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作文”子课题结题报告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体验式作文”子课题结题报告 司春艳 发布于 2012-04-16 22:59 浏览 25 次 淄川区淄博第二十六中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同时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曾经开展“大容量作文”的课题实验。2007年3月,我校开展了在淄博市教研室“体验式作文”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课题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淄博市教研室针对传统观点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改革方案”。由目前中考作文的形式决定,应试作文成为许多学校作文课堂上唯一的训练形式。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有甚者,“以不变应万变”的训练方式也流行开来。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言之无物,废话、假话、套话盛行。写作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作文成了只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以至于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的需要。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作文课授课方式单一,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处于几年前的停滞状态。学生写作热情更是偏低。在此背景上,结合市教研室的课题,我们提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子课题研究。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改变教师敷衍塞责,为上课而上课或指导过细、过多,甚至包办、代替的现状,在教师中树立开放的、融合的、全局的、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主动改革、自发研究的教科研氛围。
②改变枯燥无味、选材单
一、穷于应付的学生作文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真正使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情感灵动的好作文来。
③提倡“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再是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生拉硬套的产物,而是学生个性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反映,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④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复述;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现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⑤改变单一的作文写作形式,跳出“话题作文”等应试作文的框架,使作文形式变得多样起来。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为开展课题研究搭建科研平台,为教师创造引入“源头活水”。
1、物质上创造条件。
学校给老师订阅了一定数量的、种类的教育报刊、理论专著,订购了足够 的教学参考资料,并且配备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每个教室内都配有电脑、电视、幻灯机、录音机等;每位实验教师都配备电脑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老师们的研究工作。
2、精神上予以鼓励。我校自从建校以来,就十分注重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创造机会搭建教师的自身发展平台。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观看全国创新作文示范教学录像;组织教师到兄弟单位学习人家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两级教科研活动等等。我们组织教师到山东邹平学习“随笔化作文“的宝贵经验,并且与我校“体验式作文”子课题有机融合;派教师分批次到高阳中学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派教师代表到杜郎口中学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等。尽管学校资金缺乏,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支持语文组的科研工作。
3、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我们在《教师考评细则》中明确规定,凡是教师论文获奖,指导学生发表作文,指导学生作文获奖,教科研积极分子评比等,视等级给予精神的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观念上进行更新。
开题不久,我们就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同时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老师们认识到,体验式作文教学思路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体验,学生必须参与生活,主动经历和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善于给学生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打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富于个性的文章。对开展课题研究来说,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领会不了课题理念,这样研究必定会失败。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上下功夫。
(三)制度上进行完善。
1、实验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我们立足于课本来制定自己的教研计划,因为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尤其是我们所忽略了的“写作*综合性学习”。现在,各位教师重新对此重视起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议,决定从每个年级的课本中选择两到三例“写作*综合性学习”来作为自己的重点的教学内容:
六年级:①我爱我家
②感受自然 七年级:①我也追“星”
②感受体育
八年级:①到民间采风去
②寻觅秋天的踪迹 ③好读书,读好书
九年级:①雨的诉说
②人间自有真情在
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交流各自对写作专题的深刻认识。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从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列出写作提纲后誊写成文。
虽然“体验”无处不在,但我们并不去刻意地、过分呆板地追求关于“体验”的花巧方式,而是注重于涓涓细流般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2、多种形式活跃作文课。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实在有限,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中得到提高似乎不太可能。我们利用班级墙报、黑板报、壁报栏等形式,为学生开辟展示文采的园地;把“读书笔记”作为另一展示文采的工具,不仅提倡“读’,更要求“写”。
我校还结合国庆节期间举行的学生军训开展了一次以“军训这五天”为话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初赛,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同年级教师进行初评,每班选定十名学生参加复赛。这十名学生都已经选拔出来,并且准备一个月的时间,在期中考试之后举行复赛。届时,将选拔一、二、三等奖,对获奖学生个人、获奖班级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积极配合“语文报杯”学生作文大赛和淄川区教研室开展的“初三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教研活动记录突出对“体验式作文”理论的学习。我校规定,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记录以课题研究理论为主,利用每一点空间来实现对这一课题的贯彻实行。
4、要求每位教师必写下水作文。
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作文,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自己先写下水作文。
三、我们的研究方向。
(一)关于子课题研究的一些设想。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国内外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情智作文”,“快乐作文”,“情境作文”,“乡土作文”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是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充分体现。但是,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教学理论研究都脱离不开“生活”这个创作的根本源泉。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也认同这一点。当然,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写作的目的还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老师,作文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陈旧,没有把作文看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就无从谈到关注学生的需要。
