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本纪》教案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9 课题:《项羽本纪》 授课时间: 2010-03-0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2. 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难点: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项羽本纪》中“少怀壮志、叱咤风云”两节,并疏通了“垓下悲歌”第1自然段的文意。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完成后几段的翻译,并找出你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特殊语法现象。现在我找同学来说说你圈画的重点。(指定1—2个学生回答)
除了刚才同学找出的字词外,我也提出几个注意的地方。(播放课件“夯实基础”)
如果出现重复,那么就肯定学生的预习工作以及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散读“垓下悲歌”这一部分,结合你自己的预习和老师、同学的提醒,边读边疏通文意。(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垓下悲歌”)
(二)新课学习
1.概括情节 现在,我们整体看 “垓下悲歌”这一节,我找一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指定1个学生回答)
2.合作分析
从刚才***的概括中,我们抽取 “悲歌别姬、东城之战、乌江自刎” 三个小情节。(板书)给3分钟的时间,4人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个情节,分析该情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情感,凸现了他怎样的形象(性格),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播放课件“合作分析”)
小组派代表谈谈你们对项羽的赏析。教师注意引导点拨。
引导:“悲歌别姬”中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凸现他怎样的形象? 重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性格:
①重要细节(词语)体会:惊、夜起、饮帐中(满心忧虑,他会想些什么?)、泣数行下(百感交集的热泪喷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面对一向刚猛矜持的英雄落泪,受到感染,跟着落泪,不敢看,也不忍看,既敬畏项羽,又害怕伤及项羽自尊)②《垓下歌》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陷入困境的愁闷无奈 别离爱姬的痛苦
昔荣今枯的悔恨 英雄末路的悲叹
学生自主分析完“悲歌别姬”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垓下歌》,体会气盖一世的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慨。(一人读,全班读)
引导:你如何评价“东城之战”中项羽“为公取彼一将”等行为?
①显示项羽勇猛无比的神威、凸现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项羽的崇高也体现在他虽至末路仍显英雄之本色的崇高。
②逞一时之勇,不顾大局(此时的根本任务是突出重围)
③个人英雄主义 他这样做仅仅就是为了证明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④刚愎自用,不知悔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不承认自己的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某些)行为错误(如屠城坑卒)
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自恃勇武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还是千枪万箭追杀的败军之将!反映出他迷信武力,冥顽不灵,至死不悟的性格特征。(个人英雄主义)
引导: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所以“项王笑曰”的笑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英雄骨气、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骨气,他的知耻„„
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你如何评价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
①纯粹的个人主义,自以为是,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是他致命的弱点。战争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他却忽视了这三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人和”。废除义帝、杀害韩王、屠城坑卒、听信项伯、疏远贤将,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田父欺骗他,使他陷入绝境,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是他残暴行为、失掉民心的必然结局。(民心已失,败局已定)②为自己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行为错误开脱
③“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钱钟书《管锥编》)
学生自主分析完“乌江自刎”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7、8两段。
(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板书情感、性格和手法,内容依据学生的说法而定。)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短总结。
(三)探究评价
好了,到这里,“垓下悲歌”部分我们学习完了。项羽是司马迁笔下充满个性的人物,那么你怎样认识这个人物(或者说你怎么评价他)。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鸿门宴》、现在学的《项羽本纪》以及你课外的知识储备,给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我找同学谈谈。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刘邦、韩信、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以供参考。)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挖掘细节,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写人的技巧。我们要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要古人古读、古人今读。
1.完成书后练习三、四题。2.完成课文知识归纳积累。3.本周练笔:写一篇以项羽为对象的人物评论。
第二篇:项羽本纪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1周1个 总编号:42个 主备人:刘 荣
项羽本纪
(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2.翻译重要的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1.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查阅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古汉语词典,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统研文言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学生诵读1-3段
二、学生展示
项梁怒之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毋徒苦天下之民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欲坑之 项王然其言 项王军壁垓下 尽走险阻
项王泣数行下 左,乃陷大泽中 欲东渡乌江 渡江而西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闻之皆争下项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身七十余战
三、学生互批
学生分组板书
教学方法
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身世信息与人物
2、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性格及命运之间的关系
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五、精讲归纳
举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占(2)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率领(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率领(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持,拿(7)举身赴清池。(投(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六、课堂检测每节课后面10分钟、布置预习发放下一节课学案,并提出预习要求
教学反思:
掌握重要实词的多项意义)))))))))
第三篇:《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文言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辨正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辨正地去分析、认识历史人物;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请问:(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
明确:项羽。乌江亭、壮士、江东子弟、君王兵败等。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三)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三课时
一.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③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3.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 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3.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第四课时
一.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辟易数里
③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五课时
一.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二.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三.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四.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五.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史记》未节选部分,感悟《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2.课外欣赏电影《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与文本相关部分。
第四篇: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现,或力能扛鼎,叱咤风云;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我在想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一个短语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一下。
二、感受并简要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失败的英雄
项羽败在何处?为何而败?
