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

时间:2019-05-13 00:1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

第一篇: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

项羽本纪(节选)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把握项羽的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学会对人物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会对人物进行辩证的认识、评价。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对比法塑造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项羽兵败,乌江自刎。项羽的这一死,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感慨。唐代诗人杜牧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代诗人王安石却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兵败之际,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羽本纪》。

二、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lù)(2)狱掾(yuàn)..(3)力能扛鼎(gāng)(4)时不利兮骓不逝(zhuī)..(5)田父绐曰:“左。”(dài)(6)项王瞋目叱之(chēn)..(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yì)(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9)乃自刎而死(wěn)(10)舜目盖重瞳子(chóng)(tóng)...

(11)自矜.功伐(jīn)(12)岂不谬.哉(miù)2.通假字

(1)老弱罢.转漕(“罢”通“疲”,疲困。)(2)天下匈匈..数岁者(“匈匈”通“汹汹”,动荡不安的样子。)(3)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通“服”,佩服。)(4)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繇”通“徭”,徭役。)

(5)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出示,展示。)

(6)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寤”,通“悟”,觉悟。)

3.词语释义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敌:抵挡,对抗。)(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纵兵:出动军队。)(3)梁以此奇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奇才。)(4)不肯竟学(竟:完。)

(5)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扛:举起。)

(6)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统率。)(7)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属:隶属。)(8)将卒二万渡河(将:率领。)(9)楚兵冠诸侯(冠:位居第一。)

(1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重金收买,悬赏以求。)4.词义辨析(1)莫

①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无指代词,没有人。)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副词,表禁止,不能。)③莫辞更坐弹一曲(副词,表否定,不要。)(2)独

①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副词,表范围,唯独。)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副词,用于反问句,难道。)③独在异乡为异客(副词,表范围,独自。)(3)数

①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shù 动词,数说。)②天下匈匈数岁者(shù 数词,几,几个。)③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shuò 副词,屡次。)④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ù 形容词,细密的。)(4)亡

①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动词,逃亡。)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灭亡。)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亡的军队。)(5)制

①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动词,控制。)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③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

④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名词,体制。)⑤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名词,制度。)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6)举

①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动词,攻取。)②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动词,发动。)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动词,抬。)④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动词,端起。)⑤举身赴清池(动词,投。)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全,都,尽。)(7)壁

①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名词,壁垒。)②项王军壁垓下(动词,修筑营垒。)

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名词,陡峭的山崖。)(8)发

①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动词,派遣。)②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动词,射箭。)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动词,焕发。)④发号施令(动词,发布。)

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名词,头发。)⑥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名词,草木。)5.词类活用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2)毋妄言,族矣(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3)梁以此奇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

(5)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6)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坑,名词活用为动词,活埋。)(7)东之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下,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

(8)项王军壁垓下(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壁,名词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9)项王泣数行下(泣,动词活用为名词,眼泪。)(10)田父绐曰:“左。”(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往左边走。)(1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往东走。)

(1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身,名词活用为动词,亲身参加。)(13)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6.古今异义词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古义:才情气势。今义:才华。)..(2)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统一、治理。今义:筹划管理。)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4)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7.特殊句式

(1)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3)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判断句)

(4)后则为人所制。(被动句)(5)谕以所为起大事。(介宾后置句)(6)(此马)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7)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介宾后置句)(8)大司马咎者,故蕲狱掾。(判断句)(9)长史欣亦故栎阳狱吏。(判断句)8.翻译重点句

(1)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内心里感到愧疚吗?(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而使我称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但是地域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这也足够称王了。(4)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即使是吴地中部的子弟,都已经畏惧项籍了。(5)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几年来天下动荡不安,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的缘故。(6)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地防守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7)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我听说先动手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就会被别人所控制。

三、整体感知

(一)关于《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3000 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它是历史、文学的统一体,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

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关于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48岁终。中国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龙门,即龙门山,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第2课时

四、文本探究

1.在“少怀壮志”部分的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这样写有何寓意?