本研究课题“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与其他研究课题相比,同样强调生活的必要,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设计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要求。我们提倡将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对生活进行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理解,而不是只凭主观想象进行生搬硬造。这种感受和理解可以是直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间接观察。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阔习作思路。提倡表达真挚细腻的情感,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学生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主观体验。提倡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的记录下来。并且,这种生活体验还可以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活动方案,并付之实践,注重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思维方法的培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写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学生个性随之灵动。
研究的依据即“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研究目标是多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可以创设作文氛围,尽量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使写作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生活与作文的一体化”,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增长见识,增加体验,言之有物又有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还可以跨学科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张扬个性。
(二)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
①作文氛围的创设,内容的开放。让生活成为灵感的源泉,让作文成为生活的缩影,多方面联系,系统思考,使作文教学在深度、广度上做到既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②体验式作文生活素材、资源的研究。此研究内容在界限上与其他子课题研究有相融之处在所难免。
③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应该将作文与思想教育割裂开来,语文教师上好作文课的同时也应该扮演“引路者”的角色。
④作文方法的研究。我们将根据学生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多形式的操作方法,带给学生以全新的写作快乐。
(三)研究过程的设计。
第一阶段(2007、3——2007、7)方案相成阶段。由学校召开课题小组成立会议,制定相关措施,各实验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2007、8——2007、12)课题实施阶段。各实验教师将课题研究带入自己的作文教学课堂,以生活融入作文,以个性促进发展,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2008、1—2008、7)深化研究阶段。将研究内容上升到理论层次,摸索作文课型,教师间相互展示,评比,交流,合作。
第四阶段(2008、8——2008、12)总结展示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评选优秀成果,使所有课题组成员教学理论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上的一些创新。创造是写作的生命,体验式作文教学首先立足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它是一种以写作为落脚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但是,由我们农村中学的资金水平限定,由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限定,很难开展较大范围的体验活动。于是,我们决定改变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来开展课题研究。
1、化“大体验”为“小体验”。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镜头缩写在室内进行。
例如我们开展的“室内品作文”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我们制定了“品茶”“品月”“品家乡菜”“品同桌”等的“品”活动系列。这样,所观察探讨的范围缩小之后,学生同样能够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避免了主观想象和闭门造车。下面是学生在“品”系列作文“品茶”的作文片段:
遥想在当年明媚的阳光下,它们于山间枝头随着柔风轻盈快乐地舞蹈。自从得到一只纤手的青睐后,噩梦便开始了。几番炮制,原本光鲜碧嫩的躯体变得干瘪丑陋。而今,它们又被抛入一只细长的玻璃杯中。还没等呻吟几声,滚烫的开水就劈头盖脸地打在身上。它们在水中痛苦地翻腾着,身体被一点一点地拉长扯宽。绿色的血液从肌肤间慢慢渗出来,将折磨自己的沸水渲染成生命的绿。
渐渐地,仿佛血液已流尽,再也没有了奋力挣扎的念头。水的力量使每一片倔强的茶叶变得柔软起来。它们有的慢慢浮到水面上去透一口气,有的悠悠落到杯底去享受片刻的安闲。一分钟的沉默后,就有源于生命的茶香飘散出来,拂过鼻尖,钻进内心深处,让你萌生出一种先品为快的欲望。
作品灵动明净,语言悠然形象,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与学生课余生活紧密结合。
农村孩子有城市孩子不能比的自然条件,他们时刻与美丽温柔的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在承担学业的同时还会承担一定的体力劳动——跟随家长到山坡地里进行或种或收的劳动,这为孩子叙写农村生活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我们曾经就此开展过“农村劳动”系列作为,学生大都写的生机盎然。
3、与学校活动遥相呼应。
开展一次体验式作文的活动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生还要有正常的学习活动。怎样更好、更节约的利用学生时间呢?我们学校每次举办的课外活动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了用武之地。
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辩论赛、黑板报比赛,甚至军训活动、实践基地活动都是我们体验活动的好素材。
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进去,既高了他们自身的写作水平,也使得他们积极性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四、我们的研究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理念。
实际上我们原有的作文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闭门造车。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在关注学生习作(特别是习作分数)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课题伊始提出的“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阅读、搜集信息等各种方法,是否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写作过程,是否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是否对写作充满兴趣和信心„„” 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多篇教研论文。司春艳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天地》发表。
2、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
赵英杰同学的作文在第二届“语文报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淄川区举行的作文评比活动中,我校三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学生习作多次在《创新天地》发表,作品《月牙船》发表在《读写天地》上。
3、成功开办“山行”文学社,为学生写作搭建平台。共出版两辑社刊,发表学生作文百十篇。
4、开通“淄博第二十六中学语文组”的博客,作文师生发表作品的平台。
五、研究所得的启示。
1、个性化的作文需要个性化的老师。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个性的生成。
2、学生作文回归生活的时刻,是其作文闪烁最动人光辉的时刻。
3、实施课题教研,教研、教学相得益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写作水平和学生写作的素质。
