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本纪》学案
高二年级 语文学科课题《夏本纪》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重点: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难点:
1、体会作者对夏禹的赞美之情,作为一个史官对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2、体会夏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舍己为民的情怀和奉献精神。
三、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学习文章§1---4,疏通字词。分析禹的人物形象。
(二)学前准备:
1、自学《夏本纪》前的导言。、本纪:记载帝王事迹的传记。十二本纪大约是根据材料的多少,有的几个帝王为一本纪,有的是一个帝王一个本纪,有的是一个朝代为一本纪,年代愈久的材料愈少。十二本纪中,包括有《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世家:用以记载诸国王侯功臣的事迹。有的是一国一王侯为一世家,如《吴太伯世家》、《楚世家》;有的是两国两王侯为一世家,如《管蔡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有的是多个为一世家如《外戚世家》;也有是一些特殊人物被称为世家的,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列传:是记一般人臣、古今特殊的人物的事迹。有的是一人一传,如《伍子胥列传》、《李斯列传》;有的是以类相从,多人一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还有几篇总记外国大事、物产风俗的如《朝鲜列传》、《南越列传》等。
以上这三部分,都是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主的传记,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本纪、世家是经,列传是纬,在本纪、世家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专门的《列传》来记叙。另外还有两部分,属于《史记》的附录性质的部分,能够补充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它们互相补充配合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表:十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略似于年表。以其材料的多少或为世表,如《三代世表》;或为年表,如《六国年表》;或为月表,如《秦汉之际月表》。第一个用表来编写历史的是司马迁,表能够节省纪传中的许多繁文,使人一目了然。、书:八书,讲社会制度的沿革、来历、演变过程,非记传可记。它是讲一些专门学问、专门历史,如《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先河。《史记》以纪、传作为全书的骨干,善于综合古史的体裁,体例完备,是中国第一部“纪”、“传”、“表”、“书”俱全的正史,十二本纪,写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全书130篇。共52万6千余字,恢弘的构架,奠定中国历代纪传体史学著作的基础,开后世纪传为史的先河。
《史记》开创全面历史的先河。以记载人事而言,“本纪”“世家”“列传”各有侧重.它所要记载的人物不限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层这一中心,而是遍于社会各阶层,甚至连求签问卜之徒、游侠、刺客等也一一处在司马迁的视野中,真可谓人物丰富、内容全面。再则,其记述层面广泛,包罗万象,并不限于政治范畴,而是涉及学术思想、典章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书”的出现,再现了历代的文化制度发展历史,为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完备历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背景。
2、了解《夏本纪》的相关内容。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ɡ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 1
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
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二)导学与探究
1、学习§1
(1)自读文章与翻译,理清这位治水英雄显赫的身世。
2、学习§2
(1)重点字词
①鸿水:②怀抱襄陵:怀:襄:陵:
③鲧为人负命毁族:负命:毁族:④等之未有贤于鲧者:等:贤:于:⑤舜登用:登:⑥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求:;更:
⑦摄行天子之政巡狩:摄行:巡狩:⑧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之:无状:⑨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殛:以:⑩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诛:是:
(2)第二段文字写鲧作用何在?
3、学习§3—4
(1)重点字词
①崩:②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美:居官:③嗟:
④女平水土:女:⑤维是勉之:维:是:勉:
⑥禹拜稽首:拜:稽()首⑦女其往视尔事矣:视尔事:视,①禹为人敏给克勤:敏给:克勤:克,勤:
②声为律:律:③身为度:度:④称以出:称:以:
⑤亹()亶穆穆:亹:穆穆:
(2)从文中找几个词概括一下夏禹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
(3)司马迁刻画夏禹采用了什么手法?
4、小结
5、作业
(1)预习§5-8
第二课时
(二)导学目标:
1、学习文章§5---8,疏通字词。概述大禹的成就。
2、本文的叙事特色。
(二)导学与探究
1、学习§5
(1)重点字词
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兴:人徒:傅:
②行山表木:表木:③定高山大川:定:④禹伤先人父:伤:
⑤乃劳身焦思:劳身:焦思:焦:⑥薄衣食:薄:
⑦致孝于鬼神:句式⑧卑宫室:卑:⑨沟淢()⑩橇()
11檋()○12左准绳:准:绳:13右规矩:规:矩:○○
14四时:15以开九州:6通九道:17陂九泽:○○以:1○通:○陂():18度九山:度():19令益予众庶稻:予:20卑湿:○○○
21以均诸侯:均:○22相地宜所有:相():23便利:○○
(2)本段刻画出大禹怎样的形象?
