虽然能得到上级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羡慕,却在这日复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头来也许我们的墓志铭上会有华丽的语句来形容我们短暂的一生,但是这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样的路,重复了同样的事,人的个性在社会的砂轮不断的砥砺下变的暗淡。
项羽的一生可能比我们很多人都短暂,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虽然他会因为久攻不下而把别人的父亲妻子架在油锅上要挟;虽然他会因为一个官职,把已经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复把玩却不舍得给;虽然他会因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虽然他会为了一个歌姬而愁肠百转。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毫无顾忌的展现了出来呢,比起那些在乎“众口铄金”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总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项羽的这些缺点反而更让他显得亲切与真实。
往事越千年,在品读《项羽本纪》的时候或许才真正能体会李清照发出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后,细心去捡拾,会发现原来项羽带给我们的率真与不羁是如此的珍贵,如同一颗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进的路。
读项羽本纪有感4多少年繁华过往,白云苍狗,历史如烟。多少英雄垂泪杀场,又有多少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提及项羽,脑海中浮现的是千年古战场上猎猎作响的旌旌战旗,是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是金戈铁马背后的尺寸柔情!快意恩仇身死乌江,他是历史的巨人,为历史注入了最有气势的磅礴简章!
读项羽本纪我心中不时涌起一阵阵的感慨。项羽,在一个战争的年代用一份属于自己的豪情成为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那个风雨交接的历史时代演绎了一段英雄本就该有的豪迈。
他,豪情冲天,爱江山,爱美人,痛惜英雄,重情仗义。他是一个足矣让人快意的英雄!
项羽二十四岁便举兵反秦,年幼时就跟随叔父学兵法不学剑术的大志,从来就不曾停歇成为一代英雄的步伐。
鉅鹿之战时,面对比自己多出数倍的大秦雄师,他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的勇气与无畏注定了他以少胜多的战局,注定了各路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精彩瞬间。他可以以少胜多,一生70余战,战无不胜,尽显了儿时就曾积淀的军事才华。
也许司马迁认为霸王的性格太过完美,也或者是项羽的义气和妇人之仁造就了“鸿门宴”这一场让后世不绝惋惜的历史。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范增放走刘邦,曹无伤性命生死,这一切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如果故事不是这样发展,如果刘邦身死鸿门宴,那么何患楚汉相争,哪来四面楚歌?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亦没有是想,历史的结论从来都是肯定的。
谁能说,刘邦小人建立大汉江山是悲剧,谁就是对历史的不尊。试问,没有大汉王朝的建立,何来张赛捧回的那束天山的雪莲?
英雄不一定就可以无限的推动时代的发展,小人也不一定就不当华夏的天下。至少历史告诉我们,汉朝的建立是正确的历史抉择。
四面楚歌,天不待我,英雄悲仓。
当项羽带着800随从,死别虞姬,冲出重围,看着身后的十几人时,我想,他的心是在悲鸣的,后面是不尽的追兵,前面是滚滚的乌江,江后是他情愫中的江东父老。这时,我们昔日的英雄似乎已经累了,想起虞姬的死,想起死去的万千将士,霸王东山再起的豪情似乎已经全无。
当他一人斩杀一百余人于马下,看到他手下一个将士也在追杀他的队伍中,于是他大呼“汝非我贾人人乎,拿我头颅去!”于是拔剑自刎死于乌江畔。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他死的何其潇洒?