项羽的失败是指楚汉相争,败在刘邦手下,以至于乌江自刎。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上的弱点――狂妄自大(彼可取而代也,),自矜攻伐、匹夫之勇、奋其私智(东城快战),刚愎自用,能伸不能屈(拒渡乌江),勇有余而谋不足(四面楚歌、深陷大泽)等等。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项羽还是那个项羽,就无法转败为胜。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
俗语云:成者王侯败者寇。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功业未成身先死的项羽是英雄呢? 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情深义重(悲歌别姬,骏马赐亭长、头颅赠旧友),坦荡磊落(兵败自刎),自尊(何面目见之)审美上的英雄
项羽被太史公放到了本纪之中撰写,大家知道本纪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是用来考察帝王的兴衰成败的。在司马迁眼中,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教师总结: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细致品味和深入讨论。项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用如椽的大笔写尽了西楚霸王恢弘壮烈的一生。
三、品味司马迁刻画项羽的技巧。(主体)..《项羽本纪》中哪些语段你最欣赏,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勾划出这些语句并在右侧空白处点评。(投影)
(学生活动,勾划、点评、交流)
学生指出相应的语段后,可以这样提问引导: “为什么你最欣赏这里?” “这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你能否把这句话读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他们谁读得好”(个性化语言处,让其他同学评点读得怎么样或请多位同学读大家比较)”
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
项羽出生楚国贵族,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少时的项羽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朝三暮
四、浅尝辄止、不学无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性格的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并与刘邦等作对比)
“项之言悍而戾”(书右侧的点评),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 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这是项羽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与刘邦、陈胜比较)高祖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书右侧的点评),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有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
3.巨鹿之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勇猛善战,一往无前,势如破竹,英勇之气在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中表现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敌军在他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何等的畅快。这是处在功业顶峰时期的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项羽。
难怪明代的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同时他又说此处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太史公最得意之文”体现在着墨不多,却非常有气势。句式简短,节奏紧凑,应和着沙场厮杀的点点战鼓,读此段文字那场战争似乎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太史公是在用文字为历史摄像。用词上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夸张的笔调极力渲染了项羽威震天下的将帅神威。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增补虞姬的应答,请同学对答表演。《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西楚霸王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一个深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三再起。可见项羽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多情未必不英雄,无情未必真豪杰。”
5.“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细节,烘托,品味方式:改写)“泣数行下”是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抑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刚猛矜持的英雄居然悲泣落泪,他左右的随从不敢看,也不忍看,怕的是和他的目光相遇,伤了他的自尊。如果只到“泣数行下”就停止,泪固然还是英雄泪,意味就差多了,必须要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方面是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为同情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因此,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那传神点睛的“颊上三毫”,如果观察不到这一点,敏感不到这一点,这个细节就不会这么出彩。
哭:典型细节刻画,侧面烘托
6.不肯过江东:笑吐心声(细节,用词考究)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在项羽看来荣誉、尊严、人格、血性比生命还重要,他用东城的突围和快战证明了即使四面楚歌,他仍不愧为“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项羽决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不肯 过江东,他绝不忍辱偷生,愧对父老,有损颜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想到这于是他坦荡磊落了,可以笑着拒绝乌江亭长,为自己的穷途末路做从容的安排,骏马赠亭长、头颅送旧友。