【提示】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如下信息: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所戮。这段介绍的寓意是: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基础。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贰,志在灭秦,疾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叱咤风云”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提示】“叱咤风云”叙述项王在“楚汉相争”中的英勇善战,可分为三层。从“楚、汉久相持未决”到“汉王伤,走入成皋”为第一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吓退汉军中“善骑射者楼烦”,并“伏弩射中汉王”,使汉王受伤,逃入成皋。从“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到“闻之皆争下项王”为第二层。这一层的意思是:项王率军东击陈留、外黄,赦免“外黄当坑者”,使“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从“汉果数挑楚军战”到“尽走险阻”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意思是:楚将曹咎违背项王调度,引发汉楚汜水之战,汉军大败楚军。项王引

兵而还。

3.项羽自刎前的仰天高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应怎样看待项羽的这一说法? 【提示】项羽爱士卒如子弟,驰骋疆场,所向披靡。最终却落得个失败的结局,这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的仰天高呼,正体现了他身死而心未平,失败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4.根据材料,分析项羽(或刘邦)的性格。

(1)“鸿门宴”实际上是楚汉相争的开始,在这一回合中,项羽表现出怎样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项羽骄傲轻信,刚愎自用,胸无城府,致使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失。

(2)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

高祖尝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直率粗犷。刘邦:胸有城府。

(3)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羽本纪》)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怒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先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高祖本纪》)

【提示】项羽:凶狠暴戾。

(4)①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②“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③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提示】项羽:急躁,性情中人。刘邦:老奸巨猾,无道德感。

第3课时

五、重点剖析

1.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李清照、王安石对于项羽过不过江东,持什么观点?

【提示】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提示】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从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除以上诗人外还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

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这篇传记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项羽本纪》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六、拓展延伸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有人提出项羽及其左右之人都已在突围中战死,即使项羽当时确曾做诗,但也无法流传下来。所以《垓下歌》应是后人所做。

还有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司马迁不可能接触到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在历史事件的现场,很多材料是他听来的,但是有些材料是无法获取的,就需要合理推测和具体想象,你是如何看待传记作品中的“真实”和“想象”?

【提示】故事的结局是真实的,过程有大量的推测和想象;重大事件是真实的,具体对话和细节是推测和想象的,外在的材料可能是真实的,内心的活动是推测和想象的。具体到本文,项羽看到秦始皇和他叔叔项梁的对话,很可能是作者切合主人翁的个性的合理想象;再如“巨鹿之战”后,诸侯见项羽,非常惧怕他,“莫敢仰视”是事实,但“无不膝行而前”却是合理夸张,这样的夸张文章里还有多处,但这些夸张却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四面楚歌后项羽的心理活动以及“霸王别姬”的唱和想象的成分就更大。有了这些推测和想象,人物的性格更丰富,人物的形象更生动,故事的叙述更精彩,艺术感染力更强盛,所以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写故事一定要写出波澜。这样看来,《史记》的人物传记已经有了小说的雏形。这也启发我们,在写人物时,一定要有合理的推测和想象,写到人物心灵深处,写出

人性,突出人“情”,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富,使故事更精彩。

第二篇:项羽本纪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二语文 第11周1个 总编号:42个 主备人:刘 荣

项羽本纪

(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2.翻译重要的句子。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能翻译重要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

1.利用自习时间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查阅基础知识。

2.结合注释、古汉语词典,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统研文言知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学生背诵 学生诵读1-3段

二、学生展示

项梁怒之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壮丁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毋徒苦天下之民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欲坑之 项王然其言 项王军壁垓下 尽走险阻

项王泣数行下 左,乃陷大泽中 欲东渡乌江 渡江而西

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闻之皆争下项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身七十余战

三、学生互批

学生分组板书

教学方法

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身世信息与人物

2、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性格及命运之间的关系

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五、精讲归纳

(1)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攻占(2)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3)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率领(4)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率领(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持,拿(7)举身赴清池。(投(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9)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六、课堂检测每节课后面10分钟、布置预习发放下一节课学案,并提出预习要求

教学反思:

掌握重要实词的多项意义)))))))))

第三篇:《项羽本纪》教案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9 课题:《项羽本纪》 授课时间: 2010-03-0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2. 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反衬手法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难点:辩证地评价人物形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项羽本纪》中“少怀壮志、叱咤风云”两节,并疏通了“垓下悲歌”第1自然段的文意。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自己完成后几段的翻译,并找出你认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特殊语法现象。现在我找同学来说说你圈画的重点。(指定1—2个学生回答)

除了刚才同学找出的字词外,我也提出几个注意的地方。(播放课件“夯实基础”)

