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祖本纪有感

时间:2019-05-11 23: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高祖本纪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高祖本纪有感》。

第一篇:读高祖本纪有感

刘邦的成功之道 ——读《高祖本纪》有感

谈欣洋 2010013051 美08 刘邦最后成功了,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用人,有人说是因为他善于吸收教训,这些都有理可寻却又都片面。

对于刘邦的成功,他自己在置酒雒阳时归纳为:“我能用子房、萧何、韩信,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而对于这个问题高起、王陵认为:“陛下慢而侮人„„但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所以得天下的关键。

我认为论述刘邦成功之因,以其复杂性应当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上看,同时从刘邦个人性格际遇小角度切入。司马迁的《史记》详细端正,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着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略窥历史的机会。

《史记》因为时代特点、封建观念的影响,难免会带上一点唯心主义的色彩,对于刘邦的出生,《史记》中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的描述。同时“高祖所居常有云气”、“斩白帝”等传闻都被编入。但司马迁并未拘泥于对这些虚无事件的追究,而是客观地表达一种信息。

作为读史的人,我们应当想的不是这些事是否为统治者杜撰或百姓盲信,而应该注意在刘邦得知自己有云气、斩白蛇后“自喜”的状态。司马迁有意无意地强调这种状态正是对人物精炼地表达描述。刘邦喜、自喜、窃喜,在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习惯了逆来顺受,对于统治者或等级差异抱有坚定的态度,即使在“天下苦秦久矣”的时候,这种观念也依然存在。刘邦多次的独喜、说明他本身已有了较为明晰的反叛观念,从内心定义自己高人一等,就像小学生做智商测验发现自己成绩最好一样的优越感,这为他后来的起义、巩固领导地位做了铺垫。同时,刘邦的野心也昭然若揭,他能够很好地利用当时人民迷信的思想状态,为自己巩固势力、收拢人心。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本纪中这一段描写,特别是“遂坐上坐,无所诎。”体现刘邦的自负与自身的傲慢,有一层小人得志的意味,而“乃绐为揭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更将刘邦小市民的要面子、虚伪等特点展现出来。

同样表现这一特点的还有“众人举刘邦沛令,刘邦数让”、“诸侯与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又让,不得已,即皇帝位。”可见“让”这一行为在中国历史久远,让不让、怎么让,是一个学问。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当着群臣的面对父亲不敬,以此为乐,表现刘邦记恨的一面。“高祖朝,太公拥簪,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前后差别,酒后真言,又体现刘邦为人虚假,以自我为中心,慢而侮人,就像一个暴发户一般傲慢自负。

《史记》——《高祖本纪》将刘邦的事迹言行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往往一两句话就阐明了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一两个词就把刘邦的性格特点表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这些精短的句子中,我们又能继续深入,发现其中隐藏的巨大空间,从而能够前后联系,引申出更多的历史事实来。司马迁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建立在大量考证、大量筛选的基础上的。

从刘邦的事迹中,我们看出刘邦许多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傲慢、圆滑、自负、虚伪”等,放在现代都是人格上的缺陷。因为现在的社会相对公平,人民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而在刘邦的乱世,这些特点又见解帮助了他导致了他的成功,这与当时社会“乱”字的特征又有分不开的关系。

但刘邦正是利用了自己的性格特点,总结归纳出自己的一套领导方针,这在他的成功中至关重要。

“郦生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刘邦能及时发现自己所处的问题,也可以是目前的不利状态,并马上将不利转变为有利“摄衣谢之,延上坐。”前后对比,反而使郦生对其产生好感。刘邦其圆滑善变若此。这也同样说明了刘邦时刻处于一种清醒的状态。而这一事例不能归入“善于改正错误”这一类,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犯错很多,真正改正很少,他最擅长的不是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转不利为有利、圆滑掩饰、虚伪做作。刘邦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义帝支持刘邦,义帝死,出不利地位,一大哭,马上转变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变现刘邦虚伪及抓住时机的高超能力。另外,刘邦数项羽十罪,项羽射刘邦中胸“汉王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镇定,立刻化不利为有利,有了面子又稳定了军心。

从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因袭攻武关,破之。用袁生计:愿君王出武关„„ „„都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这都是刘邦善于听取意见的实例,刘邦在这一点痕清醒。正是他比项羽多这一点清醒使刘邦往往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垓下之战一战成功。

而这一清醒有时能克制他本质之中因为不好的特点而犯下的错误。

“刘季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务府库,还军霸上。”充分认识自己,好酒及色但与大业相比,刘邦就显得从容得多。这一纳谏至关重要,为他在鸿门宴脱险打下了基础。若他执意入宫真正触怒了项羽,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可见清醒地认识自己、圆滑地规避错误时很重要的。《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没有写鸿门宴的具体过程,但《项羽本纪》也是我们研究刘邦必不可少的材料。我们看出整个鸿门宴刘邦一直处于清醒的状态,不断化不利为有利,而项羽则混沌得多,看不清本质。一个时刻警惕的大脑也是刘邦成功因素之一。