4、积极倡导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解决学生盲目审题、胡写乱编的根本途径。六、一些困惑。
1、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感到理论支持不足。仅凭实验方案中提供的一些理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仿佛有些底气不足。
2、课题操作性尚待完善。整个体验的过程有些漫长,有时会很难把握一个“度”。
3、有活动大于写作的嫌疑。往往是准备一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最后的写作活动却显得并不重要了,似乎违背了开题伊始的“作文教学”初衷。
总结两年多来的课题实践活动,我们付出了劳动,也收获了珍珠。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继续为更好的改进作文教学而努力。套用一句屈原的话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暂时结题,却并不等于“体验式作文”就离教学而去。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之路将无限延伸下去!
淄博第二十六中学语文组 执笔人:司春艳
第二篇:子课题结题报告
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 2011/10/10阅读次数: 1276
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于1995年建校,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还属于探索和初步形成阶段,但是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通知》精神的指引下,我校开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正逢此时,国家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始了,我们感到这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得以丰富和延续的载体。因此,要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依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来支撑。为此,我们对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目前尚存在着如下问题: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新的管理理念,还习惯使用管、卡、压的方式管理班级。
2、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和功能了解认识的不够,对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3、有些班主任缺乏系统的班级管理方法,缺乏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疲于应付班级的各种事物,致使整个班级没有凝聚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消极思想和倾向日见抬头,如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搞对象、学习懈怠、精神委靡;有的学生打架斗殴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接触频繁。
5、一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存在着不足,而且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班级文化,利用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来达到教育和管理效果,从而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于是,我们确定了《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做为此次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挖掘班级文化的内涵,结合班级特点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一个班集体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班级的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环境,它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框范功能、涵养功能。
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求各位班主任要对班级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确定符合本班特点的研究方向、目标和措施。
2、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寻找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通常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物质层面:美化学习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
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
(2)制度层面:师生研究讨论,制定班级公约。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正常运行还要靠制度。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班级公约,首先要从集体利益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考虑;第三从学习、纪律、生活、工作、劳动等方面入手;再就是有奖有罚,及时大力表彰先进,处罚违纪行为,关心后进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家长一起来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具体办法是:发动群众,小组讨论,合并提升,全体签名,督导检查。
(3)精神层面: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班级的价值观,是班级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班级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总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3、根据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教育性。班级文化源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经形成,它对整个班级或班级中的个体都会起到一种净化、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教育性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创造性。班级文化的产生结合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优良的班级文化必须要有创造性,照抄照搬或者没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班主任就必须和全体同学在取得一致看法的情况下,来构筑自己的班级文化,使之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3)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也影响着班级的行为,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
(4)主体性。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极富个性的人,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阅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不同,其兴趣爱好及所擅长的技能都不一样,知识的涵盖面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集体、个体对任何意识形态认识的分歧,故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的班级文化模式。因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尽量多的学生能自动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班级文化能真正发挥其在班级运作中的主导作用。
(5)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集体荣誉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强烈愿望。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学校对该课题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德育副校长负责、学校教科室牵头、德育干部参与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参与人员共计74人,参与班级30个。
1、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007年4月,总课题组组织召开了《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题培训,会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全体教师观看由总课题组制作的培训光盘,并把课题培训的相关内容发到校园网上,供老师们学习、参考,为更好地参与课题研究拓展思路、树立信心。