如果出现重复,那么就肯定学生的预习工作以及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散读“垓下悲歌”这一部分,结合你自己的预习和老师、同学的提醒,边读边疏通文意。(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垓下悲歌”)

(二)新课学习

1.概括情节 现在,我们整体看 “垓下悲歌”这一节,我找一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的主要内容。(指定1个学生回答)

2.合作分析

从刚才***的概括中,我们抽取 “悲歌别姬、东城之战、乌江自刎” 三个小情节。(板书)给3分钟的时间,4人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个情节,分析该情节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情感,凸现了他怎样的形象(性格),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播放课件“合作分析”)

小组派代表谈谈你们对项羽的赏析。教师注意引导点拨。

引导:“悲歌别姬”中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内心,凸现他怎样的形象? 重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性格:

①重要细节(词语)体会:惊、夜起、饮帐中(满心忧虑,他会想些什么?)、泣数行下(百感交集的热泪喷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面对一向刚猛矜持的英雄落泪,受到感染,跟着落泪,不敢看,也不忍看,既敬畏项羽,又害怕伤及项羽自尊)②《垓下歌》

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陷入困境的愁闷无奈 别离爱姬的痛苦

昔荣今枯的悔恨 英雄末路的悲叹

学生自主分析完“悲歌别姬”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垓下歌》,体会气盖一世的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慨。(一人读,全班读)

引导:你如何评价“东城之战”中项羽“为公取彼一将”等行为?

①显示项羽勇猛无比的神威、凸现项羽叱咤风云的形象。项羽的崇高也体现在他虽至末路仍显英雄之本色的崇高。

②逞一时之勇,不顾大局(此时的根本任务是突出重围)

③个人英雄主义 他这样做仅仅就是为了证明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④刚愎自用,不知悔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不承认自己的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某些)行为错误(如屠城坑卒)

作为统帅,项羽在这时主张快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自恃勇武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还是千枪万箭追杀的败军之将!反映出他迷信武力,冥顽不灵,至死不悟的性格特征。(个人英雄主义)

引导:项羽为何选择乌江自刎?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在这关键时刻,项羽作出的决定是不肯过江东。他想到的是“荣誉”“尊严”“血性”,他拒绝苟且偷生,他知耻知愧,就是死他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所以“项王笑曰”的笑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英雄骨气、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骨气,他的知耻„„

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但他所想要保卫的只是他的盖世英名,他的英雄形象而已,他没有做到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倒是显得有些沽名钓誉了。

你如何评价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

①纯粹的个人主义,自以为是,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这是他致命的弱点。战争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他却忽视了这三者当中最关键的因素---“人和”。废除义帝、杀害韩王、屠城坑卒、听信项伯、疏远贤将,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田父欺骗他,使他陷入绝境,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是他残暴行为、失掉民心的必然结局。(民心已失,败局已定)②为自己性格弱点、战略失误和行为错误开脱

③“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钱钟书《管锥编》)

学生自主分析完“乌江自刎”后,组织学生再次朗读7、8两段。

(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板书情感、性格和手法,内容依据学生的说法而定。)

学生读完后,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短总结。

(三)探究评价

好了,到这里,“垓下悲歌”部分我们学习完了。项羽是司马迁笔下充满个性的人物,那么你怎样认识这个人物(或者说你怎么评价他)。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鸿门宴》、现在学的《项羽本纪》以及你课外的知识储备,给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我找同学谈谈。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给出刘邦、韩信、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以供参考。)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通过挖掘细节,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写人的技巧。我们要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要古人古读、古人今读。

1.完成书后练习三、四题。2.完成课文知识归纳积累。3.本周练笔:写一篇以项羽为对象的人物评论。

第四篇:《项羽本纪》教案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文言知识点。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辨正地认识、评价,砥砺学生自我的人生修养。

3、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地辨正地去分析、认识历史人物;积累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仔细阅读下面两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请问:(1)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哪些信息可以看出?