2、学习§6—7
(1)重要字词
①九州攸同:攸:同:②四奥既居:四奥:
③九山刊旅:刊旅:刊:④九川涤原:涤原:原:
⑤四海会同:⑥众土交正:众土:⑧致慎财赋:
⑨咸则三壤成赋:咸:则:三壤:⑩中国赐土姓:中国:赐土姓:11 祗台德先:祗():台:○12不距朕行:距:朕:行:○
①东渐于海:渐():②西被于流沙:被:
③朔、南暨:朔:暨():④声教讫于四海:讫:⑤于是帝锡禹玄圭:锡:
7天下于是太平治:于是:⑥以告成功于天下(句式):○
(2)禹有哪些业绩?他有怎样的高尚品质?
3、学习§8
①嗣:②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辟:③南面朝天下:南面:朝天下:
4、本文的艺术特色。
5、课文小结
(三)拓展延伸
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四)检测与练习
详见课时训练
第二篇:《夏本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内容。
3、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解题:《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史记》中共有本纪12篇。
2、课文说明: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gǔ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部分,约占全篇的五分之三。作者怀着虔诚的心情,向人们诉说着夏禹的业绩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译文翻译全文。
4、文言知识积累:
1、文言实词:
⑴一词多义:
浩浩怀山襄陵:冲上,漫上
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败坏
摄行天子之政:代理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治理
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比较、衡量
禹敏给克勤:敏捷 给”与“敏”同义。
身为度,称以出:称量,权衡
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给„„作表记;测定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致:送达,表达。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察看,考察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流放,放逐
女其往视尔事矣。视,看,照看,这里有办的意思。亶亶穆穆,为纲为纪: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穆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应根据各地所具有的物产来向天子进贡。
陂九泽,度九山:测量,勘测,即上文的“表木”。
九山刊旅,九川涤原:刊,砍削;旅,治理。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渐,流入;被,覆盖。
⑵古今异义
中国赐土姓:中国:指九州之中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
于是帝尧乃求人:这时候
⑶通假字: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通“敷”
女平水土:“女”通“汝”。
致费于沟淢:“淢”通
5、课文简析:
(1)学生口述大禹的事迹,并概括他的高尚品质。
提示:禹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他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等高尚品质。
(2)问题探讨: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
6、课文小结: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代表,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第三篇:高祖本纪 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引入坐
省略句
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
判断句
小结: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2、郦生见沛公这一情节中,体现了刘邦什么特点?
明确:勇于改错,虚心听取意见。
3、“破之”“因大破之”“遂破之”,你能悟出刘邦节节取胜的原因吗?
明确: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4、对于阻止刘邦入秦宫休息,原文只有“樊哙、张良谏”,而《史记 留侯世家》中有大段文字记载,这是什么述史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
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5、刘邦进入关中,推翻秦朝后,施仁爱于百姓,以此来赢得关中人民的拥护。这种“仁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三方面:
是迁也
判断句
与项羽决胜垓下
省略句
省略“于”
二、小结:
1、这一阶段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2、文中刘邦两用张良计的目的各是什么?体现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3、高祖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落泪呢?
明确: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意味着创业的艰难;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为不易;回到故乡,触景生情,他怎么能不悲喜交集,感慨悲歌呢?“大风起兮云飞扬”,表面上写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的奋斗历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写实。这一句,既表现了西汉政权的无比强大,又表现了汉天子的非凡威势,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着眼未来,抒发他的愿望和理想,他已敏锐地感觉到,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忧患和人才的缺乏,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的“猛士”又在哪里?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回故乡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怎不让人“泣数行下”。
高祖本纪
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三、体会文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四、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史记》擅长描写人物。它能抓住史实及人物特点,把人物放在历史中,并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请从对比、讽刺、细节、个性化语言等方面谈谈《史记》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1.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高祖本纪
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善于看相)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A.①隆准而龙颜
B.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①高祖为亭长
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作为,被。D.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A)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7、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高祖对自己的境况不满和对权力渴求的心情? 答: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2)文中哪里写出了高祖性格中狡诈的一面?
答: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吕公妻同意将女儿嫁给高祖吗?
答: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4)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公有远见?