萧萧英雄路,茫茫马逐鹿。一代英雄就这样,将遗憾留给后人,也许别人会觉得他的自刎是懦夫的行径,但是我读项羽本纪始终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项羽本纪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通过项羽悲壮的人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智勇双全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项羽本纪有感5你是你,破落的贵族,莽撞的英雄,吴中子弟莫能及的勇士;几千年前的战役,几千年后依旧传颂,因为你是你,西楚霸王——项羽。
“项燕,楚国之将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秦起一时,覆灭六合。你那楚国也随之而亡了。然而即使身为前朝遗民,你那身上却有着楚国贵族,名将后代的任谁也湮灭不了的王者气度。君临天下之霸气,是你。
“书足以记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口出狂言,那是你有实力。才谋远略,力能扛鼎,凡夫俗子望尘莫及。少年鸿鹄之大志,是你。
“彼可取而代之以。”始皇游会稽,庄严肃穆,你却不服其威仪;浊世之下,酷吏之中,你却敢高言:取而代之。敢做敢言之担当,是你。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营赵歇,诛宋义,仅留三日之口粮,却使“当是时,楚兵冠诸侯。”矩鹿之役,历九战,凭五万楚兵破章邯二十万大军。运筹帷幄之头脑,是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客,意在沛公;绝佳机会,你却不齿;箭在弦上,你却犹豫放弃;跑了他,毁了你。唉!为人处世之大度,是你。
“骓不逝兮奈何兮,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兵四围,楚国之歌骤起,连你也没了主意。乌骓宝马,虞姬爱妻,十万大军,如何舍弃。儿女情长之侠骨,是你。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乌江水畔,渡者生,留着死。而你却因“无颜”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是糊涂还是明白?舍生取义之浩气,是你。
我的将军,我的霸王,我的项羽,你有你的虞姬,你有你的乌骓,生陪你,死为你;人生短短数十载,得一红颜,有一知己,足矣。霸王,你的死不是悲剧,是个传奇。
读项羽本纪有感6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
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
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的诺言都一一实现了……重聚战将后,那个悲美英雄悠悠问道:何如!就在此处,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气所震慑,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钦佩上了他,即便,这个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欢的:因为他的自负,他的优柔……末路的英雄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何况那个英雄是项羽,那个场景是在垓下。
总观全篇,项羽的诸多缺点导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数忍喜欢,他实在是过于嗜好杀戮:在发迹之前,诱杀无辜县令,而那人正是要资助他去暴的资助者;而后,他又杀卿子冠军宋义,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宋义延误战机,只为保己,而这个人又是义帝亲封的上将军,谋略过人,亦曾经预言过项梁的失败;而后项羽屠咸阳,坑秦兵,尽失民心。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的人,后人仅仅因为那段霸王别姬的逸事,乌江自刎的悲壮,便十分的怀念他,赞誉他为悲美英雄,所谓英雄,不单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德行!
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将,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人内心里并没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说是胸无大志。徒有谋臣范增却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项羽这个悲美英雄也只好在历史上来充当这样一个让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怜的矛盾角色了。
读项羽本纪有感7成王败寇转头空,红颜乌江拔剑刎。
佳影香销楚歌声,我怜霸王失佳人。
不忍江东三户亡,离殇自留冲敌阵。
不愿吴楚付战火,弃剑赠马死城东。
暗流穷尽,红颜梦,一世情殇
时光的尘埃,抹不去相思的涟漪。就象一个回眸,一个眼神,就定格在爱的十字架上。一生的纠缠,是那么的此起彼伏,谁能忘记那天涯路,人生漫漫,其乐融欢。真爱,就象一个爱的锁链,把痛苦的相思锁紧。那菩提树下的爱和婆罗印上的镌刻,都是那么的铭刻,烟雨迷蒙的樵头,是否能看到恋人的影,在徘徊。
一种无言的痛,永远的埋在心间。半夜透凉的心境,唯有自己独饮。不想在去扯开薄薄的纱,揭开那伤心事,只有玉枕纱幔,在梦里情牵。
就象昨夜的雨疏雨骤,无法忘记那绝情的画面。你的脸似冰霜,嘴吐寒冰,把我对你的爱定格在那空茫场上。似利剑穿心,我象一只东倒西歪的帆,没有了着力点,那痛苦的船不知飘摇到何处,才是我爱的彼岸。
也许,应验了那句话:“爱得越深恨就越深的道理。”此时就象被绑在痛苦的十字架上,任凭你在我的身上抽打刮割,我都无所谓,因为我早已属于你,即使你把我粉身碎骨,我都愿意,谁让我是你的,一生一世都无法券改的允诺。
