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社会史》有感

时间:2019-05-12 00: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社会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社会史》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社会史》有感

读《中国社会风俗史》有感

2013313348 倪露静

最近看了CCTV记录频频道的《传家》,对婚姻嫁娶、丧葬习俗、衣着服装颇感兴趣,于是就借来描写中国社会风俗的书一读。

《中国社会风俗史》是山东师范大学秦永州所著,全书分为八章从服饰、饮食、住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八个方面进行讲诉,每章简略的叙述了各风俗习惯的起源,介绍了各个风俗起源的内容、发展和特征,最后又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文化紧密接轨。对由风俗演变而来的成语、言语、故事都加以讲诉,对各种风俗产生的影响页从正反方面进行评价。对我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礼,改变对世俗文化的偏见,更好地面对我们社会中的风俗。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场,其形成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书的第四章是节日风俗分别讲了七个中国传统节日,每个节日讲述了他的由来和演变,风俗和关于此节日的传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以节日为载体,传承了各个地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生活有非凡的意义。

在“饮食风俗”一章中,作者从《诗经》、《周礼》、《礼记》中整理出许多食物,简明扼要的运用史料加以提及。让我感受良多的是对中国酒文化的描写。先从《战国策·魏策二》、《说文·巾部》中所记载的仪狄、少康的早就传说,又用新时期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挖掘出的酒器来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术。又从《史记》、《国语》、《礼记》、《汉书》中讲诉了古代饮酒的习俗。饮酒必须遵守尊卑长幼的顺序,行酒令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酒具的使用也大有讲究。酒不仅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嫁丧嫁娶、岁时节庆、人际交往、生产交易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西方婚礼的流行,我们习惯穿着白色的婚纱走进教堂,在神父面前许诺终生,渐渐忘记了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婚嫁习俗。书中简单讲了传统的婚姻六礼,即采纳、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又有合卺、拜舅姑、庙见等仪式。闹新房的风俗从东汉便有了,新娘的盖头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拜堂的习俗是从唐代开始的等等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现在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不同,在古代婚姻中,丈夫时天、君、父,而妻子则是地、臣、子;夫为主人,妻为财产;丈夫课纳媵妾等陋习。婚姻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方式,了解传统婚姻对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有很好的帮助,一些封建愚昧的习俗应该废除,那些有意义有特点的习俗我们不应忘记,应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在社会风俗中,积累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德,也传承着几千年的封建糟粕和成规陋习,《中国社会风俗史》一书,让我基本了解关于社会风俗的基本知识,让我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对于风俗习惯必须进行理性的把握和继承,继承精华,改造愚昧之处。风俗不仅仅使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还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中国社会风俗习惯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社会风俗更好的、更直观、更准确的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书中只是简单的从几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社会风俗习惯,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社会风俗习惯,我们还应看更多的书和文章。

第二篇:中国社会史参考书

中国社会史概论选读书

1.2.3.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 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 6.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0年 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年 9.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0.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 11.顾颉刚主编:《妙峰山》,1928年 1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 14.刘翠溶、伊懋可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研院经济研究所,2000年 1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16.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国书店,2002年 17.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

18.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 19.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20.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0年 21.庄孔韶:《银翅》,三联书店,2000年 22.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年 23.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24.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6.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7.杨念群:《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 29.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1.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 32.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 33.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4.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1991年 36.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7.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 38.布罗代尔:《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

39.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3。40.埃马纽埃尔·勒华杜拉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 41.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3.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44.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1999年 45.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6.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2000年 47.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学派到新史学》,三联书店,1988年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下学期通识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姓名:王亚伟学号:1010013

5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

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作用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它

本身的公平竞争性、不分阶级性,使它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封建社会属性的科举制度已无法适应

时代的需求,成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障碍,成为阻碍中国社会顺应历史要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可避免的寿终正寝。但它的废除依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是为封建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 它无法超越封建专制制

