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

时间:2019-05-12 00: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

第一篇: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

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

心得体会

在学校党委、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精心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在学习中,我深有感触,结合自身工作,今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养。

一、加强有关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始终保持教育工作为民服务的先进性,就要主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潜心研究“十八大”会议精神实质和相关文件,熟练掌握《国家教育督导条例》等相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自觉为党和人民服务终身的思想,牢记入党誓词,提高党性认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有关教育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学习是我们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应该主动学习有关教育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教育督导技能,注重提高自身的教育督导专业水平,认真有效地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人员。

三、树立岗位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自身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要立足于本职岗位,识大体、顾大局,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遵守国家教育规定的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增强为学校和广大师生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好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高永红 2016年9月9日

第二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继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之后,在即将迈进“十一五”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市教育加速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把泰州建

设得更加美好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刚才,省教育厅周厅长作了讲话,毛市长对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了工作部署。姜堰市、市财政局、市教育局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新泰州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进一步认清建设教育强市的优势和潜力

即将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泰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泰州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市上下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校均服务人口等主要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3.1。高中阶段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每年高考6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录取总人数及录取率连续多年排在全省前列。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创办了两所本科院校,实现了本科高校“零的突破”。目前,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已达2.6万人。高教园区建设态势良好,城市教育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各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以改革创新的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泰州教育之乡增添了光彩,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尊重。我们要充分肯定泰州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精神,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积极支持和贡献,充分肯定教育对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泰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我们今后建设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关于这一点,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干部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建设教育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教育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放眼未来的一项战略部署,是顺应民意、惠及群众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充分发挥教育之乡优势,谋划新泰州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刚刚召开的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部署和重要任务。要实现新目标、新任务,教育的优先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教育是国之大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发展快。如果没有教育的现代化,那么所谓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都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的奋斗进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物质资源方面的优势,更要重视依靠人才资源,彰显教育优势,加快实现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转变和跨越。

发展教育不仅是强市、兴市之道,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要求。教育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掌握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学到技能就能创业致富。泰州的未来要靠教育,泰州人的未来也要靠教育。当前,我市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育收费、教学质量等问题,其根源还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完善,无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加快泰州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让每一个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充足的、优质的、不同层次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因贫困失去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泰州人都能接受到多样化、多途径的继续教育。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建设教育强市的基本途径

建设教育强市,关键体现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而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不久前,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明确提出了“教育优先、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三先”方针,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实现途径。坚持素质教育的工作导向,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教育战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确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泰州人。我们倡导“有教无类”,也倡导“因才施教”;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要鼓励有序的差别竞争;要保证每一个孩子有学上

第三篇:关于推动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

(2011年12月21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就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瞄准更高发展目标,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青岛向经济强市转型、向文化强市转变、向更高文明程度迈进。

1、重大意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引领着城市前进的方向,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对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标准;青岛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城市,文化产业具有低碳、绿色、附加值高的特点,对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赋予了新的使命;市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对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事关青岛改革发展全局,事关群众生活幸福安康,事关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向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战略选择。

2、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把文化青岛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载体推动文化全面融入并引领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同步,始终做到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未来,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尚、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充沛、文化设施完备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打造文化强市。

3、目标任务。着眼于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深入推进文化青岛建设。到2015年,全市文化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居副省级城市领先水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建成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中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维护文化安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更加完善,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蓝色文化特质更具魅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城市凝聚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基本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强社会共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基固本作用。

4、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强化正确引导,澄清模糊认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效性。

5、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施弘扬仁爱之心、树立诚信之心、倡导孝敬之心、增强责任之心“四心”工程,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公德意识和良好品行。广泛组织各类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和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提高市民道德修养,建设城市道德高地。以“文明赢得尊重”为主题,广泛开展公共文明礼仪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见实效。弘扬“微尘”、“红飘带”精神,开展“感动青岛”十佳人物、“十大美德少年”评选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树立市民心灵标杆,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决纠正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歪风邪气。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文化建设,形成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形成开放包容、风清气正、奋发进取的社会风气。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6、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保持位居全国文明城市前列为目标,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施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公共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新农民、新家园”创建活动,提升农村文明建设水平。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

三、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7、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社科规划项目和“双百调研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理论上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出一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社科研究水平保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发挥社科普及教育阵地作用,办好社科普及周活动。

8、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主流舆论引导格局。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强化政治责任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规范新闻采编行为,维护良好的新闻传播秩序,对违反新闻纪律、违背新闻道德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打造有影响的门户网站品牌。规范微博、即时通讯等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强对网吧等公共上网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强互联网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市)互联网管理体制,提高网络文化信息监管水平。

9、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重点文艺作品的规划立项,鼓励体现青岛城市精神、文化元素的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对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和省文化创作“精品工程”的作品,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争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影、展播、展览文艺精品提供条件,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扶持青版图书、报刊、网络和广播电视品牌栏目建设,生产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提倡艺术创作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发展,鼓励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要求,完善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区(市)两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各区(市)拥有一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每个社区和村拥有一处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现代传媒广场、科技馆、档案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建一批高水平的演出场所。加快城乡数字影院建设,实现区(市)级城市一院多厅数字影院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率先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1、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确保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深入基层演出,做到一村一年一场戏。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基层阅报栏(屏)建设。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