07年7 月,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及时召开本校的课题开题培训会,学习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的实施方案,详细分析学校、老师、学生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对第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部署。
2、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学校研究方向确定后,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围绕学校课题,提出了系列子课题,供参与研究的教师们选择,课题小组要求每个实验班对本班的班级文化现状展开调研,对班级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各位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写出可操作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样,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研究与班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实施小组注重方法和效果的动态研究,本着“从班级建设中来,到班级建设中去,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原则,根据实施效果及时矫正方法,提炼成功经验,再用于指导班级建设,从而达到课题研究与班级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研究效果。
3、定期开展评比交流活动,积极促进成果转化。
2008年10月份,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创作自己的班歌、班训、班徽,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展牌,展示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我最喜爱的班歌、班训、班徽”评比活动,组织开展室内布置评比、板报评比、班风班貌评比等活动,涌现出了许多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刘平婷、于亚利、季宏艳老师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举办了“主题班会观摩”比赛;开展了“诵读经典书籍创建书香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研究成果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决策和举措时,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为充分体现调研成效,我们在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上下工夫。一方面以经验交流推广、应用的方式转化。另一方面以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案、决定等方式下达各个班级,并以跟踪督办方式保障成果转化,有效地确保了各项调研的成果落实。
为此,2008、2009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县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称号。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改进工作
三年中,我们通过深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令我们感动,令我们骄傲。班中有残疾学生上下楼困难,同学们就每天课间背、扶着他上下楼,帮助他坚持来校上学;有学困生遇到难题,就有同学们给她讲题,并将自己整理得非常完整的笔记送给她;有的老师病了,学生就自发地去慰问老师,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封封充满关怀的信件,温暖着老师的心;楼道教室干净、整洁、美观,公共设施保存完好。在汶川地震中同学们踊跃的捐款,并自发的走上街头为灾区募捐,受到局领导的赞赏;在支援甘肃汉水“共建书屋”活动中,同学们节省自己的零花钱每人为灾区的孩子买一本新书;我们课题组老师所带的班级多个被评为“县级三好班集体”“市级三好班集体”,“状态教育先进班”、“诚信先进班集体”。同学们对自己的信心,对集体的信心更是激励着他们在成长中成熟起来。
2、提升观念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工作要定位在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管理制度;创作班歌、班训、班徽;组织开展班风班貌评比、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策略,赏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舒展心灵,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优势,增强他们的学习力与自信力,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使他们获得成功,健康成长。
3.成果展示
三年中,我校的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教育实际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论文、案例,(先后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4个)。我们把一段时期内课题研究人员成果论文的学习研讨作为班主任定期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引领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来,我校开辟、制作了64块班级文化园地建设展示牌,实现了班班有文化建设园地,班班有班徽、班歌、班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凝心聚力,助推了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
五、研究反思与讨论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广泛研究了班级主体精神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在理论与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课题组对班级文化经营的意义以及班级文化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对班级教育中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有了更加严谨而又富有创见的认识;二是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模式,通过创作班徽、班歌、班训和制定班级目标等形式,使班级文化的作用显性化,提高了班级群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课题组探索了班级学习文化的个性化浸润建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文化视角有了较大的变化;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得到认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对教育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思考,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本课题立足于现状,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模式和途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班主任换届时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衔接工作,如何将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篇:作文课题结题报告
作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作文研究结题报告
评改互动,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实验小学 李丹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思考,能不能把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一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可见”评改是“教”的重要活动,“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评改则是为达到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自改,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预期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自己修改草稿,并能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生当前情况调查
学生当前的局面是:学生对作文总是写完了事,而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却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们精批细改,点面俱到,但大多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就丢在一边,教师的辛苦工作成了“无用功”。作文本从上交给老师到批完发放给学生,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而此时学生写完文章时的那种企盼评价的热情早已冷却,对发放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的辛劳,大多付之东流;二是改评内容大而空,且多有雷同。有的老师在改评作文时,评语常常是那几个有关“主题”、“中心”、“结构”、“语言”的术语在打转,千篇一律;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别无他事。三是学生对作文课本身没有兴趣。