度的束缚, 因而必然包含着保守、封闭、僵化、驯服、官本位等封建消极因素。到了明清时

期, 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衰败, 这些消极因素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破坏力。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 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

国。鸦片战争后, 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学的进步, 使通过科举制

度所反映和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陈旧与落后, 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当时

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 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外患日逞, 西学东渐, 昔日占毕

时艺, 不足以有为时风所趋,如潮水然,有不得不改革之势。旧学不足以有为。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铲除腐败,吐故纳新,不断进行

自身改革,所以最终被历史浪潮所湮没。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近现代教育正式开始。然而,数千年的教育传统和心态不

可能在顷刻间随之烟消云散。

首先,科举制度的废除对高等教育近代化与女学兴盛产生了推动作用。有学者认为,虽

然早在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即已兴起了新式高等教育,但在科举废止前,高等教育近代化

发展的步伐一直十分缓慢。这是由于科举不仅是传统高等教育的重心所在,而且还极大地制

约着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科举改革事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变革之全局。科举存废成为新旧高等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废除科举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

学制迅速推广,近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留学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目

标和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废科举所带来的另一个有利影响是女学的兴起。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女性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女性接受教育则是反映其社会地位高下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平等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1907年,清政府又颁

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清政府已正式承认女学堂的/

3合法性,女子教育也被正式纳入学校系统,这为女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女学从此便蓬勃地开展起来,且层次不断提升。据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1905 年为8277 所,1906 年为19830 所,1907年为35913所,1908年为43088所,1909年则已高达52348所;学生总数也逐年递增,1905年以前最多不过258873 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1907年达到1024988人,1909年达到1638844人,1912年跃升为2933387 人,几乎是1905 年的12倍。学堂和学生数的增长中便有女学的贡献。截至1907 年,全国共有女子学堂428 所,女学生15496人。到1909 年,全国已有在校女生78376人。

其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教育的普及与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有所减弱。科举被废后,虽然新式教育大兴,学堂数和学生数猛增,但其普及教育之功非但远不及科举,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普及。1905年后,学堂的绝对数量虽有惊人增长,但对于当时有着4亿人口的中国,仍是杯水车薪。据估计,1906 年,中国应受学之人约1亿,其中学儿童至少5000万,而实际就学率仅为6%。在兴学成绩斐然的直隶,1903年至1908年,学生数从6000人增加到18万余人,以平均每年5% 的速度增长,但相对于570 万学龄儿童,1908年隶的就学率仍只有3.2%。据罗斯基的研究,1880年清代识字率男性为30~ 45%,女性为2~ 10%,平均识字率在20% 左右,这一比率不亚于英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以前的识字率。但从1895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全国平均识字率却一直在下降(直到1930年代,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17%),以至于梁启超曾在1915年批评新政时说,20年来办现代教育使得全民不识字。另则,学堂对教育的促学力远不及科举。邓嗣禹在对科举罢废前后的向学之风进行对照后认为: / 自罢科举后,中大学毕业,无噉饭之所,于是纨绔子弟,终日逸游,贫困之士,有志莫逮。甚至平民义务学校,免费供膳,犹辞不入。强迫教育之今日盛,反不若科举时代能使人力争向上也促学力的下降,盖因科举功名观念影响的余力尚大,使新学堂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上还远不能和科举功名获得者相比。再则,科举的苛严竞争已深入民心,对传统教育深为迷恋的时人自然对清末处于混乱状态的新式学堂嗤之以鼻。而,在废止科举前后,清廷为促进学堂的发展,不得不出台了一些甚为奇怪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依学生等级高下和程度优劣,分别实行科举虚拟和职官实授的双重褒奖,。直到宣统三年,各学堂的/实官奖励0政策才被停罢。这种以科举功名和出身奖励学堂毕业生的做法,,其实质是新式学堂教育与传统科举教育之间的一种妥协,同时也说明在科举被废之初,其对教育的促学力仍远大于已然蓬勃发展的学堂,亦反衬出废科举对教育普及的消极影响。