明确:项羽。乌江亭、壮士、江东子弟、君王兵败等。

(2)两首诗对项羽失败原因的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杜牧这首诗体现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敏锐触角和非凡气度,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真正的男子汉是不怕失败,而能忍辱负重,病败雄心在。(正如刘欢所唱《从头再来》)诗句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包羞忍耻,不肯总结教训,惋惜其英雄事业归于覆灭。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奋起。二.初步感知

思考:项羽是英雄吗?(结合原先你对项羽的了解,谈一谈你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三.浏览预习课文

(1)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问: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二.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三.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自读、点拨)

(一).学生自读。找出重点词句。

(二).老师点拨。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三)思考;

1. 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三课时

一.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③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3.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 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明确:破釜沉舟。

(三)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有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四)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五)思考: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3. 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定极为动人。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人敌手。文字虽然平易,却闪出爱的晶莹。这首歌的动人,还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项羽的问,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个问号。“贱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问,其实态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这更是设问,让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问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爱着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诗的句号。后来,有了传说:有一种美丽的花,那花鲜红鲜红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丽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丽,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电脑的今天,仍有声音。《垓下歌》与美丽的虞姬之歌,是关于爱情与生命的最严肃的——组男女对唱,所以读《垓下歌》不可不读虞姬之歌。《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将存将无时唱出来的,所以读这两首歌不可不读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说明了这一点,这首歌,如果没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来什么的。(附:《红楼梦》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这是说,项羽、英布、彭越这些所谓的大英雄,全不如一个虞姬。语出弱女黛玉,所言极是。

第四课时

一.研读第五段,(一)梳理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直夜溃围南出

②辟易数里

③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左右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二)思考:

1.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明确: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明确: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启示: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五课时

一.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点词句

1. 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 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 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 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 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二.思考;

(一)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的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三.小结: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也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四.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五.课外活动

1.课外阅读《史记》未节选部分,感悟《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艺术特点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2.课外欣赏电影《西楚霸王》和《汉武大帝》与文本相关部分。

第五篇:原创 精品教案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

2.感受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能有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反复复看《项羽本纪》,项羽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闪现,或力能扛鼎,叱咤风云;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我在想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一个短语准确而全面地评价一下。

二、感受并简要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失败的英雄

项羽败在何处?为何而败?

项羽的失败是指楚汉相争,败在刘邦手下,以至于乌江自刎。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性格上的弱点――狂妄自大(彼可取而代也,),自矜攻伐、匹夫之勇、奋其私智(东城快战),刚愎自用,能伸不能屈(拒渡乌江),勇有余而谋不足(四面楚歌、深陷大泽)等等。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项羽还是那个项羽,就无法转败为胜。项羽的失败是性格的悲剧。

俗语云:成者王侯败者寇。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功业未成身先死的项羽是英雄呢? 才气过人,骁勇善战,功勋卓著,情深义重(悲歌别姬,骏马赐亭长、头颅赠旧友),坦荡磊落(兵败自刎),自尊(何面目见之)审美上的英雄

项羽被太史公放到了本纪之中撰写,大家知道本纪是“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是用来考察帝王的兴衰成败的。在司马迁眼中,项羽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

教师总结:项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展示了不同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细致品味和深入讨论。项羽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栩栩如生,鲜活丰满,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是他用如椽的大笔写尽了西楚霸王恢弘壮烈的一生。

三、品味司马迁刻画项羽的技巧。(主体)..《项羽本纪》中哪些语段你最欣赏,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勾划出这些语句并在右侧空白处点评。(投影)

(学生活动,勾划、点评、交流)

学生指出相应的语段后,可以这样提问引导: “为什么你最欣赏这里?” “这段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你能否把这句话读一下”“他读得怎么样”“他们谁读得好”(个性化语言处,让其他同学评点读得怎么样或请多位同学读大家比较)”

1.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

项羽出生楚国贵族,贵族是很重视子弟教育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少时的项羽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朝三暮

四、浅尝辄止、不学无术,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有诗为证:“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性格的粗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个性化的语言,可让学生读,并与刘邦等作对比)

“项之言悍而戾”(书右侧的点评),项羽的话说得干脆利落,充满英雄气概,“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象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中,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 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这是项羽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与刘邦、陈胜比较)高祖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书右侧的点评),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有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充满了挑战性,而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

3.巨鹿之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勇猛善战,一往无前,势如破竹,英勇之气在破釜沉舟和冲锋陷阵中表现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敌军在他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片甲不留,何等的畅快。这是处在功业顶峰时期的叱咤风云、横扫千军的项羽。

难怪明代的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同时他又说此处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太史公最得意之文”体现在着墨不多,却非常有气势。句式简短,节奏紧凑,应和着沙场厮杀的点点战鼓,读此段文字那场战争似乎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太史公是在用文字为历史摄像。用词上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夸张的笔调极力渲染了项羽威震天下的将帅神威。

