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祖本纪 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引入坐
省略句
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
判断句
小结: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
是迁也
判断句
与项羽决胜垓下
省略句
省略“于”
二、小结: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高祖本纪
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三、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四、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请从对比、讽刺、细节、个性化语言等方面谈谈《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高祖本纪
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善于看相)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A.①隆准而龙颜
B.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高祖为亭长
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作为,被。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A)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
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古义:称王
今义:大王
.(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义:抵抗
今义:距离 .(3)会项伯欲活张良
古义:使„„活下来
今义:生活,存活 .(4)沛公然其计,从之
古义:听从
今义:跟从 .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第二篇:《高祖本纪》教案
《高祖本纪》 教案 练习
二.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三.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四.《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定都)
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
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
喟然太息曰(„„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功劳)还军霸上(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断);
汉王复入壁(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
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大约); 意豁如也(„„的样子)
五.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氾水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氾水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六.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
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七.艺术手法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模拟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大泽之陂()(2)武负贳酒()
(3)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
(5)乃绐为谒()(6)降轵道旁()
(7)乃以秦王属吏()(8)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9)日夜跂而望归()(10)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11)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12)高祖奉玉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2)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3)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4)高祖常繇咸阳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6)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7)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8)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3、翻译下列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译文:
(2)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译文:
(3)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译文:)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隆准而龙颜 B.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高祖为亭长 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
(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
(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古义 今义
(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义 今义
(3)会项伯欲活张良 古义 今义
(4)沛公然其计,从之 古义 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
(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吾游 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道歉
C.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歉
12、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覆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B.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15、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试题答案】
1.(1)bēi(2)shì(3)chóu(4)yáo(5)dài
(6)zhǐ(7)zhǔ(8)xiǎng(9)qì(10)gāi
(11)fàn(12)zhī
2.(1)水边,水岸(2)赊欠(3)售,卖出(4)同“徭”,服役(5)看不起(6)欺骗,诈说 名帖,这里的名帖上兼写着进献礼品的价值(7)异,与一般人不同(8)示众
3.(1)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2)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3)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客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4)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4.D(善于看相)
5.A(B.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作为,被。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A
7.(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8.(1)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
(2)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3)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9.(1)称王 大王(2)抵抗 距离(3)使„„活下来 生活,存活(4)听从 跟从
10.(1)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2)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11.C 12.B
13.D(A.逃跑 B.男子 C.事奉)
14.D 15.B
详细请见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高祖本纪 教案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高祖本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2.结合《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给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的记述,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实录精神。
过程与方法
自主研习、合作探究、适度拓展、巩固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2.通过专题文本的研究,理解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真正含意。【活动过程】 活动一:自主研习
1. 回忆《史记》相关常识,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高祖本纪》。①《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②本纪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五帝本纪》《正义》引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张守节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史通•本纪》说:“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据此,“本纪”为最尊贵之名称,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使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兴衰发展线索分明。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2.《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a.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b.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c.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沛公引兵西(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d.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e.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系颈以组
4.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f.虚词积累 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3.以
乃以秦王属吏(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
可以有大功(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活动二:合作探究
1.用简要短语(身份特征)概括文章情节: ①刘邦出生:蛟龙俯身而出世,写出了刘邦的不凡。
②平民刘邦:好酒及色、不事生产、壮志初现、诈称“贺千万”的无赖之举。③将帅刘邦: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
④帝王刘邦:氾水称帝、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2.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人物的形象得到充分地展示。在本文中,记叙了刘邦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活动,请大家结合“阅读与探讨”第3题分组讨论在各个阶段刘邦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特点,用事实加以印证。)
a.有远见卓识。入关不如约称王树威望(以退为进);与民约法三章赢民心。(刘邦取胜之基)
如皋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活动单
b.智谋超人。突出的表现在军事才能上。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
c.善于用人。在入关灭秦、楚汉相争、大败项羽等战争中,刘邦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于将将。如垓下之战,使用韩信,充分展示其才干,大败项羽。
d.狡诈无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e.卑鄙残暴。未央宫戏弄老父亲,“阅读与探讨”的练习3中的“推坠儿女自逃命”及“则幸分我一杯羹”两个故事。
总结:帝王,天之子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都应是人世间的道德准则。但在司马迁的笔下,作为一代帝王刘邦,一个政治家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在展示一个政治家形象的同时,也写出“平民刘邦”的无赖、“将帅刘邦”的残暴、“帝王刘邦”的卑鄙等性格特征。刘邦被拂去神圣和灵异的光环,还之以凡夫俗子的本相。这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写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司马迁的身上看到,作为一名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从中更能体会到在《报任安书》一文中那种忍辱践志的巨大动力。3.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司马迁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对刘邦形象加以塑造的?