你的暗香盈秀,似把我醉在黄花酒中。我醉,我晕,我象被你驾驭在云顶上。那美,那幸福,那回味的滋味叫我魂牵梦绕,似爱的卷帘风,把我的美梦盈牵。我象在惊涛骇浪里执箫抒怀,在波澜壮阔里吹笛奏爱,就象你美丽的曼妙,在我心海里荡漾,我象牵着红鹦鹉的脚在飞,在荡。那美若仙境的抵触,总是徘徊在我的心间,是那样的抹不去,似藤藤的丝连,叫我心碎的缠绵。
爱呀?怎么这么难!爱你时是那么的惊涛骇浪,不爱你时就象冷若冰霜。是现实的无奈,还是爱得不够深浅。总而言之,爱难道真的是捧场做戏。爱就爱了,不爱就一拍既散。很现实,也很残酷。倘若你要去捡回爱的肥和瘦,到死你也不会明白。不真心,永远得不到爱,只有空徘徊,才是你的无奈。
我们谁都想过风花雪夜的日子,我们谁都想天长地久,地老天荒。可是现实又是怎样呢?你想人家不想,你爱人家不爱,那不就是空徘徊,又无奈的结局吗?你此时想放下,又放下不了,你爱她是那么的至深,甚至说已经到了顶峰。但人家对你的爱,只是涉取,根本一点也没有打动人家的心,或者说只是和你玩玩而已,不值得一提。是你的不够诚心没有打动她,还是你的千般疼爱叫她生厌,纵然一句话,她归根结底就不爱你,只是你的一相情愿罢了,这不就是所谓的单相思吗?女人苦,男人更苦,特别是被这样女人抛弃的男人,还那样的痴爱人家,更是苦不堪言。
都说拨开云雾见晴天,到现在还是那样呢?我就象在你的一团迷雾中生活着和痴恋着,那单相思的苦,只有我独自忍受。锁楼不住空留走,人去楼空万捷径。枯草,小径空徘徊,冷落寒秋独自忍。
暮霭凌空,画楼捷径。我就象一只寒鸦在凄怆的寒夜里飞奔,折腾。屋里洒落遗弃的银川瀑布,早已被你的嫚纱莲影卷走,我象惆怅的庐户,象僧侣在孤庙里踌躇。
极目远眺,芳草天涯,那些参差的烟树,找不到栖息的处所,就象在云雾里飘楚,在晚霁的.烟波里野渡,独影摇红,一片凄清苦雨,那般爱里词穷。
别愁纷絮,一切都在空茫中。想催年更景,一切都是烟云。想找回云雾里的烂漫,可老天不肯着眼。只有肝肠寸断,在爱的云雾里飘游,苦了天,苦了地,苦了爱的自己。
天涯海角谁知我心愁,唯有我独自令。
读项羽本纪有感8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挥千军万马,却与在刘邦的战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终在乌江含泪自刎。项羽为贵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发家,直到使得天下诸侯归顺,证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样在后来的战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众叛亲离,走向失败的呢?这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首先,项羽作为楚国贵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优势,在项羽本纪中范增对项梁说道:“当初楚怀王受骗入秦国,楚人无不同情楚怀王。秦灭了六国,只有楚国最为无辜,项君世代为楚将,所以大家都来投靠项君,以兴复楚国。”由此可以看到,项羽和项梁利用人们的心理而顺利起家,又因为项梁善于用人,年长有谋略而得到了众人的推崇与信服,项羽通过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项羽天生气度不凡。有人说他刚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罢,但是它具有的勇敢与开创精神,是众人无法比拟的。巨鹿一战中,项羽能够杀掉上将军宋义,劝说众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胆识与谋略。宋义也非等闲之辈,在项梁和章邯对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项梁必败,并劝说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准备,深得楚怀王的赏识,尽管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错误,但如此轻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项羽的才华。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确实符合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绝地而后存”的说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气高涨,取得了大捷。项羽本纪中提到过项羽年少时叔父教他学习,最初是写文章,项羽不学,使用兵器,项羽依然对此表示蔑视,他说:“我要学的是敌万人的学问。”但后来又没有认真学习兵法。但通过这一次对兵法的使用来看,项羽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与军事家。他的气度与开创精神也是的诸侯对他顶礼膜拜,成为了首领。
项籍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力气超过常人。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刘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实际中没有相应提及,但据本人推测应该顶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远远不及项羽。从自身的各方面条件来看项羽显然占据了很大优势,但是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刘邦会将项羽逼入绝境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呢?这也得从项羽自身分析。
首先,项羽对于天下局面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刘邦的实力。而刘邦恰巧又是装孙子的能手。估计项羽开始真正注意重视是在楚怀王指令“先入关者先为王”,刘邦占了便宜去攻击秦军然后入关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脾气暴躁的项羽哪能容得刘邦称王这种事发生,所以立誓除掉刘邦。而刘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又向项羽认错又说好话,最终使项羽放松了戒心,趁着项羽摇摆不定之时溜之大吉。多年的明争暗斗中,项羽始终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刘邦却低调的不断积蓄实力,赢得民心直到实力相当才与项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项羽拍在了沙滩上。项羽对于对手实力的认识存在缺陷,使得他没有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酿成了苦果。
