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高祖本纪

时间:2019-05-14 18: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 高祖本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 高祖本纪》。

第一篇:史记 高祖本纪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第二篇:《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读书笔记(高祖本纪)

刚刚拿到这一堆《史记》,四本,一厚摞,还是古本的,不仅仅没有白话译文,连解释都是文言文,实在没有什么读下去的欲望,只想着让它当个摆设。

我翻开《史记》的第一次,翻的就是高祖本纪第八,其实这符合逻辑,五帝夏商周都太具有神话特色,而且很乱,体现不了《史记》的精髓,秦始皇秦朝,也过于熟悉。汉高祖则处于我不太了解的领域,又毕竟《史记》写于汉朝,不看看这位老汉朝祖宗有些不太妥。

读完之后,感觉是,很乱,天下分分合合,今天我归附你,明天我就可能归附他,诸侯名称不断更换,人也在不断更迭,举一个例子,韩信在短短几年中就变过三个诸侯名,齐王,楚王,淮阴侯,书也不交代,所以说没有译文的确很难看。

刘邦最后成功了,最终战胜了项氏,最终建立大一统帝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些许心酸。司马氏在写的时候,重点还是写了这位开朝皇帝成功的一面,那些陋习,像奸诈、虚伪,作者有所摒弃,可见《史记》并不很真实(有时候很不真实,五帝夏商周就暂且不算了,毕竟缺少文献,较为落后,高祖本纪开张就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也就是说高祖石龙的后代,你说高祖“隆准而龙颜”长得有龙貌就算了,非得说人家是龙的后代,这不是瞎说么),项羽呢?一生正气,勇猛无比,但却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毕竟“强者为王,败者为寇”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冰冷,不得不让人感慨,无奈。刘邦自己没啥本事人品差劲,出身低微,胸无大志,无雄才伟略,但他却领着一帮豪杰推翻暴秦,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汉国,不可思议是吗?不是的 《史记》中有“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可见这个人的确有一双能赏识人才的慧眼,也难怪那么多人追随他呢。高祖的一生可谓坎坷,他和项羽争霸,输多赢少,但也就是最后一仗,刘邦统一了天下,世界真的很无情吗?是的,但它至少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人。

内容方面不多说,自己理解得也不是特别好。

今后在社会中,有着特殊才能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就必须要有汉高祖刘邦这样自身其它能力不行,但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这种人注定是伟大的。就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完全不需要是在各个方面都是精英级的人,甚至根本不需要,拿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说,人家不也是大学本科期间学化学的吗,研究生也就是在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读,博士是读的法学,由此看来,他没有系统地学过经济知识,对经济学的很多公式闻所未闻,那么***就不能当国家主席吗?当然可以,他一样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因为他有着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张高丽这四个学经济、金融的大将。

能笼络一帮人为自己干事的是真英雄,汉高祖刘邦是也、毛泽东是也、习近平是也。

第三篇: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除了课本上的史记内容外,我还未曾读过其中的其他传记。通读完高祖

本纪原文后,略晓高祖的生平经历,但仍需要借助翻译结合原文来阅读。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在此刻一览无余,精炼的语言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主观思考。其间的孰是孰非都绝非定论,我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好好品味秦末

那段纷扰的历史。史记中记载高祖是其母刘媪梦中与龙交合所生,龙颜美髯,所到之处常出现龙。如此传奇 的身世,可见高祖注定有个不平凡的人生。他曾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成帝王之心,应由此时此刻而生。大丈夫有志,则求必非远。

我决定分析高祖成功的因素。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字里行间透露出高祖成功的因素有这么几项,首先是君命天授,其次他善于用人,再者是他善于抚慰百姓,以及他的随机应变,当然必不可缺的是他的能

屈能伸。高祖本纪开篇就叙述了很多高祖早期的神话经历,从出生到吕公将女儿许配给他,到老人预言看相,再到高祖斩蛇。这些都无不在神化高祖的形象。让人们深信不疑高祖就是天生要有所大作为的人。高祖本身