a.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在“将帅刘邦”中,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各自采取的措施,突出刘邦的宽厚仁慈,从而赢得民心,奠定以后胜利的基础。b.用讽刺的手法臧否历史人物。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一节,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的描摹。
c.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赊酒、诈言“贺千万”、观始皇而叹等细节,展示刘邦的性格的各个侧面。活动三:适度拓展
谈谈《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活动四:巩固提升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四篇:高祖本纪读后感
天有道,人无常 ——学习《高祖本纪》有感
历史流转,造了时势,于是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事造了英雄,英雄不一类。
两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英雄人物如沧海遗珠,串成历史的帘。时间从不停歇,无了遗迹,那些过往总难为人知,英雄也因了这史册留名,万世流芳。然而人无至人,历史演绎的芳香,总掩不了其人自身的浊。
不要一提起“英雄”这样的字眼,便以为是一个何其伟大,何其美好甚至虚幻的至人,实则不然。英雄可以是成大业者,可以是救乱世者,可以是平逆反者,他们因其功成而得名就,因其奉献和功业不至于被历史淹没。然而,除去这外层的名就,是何类人便不一定了。
刘邦,汉高祖也。一生征战,领兵反秦,约法三章,建立汉朝,休养生息。从秦手中救了天下百姓,使天下统一,百姓安定。这样一个从草民出身辗转成了皇帝的成功者,他输得很少,赢得很多。他是时势造下的英雄,然而,他的真面,也常叫人匪夷所思——一个如此成功的人,怎就这样平庸,甚至不贤?
《本纪》中说他“易诸吏”,好“狎侮”,他人见其虚伪;众臣面前戏弄其父,逃跑途中抛弃儿女,见其无情;忌恨雍齿,有仇必报,见其小肚鸡肠。甚至就我来看,他的约法三章,他的“仁爱爱人”,他的赦秦王子婴的做法,都是为了成全他的野心。事实上,这些事也确实推动了他的作为。他的善举并不纯粹,他所图的,也并不是善本身。
英雄并不一定都是善的,也并不是都为了救民于水火,尽管,他们做到了。
并有同时代仁义而无情的西楚霸王,便更凸显刘邦的小人气质。然而刘邦确实胜了,是他凭着冷静的头脑杀死了项羽成为了皇帝,建立了汉朝。历史留下来的还是他的芳,他知人善任,圆滑而有心计,甚至他斩白蟒,“左股七十二黑子”的天命所归,传至今日,至今是一段美谈。瑕不掩瑜,“无德不肖”的刘季依旧光芒万丈,雄图伟略的汉高祖。历史有其自然的规律,天有道,人无常。
有人说刘邦是正应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若在当时,有比他还要仁义,更有雄才,目光更长远的可成事之人,只怕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竖子”这样的形容又像是轻薄了刘邦,但刘邦之所以是刘邦,之所以让楚怀王、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一代豪杰刮目相看,甚至俯首称臣,定也是他人格里有不凡的闪光点。但历史也好像也太巧,正如鸿门宴,偏偏项伯和张良有恩缘,便“夜驰”“欲活张良”,于是刘邦也得以活命。常思索,若历史恰恰在此偏差了一点点,刘邦在鸿门宴上没有侥幸逃脱„„ 无巧不成书。万物四时,天下聚散,历史时时给我们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又在太多偶然之下演绎成必然,只留下太多假想。人各有优点和缺点,这在平常我们并不惊讶,但对于历史我们就未免太大惊小怪了。一代清关海瑞会因女儿与陌生男子交谈而砍去她的左手,唐玄宗励精图治竟会在晚年骄奢淫逸,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因怀恨汤显祖而暗中操作阻止其中举„„听到这些我们总是将信将疑——我们全然忘记了,再伟大的人也只是人。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抑或是三国时期的曹刘孙,总是在各种讨论和意见里翻来覆去。然而这漫长的时间里,或青史留名,或遗臭万年,或是不曾留下一点痕迹的人,总在特定的时势里以特定的姿态发生于历史,推动历史或阻碍历史,都是确确实实存在过,容不得一点点亵渎。
我国史册存留之丰,规模之大,世上绝无仅有,然而无论拿出任何一段,却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只能怀着敬畏去揣测,去假想。就连亲身经历的那点“曾几何时”,也在记忆里斑驳的面目全非——过去的,便陷入了永远的沉睡。
历史光阴流转,时势变化总有其道理。英雄早已陷入永远的长眠,我们永远无法将其唤醒。天有道,人无常,只是我们不懂,一切都很寻常。
——历史车轮永不停息。
选择决定命运
在人生的路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注定不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曹操怜子,项羽别姬,刘邦却抛妻弃子,所以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大丈夫,而刘邦则是汲汲于名利的势利小人。而撇开道德谈政治时,项羽无疑又败在了刘邦手下。后世之人总是喜欢说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对刘邦则是“虚怀若谷,胸有气度”。前者无疑是贬义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我们都应给予尊重。每个人出身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起点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对人生之路的选择不同。项羽是天纵奇才,“力拔山兮气盖世”,所以他能有逞匹夫之勇的资本,而刘邦不行,他无才无能,一个市井混混罢了,只能低调,只能依靠别人的辅佐,所以一个人若是没有多么耀人的资本就要做低调的选择。