12、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政府购买演出机制,对承担公益性演出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给予补贴,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深入中小学校、社区(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残疾人托管中心等开展文艺服务,每年免费配送文艺演出600场。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少年宫、体校、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定期向生活困难家庭子女、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艺术、体育培训。定期向困难家庭居民赠送报刊、图书、演出票、电影票等文化消费券。组织以“欢乐青岛”为主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以“书香青岛”为主题的全民读书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3、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自2012年起,全市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实施“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百亿工程”,文化投入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设立青岛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镇、村文化建设。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五、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品牌带动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4、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通过科学布局、产业集聚、特色引领、错位发展,打造影视传媒、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休闲度假、美术工艺品制造、创意动漫和生态民俗六大产业聚集区,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高地。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节庆会展、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15、实施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带动。坚持国际化、开放性、高起点,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大项目,着重推进中国电影交易中心、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中外电影合作拍摄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着重建设达尼文化产业园、东夷文化产业园、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1919创意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立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强跟踪服务和定期调度。实施“10+100”工程,重点培育10个龙头文化企业和100个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与经济项目一同推介招商的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在青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

16、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途径合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开发特色工业旅游项目。扶持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17、深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奥帆中心、崂山风景区、少海新城、城市记忆老村巷、啤酒文化休闲商务区、灵山湾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推动演艺文化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提升青岛旅游文化档次。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完成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任务并全面推广,提高青岛3G网络水平。依托青岛高新区,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遵循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自然创造的理念,加强对城市重要节点、主要街区、重点地段的规划设计,高水平规划建设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德生态园,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人文、自然环境相协调。

18、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特色文化消费。开展惠民性文化消费活动,政府投资兴建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市民提供免费或低价位服务。鼓励各类经营性文化、体育单位安排与群众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低价位电影放映、书刊销售、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

19、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扩大电子乐器、美术产品、视听传媒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加强对外合作,打造青岛文化对外开放品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探索建设文化保税区,打造落实文化企业保税政策的实体服务平台,推动高端文化贸易发展。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企业为主体、中介机构为辅助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拓展民间文化交流合作领域。做好城市形象和重大节庆活动的对外宣传、推介工作,提高青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文化产业增长幅度高于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长幅度,文化产业投入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新兴文化产业增幅高于整个文化产业增幅。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自2012年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较大幅度增加。设立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取贴息、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发展。市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市担保中心每年安排一定的担保基金用于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调整文化投资结构,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全面落实国务院和山东省振兴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月报制度。

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1、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国有文化资产绩效考评办法,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费安排、资产配置、经营者收入挂钩,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建立完善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确定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机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建设“文化环保”城市。

22、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报业、广电、出版发行、网络、演艺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股份制改造步伐,争取尽快上市,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五朵金花”。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

23、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影视产品、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书画交易、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培育资本、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和文化流通企业发展,构建连接国内外、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电影院线建设。加强各类文化协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经纪、代理、评估和咨询等文化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

2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文化体制改革政策,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扶持力度,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确保改革单位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对国有文艺院团落实一团一场和免费配备流动演出车。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针对文化单位不同特点和文艺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医疗、养老、离退休待遇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关键环节,制定青岛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政策,创造有利于改革的政策环境。

七、突出蓝色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青岛地处齐鲁之邦,深厚的齐鲁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本底,青岛又依海而生,因海而兴,齐鲁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相互融合,构成了青岛蓝色文化的基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青岛文化振兴带来了全新机遇,必须突出青岛蓝色文化特色,使青岛文化建设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同频共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25、着重培育蓝色文化。发扬激流勇进、海纳百川、争创一流的蓝色文化精神,培育蓝色文化品牌。鼓励创新创造,支持开拓进取,倡导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营造鼓励成功、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蓝色文化成为推动中国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精神动力,引领城市发展更具活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26、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培育“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文化品牌,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国际海洋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秧歌节、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争取承办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舞蹈节等国家级文化活动。传承奥运文化,积极承办有影响的国际体育赛事。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电影之都”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建设海洋博物馆等一批专业博物馆,推进“博物馆城”建设。积极培育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

27、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深入挖掘齐鲁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办好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即墨祭海节、琅琊文化旅游节、崂山论道等民俗文化活动,建设山东半岛民俗文化展示区。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深入开展“文化大讲堂”、“市民走进博物馆”、国学经典诵读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普及活动。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加强对欧陆风情区、八大关保护区、工业遗产保护带、名人故居、历史文物古迹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确保城市文化留存和历史文脉延续。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编辑《青岛通史》。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保护一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农村文物大遗址的保护性投入。

八、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结构合理和规模宏大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28、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立青岛市文化艺术人才库,抓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全市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资助文化名家制度,重点培养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专门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允许和鼓励文化人才以其专长和管理才能作为无形资产,按一定比例参股文化企业。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文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设立青岛政府文化奖,对成绩突出文化人才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9、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鼓励文化体制改革中分流人员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提高市、区(市)两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比重。配好配齐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确保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专职工作人员、每个村和社区有文化管理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加强对基层专职、业余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经费根据实际需要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30、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做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从业能力。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己,共同营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水平。