答: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8、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啊!(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译文: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译文: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
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并体会与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
(1)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古义:称王
今义:大王
.(2)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古义:抵抗
今义:距离 .(3)会项伯欲活张良
古义:使„„活下来
今义:生活,存活 .(4)沛公然其计,从之
古义:听从
今义:跟从 .
10、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要攻打沛公,就派人去对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官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2)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项羽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呢?”
第四篇:夏感学案
《夏感》预习学案
宁阳二十五中 刘爱芹
预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重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任务
1.自查字典,读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为字词小测准备。2.审题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设标题?与全文内容有什么关系? 3.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4.大声读课文3遍。5.找出文章的质疑点。
《夏感》教案
宁阳二十五中 刘爱芹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2、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看一看,这是什么季节?(夏季)
2、你们能够来说一些描写夏天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
3、师:我们发现大家知道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春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而夏永远带给人一种炎热干燥苦闷压抑的感觉。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不步他人后尘,热情歌颂赞美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笔下的《夏》。去领略一番夏的别样风情。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找生读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2).解释词语(口头说出词语)
2、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对夏天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课文,思考: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填空: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
——追问:你从哪些语段中感受到这种“热烈、紧张、急促”?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三、研读,精讲点拨
(一)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过渡: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作者抓住夏天所特有的景物来突出夏的特点。
2、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夏天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喜爱、赞美。
3、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大屏幕:作者简介:1946年生于山西
现任: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师:梁衡的官位很高
大屏幕: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梁衡很谦虚
•梁衡待人诚恳
•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百姓的人,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人类伟大的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不长(总共六百六十字)、语言浅显,但又不失韵味,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
四人合作探究: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品味词语、品味修辞等)
2、讨论后全班交流(推荐代表:一个朗读,一个分析)
3、总结: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炼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我们再来读一首描写夏天的诗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与我们课文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意境上不同)
生畅所欲言。师点拨
2、请大家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在作者的文中未涉及到的但你们想到的夏季所特有的景色,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四,通读,达标测评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学生思考讨论后小组交流发言
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生习作,小组推举一个好的朗读,教师作适当评价
五、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 急促 热烈
自然景物 普通劳动者
热爱 赞美
向往
教学反思
我细细回想在小组朗读完后学生点评,与对于文中“厚发”、“绿烟”、“长墙”、“海浪”几个词的本体的理解与寻找,这两个环节上,我给予发言的同学,6班的学生明显的是多了。6班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充分开动了他们的思维,争着来回答问题。尽管我已连连让学生打住,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自己来个总结,但还是放得太开,以致一些内容没来得及有时间让学生深入感受。
我想今后在讲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自己语言一定要再精炼点,取个一两个学生的意见,抓上几个典型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有时间可以多出来,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这篇文章的上课任务。
缺点与不足,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
第五篇:夏感学案
《夏感》学案
主备人 :秦青娥 审阅 樊俊娥 时间:2009年11月10日
相信有学案的引导,加上你的认真聪明,一定会硕果飘香!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验感悟,学习用细腻的笔法写景。
一、积累字词:
自学指导:请先读一遍课文,把生字生词勾画出来,查字典,同学交流,解决字词问题。
自学检测:
1、读准下列字音:
主宰
磅礴
匍匐
澹澹
迸发 喇叭 苦涩
旋律 贮满 芊芊
黛色 闲情逸致
2、解释词语 气势磅礴 匍匐前进 春华秋实 闲情逸致 轻飞曼舞
二、整体感知: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自学指导
(二)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夏的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的什么情感?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三、诵读,欣赏(认真品读,你会收获很多)
诵读2——4段,要求想象文中画面,朗读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你认为哪些词、句用的好,用的传神、富有表现力?请在文中划出,小组讨论交流。
2、第二段中选择了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除此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景物来展现夏天的特点?
3读第三段,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原文句)4划出第四段的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仿写练习: 方案1: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夏天是什么?”为题,小组合作写一段话。方案2:仿写句子。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的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致着事物的终极。夏之色„„冬之色„„
五、拓展提升:
1、一年有四季,景致各不同。一年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请用以下格式造句。
我喜欢,喜欢它。
我喜欢,喜欢它。
2、历代文人诗词中描写四季的句子浩如烟海。请你分别写出你在阅读时积累的句子。(也可积累文字名著中的相关描写)春: 夏: 秋: 冬:
3、写作接龙:
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声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曼妙轻雅,诱惑成群的萤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
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槐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舌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同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她们骑着竹马牧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照样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夏夜的古渡广场,夏季的菜地(果园、农贸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