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项羽霸气,勇猛,自信,敢作敢当,具有领导者的风范,但同时性格也存在着易意气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残暴的弊病。历史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襄城将守城军民活埋,擅自废掉义帝自立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当初周厉王时,用各种严苛刑法堵住国人的嘴,以为这样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实际上就像进谏的臣子所说:“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积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样的道理,项羽的种种作为只能让诸侯畏惧,而并不能像刘邦那样通过宽厚仁义而使得诸侯从内心归顺。这也可以说是项羽的浅陋之处吧。看完项羽本纪又联想到秦始皇,因为这两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呢?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秦国政权当时传到嬴政时已经非常强盛,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下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秦始皇虽然为人也暴虐阴险,但是他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能隐忍,“我即使对这个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满,对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会去采纳。“这不得不说是秦始皇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项羽,天下有刘邦这个强劲的对手,又缺乏对于自身的修养与反省,最后只得发出类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褒也罢,贬也罢,一点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项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会遗忘,那个曾经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豪杰。
读项羽本纪有感9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好意思,我又进入话唠模式了。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碭。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然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章邯就派长史欣去秦宫请示汇报,但是赵高把持秦政,让长史欣等了三天还没见到赵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军中,帮章邯分析,推测赵高可能害章邯:“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同时,陈余也写信劝章邯叛秦,章邯犹豫了。偷偷派人与项羽定约。约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军。此时败军章邯固然已无战意,胜者项羽军也粮草怠尽人困马乏,于是两军于洹水南殷墟议和。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但是,主帅是降了,士兵却出了乱子: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难免傲慢,如今情势改变,诸侯吏卒自然对秦兵多有奴虏行为,秦兵们私下就有了怨气。诸将听到风声,告之项羽,“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项羽以为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唉,一声叹息。不知道当时章邯等人对此事作何感想……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读项羽本纪有感10之所以称之为粗读,主要是时间不足,又患于文言文功底的浅薄,几乎只是草草浏览,若要说读懂,则还是靠了译文。虽说如此,凭借这次的阅读和已往对项羽这个人的认识,还是产生了一些想法与见解,借此表述一下而已。
他是狗熊,亦或是一代枭雄?读罢掩卷,这个问题却始终挥之不去。也许,项羽真就是两者的统一吧。若是客观的评价历史,单方面的不满,单方面的崇敬都是不可以的。虽说《史记》中掺杂了许多司马迁的观点,字里行间溢出的是他的感情,他的思想,但是,却仍旧有许多地方,他的情感与我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指望着什么还原历史真相,我更渴望从人性,从项羽的本质上来阅读《史记》,从中发掘我想要的。
他是熊。在书的开头就草草地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少时的项羽,几乎可以说成是一事无成,他没有毅力,不用心钻研,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浮躁之气。由此联想,20余岁的他,血气方刚,头脑发热,又怎能敌过能屈能伸,老奸俱滑,沉着稳重的50余岁的刘邦呢?