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他渴望权力,虚荣和别人对他的畏惧心,这些不难从初期看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显示出高祖干大事之心。都说成大事者要不拘

小节,不以事小而不为。其实就现在看来高祖的最终能成功还是很有争议。高祖出生低微,油腔滑调,常人

很难看出他将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是吕公看出他的不凡,慧眼识人。一个人的成功,机缘巧合也是非常重要 的。高祖除了被人识之外,也慧眼识人。知道哪些人能为他所用,依人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

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

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而项羽则疑人,让陈

平、亚父范增、韩信都离开他。赢得天下之后,高祖曾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

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高祖

深知自己的缺点也了解别人的长处利用他们的优势替他扫天下,最终获得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会安抚人。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

性,为他卖命。而项羽“则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失天下,算是意料 之内。

所用总结下来高祖刘邦就是凭借以上的优点一扫天下。

第四篇:《史记》选读教案 高祖本纪

二.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三.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句中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四)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的样子)五.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

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

“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

“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氾水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氾水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

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六.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

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七.艺术手法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

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2)武负贳酒()(3)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5)乃绐为谒()(6)降轵道旁()

(7)乃以秦王属吏()(8)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9)日夜跂而望归()(10)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11)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12)高祖奉玉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3)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6)乃绐为谒曰“贺钱万”(7)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8)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译文: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译文: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文: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译文: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善:交好

D.吕公者,好相人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①隆准而龙颜B.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高祖为亭长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

(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译文: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古义今义(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古义今义(3)会项伯欲活张良古义今义(4)沛公然其计,从之古义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

(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

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吾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道歉 C.①掌管②交往③道歉D.①掌管②游玩③道歉

12、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子之居楚何官③平,反覆乱臣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B.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⑤D.③④⑥、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试题答案】

1.(1)bēi(2)shì(3)chóu(4)yáo(5)dài(6)zhǐ(7)zhǔ(8)xiǎng(9)qì(10)gāi(11)fàn(12)zhī

2.(1)水边,水岸(2)赊欠(3)售,卖出(4)同“徭”,服役(5)看不起(6)欺骗,诈说名帖,这里的名帖上兼写着进献礼品的价值(7)异,与一般人不同(8)示众

3.(1)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2)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3)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4)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善于看相)

5.A(B.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作为,被。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A 7.(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8.(1)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2)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3)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9.(1)称王大王(2)抵抗距离(3)使……活下来生活,存活(4)听从跟从

10.(1)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2)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11.C 12.B

13.D(A.逃跑B.男子C.事奉)14.D 15.B

第五篇:《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司马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刘邦做皇帝的根据。首先是君命天授。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抚百姓。

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又能把握兵权和人事权以防止喧宾夺主,不致失去对人才的控制,像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能屈能伸,果敢能决。按李宗吾的话说就是“面厚心黑”。

刘邦有急智。在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不但不及时救援,反而趁机要封,“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量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经张良、陈平暗示后,“汉王也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在与项羽对决时,刘邦曾被伏弩射中,“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以定军心。在鸿门宴前夜项伯来通风报信的时候,刘邦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急忙套近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关键时候逃过一劫。很多事例都表现了刘邦的急智,按现在的话说叫“危机处理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能力。

下载史记 高祖本纪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 高祖本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记高祖本纪》总结课教案(大全)

    《高祖本纪》总结课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2.了解作者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时间安......

    高祖本纪 教案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结合《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给为谒曰‘贺万钱......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高祖本纪读后感

    天有道,人无常 ——学习《高祖本纪》有感 历史流转,造了时势,于是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事造了英雄,英雄不一类。 两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英雄人物如沧海遗珠,串成历史的帘......

    高祖本纪教案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高 祖 本 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高祖本纪教案

    教学课题:《高祖本纪》 教案背景: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

    史记本纪

    前些年看《史记》只顾其中的故事吸引了,而这两天重新看《史记》则有另一些感悟,也有很多不解的疑问。就拿前12个本纪来说吧。 《五帝本纪》 我认为这个本纪只能当参考而不能定......

    《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材料]

    《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