4.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增补虞姬的应答,请同学对答表演。《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他惦记的是什么呢,是那位名叫虞的美人和那匹名叫骓的骏马。这个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是大家都熟知的:夜色已深沉,四面都是楚歌,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燃起了通明的火把,西楚霸王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一个深经百战的三军统帅,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此刻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痛惜的不是他的功败垂成,而是心爱的骏马美人无从安排。他也不考虑怎样才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不考虑怎样才能冲出重围,东三再起。可见项羽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多情未必不英雄,无情未必真豪杰。”

5.“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细节,烘托,品味方式:改写)“泣数行下”是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抑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这样一位刚猛矜持的英雄居然悲泣落泪,他左右的随从不敢看,也不忍看,怕的是和他的目光相遇,伤了他的自尊。如果只到“泣数行下”就停止,泪固然还是英雄泪,意味就差多了,必须要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方面是受到项羽情绪的感染,他的左右也因为同情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因此,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那传神点睛的“颊上三毫”,如果观察不到这一点,敏感不到这一点,这个细节就不会这么出彩。

哭:典型细节刻画,侧面烘托

6.不肯过江东:笑吐心声(细节,用词考究)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在项羽看来荣誉、尊严、人格、血性比生命还重要,他用东城的突围和快战证明了即使四面楚歌,他仍不愧为“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项羽决定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不肯 过江东,他绝不忍辱偷生,愧对父老,有损颜面,“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想到这于是他坦荡磊落了,可以笑着拒绝乌江亭长,为自己的穷途末路做从容的安排,骏马赠亭长、头颅送旧友。

司马迁精选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一哭一笑两个细节,为英雄末路蒙上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7.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最后的一次战役,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是不折不扣的决战。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也就是说痛痛快快打一仗,速战速决,尽快了结,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是选择快战还是决战呢?当然是前者,因为“胜败乃兵家之常事”。战场上的事,瞬息万变,谁也不能在开战之时稳操胜券,只有打起来才看。所以在兵临城下、敌强我弱、危在旦夕,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只能如此,没准能杀出一跳血路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项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它只想能英武地痛快地打一仗,只想在退出战场,退出舞台时有一个精彩的谢幕,最后能再痛快一回。

8.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乃驰,复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当然有些时候,将帅的身先士卒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就更是如此。但项羽的冲锋陷阵却并不完全是为了鼓舞士气,有时也是为了逞能过瘾。由于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反倒让其他将帅和士兵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哪里还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司马迁批评他“奋其私智”(只靠个人),“欲以力征”(只靠暴力)。“不学一人敌,而要学万人敌”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项羽就明白“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快战东城:愿为诸君快战;何如?)就喜欢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多少有些逞能过瘾。

匹夫之勇是一人之勇,将帅之勇是万人之勇。战场上是不能没有勇敢,但这里说的勇敢是全军的勇敢,而不是个人的勇敢。

9.东城快战:“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乃谓其骑曰:“何如?”(侧面烘托)

项羽作为主帅,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自然也都所向披靡,项羽的兵器还没出手,只不过瞪眼一和,对方就魂飞魄散,肝胆俱裂,目不敢视,手不能发,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10.提问引导:项羽自言一生征战七十多次,太史公独把这两次战争写得浓墨重彩。

因为这两次战斗能代表功业顶峰和英雄末路的两种情形,具有典型性。这可以看出太史公选材的典型和精当。

追问四面楚歌,身陷大泽,乌江拒渡的形势背景下发生的,引出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 总结:

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

下载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 项羽本纪(节选)_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 [教学时......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项羽的个性特点,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理解并学习《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形象教学难点: 人......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大全)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反复阅读项羽本纪这篇文章,我确实感受到司马迁司马迁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心血塑造了历史上最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 我想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及司马迁对......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以下是“《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

    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预习作业: 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

    读后感-项羽本纪

    读《项羽本纪》有感 《项羽本纪》中,作者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写出了项羽轰轰烈烈的一生。项羽身为名将之后,从小习武学兵,在叔父项梁的指导下,在青少年时期就......

    《项羽本纪》教案设计

    江苏四中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 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项羽本纪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 大概是以前电视连续剧“神话”看多了,总是对项羽有着莫名的崇拜感。他是那般神勇,他一出现便可改朝换代;他是那样的有魄力,即使力量悬殊也照样战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