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际,很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计划 主要采用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在班级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批自改和学生互批互改相结合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自批、互批地良好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作文的主人,最终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教给学生批改内容和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鉴别能力,教师把评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由同学自评、互评或小组合作评改,并订出评改要求,一条一条地落实。在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修改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看作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打开作文一看正确,便写上评语:此文格式正确。
2、看卷面是否整洁。若学生评改到别人的卷面不整洁,反省自己就不能潦草了。若学生评改到整洁的卷面时,自己心中也就有了榜样。3、看是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避免一逗到底的状况。4、看错别字有多少。要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增长了学生辨别错别字的能力。
5、找出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哪里,对于拿不准的句子,搞流水作业。
6、看作文中心是否鲜明?是否集中?魏老师以一两篇例文指导学生怎样辨别作文的中心是否鲜明和集中。7、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
8、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作文写作、指导的要求。如:记叙文,是否做到了以记叙为主,老师要求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作者是否将其结合。
9、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开头和结尾是否相互照应,过渡是否自然。、看文章的造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再提出是否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二、明确批改的方法
(1)、分清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针对习作中的局部性优缺点给与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地批注。尾批主要针对整篇习作,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指导性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
(2)、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等常用的修改方法。
(3)、介绍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长期坚持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三、逐步增加修改难度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片段的修改。因为一个片断,篇幅小,内容单一,便于学生自改练习,也是初学作文的学习规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主要是修改符号的熟练运用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掌握片段的修改后,五、六年级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文修改。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顺序,各部分的详略等。接着将班级里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大家共同修改,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借鉴范文的优点,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可和例文作者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朗读容易发现作文中的词句毛病。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想边修改,调动了多种 感官参与,促进了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学生每读一遍,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让学生分析比较,具体看到修改的过程,直接感知修改的方法。另外,在评语的运用上以鼓励为主导,建议为辅的方式,建立互评的积极性。
四、评改后的示范
学生评改完后,将作文上交教师打分,教师对写作以及评改进行总结,并根据作文评改记录进行作文讲评。教师挑出本次习作的佳作,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或由习作者本人在全班朗读,大家共同欣赏,评论,取长补短。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反馈,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几次的记录比较发现,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有一定水平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促进和提高。以下是五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学期末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
篇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可实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的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开阔阅读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读写结合‖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效率。―读写结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初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为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策略研究可以探索一套整合课程资源,轻负高效的读写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诀窍‘。这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 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用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训练,是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为终点的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锻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课题实施策略是以已有的读写一体化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之覆盖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使学生写作方面逐步实现由积累到借鉴到拓展到独创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重新进行课时的调配,开足开好阅读欣赏课,改变传统的作文课的形式,逐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
2、研究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状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3、研究各个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交接点。
4、研究新型有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多种课型。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引入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三:“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阴师院附小 丁素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
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 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