近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然而其具体形制大多已被遗忘,但其基因仍存于新的教育体制中。科举制度废除后,人们深刻反省了传统教育对统治权力的依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近代教育应有的目标。科举制度的废除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实质上是一个由选拔少数道德文化精英从政的制度,向一个普及全民教育,广泛实施专业技术训练的制度的转变。与废除科举对应的是提倡新学(即西学),并试图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选举制度。在此后的洋务运动时代、民国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中国经历了效法日德、崇拜英美、学习苏联、全面开放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单一的教育目标,被极大拓展了,士农工商都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在列强分割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感逼迫之下,在全面社会改革的阵痛之中,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制度在艰难探索着。近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当然,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古为今用或者说是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不妨在比较中来打量一下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既有科技人才,又有政治人才。科举制度造就的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政治型通才。在教育内容上,现代教育既有社会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科举制度偏重于人文教育,伦理代替论理,囿于/

3四书五经、子曰书云。在教育对象上,现代教育是一种面向全民的国民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使人人具有普通的知识技能,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是一种淘汰型的精英教育,旨在选拔官吏供国家任使,养成圣贤兼济天下,读书人一旦落第或不能登上仕途,就只能靠卖字画、开私塾糊口。一言以蔽之,现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面向大众的、全面的教育。诚然,从私塾到学校,从教书先生到人民教师,从平平仄仄到文史数理化,过去的100年间,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时代。

废除科举制度的主要动机是发展近现代教育,但遗留的科举心理却在科举制度废除的百年里, 渗透到了近现代教育的体系中。废除科举并没有为现代教育清空场地, 在科举废墟上建立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总有科举的影子。废除科举打破了儒学的一统天下, 使旧的教育制度解体。但是,近现代教育体系在制度上的确立, 并不能保证心理上的纯粹。科举情绪仍以应试教育的形式, 置换性地表现在中国现代教育体制中。以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升学考试及以重点中学、大学、重点大学等构成的庞大应试教育体系与等级教育网络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提供社会晋升流动的机会, 犹如当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当时为发展近现代教育而废除科举制度, 但遗憾的是科举废除之后, 现代中国还是没有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规范合理、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 它至少在原则上主张与实践让知识和道德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而在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除了暴力与阴谋外, 没有什么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的依据。也正因为如此, 曾有人怀疑改良科举比废除科举所起到的效果更好。因为西方的现代选举政治与官僚政治分立, 官僚遴选的所谓考选制, 最初也是在中国科举制度影响下创立的。综上所述, 在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今天, 无论从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方面, 还是从为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方面来说, 总结科举制度的千秋功过, 反思废除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都将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92.[2]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0.[3]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0.[4] 杜学元.中外女童教育简史[M].四川大学出版

社, 2001.[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89./ 3

第四篇:中国社会史概论选读书目

中国社会史概论选读书目(本部1101班)

1.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

3.刘翠溶、伊懋可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中研院经济研究所,2000年 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新星出版社,2006年 5.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2000年

6.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王笛:《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9.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1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1999年 12.埃马纽埃尔·勒华杜拉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 13.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注:以上书籍每组选一本,不得重复。建议配合相关书籍、书评进行阅读。如林耀华《金翼》,可配合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庄孔韶《银翅》、黄树民《林村的故事》进行阅读,因这些书所描述的地域相近,且时间上前后相接。

第五篇:《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读后感

《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读后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这句话是为了悼念魏征而说的,但在此我想用它来说明读“史”的重要性。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从前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误入岐路,这是我读“史”的一点见解。下面我就从不同年代的典型新闻入手,谈谈《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给我的启发。