本纪中还有两处文字:“刘邦还沛,饮酒,起舞泣下以沛为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问病,曰:病可治,高祖嫚骂之,不使治病。”

表现出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依然有着农民的思想意识,重故里,迷信布信医(这与曹操很像),这些小细节的插入,使刘邦更鲜活。

综上所述,刘邦的成功有其性格特点的间接作用,有他“善于纳谏、保持清醒、化不利为有利、为被动为主动、善于把握时机”的直接作用。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它们杂糅一起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个“乱”字,既体现了时代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人心、道德标准。总之,刘邦成功了,既复杂又简单。虽然是《高祖本纪》

但太史公最后的一段总结是其在本纪中唯一一段个人见解,却对刘邦只字未提,反而总结了朝代更替的轮回规律。“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可谓用心良苦鞭辟入里。对于汉朝一统天下阐述了一个规则性的原因而全文对刘邦的言行描述已然不需要再多用评论了,这就是《史记》的客观性。

最后三个字“葬长陵”,如洪钟之鸣,萦绕不绝。

本文全为个人观点。参考文献: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2010/11/16

第二篇: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读史记高祖本纪有感

说来惭愧,身为一名大学生,我除了课本上的史记内容外,我还未曾读过其中的其他传记。通读完高祖

本纪原文后,略晓高祖的生平经历,但仍需要借助翻译结合原文来阅读。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在此刻一览无余,精炼的语言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主观思考。其间的孰是孰非都绝非定论,我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好好品味秦末

那段纷扰的历史。史记中记载高祖是其母刘媪梦中与龙交合所生,龙颜美髯,所到之处常出现龙。如此传奇 的身世,可见高祖注定有个不平凡的人生。他曾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成帝王之心,应由此时此刻而生。大丈夫有志,则求必非远。

我决定分析高祖成功的因素。通过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字里行间透露出高祖成功的因素有这么几项,首先是君命天授,其次他善于用人,再者是他善于抚慰百姓,以及他的随机应变,当然必不可缺的是他的能

屈能伸。高祖本纪开篇就叙述了很多高祖早期的神话经历,从出生到吕公将女儿许配给他,到老人预言看相,再到高祖斩蛇。这些都无不在神化高祖的形象。让人们深信不疑高祖就是天生要有所大作为的人。高祖本身

也有这方面的自信。他渴望权力,虚荣和别人对他的畏惧心,这些不难从初期看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显示出高祖干大事之心。都说成大事者要不拘

小节,不以事小而不为。其实就现在看来高祖的最终能成功还是很有争议。高祖出生低微,油腔滑调,常人

很难看出他将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是吕公看出他的不凡,慧眼识人。一个人的成功,机缘巧合也是非常重要 的。高祖除了被人识之外,也慧眼识人。知道哪些人能为他所用,依人而用。《史记》曰:“吕后问:‘陛

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

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而项羽则疑人,让陈

平、亚父范增、韩信都离开他。赢得天下之后,高祖曾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

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

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见高祖

深知自己的缺点也了解别人的长处利用他们的优势替他扫天下,最终获得天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让人有盼头,会安抚人。所以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

性,为他卖命。而项羽“则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失天下,算是意料 之内。

所用总结下来高祖刘邦就是凭借以上的优点一扫天下。

第三篇: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2)外貌。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对人的纯粹认识。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

第四篇:史记 高祖本纪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第五篇:高祖本纪 教案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结合《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给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的记述,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研习、合作探究、适度拓展、巩固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2.通过专题文本的研究,理解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真正含意。【活动过程】 活动一:自主研习

1. 回忆《史记》相关常识,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高祖本纪》。①《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②本纪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五帝本纪》《正义》引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张守节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史通•本纪》说:“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据此,“本纪”为最尊贵之名称,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使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兴衰发展线索分明。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2.《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a.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b.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c.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d.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e.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f.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活动二:合作探究

1.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①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②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③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④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a.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b.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c.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d.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e.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3.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司马迁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对刘邦形象加以塑造的?

a.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b.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c.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活动三:适度拓展

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活动四:巩固提升

完成《学习与评价》

下载读高祖本纪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高祖本纪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高祖本纪读后感

    天有道,人无常 ——学习《高祖本纪》有感 历史流转,造了时势,于是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事造了英雄,英雄不一类。 两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英雄人物如沧海遗珠,串成历史的帘......

    高祖本纪教案

    本学期总第 课时 年 月 日执教 高 祖 本 纪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高祖本纪教案

    教学课题:《高祖本纪》 教案背景: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

    《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材料]

    《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祖本纪》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读书笔记(高祖本纪) 刚刚拿到这一堆《史记》,四本,一厚摞,还是古本的,不仅仅没有白话译文,连解释都是文言文,实在没有什么读下去的欲望,只想着让它当个摆设。 我翻开《史记》......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梳理文章所选用的基本事件。 2.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3.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塑造......

    高祖本纪教案(含五篇)

    高 祖 本 纪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刘凤宝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3、感悟文本,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