项羽选择了善良与正义,也就不能成为一代生伐决断的帝王,因为帝王要的不是勇武而是谋略。可是他虽然因此失去了天下却也赢得了青史——他的勇武成就了他的盖世豪情,他的情义让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刘邦在权力面前却舍弃情义,抛妻弃子,虽最终成为一代帝王,却无疑是对道德最大的讽刺,他的心计让他注定没有项羽的盖世豪情。项羽生来就是要战死沙场戎马一生的,所以乌江岸边的决绝不失为一种潇洒的离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易安的诗再贴切不过。不同的选择让他们的人生大相径庭。项羽的情义让虞姬与他一起生死相随。而刘邦当初舍妻弃子的决绝,让他在深宫之中孤独终老,总是万千宫嫔也无法填补爱的空白,权利的枷锁也让他难得肆意人生。不同的选择,打开的是不同的门。生活就是如此。
人就活这么几十年,选择也仅有一次机会,我们没有什么傲人的资本,若是想要得到些什么,就必须要为此而失去些什么。选择需要切合实际,而每一次的抉择可能带来的是与以前大相径庭的人生,或好或坏,却再也不能反悔了。我们不知道这条路通往哪里,结局又会如何,只是凭借直觉走下去。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只要认定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无悔。
若是想活得随意些,大可不必太过拘谨,但也注定只能平平淡淡终此一生,因为轰轰烈烈的辉煌,只会让你受禁锢一生。当你决定要做些什么时,你就可能必须舍弃舒适与安逸,辉煌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所以不同的选择决定的是不同的人生。
人生或平庸或辉煌,命运或凄惨或荣光,不过都是人手中的一张牌,关键看你如何抉择,如何运用。
拼破了头皮,丧尽了人性,谁是赢家? 对于楚汉之争,我确实没什么想说的,说了不过是徒增耳茧。只是我看到最后也没看出谁赢了,有人会说:很明显,项王掉了脑袋,刘季得了天下,当然是刘季赢了啊。不错,刘季是成了高祖,可他已丧失了人性,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他没少做,更不要说仁义礼孝了,况且夺得王位的他已是迟暮之年,不久便一命归西,这样看来,谁是赢家?
人这一生图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到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都难以回答。我们用五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在世界上生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五分之三的时间在为了养家糊口而工作,这也是人生最不消停的五分之三,为了钱,为了职位,为了权利,为了荣誉,为了永远填充不满的欲望,我们奋斗,我们拼命,不惜赌上健康、道德底线、个人原则甚至人性。一直向前奔跑,就像刘季追求高祖这个名称一样。无穷尽的欲望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无穷尽的路,而我们常常会忘记人生是有穷尽的。正如《海上钢琴师》中1900所说的:“阻止了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没有尽头。”当我们像刘季一样走完五分之四的人生,土埋半截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跑不动了,从前所争取的都带不进那个小木匣里。
人生苦短,我们追名逐利的时间总是多于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间,我们中有些人虽然会光耀门楣,让自己的子女成为“富二代”、“官二代”,然而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良心却会向透支它们的人讨债。在剩下五分之一的人生中,我们会无时无刻的渴求健康平安和心安的生活,这或许是我们真正所图的,却是我们最终都难以实现的。
在欲望的路上没有赢家,可笑的是,如果没有人输,社会就不会发展,历史就不会前进。如果刘季被封为汉王后安心管辖封土,汉朝恐怕不复存在了吧。那如此看来还是输掉自己比较好吗?
或许我们不用争那么多,渴望那么多。不必飞得太高,走得太远,透支人生。既然赢不了,我们还可以少输一点,平凡一点。可能我们谁都不安于平凡,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的都是平凡人,我们现在已经或正要达到一个在别人看来很羡慕的位置,可以考虑继续前进,也可以见好就收,这不是一种不思进取,而是对我们自己的怜恤。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停下脚步歇息的时候呢?在我看来,当你所获得的已足够你正常生活、再多也不会改善你生活的时候,不要为更多的带不走的东西拼破头皮、丧尽人性。项王与刘季,谁是赢家?
第五篇:史记 高祖本纪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诸侯将无敢隐朕①,皆言其情②。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③,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⑤,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⑥,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⑦,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①无敢:不能。隐朕:瞒我。②情:真情,这里指心里话。③慢:简慢无礼 ④同:同享、共享。⑤害:忌妒,嫉恨。
⑥筹策:谋求,计谋。帷帐:军帐,幕府 ⑦馈饷:粮饷。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项籍
苏洵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而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史记
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周生: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
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
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
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
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
(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