31、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成立青岛市文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广大知识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32、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建设,使其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驾驭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

33、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调动各部门积极性,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社科联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区(市)文联、社科联组织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建设热情。

各区市、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抓好贯彻落实。

(全文据《青岛日报》)

相关新闻报道:

“文化青岛”跃上新高度

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正式

出台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日前正式出台。《意见》共分九大部分,提出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惠民、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突出蓝色文化特色、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等实施意见,为我市瞄准更高发展目标,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青岛向经济强市转型、向文化强市转变、向更高文明程度迈进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

《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通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基固本的作用。

《意见》要求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加强重点文艺作品的规划立项,鼓励体现青岛城市精神、文化元素的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对列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等的作品,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争取在十艺节上推出一批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意见》指出要坚持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文化惠民水平。加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高水平的演出场所。增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意见》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品牌带动和开放带动五大战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深入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打造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意见》强调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建立起现代化市场体系,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意见》还对突出蓝色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使青岛文化建设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同频共振;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王 娉)

《意见》共分九大部分: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

三、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四、坚持文化惠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五、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七、突出蓝色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八、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第四篇:加强作风建设,打造过硬队伍”主题教育学习剖析心得

“加强作风建设,打造过硬队伍”主题教育

学习剖析心得

自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以来,我自身能够按照作风建设活动的要求,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围绕思想作风建设的具体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并以此为鉴依法办事、认真履行职责、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

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者,自觉增强服从意识,把上级的精神和领导的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二、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

作为农保中心大厅里的一员,每天都要面对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服务作为基本职能,树立甘当配角、自觉服务的意识。在农保中心我主要负责全县被征地农民相关业务、沟店铺乡社会养老保险相关业务以及全县重度残疾人的认证工作。面对前来咨询的群众,自己首先要能做到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来办理事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以此来要求自己对来访群众要做到笑脸相迎、真心诚意地去接待他们,认真听取他们的问题,并作出详细的解答,这其中也难免会出现情绪激动的人员,对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能够耐心的安抚他们的情绪,向他们详细解释国家对于此类问题的相关政策,给其一个满意的答复,切实转变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作风,满腔热情地为基层群众服好务。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多听、多看、多请教,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

第五篇:教师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即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努力地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是育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做教师首先做人师,又做经师。做人师,做教师首先教人做人,我作为教师的教师更要先做人。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论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教育问题。

要有积极的思想政治表现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努力学习并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中共党章,深刻领会并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人才。积极参加学校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党总支、党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和理论学习研讨班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多渠道多方面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谈感想、写体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积极进步,奋发向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身心投入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之中。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彻策党的教育方针,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中,在以德育为首的前提下,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我的《适中性教育思想》得到较早的体现。我在《适中性教育思想》中谈道:要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社会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人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懂得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品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即为人师,就要修养德性。教人先正己,要胸怀坦荡、仪表端正、言语行为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谦虚,甘于奉献、发扬风格。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真、善、美,远离并反对、抵制假、丑、恶。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诚实、讲究诚信、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他人,尊重、关心、爱护、积极帮助、助人为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影响学员。唯此,人生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为人师,就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为我懂得只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基石。热爱教育事业,终于教育事业,不把教育事业当某生的职业,而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与其他社会要素相比,远非从属者,反成统领者,一切皆由教育所缘起。教育可塑造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挽救失落的灵魂。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热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都不爱的教师,绝不会教好本门学科。只有热爱所教学科,才能以更积极热情钻研所教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特别是研究人的心理、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人之所谓人是因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理念,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热爱学生,我热爱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植根于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爱就绝不会有教育,更没有在心灵深处与对学员的共鸣共振。正如所云,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会枯竭。我爱教育事业,我爱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我所教的学科。我更爱我的学生。与教师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与同事们和谐相处,协调关系、力量、团结协作、争取最大的教育力量和最大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同事们友好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分享从事这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快乐人生。

为人师,教人做学问,首先我自己就要不断地追求学问,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没有精通的业务知识和渊博的学问,就不配人师。教人做学问,自己必须有学问,这是基本常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知识日新月异时代,要不断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吸呐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然后把它奉献给学生。当然要讲究方法与艺术。惟有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要吸呐、消化、内化新知识新成果,特别是教育学理论的前沿成果。新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教育教学工作,是教书育人的依据,是教育教学的艺术,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是开发潜能的艺术。掌握了教育规律和艺术,艺术地把学问内化成学生的学问。挖掘教材内容中思想因素,关照学员的人文内涵。使他们拥有渊博的学问,聪明的才智,激荡着热情,高尚的品德去塑造、去培养、去教育、去提升儿童的素质,开发儿童的潜能。

聆听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绪万千。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壮丽前景清晰地展现在人民面前,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投身教育改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新党章,立德树人当先锋

下载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关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强市十条意见》心得(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