司马迁精选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一哭一笑两个细节,为英雄末路蒙上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7.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的一次战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是选择快战还是决战呢?当然是前者,因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谁也不能在开战之时稳操胜券,只有打起来才看。所以在兵临城下、敌强我弱、危在旦夕,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只能如此,没准能杀出一跳血路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项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它只想能英武地痛快地打一仗,只想在退出战场,退出舞台时有一个精彩的谢幕,最后能再痛快一回。
8.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乃驰,复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当然有些时候,将帅的身先士卒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但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逞能过瘾。由于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帅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项羽就明白“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快战东城:愿为诸君快战;何如?)就喜欢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多少有些逞能过瘾。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但这里说的勇敢是全军的勇敢,而不是个人的勇敢。
9.东城快战:“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乃谓其骑曰:“何如?”(侧面烘托)
项羽作为主帅,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项羽的兵器还没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和,对方就魂飞魄散,肝胆俱裂,目不敢视,手不能发,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10.提问引导:项羽自言一生征战七十多次,太史公独把这两次战争写得浓墨重彩。
因为这两次战斗能代表功业顶峰和英雄末路的两种情形,具有典型性。这可以看出太史公选材的典型和精当。
追问四面楚歌,身陷大泽,乌江拒渡的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引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 总结:
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
第五篇:《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
项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应当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今天我们就从项羽的性格入手,分析其性格中的弱点,来寻找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二、研习课文 1.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提示: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他惊慌失措,却又无计可施,只好借酒浇愁。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也不是事业,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这个盖世英雄此时显得过于儿女情长了。2.东城快战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提示: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原因: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提示:“不成”“又不成”“不肯竟学”,项羽少时在个人修养上的缺失对其日后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起了制约作用。插曲: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不得人心)原因:(联系“巨鹿之战”)《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的英勇神武的背后埋藏着他残忍暴戾的一面。3.乌江自刎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提示: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三、迁移拓展
1.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不能用人)2.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四、讨论
夏日绝句 题乌江亭 [宋] 李清照 [唐] 杜牧 生当做人杰,胜败兵家事不期,死亦为鬼雄。包羞忍耻是男儿。至今思项羽,江东子弟多才俊,不肯过江东。卷土重来未可知。假如再给项羽一次机会,项羽会成功吗? 提示:性格决定命运
五、总结
英国著名的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如此,我们也如此。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完善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智慧和力量。
六、作业:
请大家课后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找找看历史上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如在李白的性格里,有庄子的超逸,有儒家的忠孝,有义士的义薄云天,有道家的离主超世,有玄学的狂放不羁。亦儒、亦侠、亦道,儒侠道相得益彰。亦狂、亦狷、亦逸,狂狷逸集一身,共同铸就了他的狂傲豪放、卓尔不群的性格,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瑰丽的诗篇。同时,也注定他今生无缘官场。
教学后记:这是2006年本校升格省三星级高中时,笔者为迎接专家组验收所准备的一节课。时隔四年,重新上这篇课文,分外觉得亲切。许多同行在处理本文时将目光聚焦在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刻,也就是乌江自刎这一情节,以求探讨项羽之死表现出来的人格意义和悲剧价值。个人觉得,要想全面客观地把握项羽的命运,非要从“性格”入手不可。本节课以“性格决定命运”为纲,引导学生关注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