中国古代文献资料记载的事件在本书里姑且算作新闻吧。《春秋左传》中的《长勺之战》记载的是关于战争的事,这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状况。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长勺之战的一些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学到一招:通过记录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的再现事件真相。这对于我们新闻工作者是一种经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蹂躏,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掠夺,给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从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再到革命派,中国人民作了各种救国路的尝试。在这之中,办报宣传是其共同的方法。《民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创办的。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他通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来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获得人民自主权利。此时,报纸是传播先进思想的工具,是启蒙国民的重要阵地。由此我们可以说报纸在当时对于人民思想的解放和启发民智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道德普遍滑坡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弊病,法律对此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此时舆论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通过表彰道德模范,为人们树立旗帜,让好的风气引领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舆论在鼓舞人民,引领时代发展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新华社文章《当你们熟睡的时候》介绍了夜间坚守岗位的托儿所保育员细心负责的照顾孩子,为了明天的乘客而紧张劳动的汽车公司检修厂工作人员,夜间急救病人的医生,黎明时的电报工作人员,通宵运蔬菜的农民,洒扫全城的清洁工人深夜工作,为了千百万读者而深夜奋斗的报业人员,供应的小贩……这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努力奋斗却鲜为人知的人,正是新华社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美好生活是由这么多坚守岗位的人提供的,由此会更敬重那些普通工作岗位上不平凡的人。

正面引导固然很好,但也不能太过。新华社文章《两个蒙古族小姑娘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保护了羊群》让我有了另一种想法。这篇文章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两个内蒙古小姑娘为保护公社羊群同暴风雪搏斗一昼夜,最终保住了羊群但却被冻伤了的故事。这两个小姑娘的精神固然值得赞扬,但对于这种教育的宗旨,我却不敢苟同。我们总提倡“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生命宝贵”,这似乎又与两姐妹的事迹相矛盾了,文章中是高度赞扬这种行为并把她们当榜样的,那生命又被放在什么位置呢?这又需要我们反思了。

另外,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值得认真对待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媒介低俗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新闻人的道德面临空前危机。书中有篇关于2007年十大假新闻的文章,其中纸箱馅包子这则假新闻让我印象深刻。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纸箱制作小笼包出售的节目。通过调查才知道真相:该记者在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过群众电话反应“包子有掺碎纸”,这引起了栏目制片人的兴趣,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该记者在调查中没有发现包子有问题,但选题已报上,压力很大,加之刚到电视台,既想出名又想挣钱。期间,栏目主编还以时限为由催促抓紧拍摄。于是记者大胆的想出了妙招,即自己“导演”这样一场戏。就这样一个假新闻问世了。看了这则新闻我震惊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哪去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连生命都被剥夺了,那么新闻的存在又有什么价值?

纵观新闻发展的历程,我们会有很多感想。有对经验的借鉴,有对错误的反思,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时段,但我们都会勇于面对,勇于改正。作为媒体人,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更需要我们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提醒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总之,我们要一直进步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下载读《中国社会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社会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I50914019 姓名:杨庆泽 专业:电子商务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对《乡土中国》的初了解 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今年是第一次选社会学这门跨专业课,在这之前,我对“社会学”这个名......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1级公管班 59 胡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下人”),好多乡土风俗、气息我都了解,以......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

    读《中国简史》有感

    读《中国简史》有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读了《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中国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带入一个......

    读《中国震撼》有感

    有感于中国震撼 理学院学生统计学第一党支部 12统计一班 姚润沐 看完《中国震撼》,小有感触。 回忆起许多年前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崛起是一个梦想。梦起于另一个......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读中国四大名著有感 学校:弥阳一小 班级:五(4)班 姓名:刘梦琳 指导教师:丁云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品味、去体会。知识就像小河一样潺潺流进......

    读《中国梦》有感

    读《中国梦》有感 读了《中国梦》这本书后,我激动不已。 《中国梦》这本书讲的是习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回首中华民族经历的百年沧桑巨变,将她的过去......

    读《中国梦》有感

    读《中国梦》有感 梦想是什么?对于聋哑人而言,梦想是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聆听世界的点点滴滴;对于雏鹰而言,梦想是能够像雄鹰一样,遨游天空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婴儿而言,梦想是能够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