他是雄。他是贵族出身。“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在封建社会初期,贵族出身,加之秦王暴政,项羽不知凭此笼络了多少民心。又加之“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更是说明了项羽先天条件好,有着成为一代豪杰的各种条件,枭雄之相!
他是熊。本已接近“天下无敌”的他,在鸿门宴上坦言“此沛公左司王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此出卖了为他报信的曹无伤,可见做人之无心机;又“君王为人不忍”,不杀刘邦,错失良机,可见之优柔寡断;又“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显示其人目中无人,骄傲自大,不够低调。
他是雄。汉二年春,“项王乃西从大萧,晨击汉军而来,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体现了他的作战才能,英勇善战,为人们所敬佩,感慨。
他是熊,碍于面子与那层虚荣与羞耻之情,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亡我,我可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勇气与希望。过了江东,发生了什么事情,又有谁会知道呢?历史也许就在项羽的一念之间而被颠覆,为什么不勇于尝试呢?逃避的人是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绝不是勇士!
他是雄。司马迁曰:“夫秦失政,陈涉难守,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王诸侯来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他是熊。司马迁又曰:“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征经营下下,五年卒之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由引观之,项羽的确是“熊”与“雄”的统一。既然没有绝对,没有所谓的尽善尽美,那么我将尽力学习项羽的“雄”的一面,摒弃项羽“熊”的一面,“博古以为通今”,就让项羽的故事永远尘封在历史的卷轴之中,让我的故事在明天更加精彩!
第四篇: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除了课本上的史记内容外,我还未曾读过其中的其他传记。通读完高祖
本纪原文后,略晓高祖的生平经历,但仍需要借助翻译结合原文来阅读。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在此刻一览无余,精炼的语言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主观思考。其间的孰是孰非都绝非定论,我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好好品味秦末
那段纷扰的历史。史记中记载高祖是其母刘媪梦中与龙交合所生,龙颜美髯,所到之处常出现龙。如此传奇 的身世,可见高祖注定有个不平凡的人生。他曾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成帝王之心,应由此时此刻而生。大丈夫有志,则求必非远。
我决定分析高祖成功的因素。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字里行间透露出高祖成功的因素有这么几项,首先是君命天授,其次他善于用人,再者是他善于抚慰百姓,以及他的随机应变,当然必不可缺的是他的能
屈能伸。高祖本纪开篇就叙述了很多高祖早期的神话经历,从出生到吕公将女儿许配给他,到老人预言看相,再到高祖斩蛇。这些都无不在神化高祖的形象。让人们深信不疑高祖就是天生要有所大作为的人。高祖本身
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他渴望权力,虚荣和别人对他的畏惧心,这些不难从初期看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显示出高祖干大事之心。都说成大事者要不拘
小节,不以事小而不为。其实就现在看来高祖的最终能成功还是很有争议。高祖出生低微,油腔滑调,常人
很难看出他将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是吕公看出他的不凡,慧眼识人。一个人的成功,机缘巧合也是非常重要 的。高祖除了被人识之外,也慧眼识人。知道哪些人能为他所用,依人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
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
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而项羽则疑人,让陈
平、亚父范增、韩信都离开他。赢得天下之后,高祖曾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
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高祖
深知自己的缺点也了解别人的长处利用他们的优势替他扫天下,最终获得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会安抚人。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
性,为他卖命。而项羽“则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失天下,算是意料 之内。
所用总结下来高祖刘邦就是凭借以上的优点一扫天下。
第五篇: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范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梁茂鲁
人间重曲多阴谋,天地直汉刎乌江 成王败寇盖棺论,谁向青史说沧桑。
乌江亭畔草萋萋,项王当日血染衣。王图争霸需诡计,从此人间正气低。少年学剑不读书,一战成名万骨枯。六王来朝天下定,高祖原是汉中出!刚愎自用一武夫,生来神力胆气粗。可笑世间生死手,沙场之外小黑屋。、3、24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